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是石匠工一天来流汗很多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现在夏天天气热,
加上你做的是力气工,
出很多汗水是正常的,
只要工作时多喝水,
能及时的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就没关系。
② 有人说建房子的石匠会巫术得罪了石匠师傅会害人真的吗
这是封建迷信,不要有这样的心态,要不然就会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发生不愉快的事,就会自认为是那方面的影响
③ 我听石匠师傅说,他们以前从石头里打出过活鱼,活兔子之类的动物且它们周围的石头都是密封的,有这种可能
如果说活乌龟,活蟾蜍,还有点可信度,毕竟这方面的传言一直没断过,而且有些时候小蟾蜍进入石缝,在里面守株待兔的捕食,长大后爬不出来,破除时发现,也是可以的,毕竟蟾蜍的体质特殊点,恶劣条件下还可以休眠,乌龟新陈代谢缓慢,较容易存活。
活鱼? 你的那个石匠师傅是搞水下开采的?如果是在山上采石头,石头形成时就密封进去了,开出来的或许是恐龙呢
活兔子? 这不太可能,你可以想象一下兔子当时是怎么跑石头里面去了,难道说兔子在里面吃草吃得挤不出来了?
还有,你没听石匠师傅说过孙悟空当初就是他们开出来的?
④ 在农村里,木匠、石匠和铁匠,为什么最不能得罪的是木匠
大家好!我是“ 西北农村哥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本身就是一个干了20来年的木匠,对木匠的一点一滴比较了解,对于这三门艺人来说,为什么最不能得罪的是木匠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木匠在传说中有很多的邪术,得罪了怕用邪术害人: 大家都知道,木匠是鲁班门下的弟子,传说中的鲁班会使用各种各样邪术,经常用来惩罚恶人,如果得罪了木匠,怕给自己和家里使用邪术,不但不敢得罪,在请木匠干活时,还好吃好喝的管待!
第二,以前木匠在农村很少,得罪了怕请不到: 在以前的农村木匠比较少,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都是木匠做的,比如,修房子、打家具、给老人做寿棺等,还有各种农具的制作修理都离不开木匠,如果得罪了木匠,家里用到木匠了不但不好意思请,还害怕请不来呢!
第三,木匠活是一项苦活,理应受到人门的尊敬,得罪了就有点缺德感: 木匠虽然是个艺人,可他的工作即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在以前没有机械的情况下,他们干的一点一滴都是重体力活,没有轻松的一点,相当的辛苦。
还有一点就是木匠的活,形式各样,非常复杂,必须样样精通,比如像修以前四门四檩的那种半仿古房子的时候,必须要有过硬技术,还要大量的脑力劳动,所以木匠可以说是农村的一种人才,经常受到人们的尊重,如果得罪了木匠就有点缺德感,所以一般是不会得罪木匠的。
木匠不能得罪,我这么讲你们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会住三个房子,娘胎的 “肉房子 ”,成家后的 泥瓦房 ,还有最后的 “棺材房” ,而木匠能给你做主的就是最后的“棺材房”,棺材的大小,棺材的长短,棺材的舒适度, 他们都能做决定 ,你们说这木匠你们能得罪么? 下面这个故事你们看完就会知道木匠为什么这么厉害了。
记得2000年的时候,村里的老王因为喝酒突然心梗去世了,老王才49岁,连50还没到, 而且老王也是个木匠,跟他一起喝酒的那两个人一个是木匠老别(bie)一个是瓦匠小于,家人知道后悲愤不已,但那时候还没有说喝酒出事一桌人赔钱的道理,所以当时他们家就赶紧张罗丧事。由于事出突然老王没有定做的棺材,老王是一个一米85的高个子,一般棺材店的成品棺材都不适合他必须要现制一个。跟老王喝酒的木匠老别就是棺材店的掌柜的。
可这老王曾经跟棺材店的老板因为木匠生意曾经起过冲突,这回喝酒也是老王要跟老别说有一个木匠工程说要他们两个一起干,但席间老别对于自己的报酬不满意,老王仗着自己年长也不退让,席间两人就因为这个事情争执不休,可能也是因为酒劲老王才心梗发作。但这个老别貌似有点不同人情,在老王没有合适棺材的情况下,竟然狮子大开口,一个原本1000元的棺材加价到了2000元,而且还说必须的5天才能来取,这老王的家人听了,简直就气炸了,说什么要把棺材店给砸了,后来村里人都给拉开了,但十里八乡就这么一个棺材店,总不能让老王没棺材吧,于是老王的家人真实强忍着一肚子气把钱交了。
老王就这样在冰棺里待了5天,等管材来的时候,家里人把老王抬进管材,可发现原先6尺3的棺材,显得格外小,老王虽然肉身会发胀,但不至于这么小,一家人怎么摆都显得小,后来老别突然冒出一句“NND,做小了,做成了6尺1 了”,这下老王家人真是爆发了,把老别给好顿收拾,鼻青脸肿的老别显得非常委屈,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木匠老别在故意刁难老王家。从那以后老别的臭名算是在村里传开了,以至于后来老别的儿子在村里都找不到对象了。
通过上面的故事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木匠不能得罪了吧,想要你最终那个房子舒服,就要好生伺候着木匠,毕竟木匠是唯一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巧匠,泥瓦匠、铁匠拎的都是体力活,这木匠卖的都是脑力和手艺,所以我们还是好生的对待我们周边的木匠吧,省的老了住的不舒服,你们说是吧?
我听村里老人说的又是另外一个版本,据说木匠都会鲁班术,在出师前,师父都会教给徒弟一套法术,用来对付那些恶人,所以一般人请木匠干活,不敢轻易的得罪木匠,都是好吃好喝,以礼相待。
传说有一个木匠,给别人做房子的时候,因为主人家招待不周,心生记恨,于是在做房子的时候,就施了一道法术,房子做好以后,木匠回家了。
木匠刚回家的那几天没什么事,过了半个月,这家人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半夜总是听见有一个女人在门口哭,男主人胆子大,出来看又不见人,刚回去躺下,又听见那个女人在哭了。就这样连续一个月,晚上都听见女人的哭声,差一点把这家人吓疯。
男主人把这个事给邻居说了,邻居问他,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得罪了木匠?男主人想了一下,说有可能,木匠在他家干活的时候,只吃了一顿肉,可能是因为招待不好,木匠记恨在心。
邻居就劝他提个礼品去木匠家,赔个礼道个歉,看木匠怎么说。男主人也不小气了,不抠了,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吃的,穿的,去送给木匠。
木匠也没说啥,就说你回去吧,没什么事,可能是风吹你家门口的树,发出的声音,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听见女人的哭声了。
在60年代以前,农民只能靠种庄稼养家糊口,靠天吃饭,没有经济来源,在农村如果会一种手艺,那是相当了不得的事,其中木匠是最让人羡慕的职业。
在农村很多人都需要用到木匠,孩子结婚打家具要请木匠,修房子要请木匠,老人过世做棺材也要请木匠,生活中离不开木匠,村里老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饥荒饿不死手艺人,木匠这个职业曾经很吃香。
记得我二姐结婚的时候,请村里的两个木匠来给她打嫁妆,就是用木材打一些衣柜,橱柜,箱子等等。
那个时候我是上小学二年级,也就是80年代的事,那时家里条件还不是很好,如果家里有点好吃的,必要家里有客人或者是过节的时候才能吃,自从请了木匠来家里给二姐打嫁妆,老妈每天都会做很多好吃的招待,这些东西,平时是舍不得拿出来吃的,当然了,我也是跟着蹭吃蹭喝,那一段时间老高兴了。
那个时候如果有木匠师傅肯教你手艺,那真的是祖坟冒青烟了。
我家有个四方大桌子,家里来客人一般都在这个桌子上用餐,这些年,无论我家屋里的地坪做过多少次,这个四方大桌子的一条腿下重要垫点东西,因为和其他三条腿不一样长。
为什么会四条腿不一样长,因为打造这个桌子过程中,我爸和木匠有过口舌之争。我印象中好像是因为打造桌子时,我爸提出了一些设计上的建议,但是木匠不同意我爸的建议,记得当时木匠说了一句:到底你说算还是我说算。最后两人闹得不愉快。
我们老家规矩,这种四方桌子做好后不能补而且必须等到下一代成家后才能重新打造,没有办法,最后只能用着,我爸这些年,每次用到这桌子是都会会心一笑,然后会冲着我说:抓紧时间找对象。
木匠也就是我们说的木工,在过去,一般农村人的家里的木制家具都是出自木匠之手。
石匠,一般是以石头为原料来打造相关物品,比如石碑、石槽、磨盘等。
铁匠是指打铁或者锻造铁器的工匠。,农村用的锄头、镰刀、锹等都是出自铁匠之手。
在过去的农村,一般集镇上卖家具的少甚至没有,需要的家具都是自己家提供木材找附近的木匠打造。家里的椅子、桌子、条案、床、门、柜子、包括棺材等一些列必需品都要依靠木匠。
所以木匠在过去也比较红,导致有些高傲,稍不留心就可能得罪了木匠,但是如果得罪木匠之后,家里的门如果有缝隙,床如果高低不平都会给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有些影响之后还不能轻易改变,只能默默承受,比如前面说的我家吃饭的桌子就是这样。
即使现在,木匠仍然是享受较高的待遇,我有个叔叔在建筑队,他在建筑队里负责木工,他的工资比建筑队其他人要高不少,而且经常有其他建筑队想挖他墙角。
虽然石匠、铁匠最后也不能得罪,但他们不像木匠这样能给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毕竟他们打造的东西有的能用其他东西代替,有的不是经常用。
木匠、石匠、铁匠都是农村了不起的手艺人。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主人家即使吃糠咽菜,请他们来干活总得好吃好喝。可见对这些手艺人的重视程度。尤其木匠,他 从业的范围很广,大到修车造船、建房造屋、小到农业器具、生活用品,几乎都能干。更要拿出百倍的热情,一切按他们的吩咐准备材料,不能有一点异议。木匠可是得罪不起的,原因在这里:
很可能浪费材料。 木匠做活总是要先预料,用他那锯子、斧子等工具,将大件的木料劈开、截断。长的干啥,短的干啥,在木匠心里已经有数了,甚至连那些边角废料也当作楔子用。木匠是个挣钱活,也是个费劲活。民间不是也有“挣死的木匠”的说法吗?干活很累,本身心里不痛快,如果主人有来“挑刺”,这更让木匠恼火。一锯子下去,大料变成小料,不能用了;小料也用物尽其用,堆在边角废料里。尺寸在木匠心里呢,人家说了算。为了达到你的满意程度,你又得另寻材料,让你哭笑不得。
免不了耗工减料。 木匠做活,都是要管吃喝的,人家干活,可以按天算,也可以按件计。按天算,干一天活就是一天的工钱。做活的快慢也就由木匠自己掌握,上线断料刨平打眼,全在手上;按件算,做一件活就是一个价,挣得是一笔钱。木匠不快还怕挣钱少了,搁罢饭碗就去干。虽然说挣钱的方式不同,但木匠的心理是一样的。如果饭菜招待不周,或者你多言多语,木匠“反制”的方法就是“磨洋工”,反正歇歇缓缓少不了他一天的工价;若是包件的,大不了偷工减料,外行人又看不出毛病来。如果是做的寿材,这麻烦可就大了,到入殓之时,尸体容不下,后悔就晚了。
做工粗糙不堪。 木匠这手艺是个细活,尺寸、打眼、刨面,都是有技术要求的,而且环环相扣,做出的物件才显得大样、结实好看。不能不说木匠就是心细之人,不然哪来“长木匠”的说法。心细的人,想法特多,甚至还会井井计较。没有吃好喝好,还给人家挑三拣四,这木匠就不情愿了。尺寸上大打折扣,打眼只浅不深、刨面不光不正,只要把做好的材料安装起来,稳定性是有的,实用性,耐用性就不敢保证。特别是建房屋的檩、梁之类,只要架上去,别人怎么知道。过去那全靠凿眼镶进去,不像现在有铁制扣件勾连,安全性能差。
好在随着时代和 历史 的发展变迁,现代化工具、家具及水泥屋顶、钢铝门窗的兴起,木匠行业渐渐消失。就连棺材也都去棺材店订制,也不再怕得罪木匠了!
乡鉴为您答疑解惑。随着农村不断发展,现在农村那些手艺人越来越吃香了。说起农村手艺人,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等这些职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农民的日常生活才不会缺少什么。像是过去,房子基本上是石匠、木匠、泥瓦匠给盖起来的,没有石匠就没有地基,没有木匠就没有房屋结构,没有泥瓦匠就不会砌墙。但是,要说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等职业,还属木匠最受敬重,村里人也最不敢得罪木匠。这是为什么?
一、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农村常说哪些自诩之人是“ 鲁班门前弄大斧 ”,可见鲁班在农村的威望是多么地高,也是因为这样,过去的木匠在村里受人尊重,而且地位也是比较高的。
二、在过去,农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几乎件件事情都跟木匠有关系,比如房子、家具、农具,棺材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木匠,而且过去的木匠人数也是紧缺的,一个村里没几个懂这些。要是得罪木匠了,如果人家大度,不跟你计较还没啥,可要是人家记在心里了,那后面想找他帮忙,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这是我们村真实存在的例子。村里的老张和老王都是木匠,是专门给人做寿木的,由于我们这边做寿木的人不会给自己做的风俗。其中,年龄大的老张,到了80多了,都还没准备好棺材。因为老张的手艺和人缘都比较好,所以村里村外基本都找他给老人做棺材。正是因为这样,不知不觉得罪了老王。后来,老张想让老王为他做口棺材,以备百年之需,但老王起初硬是不答应,在老张的再三好话之下,老王收了当时行情两三倍的价格才答应了。可见,在农村,像是木匠这类的手艺人真得罪不得,不然得到需要人家的时候,就没那么轻松了。
各位朋友,你们村里木匠师傅还多吗?
呵呵呵,我就是木匠,没觉得得罪不起这事,不过呢我可以说说木匠们的事。
在过去,不管是木匠,铁匠,瓦匠,都是匠人,所做的活计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事情离开了这些匠人自己很难完成,那么就有求于他们,求人嘛,自然是尊重人家,要说得罪也是经常的事,其实很简单,匠人也是人,也没有三头六臂,只不过他会的这些手艺活,很少人能做的好,偏偏人人生存又离不开这些,自然有所求的就多,受到的尊重自然也就多。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匠人,都有一个臭毛病,就是脾气大,也许是手艺活会的人少,外行人不明就里,就算帮忙也很难如他们的意,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们村有100多户人家,我18岁学徒,21岁出徒就独当一面,当时我是村里水平最高的木匠,那个时候全手工,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电动工具,不管谁家盖房子,从大梁到檩条,从门窗口到门窗,打发闺女娶媳妇打橱柜做家具,100家我帮到99家,那个时候不兴顾工,就是纯帮忙,所以人家每一家都好吃好喝好烟好酒招待着,好言笑脸相迎着,都是提前多少天就上门求帮忙,进到一家就帮好多天,直到今天我也从没拿过老庄乡一分钱的报酬,不过每逢年来节到,很多人给我送一些节礼,比如烟了,酒了,鸡鸭鱼肉之类的,推让之后我也会留下,回头再让我老婆换个样回赠人家一些,毕竟送礼的人很多,调换样子是很容易的事,也不用我再花钱去买,换来换去我家也剩不了多少,但却都换来了大家的相互尊重。
我好多年前就不干木匠了,早做了别的生意,但还是人人互相尊重,我喜欢木匠这活,6年前分房子我就自己买了全套的电动工具,自己装修了自己的房子,自从人们知道了这事,全村的老少爷们有点小困难就打电话叫我,说实在的在手艺人眼里就是不点大的事,但在不懂不会的人眼里就是大事,举手之劳的事为啥不去做呢,反正我没觉得有啥得罪不起的,天底下又不事就你一个匠人,尤其是这个时代,先进工具这么普遍,年轻人这么聪明,有麻烦你的功夫自己买个工具一会就弄好了,大的装修现在都是包工包料,最终一次性验收,不合格拿不到工程款,还有就是现在讲究一次性,不要求多结实,用多少年,看看每一家的家具,哪一家不是用几年十几年就换了新的呢。
实在要说得罪不起,我倒觉得那不是得罪不起的事,是匠人毕竟帮助人的机会多,自然而然受到的尊重就多,尤其这个时代,有了工具人人都是匠人,农村也一样,很多网友文章里的使坏的匠人,其实就是小人的秉性,就算不做匠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要说匠人脾气大,这个我服,我师傅就是个大脾气,动不动就大吼大叫,我接触的好多木匠同行里也好多大脾气的,他们发脾气绝大部分是别人的活计标准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产品和工期,绝大部分都是对事不对人的事情。
总之吧,任何时代人们都喜欢对自己有用的人,自私自利的小人无论如何也不会长久的拥有尊重。
其实石匠、铁匠、木匠在农村都是受重视的,有活计的时候,哪个也不会去得罪。如果非要说为什么最不能得罪木匠,那只能归其为木匠的刚需性。
石匠老实,肯卖力气,一磋一磨稳准狠。
铁匠耿直,碧血丹心,一腔热血酬知己。
木匠敏锐,匠心独具,榫卯变幻无穷极。
不过我还是喜欢刀匠,总觉得这算是铁匠和木匠的结合与升华了。一把刀,从锻造到成品,涉及到方方面面,手上的功夫不可小觑。
以前农村有很多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在农村都非常受欢迎,也颇受人们的尊重。而在众多手艺人之中,比起石匠、铁匠来说,木匠可以说是不能得罪的一个,这在农村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规矩。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在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木匠的需求要更多,小到桌椅板凳,大到衣柜床铺,都是需要木匠来制作的。甚至是盖房的时候要用到的房梁、椽子也都需要木匠的帮助,更何况棺材也得靠木匠打造才行。
所以这么一说,你还敢得罪木匠吗?如果还敢的话,那也就说明你也是一个会木工的人,这些事情你自己都能完成,自然不怕木匠不帮你。
而比起木匠来说,人们对于铁匠和石匠的需求就要少上不少,尤其是石匠,日常的生活中几乎不需要用到他们,所以相对来说,对他们也不如对待木匠那么客气。不过虽然不如木匠,但是对待靠手艺吃饭的人,大家还都是非常尊重的。
不过随着现在 科技 的不断发展,农村很多手艺已经慢慢失传,村子里的木匠、铁匠数量越来越少,到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现在的一些年轻人都不认得什么是刨子,什么是凿子,甚至连锯子都不会使,这是一项很大的损失。
在过去的农村里,有一些靠手艺吃饭的人,他们都不下地干活,只是整天儿东家请去干活,西家又请去干活,并且还得用最好的饭菜伺候他们。为什么在农村里木匠是最得罪不起的?梅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第一,如果得罪木匠,很容易浪费材料。 木匠活儿是很容易出现浪费材料的,如果因为你招待不好或者是得罪木匠,那么一些能用的材料,他也不会给你用上,变成了烧柴,有时候一个人很好的木材他也能给你截短,变成了废料,有时候本来是一块很大的材料,他也会变成很小的材料,使做出来的家具、门窗,看上去非常的小样,使人觉得很不舒服。因为人们对木匠要用的木材,他要用在什么地方,用多大的尺寸,别人是没法估计的,只有他本人心里有数,因此他给你浪费了或者是破坏了木材,你也往往挑不出毛病来。
第二,如果得罪木匠,可能做工不精细。 有时候,应该用三道嵌子的地方,他给用了两套嵌子,看上去是省了材料,其实这就是偷工减料,既省了功夫,而且做出来的家具也不够结实。还有家具的边儿应该修边儿的,他们会变成直直的边角,既不美观,又显得非常的笨拙,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也是不安全的。
第三,如果得罪木匠,他作出的东西可能不结实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做家具还是门窗,横梁和立柱之间都会用打楯的方法连接起来。而如果你得罪了他,他就会用钉子直接订起来,即使用打楯的方法,往楯里订楔子,往往会不打胶或者是少用一点楔子,这样日后家具就会经常的松动,你自己只要重新往里钉楔子,很不结实。
⑤ 在农村里,木匠、石匠和铁匠这些职业,说最不能得罪的是木匠,究竟是为何
因为在以前的农村,人的一生当中,都要和木匠打交道,生活中许多事情都需要到木匠,比如说建房子,所以说不能得罪木匠。如果你得罪木匠,可能你家的房子就建得不那么如人意了。
村里人很看重房子的建造,所以一般请木匠来帮忙盖房子的时候都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就怕惹到木匠不高兴,不好好跟你建房子,建出来的房子质量没保证,或者怕木匠故意拖延时间,让你的房子一直建不好,但你还不能说什么。所以那时候的人都说不能得罪木匠,生前建房子需要木匠,死后用的棺材也需要木匠,得罪了木匠,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⑥ 我的“石匠”生涯
戴建东
每次开车经过汤莘公路下岩垅地段,看到路边岩石垒砌的水渠,就会想起20多年前我在这条水渠边打工的生涯。那是一段铭心刻骨的苦难历史,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生活经历。
也许,苦难是煅练一个人毅力的基石,人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懂得奋斗,才会懂得珍异,才会懂得拥有的可贵和不易。
一辈子平步青云,人生或许会顺风顺水,但缺乏了抗争的磨洗,人生多多少少会有所遗憾。就好像平坦的山丘永远抵不过起伏的峰峦,每一次的波动都是人生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当年,我20多岁,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每当秋冬季农闲时分,便会和村里人一起外出打工,赚取辛苦钱补贴家用。以前农村务工机会不多,进企业没门路,唯有到工地上务工,才没有什么门槛,只要有力气,肯吃苦,工地包工头是来者不拒,越老实本份的人越受欢迎。
在工地上干活,无非就是到水利工地、桥梁建设、或者是建筑工地卖苦力,全部都是露天作业,起早摸黑,餐风饮露,泥里水里,跌倒滚爬。我要去做工的地方,就是莘畈水库西干渠道的衬砌工程。
工地在离驻地十来里路的山岙里,我们所做的活,就是将渠道的底面用水泥沙浆铺浇,渠道两侧则用岩石衬砌,确保渠道安全运行不塌方。
工地由包工头承揽下来后,又分段转包给小包头。大包工头我们无缘认识,小包头则是隔壁村的,雇佣我们这群劳动力进场施工。
刚到工地第一天,包工头看我个头小,力气弱,浑身上下透着学生娃的味道,担心我吃不消干,就先来一个下马威:“工地不是学堂,没有轻巧活呢,只有拌水泥料这活了,你吃得消勿?”
拌水泥料是工地上最累最苦的活,一般都是五大三粗的壮汉做的,而我为年幼体弱,身高还不到一米五,瘦弱身段让包工头产生诸多怀疑。但既然来了,当然不能空着手打道回府,再说,再苦再累,什么活还不都是人干的?我咬紧牙,接过了拌料的铁锹。
刚开始干活时,我总是不得要领,加是个小力弱,沾着水泥浆的铁锹又笨又重,每一锹下去,都沉甸甸的让手臂发麻。
尽管是寒冷的冬季,半天下来,我浑身也是汗淋淋的,气都喘不匀了。好在合伙干活的同伴照顾我,时不时地让我做些浇水,扒沙之类的轻巧活,第一天总算是熬下来了。
晚上收工回家,我的手臂似有千斤重负,吃饭都抬不起手来。想起今后每天都要过这样练狱般的生活,我既感到无助,也觉得无奈。
到工地讨生活,无非也就是为了生存之需,毕竟,在农村里,没有其他赚钱的门路。
我们住在曹界村上,工地靠近村西的山岙里,离驻地有三四里路远,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吃早餐,半小时后,每人挑一担沙石到工地上,可以赚取一毛钱的脚力费。早、中、晚三餐饭,都要回驻地吃,所以,每天可以挑三担沙石上工地,尽管比较辛苦,但整月累积起来,也是一笔额外的补助,所以,上工地的人,还是都比较乐意捎带这道工序。
从早上六点起床,到晚上11点收到,干一天活,小工的工钱是两块五毛钱。低微的薪酬,繁重的体力,这便是工地生活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赚钱不多,每次出工时捎带一担沙石上工地,这也是包工头想起来的绝活,目的是为了节省专门挑沙石的劳动力,又能让干活的人,多赚一毛钱。
拌水泥料是重活,要的就是蛮力,没有讨巧的法门,所有人都觉得,我一个瘦弱得像刚出校门的学生娃,干不了几天,就肯定摞担子跑路。没想到,我一坚持就是一个月,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我不落下一天的活,这让工地上一些“老油条”都刮目相看。
繁重的体力活,让人的消耗能力大大增加,在工地干活时,我每天可以吃掉三斤多米,每餐一斤多米,用大号饭盒蒸上。
菜是工地免费配送的油豆腐煮大白菜,一人一大盆。记得有一次,我忘了蒸饭,晚上去小店吃汤溪拉面,我一进店就大喊:“老板,煮三碗拉面。”
老板煮了面后问,另外两个人呢?我说:“没别人,我一个人吃。”老板的嘴变成了一个大大的“O”型,他想象不出,这么小个子一餐怎么可以吃掉三大碗拉面。
为了显示我的饭量,我三碗拉面连汤都不剩全部吃完后,还再要了一张饼,啃着离开小店。惊得小店老板直呼:“太会吃了吧,照这样吃食量,一天挣的钱,还能够吃饭吗?”
水利工地上,除了拌水泥料,还有就是抬岩石的活,两个人搭档,合一副铁丝架,然后合力将上百斤重的大岩石抬到石匠师傅面前,经铁锤、铁钎砸打,形成一个个四四方方的立面,然后衬砌在渠道两侧,铁钎“采面”都是“石头老师”干的活,在工地上算是技术工,所以,他们的工钱可以每天有五块钱,比做小工高一倍。
在工地上干了一个多月后,我趁空经常坐在“石头老师”面前,看他们“采面”,偶尔我也会拿起铁钎试上一试,久而久之,我渐渐摸出了门道:“采面”虽然是技术活,但没拌水泥料累人,只要方法得当,我也是可以干的。
于是,我找到包工头,提议让我也学“采面”,我是初学,可以拿小工的钱,跟着师傅们干一段时间。也许是工地上“采面”师傅紧缺,砌渠师傅天天喊来不及供料,包工头也就同意让我学着试试。
第二天,我从工具市场上买来了一只“四磅锤”,让工地上的师傅帮我镶上锤柄,便像模像样当上了“采面”师傅。“采面”这活,看上去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门道的,首先就是要看清岩石的纹路,要依据纹路来判定从哪方向下锤,这样才能保证岩面平整无破损。
工地上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年龄的“采面”师傅,他们已经干了四五年了,经验丰富,对岩石的纹路判定也非常准确,他们见我虚心好学,都非常热心教导我,让我从一个初学的懵懂者,渐渐对岩石的材质有了初浅的了解。
任何工种都有其特殊性,不在行,不必谈。“采面”虽然是轻巧活,真正操作起来并不轻松,首先,四磅锤从早上抡到晚上,一天不知要上上下下抡几万次,抡锤的右手更是麻木得分不清是不是我自己的,手臂重得垂不直。晚上吃饭时,手麻的筷子都夹不起来。
而且我是初学者,铁锤抡打得不准,经常会砸到扶钎的左手上,一锤子下去,没敲准,滑到左手上,拇指或食指便鲜血四溅,钻心的痛。
好几次,左手的皮肉都在铁锤的重击下,生生地粘在岩石上,让人看了心头发麻。没几天功夫,我的左手便是伤痕累累、血肉模糊了。
师傅们说,这是正常的,干一行,换一样身骨,每一行工种,都要有一个适应性,过一个星期之后,你的准头稳了,就不会敲手上了,而且手臂发麻症状,也会消失,因为,长久的举锤,落锤,手臂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运动规律。
一周之后,师傅的话果真应验了,我的手臂真的不发麻了,而且抡起铁锤来,顺心顺手,挥洒自如。
摸到一点门道后,我觉得自己像个“石头老师”模样了,每天早出晚归,在工地上干起了“石匠”活。当时我心里想,做“石匠”其实也挺不错的,没有什么心思,每天就是上工,下工,把时间混在工地上,就算完成一天的活了。
工地上的人,一到晚上不开工时,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酒,打牌,耍钱,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找各自的乐趣。
我尽管是在工地上干活,但还是比较关注学习,每天都要到工地驻地附近的小店寻找报纸,了解时事。晚上回家,依然坐在小阁楼上,阅读我随身携带的“唐诗宋词”。
在工地休息间隙,师傅们谈得更多的,无非是四乡八店的黄色小段,我便和师傅们谈论时事趣闻。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师傅们喜欢听我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他们觉得,我看得书多,懂得事多,不应该在工地上和他们一起混日子,应该找一个更好的行当,发挥自己的特长。
每当此时,我突然想起一句名言:“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便和他们戏笑一声:“我是一匹千里马,只是未遇伯乐耳。”
虽然这是一句我发自内心的表白,却在工地上被传为笑谈。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在工地上打工吃饭的人,会有多大出息,会有多大能耐,会有什么机会出人头地。
在“石匠”这个行业,我自认干的并不出色,手艺也不乍地,但工地上很多师傅都喜欢和我搭伙干活,他们觉得,我这人有趣,在一起干活不闷,每天里都有许多新鲜事和大家分享,就像工地上的“开心果”。
所以,每一次换工地,他们都会想起叫上我一起去。从莘畈水库出水闸开始,一路做到汤溪集镇,每一段水渠上,都有我的汗水和辛劳。当然,工地生活上,苦乐同在,也有我自己知道的欢喜与快乐。
就这样,我做“石匠”一干就是五六年,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工地转行去学校当代课老师,才放下这把伴随我多年的铁锤。
如今,我离开工地生活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把凝结着我青春汗水的铁锤,还存放在家里的楼梯角落中,成了我人生经历中不可磨灭的财富。
⑦ 有人说木匠、石匠和铁匠中,最不能得罪的是木匠,到底是怎么回事
随着农村不断发展,现在农村的手艺人越来越吃香了。说起农村的手艺人,想必大家印象很深的,还是木匠、石匠、铁匠、
后来,老张想让老王为他做口棺材,以备百年之需,但老王起初硬是不答应,在老张的再三好话之下,老王收了当时行情两三倍的价格才勉强答应了这事。可见,在农村,像是木匠这类的手艺人真得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