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2、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用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3、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4、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5、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6、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7、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8、茶针的使用方法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9、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10、茶叶罐的使用方法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11、茶船的使用方法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12、茶海的使用方法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
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2. 整套茶具的名称与作用茶具的使用方法
茶具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比如说样式啊,质量啊还有材质等等。所以说在购买的时候需要看清楚这些方面的区别。整套的茶具是家中必备的,特别是一些爱喝茶的人们来说很重要,整套茶具的名称与作用是什么,都包括什么,茶具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看相关的内容吧。
茶具 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比如说样式啊,质量啊还有材质等等。所以说在购买的时候需要看清楚这些方面的区别。整套的茶具是家中必备的,特别是一些爱喝茶的人们来说很重要,整套茶具的名称与作用是什么,都包括什么,茶具的使用方法是什么,看相关的内容吧。
整套茶具的名称与作用?
完整的功夫茶具:
1、泡功夫茶最出名的地方就是福建,潮汕,台湾,这三处的地方的乌龙,制法滋味冲泡技巧各有不同,但是技巧都是差不多的,因为他们都叫功夫茶,泡功夫茶如果基本功夫不齐备的话,那么茶味就出不来。神韵、意境就有点空中楼阁了。
2、盖碗茶具,茶海(也叫“公道杯”),闻香杯,茶杯,茶滤,茶夹,茶托,茶壶,茶盘,茶巾。这里说的是泡乌龙茶-铁观音用的茶具,当然有一些比如擂茶等的功夫茶就不一样了。
功夫茶的主要茶具:
1、盖碗的 陶瓷 茶具:盖碗茶具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2、茶海(也叫"公道杯"):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
3、闻香杯:闻香之用,比品茗杯细长,是乌龙茶(铁观音)特有的茶具。
4、茶壶:紫砂或朱泥的
5、茶盘:宽,平,竹,木皆可,不用塑料的,有异味
6、茶匙:茶荷,就是干茶入壶前的量具
7、炉及水壶: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必备,绝大多数功夫茶要求沸水。
8、杯:白瓷薄壁的不影响茶色和茶味,清洗也方便。
9、储茶的罐:纸罐外套密封袋最方便实惠,纸罐遮光,密封袋封气味和潮湿。
茶具的使用方法?
1、茶杯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的茶杯是用来品饮茶汤,具有小、浅、薄、白四大特点。
2、茶漏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的茶漏用于置茶时,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3、茶洗的使用方法
每一套功夫茶具中都必备三个茶洗,一正二副,正茶洗用来浸茶杯,副茶洗用来浸冲罐,另一副茶洗用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4、茶盘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的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款式非常多样,但都具备四大特点:宽、平、浅、白。
5、茶垫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的茶垫比茶盘小,是用来放置茶壶的。冬天使用茶垫时还需要在里面垫上一层“垫毡”,用于保护茶壶。
6、茶挟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的茶挟,又叫茶筷,作用和茶匙相似,用于挟出茶壶里的茶渣。也常人用茶挟来挟着茶杯洗杯,既防烫又卫生。
7、茶巾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的茶巾又称为茶布,主要用于擦干酌茶前茶壶或茶海底部滴留的杂水,也可用来擦拭滴落桌面的茶水。
8、茶针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茶针的作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 流畅 通。
9、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功夫茶具中的煮水器是用来煮泡茶的水的,古代的煮水器多为风炉,如今人们常用到的煮水器为酒精灯、电壶或自动电炉。
上面的这些内容具体的介绍了整套茶具的名称与作用的问题,不同的名称,在茶道中都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大家要做到物尽其用。茶具的使用方法,对于刚学茶道的人来说还需要多钻研一下,毕竟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慢慢的学习和探索,这些问题需要都了解以下。
3. 茶备的茶海使用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落茶——乌龙入宫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称为“落茶”或“投茶” 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 (关公巡城)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7.看茶——赏色闻香,(喜闻幽香)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 (领悟岩韵)
品武夷岩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注:初用盖碗时,容易烫手,使杯中茶汤倒之不尽,会使茶汤显老,应多加练习。
4. 功夫茶具怎么使用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茶杯、茶漏、盖碗、茶盘、茶则、茶挟、茶巾、茶针、煮水器、茶叶罐、茶船、茶海、茶匙、茶荷,每一种茶具的使用方式不同。
功夫茶具使用方法:
1、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2、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用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3、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4、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5、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6、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7、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8、茶针的使用方法,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9、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
10、茶叶罐的使用方法,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11、茶船的使用方法,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12、茶海的使用方法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
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功夫茶简介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其烹煎之法应是源于陆羽的《茶经》。功夫茶历来讲究"品饮工夫"。正因其是讲究品饮功夫的一种饮茶方式,故称为"功夫茶"。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礼宾待客的第一道习俗。今天,海外潮汕华侨还以"工夫茶"作为认祖追宗的标志。
5. 怎样使用茶具视频
常见茶具的使用方法下面介绍茶杯、茶漏、盖碗、茶盘、茶则、茶挟、茶巾、茶针、煮水器、茶叶罐、茶船、茶海、茶匙、茶荷等十四种常见茶具的使用方法。
一、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三、盖碗的使用方法: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的使用方法: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的使用方法: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的使用方法: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的使用方法: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的使用方法: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十二、茶海的使用方法: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十三、茶匙的使用方法: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十四、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6. 如何正确使用茶具_茶具的使用方法
茶具是我们日常喝茶所必备的用具,那么茶具怎么使用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具的使用 方法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具的使用方法
1.盖碗的使用方法: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2.茶挟的使用方法: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3.茶针的使用方法: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4.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5.茶盘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6.茶船的使用方法: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7.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自动电炉。
8.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9.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0.茶叶罐的使用方法: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11.茶则的使用方法: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12.茶海的使用方法: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茶具的保养方法
茶具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泡壶是最好的养壶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六点:
彻底将内外洗净
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擦与刷要适度
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使用后清理晾干
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让壶休息
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紫砂壶的保养方法
1. 将壶与壶盖分开,放置在盛满水的干净的容器中,容器要足够大,水要盖没整个壶。
2. 容器中同时放入一些茶叶(您想用此壶来泡的茶叶),放在小火上慢慢煮开,小心看护,防止壶与壶盖或容器壁互相撞击而造成破损。
3. 慢慢的煮1小时左右,移去火源,让壶仍静置在有水覆盖的容器中,慢慢冷却,放置1天。
4. 次日,取出壶,倒去留在壶内的泥沙,清水小心淋壶洗涤。重复以上1-3步骤一次。
5. 次日,取出壶,用热水小心淋壶洗涤。经过此番处理,壶中的气孔均已打开,以待使用。
茶具的配件介绍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5.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具的相关发展
茶具古代 饮茶 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 文化 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 其它 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古今茶具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 烘焙 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于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鉴赏,亦随着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端、层出不穷,由于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着“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7. 茶具如何使用
“嫩茶杯泡,老茶壶泡”,当所泡茶叶不具有观赏价值时,可以选择瓷壶或紫砂壶、盖碗泡茶。如忽略赏茶舞步骤,所有茶都可以用壶冲泡。
壶泡时应依茶叶的类型和特点调整冲泡细节,如绿茶应掌握水温,冲泡白茶应适度延长泡茶时间,功夫茶讲究淋壶和巡、点的分茶方式等,黑茶类冲泡注意水温要高等。
下面操作为壶泡熟普洱茶。
①备具:准备茶壶、茶杯、茶叶罐、茶匙、随手泡、茶巾、水方。
9品饮
8. 茶道茶漏的介绍
茶漏,又叫作茶斗,是茶具之一,与茶匙、茶针、茶夹、茶则、茶桶一齐被称为“茶道六君子”!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茶漏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不使用茶漏
在实际冲泡中,有些茶友并不喜欢使用茶漏,不使用茶漏的优点体现在方便、完全真实地呈现出茶汤的真实面目,而一些散茶条索完整、制茶严谨、干净的,不使用茶漏也比较正常,或者在冲泡过程中前几泡使用茶漏,而后面茶碎较少时不使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大多数的普洱茶在压制或撬茶过程中,都很难避免出现细碎的情况,而一般盖碗或紫砂壶的出水缝隙又不足以阻拦这些碎茶或杂质,这样既影响美感也影响品饮。
金属材质
这类茶漏主要有纯银、不锈钢等。纯银的较易被氧化,日常使用不多见,不锈钢茶漏应该是最早普及的茶漏,优点是经久耐用、便宜实惠,缺点一是用久了较难避免生锈;二是金属器味可能会对茶有轻微影响;三是网漏孔不够细,通常在茶汤底部仍可发现小颗粒的情况。
不锈钢茶漏虽然摔不烂、用不坏,但用久了容易堆积茶垢和出现铁锈斑疤,不便于清洗和卫生。
动植物材质
这类茶漏在市面上常见的葫芦茶漏,甚至有用海螺、贝壳制作的茶漏,优点是原生态绿色环保,可能也不便宜,缺点是容易有异味、不耐用、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
陶质
目前市面比较常见,优点是网漏较细、耐用、易清洗,缺点是久用后容易堆积茶垢不易清洗,陶不可避免有一定吸附性,吸附一些茶味,不同茶品互相之间可能有轻微影响。
紫砂材质
紫砂茶漏目前在市面已经有一些制作精美用料讲究的产品出现。紫砂茶漏与一般陶茶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紫砂茶漏可以蕴养,与紫砂壶和紫砂杯一样能够越用越润,只要用后及时清洗,紫砂茶漏多了一份把玩的乐趣。
但紫砂茶漏一般不宜用于测试茶品的冲泡中,紫砂毕竟有些吸附茶气茶味的作用,可能会对茶品有轻微影响。
瓷质
瓷茶漏从一般实用性的到具备艺术观赏性,已经发展到青花、粉彩、汝窑、哥窑、青瓷等等,为茶漏赋予了更多的趣味。瓷茶漏的优点是易于清洗、网孔细密,不影响茶的香气味道,经过过滤的茶汤会更加通透明亮。一些制作精美的瓷茶漏甚至还具备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和把玩的价值,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
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则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茶海的使用方法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沉淀茶渣。
茶匙的使用方法
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茶针的使用方法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茶叶罐的使用方法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茶船的使用方法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荷的使用方法
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茶漏怎么用?
冲泡茶叶之际,将茶漏放在茶壶口,茶漏上置放茶叶,谨防茶叶外泄散落,还能虑掉很多茶叶碎渣、一些杂质,使茶汤保持清亮,茶味保持清爽。
泡什么茶需要茶漏?
茶漏可以虑掉很多茶叶碎渣,因此在冲泡细碎茶叶时建议使用茶漏,比如碎茶、红茶、细碎的花草茶等,而冲泡茶叶完整度比较高的茶叶时,茶漏就可以被稍稍忽略了。
茶漏有什么材质?
市面上茶漏的材质还是较为丰富的,有金属材质、陶瓷、紫砂、竹质、玻璃等等。
金属茶漏:此材质的茶漏普及时间较早,主要有纯银、不锈钢制成的,耐用实惠,使用方便,只是时间久了,可能会有沉积的茶垢,不易清洗。金属茶漏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影响茶汤滋味,并且较大的茶漏空隙,只能虑走相对大的茶末,细碎茶末和杂志可能就会沉入茶汤中。
紫砂茶漏:紫砂茶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养”,它与紫砂壶、紫砂杯一样都是越用越润,越养越有味,使用茶漏也变成了一件有雅致的事。
陶瓷茶漏:具有美观性和欣赏性,陶瓷质地高雅,易清洗,细密的网孔连细碎的茶末都能虑走,而且也不影响茶汤滋味。赏心悦目中品尝茶鲜,不错不错。
9. 茶道用具怎么用
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用具的用法,一起来看看。
一、煮水器
水壶(水注):用来烧开水。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紫砂提梁壶、玻璃提梁壶和不锈钢壶。
茗炉:即用来烧泡茶开水的炉子。为表演茶艺的需要,现代茶艺馆经常备有一种“茗炉”,炉身为陶器,或金属制架,中间放置酒精灯,点燃后,将装好开水的水壶放在“茗炉”上,可保持水温,便于表演。[ 茗炉]
另外,现代茶艺馆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随手泡”[ “随手泡”],它是用电来烧水,加热开水时间较短,非常方便。
开水壶:是在无需现场煮沸水时使用的,一般同时备有热水瓶贮备沸水。
二、置茶器
茶则:则者,准则也,用来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量准确。多为竹木制品,由茶叶罐中取茶放入壶中的器具。
茶匙:一种细长的小耙子,用其将茶叶由茶则拨入壶中。
茶漏(茶斗):圆形小漏斗,当用小茶壶泡茶时,将其放置壶口,茶叶从中漏进壶中,以防茶叶洒到壶外。
茶荷: 茶荷:茶荷与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时,可判断罐中茶叶多寡,由此决定置茶量;其次,将茶叶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视茶,决定泡茶方法,而客人则可欣赏茶叶、闻茶香,最后将茶叶置入壶中。
茶擂:当茶叶倒入茶荷后,以茶擂适度压碎茶叶,可使茶叶冲泡的茶汤较浓。
茶仓: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将欲冲泡的茶叶倒入茶仓,兼具节省空间与美观作用。
这部分器具为必备性较强的用具,一般不应简化。
三、理茶器
茶夹:用来清洁杯具,或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来掏出茶渣 , 而尖细的一端则可用来疏通壶嘴。
茶针:用来疏通茶壶的壶嘴,保持水流畅通。茶针有时和茶匙一体。
茶浆(茶簪):茶叶冲泡第一次时,表面会浮起一层泡沫,可用茶浆刮去泡沫。
四、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壶中的茶汤冲泡完成,便可将之倒入茶海。有些人会在茶海上放置一个掳网,以过掳倒茶时随之留出的茶渣。茶汤倒入茶海后,可依喝茶人数多寡分茶,人数多时,可利用较大的茶海冲两次泡茶;而人数少时,将茶汤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叶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涩味。
五、盛茶器、品茗器
茶壶:主要用于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
茶盏[ 茶盏]:在广东潮汕地区冲泡工夫茶时,多用茶盏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盏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带,以及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又有用茶盏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盏,富有情趣。茶盏通常有盖、碗、托三件套组成,多用陶器制作,少数也有用紫砂陶制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闻香杯:此杯容积和品茗杯一样,但杯身较高,容易聚香。[ 品茗杯与闻香杯]
杯碟:也称杯托,用来放置品茗杯与闻香杯。
六、涤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当注入壶中的水溢满时,茶船可将水接住,避免弄湿桌面。茶船多为陶制品,更有古朴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乐趣。茶船也是养壶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壶的茶汤。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向客人奉茶时也使用,常用竹、木制作而成,也有用陶瓷制作而成。
渣方:盛装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弃置茶水的器皿。
涤方:放置使用过而待清洁杯盘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擦干茶壶,将茶壶或茶海底部残留的水擦干 ,而可用来擦拭清洁桌面的水滴。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鉴赏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
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炭礼法用具包括:釜(铁壶 )、茶炉、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茶叶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
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用来盛酒肴)、烤物钵(一种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内用具包括草履、圆形座墩、院内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处),用具包括铜锣、水壶、茶巾盆、圆竹刷(搅和茶叶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10. 这些茶具如何使用
后提壶的使用手法:用右手拇指、中指从壶把柄的上方提起茶壶,无名指,小指顶住壶把柄的下方,食指轻搭茶盖盖钮;提梁壶的使用手法:右手拿起壶提梁,左手轻提盖钮。注意:
①茶壶在放回时茶嘴勿对客人。
②轻按盖钮时勿将壶钮上的孔盖住。
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