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论述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分类及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特别是刚入园不久)对数概念还不清晰,不会运用数数的方式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本班幼儿已初步学会运用重叠法对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联的两组数量一样的物体进行比较,会初步了解一样多的含义,但对不一样数量的两组物体进行重叠比较时,并不能理解数量的多与少,只是随意地判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比较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积累有关一一对应的感性经验。 2,学习应用“多些”、“少些”、“一样多”等词。 3,提高观察判断、对应比较、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学习运用并放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难点是能正确判断并说出两组物体谁多谁少。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运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数量的一样多。 2、材料准备: 红皮球4个,绿皮球3个;饭碗3个,小勺3把,盆子4个,小弟弟图像4个,帽子4顶,红花3朵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皮球。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好玩的东西,(出示4个红皮球)这是什么?(红皮球)对,(教师贴好红皮球,出示绿皮球)这是什么?(绿皮球)我们把红皮球和绿皮球来比一比,(教师边讲边将绿皮球一一对应地贴在红皮球的下面)红皮球和绿皮球哪个多?哪个少?(红皮球多,绿皮球少)小朋友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看哪一个小朋友本领最大,能一个人回答红皮球和绿皮球哪个多?哪个少?(请个别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饭碗,小勺和盆子 。 小朋友,这是什么? (饭碗)老师还带来了勺子(把3把小勺分别放在3个碗里)小朋友,你们看。碗和勺子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现在老师又带来了盆子,边说边拿出4个盆子,一一垫在饭下面。然后用教棒指着一个上面没有饭碗和勺子的盆子问:这个盆子上面有饭碗吗?(没有)那么盆子和饭碗哪个多?哪个少?(盆子多,饭碗少)教师依次问幼儿:饭碗,勺子和盆子哪个多?哪个少? 3,教师出示弟弟、帽子、红花。 小朋友,现在看谁来了?(小弟弟)天气很冷,老师给小弟弟戴帽子了。边讲边把帽子一一对应地戴在小弟弟头上。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弟弟和帽子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现在我们来给小弟弟戴红花,边讲边给3个小弟弟戴红花。我们来比一比,小弟弟和红花哪个多?哪个少?(小弟弟多,红花少)。 4,引导幼儿看教材做练习。 (1)用一对一的方法,把小狗和骨头连起来。比一比,哪个多,哪个少? (2) 熊猫和竹笋,哪个多?哪个少? 5,延伸活动。 玩“找椅子“的游戏。 把小椅子摆成一圈,幼儿站在椅子后面听教师拍手声,拍手声一停,幼儿立即找到椅子坐下来。第一次教师拿走一把椅子,第二次增加两把椅子,每次游戏结束后提问:什么多?什么少?第三次可让幼儿与椅子一样多。启发幼儿说出“一样多“。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的是小班数学比较多少,目的是让孩子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 活动开始,我拿出两种颜色的气球来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孩子说出是红颜色的多,还是绿颜色的多。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来,接着我进行小结,让孩子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 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还准备了小弟弟图像,帽子,红花等教具。帽子四顶,红花三朵。整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气氛比较好,幼儿也较积极的参与,效果较理想,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每位幼儿都操作,还有少部分幼儿没有完全掌握。对于这一点还需改进。 目的是基本达到了,轻度学生基本掌握,中度学生初步掌握,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戏这一环节,学生的情绪激昂,他们可能注重的是游戏本身的趣味,而忽视了活动能给他们所带来的认识。还有鼓励做得太少,虽然知道有些学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应该给与表扬,至少参与其中了,不能给予忽视。这节课突出的瑕庇是玩与学的结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有突破的。
② 小班数学教案《量的比较》
活动目标:
1、用目测的方法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2、教幼儿认识7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3、培养幼儿参加多个小组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贴绒点卡5张,贴绒数字3-7各一个。
学具:第一组:填空格图卡6张,点子印章6个,印泥
第二组:数学材料纸、笔
第三组:实物卡、数字卡
第四组:数字卡、印章、印泥
活动过程:
1、按序排列点卡并匹配数字
请个别幼儿给点卡排队并批匹配数字,并请幼儿集体验证
2、比较数的多少
引导幼儿比较数的多少并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使两组数量一样多,感知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3、小组活动
填空格
先看看空格前有几个点子,再看空格后有几个点子,想想空格里应该印几个点子。
添去点子
想想怎样使三组数量变的一样多。
数物拼板
给数字卡片找朋友,实物的数目要和数字一样多
给数字印点子
看看是数字是几就给它印上几个点子
4、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第1、2组活动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5、讲评
展示个别幼儿的作业并请幼儿集体验证。
③ 幼儿园比较的方法有哪些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每颗树为了自己有阳光照耀,都必须一心一意向上成长。适度的攀比在特定情况下能起促进作用,但是过度攀比则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要正视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应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而应权衡利弊,变“堵”为“疏”,让攀比成为孩子成长的阳光。只有正确比较,才能对孩子发展起促进作用。那么,教孩子正确比较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学会反向比较
孩子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面对这样的孩子,实行反攀比快速有效。比如:虽然杰杰有新衣服,但是你有新皮鞋啊。
二、学会纵向比较
家长要承认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发育程度各不相同,不同孩子之间没有可比性,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比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学期比,通过纵向比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孩子取得的成绩来激励他自己。
三、转移比较焦点
通常孩子与别人攀比局限于漂亮衣服、高级玩具等物质方面,反映出孩子内心有竞争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甚至超越别人。家长可以转移孩子的关注焦点,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游戏、才能、创造、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并把孩子的攀比与兴趣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特长与增强自信心。
四、变攀比为动力
当孩子攀比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为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玩具汽车的数量与档次,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积攒零花钱购买新玩具汽车,也可以引导孩子查找资料、购买零件进行组装,从而养成节俭、创造的好习惯。家长要注意别让孩子压力过大,防止钻牛角尖,要制定适宜孩子的目标,并将目标逐级分解,坚持小步子原则,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只要家长教会孩子学会正确比较,就一定能克服盲目攀比的弊端,发挥攀比心理的积极作用,激励孩子努力进取,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④ 小班数学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反思
小班幼儿对于数量的比较,没有一定的方法,多数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得来的。而要将两组物体的数量在头脑中进行比较,或将两组物体的数目抽象为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对于依赖于动作进行思维甚至还不会逐一点数物体的小班幼儿而言是不现实的,而一一对应的排序方法是比较物体多少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次活动我们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来判断出两种物体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有利于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通过活动初步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多少”和“一样多”,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初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本次教学活动后,反思如下:
活动开始我用兔宝宝们的生日到了,兔妈妈给她们买了一些礼物,一只兔宝宝要一条裙子,可是兔妈妈不知道这些裙子够不够分给每一只兔宝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个别幼儿尝试操作,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然后通过再一次“送礼物”进一步探索一一对应的方法,感知一样多,完成重难点的掌握。引导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游戏情景氛围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我并没有告诉幼儿一一对应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针对小班的数学教育目标:让幼儿将数量有差异的两组物体一一对应的排列,然后再确定它们谁多谁少。最后,为幼儿安排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喜欢的操作活动,更好地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以“兔妈妈请了这么多的客人,她也不知道食物够不够,想请小朋友帮帮忙,比一比什么食物少了,什么食物多了,什么食物不多也不少。”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感知一一对应的概念。
不足之处:忽略了大胆表述的重要作用。让幼儿除了观察以外,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与同伴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但在教学中我忽略了这一点,让自己的说变成了主体。其实幼儿的表达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的形式,个人的回答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个别问题,从而当场纠正,集体的回答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关注全面,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
⑤ 幼儿比较大小的方法
大小高低的比较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之一,通过一系列游戏可以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宝宝更好地了解量词,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套碗比大小
游戏准备:
套碗或套娃一套,若没有成套的套碗,也可用家中的餐具代替。
游戏步骤:
1、家长将9个一套的套碗次序弄乱,引导宝宝用眼睛观察对比各个碗的大小,
2、然后将碗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排列整齐,
3、再按照从小到大的次序依次把小碗套入大碗内摆放好,一边摆放一边说:“这个碗小,这个碗大,小碗放进大碗里”。
若一次性分辨9个套碗的难度较大,可将套碗数量减少,从3-4个开始,逐渐增加套碗的数量。若不容易分辨两个大小时,可以把它们背对背侧放于桌上比较。
看照片,比高矮
游戏准备:
并排站立的人物照片若干
游戏步骤:
爸爸妈妈与宝宝一起看照片,对比照片中的人物身高,比如“爸爸高,宝宝矮。爸爸高,妈妈矮。”当宝宝理解高矮的概念之后,让宝宝在照片指认高矮,比如“这张照片里的叔叔和阿姨,谁高呢?”
游戏延伸:
让宝宝与家人或玩偶比高矮,念儿歌“123,321,我和XXX站一起,谁高谁矮比一比。”
⑥ 简述幼儿体量的差异排序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最初不是通过测量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体量的特征。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的特征,排除第二特征的干扰根据差异性进行排序。
2.掌握并发现物体的序列规律。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秩序感,并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 、 地垫20个、数字1-10两套、各类特征的学具20套、工作毯20块、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学:
师: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探险,想去吗?(想),我们首先要经过一座音乐谷,让我们跟着好听的音乐出发吧!
1.放音乐,幼儿随老师进入活动场地站成半圆。
2.提出问题:
①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音符)②有哪些音符?(1。2。3。4。5。6。7。ⅰ)③它们有个秘密,你们发现了吗?引导幼儿说出音是从低到高唱的,手势动作也是从低到高的。
3.手势表现音阶1、2、3、4、5、6、7、ⅰ,和幼儿边唱边做手势。
二、基本教学1.点课题:刚才的1、2、3、4、5、6、7、ⅰ就是一组音阶由低到高的排序。
2.示范教学:教师引语:"刚才我们走过了音乐谷,现在我们再看神秘门。这是一扇智慧之门,要给它镶上漂亮的宝石,它才会打开,看,这里有许多的宝石,①提问:小朋友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颜色、数量不一样)对,这些宝石它们每一串的数量都是不一样的。
⑴这些宝石怎麽样镶上去呢?(看课件:门上提示由少到多的排列。)根据幼儿的观察回答出示宝石。老师小结。
⑵引导幼儿观察另一扇门怎样来镶宝石,(看课件,门上提示由多到少的排列。)根据幼儿的观察回答出示宝石。老师小结。
(3)念咒语"芝麻开门",打开智慧之门2、游戏《走迷宫》
智慧之门打开后出现了神秘老人,以他的口吻说:大家好,我是神秘老人,很高兴你们打开了智慧之门,下一站大家将要到达趣味迷宫,可是通往迷宫的路坏了,须要大家铺好路才能到达,我为大家准备了铺路用的材料,请你们来铺路吧。
①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材料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长短)②整理材料,从长到短排序(出示字卡)③铺路:从短到长搭,每一块搭时要拐弯(出示字卡)④一起走迷宫3、集体游戏《给数字排序》
①取智慧果,把每一块材料取下来,后面有数字②做游戏,请黄色数字宝宝到里圈,按1---10排队。
③继续游戏,请红色数字到里圈,按10---1排队。
三、自主操作1、幼儿自主选学具。
2、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并照相。
3、看屏幕说规律。
四、结束1、以时钟做结束语,幼儿用肢体表现。
2、随音乐走出活动室.
⑦ 幼儿园量的比较有哪些
幼儿园量的比较幼儿园要比较近,私立的好还是公立的好,要比较一下他们的幼儿设施教师的细致程度。
⑧ 幼儿园数量比较的方法
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运用重叠对应、并放对应、连线对应等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幼儿开火车进教室。师:每个小朋友坐了一张椅子,还有椅子多吗?比一比,小朋友和椅子谁多?谁少?
2、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小朋友看漂亮吗?图画里有谁?我们来听一听图画里的故事好吗?(师清讲故事一遍)师:小朋友来猜一猜,是红萝卜多还是白萝卜多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多谁少?(请幼儿上来示范比较)小结: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可以用重叠对应、一一并放对应的方法。
3、师:花园里红花和黄花谁多谁少?用什么方法来比?(师重点介绍用连线对应比较)
4、分组操作:第一组装水果,比较水果和盘碟谁多谁少?第二组比较不同颜色的扣子谁多谁少?第三组用连线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5、小结: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可以用重叠对应、一一并放对应、连线对应的方法,还有其他又快又好的方法吗?比如:老师这里有一袋红花片,一袋绿花片,谁能用最快最好的方法分出谁多谁少?
改进策略:
(1)挂图出示比较传统,用课件比较生动形象。
(2)教学过程中,当孩子的回答有偏差时,教师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思维,然后顺应孩子的思维再引入,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