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小儿推拿常用方法

小儿推拿常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03 00:43:42

A. 小儿推拿常见的手法有哪些

按摩手法
常用的方法有:推,取,揉,运,捣,捏,除,捏等八种方法。
1.推送方式:
用左手支撑孩子的左手。医生使用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肋骨表面在孩子的某个穴位上向前推动。
有三种推送方式:
补充方法-推至指根(向心补充)
吹扫法(还原法)-从指根推至指尖(离心分离)
补水方法-从指尖到指根,前后推(所有往返都是补水)
一般规则是这样,并且有诸如堆田河水洞之类的例外。
例如:退田河水,肝穴,健脾穴等。
2.持有方法
用右手的两个手指同时用相对力握住孩子的某个穴位,这称为握持方法。作为一种强大的刺激技术,它主要用于急救中。它通常用于穴位穴位,例如调和气血,使肩部良好。调整外在情绪,以乘风破浪;缓解痉挛,取穴,也是小儿推拿的辅助手段之一。如按摩结束时的精神精神。
注意:应牢固,用力应轻柔。
3.揉捏
医生将拇指,食物和中指的肋骨压在孩子的某个穴位上。
4.操作方法
儿童的左手由左手支撑,开胃菜中间的右拇指或两根手指的肋状表面用于从某个点制作弧形或环形并将其传送到另一个称为云发的点。主要用于面部穴位。
例如:运输八卦,将水运输到土壤等。
以上就是关于小儿推拿相关解答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B. 小儿推拿调理脾胃常用手法:单掌摩腹和单掌抖腹

山东良医职业培训学校:学中医 到良医 结缘中医在良医


摩腹是扶正的手法,主要调理脾胃,能通三焦。

何谓摩腹?即用全手掌或四指腹轻贴腹部,以脐为中心,做环形运动。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平时一般胀气或者积食都是先泻后补,一般不纯泻,也不纯补,要补泻结合。



单掌摩腹方法:掌心内劳宫对准神阙穴(肚脐),掌面放于宝宝大部分腹部,稍稍用力揉动,掌面带动皮下组织揉动,单掌时揉动幅度大,作用力度也大,效果很好。



单掌抖腹手法:五指置于腹部边缘,用力提起腹部连带内部脏腑,做震颤或抖动,频度高、均匀效果好,可以让宝宝配合发出“啊”的声音,宝宝因为声音发颤觉得好玩会非常配合。



腹部推拿,能通,能止痉,能重启正常胃肠蠕动,用于各类脾胃问题。

附赠小儿推拿摩腹8法,家长参考。



1、分推腹阴阳30遍

操作: 以两拇指从剑突起,分别朝两边推动,边推边从上向下移动,直到平脐为止。

作用: 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2、按弦走搓摩30遍

操作: 两手五指并拢,从上到下自两胁来回搓摩至肚角处,手掌要贴紧皮肤如按弦状。

作用: 具有很好的化痰功能,还可以缓解胸闷、气短、咳嗽、喘息、肚子胀满

3、通调任脉10遍

操作: 用手掌或者双拳,从心窝开始沿腹部正中的任脉开始往下推揉至曲骨约20 30次。

作用: 任脉为阴脉之海,可以促进消化,滋阴补虚

4、温掌摩神阙法100遍

操作: 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搓动,然后将发热的掌心紧贴于神阙上,使肚脐感受到温热刺激,直至脐内发热并开始向四周放散为止。

作用: 温补脾肾、调理脾胃,理肠止泻、熄风开窍、宁心安神、交通心肾、温经通络、祛风除湿

5、点揉结肠 10遍

操作: 用拇指沿着结肠的方向一路点压下去,边压边揉,通过点揉,把阻滞点揉开,散掉,经常会听胃肠鸣叫,接着浊气随串气放屁而

作用: 刺激肠蠕动,促进消化

6、荡腹10次

操作手法: 右手按压神阙,先以掌根将腹推向对侧,再用指腹将其拨回,使腹部肌肉沿纵轴像波浪一样来回收缩,频率快、幅度小 。

作用: 增加大小肠蠕动,帮助排便

7、拿腹30遍

操作: 一手食中无名小指在腹的一侧,另一手拇指在腹的另一侧,两手同时向中部推进,并将腹部慢慢提起、放下,缓缓松手,反复提拿数次。

作用: 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

8、振腹1分钟

操作: 振腹操作的技巧在于,此手法类似小孩子拍皮球的动作,即操作者将手掌放于患者腹部,在手掌不离开患者腹部的前提下,做腕关节微屈微伸的快拍皮球动作。操作时保证精神放松、身体放松,才能激发出高频率的震颤。

功效: 增加大小肠蠕动,促进消化

C. 小儿推拿有哪些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后揉,或者边按边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频率是每分钟摩动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另一种是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一般以每分钟揉120-160次为宜。“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用手指的罗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鱼际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掌揉法”。

D. 小儿推拿手法的常用手法

一、推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二、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4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后揉,或者边按边揉。
四、摩法
“摩法”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带动前臂,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摩。频率是每分钟摩动120次。
五、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捏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另一种是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六、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一般以每分钟揉120-160次为宜。“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用手指的罗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鱼际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掌揉法”。
七、掐法
“掐法”是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运用掐法时要用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刺穴位,是“以指代针”之法。掐后常用拇指揉法,以减缓局部不适。
八、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鱼际或食、中指二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往返的直线擦动。包括“指擦法”、“鱼际擦法”和“掌擦法”。擦时不论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九、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的掌面夹住或贴于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可以用双掌小鱼际(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夹住某部位作搓揉;也可以用单掌贴于某部位作单向搓摩。“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搓法常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

E. 小儿推拿|日常保健常用穴——捏脊!

近几年,小儿推拿盛行,为避免孩子吃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小儿推拿备受家长追捧。家长不光经常带孩子去推拿保健,更是亲自去培训机构学习小儿推拿的操作手法。不管您是否了解,相信一说到小儿推拿手法,最让家长朋友熟知的,非捏脊莫属了。但是另一方面,相信许多家长又对捏脊有所疑惑:捏脊到底应该向上捏还是向下捏呢?向上和向下都有什么作用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这就要从捏脊的原理说起了。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说文解字》释曰:“衣背缝也。”表示督脉循行与后背正中。又曰:“督,察也。”有总督、统率之义。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 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 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日常保健一般应用上捏脊。所以我们来详细说说上捏脊,下捏脊的操作手法与之相同,方向相反。

如果小儿已经习惯捏脊,可以承受更强的力度,在捏的过程中, 可每捏三下捏住小儿皮肤表面向上提一下,叫做“捏三提一”,亦可“捏五提一”,重复操作。 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加强针对性治疗的作用。每次捏脊可重复3~5次,一般每天操作一次。

扶正祛邪,强腰脊,调理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显着,几乎所有的脾胃疾病都可以应用。临床常用于治疗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便秘、咳喘、夜啼、自闭等症,或用于日常保健。

脾胃虚弱;体质较弱;阳虚;日常保健等!

下捏脊

【操作】

下捏脊操作与上捏脊手的动作一样,方向相反,但是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

【适用范围】

清热泻火,适用于实热如发热、便秘等。

提醒大家一点,推拿时要用介质的,不要忘了噢~

捏脊注意事项

手法

捏脊捏到大椎时一定要提两下;到大椎后一定要向下抹;第四、五遍尾椎第一把就要提,提到肋骨就不要提了;捏完五遍后,要用手掌从上向下来回搓几遍,令其后背发红发热。最后还要在尾骨上拍三下。

**捏脊时间

捏脊一般适用于半岁~7岁的孩子,且应空腹操作,饭后不宜捏脊,且早上起床后捏脊最为适宜,因为捏脊有升发阳气的作用,早上正是人体一身之气升发之时,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不可上捏脊,否则升发阳气太过,伤及体阴,反招实热病患。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躁不安,就是这个原因。

冬天能捏脊吗?

同样的道理,冬天养藏,储存阳气,上捏脊会造成阳气外泄,而且因为冬天较冷,阳气外泄就易感染风寒,所以原则上冬季不宜捏脊,大家一定注意。

了解了这么多,现在,家长们可以放心的给自己的孩子捏脊啦~

来源/中医罗大伦

F. 小儿推拿学习常用的手法有哪些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中国古代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在中医学理论中,推拿最完整的理论就是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摩法、运法、揉法、擦法、掐法、捏法、捣法、摇法、搓法等。

G. 妈妈学习小儿推拿难不难

妈妈学习小儿推拿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妈妈的细心还有耐心哦!下面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希望对妈妈们有所帮助! 5岁以内的儿童保健推拿的作用最为显着。经常为宝宝做保健推拿,能宝宝增进食欲,精神饱满,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使宝宝健康地发育成长。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小儿推拿方法。 一、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手法 方法:补脾经300~500次、摩腹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遍,捏三提一2遍。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操作: 1、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2、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3、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4、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的作用,是小儿保健推拿常用的手法。

H.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学说,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等治病法则,在患儿体表穴位上运用各种推拿手法,通过经络行气血、通阴阳的作用,平衡阴阳,调整脏腑营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小孩的应变能力较差,突然发生强烈的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受到惊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调,可引起发育障碍,在小儿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过程中,寒热虚实的转化比成人快,一方面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理不当,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转危。一日之内即可由实证热证转变为虚症寒症。另一方面由于小儿生机勃勃,精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因单纯不受心情影响,患病后如诊断正确,治疗得法,护理适宜,则病情可由重转轻,容易治愈,而且能很快恢复健康。
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
1,小儿推拿法。常用手法有按、揉、摩、推、掐、运、搓、摇等,也就是推拿八法,临床手法。一是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二是推天柱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摩神阙、推胸八道、推揉膻中。三是运八卦、分阴阳、运板门、推三关、推六腑、推肠经、推脾胃肝心肺肾等经。四是二龙戏珠、苍龙摆尾、凤凰展翅、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月、黄蜂入洞、按弦搓摩、天门入虎口等。
2. 小儿指针法。一是掐印堂法、掐人中法、掐颊车穴法。二是掐精灵、威灵穴法、掐一窝风穴法、掐内劳宫法、掐间使穴法,掐曲池穴法。三是掐太冲穴法、掐大敦穴法、掐揉前承山穴法、掐揉后承山穴法、掐昆仑穴法,掐外参穴法。四是老虎吞食法。
3,捏脊法。包括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八个基本手法。具体操作方法,小儿推拿手法比较重视补泻,左揉为补,右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基本上是按照运作方向和手法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同时根据补泻的需要,先用葱,姜汁,酒精及清水作为递质,以加强补和泻的作用。这些方法,临床医生一般广泛应用,至于其手法的具体操作,就不再介绍。
以上就是关于小儿推拿解答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I. 请问小儿推拿中有哪些常用手法啊

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手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 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top【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2.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 3.鱼际揉法 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 【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摩法】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1.指摩法 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 2.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 3.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 【掐法】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 【拿法】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 【捏法】捏法正位手势 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 1.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搓法】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擦法】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阅读全文

与小儿推拿常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腰间盘如何锻炼方法 浏览:608
过河的简单方法 浏览:586
传播研究方法教材 浏览:281
骨科治疗腱鞘炎的方法 浏览:595
电脑突破网络限速的方法 浏览:158
溶液中锂离子浓度检测方法 浏览:161
红杉树树皮的食用方法 浏览:732
剔除离散值计算方法 浏览:621
seo有哪些重要的方法 浏览:738
阻止电瓶车上楼线路安装方法 浏览:31
古代陶瓷快速降温的方法 浏览:413
什么方法能快速开车 浏览:69
婴儿吐奶用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737
水泥墙石材背景墙安装方法 浏览:446
两相电机如何调整接线方法 浏览:48
老式塑料管连接方法 浏览:516
城市宣传栏的测量方法 浏览:766
玻璃推拉门地滑轨道安装方法 浏览:984
去狗皮的正确方法 浏览:521
状态粉使用方法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