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编写测试案例常用的的编写方法

编写测试案例常用的的编写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24 10:42:07

Ⅰ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哪些

黑盒: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 ,因果图法,场景法,错误推断法 白盒:基本路径覆盖法,条件覆盖法,语句覆盖法,判定覆盖法

如何写测试案例

关于 测试 用例,我们有太多的疑惑了,测试用例的依据?好的测试用例评估....等等。我们依据需求分析,依据开发文档,依据系统设计文档,甚至依据UI写测试用例,我们就真的足够了?不够,真的不够。需求在变,开发文档跟着变,设计文档也在改动,UI也在做变化,那我们的测试用例应该怎么写?

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有效的测试用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覆盖全面。测试的每个路径都涉及到, 功能测试 、界面测试、有性能要求的做 性能测试 、有安全要求的做 安全测试 (网络安全、通信安全..)等。

2.测试用例的后期维护时间短。测试用例写出来,不可能一成不变,根据系统的优化,测试用例都应该做相应的修改。针对需要修改的测试用例,我们修改了测试用例的哪些部分?测试前提、测试过程、测试数据、测试结果?如果四个方面都需要做修改,要么就是该功能完全变了,要么就是测试用例写的不够好。在系统做优化的时候,一般只需要修改测试数据就可以

3.对内的测试用例与对外的测试用例不一样。某些行业,测试用例需要随着系统一起交付用户使用。对内的测试用例,应该以寻求BUG为主,我们可以把过程写的流畅简单些,但是测试数据一定要充分;对外的测试用例,应该以指导用户参与测试为主,所以过程需要比对内的测试用例详细,但是测试数据可以减少。因为用户主要是想知道,这个系统是否可以使用,他不是真的为了给你找BUG。

4.同一个产品的不同项目,许多的测试用例可以公用的。所以,针对不同的项目编写测试用例,有许多我们拿以前的测试用例直接黏贴过来用,减少了许多写测试用例的时间。

针对以上几个特征,编写测试用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 工作 ?我一般会花一些时间去看看需求文档、设计文档、开发文档;有机会就去找市场部的人交谈,在他们抽烟的时候,冒一根不够,就再冒一根,慢慢的问我想知道的问题;最好也和研发部的开发人员了解下情况,这个系统他们怎么看的,打算怎么做,有必要可以说说你的观点。

当这些前提你都做了,你完全可以写测试用例了,当然边写还是要边沟通,也许有新的发现呢?如果边写测试用例的时间

不够,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这么多的铺垫工作,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先把一些通用的测试用例写出来:登陆、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查询数据等,然后把业务要求

比较强的测试用例放在最后编写,这样我们既没有浪费时间,也可以按时交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写出来,维护怎么办?测试用例的维护,写过测试用例的朋友都知道,大家都去嘟囔修改测试用例很无聊,首先

它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这个大家都不喜欢,好多人也认为测试没有技术含量),第二这个过程很繁琐和枯燥。如果想维护简单,在编写测试用例的时候你就应该考

虑到这点。各项描述应该怎么写,通俗易懂而且是通用的是首选。举例:

方法一:

测试前提:系统服务运行正常、,具有xiaoming这个用户,密码为999999

测试过程:

1.访问系统登录页面 http://localhost:8089/index.jsp

2.输入用户名:xiaoming

输入密码:999999

3.点击“登录”

测试数据:

用户名密码举例:

系统用户:xiaoming,密码999999;xiaohong,密码666666

用户名与密码不匹配:xiaoming,密码666666;xiaohong,密码999999

非系统用户:xiaowang,密码999999;xiao,密码666666

非法参数:#¥%,密码HH*&56;yong12%……,密码**……(

测试结果:使用正确的用户名与密码,可以登录系统;使用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不能登录系统

结果分析:

方法二:

测试前提:系统服务运行正常、具有系统用户数据

测试过程:

1.访问系统登录页面

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3.提交数据

测试数据:

用户名密码举例:【假设xiaoming,密码999999为系统用户】

说明:用户名只能为数字、字母、下划线‘_’,首字不能为下划线

密码不能为空格

正确格式的用户名:xiaoming、xiao123、xiao_123、123_xiao等

错误格式的用户名:xiao%、123_xiao+空格、!@等

密码的输入参照用户名的输入规则

测试结果:系统用户能够登录系统并具有对应的权限、非系统用户不能登录系统

结果分析:

参照以上两个测试用例,我们就能很明显的分辨出用例的优劣。第一个测试用例我们至少需要准备xiaoming这一

个测试数据、登录界面如果增加了需要输入验证码,我们就要重新修改测试过程,测试数据我们也要做很多修改(就拿用户名可以输入数字、字母、下划线来说,正

确的组合就有2*3*3=18种),测试结果,我们登录系统为了做什么?没有权限怎么办?我们应该具有哪些权限?第一个用例就没有做说明,可以说,测试结

果的说明是不全面的。

第二个测试用例,如果系统增加了需要输入验证码,我们在测试过程的第二步,只需要说明输入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测试数据我们不需要做变化,在结果分析里,增加说明: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正确,准入,否则拒绝。

第二个测试用例,有个不足,就是测试数据不全面。我在编写测试用例时,针对这个测试用例,我有个测试数据的附件。【附件分为两部分,手工测试以及 自动化测试 ,手工测试我会有个详细的数据说明,并不是把所有的数据组合都列出来,而是详细的说明组合的方式方法,一共有多少种(包含边界值法以及特殊值等);自动化测试的数据说明简单很多,写一个正则表达式搞定】。

按照第二个测试用例,我们的工作就不再是苦力了,而是智慧的苦力。我们不再是点点点,慢慢的我们知道哪些是主要关注的,哪些是次要关注的,我们应该怎么去设计数据等等。慢慢的,我们学会了思考,我们也真的进步了。

欢迎大家多提意见,我们一起进步。

Ⅲ 系统测试案例的编写,一般会用到哪些方法

1.等价类
2.边界值
3.错误推测
4.因果图
5.判定表
6.正交实验
7.功能图
等等,个人感觉前三个最常用了,正交表偶尔用下!
复杂业务可能会用到因果图!

Ⅳ 测试用例的几种常见设计方法

一、等价类划分

         定义: 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1)确定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     满足输入条件的

             无效等价类:     不能满足输入条件的     超出范围的数值  

            空值   

            特殊字符   

            有空格(前、中、后)

2)生成测试用例

每个等价类编写一个测试用例;

设计一条测试用例,尽可能多地覆盖所有还未被覆盖的有效等价类;

设计一条测试用例,覆盖一条还未被覆盖到的无效等价类。

等价类划分的六大原则:

1)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下,则可以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例如:手机号码由11位数字组成

有效:11位符合电话号码规则的数字

无效:1、小于11位数字;2、大于11位数字

2)在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者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3)在输入条件是一个布尔量的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布尔量是一个二值枚举类型,一个布尔量具有两种状态:true和false

4)在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假定n个),并且程序要对每一个输入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确立n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例如:

输入条件说明输入为:中文、英文、数字三种之一,则分别取这三种值作为三个有效等价类,另外把这三种字符以外的任何字符作为无效等价类

5)在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从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例如:输入条件说明每个学生可选修1~3门课程

有效:选修1~3门课程

无效:1、未选修课程

            2、选修课程超过3门

6)在确知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处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则应再将该等价类进一步的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

等价类划分法要点:长度、类型、字母、汉字、特殊字符、空、空格

二、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方法是对等价类划分方法的补充。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着重测试边界的情况。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值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

1)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一个输入值范围,那么应针对范围的边界设计测试用例,针对刚刚越界的情况设计无效输入测试用例;

比如:需求规定输入的数字在0~100范围内,此时测试数据应该有一下几类:

a.刚刚等于边界:0、100;

b.刚刚超出边界范围:-1、101:;

c.刚刚在范围内:1、99

2)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数量,那么应针对最小数量输入值、最大数量输入值,以及比最小数量少一个、比最大数量多一个的情况设计测试用例;

例1:输入手机号码有:

a 输入11位合法数字;b 输入10 位合法数字;c 输入12位合法数字

例2:输入6~8位数字密码:

a 输入6位数字;b 输入8位数字c 输入5位数字;d 输入9位数字

3)如果程序输入或输出是一个有序序列,则应该特别注意该序列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

三、错误推测法

错误推测法是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需要多实践,且在实践时多积累常见问题。

      错误推测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根据他们选择测试用例-例如, 在单元测试时曾列出的许多在模块中常见的错误-以前产品测试中曾经发现的错误等, 这些就是经验的总结。还有,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为0的情况。输入表格为空格或输入表格只有一行-这些都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可选择这些情况下的例子作为测试用例。

四、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适用于描述对于多种输入条件组合的测试方法。(有多步输入操作)

        根据输入条件的组合、约束条件和输出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用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涉及的各种组合情况。

例题:有一个处理单价为1元5角钱的盒装饮料的自动售货机软件。若投入1元5角硬币,按下“可乐”、“雪碧”、“红茶”按钮,相应的饮料就送出来。若投入的是两元硬币,在送出饮料的同时退还5角硬币。

分析:

输入条件:a  投入1元5角硬币      b  投入2元硬币

1  按“可乐”按钮        2  按“雪碧”按钮      3  按“红茶”按钮

中间状态:1  已投币      2  已按按钮

输出结果:A  送出可乐  B  送出雪碧    C  送出红茶    D  退还5角硬币

测试用例:

1)投币1元5角,按“可乐”按钮,送出可乐

2)投币1元5角,按“雪碧”按钮,送出雪碧

3)投币1元5角,按“红茶”按钮,送出红茶

4)投币2元,按“可乐”按钮,送出可乐,退5角硬币

5)投币2元,按“雪碧”按钮,送出雪碧,退5角硬币

6)投币2元,按“红茶”按钮,送出红茶,退5角硬币

输入组合:投硬币+按按钮

结果组合:送出饮料+退钱

Ⅳ 如何编写有效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是一份关于具体测试步骤的文档,它描述了测试的输入参数、条件及配置、预期的输出结果等,以判断被测软件的工作是否正常。

设计、书写和执行测试案例是测试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测试案例通常由测试案例管理系统或工具进行管理。

测试用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软件测试全部过程的核心,是测试执行环节的基本依据。测试用例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

特性: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的可能性,而一个成功的测试案例能够发现某个尚未发现的错误,通常一个好的测试案例有以下特性:

测试用例不可能设计得天衣无缝,也不可能完全满足软件需求的覆盖率,测试执行过程里肯定会发现有些测试路径或数据在用例里没有体现,那么事后该将其补充到用例库里,以方便他人和后续版本的测试。

测试用例的信息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增删,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测试用例应该包含以下信息:

这些信息建议可以由测试案例自动生成。

测试级别进行说明:

6.测试类型:功能测试、边界测试、异常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兼容测试、安全测试、恢复测试、安装测试、界面测试、启动/停止 测试、文档测试、配置测试、可靠性测试、易用性测试、多语言测试。
7.预置条件:对测试的特殊条件或配置进行说明
8.测试步骤:详细描述测试过程,案例的操作步骤建议少于15个。
9.预期结果:预期的测试结果

例如:假设目前测试中国移动互联短信网关是否能正确发送短信给中国联通互联网关,测试用例的设计如下:
(1)测试用例ID:TC000001
(2)测试用例名称:中国移动全球通手机用户成功发送短信给中国联通手机用户
(3)测试功能点:中国移动全球通手机用户成功短信给中国联通手机用户,中国联通网关返回成功的状态报告
(4)测试目的:
A、中国移动互联短信网关能否正确处理全球通用户发送给中国联通用户的短信;
B、中国移动互联短信网关能否正确处理中国联通互联短信网关返回成功的状态报告的情况。
(5)测试级别:基本功能测试
(6)测试类型:功能测试
(7)预置条件:各网关实体按照组网图中的关系连接好,各实体之间的连接和通信正常。
(8)测试步骤:
A、中国移动全球通手机用户(13901000001)给中国联通手机用户(13001000001)发送MO短信,内容为“测试”,目的号码填为中国联通手机号码;
B、中国联通互联短信网关把短信下发给中国联通用户成功后,给中国移动互联短信网关返回一个标识成功的状态报告。
(9)预期结果:
A、中国联通手机用户(13001000001)接收到了短信,内容为“测试”,源号码为中国移动全球通的用户号码(13901000001);
B、在中国移动互联短信网关上产生SMO话单,其中“短消息发送状态”填0(表示成功),“源手机号码”13001000001,“目的手机号码”为13001000001。

下面是一个完整的测试用例的模版:

对一个全新的产品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产品需求文档和产品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需要从需求文档中书写与所有需求相对应的主路径测试案例和烟雾测试案例, 这个时候也同时会包括一定的基本路径测试案例甚至是详细测试案例。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产品没有直接的使用感受,书写测试案例要考虑面广而不要太过精细。继 续阅读产品功能定义文档,将所有的功能定义直接对应写相关的测试案例,这个时候,最好能够对程序的本身有一定的接触,加深对程序的了解,以便写出更好,更 全面的测试案例。最后,在实际测试中,还需要不断扩充,修改以前的测试案例,得到完整的基本功能测试案例和详细测试案例。如果对于一个已有一定或大部分案 例的产品来说,不管测试者是否本身熟悉这个产品,其主要的任务就是阅读,检查需求及相关的变更,然后对原有的案例进行理解,扩充和修改。这就是案例的重用 /复用。设计测试案例的时候,需要有清晰的测试思路,对要测试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测试,覆盖哪些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测试用例编写者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的技 术和流程,而且要对被测软件的设计、功能规格说明、用户试用场景以及程序/模块的结构都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测试用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测试需求分析从软件需求文档中,找出待测试软件/模块的需求,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整理成为测试需求,清楚被测试对象具有哪些功能。测试需求的特点是:包含软件需求,具有可测试性。

测试需求应该在软件需求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或细分,方便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中的测试集与测试需求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即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集对应一个测试需求。
2、业务流程分析软件测试,不单纯是基于功能的黑盒测试,还需要对软件的内部处理逻辑进行测试。为了不遗漏测试点,需要清楚的了解软件产品的业务流程。建 议在做复杂的测试用例设计前,先画出软件的业务流程。如果设计文档中已经有业务流程设计,可以从测试角度对现有流程进行补充。如果无法从设计中得到业务流 程,测试工程师应通过阅读设计文档,与开发人员交流,最终画出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可以帮助理解软件的处理逻辑和数据流向,从而指导测试用例的设计。

从业务流程上,应得到以下信息:

A、主流程是什么
B、条件备选流程是什么
C、数据流向是什么
D、关键的判断条件是什么
3、测试用例设计
完成了测试需求分析和软件流程分析后,开始着手设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设计的类型包括功能测试,边

界测试,异常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等。在用例设计中,除了功能测试用例外,应尽量考虑边界、异

常、性能的情况,以便发现更多的隐藏问题。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划分、因果图分析和错误猜测,白盒测试的测试用

例设计方法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多重条件覆盖。在这里主要讨论黑盒测

试。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可以使用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结合前面的需求分析和软件流程分析进行设

计:

功能测试:测试某个功能是否满足需求的定义,功能是否正确,完备。

适合的技术:由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功能测试、等价类划分

边界测试:对某个功能的边界情况进行测试。

适合的技术:边界值划分

异常测试:对某些功能来说,其边界情况无法简单的了解或某些操作不完全是正确的但又是可能发生的,

类似这样的情况需要书写相关的异常测试。

适合的技术:由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特殊业务流程、错误猜测法、边界值分析、内部边界值测试、

性能测试:检查系统是否满足在需求中所规定达到的性能,性能主要包括了解程序的内外部性能因素。内部性能因素包括测试环境的配置,系统资源使用状况;外部因素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适合的技术: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测试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又称强度测试,主要是检查系统运行环境在极限情况下软件运行的能力,比如说给一个相当大的负荷或网络流量给应用软件兼容测试:测试软件产品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工具,相同工具的不同版本下功能的兼容性。

4、测试用例评审

测试用例设计完成后,为了确认测试过程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的测试点,需要进行测试用例的评审。

测试用例评审一般是由测试leader安排,参加的人员包括:测试用例设计者、测试leader、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其它相关开发测试工程师。测试用例评审完毕,测试工程师根据评审结果,对测试用例进行修改,并记录修改日志。

5、测试用例更新完善

测试用例编写完成之后需要不断完善,软件产品新增功能或更新需求后,测试用例必须配套修改更新;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设计测试用例时考虑不周,需要对测试用例 进行修改完善;在软件交付使用后客户反馈的软件缺陷,而缺陷又是因测试用例存在漏洞造成,也需要对测试用例进行完善。一般小的修改完善可在原测试用例文档 上修改,但文档要有更改记录。软件的版本升级更新,测试用例一般也应随之编制升级更新版本。测试用例是“活”的,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不断更新与完善。

Ⅵ 编写测试用例有哪些方法

可以采用软件测试常用的基该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逻辑覆盖法等设计测试用例。视软件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基该方法来设计完整的测试用例,并最终实现暴露隐藏的缺陷,全凭测试设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心设计。

编写测试用例文档应有文档模板,须符合内部的规范要求。测试用例文档将受制于测试用例管理软件的约束。 软件产品或软件开发项目的测试用例一般以该产品的软件模块或子系统为单位,形成一个测试用例文档,但并不是绝对的。

测试用例文档由简介和测试用例两部分组成。简介部分编制了测试目的、测试范围、定义术语、参考文档、概述等。测试用例部分逐一列示各测试用例。每个具体测试用例都将包括下列详细信息:版本号、模块名称、用例编号、用例名称、用例级别、预知条件、验证步骤、期望结果(含判断标准)、测试结果、测试时间、测试人员等。



(6)编写测试案例常用的的编写方法扩展阅读

测试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更新测试用例。往往在测试执行过程中,才发现遗漏了一些测试用例,这时候应该及时的补充;往往也会发现有些测试用例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根本无法操作,这时候应该删除这部分用例;也会发现若干个冗余的测试用例完全可以由某一个测试用例替代,那么删除冗余的测试用例。

总之,测试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地更新测试用例是很好的习惯。不要打算在测试执行结束后,统一更新测试用例,如果这样,往往会遗漏很多本应该更新的测试用例。

Ⅶ 你所熟悉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

测试用例常见的设计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判定表法、正交实验法。
一、等价类划分法
顾名思义,顾名思义,等价类划分,就是将测试的范围划分成几个互不相交的子集,他们的并集是全集,从每个子集选出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二、边界值分析法
长期的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三、错误推测
错误推测法是指:在测试程序时,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或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检查这些错误的测试用例的方法。
这种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依靠的是经验和直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知不觉的使用到。
四、判定表法
又称为策略表,基于策略表的测试,是功能测试中最严密的测试方法。该方法适合于逻辑判断复杂的场景,通过穷举条件获得结果,对结果再进行优化合并,会得到一个判断清晰的策略表。
五、正交实验法
用语言描述正交实验法会很抽象难懂,简单说,就是在各因素互相独立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特殊的表格,找出能以少数替代全面的测试用例。

(7)编写测试案例常用的的编写方法扩展阅读:
功能测试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因果图法,状态转换测试法等,他们都略为复杂,像正交实验法一样,有各自的一套东西,不过本质都是通过画图,让我们更好的思考,最后转化成判定表。
实际上常用的是前面五种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判定表法、正交实验法。
等价类划分法划分标准:
1) 完备测试、避免冗余
2) 划分等价类重要的是:集合的划分、划分为互不相交的一组子集,而子集的并是整个集合
3) 并是整个集合:备性
4) 子集互不相交:保证一种形式的无冗余性
5) 同一类中标识(选择)一个测试用例,同一等价类中,往往处理相同,相同处理映射到“相同的执行路径”。

Ⅷ 测试怎么做

最近,很多小伙伴正在面试新工作做准备。所以我整理一下软件测试的基本工作流程和一些测试用例编写方法。大致内容如下,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作为测试人员需了解业务,分析需求点

为什么测试人员要参加需求分析?也就是进行测试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把用户需求转化为功能需求

1)对测试范围进度量

2)对处理分支进行度量

3)对需求业务的场景进行度量

4)明确其功能对应的输入、处理和输出

5)把隐式需求转变为明确

第二、明确测试活动的五个要素

测试需求是什么、决定怎么测试、明确测试时间、确定测试人员、确定测试环境、测试中需要的技能,工具以及相应的背景知识,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等等。测试需求需要做到尽可能的详细明确,以避免测试遗漏和误解。

那么,接下来怎么进行测试需求分析?

1)确认功能

(业务功能、辅助功能、数据约束、易用性需求、编辑约束、参数需求、权限需求、性能约束)

1、业务功能:与用户实际业务直接相关的功能或者细节;

2、辅助功能:辅助完成业务功能的一些功能或者细节,例如:设置过滤条件;

3、数据约束:功能的细节,主要是用于控制在执行功能时,数据的显示范围,数据之间的关系等;

4、易用性需求:功能的细节,产品中必须提供,便于功能操作使用的一些细节,例如:快捷键等;

5、编辑约束:功能的细节,在功能执行时,对输入数据项目的一些约束条件,例如:只能输入数字等;

6、参数需求:功能的细节,在功能执行时,需要根据参数设置不同,进行不同处理的细节;

7、权限需求:功能的细节,在功能执行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不同的处理,不包括直接限制某个功能的权限;

8、性能约束:功能的细节,执行功能时,必须满足的性能需求;

2)场景分析

1、考虑场景的调用者:考虑每一个场景提供的服务是供哪些外部模块或者系统调用的,找出所有调用者。调用前提,约束都要考虑。每一个调用都可以考虑成一个大的业务流程(一般和外部有交互的业务出错率比较大,需要重点关注)。

2、考虑系统内部各个场景之间的联系:形成内部业务流程,需要分析每个场景之间的约束关系,执行条件,组织出各种业务流程图。

3)挖掘隐性需求

这需要测试工程师的经验积累:

1)常用的或者规定的业务流程

2)各个业务流程分支的遍历

3)明确规定不可使用的业务流程

4)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应该不可使用的业务流程

5)其他异常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操作

接下来,一起说说测试用例设计那点事儿

1、如何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编写测试用例之前,我们需要对项目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对要测试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测试,覆盖哪些需求做到心中有数,作为测试用例的编写者不仅了解要有常见的测试用例编写方法,同时需要了解被测软件的设计、功能规格说明、用户使用场景以及程序/模块的结构。

步骤

1)测试需求分析:从项目部拿到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后,开始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整理成为测试需求, 清楚分析出被测试对象具有哪些功能。明确测试用例中的测试集用例与需求的关系,即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集对应一个测试需求。

2)业务流程分析:分析完需求后,明确每一个功能的业务处理流程,不同的功能点做业务的组合,以及项目的隐式需求。如遇复杂的测试用例设计前,先画出软件的业务流程。从业务流程上,应得到以下信息:

A、主流程是什么?

B、条件备选流程是什么?

C、数据流向是什么?

D、关键的判断条件是什么?

3)测试用例设计:

完成以上两步则可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功能测试用例,应尽量考虑边界、异常、性能的情况,以便发现更多的隐藏问题。设计测试用例的常见方法:

等价类 → 边界值 → 因果图 → 判定表 → 状态迁移 → 正交实验 → 场景法 → 错误推断(注意:编写测试用例时,我们尽可能取的不应该是有效等价类而应该是无效等价类)

4)编写完成后自我检查以及部门内部评审:

①测试用例本身的描述是否清晰,语言准确;是否存在歧义性;

②测试用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清晰的包含输入和预期输出的结果;测试步骤是否清晰;

③测试用例中使用的测试数据是否恰当,准确;

④测试用例是否具有指导性,是否能灵活的指导软件测试工程师通过测试用例发现更多的缺陷,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

⑤是否考虑到测试用例执行的效率。对于不断重复执行的步骤,是否保证了验证点相同;或者测试用例的设计是否存在冗余性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测试用例执行效率低下;

⑦画出软件需求跟踪矩阵,验证测试用例是否完全覆盖了需求,验证测试用例的覆盖性;

⑧测试用例是否完全遵守了软件需求的规定。这一点其实有一些难做到。考虑到时间/成本的关系,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5)测试用例更新完善:

测试用例编写完成之后需要不断完善,如遇需求更改或功能新增时,测试用例必须配套修改更新,同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设计测试用例时考虑不周,需要对测试用例进行修改完善;在软件交付使用后客户反馈的软件缺陷,而缺陷又是因测试用例存在漏洞造成,也需要对测试用例进行完善。

紧接着,测试用例执行的过程

首先搭建测试环境,准备好测试数据,进行预测,预测通过之后,按照测试用例进入正式测试,有效的测试执行可以将测试用例发挥最大的价值。因此,测试用例规范执行有助于更好的发现代码中存在的缺陷。根据个人测试工作经验,好的测试执行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①测试执行中评估测试执行时间不足,需及时上报风险。满足质量优先,进度其次原则。

②测试用例按优先级顺序执行,通常是基本、详细和异常顺序执行。

③未执行用例、标志为删除或者无效的用例,需注明原因。

④执行过程中有疑问的测试用例(场景、操作步骤、检查点等)需找测试设计人员澄清。

⑤测试执行需对用例描述的检查点逐一检查,避免遗漏。

⑥重视不易重现的缺陷场景,可能是一个bug。

⑦执行过程中发现有前期设计遗漏用例需补充到用例文档并执行验证。

⑧建议测试人员交叉执行重复测试用例,用例执行对相同测试人员有免疫性。避免可能的缺陷一直遗漏到现在。如有需要,建议保留测试结果,结果可视。以便于不同版本间的测试结果对比。已确认问题需及时按照问题单提单要求(规范和缺陷定级)提单。

⑨跟踪问题单修复情况并回归验证问题单。每轮次测试结束,find一下是否有core文件产生。测试结束,将最终测试用例文档上传到归档目录,实现用例重用。

以上是针对一般的软件测试流程,如果是自动化测试的话,应该还有根据测试用例进行脚本编写,运行脚本等。此处可能写的不详细,希望大家可以在下方评论让我完善。

最后已达到准确要求的,根据测试情况写测试报告,对整个测试过程和版本的质量做一个评估。

测试报告是指把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文档,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为纠正软件的存在的质量问题提供依据,同时为软件验收和交付打下基础。测试报告是测试阶段最后的文档产出物。优秀的测试经理或测试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文档编写能力,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包含足够的信息,包括产品质量和测试过程的评价,测试报告基于测试中的数据采集以及对最终的测试结果分析。

Ⅸ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判定表驱动法、正交试验设计法、功能图法、场景图法等。
白盒子测试方法:(强度由低到高)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路径覆盖。
测试人员经常用到的有等价类,边界值,场景法,因果图法。
具体方法的使用可以网络下,这里就不啰嗦了。

Ⅹ 测试用例是怎么写的

测试用例可以分为基本事件、备选事件和异常事件。设计基本事件的用例,应该参照用例规约(或设计规格说明书),根据关联的功能、操作按路径分析法设计测试用例。而对孤立的功能则直接按功能设计测试用例。基本事件的测试用例应包含所有需要实现的需求功能,覆盖率达100%。

设计备选事件和异常事件的用例,则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例如,字典的代码是唯一的,不允许重复。测试需要验证:字典新增程序中已存在有关字典代码的约束,若出现代码重复必须报错,并且报错文字正确。

往往在设计编码阶段形成的文档对备选事件和异常事件分析描述不够详尽。而测试本身则要求验证全部非基本事件,并同时尽量发现其中的软件缺陷。

可以采用软件测试常用的基该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逻辑覆盖法等设计测试用例。视软件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基该方法来设计完整的测试用例,并最终实现暴露隐藏的缺陷,全凭测试设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精心设计。

设计原则

测试用例是一个文档,是执行的最小实体。测试用例包括输入、动作、时间和一个期望的结果,其目的是确定应用程序的某个特性是否可正常工作,并且达到程序所设计的结果。

以便测试某个程序路径或核实是否满足某个特定需求般在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前要全面了解被测试产品的功能、明确测试范围(特别是要明确哪些是不需要测试的)、具备基本的测试技术与方法等。测试用例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性。输入用户实际数据以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测试用例中的测试点应首先保证要至少覆盖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各项功能,并且正常。

(2)全面性。覆盖所有的需求功能项;设计的用例除对测试点本身的测试外,还需考虑用户实际使用的情况、与其他部分关联使用的情况、非正常情况(不合理、非法、越界以及极限输入数据)操作和环境设置等。

(3)连贯性。用例组织有条理、主次分明,尤其体现在业务测试用例上;用例执行粒度尽量保持每个用例都有测点,不能同时覆盖很多功能点,否则执行起来牵连太大,所以每个用例间保持连贯性很重要。

(4)可判定性。测试执行结果的正确性是可判定的,每一个测试用例都有相应的期望结果。

(5)可操作性。测试用例中要写清楚测试的操作步骤,以及与不同的操作步骤相对应的测试结果。

阅读全文

与编写测试案例常用的的编写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猪的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598
骨架稳定的正确锻炼方法 浏览:125
离散型数据适合什么方法分析 浏览:384
ph的测量方法必须满足的条件 浏览:348
化学降温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835
钢筋根数有哪些表示方法 浏览:227
食品分析介绍过的方法类型 浏览:992
去火的治疗方法 浏览:620
动作连接方法 浏览:239
曲面屏手机防爆方法 浏览:762
干天麻的简单食用方法 浏览:80
肾虚怎么恢复正确方法 浏览:674
双阳鹿茸片正确食用方法 浏览:541
金刚藤功效与作用与食用方法 浏览:456
小红瓦安装方法 浏览:180
研究内容方法有什么 浏览:833
装修墙面方法有哪些 浏览:328
增强腹部锻炼方法 浏览:829
货车发动机左右摇晃解决方法 浏览:321
电灯带插座安装方法 浏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