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食品工艺学常用的预处理方法

食品工艺学常用的预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18 00:33:22

❶ 酿酒废水处理怎么处理

酿酒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由于白酒、酒精或啤酒生产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生化性,所以对于酿酒废水通常采用生化法进行处理,但由于白酒和酒精生产中的有机物特别高,所以必须进行预处理,经济上可行,就采用厌氧的方式使大量的有机物生成沼气,利用沼气进行发电供给酿酒过程中所需的能源;若从经济上不具有发电效益,可将大量的含有机物的渣通过过滤或沉降的方式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渣可作为饲料。

1.预处理

(1)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法、重力沉淀法、气浮法、离心法、中和法等。白酒废水中通常含有谷壳、麦麸、破碎粮食颗粒等悬浮物质。为避免管道等设施的堵塞,使后续处理设施能顺利进行,需要对废水中较大的固体垃圾进行清除,通常是用设置离心或气浮分离装置和初沉池,或是用格栅过滤。白酒废水PH小,对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也会抑制*菌生长,对此需设置调节池或设置水解酸化池,利用兼性水解菌对有机物进行初级分解,调节水质和水量。减轻后续处理负荷,并为后续处理创造稳定条件。

(2)综合利用为主的预治理方法

① 底锅水提取乳酸:蒸馏底锅水是白酒酿造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废水污染源,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

② 发酵废水(黄水)酯化:酒醅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黄水。黄水在窖池养护、窖泥制作、底锅水回收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许多企业黄水的利用率低。同时,由于黄水COD、BOD含量大,常规污水处理工艺需用新鲜水将其稀释35倍左右,这样会浪费大量用水。而对黄水中的有益成分如酸、酯、醇类物质进行提取,提取后的黄水不需清水稀释,可直接进行常规的“生化+物化”处理。

2.生化处理

对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一般分为好氧法、厌氧法和厌氧-好氧法处理等

(1)厌氧处理:厌氧法具有负荷高、能耗低、投资小、可回收能源等优点。对大浓度废水进行厌氧处理可以获得*气,同时对有机物的去除也有一定的效果。适用于对白酒废液如“黄水”“底锅水”“发酵盲沟水”等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目前,主要是围绕各型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并予以工程实践,如AF(厌氧生物滤池)、AVB(厌氧流化床)、IC(厌氧内循环)、UASB(流式厌氧污泥床)、EGSB(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UAHB或UBF(流式厌氧复合床)等。

(2)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可大幅度降低COD值、BOD值,但去磷酸盐和氨的作用有限。好氧生化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实现废水处理。好氧生物法一般。

❷ 在干燥食品之前有哪些常见的预处理方式

因为食品本身含有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对分析测定产生干扰,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要对样品处理,这样可去除干扰物质,同时使被测物达到浓缩的目的。样品的处理要根据被测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样品的特点。比如:脱水蔬菜是近年来十分受到消费者欢迎的一种加工后的食品,因为消费者购买后携带便捷.

常用下列几种方法:
1、有机物破坏法 ①干法灰化 避免测定物质的散失,加碱或酸 ②湿法消化
2、蒸馏法 ①常压蒸馏 ②减压蒸馏 ③水蒸汽蒸馏 ④分馏 ⑤扫集共蒸馏法
3、溶剂提取法 ①溶剂分层法 ②浸泡法 ③盐析 4磺化法 5色层分离法

❸ 食材_猪头肉窍门

我个人还是满喜欢吃猪头肉的,我最喜欢的吃法是,先把猪头肉卤了,再炒着吃。也就是尖椒猪头肉。还有就是凉拌猪头肉。不过猪头肉虽然好吃,但还是尽量少吃,因为猪头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不易多吃。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猪头肉的做法。

1 我们把买回来的猪头洗干净,是烧好毛的那种哦。

2 我们再买包15元左右的卤料,这个一般的干杂店,和中药房都有的。把卤料,先用热水泡制两小时。泡好了捞出备用就可以了。

3 我们起锅烧水,水的分量淹过猪头就可以了。然后再放点干辣椒,花椒,和卤料包就可以了。有糖色的也可以放点,没有的就少放点老抽。

4 猪头肉卤制的时间不易太长,水开过后40分钟就差不多了。然后捞出放凉。很多朋友可能会觉的,再家里卤肉会很麻烦,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按这个步骤来就可以了。

5 猪头放凉后,我们开始剔骨。把肉和骨头分开,然后把肉切成片,切好后凉拌也可以,炒辣椒也可以。

6 凉拌猪头肉就比较简单了,家里有红油的来一勺,放点蒜末,小米椒,香菜。再来点鸡精,味精,拌匀就可以吃了。

7 尖椒猪头肉,就稍微麻烦点了。先把二斤条辣椒,切成马耳朵片,然后再准备一小把干辣椒,和花椒,再切点姜蒜末,和一小勺豆瓣酱。

8 食才都准备好以后,我们起锅烧油,这里油少放点。油温5成热,下入豆瓣酱,姜蒜末,爆香。下入干花椒,干辣椒。然后倒入猪头肉,翻炒两下后,倒入切好的二斤条辣椒。大火翻炒,调味、来点鸡精、味精、糖、最后放入适量的盐,炒均匀就可以起锅装盘了。我们美味的尖椒猪头肉就炒好了。

总结 猪头肉的营养比较丰富,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可以有效的促进铁里子的吸收,从而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现象的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猪头肉中也夜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吃多了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血糖,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猪头肉虽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哦。我是胖哥,如果有喜欢的朋友麻烦帮忙点赞,转发。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再见。

❹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

食品废水包括酒精、啤酒、味精、淀粉、乳糖、柠檬酸、蔬菜加工及各种软饮料加工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如果不对废水进行及时的处理则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食品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有(1)漂浮在废水中固体物质,如菜叶、果皮、碎肉、禽羽等;(2)悬浮在废水中的物质有油脂、蛋白质、淀粉、胶体物质等;(3)溶解在废水中的酸、碱、盐、糖类等:(4)原料夹带的泥砂及其他有机物等;(5)致病菌毒等。食品工业废水的特点是有机物质和悬浮物含量高,易腐败,一般无大的毒性。其危害主要是使水体富营养化,以致引起水生动物和鱼类死亡,促使水底沉积的有机物产生臭味,恶化水质,污染环境。

食品工业具有规模大、污水排放量多等特点,而且污水中常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微生物菌体和 N、P 的化合物。因此,食品废水的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都较高,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强烈,尤其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食品废水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具体如下:

1. 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是指应用化学原理和化学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转化为无害物质,使废水得到净化。污染物在经过化学处理过程后改变了化学本性,处理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化学变化。用于食品工业废水的化学处理法有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离子交换、膜分离法等。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1)氧化还原

化学氧化还原是转化废水中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废水中呈溶解状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通过化学反应被氧化或还原为微毒或无毒的物质,或者转化成容易与水分离的形态,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2)混凝法

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所用的化学处理工艺主要是混凝法。混凝法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物理处理工艺的沉淀、澄清法或气浮法结合使用,构成混凝沉淀或混凝气浮,混凝沉淀可作为生物处理的预处理,也可作为生物处理后的深度处理。

混凝沉淀法是水处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一些胶体颗粒较小、或是一些胶体溶液,难以或不能发生沉降的废水加入化学混凝剂,使其形成易沉降的大颗粒而去除。废水中呈胶体状态的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经加药混凝沉淀即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常用的药剂有:石灰、硫酸亚铁、三氯化铁和硫酸铝等。石灰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其他药剂配合使用,最佳投药量和pH值宜通过试验确定。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3)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主要是利用离子交换剂对水中存在的有害离子(包括有机的及无机的)进行交换去除的方法。

2. 生物处理法

生物化学处理法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在食品工业的废水处理中,生物处理工艺可分为好氧工艺、厌氧工艺、稳定塘、土地处理以及由上述工艺的结合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组合工艺。食品废水是有机废水,生物法是主要的二级处理工艺,目的在于降解COD、BOD5。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根据所利用的微生物的生长形式分为活性污泥工艺和膜法工艺。前者包括传统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法、生物吸附法、完全混合法、延时曝气法、氧化沟、间歇活性污泥法(SBR)等。后者包括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活性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法、好氧流化床等。一般好氧处理对低浓度废水效果较好。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适用于食品工业废水,主要原因是废水中含易生物降解的高浓度有机物,且无毒性。此外,厌氧处理动力消耗低,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生成的剩余污泥量少,厌氧处理系统全部密闭,利于改善环境卫生,可以季节性或间歇性运转,污泥可长期储存。

3. 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是指应用物理作用改变废水成分的处理方法。用于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的物理处理法有筛滤、撇除、调节、沉淀、气浮、离心分离、过滤、微滤等。前五种工艺多用于预处理或一级处理,后三种主要用于深度处理。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1)撇除

某些食品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油脂,这些油脂必须在进入生物处理工艺前予以除去,否则会造成管道、水泵和一些设备的堵塞,还会对生物处理工艺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油脂除去并回收又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废水中的油脂根据其物理状态可分为游离漂浮状和乳化状两大类。通常隔油池除去漂浮状油脂。隔油池对漂浮状油脂的去处率可达90%以上。如果处理流程中设有调节池或沉淀池,则隔油池可与调节池或初沉池合用统一构筑物,可节省投资和占地。对小型处理系统,可设油水分离器撇油。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2)筛滤

筛滤是预处理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从废水中分离出较粗的分散性悬浮固体物。所用的设备有格栅和格筛。格栅拦截较粗的悬浮固体,其作用是保护水泵和后续处理设备。食品工业废水中常用的格筛有固定筛、转动筛和震动筛等,格筛最常用的孔径是10—40目。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3)调节

对于水质水量变化幅度大的食品工业废水,常设置调节池对废水的水质和水量进行调节,调节时间一般为6—24h,多为6—12h左右。调节池容量为日处理废水量的15%—50%。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4)气浮

气浮主要用于除去食品工业废水中的乳化油、表面活性物质和其他悬浮固体。有真空式气浮、加压溶气气浮和散气管(板)式气浮。当废水进入容器气浮池之前,往水中投加化学混凝剂或助凝剂,可提高乳化油脂和胶体悬浮颗粒的去除率。据资料介绍,气浮可除去90%以上的油脂和40%—80%的BOD5和SS。气浮池HRT一般30min。

食品废水处理工艺(5)沉淀

沉淀是用来除去原废水中无机固体物和有机固体物,以及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固相和液相。用沉砂池除去原废水中的无机固体物;用初沉池除去原废水中的有机固体物;用二沉池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的生物相和液相,沉砂池一般设在格栅和格筛之后。为了清除废水中无机固体物表面的有机物,避免废水中有机固体物在沉砂池中产生沉淀,可采用曝气沉砂池。采用初沉池可降低后续工艺的负荷。初沉池除去悬浮固体的效果与加工的原料和产品有关。按池中的水流方向分为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为了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可在沉淀池内设置平行的斜板或斜管而成斜板(管)沉淀池。一般沉淀时间1.5—2.0h。

❺ 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一、混凝-絮凝

混凝是指向水中投加一定剂量的化学药剂,这些化学药剂在水中发生水解,和水中的胶体粒子互相碰撞,发生电性中和,产生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从而形成大的絮体颗粒,并从水中沉降,起到了降低颗粒悬浮物和胶体的作用。

二、介质过滤

介质过滤是指以石英砂或无烟煤等为介质,使水在重力或压力下通过由这些介质构成的床层,而水中的的颗粒污染物质则被介质阻截,从而达到与水分离的过程。粒状介质过滤基于“过滤-澄清”的工作过程去除水中的颗粒、悬浮物和胶体。



工业水处理

在工业用水处理中,预处理工序的任务是将工业用水的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或城市自来水处理到符合后续水处理装置所允许的进水水质指标,从而保证水处理系统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为工业生产提供优质用水。

预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有机物、游离性余氯和重金属等。这些杂质对于电渗析、离子交换、反渗透、钠滤等水处理装置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❻ 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1.溶剂提取法,同一溶剂中,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度的不同将混合物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的过程称为萃取,也称提取,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2.浸提法:浸提法又称浸泡法。用于从固体混合物或有机体中提取某种物质,所采用的提取剂,应既能大量溶解被提取的物质,又要不破坏被提取物质的性质。为了提高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在浸提时加热。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脂肪。提取剂是此类方法中重要因素,可以用单一溶剂,也可以用混合溶剂。

在进行盐析工作时,应注意溶液中所加入的物质的选择。它应是不会破坏溶液中所要析出的物质,否则达不到盐析提取的目的。

磺化法和皂化法:这是处理油脂或脂肪样品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残留农药分析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中,油脂被浓硫酸磺化,或被碱皂化,由疏水性变成亲水性,使油脂中需检测的非极性物质能较容易地被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提取出来。

5.沉淀分离法: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在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除去,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6.掩蔽法:利用掩蔽剂与样液中的干扰成分作用,使干扰成分转变为不干扰测定的状态,即被掩蔽起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不经过分离干扰成分的操作而消除其干扰作用,简化分析步骤,因而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

7.色层分离法:色层分离法又称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的总称。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吸附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此类方法分离效果好,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色层分离不仅分离效果好,而且分离过程往往也就是鉴定的过程。本法常用于有机物质的分析测定。

8.吸附色谱分离:吸附色谱分离法利用聚酰胺、硅胶、硅藻土、氧化铝等吸附剂,经过活化处理后,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可对被测组分或干扰组分进行选择性的吸附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比如:食品中色素的测定,可将样品溶液中的色素经吸附剂吸附(其他杂质不被吸附),经过过滤、洗涤,再用适当的溶剂解吸,得到比较纯净的色素溶液。吸附剂可以直接加入样品中吸附色素,也可将吸附剂装入玻璃管制成吸附柱或涂布成薄层板使用。

9.分配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法根据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的,两相中一相是流动的,称为流动相;另一相是固定的,称为固定相。

当溶剂渗透于固定相中并向上渗透时,分配组分就在两相中进行反复分配,进而分离,例如,多糖类样品的纸上层析,样品经酸水解处理,中和后制成试液,在滤纸上进行点样,用苯酚-1%氨水饱和溶液展开,苯胺邻苯二酸显色剂显色,于105℃加热数分钟,可见不同色斑:戊醛糖(红棕色)、己醛糖(棕褐色)、己酮糖(淡棕色)、双糖类(黄棕色)的色斑。

10.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之间所发生的交换反应来进行分离的方法。根据被交换离子的电荷分为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该法可用于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待测离子,也可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干扰组分。

分离操作可将样液与离子交换剂一起混合振荡或将样液缓缓通过事先制备好的离子交换柱,则被测离子与交换剂上的H+或OH-发生交换,被测离子或干扰组分上柱,从而将其分离。例如,可以利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制备无氨水、无铅水及分离比较复杂的样品。

11.浓缩法:食品样品经提取、净化后,有时净化液的体积较大,被测组分的浓度太低,会影响最后结果的测定。此时需要对被测样液进行浓缩,以提高被测成分的浓度。常用的方法有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两种。

12.常压浓缩法:常压浓缩法只能用于待测组分为非挥发性的样品试液的浓缩,否则会造成待测组分的损失。操作可采用蒸发皿直接挥发。如果溶剂需要回收,则可用一般蒸馏装置或旋转蒸发器。该法操作简便、快速,是常用的方法。

13.减压浓缩法:减压浓缩法主要用于待测组分为热不稳定性或易挥发的样品净化液的浓缩,其样品净化液的浓缩需采用K-D浓缩器。浓缩时,水浴加热并抽气减压,以便浓缩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且速度快,可减少被测组分的损失。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多采用此法浓缩样品净化液。

拓展资料:

样品预处理所用时间远远大于色谱分离时间,占分析消耗总成本最大,样品预处理过程会消耗大量溶剂及其他化学品,是实验重复性和准确性最差的环节,更是影响实验结果好坏最重要因素。

❼ 测定食品中的钙铁锌的预处理方法

因为食品本身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等,对分析结果有干扰,所以在样品加工前进行分析测定,以去除干扰物质,同时使被测物质达到浓缩的目的。样品的处理应该基于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样品的特性。常用的方法有。1.有机破坏方法1干灰化,避免测定物质流失,加碱或加酸2湿法消化。图2。蒸馏方法常压蒸馏真空蒸馏水蒸气蒸馏分馏扫集共蒸馏。溶剂提取法溶剂分离法浸泡法盐析法磺化法色谱分离法

❽ 有机化合物测定的预处理方法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易挥发性成分的逸散,避免样品组成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做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必须根据微生物学的要求,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制备。
食品的成分复杂,既含有大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也含有各种无机元素,如钾、钠、钙、铁等。这些组分往往以复杂的结合态形式存在。当应用某种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对其中一种组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时,其他组分的存在常常给测定带来干扰。因此,为了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必须在测定前排除干扰组分。此外,有些被测组分在食品中含量极低,如农药、黄曲霉毒素、污染物等,要准确检验出其含量,必须在检验前对样品进行浓缩。以上这些操作过程统称为样品预处理,它是食品检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检验的成败。

样品预处理总的原则是:消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组分,并使被测组分浓缩,以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有机物破坏法

有机物破坏法主要用于食品无机元素的测定。食品中的无机元素,常与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结合,成为难溶、难离解的化合物。要测定这些无机成分的含量,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释放出被测组分。通常采用高温、或高温加强烈氧化条件,使有机物质分解,呈气态逸散,而被测组分残留下来。

各类方法又因原料的组成及被测元素的性质不同可有许多不同的操作条件,选择的原则应是:第一,方法简便,使用试剂越少越好;第二,方法耗时间越短,有机物破坏越彻底越好;第三,被测元素不受损失,破坏后的溶液容易处理,不影响以后的测定步骤。

根据具体操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1)干法灰化:又称为灼烧法,是一种用高温灼烧的方式破坏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干法灰化法是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钳祸中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电炉中(一般约550℃)灼烧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为止,所得残渣即为无机成分,可供测定用。除汞外大多数金属元素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的测定都可用此法处理样品。

干法灰化法的特点是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试剂,故空白值低;因多数食品经灼烧后灰分体积很少,因而能处理较多的样品,可富集被测组分,降低检测限;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无需操作者看管。但此法所需时间长;因温度高易造成易挥发元素的损失;并且坩涡对被测组分有一定吸留作用,致使测定结果和回收率降低。
干法灰化提高回收率的措施:可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采取适宜的灰化温度;也可加入助灰化剂,防止被测组分的挥发损失和柑祸吸留。例如:加氯化镁或硝酸镁可使磷元素、硫元素转化为磷酸镁或硫酸镁,防止它们损失;加入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可使卤素转化为难挥发的碘化钠或氟化钙;加入氯化镁及硝酸镁可使砷转化为砷酸镁;加硫酸可使一些易挥发的氯化铅、氯化镉等转变为难挥发的硫酸盐。

❾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发酵液预处理的主要方法 1 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加水稀释法能降低液体粘度,但会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继过程的处理任务。而且,单从过滤操作看,稀释后过滤速率提高的百分比必须大于加水比才能认为有效,即若加水一倍,则稀释后液体的粘度必须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过滤速率。加热是发酵液预处理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加热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提高过滤速率。同时,在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下可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的凝聚物,进一步改善了发酵液的过滤特性。对于粘度较高的发酵液,稀释或者加热可以降低发酵液黏度,有利于输送和过滤等后续[2] 操作。史鹏等 的研究比较了热处理和酸处理两种方法对HA 分子量降低的影响。 2 离心法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主要反映了高速离心能耗大、设备昂贵,因而得不到推广应用。国内有些厂家仿效国外的做法,采用高速蝶片式喷嘴离心机分离菌体,虽对谷氨酸菌体的[3]除去有一定效果,但对菌丝较轻细的肌苷菌体至今未取得满意的结果且设备价格昂贵。 3 絮凝和凝聚及混凝方法[4] 絮凝预处理能显着加快发酵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提高过滤速度。李凡锋等 处理 1, 3­丙二醇发酵液后,其中絮凝样的滤饼湿基、干基重量分别比对照样增加了41.13%、 51.88%。[1] 江龙法等 采用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对 L­ 乳酸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5]江龙法等

阅读全文

与食品工艺学常用的预处理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脓疱疹最好的治疗方法 浏览:142
操场单杠安装方法 浏览:707
子宫憩室药物治疗方法 浏览:380
财务管理数据分析的方法 浏览:182
蛋糕展示柜使用方法 浏览:118
痛风的西医治疗方法 浏览:700
斑饼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240
厨房漏水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203
十一个月宝宝湿疹快速消退方法 浏览:240
螺丝刀撬开保险柜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152
失眠有效简单的方法 浏览:72
蜜俏的使用方法 浏览:692
修丽可发光瓶使用方法 浏览:656
接发方法及步骤 浏览:751
上海杂质硅胶解决方法 浏览:100
快速让伤口愈合的方法 浏览:36
华为照片导入到iphone最简单方法 浏览:556
医院洗牙有什么方法 浏览:624
怎么纠正自卑的方法 浏览:280
如何快速剥湿蒜的方法 浏览: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