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

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

发布时间:2022-09-15 02:10:01

⑴ 针刺麻醉的针药复合麻醉

20世纪70年代针麻发明初期试图以针麻代替药物麻醉的激情过后,80年代开始,更切合临床实际需要的针药复合麻醉(acupuncture balanced anesthesia,ABA),有研究者称其为针刺辅助麻醉(acupuncture assisted anesthesia,AAA),逐渐成为针麻临床和研究的主流。目前,临床麻醉中单用一种麻醉药或一种麻醉方法的情况已不多见,更常用的是多种药物和方法相配合的复合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方的镇痛方法完全可以成为复合麻醉中的一个成分。这样的认识是符合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规律及潮流的,它并没有否定针麻的价值,而是使其成为现代麻醉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研究表明,ABA/AAA具有以下优点:①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痛状态。②针药结合,每个手术平均可节省麻醉药用量约45%-54%,在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相应地节省同比例的药物费用。③由于减少了麻醉药的使用, 加上针刺本身的整体调整作用,手术中的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④某些特殊优越性,如前文述及的针麻在新喉再造术、大脑功能区深部手术、肾移植手术中发挥的特殊作用。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ABA/AAA的这些特点将会受乏的重视。
针药复合麻醉,并不是简单地将针刺与麻醉药物随意组合。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目前的研究表明,具有肯定镇痛作用的一些药物,当它们与针刺结合应用时,却出现了分化,尽管多数药物与针刺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但也有相当一些药物能拮抗针刺的镇痛作用,或对针刺镇痛没有影响。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将临床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一类是能增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16种;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3种。
目前常用的针药复合麻醉方法有以下4种: 选穴原则 选穴以容易得气(以酸胀重的感应为佳),不痛,不出血,病人体位舒适,术者操作无影响为原则。 2.2.2 体穴选择 选用十四经穴为主。具体选法有三种:
① 循经选穴: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选取与切口部位、手术脏器联系密切的经络腧穴。例如拔牙选手阳明合谷、三间穴;腹式输卵管结扎选三阴交、太冲穴等。
② 近部选穴:选用手术附近部位的腧穴。例如拔下牙选颊车、大迎穴;剖腹产选带脉穴等。
③ 按神经学说选穴:常用的选法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同节段(或近节段)选穴,例如甲状腺手术选扶突、合谷、内关等穴;二是按神经干分布选穴或直接刺激神经干,骨科手术应用得较多。例如选极泉穴或臂丛穴(腋窝腋动脉搏动处的两侧各刺一针)进行某些上肢手术;刺激第三、四腰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等进行某些下肢手术;在颧 穴刺激三叉神经第二支,进行某些头部手术或颅脑手术等。
耳穴选择 耳针选穴方法有如下三种
① 按脏象学说选穴:例如肺主皮毛,切皮和缝皮时可取肺穴;肾主骨,骨科或胸腔手术切肋骨可选肾穴;肝开窍于目眼科手术可取肝穴等。
② 按手术部位选穴:例如阑尾切除术选阑尾穴;肺手术取肺穴;胆囊手术取胆囊穴等。
③ 按照耳穴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学选穴:例如腹腔内脏手术选口穴、耳迷根穴,因是受迷走神经支配。把脑、下脚端等穴作为常用穴,能提高镇痛效果和减轻内脏反射,是根据其生理作用为指导的。 以上三种选穴法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运用。 ① 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耳针只能捻转,不能提插。运针频率每分钟120~200次为宜,捻转角度一般是90~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5~10毫米之间。要求始终处于得气状态。 手法运针应均匀稳定地进行,这是针麻的基本功,它可以根据术者指下感觉调整刺激强度。同时因设备简单,对在偏远农村、战时环境开展针麻有重要意义。
② 电针:操作方法同电针疗法。针麻一般用密波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刺激强度为宜。
③ 水针:选穴方法同体针。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冷度丁、10%葡萄糖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延胡索注射液等。度冷丁可用生理盐水稀释。本法常和手法运针或电针配合使用。 其他还有指压穴位麻醉,器械压迫法麻醉,电极板麻醉等方法代替针刺。
④诱导和留针:在手术开始前,对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刺激,称为诱导。诱导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可分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前者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进行普遍运针,时间稍长;后者是对重点穴位进行运针,在术前五分钟进行。手术过程中刺激一般须较轻;但对某些敏感部位,手术时可加强针刺感应;某些手术刺激较轻的步骤,可暂停运针或通电,予以静留针。例如脑外科切开脑膜后就可静留针一段时间。

⑵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1. 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基础麻醉
2. 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神经干及神经丛阻滞、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静脉局部麻醉
3. 针刺麻醉(为中医特有,但其效果并不确切)
4. 复合麻醉:静吸复合全麻、椎管内阻滞复合全麻、腰硬联合麻醉、全麻复合控制性降压等

⑶ 麻醉方式有哪几种

1、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2、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3、全身麻醉(又分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根据不同的手术和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以上都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有不懂的可以再问我。

⑷ 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有哪些

复合麻醉的方法包括:
①麻醉前给药;
②基础麻醉;
③诱导麻醉;
④合用肌松药;
⑤应用安定镇痛药等。

满意请好评哦~~~~

⑸ 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实施主要可分为麻醉前处理、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等几个步骤。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由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应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广为知晓的吸入麻醉剂,但是由于其不稳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现代手术室内多需要电刀等设备,由此乙醚可能导致爆炸,现在临床已弃用。吸入麻醉已经发展成为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据呼吸气体与空气接触方式、重复吸入程度以及有无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吸入麻醉可以分为开放法、半开放法、半紧闭法及紧闭法四种。按照新鲜气流量的大小分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此外还应根据吸入麻醉诱导本身特点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备。②诱导分为浓度递增慢诱导法和高浓度快诱导法。单纯的吸入麻醉诱导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困难气道和喉罩插管等,对嗜酒者、体格强壮者不宜采用。慢诱导法是用左手将面罩固定于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轻握气囊,吸氧去氮后打开挥发罐开始予以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药的选择以氟烷为最佳,也可选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药。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常,同时检测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应消失,可通知手术医生准备手术。麻醉开始后静脉扩张,应尽可能早的建立静脉通道。这种浓度递增的慢诱导方法可以使麻醉诱导较平稳,但诱导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兴奋期出现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产生不配合的情况。
高浓度快诱导法是先用面罩吸纯氧6L/min去氮3分钟,然后吸入高浓度麻醉药,让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识消失后改吸中等浓度麻醉药,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
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会询问吸入诱导是否像影视作品中纱布捂住口鼻导致意识消失那样,其实临床应用的吸入麻醉剂不会那么快起效,而且需要专用的密闭仪器才能储存,在开放的环境中易挥发。③维持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患者无痛,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激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术中应根据手术特点,术前用药情况以及患者对麻醉和手术刺激的反应来调节麻醉深度。在不改变患者的分钟通气量时,改变麻醉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挥发罐开启浓度和增加新鲜气流量来实现。吸入麻醉药本身能产生微弱的肌松作用,为了获得满足重大手术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静脉给予肌松剂,以避免为增强肌松作用而单纯增加吸入浓度引起的循环抑制。挥发性麻醉药可明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阻滞作用,二者合用时可以减少肌松药的用量。④苏醒及恢复吸入麻醉患者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过程。由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罐。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冲洗患者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时,约95%的患者能够按医生指令睁眼。吸入麻醉药洗出越干净越有利于苏醒过程的平稳和患者的恢复,过多的残余不仅可能导致患者烦躁、呕吐,甚至抑制清醒状况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药时,静脉可给予一定的止痛药来增加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以有利于吸入药的尽早排出,同时还可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2.静脉麻醉
(1)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由于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响,静脉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强效、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的问世,使静脉麻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注入、分次注入、连续注入和靶控输注(TCI)。
(2)静脉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与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②麻醉诱导静脉麻醉诱导更为舒适,适合多数常规麻醉情况(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这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诱导的患者。可以利用单次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也可利用TCI技术来完成静脉麻醉的诱导。在手术麻醉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中,气管插管要高于普通的外科手术,因而麻醉诱导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大于术中麻醉维持所需的血药浓度。静注的首剂量可以根据负荷剂量公式CTVd峰效应计算,同时还应兼顾患者的实际情况。麻醉医生还应熟悉所用药物的峰效时间,这对于麻醉诱导非常重要。利用TCI技术实施静脉诱导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浓度。诱导时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随着所选择的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
利用静脉麻醉来实施麻醉诱导时还应注意到静脉麻醉本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如体重、年龄、循环状况、术前用药等。其次,对于老年患者或循环时间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药量应减少,且注射应缓慢速度,同时密切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最后,诱导时一些麻醉药的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术前或诱导前给予阿片类药或所注射的静脉全麻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③麻醉维持利用麻醉药静脉连续滴入或泵入来维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剂量,即从中央室消除的药物剂量,加上向外周室转运的药物剂量。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来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对合理的麻醉维持血药浓度。利用TCI技术,通过靶浓度的设定,可以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达到上述目的。但应注意,由于伤害刺激在术中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应等)选择合适的靶浓度。此外还应强调,预先的主动调节靶浓度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强刺激比等到出现伤害刺激后才去被动调节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维持时应强调联合用药。完善的麻醉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前提下,至少应该做到的意识消失、镇痛完全、肌肉松弛以及自主神经反射的抑制。为了实现这四个目的,显然但靠某一类麻醉药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麻醉药的联合使用。完善的静脉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类药:一是静脉全麻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这类药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识消失,对手术过程无记忆;二是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疼痛,抑制应激反应;三是骨骼肌松弛药,如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及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溴铵、泮库溴铵等,可以松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但是需要呼吸机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复静脉麻醉后,患者苏醒时间与中央室(血浆)麻醉药的浓度密切相关。对于单次注入的药物,其血药浓度的降低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剂量单次注入给药,恢复快慢的顺序为:异丙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咪唑安定、氯胺酮。对于较长时间持续输注麻醉药物,其血药浓度下降的快慢则不仅取决于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还与其外周室是否迟钝有关。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还应没有副作用,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异丙酚恢复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躁动,咪唑安定可以较好地减少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复延迟。氟哌啶可能会增加噩梦的发生率。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躁动首先应该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伤口痛及肌松药残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药还应考虑其洗出是否彻底。
3.复合麻醉
目前临床麻醉中都是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或技术来获得全身麻醉状态。这种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镇痛、遗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麻醉方法,称之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强调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可减少各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这种方法在提高麻醉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方面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麻醉理念。
静吸复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对患者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其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而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浅易于控制,因此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占主要地位。静脉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维持充分展现了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各自的优点,是麻醉技术向麻醉艺术的升华。
除以上三种全身麻醉外,还有基础麻醉、监护性麻醉等全麻技术,它们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质上并无明显区别。现在临床上开展的无痛检查/治疗技术越来越多,例如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全身麻醉技术,给予静脉麻醉剂(丙泊酚常用)和镇痛药物,达到患者入睡和无痛的状态,但是多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误吸性肺炎等风险。

⑹ 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可分为三种:


椎管是什么? 椎管是椎骨和周围韧带围城的管状结构。内有脊髓、脊髓周围依次有软脊膜、珠网膜和硬脊膜包裹。

像区域局部麻醉和局部静脉麻醉都是不常用的局麻方法。

【睡眠麻醉】

关于睡眠麻醉国内是没有这一说法的。睡眠麻醉也称为静脉麻醉。睡眠麻醉采用的方法是麻醉之前在患者的静脉注射麻醉剂引导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进行局部麻醉,从而消除麻醉时的疼痛感,也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手术后患者犹如刚从梦中清醒,能够及时恢复意识。这种麻醉方法一般在监控装备齐全的大规模医院中使用。

麻醉常见问题回答:

麻醉过后脑子会不会变笨?

通常我们会误解,麻醉过后,由于尚未恢复一定会有比往常迟钝的表现。我们会认为是麻醉过后的后遗症。事实上只要是顺利康复,还是会和往常一样。不会像我们所说的那样脑子变笨。

麻醉多久会完全代谢?

一般在24~48内就会从体内代谢掉。

哪些手术适合局部麻醉?

眼睛类的,比如双眼皮手术就可以局部麻醉。

哪些适合睡眠麻醉?

埋线提升,脂肪填充全脸,腹部吸脂,鼻部手术可以采用睡眠麻醉。

哪些适合全身麻醉?

动骨的大手术,比如颧骨手术、下颌角手术这些都需要全麻。

麻醉前的注意事项:

1.根据情况患者会发烧,这种情况是因为全身麻醉后肺会收缩而出现的现象。通过深呼吸、充分的加湿、运动和维持进食时间防止副作用。

2.麻醉之前一定要检查是否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内分泌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要跟医生充分的沟通,再进行安全的麻醉。

⑺ 临床上麻醉的方法 全身麻醉的基本用药有哪些 临床上使用的肌松药分类和常用肌松药有哪些

临床上麻醉的方法主要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骶麻等)、神经阻滞麻醉(包括颈丛、臂丛、下肢神经阻滞等),全麻(静脉麻醉、吸入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等)……
肌松药主要用于全麻复合用药、气管插管等,必须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使用,使用肌松药后必须有辅助通气设备,也就是呼吸器(简易呼吸皮囊也能凑合),临床主要使用有司克林(起效最快的)、爱可松、万可松、赛机宁等,各有其优缺点

⑻ 全身麻醉药的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及克服全麻药的诱导期长和骨骼肌松弛不完全等缺点。
(1)麻醉前给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药物。
(2)基础麻醉对于过度紧张或不合作者(如小儿)进入手术室前先用大剂量催眠药,使进入深睡或浅麻醉状态。进手术室后再用吸入性麻醉药。
(3)诱导麻醉用诱导期短的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使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后改用其他药物维持麻醉。
(4)低温麻醉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配合应用氯丙嚓,使体温下降到28-30℃,降低心脏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以利于进行心脏直视手术。
(5)控制性降压加用短时作用的血管扩张药硝普钠或钙拮抗剂使血压适度下降,并抬高手术部位,以减少出血。常用于颅脑手术。
(6)神经安定镇痛术常用氟哌利多及芬太尼按50:1制成的合剂作静脉注射,使患者达到意识模糊朦胧,痛觉消失,称为神经安定镇痛术。适用于外科小手术。如同时加用氧化亚氮及肌松药可达到满意的外科麻醉,称为神经安定麻醉。

⑼ 现代全身麻醉是怎样式、麻醉

全身麻醉的分类:

一、概述

将全身麻醉药物通过吸入或注射作用于脑,使患者意识消失、感觉消失、反射抑制、肌肉松弛为全身麻醉。按给药途径不同又分为吸入、静脉、基础麻醉。

二、吸入麻醉

通过呼吸道给药和吸收,使用药物为气体麻醉剂和可挥发性的液体麻醉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给药方式有开放滴药,目前很少采用,常用的方法为密闭式吸入,其中又有特制面罩和气管内插管,后者优点很多,尤其便于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呼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是开胸手术必需采用的方法。常用药物有异氟醚、氟烷、氧化亚氮和乙醚。

三、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剂通过静脉给药,产生麻醉作用。

1.硫喷妥钠为一超短效的巴比妥类药物,作用发生快、消失也快,应小量反复给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醒后无任何不适。副作用有喉痉挛,麻醉前给阿托品可有一定预防作用,对咽、喉等处手术不宜使用硫喷妥钠。另一副作用为抑制呼吸中枢,注药不宜过快。目前常用于短小不需肌肉松弛的手术和静脉快速诱导。用药浓度为2%~2.5%,一次手术不得超过1g.

2.氯胺酮特点:

①意识抑制浅,而感觉消失深,因此,又称为分离麻醉。

②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律快、血压高,因此对高血压、心脏病、颅内压增高、青光眼等忌用。

③无肌松作用。

④醒后常有幻觉等精神障碍,术前用镇静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术后少刺激多保护。

四、基础麻醉

通过肌注硫喷妥钠或氯胺酮,使患者深睡,再配合局麻进行手术,因此,基础麻醉为一种辅助麻醉。

五、复合麻醉

凡是两种麻醉剂或两种麻醉方法配合使用的为复合麻醉,其优点是用药量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效果好、副作用少,目前应用广,方法很多,其中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最常用。此法安全、肌松好、苏醒快、并发症少。适用于呼吸道功能较差又需全麻的人,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阅读全文

与常用的复合麻醉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民间投篮训练方法 浏览:953
哪些方法可以捕捉文案创作灵感 浏览:187
手机肌肉训练方法 浏览:717
功能失效路径分析方法 浏览:529
玻璃上油漆怎么洗掉最简单方法 浏览:122
新冦病毒有哪些检测方法 浏览:698
教儿童记数字简单方法图 浏览:544
联想增霸卡安装方法 浏览:935
手机照片定制方法 浏览:248
人正确的呼吸方法 浏览:143
常用肌松检测方法 浏览:838
access有什么方法关闭 浏览:486
筋膜炎的胳膊痛康复锻炼方法 浏览:277
管路中活接连接方法 浏览:365
如何坚持日更的方法 浏览:520
白醋丰胸的正确方法如下 浏览:266
女生如何减肚子上的肉肉最快方法 浏览:136
最简单打领带的方法 浏览:919
教学方法要树立什么的观点 浏览:977
企业如何开展口碑营销的传播方法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