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玉米在古代不同时期的食用方法

玉米在古代不同时期的食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30 19:01:39

1. 关于古代食物的变化

先秦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水平低下,畜牧、园艺欠发达,食物种类不算丰富。以周为例,周代主食为黍、稷、稻、梁,这些也是祭祀神灵的贡品。稻梁是在贵族的宴席上才有,后代人们熟悉的麦麻豆等尚不普及。菜馔中有多种家禽,也有野味,食肉是贵族的特权。周代的蔬果有萝卜、苦瓜、葫芦、枣、桃、梅等。酒有谷物酿造的醴酒。
秦汉时期,不仅贵族仕宦之家能够烹牛宰羊,一般中等人家也可以吃肉喝酒了。主食方面,麦的地位提高,平民主要吃以麦粒煮成的饭,高贵点的是以羹浇饭。副食方面,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清册所记载,肉类食品有:牛、马、狗、猪、兔、鸡、鲫鱼等,可以说天上地下的动物应有尽有。烹饪方法有煎、炒、炙、蒸、炸等。一般平民主要吃葱、韭、冬葵、芋头等,肉是很少能吃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食有饭、饼(蒸饼、油饼、烧饼等)、粥等。佐餐的菜肴副食,富贵人家以鱼、肉、禽、蛋为主,穷人则以蔬菜、盐豉为主。饮茶在这一时期主要盛行与南方。酒为这一时期不可缺少的物品,官方民间酿酒十分普遍,如荆楚的菊花酒、巴东的巴乡酒等。

2. 玛雅人如何利用玉米的各种加工方法进行食用的

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他们已经领会了一套独特的加工方法。玛雅的妇女,常常要在头天的夜里,就把整个的玉米棒子(带着包紧玉米叶子)放到石灰水中浸泡。待早晨醒来,玉米经过一宿的浸泡,已经被泡软,甚至已经被烧得半熟。这时候,她们便要剥去玉米叶子,把玉米粒从玉米棒上弄下来,用石磨辗碎成浆后,再煮成粥当早餐。把早餐剩下的,再加上水,当饮料喝。他们也把这玉米浆,制成团块的饼子。吃的时候,把它先放到一个瓢形的果子壳里,用水化开,就可以吃了。这种团块,易于保存,而且能保存很久。在出外劳动、打猎、旅行的时候,谁都可以带上当干粮。她们还把玉米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做成不同的各种食品:她们把玉米浆,加进一种从可可中提取的油质的东西,可制成一种香醇的饮料;还把玉米浆和磨碎的可可加在一起,制或一种发泡的饮料。

3. 中国古代有没有玉米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4. 古代人吃什么主食是什么

作为粟和水稻的原产国,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的口粮以由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类总称)组成五谷为主,辅以其它特色粮食。在之后的岁月中,传统粮食或渐消隐,新的品种时有出现。

上古时期蔬菜较少,且质量不高。《诗经》中提到过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可充作蔬菜的仅有二十多种,其中很多今天早已不再食用如国人熟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不过是似睡莲的藻类;“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荼,则是今日的苦菜。

《左传》中力推的当时“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的上流名菜“苹、蘩(白蒿)、蕰、藻之菜”,今日看来不过是些水草浮萍。



(4)玉米在古代不同时期的食用方法扩展阅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5. 玉米养活大批人口,却为何在古代不能上宴席

在农耕时期生活的老百姓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够吃饱穿暖,但是这样的简单心愿在当时来看也是很难实现的。这其中既有赋税严苛的主因,也有耕地有限且收成太低的客观原因,所以古代中国即便是幅员辽阔,人口也只能维持在6000万左右,这样才能够达到粮食出产与人口需求基本平衡的状态。




再加上,中国人平时偏食豆类食物,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这种营养缺失。但是,玉米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却存在了下来。不过,如今的社会,随着养生知识的健全,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玉米这种昔日的粗粮反倒比较受欢迎了,在宴席上成了常见的食物。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会跟着变化。但大家在食用玉米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补充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这样才能既发挥出其抗癌降压作用,也不会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6. 中国古时候人们怎么做饭菜都吃些什么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着《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
最重要的是谷子。
在我国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象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也称为■,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写作■,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须根,象谷子连根拔起的形状。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获代表一年,这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可见黍在商代极为重要。
麦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诗经》里,麦的出现次数远比黍少。春秋以后,麦的重要性已渐渐地超过黍。麦有两种吃法:麦饭和面食。麦饭在汉代有些地区是一种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按照当时的解释,麦粉叫做面,用水合面叫做饼。战国初年的书里已经有做饼的记载。秦代有卖饼的小商人。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麦的栽培已相当普遍,和谷子或大豆轮栽;在粮食中间,它的重要性次于谷子而和大豆相上下,或者还超过大豆。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到了南宋,全国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谷子,或者超过谷子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大豆在《诗经》里出现的次数,不及黍和麦,而多于麻和稻。豆饭和豆叶汤尤其是一般穷人经常吃的东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氾胜之书》里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氾氏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豆,以防荒年。汉代文献里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载的,可能大豆的播种面积确实不小。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们才把它作为五谷之一,到南北朝时代还有吃麻粥的。但是麻在谷类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时中原没有棉花,苎麻的生产只限于南方,北方的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织成的。《氾胜之书》有种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株),《齐民要术?种麻》篇,都是专对栽培纤维用的大麻说的。
稻在南方,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至迟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物的第一位。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甘薯原来写作甘薯。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播到其他各国。所以最初传入中国时称为番薯。甘薯的传入我国,据现在所知,最早是广东东莞县人陈益。《陈氏族谱》记载,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去安南,万历十年(1582年)夏设法带着薯种回东莞,在家乡试种成功。以后很快向各地传播。
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蜀黍、秫秫、蜀秫、秫黍、在北方人读起来,发音是相同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从现在可以查到的书来看,高粱这一名词最早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说是俗名。蜀黍这一名词较古,最早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三世纪)。在此以前的古书里没有提到过。后来见于唐陆德明的《尔雅音义》(七世纪前期),但《唐本草>和唐人诗里仍没有提到。宋人诗里才提到蜀黍。元代的农书里才谈到蜀黍的栽培法。从文献记载来看,似乎到宋元时代才广泛地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经相当重要。
马铃薯马铃薯又名洋芋(或作阳芋),在山西俗称山药蛋,广东叫做荷兰薯或爪哇薯,原产南美洲。有人在1650年在台湾看见马铃薯。我国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福建《松溪县志》(1700年),其次为湖北《房县志》(1788年)。可能最先是从南洋群岛传入我国,后来还有从别路传入的.
燕麦燕麦原产东欧及西亚。我国很早就有栽培。《尔雅》里所说的雀麦,就是燕麦。一般所称的莜麦,亦作油麦,就是普通燕麦中的裸燕麦(另有皮燕麦)。燕麦在我国栽培不很多。我国主要产区为北方的牧区和半牧区。
荞麦荞麦原产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我国晋以前的书中没有记载,最先见于《齐民要术》的《杂说》中。但《杂说》不是贾思勰的原文,可能贾氏还不知道荞麦。此外,最先见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七世纪)。较后的唐人诗中就一再提到了。但据考古发掘,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掘出东汉前期或中期的荞麦实物。荞麦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到唐代已有推广,到了宋元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主粮之一。
豌豆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有人以为《尔雅》所说“戎叔谓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荏菽见《诗经》,实在是大豆。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又名豍(bēi卑)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以证明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多,一岁之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鼓励多种;并说山西人用豌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可作饼饵,不问凶年丰年,都可食用,实在是救济饥荒的宝贝。
蚕豆蚕豆原产里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国明代以来的书中相传:蚕豆是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有根据,古书中往往是豌豆和蚕豆的名称不一致,随俗而异,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的蚕豆,实际上是豌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蚕豆(至今还有称豌豆为蚕豆的)。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叫做“佛豆”。现在四川仍称为胡豆,发音和佛豆极相象。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
绿豆绿豆原产我国。这一名词最先见于《齐民要术》(534年前后),当时已广泛用作绿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已有栽培,秦以前到汉代的书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了绿豆。元王祯《农书》也是把绿豆当作小豆的一种。有人说绿豆原产印度;但是印度古代的文字梵文中并没有绿豆这个名词,印度栽培绿豆并不早于中国。元明两代的书中说,南北都有绿豆,北方最多,用途很广,可作豆粥、豆饭、豆酒,可以炒食,磨粉作面食,做粉丝、粉皮、豆芽菜等。

7. 中国古代的时候有没有玉米

明朝之前没有,玉米是明中晚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辗转于各个大陆逐渐开始传播开来。据史料记载,玉米最早是传到我国的广西省,具体时间为1531年。
玉米(Zea mays L.)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
有一种说法:欧洲文明是小麦文明,亚洲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则是玉米文明。而墨西哥及中美洲,正是玉米的发源地,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历史也已有3500年。考古学家已经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间玉米文化的遗迹,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猎活动日渐稀少的同时,逐渐开始采摘野果并过渡到人工种植玉米的过程。

8. 古时对玉米都有什么记载

玉米在明代传入之初,尚未列入谷物而被人们视为珍稀之物。如明末学者田艺衡在他的《留青日札》中记载了玉米,书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

《留青日札》还对玉米的形状进行了描述: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田艺衡是钱塘人,当时钱塘一带也有种植,他说“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玉米传入后,首先是从山区开始种植的,到明代末年的1643年为止,玉米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广西、云南等10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玉米在我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由明代中期到明代后期是开始发展时期,明代后期这种农作物已传播到全国近半数省区。到了清代前期,全国各省县份多已种植。

清代玉米集中产区是中部的陕鄂川湘桂山区、西南的黔滇山区、东南的皖浙赣部分山区,华北和东北的玉米集中区主要在清后期至民国年间形成。

清初50多年,至1700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6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至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年至1718年的不到200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20省。根据我国各省最早的文献记载,其年代的先后并不能代表玉米实际引种的先后,因为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常有漏载和晚载的。

比如广西记载的玉米种植早于甘肃或云南30年左右,早于陕西60多年,早于四川一个半世纪以上,早于贵州差不多两个世纪。

江苏记载的玉米种植也早于甘肃和云南,浙江、福建、广东都早于陕西,四川、贵州20来年以至一个世纪以上。

玉米传入我国后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这种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而敏慧的农民大众,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产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1776年的《霍山县志》记载:四十年前,人们只在菜圃里偶然种一二株,给儿童吃,现在已经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

又如河北1886年的《遵化县志》记载,清代嘉庆年间,有人从山西带了几粒玉米种子来到遵化,开始也只是种在菜园里,可到了光绪年间就成为全县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可见发展的迅速。

我国本来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引种以后能够结合作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很快地掌握并提高栽培技术,并且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的许多品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食用方法。

玉米刚引进栽培时,除山区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由于玉米的适应性较强,易于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于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于解决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

9. 玉米的历史

玉米的历史:

玉米(Zea mays L.),在我国又被称为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从明代传入我国后广受国内各个地区百姓的爱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称为maize或corn,我们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国人的叫法,而maize这个更普遍的英文称呼来自于西班牙语maíz,该西语词汇则来源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岛生活的Taíno人对玉米的称谓mahiz,15世纪末到达加勒比群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继续沿用了当时土着Taíno人对玉米的称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却并不起源于加勒比地区,而是在同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区。

基因考古研究告诉我们,玉米来源于一种名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从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与玉米同属同种,只是分属不同亚种),中文有时翻译为类蜀黍,最早驯化于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关于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种研究手段都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贡献:基因考古研究一针见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时间、地点和祖本,但却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学材料的填补。

大植物遗存的材料可信、生动且信息量丰富,但起源时间上却和所谓的基因推测时间有明显的差距;微植物遗存及时地出现在玉米起源的关键时间和关键区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释前两种研究方法在结果上的分歧,却因为本身年代测定和考古学背景的硬伤而饱受争议。

10. 玉米传入中国以前的饮食习惯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

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决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饮食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北方饮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并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后世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虽超越北方,但在饮食文化传统方面也只具丰富完善、扬弃继承之功,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北方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文明初期的相关饮食礼俗与规定大多是首先在这一地区产生形成的。带有浓郁流民习气的汉高祖刘邦在即位后曾遇到“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混乱局面。赖叔孙通“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以成朝仪礼法。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乃“知为皇帝之贵也”。叔孙通所参考的古礼秦仪,包括先秦以来逐渐形成的饮食礼仪。《洪范》八政以食为先的思想以及《周礼》、《仪礼》、《礼记》中有关饮食的规定与要求,因被奉为经典而为后世所遵从。先秦诸子学说虽异,然同受农业母体文化之滋养,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关心食事。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说明他精熟饮食理论。“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4),明确提到饮食对人的修养的重要作用。墨家以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为“三患”,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节俭理论。注重礼仪礼教、讲究艺术卫生是儒家食教的重要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饮食思想与观念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

中国在很早就出现了饮食生活方面的专题着作,这些饮馔类文献称为食经。《汉书·艺文志》记有《神农食经》七卷;《隋书·经籍志》记有相关食经十二种,七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记食经类着作五种,一百六十二卷。这些论着大致能反映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间饮食文献情形。遗憾的是这些可贵的文献大多已经散佚。《齐民要术》第八、九两卷为现今所见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烹饪着作,约占全书2%的篇幅,征引《食经》、《食次》等文献达144条之多。

《食经》作者可能是崔浩,为河北清河名族;《食次》撰者无考,有人认为乃《食馔次第法》省称由《要术》徵的引内容考索,《食次》亦为北地食馔之法。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太守。从“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判断,《要术》所载耕农、酰醢之事,当多为贾氏家乡或任官之地的情形。唐以前饮馔着作基本上出现在黄河流域,或能反映北方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

日本着名食物史专家蓧田统先生曾撰《近世食经考》一文,他认为“宋代与前代比较,汉人的势力明显的向南方扩展。但在日常的饮食生活方面,大体上仍然是唐代的延续”,近世化的影响并没有明显地反应到厨房里面。南方饮食文化发展,大致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同步。尤其是宋室南渡,促进了京菜(河南菜)与江浙菜之融汇。至明清时期南方饮食文化反而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

二、麦作发展与面食特色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粟、稻起源中心,自新石器时代即显现出北粟南稻的农业格局。粟、稻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或饭或粥基本上都是以“粒食”为主。故南方与北方在农业类型虽有水、旱作之差异,但在主食餐饮方式上并无多大不同。

北南餐饮方式的分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麦类作物的发展相关。麦类作物,一般认为起源于西亚。大约商周时期出现“告麦”、“登麦”祭礼,《诗·周颂·思文》有“贻我来牟”,被认为是天降嘉种。小麦种皮坚硬,“粒食”品质不佳,至汉时董仲舒仍谓“关中俗不好种麦”。

随着粮食加工方法尤其是大型石磨的出现,出现了有别有“粒食”的小麦面食技术,小麦的食用品质大大改善。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而南的历程,黄河中下游流域是宿麦的最佳适生区之一。

中国北方地区随着麦作的发展而逐渐过渡到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受气候条件限制,或有“种麦则苗而不实”者。宋清间江南麦作有了很大发展,但稻麦田的水旱转换涉及复杂的工序与技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由于麦类作物对稻米生产仅起辅助作用.故南方依旧保持了稻米的“粒食”传统。

阅读全文

与玉米在古代不同时期的食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简单双螺纹起针方法 浏览:252
种玉米的方法视频 浏览:12
双层楼梯尺寸计算方法 浏览:326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浏览:490
vivo手机打电话黑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0
分析设备设施的风险方法是 浏览:548
红警2尤里的复仇兼容性解决方法 浏览:110
手工红包小鱼灯笼制作方法步骤及图片 浏览:89
重量分析方法包括哪两个过程 浏览:670
如何让人记住你的方法短视频 浏览:287
手机图标隐藏功能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0
样本量少用什么统计学方法 浏览:489
松下遥控器通用手机版使用方法 浏览:292
简便计算的方法字母公式 浏览:899
核素敷贴治疗方法 浏览:941
如何运用会计核算的方法 浏览:834
季度开票金额计算方法 浏览:33
电脑操作方法要教给上司吗 浏览:447
goodnote闪退解决方法 浏览:883
大乌龟编织方法视频 浏览: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