Ⅰ 怎样用试剂测试食用油的酸价
1,移液管准确移取待测油品1ML,分别于三个三角烧瓶中。再分别移取15ML左右(2:1)乙醚——乙醇混合溶液于三角烧瓶中,再分别滴加三滴酚酞指示剂。
2,振荡三角烧瓶,用0.1N KOH溶液滴定至溶液变成微红色为止。滴定过程中,多作几次停止,仔细观察溶液颜色。较好的方法是:待静置20秒左右,观察下层水溶液颜色较为准确,但是,静置时间不宜过长。
3,判断快接近终点的方法是:当油品颜色由黄色变成浑浊的清淡黄色时,此时,以滴为单位,慢滴边判断终点。
注意事项:
1,不可加水稀释,以更好地观察终点。本人做过N次实验,发现酸值会随加水的量逐步随之增加。因为:生成的甲酯会因为更多的水水解而生成有机酸。(当然,KOH中的水溶液在公式计算时已经考虑在内了)有相反意见者敬请告之和更正!
2,尽量用KOH,而不用NaOH,因为虽然二者原理相同,但是,各位可以实验,所测的值转换后与KOH值相差甚大。具体原因不甚了解。
3,(2:1)乙醚——乙醇混合溶液,需做一空白实验,这样可以得到教好的准确性,当然,不作也可以,其实其误差并不是很大的
Ⅱ 饲料中动物油用什么来调酸价
一、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快速测定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快速测定。
2、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快速测定检测试材:
酸价试纸(测试范围0~5.0 mg KOH/g),过氧化值试纸(测试范围0~50meq/kg)。
4、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快速测定结果判定:
试纸颜色与色卡相同或相近以色卡标示值报告结果。如试纸颜色在两色卡之间,则取两者的中间值。国家食品卫生标准BG2716-2005对食用植物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有一个统一的*限量标准,即植物原油酸价≤4mg KOH/g,食用植物油酸价≤3mg KOH/g;植物原油和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都要≤0.25g/100g(相当于19.7meq/Kg)。在国家其他标准中实行质量分级管理,详见下面参考资料。
Ⅲ 求食用植物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实验方法
乳品企业食用植物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快速检测方法介绍 为了帮助乳品企业快速评价所选择植物油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现将植物油中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两项关键理化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介绍给大家。希望有关企业能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与本方法进行一次对比后,判断此方法与标准方法的极限误差是否在±3σ(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以内,如果这个关系式成立(370次测量有1次超出,即可信程度是99.73%),则完全可以使用此方法。本方法原理、检验试纸、检验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判定结果如下: 1、作用原理利用食用植物油酸败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与试纸中的药剂发生显色反应,以此反应出油脂酸败的程度。利用食用植物油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与试纸中的药剂发生显色反应,以此反应出油脂被氧化的程度。 2、检验试纸 此试纸的商品名称为食用油纸测速卡(简称测速卡)。这种试纸在专用商店能够买到。当从包装中取出试纸条后,应在10分钟内使用,开逢后的试纸条要在1个月内使用完。酸价纸片上如带有红色痕迹、过氧化值纸片上如带有灰色痕迹,则该纸片已被污染或已失效。 3、操作方法 取适量油样于清洁、干燥容器中。将含药试纸端插入油样中1~2秒,立即取出并开始计时。 酸价测试纸的反应计时时间为90±5秒。 过氧化值测试纸的反应计时时间按环境温度而定,见下表。环境温度℃ 0—4 5—9 10—19 20—29 30—36 反应时间 90±5 75±5 60±5 50±5 40±5 当计时到达要求的反应时间,将试纸颜色与包装盒上的比色板进行比较。 4、判定结果酸价纸片的测试范围在0~5.0 mg KOH/g,过氧化值的测试范围在0~50meq/Kg。 颜色相同色块下的标记数值即为样品的检测值。如试纸颜色在两色块之间,则取两者的中间值。 对现场监测超出国家规定酸价或过氧化值的样品,应送实验室做精密定量。 5、大豆色拉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卫生标准 大豆油酸价(mg KOH/g)≤4.0 ;过氧化值(meq/Kg)≤10大豆磷脂(mg KOH/g)≤20.0 过氧化值(meq/Kg)≤50AA及DHA向生产厂家或代理商索要。链接地址: http://www.xbry.com/viewnykj.asp?id=373&cateid=2
Ⅳ 动植物油脂中酸值和酸价的有效检验方法标准是什么
酸价(acid value)是指植物油中游离脂肪酸以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每克植物油所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毫克数,单位为mg KOH/g。它是对化合物(如脂肪酸)或混合物中的游离羧酸基团数量的计量标准,是油脂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酸价是评价食用油稳定性和加工工艺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油脂酸价的大小与制取油脂的原料、油脂制取加工工艺及油脂的贮运方法与条件等因素有关。油脂在贮存期间,由于微生物、水分、温度、光照、脂肪酶等因素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其置于油中使酸价增大,贮存稳定性降低。酸价可作为油脂脂肪水解程度的指标,亦可作为酸败程度的指标。酸价越小,即油脂质量越好,精炼程度和新鲜度越好。一般要求食用植物油的酸价不得>5 mg KOH/g,酸价略高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但如果酸价过高,则会导致人体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因此酸价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Ⅳ 酸价的测定方法
GB/T一5530—2005规定了测定动植物油脂酸度的方法包括热乙醇测定法、冷溶剂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其中热乙醇测定法为参考标准法,冷溶剂法只适用于浅色油脂,电位滴定法是利用pH计判断滴定终点,然后根据滴定所需氢氧化钾的量计算油脂酸值。滴定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无需特殊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但是该法具有如下的局限性:
(1)难以判别指示剂颜色的微弱变化而导致的测定误差大,尤其是在颜色较深或浑浊的油脂中,个体间终点判断差异增大;
(2)所需油脂样品数量大,中和滴定所耗费时间长;
(3)检测低酸价油脂时,其灵敏度和精确度较低;
(4)该法所需化学试剂与药品多,需要繁琐的溶液配制,酸碱滴定程序,难以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
该法的原理是利用食用油酸败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与试纸上的药剂发生显色反应,然后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情况与标准的比色块比较,从而确定食用油样品酸败的程度。
杨漓等开发了一种试纸比色快速法测定食用油酸价,该法利用食用油脂酸败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与试纸中的pH试剂发生显色反应,试纸的颜色变化反映了食用油的酸价变化,但该试纸法存在稳定性差、误差稍大的缺点,一般来说只适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测。所以还需要在提高酸价测试试纸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其分析测试的精确度和稳定性,该法在食用油酸败程度的快速检测、现场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Chen Man等用0.15%(w/w)酯酶于印℃恒温水浴下酶解天然棕榈油,配制成不同游离脂肪酸浓度梯度的棕榈油,利用近红外光谱扫描,由多元线性回归创建校正模型,即可得出棕榈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此法测定速度较快,总分析时间为5min,环境温和。
Ahmed A1一Alawi等开发了一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1皿),快速准确测定食用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该法的可重复性好,与传统的滴定法具有良好的拟合性,虽然近红外测定法具有诸多优点,但仪器价格昂贵,需要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标准样品的光谱特征与测定成分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该法在食用油酸价的测定方面,应用文献较少。 电位滴定法是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精确度高等优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离子选择电极的迅速发展为电位滴定提供了一批良好的指示电极,提高了灵敏度和选择性。电位滴定法测定酸度或酸价的准确度比一般的滴定法高,对有色溶液、混浊溶液或没有合适指示剂判断终点的滴定分析较为适宜。
其测定原理是将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插在油样溶液中组成一个原电池,其电动势大小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大小有关。测定酸价时,在用标准碱液滴定油样溶液的过程中,用pH酸度计不断测量溶液的mV值(或pH值),随着滴定剂的加入,由于发生中和反应,游离脂肪酸浓度不断减少,因而指示电极电位相应变化,等到滴定终点附近时,指示电极电位突跃,测得的mV(或pH值)产生突跃变化,那么,由测得的mV值(或pH值)与滴定消耗碱液的体积,作出滴定曲线,就可找出滴定终点对应的碱液体积,计算出酸价值。
Ⅵ 怎么测植物油酸价
4.1 酸价
4.1.1 原理
植物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每克植物油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酸价。
4.1.2 试剂
4.1.2.1 乙醚-乙醇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用氢氧化钾溶液(3g/L)中和至酚酞指示液呈中性。
4.1.2.2 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KOH)=0.05mol/L〕。
4.1.2.3 酚酞指示液:10g/L乙醇溶液。
4.1.3 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3.00~5.00g样品,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振摇使油溶解,必要时可置热水中,温热促其溶解。冷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液2~3滴,以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0.05mol/L)滴定,至初现微红色,且0.5min内不褪色为终点。
4.1.4 计算
X=V*c*56.11/m
式中:
X——试样的酸价(以氢氧化钾计),单位为毫克每克(mg/g);
V——试样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56.11——与1.0mL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c (KOH)=1.000mol/L]相当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结果的表述:报告算术平均值的二位有效数。
4.1.5 允许差
相对相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