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切诊常用方法

切诊常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10-01 10:27:04

‘壹’ 切诊包含几个步骤

诊是医生运用指端的触觉,在病人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了解病人情况的方法。中医切诊主要包括切脉和切皮肤两个方面,其中切脉是中医最有特色的诊断方法。

一、切脉

脉是指血脉,其最初的意义是指人体的经脉,也就是经络。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脉法”,即循着经脉走行的部位进行切按,观察其沉浮滑涩的情况,并通过切按,了解经脉所过部位的动脉搏动情况,以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以及疾病发生的情况。后来,根据临床诊病的实际情况,脉诊的方法不断简化。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是“独取寸口法”,就是切按病人腕后表浅的桡动脉,即称为“寸口”部位进行诊病的方法。

“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分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为六脉。六脉分候脏腑的划分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总体上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经脉的大会,“肺朝百脉”,五脏六腑的经脉均会合于肺,再因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脾胃是全身各脏腑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一)切诊的基本方法

切脉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使血流通畅。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而定关脉,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脉。三指应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与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材高大者易疏,身材矮小者易密。小儿寸口脉部位很短,可用拇指切脉,不细分三部。

浮、中、沉: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来体察脉象,按在皮肤上轻用力为浮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用中等力度介于浮沉两者之间为中取。寸关尺三部都有浮、中、沉三候。

胃、神、根:正常的脉象应该有胃气、有神、有根。脉象和缓有力是“有神”;脉象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是“有胃气”;尺脉沉取从容不迫、应指有力是“有根”。正常脉象应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应是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

(二)病脉

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病脉的变化规律,对脉象进行了归纳。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弱。

主证:浮脉主表证,外邪侵袭肌表尚未入里,人体卫气起而应之,故脉浮。脉浮有力是表实证,脉浮无力是表虚证。久病见浮脉是气虚欲脱的危象。

2.散脉

脉象:脉形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有脉律不均或脉力不匀。

主证:散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的征象。

3.芤脉

脉象:脉形浮大中空,应指浮大而软,按之如葱管。

主证:多见于大失血或大汗后,阴津内虚,阳浮于外之证。

4.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

主证:沉脉主里证,其反映病邪在里,气血被困,难达于外;或气血不足,脉气难于鼓动,都可以见有沉脉。脉沉有力为里实证,脉沉无力为里虚证。

5.伏脉

脉象:脉动部位比沉脉更沉,需重按至骨方可应指,甚至伏而不现。

主证:常见于邪闭、厥病、痛极的病人。

6.牢脉

脉象: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

主证: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徵瘕等实证。

7.迟脉

脉象:脉来迟缓,一息脉动三四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主证:迟脉主寒证,或邪热结聚的里实证。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或阳气虚弱失于温运,或邪热结聚,皆可使脉气运行迟缓,形成迟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热结肠道,腑气不通的阳明腑实证,也可以见有迟脉,但迟而有力。

8.缓脉

脉象:脉来仍是一息四至,但脉势的来去却有缓慢之感。若脉来从容不迫,均匀和缓,是正常脉象。若脉来弛缓松懈,属病脉。

主证:多见于湿邪致病或脾胃虚弱证。

9.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

主证:数脉主热证,邪热亢盛则迫使气血运行加速,故脉数。脉数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10.疾脉

脉象: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其特征是数而躁动。

主证: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

11.弦脉

脉象:脉来应指绷直劲急,如按琴弦。

主证:主肝胆病、痛证、痰饮证等。若病属阳热之性,多见弦大而滑;若病属阴寒之性,多见弦紧而细。

12.紧脉

脉象:脉紧有力,左右弹手,犹如绞转绳索一般。

主证:主病为寒、为痛、为宿食。寒邪在表多见浮紧脉,寒邪在里多见沉紧脉,寒邪所致之痛多见紧脉。

13.革脉

脉象:脉来弦急而中空,如按鼓皮。

主证: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崩漏等病证。

14.虚脉

脉象:寸关尺三部脉浮沉取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

主证:主气血两虚,气血虚则脉鼓动无力,尤多见于气虚证。

15.实脉

脉象:寸关尺三部脉浮沉取皆大而坚实有力。

主证:主实证。

16.滑脉

脉象:脉来指下有一种圆滑感,如盘走珠。

主证:主痰饮、食滞、实热证等。妇女妊娠可常见滑象,是气血充盛的表现。

17.动脉

脉象: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搏动部位较短小。

主证:动脉主惊、主痛。

18.涩脉

脉象:脉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证: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病邪阻滞脉道,脉气不顺畅,故脉涩。涩而有力为正气未伤的实证,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的虚证。

19.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证:主气血两虚证,诸虚劳损证和湿证。气血两虚或诸虚劳损使得脉道不能充盈,故脉细。

20.濡脉

脉象:脉形浮而细软,轻按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

主证:常见于虚证、湿证。

21.微脉

脉象:脉形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证:常见于阳衰气微的心肾阳气暴脱病人。

22.弱脉

脉象:脉形极软而沉细,即沉细而应指无力。

主证:主气血两虚证。

23.洪脉

脉象: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滔滔满指,脉来盛去衰。

主证:主邪热亢盛的实证。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证出现洪脉,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24.大脉

脉象:脉形大于常脉,无洪脉的汹涌之势。

主证:大而有力为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之证。

25.代脉

脉象:脉来缓弱,呈有规律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证:脏气衰微,元气不足,脉气不能接续,故见代脉。也可见于风证、痛证、七情惊恐等。

26.结脉

脉象:脉来缓慢,有不规则的歇止。

主证: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证。

27.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有不规律的歇止。

主证: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或痰食停滞等病证。

二、切肌肤

切肌肤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一)切尺肤

尺肤是指掌心一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部位。尺肤诊法是一种古老的诊法,《黄帝内经》已有记载,主要是诊察肌表的寒热、荣枯、润燥等。初按热甚,久按反转轻者,是热在表;若久按其热更甚,是热在里。按尺肤寒,多是阳气不足或寒证;尺肤的荣枯润燥多反映了人体津液是否受到了损伤。

(二)按手足

按手足主要是察寒热。手足俱冷,多是阳虚寒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热炽。手心热,多为内伤发热;手足背热,多为外感发热。

(三)按脘腹

脘部是指心下的部位,即胸骨以下的部位。心下的软硬,是否有压痛,可鉴别痞证和结胸。心下按之硬而痛是结胸,属实证;心下满,按之濡软不痛,多是痞证;心下坚硬大如盘,边如旋杯,为水饮。

腹部喜按多为虚证,拒按多为实证。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为积证,多责于血瘀;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为瘕为聚,多责于气滞;绕脐腹痛,左下腹按之有块,多为干燥粪便内结。

‘贰’ 如何学习把脉,有脉诀请赐教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腹诊。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叁’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具体的这四个步骤指的是什么

望闻问切是中医上的用语,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过,像我们现在身体不舒服去看中医,其实也一直有这四个步骤的,只是有些人没注意到。那么这四个步骤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望闻问切从古到今一直被沿用,说明其在中医诊断病情上是有着非常好的作用的。

‘肆’ 中医切诊的具体定位

古代中医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胸腹诊法。切脉分为三部九侯,分为上部的天地人(分别是两额之动脉、两颊之动脉、两耳前之动脉),中部的天地人(分别是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和下部的天地人(分别是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另外还有人迎脉(即颈动脉搏动处)和趺阳脉(即足背动脉搏动处)。《难经》中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观点,所以现今多只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诊脉的前提是左手诊患者右手的脉,右手摸患者左手的脉。用中指在腕部桡骨茎突平行向里推过去摸到桡动脉搏动,即为关脉,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分别均匀放在中指两旁,食指所触及的桡动脉搏动即为寸脉,无名指触及的桡动脉搏动即为尺脉,寸关尺有时又称作寸口、关上、尺中。

‘伍’ 中医把脉能看出什么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陆’ 中医的切诊包括哪几个部分

切诊是用手在病人一定部位上或按或叩或触的诊病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例如诊脉的形状动态;按腹注意压痛,软硬、有无块物;抚皮肤注意有无出汗、疼痛和局部发热,以及四肢的冷热等。切诊的重点,还是在诊脉。

‘柒’ 中医切诊有哪些方面

切诊是用手在病人一定部位上或按或叩或触的诊病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例如诊脉的形状动态;按腹注意压痛,软硬、有无块物;抚皮肤注意有无出汗、疼痛和局部发热,以及四肢的冷热等。切诊的重点,还是在诊脉。

脉诊

病人的手掌向上平放,医生则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次按在手掌下第一横纹后高骨内侧(桡骨茎突)之桡动脉上。三指所按部位,近腕侧叫做“寸”部,近肘侧叫做“尺”部,寸部与尺部之间,则叫做“关”部。然后用轻指力、重指力、不轻不重指力3种不同的指力去寻取脉象,就叫做“浮取”、“沉取”、“中取”。小儿的脉息和成年人不一样,所以诊小儿一般以擦指纹为主。脉象可因运动或饮酒、洗浴等而影响,所以诊脉之前,病人必须先有半小时左右的休息。

脉象分类非常复杂,经历代医家整理,定为二十八脉,这里又将最常用的作以下分类介绍。

浮脉:脉来浮在皮肤表面,手指轻着皮肤,就有感觉,一般见此脉大多属表证。

沉脉:脉来沉行筋骨间,重按才有感觉,见此脉大多属里证。

迟脉:脉来迟慢,一呼一吸之间只有2、3次(正常脉4、5次。古人都用自己的呼吸来估计脉搏的速度,就诊以前,医生必须先自己安心定神,调整呼吸次数到均匀后,才能就诊)。见此脉大多属寒。

数脉:脉来快速,一呼一吸之间有6、7次。这种脉属热。

以上四种脉象,浮沉是表现了脉的部位,从而反映了疾病的部位(表或里)。迟数是表现了脉的速度,也从而反映了疾病的性质(寒或热)。这四种脉象,又可从按脉的手指感觉有力或无力,来分辨虚或实,因此又有浮而有力,浮而无力;沉而有力,沉而无力;迟而有力,迟而无力;数而有力,数而无力等等不同脉象。

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而软。见于气衰血少的病证中。

大脉:脉来洪大,手指下有充满丰盛的感觉,说明邪气亢盛。

濡脉:脉来软弱无力,轻取较显,重按即无。见于虚证,尤多见于气虚者。

弦脉:按脉时如有线勒手指,仿佛按在紧张的弓弦上,这种脉象多说明肝病气郁或寒痛。

滑脉:脉在手指下往来流利圆滑,好像珠子在圆盘中滑动。说明有痰,或邪气盛,但正常早期妊娠时也可见这种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流利,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多见于血虚或气滞证。

细脉和大脉,表现了脉的形状;濡脉、弦脉、滑脉和涩脉表现了脉的动态。这些是较常见的脉。此外还有长、短、紧、促、结、代、动、弱、微、缓、芤、革、牢、散、伏、疾等脉。

按诊

按肌表用手轻抚皮肤,可知有汗无汗,重手扪按,可知有无水肿(水肿时按皮肤有凹陷)。外科方面可以用以辨脓的有无及部位,如以手按患处,热而软的为有脓;不热而坚硬的为无脓;轻按即痛,脓在浅表;重按才痛,脓在深部;按之陷而不起,为脓未成;按之陷而即起,为脓已成。

按手足按四肢的温凉可测知病人阳气的存亡,在诊断预后上,有重要意义。有如手背上热的为外感,手心里热的为内伤。其他如小儿高热、指尖发冷的,应防惊厥;发热咳嗽流涕、眼红流泪、手指尖冷的,可能将出麻疹。

按胸腹胸部诊虚里穴(在胸部左乳下第4、5肋骨间)之跳动情况,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此为正常;按之搏动微弱不应手者,属于宗气虚弱;搏动急速应手太过者,则为宗气外泄,腹胀满而按之坚实或拒按属实,按之濡软或喜按属虚。腹痛拒按属实,喜按属虚。

总的说来,望、闻、问、切四诊在诊察病情,作出诊断中,都有它们独特的作用,这四者之间,又必须配合应用,结合重点分析。例如脉和症状相符的时候固然没有问题,但是脉和症状不相符合时,就要考虑究竟应以脉为重,或以症状为重。要能灵活掌握,还在于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领会和修养。

‘捌’ 四诊的切诊

切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脘腹、手走的变化,以诊察了解疾病。切诊包过脉诊和按诊。
1.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又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3)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2.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走,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的触摸按压,以观察疾病的变化,如或凉或热,或硬或软,或拒按或喜按等,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1)按肌表 ,主要观察肌表的寒热、荣枯、肿胀以及润燥等
按肌表不仅能从冷暖以知寒热,更可以从热的微甚,浅深而分别表里虚实。凡微热者初按热重,久按则热转轻,是热在表;若久按热更甚者,是热在里。手心热烫,或肌肤热泛而无蒸腾之感的,属虚劳发热。
轻触肌表,可以察肌肤的润燥,从而知病人有汗或无汗和津液的损伤。重手扪按,审查肿胀,可以辩水和气。重手按之,松手凹陷成坑的是水肿,松开即消失的是气肿。
在外科方面,触按皮肤可以辨别证候的阴阳和脓成与未成。轻按即痛,脓在浅表;重按方痛,脓在深部。按之馅而不起,为脓未成;按之有波动感,为脓已成。
2)按手走,主要察寒热。手走温凉,可以判断阳气盛衰。按掌心和掌背可测定病为外感或内伤。
3按脘腹,主要察皮肤的润燥;轻手推循抚,问其痛或不痛;重手推按,审其软硬,以辨别脏腑虚实和病邪性质及其内积的程度。

阅读全文

与切诊常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多肉植物生根粉的使用方法 浏览:53
家庭自制蛋糕最简单的方法不用蛋糕粉 浏览:139
解决产品价格问题的方法 浏览:812
无损检测的超声检测方法 浏览:504
椎间盘突出最有效治疗方法 浏览:213
用什么方法治疗胸闷最快 浏览:658
发泡剂如何快速凝固方法 浏览:51
高中k值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浏览:990
玉米梗喂牛的正确方法 浏览:816
电脑店软件安装包制作方法 浏览:509
简单捉老鼠的方法 浏览:867
草莓不对花能结果吗鉴别方法 浏览:56
白发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 浏览:290
哈密瓜晒干食用方法 浏览:716
缩阴方法有哪些 浏览:653
led车灯安装接线方法 浏览:585
qq红包不提醒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74
鱼烂鳍的治疗方法 浏览:849
鱼泵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214
四种属相的计算方法 浏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