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写毛笔字执笔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关于执笔,古代书法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有许多值得效法的见解。凡学书法,必先学执笔。要想写出巧妙优美的好字,就要正确地执笔方法。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可见执笔之重要。
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有龙眼法、风眼法、拨灯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捕管法、双手回腕法等等。我们现在采用的方法有:载重法、握卵法、垂直法、平腕法。比较正确合理而又切实可行且符合人的手腕生理特征和用笔规律的是五指执笔法,相传是由“二王”传下来的,唐代陆希声得到后,再传至宋代钱若水,才公开出来。
5.管直
管直是指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与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此外,执笔的高低要适当,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体的类别、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一般来说,写小字执笔要低些,离笔头一寸左右,太低了笔画局促不自由;写中楷或大字,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和草书笔管要再执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就越大,也越便于挥运。但过高了,下笔飘浮,笔画无力无筋骨。
站着写大字,通常采用捻管执笔法,即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住笔杆上端高高提笔,仍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这种执笔法适合书写大字,或者书写行草与狂草。用提斗笔书写特大的字或题壁,即用拇指贴夹住笔杆内侧,力量由内向右用力,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抓住圆斗外面,用力方向与拇指相对,小指则贴在下面,高悬肘腕,以臂代替笔杆的运转,这种执笔方法叫提斗抛笔法。另一种写特大字的方法是双手回腕法。它是用左手握住笔杆的上端,由左内向右外用力;右手握住笔杆的下端,由右外向左内用力。这样,可以双手齐力,写出气势豪迈的大字。
㈡ 写毛笔字时正确的握笔姿势该如何练习
写毛笔字,要五指执笔,不能用写硬笔的方法。毛笔的执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拇指按,食指压,中指勾,无名指抵,小指也帮助无名指用力,笔杆垂直以求锋正,指实掌虚,运笔字如。硬笔执笔方法是三指执笔,拇指食指捏住笔杆,中指在下抵住,无名指小指是底托,笔杆与纸面45度角。一,执笔是为写字服务的,目的只有一个:随心所欲把字写好。毛笔书法的笔法中,有一个基本要求:中锋运笔。即锋毫在笔画正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把笔垂直于纸面,五指执笔法更有利于实现这个要求。而硬笔握笔是笔与纸面呈45度角,写成的笔画,都是侧锋或说是偏锋,所以不能用硬笔握笔方法。
㈢ 书法正确的执笔方法
书法正确的执笔方法是:按、押、钩、格、抵。
按:是指用拇指的第一节紧按笔管的左、后侧,力量由内向外。
押:通压,是指食指第一节压住笔管的右、前侧,力量由外向内,与拇指相对捏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外侧,力量从外向内,中指与食指合力,对着拇指,以更稳地控制笔管。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顶住笔管的内侧,力量从右内侧向左外侧推出。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而不接触笔管,以增强无名指向外的推力。
(3)毛笔执笔及硬笔常用执笔方法扩展阅读
除了上述的正确方法之外,还需掌握几个要领: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1、指实,就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这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使之松紧适度。
2、掌虚,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拿着了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容易把字写得健美。
3、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
4、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这与运腕、掌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5、管直,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㈣ 硬笔书法的用笔方法有哪些
硬笔书法用笔相对毛笔书法而言较为简单,已经没有中、侧锋用笔的概念,主要是把握起笔收笔、轻重、快慢、行笔方向、笔势等因素。
一、起笔收笔
每一个笔画都有起有止,初学者必须了解每一个笔画的起收方法,硬笔书法的起收笔种类少、方法简单,只要学习者稍加留意、归类,就能掌握自由体对起收笔是毫不在意的,即使有些暗合,也是无意识的。而真正的书法家写的字貌似平淡自然,实质上是一种从有法到无法的回归。仔细去分析好的作品,各方面把握都是非常到位的。
二、轻重
在行笔过程中,对轻重力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轻重体现的是一种力量的节奏,给人以不同的韵律感受。可以由轻到重、由重到轻,也可轻重不变等,轻重的过渡要协调、和谐。在外形上表现出线条粗细及浓淡的变化,动作上表现为手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轻重的变化控制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才能做到随心所欲
㈤ 写毛笔字的正确执笔方法
1.执笔方式,以“双钩法为最普遍”。
o推-拇指由笔管内侧向外推。
o压-食指由笔管外侧向内压。
o钩-中指由笔管外侧向里钩。
o挡-无名指指甲由笔管内侧向外挡。
o托-小指抵着无名指,而衬托之。
2.执笔以指实掌虚为原则。外实如莲花半开,内虚可容蛋。
3.笔管以正直为原则。严格来说,应是锋正,而非管正。
4.执笔不可过指节,一过指节,即板滞不能自
如。
5.用力要适度,过紧过松皆不宜。
(二)
写字姿势
1.身手头足均正,平衡为要。使心运臂、运腕、
经指及于毫端成为一体,灵活自然为上。
2.心态要轻松、自然、舒适,才能持久,精神要
专注。
3.右手执笔,略偏右,勿超出肩宽。左手手掌心
向下平放,按住纸;并有安定平衡的作用。
4.笔管略向右内倾无妨,但不可过于偏斜;致运
笔时,易成偏锋。
5.执笔高低,握笔方式,或站或,坐书体或草或楷,态度都不尽然相同,但原则
上是稳定灵活的。执笔高,运行方便灵活,利于表现流畅;执笔低,利于表现
沉稳雄强。字大宜站,字小宜坐。
6.写小字用枕腕法(2寸以下),写中字用提腕法(3寸4寸),写大字(4寸
以上)或行草用悬腕法。
(三)
基本笔划之介绍(八种)
1.点
点又称“侧”,乃笔划之母也。下笔峻落,侧于一方
,势足而收笔。
2.横
横划又称“勒”。勒笔劲涩,亡其流滑。逆笔藏锋,两头势起,不可顺锋平过。
3.竖
竖划又称“努”。锋逆上,向下力行,不得僵直。回锋收笔呈露珠状,此即垂露竖;出锋收笔呈针尖状,此即悬针竖。
4.撇
长撇又称“掠”。笔涩意畅,力到出锋处,不可半途撇出;否则无力瘦弱,或犯飘荡不稳之病。
短撇又称“啄”。落笔快而峻利、行笔迅疾,不可滞。如之啄物,锐而且速。
5.捺
捺划又称“磔”。逆锋轻落笔,行笔迟涩,尽力开展,势足而捺,重在含蓄。
6.挑
挑划又称“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笔末。
7.钩
钩划,贵紧而圆。行笔速则失势,迟则缓怯。驻锋而后钩出,钩未断不可作飘势。
8.厥
厥划又称“趯”。趯须蹲锋于努划中,得势而出,出则暗收。
㈥ 毛笔的执笔方法有哪些
目前公认的是五指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指实,就
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要实实在在地执住笔管,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这
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执笔要松紧适度。太紧,运转不灵;太松,使不上劲。指实,才能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
稳定。”
掌虚,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掌虚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松,否则手指和腕部就会僵直、紧张,不利于运笔。
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尽量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就会导致笔管歪斜,笔锋不正,笔画易成偏锋病笔。
腕平,是
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写字时是通过腕部将力量传送到笔锋,为了便于运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竖二者
是互相关联的。管直则锋正,这与运腕、掌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因为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
管直,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上执笔方法的图,笔管略微倾斜。因为在用毛笔写字的时候,笔管不是始终保持正直的,要随着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不断变换方向。
㈦ 毛笔怎么拿:史上最全执笔法!
关于执笔,启功曾经说过,怎么舒服怎么来。
历代书法名家是如何执行的呢?
大多和启功观点相似,因人而异,执笔无定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钟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押、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执笔无定法”,清代周星莲说此语出自欧阳修,康有为说出自苏轼。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首出谁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紧的是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
前人所传的执笔法一般采用唐陆希声所传的五字法。
"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紧贴笔管;"押"是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钩"是中指钩住笔管;"格"是无名指甲肉相连处挡着笔管;"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执住笔管,其力才得平衡。
此外,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这样执笔写字,笔锋中正,运转容易,字迹圆满得势。
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夹得利落。我们认为执笔的确“无定法”。
民国书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誉的钱振锽(1875 -1944) 《名山书论》中所言“大抵古人执笔只求其便,今人执笔只求其难,吾不能不伤今人之愚矣”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时,不能不佩服其见识之高远。
今天,我们就看看古代书法大侠们是如何握笔的,让我们穿越千年看看当时的”书法教育视频“。
东汉的执笔
东汉时期执笔图像中大部分为握管之法式,握管法为方公开式的执笔方法,也必有二指单钩法的存在,二指或三指单钩的执笔法可视之为文人与民间一般性的执笔法。
【东汉】 《仓颉》﹙部分﹚画像石 山东临沂博物馆
图中仓颉以左手执笔,大指斜翘贴笔杆,四指握笔,为握管式的执笔法。笔杆前粗后细尾尖。
【晚唐】 《说法图》﹙部分﹚ 敦煌壁画
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菩萨及弟子部分用握管式法执笔,或可看作汉代流行的握管法之遗风。
“五指执笔法’为今人所多用,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见图2)。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晋朝的执笔
东晋时代普遍流行的执笔方法应为二指单钩之法。所以,书圣王羲之的执笔方法也极有可能为二指单勾法。
【西晋】 《对书俑》 雕塑 永宁二年(302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塑像的执笔方法为握管式执笔法,可以看作为汉代主流性执笔法的延续。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局部)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此图中执笔,大指与食指执笔明显,但中指拈不拈笔杆便难以确定。如从同一作者所作《斫琴图》中的执笔方法来推断,中指应不拈笔杆,可判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东晋】 顾恺之 《斫琴图》(晏元济临本)局部之二
顾恺之《斫琴图》的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的执笔方法。其所执之笔有竹笔的可能。但毛笔与竹笔的执笔方法,相同的可能性很大。
现代人一般如下:
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在桌面上或枕*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悬腕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Zhou,上臂与前臂相连的、突出且可活动的部位)臂仍*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南北朝的执笔
该时期人物画中有限的执笔图像显示,南北朝的执笔统一为单钩式的执笔方式。再从前朝晋与后代唐出现的执笔方法推理,其时必定也同时存在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式。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该时期有限的执笔图像,大部分表现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与四指执笔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讨,更期待有新的图像资料被发现作佐证。
【北齐】杨子华 《校书图》(局部之二)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应无疑,中指是否参与难以确定,二指与三指执笔皆有可能。
现代人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一点也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
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清代有个书法家,他就因没能过悬肘关,写毛笔字时手腕总是枕江在桌面上,写大字没法进行,于是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结成绳圈,将执笔的手套在圈里书写。可见不能悬肘是件很麻烦事。
唐代的执笔
该时期执笔方法与晋代与南北朝时期大体相同,执笔方法主要为单钩之法,而以二指单钩为主,三指单钩为辅。
另外还存有握管法、摄顶法等执笔方式。须加说明的是,这些图像几乎都是书法(文字书写) 类的,尚未发现绘画类的执笔图像。
【唐】 《送子天王图》 (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作或定为宋人摹本,并列为宋画。但作为执笔的图像,应作唐代之现象计。
此为书法类的执笔图像。图中文官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唐】 韩滉 《文苑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或定为五代周文矩所作。图中执笔者作思考欲书之状,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可以确定,然中指抵不抵笔杆难以确认,故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
【日本】 《弘法大师所传执笔法》
1996年采录于日本《墨》杂志
五代的执笔
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执笔的传统,执笔方法似以二指单钩法为主,辅以三指单钩。
南唐李煜在《书述》中有论述书法执笔的文字,并首次提出执笔的“七字法”压、钩、揭、抵、拒、导、送,且与“拨镫”联系在一起。
笔者认为可以将此观点看作为五指执笔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就是现代所提倡的五指执笔的理论。
五代后蜀 邱文播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存有四个执笔图像,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否都是三指单钩,则较难以确定。
宋代的执笔
宋代可说是执笔方式的一大转折点。
从宋代数量可观的执笔图像﹙图13.1–13.20﹚可知,宋代在继承唐、五代主流性执笔法一一单钩法﹙二指、三指﹚的同时,双钩式的执笔方法逐渐显现,终至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
宋代执笔理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苏轼(东坡)的名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黄庭坚本人怎么执笔,他在《论书》中说“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宋】佚名灵芝大师像(部分)
日本泉涌寺藏
此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部分)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食指与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宋】 陆信忠 十王图之一 (局部)
此图执笔者食指单钩,中指与名指、小指一起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元代的执笔
如同元代居于宋与明之间的历史地位一样,元代执笔也属于前朝二指单钩偏胜于三指双钩与后代三指双钩偏胜二指单钩法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者采用食指与中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小指明显不拈笔杆,名指作弯曲状,弯曲便不拈笔杆,所以判其为三指双钩法。
【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的执笔方法应为大拇指与食指同执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明代的执笔
【明】 项圣谟 《自画像》(部分)
新罕布夏州翁万戈藏
项圣谟为明末清初着名的画家与书法家,自画像中的执笔方式,大拇指与食指共执,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明】 佚名 《蓍英盛会图》(部分)
辽宁博物馆藏
此图左边作书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粘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右边作者执笔应与之相同,同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只是角度不一样,难以判断无名指与小指拈不拈笔杆?根据明代执笔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
清代的执笔
淸代的执笔或发掘与继承传统的执笔方法,如二指单钩、三指单钩、三指双钩;或提倡四指与五指共执的方法;或自创一法,如何绍基晚年改用回腕式执笔法。
所以,从清代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执笔图像可知,该时代多种执笔方法并存,是为执笔史上最为自由多样的一个时期。
【清】 无款 《干隆帝写字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干隆皇帝不但是有作为的皇上,同时特别爱好书法,天下名景名迹留有他很多的题词与手迹。所以,作为皇上与书家,他的执笔是很有代表性的。从这幅作品可知,干隆的执笔应该属于三指单钩之法。
【清】 丁观鹏 《中秋图》(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着名宫廷画家丁观鹏所画王献之书写《中秋帖》之形像,其执笔为二指单钩之法。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日】 回腕执笔法
日本书法家模仿何绍基回腕式执笔法。
民国的执笔
从民国有关的执笔图像分析,民国时期的执笔已经有别于清代多种执笔方法并行的现象,而以三指双钩与平腕式五指执笔为主流性的执笔方式,而采用单钩式执笔法的越来越少。
同时,已经有人采用掌竖式的五指执笔法了。单钩式执笔法属于消亡性的执笔法,掌竖式的五指执笔法则属于新兴发展的执笔法。但这两种执笔方式与三指双钩与平腕式五指执笔相比,还是属于少数的现象。
郑孝胥执笔
曾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的书法名家郑孝胥(1860-1938)执笔姿势大指与食指中指执笔眀显,但无名指与小指是否拒笔难判,拒则为四指双钩法,不拒则为三指双钩法。
罗振玉执笔
着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1866-1940年)执笔腕臂不离桌面,应为掌竖式五指执笔法。
现当代的执笔
经过晚清与民国书画执笔方式多元的时期后,便进入到1949年之后新的时代了。
在这个时代中,执笔可以说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五指执笔法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与推广,创纪录地首度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
以至于现代一般的公民们只知道自古至今唯有五指执笔法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也是流传有绪的执笔法。
现代典型的五指执笔法
这是2010年10月《时尚芭莎》周年珍藏双刊的封面,图中人物的执笔姿势为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
凤翔泥塑彩绘执笔
《非常搜索》2012.6.12《泥巴揑出来的祝愿–陕西凤翔泥塑自助游攻略》附照。两位老艺人的执笔皆为单钩式执笔法。是传统吭呢,还是方便?
舒同执笔
舒同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其书法被誉为“舒同体”。从舒同这张照片可知,舒同作书时采用的是三指双钩之法。
启功执笔
启功先生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这些在业界显赫的地位,可见其在执笔研究上的重要性。
启老在执笔上很像沈尹黙,嘴上虽提倡五指执笔法,自己写字时往往采用二指双钩之法。从《启功先生的执笔》选取的这两个图像中,可看清楚其无名指与小指在执笔中并未粘贴笔杆,起“导、送”的作用。
林散之执笔
林散之是一代书法大家,被誉为当代“草圣”。其晚年执笔即采用与现代硬笔执法一般的、传统的三指单钩法。
笔会执笔
这是在“孔夫子旧书网”营销的一张老照片(邵焱摄),据称曾发表于1986年11月的《人民政协报》。
照片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老画家们笔会合作的场面,其中出现的7个执笔动作,细加观察,约有二人为单勾法(三指),有二人为双钩法(三指),其余三人是双钩法或五指执笔(四指双钩)难以确定。虽然画家作画要比书家写字的执笔随意一些,但也能说明其时执笔方法并不统一。
现当代的执笔所以要一分为二,目的是将大陆汉文化区域作为一个单元,因为这是五指执笔法普遍流行的地域;另外一个即是与此相对的,为非五指执笔法流行的区域,即港台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港台地区没有普遍流行五指执笔法,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五指执笔法大面积推广流行历史之短暂。
在网络上搜查到港台书画名家们带有执笔作书作画的照片,发现其执笔情况可说是晚清与民国的翻版,二指、三指、四指、五指都有,是一个多元的状态。
李奇茂执笔
李奇茂为台湾驰名国际知名水墨画大家(1925年出生),现为中国孔学会、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理事长、美国圣荷西大学设立“李奇茂教授艺术基金会”、美国旧金山市订每年11月29日为李奇茂日,成为中华民国获荣誉之第一人。其执笔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梁洁华执笔
香港着名人物画家梁洁华执笔为三指单钩式执笔法。
沈尹默的执笔
沈尹默在所着《书法论丛》中强调:“五字执笔法是唯一适合于手臂生理的运用工具一一毛笔制作的性能发挥的。”
他在《执笔五字法》中写道: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中华书局出版《书法有法》的封面
一个特别推崇五指执笔法的书法大家的书法论着,却采用了一幅作者三指倾斜执笔书写的照片。
㈧ 毛笔握笔姿势
毛笔握笔姿势
毛笔握笔姿势,毛笔,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许多文人都喜欢闲时来练一下来冶炼情操,那么很多毛笔字的初学者都不知道毛笔正确握笔姿势,下面我就分享关于毛笔握笔姿势吧。
1、自然伸出手掌,大拇指向上。
2、将无名指和小指稍加弯曲,手掌要平。
3、将毛笔放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
4、大拇指按在中指和食指之间,向上为佳。
5、如下图。握笔的高度距离笔根约4厘米。小指紧挨无名指不能碰到笔杆。
毛笔的握笔方法是:
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这就是所谓的“五指执笔法”,右手五指全派上用场,用“擫、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拿毛笔的正确姿势:五指执笔法
1、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
2、押,通压,是从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节在笔管右侧从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
3、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
4、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推挡笔管。
5、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
拿毛笔的正确姿势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在运用拿毛笔的正确姿势五字执笔法时,注意用手指第一节的中上部分执笔,掌心自然空虚,即可符合“执实掌虚”的执笔要求。
先说毛笔书写的姿势,一般来讲,主要有“坐势”、“立势”、“蹲势”三种。
坐势:写10厘米以内的字一般用坐势。坐势的基本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坐姿的书写姿势,和平常钢笔、铅笔书写的姿势相同。
立势:立势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立势俯写,要求:头俯、身躬、臂悬、足开,常用来书写条幅、对联、匾额等。另一种是立势平写,要求:头平、身正、臂曲、足稳,常用来书写墙报、板报、广告标语等。
蹲势:巨幅长纸置于地上作书,宜用蹲或半跪的姿势,左手按纸,右手悬臂执笔。要注意全身的配合,膝盖是运笔发力的基础部位,腰是协调的枢纽。
怎样的握笔方法才正确?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正确而方便地使用毛笔,最大限度地运用毛笔的性能,写出符合要求又美观的字来。自古至今,毛笔的握笔方法可以说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当时用笔和常人有所不同,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于是说,关于毛笔的握笔姿势,其实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你认为好的方法均可。
三指执笔法
究其毛笔握笔的根本,一般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三指执笔法,一种是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大多出现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唐朝等。一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纸张,书法家们均是在竹简上进行书写,三指执笔法更容易书写;另一方面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所以多用三指法。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五指执笔法
到了唐宋元明清后期,尤其是现代人更多的采用五指执笔法,使用也最为广泛。“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
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