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定穴位
穴位: 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穴位(acupuncture point)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着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着《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着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
2. 人体常用的穴位怎么找
攒竹:眉头凹陷中。
睛明:目内眦旁0.1寸。
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于眶下孔凹陷中。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安眠: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翳风穴位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桥弓:胸锁乳突肌表面的条状区域。
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至4寸。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位于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涌泉:于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足趾跖屈时凹陷中
3. 怎样定位穴位的位置
穴位: 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穴位(acupuncture point)究竟是什么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着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着《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着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摩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
4. 中医中怎么可以精确取穴
1、自然标志取穴法 即根据人体的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人的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如两乳中间取膻中,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等。
2、指量法取穴 这是利用每个人自己的指节宽度或长度以比拟骨度折量寸的方法。具体有三种方法①横指寸:以本人拇指中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②将本人的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的横纹为准,四指宽度合为3寸。③直指寸:以本人中指中节桡侧的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3、简便取穴法 这是临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所指的大腿外侧处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等。黄钧跃
5. 关于穴位量寸的方法
方法都差不多按中医教科书上的穴位准确找法,即“骨度分寸法”,教给大家怎样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穴位。 腧穴(穴位)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2)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3)手指比量法: 参见骨度分寸法。 ◆(4)简便取穴法: 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 (1)中指同身寸 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 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 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可能有些读者朋友看了图示和表格,还是不太明白怎样找穴位。我们以手上调治心脏的内关穴为例,内关穴在手腕横纹上2寸,而从肘横纹到腕横纹总共是12寸,2寸就是12寸的六分之一处。又比如三阴交,在在足内踝上3寸。而从足内踝到髌骨下方(膝盖骨下方)总共为13寸。从足内踝开始第一个4分之3段,就是三阴交的准确位置。再比如关元在脐下3寸,从肚脐眼到耻骨最高点总共是5寸,5寸的一半再往下一点就是关元穴。如此慢慢熟悉,大家都能成为快速找到穴位的自我保健医生了
6. 穴位定法有几种
很多人喜欢用针灸、按摩、拔罐来治疗疾病,但会为如何正确取穴位而犯难。这里教大家几种简单的定位方法。
“指寸”定位法 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的有以下3种(见图)。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4.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即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是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眉头为攒竹穴。活动标志是指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如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为听宫穴;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为颊车穴等。
5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为列缺穴,拇指尽端到达处为合谷穴。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位的准确,最好还是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
7. 怎样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人体穴位
穴位的记忆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困难和可怕,如果不掌握技巧,穴位的记忆确实比较困难,但是一旦你掌握了方法也很简单,下面我来给你粗浅地介绍一下: 首先要学会找穴位,找穴位一般按照书上讲的尺寸去找,但是一定注意这里的尺寸不是指的标准的尺寸,而是说的“同身寸法”,即某人一定要用某人自己的指头去寻找-----一拇指的宽度为一寸,食指加中指的宽度为一寸五,食指、中指加无名指的宽度为二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加小指的宽度为三寸,一个手掌的宽度为四寸。 其次要会感觉穴位,正确穴位的感觉是酸、困、麻。如果点按时这三种感觉都没有,要考虑可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个穴位点按的不到位;二是点按准确但是这个穴位根本不畅通。如果这三种感觉只有一种或者两种敏感,没有关系点按一段时间其他的可能就有了。 再次就是要学以致用,当你了解正确一个穴位以后,要在别人的身上点按几次,有了效果以后,不仅可以加深记忆而且可以提高你对穴位的兴趣。 先简单介绍这么多,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当然为了不至于盲目地寻找,去医疗器械店里面买一个穴位模型小人,以后寻找穴位就很方便了,要想快速找到和记忆穴位很简单----牢记我上面的办法就可以“熟能生巧”,祝你学有所成!!!
麻烦采纳,谢谢!
8. 腧穴的定位方法是什么
针灸临床中,治疗效果与取穴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等4种。
(一)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在中国古典医籍中被称为“骨度法”,就是以患者不同部位骨骼的尺寸作为长度测定的标准,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定位方法。临床中比较常用的骨度分寸标准详见常用骨度分寸表(表8-8、图8-1)。
表8-8
(四)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外侧手中指端所指处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半握拳,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在两指端之间的掌心处取劳宫穴;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处取百会穴等。
9. 人体穴位怎么寻找
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 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 365处。
仅仅如此,便是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更何况其他的地方也有穴道。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包括,人体穴道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我在这里大致列出人体各部位的穴道名称,以便让你有所了解。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参考资料:http://www.shulu.net/files/article/html/9/9292/506194.html
10. 怎样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人体穴位
人体穴位疗法最难的,就是人体穴位的找法。 关于人体穴位疗法的书虽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人体穴位图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人体穴位疗法,也无法如愿。 寻找人体穴位的诀窍,在本站相关疾病穴位疗法的网页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就一般寻找人体穴位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人体穴位,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人体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④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人体穴位的重要标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人体穴位在。 另外,在人体穴位的找法中,频频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人体穴位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