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临床康复最常用评定方法是

临床康复最常用评定方法是

发布时间:2022-09-19 23:01:08

‘壹’ 康复评定有哪些方法

康复评定是通过一系列的评定手段对患者的各项功能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来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的过程。康复评定包括:1.运动功能评定;2.精神心理功能评定;3.语言与吞咽功能评定;4.社会功能评定;5、电诊断。1.运动功能评定

包括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评定、感觉与知觉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反射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等。

2.精神心理功能评定

包括智力测验、情绪评定、心理状态评定、疼痛的评定、失用症和失认症的评定、痴呆评定、认知评定、人格评定等。

3.语言与吞咽功能评定

包括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语言失用评定、语言错乱评定、痴呆性言语评定、言语发育迟缓的评定、吞咽功能评定、听力测定和发音功能的仪器评定等。

‘贰’ 康复医学中FIM是什么意思

FIM指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简称FIM)。

FIM量表是1987年由美国纽约州功能评估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更全面、客观地反映患者ADL能力的评定方法。评定者在FIM评定过程中,一定注意评定病人实际上能做什么,而不是病人可能或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2)临床康复最常用评定方法是扩展阅读

FIM评分标准:

7分为完全独立(即使地完全地完成);

6分为能独立完成,但需辅助用具;

5分为需要人监护;

4分为少量的帮助 (在主观努力完成75%以上);

3分为中等度的帮助(主观努力完成50%~75%);

2分为很大的帮助 (主管努力完成25%~50%);

1分为完全需人帮助(主管努力完成0~25%)。

另:有括约肌控制障碍者, 1分为每天均有失禁;2分为有办法使失禁次数减少;

3分为每周失禁>次;4分为每周失禁<1次;

5分为每月失禁≥1次。

康复医学的构成:基础康复学、康复残疾学(学科体系的核心、支柱)、临床康复评定学和临床康复治疗学。

康复医学研究的对象:伤病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能力受限的病伤残者以及老年人当中的活动功能受限者。

‘叁’ 在康复医学中疼痛评估分是怎么评的

您好:
疼痛评估是疼痛治疗的前提,准确、及时地对疼痛进行评估可以给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是有效治疗疼痛的关键。疼痛评估中视觉模拟评分(VAS)是最常用的。其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和“10”,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参与测试者只需看着一把“痛尺”,然后说出0~10之间的一个数字就可以。
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白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的做出评分,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此方法简单易行,相对比较客观,而且敏感。
但是使时要注意:使用前需要对病人作详细的解释工作,让病人理解该方法的概念以及此法测痛与真正疼痛的关系,然后让病人在直线上标出自己疼痛的相应位置;可使用正面有0和10之间游动的标尺,背面有0到10数字的视觉模拟评分尺,如果病人移动标尺,医生能够立即在尺的背面看到具体数字,可以精确到毫米;不宜用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准确标定坐标位置的能力不足。
以上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肆’ 三级平衡评定和Berg平衡评定有何区别你谈谈哪个更好

二者的区别为使用场景不同和操作内容不同,三级平衡评定更好一些。
1、使用场景不同:三级平衡评定方法在临床上经常使用,Berg平衡评定方法在脑卒中康复临床与研究中最常用。
2、操作内容不同:三级平衡评定方法操作如下:一级平衡:静态平衡。被测试者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能维持所要求的体位。二级平衡:自动动态平衡。被测试者能维持所要求的体位,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主动移动身体重心后仍维持原来的体位。三级平衡:他动动态平衡。被测试者在受到外力干扰而移动身体重心后仍恢复并维持原来的体位。Berg平衡评定方法共有14项检测内容,操作如下:坐一站;无支撑站立;足着地,无支撑坐位;站一坐;床一椅转移;无支撑闭眼站立;双足并拢,无支撑站立;上肢向前伸;从地面拾物;转身向后看;转体360;用足交替踏台阶;双足前后位,无支撑站立;单腿站立。每项评分0~4分,满分56分,得分高表明平衡功能好,低则表明平衡功能差,低于40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险。
3、相比较Berg平衡评定,三级平衡评定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使用者的专业性要求更低,极易进行推广使用,更好一些。

‘伍’ 作业疗法功能评定的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是凭借观察者的感觉器官或其他辅助工具,对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的一种方法此方法简便易行,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或在患者进行一些活动时,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行为等

2.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检查者相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的方式可以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问卷法以书面形式收集资料,是康复评定常用的方法

3.量表法是运用标准化的量表对患者的功能进行测定的方法康复评定常用的是等级量表法和总结量表法等级量表是将功能按照某种标准排成顺序,故又称“顺序测量”

例如,Lovett肌力检查法从异常到正常将肌力分为012345级总结量表法又称“累加性量表”,其内容由一系列技能或功能活动组成,根据被试者的表现,对每一项技能或功能活动进行评分如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日常活动动作能力指数评定等

4.仪器测量法是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对被试者的某一生物或功能性的变量(如关节活动范围最大耗氧量握力等)进行实际客观的直接测量而获得绝对的量化记录的方法这一方法能够将某种功能状况精确地量化,不仅能够得出客观数据,而且能探究障碍发生的原因该法主要用于器官或系统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检查,如关节活动度测量等速运动肌力测定静态与动态平衡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心肺运动负荷测验等

5.视觉模拟尺法是通过使用一条标有刻度的直线(长度为10cm15cm或20cm)

来定量评定某种障碍或症状的一种方法直线的两端点标明为某种症状的两个极端表现

以疼痛为例,左端点为“无痛”,右端点为“非常痛”,中间区域为从无痛到非常痛的疼痛程度过渡情况要求被试者根据自觉症状的程度在直线范围内进行选择,然后测量检查者测量“零点”至被试者所选择点之间的距离视觉模拟尺法可用于各种症状或障碍的评定,是一种用途很广的评定方法

‘陆’ 康复评定技术读书笔记

1. 概念

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是指对病、伤、残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客观、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并对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又称功能评定。

2. 内容

康复评定分为 临床评定 和 功能评定 。

功能评定包括 单项功能评定 和 总体功能评定

检查内容包括:

一般资料

主诉:患者就诊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和发病期限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婚姻及生育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功能评定:躯体功能、言语(交流)功能、精神心理功能及社会适应功能,躯体功能包括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步态分析、平衡与功能评定、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3.目的

明确功能障碍的性质

明确功能障碍的范围

明确功能障碍的程度

明确康复目标与治疗计划

评价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

4. 信度

信度(reliability) 又称可靠性,是指评定方法可重复性和稳定性的程度,用信度系数(coefficient)表示。

包括 组内和组间信度检验 。

组内信度检验 是由同一组受试者间隔一定的时间使用同一评定方法进行前后两次评定,是检验时间间隔对评定结果稳定性的影响,也称重测信度。

组间信度检验 是不同评定者按相同的评定方法来评定同一组患者时的一致性,以估计评定者的客观性。

5. 效度

效度(validity) 又称准确性,指测量方法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是指一组评定方法的评定效果符合评定目的的程度。

评定所表明的为受试者功能障碍的特性

反映功能障碍严重的程度

方法:关联效度(相关关系检查) > 构想效度(现有评定方法) >内容效度

6. 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选择的评定方法应该对所评定的内容敏感,即能测出受试者某一个特质、行为或程度上的有意义的变化。

真阳性  / (假阴性 + 真阳性)检验效度的一个标准

7. 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应用一种特定方法评定无某种功能障碍的群体时,可能会出现真阴性(无功能障碍且评定结果也证实)和假阳性(无功能障碍但评定结果显示有功能障碍)等情况。

真阴性  / (假阳性 + 真阴性)   检验效度的一个标准

1. 定性评定

把握研究对象的 “质”

2. 定量评定

等级资料量化评定:肌力评定,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各类量表等

计量资料评定:关节活动度(°),步幅(cm),肌力检查(N.m)

3. 工作流程

初期评定:   入院时的评定

中期评定:恢复快的患者建议1~2周评定一次;对恢复比较慢的患者,可用3~4周评定一次

末期评定:出院前的评定

康复医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疾病的”治愈“,而是着力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功能,使其能重返社会。

独立程度 分为四级:

完全独立(无需依赖)

大部分独立(少部分依赖)

小部分独立(大部分依赖)

无法独立(完全依赖)

注意:

正确的评定方法,测量值要与 正常的参考值 做对比, 左右侧身体比较

掌握合适的评定时间,每次评定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患者疲劳

处理好医患沟通,积极争取患者与家属的支持

由同一个评定者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在不同时期评定不宜更换评定者

防止意外发生

一、人体形态学测量

身体素质评定

肌力 :指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静力性力量 和 爆发性力量

耐力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

速度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平衡协调性 :平衡指人体不论在什么位置,在静止、运动或受外力作用下的状态,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姿势的过程;协调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运动时要有一定的方向、节奏、适当的距离、速度和肌力,以准确到达运动目标。

灵敏度 :指人体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在快速、准确和协调地改变身体姿势、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运动功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综合表现。一般有目测法和游戏测定法。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 ,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的远端向着或离开近端运动,远端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近端骨之间的夹角。

测量时,除前臂旋转检查以手掌处于矢状面时为 0 ° 时,其余关节一律以肢体处于解剖位的 0 °

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主动关节活动度反映关节活动程度与肌肉的力量;被动关节活动度反映关节在活动末端的性质。

主动运动不能而被动运动正常者,常为神经麻痹或肌肉、肌腱断裂所致;

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均部分受限者,常为关节僵硬,主要为关节内黏连、肌肉痉挛或挛缩或关节长时间固定所致;

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均不能者,常为关节僵直,说明构成关节的骨骼间已有骨性或牢固的纤维连接。

先评定关节的主动运动范围,后评定被动运动范围,并与对侧相应关节评定结果进行比较。

1. 肩关节

屈曲、伸展。  屈曲:0° ~ 170°,伸展 0° ~ 60°

外展、内收。  外展:0° ~ 170°,内收 0° ~ 45°,内收:肩关节处于 20° ~ 45° 屈曲位,上肢从身体前方向内运动

外旋、内旋。  外旋:0° ~ 90°,内旋:0° ~ 90°

水平屈曲、水平伸展。取坐位,肩关节外展 90°,伸肘,手掌向下,水平屈曲 0° ~ 135°,水平伸展 0° ~ 30°

2. 肘关节

屈曲、伸展。屈曲 0° ~ 145°,伸展 0 °,过伸展 0° ~  5°

3. 前臂

旋前、旋后。旋前 0° ~ 90°,旋后 0° ~ 90°

4. 腕关节

掌屈、背屈。掌屈 0° ~ 90°,背屈 0° ~ 70°

桡偏、尺偏。桡偏 0° ~ 25°,尺偏为 0° ~ 55° ,内尺外桡

5. 手指

1. 掌指关节(MP)

屈曲、伸展。屈曲 0° ~ 90°,伸展 0° ~ 45°

外展、内收。外展或内收 0° ~ 20°

2. 近端指间关节(PIP)

屈曲、伸展。屈曲 0° ~ 100°,伸展 0°

3. 远端指间关节(DIP)

屈曲、伸展。屈曲 0° ~ 90°,伸展 0° ~ 10°

6. 拇指

外展、内收。外展 0° ~ 60°,内收 0° ~ 60°

掌侧外展、掌侧内收。掌侧外展 0° ~ 90°,掌侧内收 0° ~ 90°

对掌

掌指关节(MP)。屈曲 0° ~ 60°,伸展 0° ~ 10°

指间关节(IP)。屈曲 0° ~ 80°,伸展 0° ~ 10°

7. 髋关节

8. 膝关节

9. 踝关节

10. 颈椎

11. 胸椎和腰椎

(略)

1. 基本概念

肌力 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和动态肌力。

肌力评定 是指评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用来评价肌肉的功能状态。

2. 肌的分类

原动肌:又称主动肌,是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要动作肌。

拮抗肌:与原动肌其相反作用的肌肉,即与运动方向相反并起拮抗作用的肌肉。

固定肌: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的作用,必须将其相对固定的一端的骨骼充分固定,参与固定作用的肌肉就是固定肌。

协同肌:配合原动肌并随着原动肌一起收缩或肌群

3. 肌收缩的类型

等长收缩:只改变肌肉张力而长度基本不变的收缩形式。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长度不变。

等张收缩:只改变肌肉长度而肌肉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形式。

向心性收缩: 特点是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且肌长度缩短,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如挥臂、高抬腿等

离心性收缩: 特定是肌肉起止点批次远离且肌长度增加,障碍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如蹲下运动、下坡跑、从高处跳落等动作。

4. 适应症和禁忌症

禁忌症:

局部炎症、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急性扭伤

局部严重的疼痛

严重的心脏病或高血压

5. 注意事项

必要的示范,患者配合

减少干扰因素,如疼痛、疲劳、衣服过厚或过紧等

避免引起不良反应,如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等

避免代偿运动

6. 结果记录与分析

结果记录:

肌力等级:0 ~ 5级,必要时注明 “+” 、“—”号

若ROM受限,应记录范围

有痉挛、挛缩、疼痛等情况应注明

结果分析:

肌力评定时,注意健侧和患侧的对比

7. 评定方法

徒手肌力评定 与 器械测定肌力

握力计

捏力计

拉力计

等长肌力测试台

等速运动测定仪:速度固定,保持设备匀速运动。

测定参数

等速运动测定的参数

峰力矩:力矩曲线的最高点,单位是 牛*米

最佳用力角度:产生峰力矩时相应的关节角度  ==> 关节角度力矩曲线

到达峰力矩的时间:从肌肉开始收缩至达到峰力矩所用的时间,单位是秒(爆发力) ==> 时间力矩曲线

力矩加速能力(爆发力):力矩开始1/8 s 所做的功的大小,或者包绕的面积

峰力矩与体重比

肌肉做功量,一次收缩做的功,可测定多次,取最大值

耐力比 = 最后 20% 收缩的峰力矩平均值 / 最初 20% 收缩的峰力矩平均值 * 100%

拮抗肌力矩比:原动肌与拮抗肌力矩之比

关节活动范围

重力效应力矩

1. 基本概念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细小的不随意收缩。

本质是 紧张性牵张反射

2. 异常肌张力

肌张力增高:痉挛(具有速度依赖性,速度越高,越易发生)/僵硬(同痉挛相比,僵硬相对继续,且不依赖被动运动的速度,即无速度依赖性)

肌张力低下:肌肉松弛、软弱,被动运动阻力减弱甚至消失

肌张力障碍:肌肉收缩或快或慢,动作重复、扭曲畸形等一些列不自主运动等,肌张力通常不可预测

3. 器械检查

生物力学检查法

电生理检查法

4. 痉挛的评定标准

改良的 Ashworth 分级法

Penn 分级法

Clonus分级法

5. 肌张力低下的评定标准

轻度

中轻度

6. 注意事项

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适宜的环境,治疗前后最好选择同一时间段进行评定

注意合并症的问题,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排除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略)

1. 基本概念

协调功能: 协调又称共济。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协调运动: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协调功能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2. 协调功能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小脑功能不全的协调功能障碍特征

辩距不良 :画圆形或横8字试验

意向性震颤:手足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

姿势性震颤

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运动分离:完成动作时不是一个平滑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运动成分

基底节功能不全的协调功能障碍特征(帕金森,脑卒中后遗症)※

静止性震颤 : 静止时有震颤,活动后减轻

运动不能:启动运动有困难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出现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偏身舞蹈症

肌张力紊乱

脊髓后索功能不全的协调运动障碍特征(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不能借助视觉就不知道关节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两点辨别觉和振动觉也消失)

平衡紊乱

步态异常

辩距不良

3. 协调功能评定的目的和内容

协调功能评定的目的

协调功能评定的内容

启动和停止动作是否准确

运动是否顺畅、平滑

4.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

5.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身体在直立位)

这里取协调功能评定中的一部分概念 ——精细协调功能障碍,为平面范围内协调性设置一个标准,而不是为了评定协调功能障碍

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控制功能障碍

异常肌张力。痉挛主要发生抗重力肌群,上肢为屈肌型痉挛,下肢为伸肌型痉挛

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带运动 区别于 分离运动

反射的异常。卒中早期,患侧肢体肌张力低下,反射消失;卒中中期,深反射亢进,出现痉挛和联带运动

联合反应。健侧运动引起患侧不自主运动,上肢运动引起下肢不自主运动

其他

2. 运动控制功能评定

肌张力评定

改良的 Ashworth 分级法

Penn分级法

Clonus分级法

异常运动模式的评定

Brunnstorm 评定法 0 ~ 5 级

0 驰缓阶段

痉挛阶段阶段

联带运动阶段

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分离运动阶段

正常阶段

Bobath 评定法

Fugl-Meyer 评定法

塑料杯从一侧移动到另一侧(塑料杯不能变形)

将糖豆从一个容器移动到另一个容器

画水平线碰到垂直线,20s 内放十次(至少有5次碰到垂直线)

反射判定

联合反应判定

其他障碍的评定

一、Barthel 指数评定

Barthel 指数 (Barthel Index)是国内使用最多的一种日常生活评定的方法。

1. 内容

Barthel 分成10项内容,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需要帮助程度分为 0 5 10 15,总分100分

进食

穿衣

大便控制

小便控制

上下楼梯

如厕

修饰:洗脸/刷牙/梳头/刮脸

洗澡

转移

行走

2. 结果判断

< 20 : 严重功能障碍

< 40 : 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 60 : 生活需要帮助

> 60 :   生活基本自理

3. 注意事项

关注患者能做什么,而不是可能或应达到什么程度

二、功能独立性评定

1. 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t measure) 有专利,在国内应用有困难

自我料理 6 项 * 7 = 42

括约肌控制 2 项 * 7 = 14

转移能力 3 项 * 7 = 21

运动能力 2 项 * 7 = 14

交流 2项 * 7 = 14

社交 3 项 * 7 = 21

2. 结果判断

126 : 完全独立

108 ~ 125 :基本独立

90 ~ 107 :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

72 ~ 89:轻度依赖

54 ~ 71:中度依赖

36 ~ 53:重度依赖

19 ~ 35:极重度依赖

18:完全依赖

五、精神心理功能评定

六、言语与吞咽功能评定

七、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评定

八、临床常见疾病康复评定

一、脑血管意外后康复评定

1. 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相关肌群不自主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对侧性联合反应:健侧的运动引起患侧的某些肌肉群的张力增高

同侧性联合反应:上肢的运动引起下肢的某些肌肉群的张力增高

2. 联带运动

联带运动(synergy movement)又称共同运动或协同运动,是病理性的异常运动模式,是指脑损伤后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而临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相同运动。

3. 姿势反射异常

紧张性反射

平衡运动性反射

4. 肌张力异常

二、脊髓损伤后康复评定

脊髓损伤(SCI,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是大脑和躯体之间传递运动和感觉信息的主要通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全长 42 ~ 45 cm,31个节段,即8个颈节(C1 ~ C8),12 个胸节(T1 ~ T12), 5 个腰节(L1 ~ L5),5个骶节(S1 ~ S5)和一个尾节。

三、脑性瘫痪康复评定

儿童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证。

四、骨折后康复评定

分类

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骨头处与外界相通) 和 闭合性骨折

骨折程度: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骨折固定度: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的形态:横形、移位、粉碎性骨折

‘柒’ 认知障碍康复的康复评定

认知障碍的评定主要依靠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通过评定可以为诊断、治疗、疗效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常用的评定方法有:
1.筛查法
通过快速的神经综合功能的甄别测验从总体上大致检出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常用的有认知功能筛查量表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能力筛查检查量表等。
2.特异性检查法
用于详细评定某种特殊类型的认知障碍。
3.成套测验
一整套标准化的测验主要用于认知功能较全面的定量测定。常用的有神经心理学成套测验、洛文思顿作业疗法用认知成套测验等。
4.功能检查法
通过直接观察患者从事日常生活活动的情况来评价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常用的有作业疗法-日常生活活动神经行为评定等。

阅读全文

与临床康复最常用评定方法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钳形表温度测量方法 浏览:527
创造的心是如何方法 浏览:880
美缝纸的使用方法图片 浏览:869
阿咖酚散的的食用方法 浏览:466
弯折的最佳方法 浏览:266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的方法 浏览:792
正确梳头方法视频 浏览:22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浏览:76
打疫苗用的什么注射方法 浏览:949
水饺睡不着有什么好的方法 浏览:466
铸铁锅的使用方法 浏览:608
共同海损金额计算方法 浏览:885
如何鉴定饮茶方法 浏览:938
达克宁水肿治疗方法 浏览:968
华为手机开关机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92
想把脚洗干净用什么方法 浏览:763
石灰粉发电方法视频 浏览:169
退火的常用方法有 浏览:23
确定物体重心的常用试验方法有 浏览:841
快速缓解中暑想吐的方法 浏览: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