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有张德芬老师的黄庭禅坐请给我发一下好吗谢谢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dBqZL_9ngw/
❷ 道教打坐也是趺坐吗 怎么才能趺坐 很痛
一、是的。道家打坐,闭目盘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断除妄想。
二、姿势要点
1、双足跏趺
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
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2)黄庭九禅坐的正确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心地法门: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
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候,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
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❸ 黄庭禅坐引导语50分钟
现在我们要开始黄庭禅坐,不论您是喜欢采用的是单盘、或双盘,或是直接坐在椅子上,但不要靠着背,这些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来做选择。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心的无相,以及性的自在。而要验证自在的心性,莫过于观照跟放松,待会在静坐的过程中,我会给你适当的引导,以便使您逐步的观照身心,体验心性自在的真义。
想要让静坐这门功课对您产生更好的效果,让定力与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么在静坐的过程中,您最好尽量保持姿势不动,以便在较大的身心挑战中,不断磨炼与检验您观照心性自在的能力。但若是您觉得痛苦已达忍无可忍,实在无法继续观照身心实相的时候,便可以稍微把脚或是身体稍微动一动,让身心的浮躁稍微缓和一下,然后再重新开始。
任何一次禅坐的开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松几次,以便使得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够更加的自在。现在请依照我的引导,用身心的放松,来开始这一堂的禅坐…先把心情放松下来…然后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想象头皮整个松下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来,想象就可以达到,发挥你的想象力…
接着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额头,把眉头舒开,不要皱眉,想象额头向四方松散开来…再把注意力移到整个脸部,把整个脸颊里面的力量全部卸掉,想象它越来越松,检验自己的表情,详和而自在…
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两边的太阳穴,想象两边的太阳穴也渐渐松开,慢慢松开…现在放松你的后脑勺,只是运用一下你的想象力,慢慢的松开,像海棉一样慢慢松开来…脖子,检验是否松巧,不要僵硬…肩膀,不要往上举,想象两个肩膀一起垮下来,轻松的沉下来,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还挺立之外,不要负担一点点力量…想象两只手,跟绳子一样,只是挂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检查有没有出一点点的力量在其中抗衡着,不要出力,只是松松的垂下来,从手臂一直放松到指尖,慢慢的放松下来,像绳子一样,轻轻的挂着…胸膛,想象整个胸膛都松开,不论胸腔里面正在发生多少感受,就让它去发生,要喘就喘,没有关系,不要急着调息,当我们定静到一个程度,气息自然愈来愈细,你只是想象松开、松开,任它去自在,没有一点点抵抗的力量…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其余的力量全部松掉,整个腹腔,检查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来…臀部,仅仅只是静静的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其它什么力量都不要,检查臀部与大腿交接处的关节,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注意力到大腿,松掉,小腿通通松掉,一直放松到脚掌…我们从头到尾再放松一遍,讲到哪里放松到哪里,但速度再快一点点…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下来…肩膀垮下来、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最后想象全身一起松透下来,都不要动…
为什么静坐前要做这样的放松呢,目的是在确定,我们对于内在的大小感受,有没有一点点控制的力量,有没有一点点打压,或一点点抵抗,有没有让所有的气机完全获得自在…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象这样静静的坐着,等待观照着身体各部位不断发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断升起的各种的念头。
在本次的禅坐过程中,我会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观察在感受所带来的迷惘当下,要如何从中获得解脱,其所靠的就是观照,也就是去觉知、感觉所有的真相,这堂课我们以把身体想象犹如太虚一般为主轴。为什么想象成太虚一般呢,太虚里面不是空无一物的,太虚里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丛林,有风雨云雾…太虚的可贵并非无物,而是能够包容万物。
因此佛经要我们在学习在清静的时候,要观想自己的身体像个太虚,其主要目的是要我们就可以落实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是要你学习能否如太虚一般,毫无抵抗的,去包容着身内发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检验,当你面对这些不断升起灭去的感受的时候,心中有没有一丝丝贪嗔罣碍的发生;
第三是去检验,当你的心中发生烦恼浮躁时,除了身体其它部位,或是脑中的妄念所引发的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黄庭”里面,都刚好有着或大或小的波动在起伏着,在对这个烦恼的情绪推波助澜;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目的,是训练如何观照着黄庭中那个潮来潮往的波动上本无意义的真相,进而解脱所有情绪的枷锁,重获自在清明的心灵。
因此静坐的目的,并不是叫你把自己想象得如太虚一般毫无知觉,或空无一物…这是初学者对于文字的误会所致。
黄庭禅坐甚至还要提醒你,观照你脑中不断发出的丝丝念头,也只是把它当成太虚间不断自在回荡的音波一般,对它们也都只是静静的观照着,静静的觉知着,觉知着它自在的发生,观照着自己在这个当下,是否有任何罣碍的发生,以上几点,便是您在每一次静坐时所要专注的主轴所在。
在落实以上几点的观察时,您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就像个太虚一样,此时里面正有些许轻轻淡淡的风,这些风正在太虚的各个部位慢慢的升起,慢慢的酝酿,太虚不罣碍这些小小的风,也永远不与任何风抵抗。你要学习的是,接受这些淡淡清清的风,接受这些快速旋转的风,热的风、冷的风…以同样的心接受身中温度的感受、细麻的感受、酸痛的感受、起伏的感受,如太虚一般,对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保持不分别、不好恶,不攀附任何贪嗔意义在上面,这就是平等心的当下,也是平常心的当下。在静坐中不断的做这样的观察跟比对,非常有助于您得到深入的自在。
心经中所谓“观自在”,指的是观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例如你的臀部坐着的地方有点紧、有点重,或是腰部有点酸、有点热…它其实只是太虚间一阵阵各种不同形态的风而已。有些是紧紧的风,或者是麻麻的风,有些是酸酸的风,有些是起起伏伏的风,学习太虚包容着它的存在,学习太虚不干涉它的自在…
你要注意的是,看着这些风,看着这些感受,观察它存在得是否畅然,它仅仅只是这样无意义的自在飘荡,自在生灭,而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否在这个当下对它起了贪嗔分别的知见,你是否对它的生灭起伏起了抵抗或任何的牵制。
现在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尾放松一遍:先把头顶往上举一点点,然后跟着我的指引,讲到哪里注意力就放到哪里,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下来…肩膀松掉、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今日你致力于静坐的目的究竟为何?是为了要追求充满轻妙感受的禅悦?还是为了要训练自己的脑中不起一个念头?还是要让自己从总总不安的情绪罣碍中解脱出来呢?
古人说“道”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与日常生活并行的,并非真道之所在。而是问这三项能力里面,哪一项才是你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依然无时无刻都可以保持而没有任何冲突的呢?
前三者只有“让自己从所有情绪的罣碍中解脱出来”这项能力,才是往后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无冲突,并可以为你的生活带来莫大利益的,这个便是静坐这个法门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借由静坐观心,到底是在观察什么呢?试想每个人的所谓情绪激动的时候,胸中必会陪衬着一股气、一股能量同时跟着升起,对不对呢?
不论一个人外在的挑战有多少,或身内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气血依然平静,你便可以若无其事的接受一切的挑战,但是只要胸中的气血一激昂起来,人们便可以因为一万个理由,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情绪之中,想想看,对不对呢?
由此可知,罣碍着人们的主角,是人们感到清静而不能清静的主角,指的并非是外在的挑战,而是指胸中那股激荡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气,说的白话一点就是“各种感受”。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跟着我的指引,注意力放到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人们更不容易了解的是所谓解脱心情上的罣碍,指的并非把胸膛中那些激荡不安的气血活动给彻底的消灭或平抚,也不是要对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断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对胸中气血活动的罣碍,对它的贪嗔、害怕以及忍耐全部都卸除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血感受或动或静的时候,得到全方位的自在,只有这样,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脱办法,而这种方法,与你的知见与习性恰好背道而驰,因此,这项练习必是对你非常的挑战跟迷惘的所在。为了培养您对胸中心田的观照定力,不被胸中小小的气血晃动所迷惘,我们可以先由肢体的末稍开始观察。
例如现在观察你一只手掌中的感受,先想象你的手掌像似个小太虚一般,里面充满着各种的感受,各种的风,也许是麻麻的风,也许是热热的风,也许是凉凉的风,也许你可以感觉到手掌中的脉膊,你感觉到那种跳动,仔细观察手掌中到处充满着充沛的能量,好比太虚中到处充满着自在漂荡的风一样。你很容易可以在这么热闹的能量之中,静静的觉知着它,它真的只是一种畅然,只是一种自在的生灭起伏,其它什么意义也不存在。仔细的观照着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烦燥,也没有焦虑,更没有任何好恶的意义夹杂其间,它仅仅就是一种非常单纯而畅然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空”,所谓的“无物”,因为它没有任何贪嗔痴爱。
看出这个真相,你就已经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验证了六祖所谓的“本来无一物”的真境,也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验证了自性本来清静的安心之道,因为它对我毫无罣碍,以这样的正见跟定力,去观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于是周身上下无处不安然,无处不解脱。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下来…脖子肩膀沉下来、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跟身中所有感受共处。
放下我们聪明的脑袋,去动你的感觉,静静的坐着,犹如太虚一般,等待各种“身中的风”与“心中的风”自由的吹起,也自在的灭去,用自在灵巧的心去观察它,觉知它…身上到处充满感受,你都可以像刚才的方法去检验和观察,例如现在把注意力移到你的两只腿上来,观察此刻你的脚上充满着什么样的感觉?
有的说我的脚掌好麻,那你就观察那个麻的畅然,检验你是否让那个麻自由的存在?有的人说我的小腿好酸,那你就观察那个酸,检验你是否心甘情愿的让它存在,毫无畏惧,毫无抵抗让它存在,试试看!
有人说我的膝盖很痛,痛就看着那个痛,看那个最痛的点有多深、多热、多紧、多酸,只是看着它的真相,膝盖的酸由膝盖去承受,你不要介入与其间,就像在河岸边观水一般,静静地观照着它的发生而已。
脚酸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脚这个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腿麻了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腿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腰酸背痛也是一种风,这阵大风也由腰跟背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呼吸急促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呼吸系统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脑中的意念纷纷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脑部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心情烦燥也是一种风,这阵风则由你的黄庭这个方寸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太虚中并非空无一物,太虚中的各个部位,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风不断的吹起灭去,你要像太虚一样,只是静静的包容着它的存在,包容着它的畅然,甚至它的激昂跟热闹。把你对身中所有感受的抵抗跟忍耐完全放开,让那些风完全自由的存在,检查你对于身中各种感受,有没有发出一丝丝的扺抗,有没有一丝丝忍耐的心情,这些全部都要放掉,只是用自在的心灵,看着它自在的发生…全身上下,都可以如刚才所示范的一般,逐一的观察,逐一的检验各局部的自在。
以下每当像这样有钟声响起的时候,有二十秒的时间内,便是你要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的时候。现在胸膛放开,任其自在,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不要忍耐,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想想你的心犹如太虚一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现在把你注意力回到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黄庭一窍中来做观察,胸膛也只不过是身体的一部份,也只不过是身中的另一个小太虚而已,观察胸膛内的所有能量或气血的波动,也像刚才其他部位观照一样,只是看它的原貌,不让它有机会攀附着一丝丝的好恶分别存在。然而你有没有发现,要让胸中的热浪兴起的时候,还保持畅然与平等的真觉,是一件极具排战性的难题!
致使你烦躁的原因,可能从四面八方袭击而来,它可能只是外面的一个声音,或是想象中的一个画面,或是腰的一个酸,腿的一个麻,便使我们的平等心荡然无存了。但当平等心要失去的时侯,仔细的观察,此刻必在黄庭一窍中,正有一个小小的动荡正在发生着。
而这小小的气血动荡之中,竟然攀附着无限的贪嗔痴爱的冲动在上面。在每一次静坐时,在最烦躁的当下仔细的觉知,这个人生中最大的机密,很快就可以水落石出了。然而,心头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小太虚罢了,它的大小只有一方寸,仔细观察那个心头里的小小动荡,也只不过是小太虚内一阵小小的微风罢了,拿出观照其他部位时的定力跟智慧,去观察方寸中那个小小的动荡它到底自不自在。你不必急着把它消灭,也不必急着与它交战,不要像神秀一样,总是走在那条“时时勤拂拭”的死胡同里。你只需要像观照其它部位一样,放宽胸怀,不忍耐,不改造,无畏无惧的观察它的自在。用你自在轻巧的心灵去观察它,你便已经走在究竟解脱的道路上了。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内,便是你要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的时刻,现在放宽胸膛,任其自在的发生,勇敢的试试看…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毫不忍耐,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般,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到底几秒钟它是完全不自在。
观察黄庭一窍中的动荡,有没有一点烦燥的攀附,看清它确实的样貌本无意义,只是如此的畅然,如同太虚包含着各种风一样,以着大无畏的心,不必处理,不必安慰,不必平抚,不必消灭,不逃避、不忍耐,也不必如临大敌。
太虚对于各种的风,不论大风小风,它不必时时勤拂拭。你要效法太虚,只是把那个最燃烧的点附近想象松开,不跟它作抵抗,然后看着那个紧,那个热,那个麻,以及接受它的起伏,看它来得多急,停留多久,看它去得多快,只是具实的观照着它。果真你的内心心甘情愿,当下便照见了本性的清真,并且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和安宁。
想象胸膛像个太虚,让里面的大风小风永远的自在,盯着它的真相看,看着它的物理波动,你发现原来情绪可以不随着气血而起伏,原来气血真的可以只是单独的存在,此刻你可以在当下,证得“本来无一物”的真境。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便是你要放宽胸怀,毫不忍耐的时刻,现在胸膛敞开,任其发生,勇敢的试试看…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敞开,十、九、八,毫不抵抗,七、六、五,心甘情愿,四、三、二、一,它是否完全的自在,
身心保持自在安舒,静静的坐着,等待检验身体各部位不断升起的各种的感受,学习太虚只是默默的接受各种风自在的回荡,没有一点点的抵抗…观照实相定力的强弱,是取决于你对于身中感受的升起,能否保持毫无扺抗,不贪不嗔的心,清楚的觉知它,但检验你对各部位的感受,尤其对黄庭一窍中的感受,是否真的无贪无嗔。过程里面,保持你的身体尽量不动,你将越来越烦燥,而此刻黄庭的情绪波动也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楚,这样有利于你的观察跟练习。因此,若是还未确定黄庭位置的真相的人,建议你要多吃点苦,尽量保持身体不动,最好先看清黄庭对你的影响,再起来,不要一无所知便起身。但当你的浮躁情绪大量浮现的时候,你便会感觉到非常的难耐,这点你得有个心理准备。所谓尽量不动,是指手指不要动,脚指也不要动,身心保持松坦,但是不要动。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下来…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放松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感受消除,而是要把身体对于感受的牵制通通拿掉,让感受单独自由的存在。
静坐到此刻,你的感受正不断的在累积之中,很多感受在不断的燃烧,不必刻意一直调息,该喘的就尽量的喘,一切以自然为主,也不必为了那些止不住的飘荡念头,而感到烦恼。假如你已经开始妄想,那么就去觉知你正处于妄想纷纷的情况之下,假如你感到昏沉,不要为你那个昏沉而感到懊恼,何不大方的去觉知那个昏沉,看清那个昏沉,用你自在的心灵,在躯壳里面觉知着一切的感受,当然包含这个昏沉。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之内,便是你要尝试放宽胸怀,毫不忍耐的时刻,现在将胸膛敞开,任其发生,勇敢的试试看…还有十秒,十、九、八,想象你的身体象太虚一般,毫不抵抗,七、六、五,心甘情愿,四、三、二、一,是否完全不抵抗,完全自在呢。
静坐到这里,如果还可以继续坐的话,以下的时间就仅仅只是如太虚包容万物一般,去包容身中所有的感受而静静的坐着,如果你要结束此次的静坐,在起身之前请先缓缓的活动你的肢体,直到身中气血感觉回复平常,再慢慢起身,起身之后在禅房里面来回走上百步,让肢体关节各方面都活络起来,然后才回复一般的作息。
❹ 黄庭禅坐
现在我们要开始黄庭禅坐,不论您是采用的是单盘、或双盘,或是不要靠着背直接坐在椅子上,这些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来做选择。
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心的无相,以及性的自在。而要验证自在的心性,莫过于观照与放松,待会在静坐的过程中,我会给你适当的引导,以便使您逐步的观照身心,体验心性自在的真义。
想要让静坐这门功课对您产生更好的功效,让定力与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么在静坐的过程中,您最好尽量保持姿势不动,以便在较大的身心挑战中,不断磨炼与检验您观照心性自在的能力。
但若是您觉得痛苦已达忍无可忍,实在无法继续观照身心的实相时,便可以稍微挪动一下脚或是身体,让身心的浮躁缓和一下,然后再重新开始。
任何一次禅坐的开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松几次,好让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够更加的自在。现在请依照我的引导,放松你的身心,来开始这一堂的禅坐……
[图片上传失败...(image-eb294c-1519526804613)]
先把心情放松下来……然后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
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想象头皮整个松下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来,想象就可以达到,发挥你的想象力……
接着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额头,把眉头舒开,不要皱眉,想象额头向四方松散开来……
把注意力移到整个脸部,把整个脸颊里面的力量都松掉,想象它越来越松,检验自己的表情,是否详和而自在……
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注意力放到两边的太阳穴,想象两边的太阳穴也渐渐松开来……
现在放松你的后脑勺,只是运用你的想象力,慢慢的松开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
脖子,检验是否松巧,不要僵硬,想象它像海棉一样,慢慢膨涨开来……
肩膀,不要往上举,想象两个肩膀一起垮下来,沉下来,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还挺立之外,不要负担一点点力量……
想象两只手,跟绳子一样,只是挂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检查有没有一点点的力量在其中抗衡,不要出力,只是松松的垂下来,从手臂一直放松到指尖,慢慢的放松下来,像绳子一样的挂着……
胸膛,想象整个胸膛都松开,不论胸腔里面正有多少感受在发生,就让它发生,要喘就喘,没有关系,不急着调息,当我们定静到一个程度,气息自然会愈来愈细,你只是想象松开、松开,任它去自在,没有一点点抵抗的力量……
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把其余的力量都松掉,整个腹腔,检查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来,通通松开来……
臀部,仅仅只是静静的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其它什么力量都不要,想象它也松开来,检查臀部与大腿交接处的关节,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大腿、小腿、然后一直放松到脚掌……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d6009-1519526804612)]
现在让我们从头再放松一遍,讲到哪里松到哪里,但速度再快一点点……
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最后想象全身一起松透下来……
为什么静坐前要做这样的放松呢,它的目的是要确定,我们对于内在的大小感受,有没有一点点控制的力量,有没有一点点的打压,或一点点的抵抗,有没有让所有的气机完全获得自在……
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等待观照身体各部位不断发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断升起的各种的念头。
在这次的禅坐过程中,我会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观察在感受所带来的迷惘当下,要如何从中获得解脱,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观照,也就是去感觉、觉知它的真相。
但当我们静坐到20分、30分之后,身中的气血将慢慢炙热、燃烧,那个时侯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已经只剩下忍耐,没有办法再做任何的观察,而此刻刚入坐时,每个人身中的感受还算平静,这时侯来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容易,日后,当观察能力渐趋成熟时,我们就可以在炙热燃烧的感受中,靠着观照的定力,而得到清真的宁静。
这次的静坐,我们有一个主轴,那就是:“把身体想象犹如太虚一般”。为什么要把身体想象成太虚,也就是宇宙呢?因为太虚里面不是空无一物的,它里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丛林,有风雨云雾……太虚的可贵并非无物,而是能包容万物。
[图片上传失败...(image-e4a644-1519526804612)]
因此我们在学习清静平和时,可以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太虚一样,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要你学习能否像太虚一般,毫无抵抗的,去包容着身内发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检验,当你面对这些不断升起灭去的感受时,心中有没有一丝丝贪嗔罣碍的发生,
第三,是去检验,当你的内心发生烦恼浮躁时,除了由于身体的感受,或是脑中的妄念所引起的浮躁之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黄庭”里面,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波动在起伏着,在对这个烦恼的情绪能量推波助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你观照黄庭中那个潮来潮往的波动,看出它本无意义的真相,进而解脱所有情绪的枷锁,重获自在清明的心灵。
因此静坐的目的,并不是叫你要把自己想象得如太虚一般,毫无知觉,或空无一物,这是初学者对于文字的误会所致,黄庭禅坐甚至还要提醒你,观照你脑中不断发出的丝丝念头,也只是把它当成太虚间不断自在回荡的音波一般,对它们也都只是静静的观照着,静静的觉知着,觉知着它自在的发生,观照着自己在这当下,是否有任何的罣碍……
以上几点,便是您在每一次静坐时所要专注的主轴所在了。在落实以上几点的观察时,您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就像个太虚一样,此时里面正有些轻轻淡淡的风,这些风正在太虚的各个部位慢慢的升起,慢慢的酝酿,太虚并不罣碍这些小小的风,也不会抵抗任何风。
你要学习的是,接受这些清清淡淡的风,接受这些快速旋转的风,热的风、冷的风……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46589-1519526804612)]
以同样的心接受身中温度的感受,细麻的感受,酸痛的感受,起伏的感受,如太虚般,对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保持不分别、不好恶,不攀附任何贪嗔意义上去,这就是平等心的当下,也是平常心的当下。在静坐中不断的做这样的观察比对,非常有助于您得到深入的自在。
心经中所谓的“观自在”,指的是观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例如你的臀部坐着的地方有点紧、有点重,或是腰部有点酸、有点热……
它其实只是太虚间一阵阵各种不同型态的风而已.有些是紧紧的风,或者是麻麻的风,有些是酸酸的风,有些是起起伏伏的风,效法太虚包容着它们的存在,学习太虚不干涉它们的自在…
你要注意的是,看着这些风,看着这些感受,看它存在得是否自在畅然……
它仅仅只是这样无意义的自在飘荡,自在生灭,而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否在这当下对它起了贪嗔分别的知见,你是否对它的生灭起伏起了抵抗或牵制?
你可以专注在身中任何一个特定的小区域,做以上这样的观察。
任何感受都像太虚里的一阵风,观察那个区域的感受,气机是否畅然,是否自在,观察身为太虚的我,是否完全让各部位的感受自由的存在,是否真的任由身体的感受自在的去变化?或着还是存在着一丝丝的抵抗,一丝丝的害怕,观察你是否因为它的存在,而升起焦躁不安的情绪。
现在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先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然后跟着我的指引,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352cc-1519526804612)]
我们静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为了要追求充满轻妙感受的禅定喜悦?
还是为了要训练自己的脑中不起一个念头?
还是要让自己从总总不安的情绪罣碍中解脱出来呢?
古人说:“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与日常生活并行的,并非真道之所在。
以上这三个目的当中,哪一个才是你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依然随时随地都可
以保持而没有冲突的呢?
只有第三个:“让自己从所有情绪的罣碍中解脱出来”这一种能力,才是往后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无冲突,并可以为你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利益的,这就是静坐这个法门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借由静坐观心,到底是在观察什么呢?
每当人们所谓情绪激动的时候,胸中一定会陪衬着一股气、一股能量同时跟着升起,对不对呢?
不论一个人外在的挑战有多少,或身内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气血依然平静,你就可以若无其事的接受一切,但只要胸中的气血一激昂起来,你就可以因为一万个理由,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情绪之中,想想看,这有没有道理呢?
由此可知,罣碍着我们的主角,让我们想要清静而不能清静的主角,指的并非是外在的挑战,而是指胸中那股激荡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气,也就是“各种感受”。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跟着我的指引,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所谓解脱心情上的罣碍,并不是要彻底的消灭或平抚胸膛中那些激荡不安的气血活动,也不是要对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断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对胸中气血活动的罣碍,对它的贪嗔、害怕与忍耐全部都放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血的感受或动或静时,能得到全方位的自在,只有这样,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脱办法,而这种方法,与你的认知与习性恰好背道而驰,因此,这项练习对你来说,相当的具有挑战性。为了培养您对胸中心田的观察定力,不被胸中小小的气血晃动所迷惘,我们可以先由肢体的末稍开始观察。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90236-1519526804612)]
现在,试着观察你一只手掌中的感受,想象你的手掌像个小太虚一般,里面充满着各种的感受,各种的风,也许是麻麻的风,也许是热热的风,也许是凉凉的风,也许你可以感觉到手掌中的脉膊,感觉到那种跳动,手掌中到处充满着充沛的能量,好比太虚中到处充满着自在漂荡的风一样。
你很容易可以在这么热闹的能量活动中,静静的觉知着它,它的真相只是一种畅然,只是一种自在的生灭起伏,其它毫无意义。仔细的观照着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烦燥,也没有焦虑,更没有任何好恶的意义夹杂其间,它仅仅就是一种非常单纯而畅然的感受!对不对呢?
这就是所谓的“空”,所谓的“无物”,因为它没有任何贪嗔痴爱。只要看出这个真相,你就已经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验证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的真境,也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验证了自性本来清静的安心之道,以这样的正见与定力,去观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周身上下无处不安然,无处不解脱。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与身中各种感受同处,放下我们聪明的脑袋,启动你的感觉,静静的坐着,犹如太虚一般,等待各种“身中的风”与“心中的风”自在的吹起,也自在的灭去,用自在灵巧的心去观察它,觉知它…
在你身上其他各处的感受,都可以像刚才的方法一样的去检验和观察,例如现在把注意力移到你的两只腿上来,观察此刻你的脚上充满着什么样的感觉?
有人说我的脚掌好麻,那你就观察那个麻的畅然,检验你是否让它自由的存在?
有人说我的小腿好酸,那你就观察那个酸,检验你是否心甘情愿的让它存在,毫无畏惧与抵抗,试试看!
有人说我的膝盖很痛,痛就看着那个痛,看那个最痛的点有多深,有多热,有多紧,有多酸,只看它的真相,膝盖的酸只由膝盖去承受,你不要介入其间,就像在河岸边观水一般,静静地观照着它的发生。
就像这样来回不断的检验,对于身中每个局部的所有感受,是否真的犹如太虚包容各种风一样的,毫无抵抗,也没有分别与取舍,一切只是任其自在的发生,而不对它产生任何的攀附与罣碍。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be828-1519526804612)]
脚酸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脚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腿麻了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腿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腰酸背痛也是一种风,这阵大风也由腰与背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呼吸急促,这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呼吸系统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脑中意念纷纷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脑部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心情烦燥,也是一种风;这阵风则由你的黄庭这个方寸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太虚中并非空无一物,太虚中的各部位,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风不断的吹起灭去,你要像太虚一般,只是静静的包容着它的存在,包容着它的畅然,甚至它的激昂与热闹。
把你对身中所有感受的抵抗与忍耐完全放开,让那些风完全自由的存在,检查你对于身中各种感受,有没有发出一丝丝的扺抗,有没有一丝丝忍耐的心情,这些全都要放掉,只是用自在的心灵,看着它自在的发生……
全身上下,都可以像刚才所示范的一样,逐一的观察,逐一的检验各局部的自在,以下每当像这样有钟声响起的二十秒时间内,你可以试着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现在把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一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现在你把注意力带回到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黄庭一窍中来观察,胸膛也只不过是身体的一部份,也只不过是身中的另一个小太虚而已,观察胸膛内的所有能量或气血的波动,就像刚才观照其他部位一样,只看它的原貌,不让它有机会攀附一丝丝的好恶分别。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要让胸中的热浪兴起时,保持畅然与平等的真觉,还真是件极具排战性的难题呢!
虽然使你烦躁的原因,可能从四面八方袭击而来,它可能是外面的一个声音,或是想象中的一个画面,或是腰的一个酸,腿的一个麻,这就会使我们的平等心荡然无存了。但是,当平等心要失去的时侯,仔细的观察,必然在黄庭一窍中,会有一个小小的动荡发生。
而这小小的气血动荡之中,竟然攀附着无限的贪嗔痴爱的冲动在上面。
每一次静坐时,如果你在最烦躁的当下仔细的去觉察,这个我们身体中最大的机密,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了。
然而,我们的心头,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小太虚罢了,仔细观察心头里的小小动荡,也只不过是太虚内的一阵小小的微风罢了,拿出观照其他部位时的定力与智慧,去观察方寸中那个小小的动荡自不自在。
你不必急着把它消灭,也不必急着与它交战,不要像神秀一样,走在那条“时时勤拂拭”的死胡同里。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e133c-1519526804611)]
你只需要像观照其它部位一样,放宽胸怀,不忍耐,不改造,无畏无惧的观察它的自在。
用你自在轻巧的心灵去观察它,你就已经走在究竟解脱的道路上了。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内,就是你要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的时刻,现在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刚刚你是否浅尝了几秒钟的完全不抵抗呢?你的感受是否经历了几秒钟的完全自在呢?
只是看着它的畅然,不加以分别好恶,这就是无善无恶的本性所在,也就是不取不舍的正等正觉所在。在静坐中不断的尝试,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尝到与你的习性完全相反的解脱真味。
佛陀说“应作如是观”,意思就是:只是根据它本来的样貌去观察它,没有扺抗与害怕,孟子说“勿忘勿助”,是不逃避,但也不助长,愈是抗拒,内在的痛苦就愈大,抵抗并没有减轻痛苦,接受也不会让痛苦增加,不信的话,您何不试试看呢?
不在身心的感受上攀附任何分别好恶的知见,只是无畏无惧的接受它畅然的起伏,你立即可以在动荡燃烧的气血下,得到非常安然的心境,六祖所谓“烦恼即是菩提”,并非等到感受消灭后才得到清净的,而是烦恼激昂的当下,就照见气血畅然自在的本貌了。
❺ 给我一套好的练内功打坐的方法
坐式八段锦:
(一)坐式八段锦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
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
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
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
(二)坐式八段锦练法
1、宁神静坐:采用盘膝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静坐3-5分钟。
2、手抱昆仑: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两手掩位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4、微摆天柱:头部略低,使头部肌肉保持相对紧张,以左右"头角"的颈,将头向左右频频转动。如此一左一右地缓缓摆撼天柱穴20次左右。
5、手摩精门:作自然深呼吸数次后,闭息片刻,随后将两手搓热,以双手掌推摩两侧肾俞穴二十次左右。
6、左右辘轳:接上式,两手自腰部顺势移向前方,两脚平伸,手指分开,稍作屈曲,双手自胁部向上划弧如车轮形,象摇辘轳那样自后向前做数次运动,随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数次环形运动。
7、托按攀足:接上式,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双手作上托劲;稍停片刻,翻转掌心朝前,双手作向前按推劲。稍作停顿,即松开交叉的双手,顺热作弯腰攀足的动作,用双手攀两足的涌泉穴,两膝关节不要弯曲。如此锻炼数次。
8、任督运转: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导内气自中丹田沿任脉下行至会阴穴接督脉沿脊柱上行,至督脉终结处再循任脉下行。
❻ 黄庭禅坐是什么啊
张庆祥,生于1962年生于新店中岭山,学问素养极其深厚,熟读各种典籍。他解读四书五经的方法让人叹为观止,并依照古代圣贤“直指人心”之真谛,创办了“黄庭禅”研修课程,潜心于性理心法之教学,以及各教经典之翻译讲述。至今己录制《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六祖坛经》、《南华经(庄子)》等有声CD,并发行于世。着有《黄庭禅——心即是气》、《失落的内心》、《发而中节》、《真修搜证》、《净相系列》、《含爱的饮食》等书;译有《大学》、《中庸》、《心经》、《清静经》等书。现任中岭山禅院负责人,中华黄庭禅学会理事长、社团法人,台北县达观静禅协会理事长,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国学禅修培训基地主任。 张庆祥讲师认为: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绪的根本源头,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 这本书告诉我们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 本书的内容是张讲师多年来研究的精华,他将孟子的心气说和孔子的《大学》等古代经典融会贯通,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胸中“黄庭”这一寸见方之处的气血起伏,即刻从烦恼中解脱。
❼ 有什么好的道家打坐秘法
所谓秘法,其实“大道至简”。有的简单而枯燥的道理往往就是最重要的。我也有尝试过打坐,目前还比较浅显,但好在有有经验的人指导。
总而言之,打坐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就和冥想差不多。但是对于有心修炼的人来说却是一种修炼方式,虽然题主问的是道家的,但实际上,佛家道家等等,他们的终极奥义都是心法,修炼到一定高度都是相通的,又不是文理分科。不论是打坐,还是占卜,或者是太极八卦,这些都是术的层面,不修心的话,术练到一定程度就会陷入瓶颈,甚至心路不正的人会走火入魔,反噬自身。在打坐的过程中,一开始不要刻意控制思绪,也控制不住,越是不让自己想就越是会去想,“空”是需要一定境界的,不要急于求成,尽量做到心静,可以读一些经书,或者背下来在心中默念。希望你的打坐能够对自己的心境产生好的帮助
❽ 张庆祥讲黄庭禅坐
张庆祥讲黄庭禅坐
(一)
现在我们要开始黄庭禅坐,不论您是采用的是单盘、或双盘,或是不要靠着背直接坐在椅子上,这些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来做选择。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心的无相,以及性的自在。而要验证自在的心性,莫过于观照与放松.
想要让静坐这门功课对您产生更好的功效,让定力与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么在静坐的过程中,您最好尽量保持姿势不动,以便在较大的身心挑战中,不断磨炼与检验您观照心性自在的能力。但若是您觉得痛苦已达忍无可忍,实在无法继续观照身心的实相时,便可以稍微挪动一下脚或是身体,让身心的浮躁缓和一下,然后再重新开始。
任何一次禅坐的开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松几次,好让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够更加的自在。现在请依照我的引导,放松你的身心,来开始这一堂的禅坐…先把心情放松下来…然后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想象头皮整个松下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来,想象就可以达到,发挥你的想象力…接着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额头,把眉头舒开,不要皱眉,想象额头向四方松散开来…把注意力移到整个脸部,把整个脸颊里面的力量都松掉,想象它越来越松,检验自己的表情,是否详和而自在…
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注意力放到两边的太阳穴,想象两边的太阳穴也渐渐松开来…现在放松你的后脑勺,只是运用你的想象力,慢慢的松开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脖子,检验是否松巧,不要僵硬,想象它像海棉一样,慢慢膨涨开来…肩膀,不要往上举,想象两个肩膀一起垮下来,沉下来,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还挺立之外,不要负担一点点力量…想象两只手,跟绳子一样,只是挂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检查有没有一点点的力量在其中抗衡,不要出力,只是松松的垂下来,从手臂一直放松到指尖,慢慢的放松下来,像绳子一样的挂着,…胸膛,想象整个胸膛都松开,不论胸腔里面正有多少感受在发生,就让它发生,要喘就喘,没有关系,不急着调息,当我们定静到一个程度,气息自然会愈来愈细,你只是想象松开、松开,任它去自在,没有一点点抵抗的力量…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把其余的力量都松掉,整个腹腔,检查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来,通通松开来…臀部,仅仅只是静静的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其它什么力量都不要,想象它也松开来,检查臀部与大腿交接处的关节,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大腿、小腿、然后一直放松到脚掌…
为什
么静坐前要做这样的放松呢,它的目的是要确定,我们对于内在的大小感受,有没有一点点控制的力量,有没有一点点的打压,或一点点的抵抗,有没有让所有的气机完全获得自在…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等待观照身体各部位不断发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断升起的各种的念头。
在这次的禅坐过程中,我会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观察在感受所带来的迷惘当下,要如何从中获得解脱,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观照,也就是去感觉、觉知它的真相,
这次的静坐,我们有一个主轴,那就是:“把身体想象犹如太虚一般”。为什么要把身体想象成太虚,也就是宇宙呢?因为太虚里面不是空无一物的,它里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丛林,有风雨云雾…太虚的可贵并非无物,而是能包容万物。
因此我们在学习清静平和时,可以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太虚一样,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要你学习能否像太虚一般,毫无抵抗的,去包容着身内发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检验,当你面对这些不断升起灭去的感受时,心中有没有一丝丝贪嗔挂碍的发生,
第三是去检验,当你的内心发生烦恼浮躁时,除了由于身体的感受,或是脑中的妄念所引起的浮躁之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黄庭”里面,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波动在起伏着,在对这个烦恼的情绪能量推波助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你观照黄庭中那个潮来潮往的波动,看出它本无意义的真相,进而解脱所有情绪的枷锁,重获自在清明的心灵。
因此静坐的目的,并不是叫你要把自己想象得如太虚一般,毫无知觉,或空无一物…这是初学者对于文字的误会所致,黄庭禅坐甚至还要提醒你,观照你脑中不断发出的丝丝念头,也只是把它当成太虚间不断自在回荡的音波一般,对它们也都只是静静的观照着,静静的觉知着,觉知着它自在的发生,观照着自己在这当下,是否有任何的挂碍…以上几点,便是您在每一次静坐时所要专注的主轴所在了。
心经中所谓的“观自在”,指的是观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
张庆祥讲黄庭禅坐
(二)
我们静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为了要追求充满轻妙感受的禅定喜悦?
还是为了要训练自己的脑中不起一个念头?
还是要让自己从总总不安的情绪挂碍中解脱出来呢?
古人说:“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与日常生活并行的,并非真道之所在。以上这三个目的当中,哪一个才是你在日常行住
住坐卧之中,依然随时随地都可以保持而没有冲突的呢?只有第三个:“让自己从所有情绪的挂碍中解脱出来”这一种能力,才是往后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无冲突,并可以为你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利益的,这就是静坐这个法门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借由静坐观心,到底是在观察什么呢?
每当人们所谓情绪激动的时候,胸中一定会陪衬着一股气、一股能量同时跟着升起,对不对呢?
不论一个人外在的挑战有多少,或身内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气血依然平静,你就可以若无其事的接受一切,但只要胸中的气血一激昂起来,你就可以因为一万个理由,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情绪之中,想想看,这有没有道理呢?由此可知,挂碍着我们的主角,让我们想要清静而不能清静的主角,指的并非是外在的挑战,而是指胸中那股激荡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气,也就是"各种感受"。
所谓解脱心情上的挂碍,并不是要彻底的消灭或平抚胸膛中那些激荡不安的气血活动,也不是要对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断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对胸中气血活动的挂碍,对它的贪嗔、害怕与忍耐全部都放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血的感受或动或静时,能得到全方位的自在,只有这样,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脱办法,而这种方法,与你的认知与习性恰好背道而驰,因此,这项练习对你来说,相当的具有挑战性。
你很容易可以在这么热闹的能量活动中,静静的觉知着它,它的真相只是一种畅然,只是一种自在的生灭起伏,其它毫无意义。仔细的观照着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烦燥,也没有焦虑,更没有任何好恶的意义夹杂其间,它仅仅就是一种非常单纯而畅然的感受!对不对呢?这就是所谓的“空",所谓的“无物”,因为它没有任何贪嗔痴爱。
只要看出这个真相,你就验证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的真境,验证了自性本来清静的安心之道,以这样的正见与定力,去观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周身上下无处不安然,无处不解脱,放下我们聪明的脑袋,启动你的感觉,静静的坐着,犹如太虚一般,等待各种“身中的风”与“心中的风”自在的吹起,也自在的灭去,用自在灵巧的心去观察它,觉知它…
只是看着它的畅然,不加以分别好恶,这就是无善无恶的本性所在,也就是不取不舍的正等正觉所在。在静坐中不断的尝试,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尝到与你的习性完全相反的解脱真味。
张庆祥讲黄庭禅坐(三)
现在我们要开始黄庭禅坐,不论您是采用的是单盘、或双盘,或是不要靠着背直接坐在椅子上,这些
都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来做选择。
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心的无相,以及性的自在。
而要验证自在的心性,莫过于观照与放松,
待会在静坐的过程中,我会给你适当的引导,
以便使您逐步的观照身心,体验心性自在的真义。
想要让静坐这门功课对您产生更好的功效,让定力与智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那么在静坐的过程中,您最好尽量保持姿势不动,以便在较大的身心挑战中,不断磨炼与检验您观照心性自在的能力。
但若是您觉得痛苦已达忍无可忍,实在无法继续观照身心的实相时,便可以稍微挪动一下脚或是身体,让身心的浮躁缓和一下,然后再重新开始。
任何一次禅坐的开始,最好在全身上下放松几次,好让心性及身中的感受能够更加的自在。现在请依照我的引导,放松你的身心,来开始这一堂的禅坐…
先把心情放松下来…然后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好像要把脊椎拉直一般,但要注意脖子不要僵硬,要松巧…
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想象头皮整个松下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来,想象就可以达到,发挥你的想象力…
接着把注意力移到你的额头,把眉头舒开,不要皱眉,想象额头向四方松散开来…
把注意力移到整个脸部,把整个脸颊里面的力量都松掉,想象它越来越松,检验自己的表情,是否详和而自在…
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注意力放到两边的太阳穴,想象两边的太阳穴也渐渐松开来…
现在放松你的后脑勺,只是运用你的想象力,慢慢的松开来,像海棉一样的松开…
脖子,检验是否松巧,不要僵硬,想象它像海棉一样,慢慢膨涨开来…
肩膀,不要往上举,想象两个肩膀一起垮下来,沉下来,自然的下沉,除了脊椎还挺立之外,不要负担一点点力量…
想象两只手,跟绳子一样,只是挂在肩上,完全自然的下垂,不要出力,检查有没有一点点的力量在其中抗衡,不要出力,只是松松的垂下来,从手臂一直放松到指尖,慢慢的放松下来,像绳子一样的挂着,…
胸膛,想象整个胸膛都松开,不论胸腔里面正有多少感受在发生,就让它发生,要喘就喘,没有关系,不急着调息,当我们定静到一个程度,气息自然会愈来愈细,你只是想象松开、松开,任它去自在,没有一点点抵抗的力量…
背部,除了脊椎打直之外,把其余的力量都松掉,
整个腹腔,检查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通通放下来,通通松开来…
臀部,仅仅只是静静的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其它什么力量都不要,想象它也松开来,检查臀部与大腿交接处的关节,有没有出力,把力量都卸掉
大腿、小腿、
然后一直放松到脚掌…
现在让我们从头再放松一遍,讲到哪里松到哪里,但速度再快一点点…
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最后想象全身一起松透下来…
为什么静坐前要做这样的放松呢,它的目的是要确定,我们对于内在的大小感受,有没有一点点控制的力量,有没有一点点的打压,或一点点的抵抗,有没有让所有的气机完全获得自在…
身心保持自在安舒,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等待观照身体各部位不断发生的大小感受,甚至是不断升起的各种的念头。
在这次的禅坐过程中,我会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观察在感受所带来的迷惘当下,要如何从中获得解脱,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观照,也就是去感觉、觉知它的真相,
但当我们静坐到20分、30分之后,身中的气血将慢慢炙热、燃烧,那个时侯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已经只剩下忍耐,没有办法再做任何的观察,
而此刻刚入坐时,每个人身中的感受还算平静,这时侯来引导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容易,日后,当观察能力渐趋成熟时,我们就可以在炙热燃烧的感受中,靠着观照的定力,而得到清真的宁静,
这次的静坐,我们有一个主轴,那就是:“把身体想象犹如太虚一般”。为什么要把身体想象成太虚,也就是宇宙呢?因为太虚里面不是空无一物的,它里面有河川星斗,有山河大地,有草木丛林,有风雨云雾…太虚的可贵并非无物,而是能包容万物。
因此我们在学习清静平和时,可以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太虚一样,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要你学习能否像太虚一般,毫无抵抗的,去包容着身内发生的任何大小感受;
第二是要你去检验,当你面对这些不断升起灭去的感受时,心中有没有一丝丝贪嗔罣碍的发生,
第三是去检验,当你的内心发生烦恼浮躁时,除了由于身体的感受,或是脑中的妄念所引起的浮躁之外,是不是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黄庭”里面,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波动在起伏着,在对这个烦恼的情绪能量推波助澜,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你观照黄庭中那个潮来潮往的波动,看出它本无意义的真相,进而解脱所有情绪的枷锁,重获自在清明的心灵。
因此静坐的目的,并不是叫你要把自己想象得如太虚一般,毫无知觉,或空无一物…这是初学者对于文字的误会所致,
黄庭禅坐甚至还要提醒你,观照你脑中不断发出的丝丝念头,也只是把它当成太虚间不断自在回荡的音波一般,对它们也都只是静
的观照着,静静的觉知着,觉知着它自在的发生,观照着自己在这当下,是否有任何的罣碍…
以上几点,便是您在每一次静坐时所要专注的主轴所在了。
在落实以上几点的观察时,您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就像个太虚一样,此时里面正有些轻轻淡淡的风,这些风正在太虚的各个部位慢慢的升起,慢慢的酝酿,太虚并不罣碍这些小小的风,也不会抵抗任何风。
你要学习的是,接受这些清清淡淡的风,接受这些快速旋转的风,热的风、冷的风……
以同样的心接受身中温度的感受,细麻的感受,酸痛的感受,起伏的感受,
如太虚般,对身体各部位的感受保持不分别、不好恶,不攀附任何贪嗔意义上去,这就是平等心的当下,也是平常心的当下。
在静坐中不断的做这样的观察比对,非常有助于您得到深入的自在。
心经中所谓的“观自在”,指的是观察身中各部位的感受自不自在,而不是你的自不自在。例如你的臀部坐着的地方有点紧、有点重,或是腰部有点酸、有点热…
它其实只是太虚间一阵阵各种不同型态的风而已
有些是紧紧的风,或者是麻麻的风,有些是酸酸的风,有些是起起伏伏的风,
效法太虚包容着它们的存在,学习太虚不干涉它们的自在…
你要注意的是,看着这些风,看着这些感受,看它存在得是否自在畅然…
它仅仅只是这样无意义的自在飘荡,自在生灭,
而你要注意的是,你是否在这当下对它起了贪嗔分别的知见,你是否对它的生灭起伏起了抵抗或牵制?
你可以专注在身中任何一个特定的小区域,做以上这样的观察…
任何感受都像太虚里的一阵风,观察那个区域的感受,气机是否畅然,是否自在,
观察身为太虚的我,是否完全让各部位的感受自由的存在,
是否真的任由身体的感受自在的去变化?或着还是存在着一丝丝的抵抗,一丝丝的害怕,
观察你是否因为它的存在,而升起焦躁不安的情绪。
现在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先把头顶轻轻的往上顶一点点,然后跟着我的指引,讲到哪里松到哪里,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我们静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为了要追求充满轻妙感受的禅定喜悦?
还是为了要训练自己的脑中不起一个念头?
还是要让自己从总总不安的情绪罣碍中解脱出来呢?
古人说:“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不能与日常生活并行的,并非真道之所在。
以上这三个目的当中,哪一个才是你在日常行住坐卧之中,依然随时随地都
都可以保持而没有冲突的呢?
只有第三个:“让自己从所有情绪的罣碍中解脱出来”这一种能力,才是往后你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刻而毫无冲突,并可以为你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利益的,这就是静坐这个法门的最大目的所在。
而借由静坐观心,到底是在观察什么呢?
每当人们所谓情绪激动的时候,胸中一定会陪衬着一股气、一股能量同时跟着升起,对不对呢?
不论一个人外在的挑战有多少,或身内的感受有多激烈,只要胸中的气血依然平静,你就可以若无其事的接受一切,但只要胸中的气血一激昂起来,你就可以因为一万个理由,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情绪之中,想想看,这有没有道理呢?
由此可知,罣碍着我们的主角,让我们想要清静而不能清静的主角,指的并非是外在的挑战,
而是指胸中那股激荡不已的能量,也就是那股气,也就是“各种感受”。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跟着我的指引,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所谓解脱心情上的罣碍,并不是要彻底的消灭或平抚胸膛中那些激荡不安的气血活动,
也不是要对身中所升起的感受,不断的咬牙忍耐。而是要把你对胸中气血活动的罣碍,对它的贪嗔、害怕与忍耐全部都放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在气血的感受或动或静时,能得到全方位的自在,
只有这样,才是釜底抽薪的解脱办法,而这种方法,与你的认知与习性恰好背道而驰,
因此,这项练习对你来说,相当的具有挑战性。
为了培养您对胸中心田的观察定力,不被胸中小小的气血晃动所迷惘,
我们可以先由肢体的末稍开始观察。
现在,试着观察你一只手掌中的感受,想象你的手掌像个小太虚一般,里面充满着各种的感受,各种的风,也许是麻麻的风,也许是热热的风,也许是凉凉的风,也许你可以感觉到手掌中的脉膊,感觉到那种跳动,手掌中到处充满着充沛的能量,好比太虚中到处充满着自在漂荡的风一样。
你很容易可以在这么热闹的能量活动中,静静的觉知着它,
它的真相只是一种畅然,只是一种自在的生灭起伏,其它毫无意义。
仔细的观照着它的真相,它既不代表烦燥,也没有焦虑,更没有任何好恶的意义夹杂其间,
它仅仅就是一种非常单纯而畅然的感受!对不对呢?
这就是所谓的“空”,所谓的“无物”,因为它没有任何贪嗔痴爱。
只要看出这个真相,你就已经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验证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的真境,
也在这个小小的局部里,
验证了自性本来清静的安心之道,以这样的正见与定力,去观察全身所有的感受,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周身上下无处不安然,无处不解脱,
我们再把身体从头到脚放松一遍:注意力放在整个头部,松掉…肩膀、两只手(垂下来)、胸膛,腹腔,臀部,大腿,小腿,脚掌…就这样静静的坐着,与身中各种感受同处,
放下我们聪明的脑袋,启动你的感觉,静静的坐着,犹如太虚一般,等待各种“身中的风”与“心中的风”自在的吹起,也自在的灭去,用自在灵巧的心去观察它,觉知它…
在你身上其他各处的感受,都可以像刚才的方法一样的去检验和观察,例如现在把注意力移到你的两只腿上来,观察此刻你的脚上充满着什么样的感觉?
有人说我的脚掌好麻,那你就观察那个麻的畅然,检验你是否让它自由的存在?
有人说我的小腿好酸,那你就观察那个酸,检验你是否心甘情愿的让它存在,毫无畏惧与抵抗,试试看!
有人说我的膝盖很痛,痛就看着那个痛,看那个最痛的点有多深,有多热,有多紧,有多酸,只看它的真相,膝盖的酸只由膝盖去承受,你不要介入其间,就像在河岸边观水一般,静静地观照着它的发生。
就像这样来回不断的检验,对于身中每个局部的所有感受,是否真的犹如太虚包容各种风一样的,毫无抵抗,也没有分别与取舍,一切只是任其自在的发生,而不对它产生任何的攀附与罣碍。
脚酸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脚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腿麻了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腿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腰酸背痛也是一种风,这阵大风也由腰与背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呼吸急促,这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呼吸系统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脑中意念纷纷也是一种风,这阵风由脑部这个小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心情烦燥,也是一种风;这阵风则由你的黄庭这个方寸太虚来承受它的自在,
太虚中并非空无一物,太虚中的各部位,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风不断的吹起灭去,
你要像太虚一般,只是静静的包容着它的存在,包容着它的畅然,甚至它的激昂与热闹。
把你对身中所有感受的抵抗与忍耐完全放开,让那些风完全自由的存在,
检查你对于身中各种感受,有没有发出一丝丝的扺抗,有没有一丝丝忍耐的心情,
这些全都要放掉,只是用自在的心灵,看着它自在的发生…
全身上下,都可以像刚才所示范的一样,逐一的观察,逐一的检验各局部的自在,
以下每当像这样有钟声响起的二十秒时间内,你可以试着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现在
把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一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现在你把注意力带回到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黄庭一窍中来观察,胸膛也只不过是身体的一部份,也只不过是身中的另一个小太虚而已,观察胸膛内的所有能量或气血的波动,就像刚才观照其他部位一样,只看它的原貌,不让它有机会攀附一丝丝的好恶分别。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要让胸中的热浪兴起时,保持畅然与平等的真觉,还真是件极具排战性的难题呢!
虽然使你烦躁的原因,可能从四面八方袭击而来,它可能是外面的一个声音,或是想象中的一个画面,或是腰的一个酸,腿的一个麻,这就会使我们的平等心荡然无存了。但是,当平等心要失去的时侯,仔细的观察,必然在黄庭一窍中,会有一个小小的动荡发生。
而这小小的气血动荡之中,竟然攀附着无限的贪嗔痴爱的冲动在上面。
每一次静坐时,如果你在最烦躁的当下仔细的去觉察,这个我们身体中最大的机密,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了。
然而,我们的心头,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小太虚罢了,
仔细观察心头里的小小动荡,也只不过是太虚内的一阵小小的微风罢了,
拿出观照其他部位时的定力与智慧,去观察方寸中那个小小的动荡自不自在。
你不必急着把它消灭,也不必急着与它交战,不要像神秀一样,走在那条“时时勤拂拭”的死胡同里。
你只需要像观照其它部位一样,放宽胸怀,不忍耐,不改造,无畏无惧的观察它的自在。
用你自在轻巧的心灵去观察它,你就已经走在究竟解脱的道路上了。
钟声再次的响起,以下二十秒内,就是你要放宽胸怀,心甘情愿,毫不忍耐的时刻,
现在胸膛放开,任其发生,毫不忍耐,勇敢的试试看…
还有十秒,硬是把胸膛松开,让我们来试试看!十、九、八,你的心犹如太虚般,真的毫不忍耐,七、六、五,心甘情愿,毫不抵抗,四、三、二、一,检验它是否真的完全自在,
刚刚你是否浅尝了几秒钟的完全不抵抗呢?你的感受是否经历了几秒钟的完全自在呢?
只是看着它的畅然,不加以分别好恶,这就是无善无恶的本性所在,也就是不取不舍的正等正觉所在。在静坐中不断的尝试,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尝到与你的习性完全相反的解脱真味。
佛陀说“应作如是观”,意思就是:只是根据它本来的样貌去观察它,没有扺抗与害怕,
孟子说“勿忘
勿助”,是不逃避,但也不助长,愈是抗拒,内在的痛苦就愈大,
抵抗并没有减轻痛苦,接受也不会让痛苦增加,
不信的话,您何不试试看呢?
不在身心的感受上攀附任何分别好恶的知见,只是无畏无惧的接受它畅然的起伏,
你立即可以在动荡燃烧的气血下,得到非常安然的心境,
六祖所谓“烦恼即是菩提”,并非等到感受消灭后才得到清净的,
而是烦恼激昂的当下,就照见气血畅然自在的本貌了。
❾ 黄庭禅坐是什么啊
张庆祥,生于1962年生于新店中岭山,学问素养极其深厚,熟读各种典籍。他解读四书五经的方法让人叹为观止,并依照古代圣贤“直指人心”之真谛,创办了“黄庭禅”研修课程,潜心于性理心法之教学,以及各教经典之翻译讲述。至今己录制《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六祖坛经》、《南华经(庄子)》等有声CD,并发行于世。着有《黄庭禅——心即是气》、《失落的内心》、《发而中节》、《真修搜证》、《净相系列》、《含爱的饮食》等书;译有《大学》、《中庸》、《心经》、《清静经》等书。现任中岭山禅院负责人,中华黄庭禅学会理事长、社团法人,台北县达观静禅协会理事长,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国学禅修培训基地主任。
张庆祥讲师认为: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绪的根本源头,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 这本书告诉我们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 本书的内容是张讲师多年来研究的精华,他将孟子的心气说和孔子的《大学》等古代经典融会贯通,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胸中“黄庭”这一寸见方之处的气血起伏,即刻从烦恼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