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林业技术的知识
如果不是专业的林业学校的话给你弄点基础太难的我就不给你弄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业基础知识——林业术语
一、森林生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1、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2、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森林分类:森林分为以下5类: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起源:亦称林分起源或林分成因。指森林形成的方式,也就是森林的繁殖方式。具体分为两种情况:①林分最初形成时的起源。因起源于天然繁殖或人工种植,有天然林与人工林之分。②林木的形成,由于繁殖方法的不同,可将森林起源分为实生林和无性繁殖林两类。
人工林:由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
原始森林:从来未经人工采伐和培育的天然森林。
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而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类森林。
植被:各种各样的植物成群生长,种类聚集,群落交织,就像绿色的绣花被一样把大地紧紧包裹起来,这一层生气蓬勃、千变万化的植物覆盖层,就叫做植被。
植物群落:植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而是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每一个这样的组合单位,就叫做一个植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多种不同的动植物群落类型、数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森林是陆地上生物最多样、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综合体,所以保护森林就是直接和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指运用生态系统原理,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生态建设任务,模拟设计最优化的人工生态系统,按模型进行生产,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指从国土整治的全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维持和再造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在一个地域或跨越一个地区范围内,建设有重大意义的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并管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林分: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临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可以根据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地位级及其他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
立木:包含两层意思:①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树木的总和;②林地上未伐倒的生活着的树木。
树种组成:指森林中的林木是由哪些树种所组成的。
优势树种:在一个林分内,数量最多的(一般指蓄积量所占的比例最大)的树种。
先锋树种:能在荒山瘠薄地等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最先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如马尾松、油松、枫香、沙棘等。
纯林:由同一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混交林。
林相:有两种含义:①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层次,有单层林和复层林之分。②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林木价值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称为不良。
郁闭度:森林中乔木树冠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程度。用十分法表示,以完全覆盖地面的程度为1,分为十个等级,依次为1.0 0.9 0.8……0.1。
林龄:指林分与林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林木年龄完全相同,这种林分称为同龄林。如林分内林木之间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称为相对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森林,叫做异龄林。
龄级:为简化森林年龄统计而划定的林分年龄级。一般慢生树种以20年为一个龄级,比较速生的树种和中生树种以10年为一个龄级,速生树种5年为一个龄级。
龄组:对林木生长发育时期的年龄分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之分。
幼龄林:指林分完全郁闭前的时期。
中龄林:林冠郁闭后至林分成熟前的时期。
成熟林: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直径生长已非常缓慢或基本停止。
过熟林:自然稀疏已基本结束,林木生长停止,开始心腐,病虫害侵染,部分立木由于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林分经济价值和有益效能开始不断下降。
蓄积量:是指一定面积森林(包括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和枯立木林分)中,生长着的林木总材积(用立方米表示)。主要是指树干的材积。
出材量与出材率:出材量是指实际采伐林分中生产的原条、原木、小规格材和薪材的数量。不包括枝桠、树皮、伐根等。出材率是指出材量与采伐蓄积量的比率。它是反映森林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出材率高,表明林木资源利用好;反之,说明利用差。
总生长量:指树木自生长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时间内的生长总量。
森林覆盖率:是指全国或一个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它等于:(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得出的数称森林覆盖率。
林木绿化率:林木绿化率是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二、造林绿化
人工造林:用人工进行植苗、播种等方法营造森林的工作。
四旁绿化:指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
立地条件:是指造林地作用于森林植物的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
适地适树: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使一定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
全面整地:全面翻耕整理造林地,彻底清除杂草、灌木。
撩壕整地:又叫抽槽或沟带整地。是沿等高线从下而上开挖沟槽,把心土堆在下坡,筑成土梗的一种整地方式。
带状整地:在所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生草带,以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整地方式。
块状整地:在种植点小块开垦,块与块的距离依造林的株行距而定。
植苗造林:栽植苗木使它生长成林的造林方法。是目前林业生产上最常用的造林方法。
初植密度:也叫栽植密度。是指人工造林和迹地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
直播造林:是将种子直接播于造林地上,使其发芽生长成林的一种造林方法。
封山育林(封育):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起伏较小,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山地: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地区。
低山:海拔绝对高度500~10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的山地。
中山:海拔绝对高度1000~2000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的山地。
高山:海拔绝对高度2000米以上,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的山地。
黄壤: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壤中富含铁的氧化物,故呈黄色或鲜黄色。土质粘重,酸性大,含有效磷少。
红壤:在暖湿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中铁铝丰富呈红色,土层中常有红、棕、黄、白交织的网纹。一般酸性强,有效磷少,剖面深厚。
紫色土:在紫色砂页岩上发育起来的土壤。这种土壤的母质很容易风化,含矿质养分较多,土层疏松,但易遭水土流失,土层浅薄。
石灰性土壤:含有碳酸钙或碳酸氢钙等石灰性物质的土壤。呈中性到碱性反应,含矿物质养分丰富,但对磷酸的固定作用较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石灰性强的土壤在剖面中下部常形成石灰结核,石灰磬层等石灰集聚层。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石砾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石漠化土地:指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土地。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③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④非梯土化旱地。
造林质量管理“八率”:指造林面积核实率、造林质量合格率、良种使用率、作业设计率、幼林抚育率、林木管护率、检查验收率、资料建档率。目前要求造林质量管理“八率”均为100%。
①面积核实率=(∑调查小班的核实面积/∑调查小班的上报面积)×100%
②造林质量合格率=(∑调查合格小班面积/∑调查小班上报面积)×100%
③良种使用率=(∑调查造林使用良种的小班面积/∑调查造林小班面积)×100%
④作业设计率=(∑调查有作业设计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⑤幼林抚育率=(∑调查抚育合格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⑥林木管护率=(∑调查有管护措施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⑦检查验收率=(∑调查检查验收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⑧资料建档率=(∑调查建档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母树和母树林:供采种的树叫做母树。很多母树生长在一起就叫做母树林。
优良母树:指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林木个体。
优质种源:生长旺盛,干直、枝小和冠形紧凑、无病虫害的优势木,其比例占75%以上的母树林称为优质种源。
林木种子园:是用有性法或无性法繁殖人工精选的个体或综合育种法培育的新品种的植株而建立起来的林木良种繁育场。
采穗圃:对于容易扦插繁殖的树种,用被选优树的种条(插穗)建立的采穗圃,作为往后常年采穗造林之用,它相当于种子园,只不过种条代替了种子。
三、保护管理
主伐:在成熟林中以取得木材收获为主要目的的采伐。
抚育采伐:根据森林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在不同龄期,伐除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好地发挥其有益的效能。
更新采伐:在森林的有益效能开始减退时所进行的一种采伐,这种采伐以不降低森林有益效能为前提,以保护防护效能和特种作用持续稳定的发挥。
皆伐:整个林分一次伐除,通过人工植树或天然下种(自临近林分或伐倒的树木)达到更新目的。
择伐:把林分中部分适合和应该采伐的林木进行采伐的方式,主要用于复层异龄林。
渐伐:把成熟林分的林木在一个龄级期内分两次或数次伐除。
疏伐:在林木向高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所进行的抚育方式。伐去过密的树木中品质较差的植株而保留较好的植株,以使林木形成良好的干形,并促进生长。
生长伐:在林木生长最旺盛时期一直到主伐前一个龄级的阶段内所进行的抚育方式。目的是使林木得到更多营养空间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卫生伐:为除去森林中不健康的植株而进行的抚育方式。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即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实施,复查间距期为5年。其目的是通过查清全国或省、自治区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制定全国和各省区及大林区的各种林业计划、规划和预测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这类调查以省、市、区或大林区为单位进行。
二类森林资源清查:亦称森林经理调查。此类调查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在林业生产单位内进行。复查间距为10年。其目的是为林业基层单位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检查经营活动效果,编制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及有关规划提供依据。这类调查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要落实到小班,其准确度优于一类调查。
三类调查:即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生产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而进行的调查。
森林抽样调查: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抽出部分样地进行调查,根据样地调查结果推算该范围内全部森林的数量和质量的方法。
森林区划:为了便于森林调查和开展营林活动,按一定经营规模将林区划分成不同森林经营管理单位的工作。
林班:一种永久性的林地区划,为便于经营管理,把林地划分为许多林班。因经营集约度的高低不同,林班的平均面积不一,由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不等。其界线或用人工伐开,或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自然地形线而形成。用号码或地名命名。
小班:是指在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时将森林按不同的权属、土地类别、起源、森林类别、林种、优势树种组、龄组、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经济林产期(经营集约度等级)和林业工程类别等划成不同的小区,每个小区称为小班。小班是森林区划的最小单位。
小班调查:在小班范围内进行的测树因子、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调查项目。
标准地:用代表选样或随机、机械选样选取一定面积的林地作为调查样本,称为标准地。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由于“森林病虫害”不能包括可对林业造成危害的杂草、软体动物、脊柱动物和其他植物,近年来改称为“林业有害生物”)。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是指原产于国(境)外,传入我国后已经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发布禁止传播的有害生物。
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局部地区或国内其他地区局部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发布禁止在本辖区内传播的有害生物。
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是指依法必须经过检疫才允许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也包括根据疫情应实施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的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土壤等。
产地检疫:是指国内调运、邮寄或出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原产地进行的检疫调查、除害处理并得出检疫结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防止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出的措施。
调运检疫:是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调出原产地之前、运输途中及到达新的种植或使用地点之后,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森检法规,由法定的专门机构,对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措施。根据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运的方向,可将调运检疫分为调出检疫和调入检疫两部分。
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是指那些为害严重、防治困难、能够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有害生物。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由国家林业局发布。本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由省林业厅发布。
疫区:是指根据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依照森林植物检疫(简称“森检”)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划定,并且采取相应检疫措施的地区。疫区的划定,由省林业厅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野生保护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我国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大类: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为两级,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前称三级保护野生动物)。③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④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
野生保护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野生保护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又分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即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前称三级保护野生植物)。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含省、县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要求在15万亩以上、省级自然保护区在10万亩以上、县级自然保护区在3万亩以上。
自然保护小区:是指对有典型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珍稀动物繁殖栖息地、珍稀植物生长繁衍地规划面积在2000公顷以内,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森林防火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五条标准:一是各级组织机构落实,特别是市、县、乡三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机构健全稳定,人员高效精干。二是责任到人,各级地方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长是本地区森林防火的第一责任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都要划分森林防火责任区,签订责任状,并经常深入责任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四是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算。五是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有关领导及时深入现场组织指挥扑救。
森林火险
天气等级危险程度燃烧程度蔓延程度没有危险不燃烧不蔓延
二
低度危险
难燃烧
难蔓延
三
中度危险
能燃烧
能蔓延
四
高度危险
易燃烧
易蔓延
五
极度危险
极易燃烧
极易蔓延
森林灭火原则:
①实行“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
②实行保护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
③统筹兼顾,牺牲局部,保存全局的原则。
④要积极扑救,不要消极防守的原则。
⑤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原则。
⑥捕捉有利战机的原则。
⑦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
森林火灾分类:
①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公顷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
②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不足100公顷的;
③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不足1000公顷的;
④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
http://www.xfsljk.net/zsyz/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06(林业专业术语;造林绿化术语)
http://www.xfsljk.net/zsyz/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05(林业专业术语;森林生态术语)
http://www.xfsljk.net/zsyz/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23(林业专业术语;保护管理术语)
林分 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即树种组成、林层或林相、疏密度、林龄、起源、地位级和出材量等主要调查因子相同并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有林地,通常也泛指任一具体的长有林木的地段。不同的林分,常要求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乔木 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高大而明显的主干,并多次分枝,组成庞大的树冠,一般可以明显地分为树冠和树干两部分,如杨树和落叶松等。
灌木 多年生木本植物,高在3米以下,通常无明显主干,分枝从近地面处开始,故无树冠和树干之分,如紫穗槐和姚金娘等。
林木 是森林中所有乔木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主体。它决定森林的外貌和基本特征,决定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森林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对象。根据经济价值和经营意义分为主林木和次林木,主林木是指由主要树种所构成的林木,次林木是指由次要树种所构成的林木。林木也泛指林内生长的乔木。
下木 林内灌木及当地条件下生长达不到乔木层的乔木种类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下木能抑制杂草,为幼苗幼树遮阴,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强森林的防护效能。
植被 指林地上的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半灌木、小灌木和乔木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能影响地表土壤、小气候条件、林木的更新和幼苗幼树的生长发育。
林型 也叫森林类型,由树种组成和立地条件决定,是森林的自然分类单位。
纯林 也叫单纯林,是指由单一树种构成的或虽混有其它树种但其它树种的数量和材积所占比例不到一成的林分,如落叶松纯林和杨树纯林等。
混交林 由两种以上的树种构成的林分。
针叶树和针叶林 针叶树是裸子植物的树木,其叶多呈针状或鳞片状,种子一般裸露在果鳞上,子叶多数,多为常绿高大乔木,树干圆满通直,树冠常为圆锥形,如落叶松、雪松和云杉等。针叶林是指以松柏类为主的针叶树所构成的森林。
阔叶树和阔叶林 阔叶树是属于双子叶植物的树木,其叶片一般较宽,有多种形状,种子包被于果实中,具2枚子叶,落叶或常绿乔木。阔叶林是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桦木林、杨树林和桉树林等。
针阔叶混交林 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和组成的森林,是温带湿润地区的优势植被,红松阔叶混交林是典型的针阔混交林类型之一。
天然林 在没有人为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 指在适合栽植林木的各类土地上用人工植苗、插条或直播等方法形成的森林。
天然次生林 原始林或人工林,经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借助自然力量恢复起来的天然林。
土壤和森林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上部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的表层,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活的生物体以及生物活动产物、空气和水分共同组成。森林土壤是林地土壤的总称。由于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森林土壤,如在寒温带湿润山地针叶林下形成了棕色针叶林土壤,温带湿润地区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了暗棕色森林土壤,在温暖带湿润地区以栎林为主的森林下则形成了棕壤土。
树冠和冠幅 树冠是指树木干部以上的全部枝、叶的的总体。冠幅是指树冠的最大直径。
林龄和龄级 林龄是林分中林木的平均年龄,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树林和过熟林。幼龄林是森林生长发育的幼年阶段,通常指Ⅰ龄级或Ⅱ龄级的林分;中龄林也叫壮龄林,指林龄为Ⅲ龄级至不超过Ⅳ龄级的林分;近熟林指生长速度下降,接近成熟利用的森林,通常指IV龄级的林分;成熟林指林木已达到完全成熟,可以采伐利用的林分,通常指林龄为V、VI龄级的林分;过熟林指超过VI龄级以上的林分。龄级指对林木按照林龄间隔一定的年限进行的分级,一般天然林每2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每10年为一个龄级。
蓄积量 单位面积林地上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以立方米为单位。
郁闭度 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简单地说就是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枝条盘数 指树冠部分轮枝的层数。
胸径和地径 一般胸径指树木离地面1.3米处树干的直径;地径指树木离地面20厘米左右处树干的直径。
坡度 坡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按照角度大小,坡面可分为平坡:00—50;缓坡:60—150;斜坡:160—250;陡坡:260—350;急坡:360—400;险坡:410以上。
坡向 山坡所面向的方向。向南的叫南坡,也叫阳坡,向北的叫北坡,也叫阴坡。
坡位 山坡的部位。一般分为山顶,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
B. 林业建设中的育苗技术与造林方法
关键词:林业育苗; 技术; 造林方法; 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导向,传统的林业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林业建设的需求,难以达到现代林业建设提出的要求和水准,因此,必须将科学的林业种植技术运用到苗木种植过程中,提升树苗的存活率,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林业育苗技术
1.1 种子选择
为了保证林木的质量和种子的出芽率,必须要求林业相关单位的采购部门加强对种子采购工作的关注,所采购的种子颗粒要饱满且抗病性强,并且种子生产厂家必须手续齐全、业务正规,应仔细检查其种子生产的相关证明,避免出现质量低且颗粒不饱满的种子,还要对采购回来的种子加强性能检测。
1.2 种子催芽
为了提升种子的总体出芽率,要对采购回来的种子进行催芽,主要的催芽方式是利用温水或热水对种子进行浸泡,之后每天定时利用温水对其进行淘洗。应用热水浸泡主要是为了将种子外皮泡开,这样更有利于提升种子的出芽率。
2 .造林方法的应用
2.1 植苗造林法
在实际播种过程中采用植苗选林法时,要想提高移植的成活率,必须在移植时保证苗种根系的完整,同时增加苗木的生长适应能力,保证根部在移植过程不受到任何影响和伤害,避免大量水分流失,防止出现种子和资源浪费的情况,促进苗木健康生长。通过保护根系的方式进行苗木移植,可以促进苗木整体水分平衡,提升造林成功概率。
2.2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是促进林木生长最简单、常用的方法。分殖造林法主要是利用苗木的枝干以及残枝或是苗木的根基作为施肥材料,通过苗木自身的营养提供所需的基本材料供应,以提升苗木种子对于土壤的适应能力。分殖造林法操作较为简便,对于气候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可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操作,从而保证种植的成活率。
3. 结语
在林业建设中做好林业育苗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保证林木的出苗率和成活率,要根据苗木的实际生长特性,选择适合的种子培育和造林方法,同时专业林业人员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要提高林木管理和培育意识,提升专业种植能力,通过对种植和造林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升工作质量,提高树木成活率,为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以上就是农业方面的一个优秀的开题答辩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C. 常用的造林整地方法有哪些在不同地区进行整地各适用何种方法
8种苗木 8.1禁止使用带森林病虫害检疫象种、苗木其繁殖材料 8.2种 8.2.1积极推广种源适宜良种优先选用优良种源良种基产种 8.2.2播种造林种质量应达GB7908规定合格种标准 8.2.3检验林木种质量执行GB2772规定 8.2.4提高播种造林效播种前根据需要林木种进行浸种、催芽、拌药等处理条件进行电技术处理 8.3苗木 8.3.1裸根苗 8.3.1.1必须使用GB6000规定1、2级苗木 8.3.1.2营造速丰产用材林必须选用种园、优良种源种培育GB6000规定1级苗木及优良性系苗木 8.3.1.3经济林选用品种优良、GB6000规定合格苗木 8.3.1.4未制定家标准树种各选用品种优良、植株健壮、根系发达苗木 8.3.1.5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四旁植树城市绿化选用良种健壮苗造林 8.3.2容器苗 执行LY1000规定 8.3.3苗木管理 8.3.3.1苗木质量检验起苗、包装、运输、贮藏等技术执行GB6000LY1000规定 8.3.3.2根据造林任务近育苗避免途运输造损失 9造林整 9.1整 9.1.1穴状整 9.1.1.1穴状整山、丘陵、平原广泛采用整山陡坡、水蚀风蚀严重带更应采用 9.1.1.2整规格穴口径50~60cm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及草带整规格应适些 9.1.2鱼鳞坑整 9.1.2.1鱼鳞坑整干旱、半干旱区 9.1.2.2鱼鳞坑半圆形外高内低半径于60cm 9.1.3带状整 9.1.3.1带状整山、丘陵北草原区重要整 9.1.3.2山丘陵带状整要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 9.1.3.3带状整宽度60cm带根据形确定能每隔定距离应保留0.5~1.0m自植 9.1.4全面整 9.1.4.1列情况采用全面整: a.势较平坦; b.便于实行机械作业; c.实行林农间作; d.坡度25度、灌草茂密、全面整便于营林产 9.1.4.2全面整连片面积能山、丘陵要适保留山顶山脊植坡每30m沿等高线保留3m宽植 9.2整深度 9.2.1针叶树造林整深度应达30cm北干旱、半干旱区应达40cm 9.2.2阔叶树造林整深度应于40cm 9.2.3速丰产用材林整深度执行相应专业标准经济林四旁植树整深度根据造林树种苗木确定 9.3整间 9.3.1般应造林月前整冻拔害区预先整造林挖穴栽植 9.3.2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整应雨季前或雨季进行 9.3.3固定沙沙质土造林整应风季进行 9.3.4流沙、半固定沙造林整必要先设置沙障 具体请参照 : 华民共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 http://中国yuanlin中国/rules/Html/Detail/2010-1/1266_5.html
D. 造林的技术原则
为了保证造林质量使所造新林能够成林并在成林后能达到预期目的,一般应严格掌握下列技术原则:
①适地适树。即所选择的造林树种应与造林地的自然条件达到协调统一。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作出综合判断。另一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对各种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选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的树种。
②良种壮苗。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 、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的抚育工作。为了使森林整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减少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量避免种类过分单一。
③细致整地。目的在于改善幼苗生长的土壤条件,也使造林施工易于进行。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
④精心种植。正确的造林方法和适宜的造林季节都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飞机播种造林。这些方法中以植苗造林采用较多。
⑤合理密度。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种植点数。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
⑥抚育保护。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如平茬和除蘖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E. 我国目前有哪些主要的造林方式
造林形式有哪几种?
(1)全民义务植树。1981年1 2月全国五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功的决议》及《森林法》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2)主管部门组织造林。《森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全民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造林;铁路、公路两旁、江河两侧,湖泊水库周围,由各有关主管单位因地制宜地组织造林;工矿区、机关、学校用地。部队营区以及农场、牧场、渔场经营地区,由各单位负责造林”。
(3)集体经济组织造林。《森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造林;主要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有关农村经济的政策,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前提下进行。
(4)合作造林。合作造林,我国50年代就开始组织。当前国社合作造林的形式很普遍。以后不论在组织形式或规模上都有很大发展。如工矿企业和社、队联合造林,林业主管部门与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造林等。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明确指出:“要鼓励跨地区、跨行业以补偿贸易或联营等形式,进行合作造林,投资者所得木材不抵扣国家计划分配指标”。并对林业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经营体承包荒山、荒滩,兴办家庭或合作林场、苗圃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F. 人工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哪些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宝贵的树木资源,更能调节水土,防风固沙,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屏障。然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却在不断下滑,这样不但影响到我国的生态环境,还会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掌握造林的基本内容,提高植树造林的效率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些常用的造林整理和造林方法,以期对林业发展起到帮助。
[关键词] 造林 整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25-01
前言:森林资源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支柱。造林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造林整理、人工播种、造林方法。只有全面了解掌握造林的基本内容,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才能增强植被覆盖率,改善森林资源环境。
1 造林整理的基本内容
1.1 造林地的清理
整理造林地是进行造林之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序。整理造林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造林地的环境条件,为新苗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进而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地的清理需要把土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杆、倒木、伐根等全部清除掉。一共有3种清理方法,分别是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即使用人工或机械来割取灌木或杂草。将树枝和杂草用火烧清除,这种方法称之为火烧方法。第三种方法是化学药剂清理,即使用化学除草剂清除灌木和早操。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割除法不能完全去除杂草,而且费时费力,但不会破坏土壤。火烧法和化学药剂法虽然可以快速的清除杂草,但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土壤的质量。
1.2 造林地的整地方式
造林地清理工作完成后,下一个步骤是进行造林地整地。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地整地又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式。主要依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而选取不同的整地方式。平原地区多采用全面整地的方式,即翻垦造林地的全部土壤。而局部整地多用于不规整和不平坦的造林地区。其中带状整地用于呈长条状的造林地,整地方法分为水平带状、水平状、水平沟、犁沟、高垄等,要依据长条造林地所处的地界选择不同的整地方法。而块状整地用于呈块状的造林地,具体的整地方法根据块状造林地所处的位置来决定。在山地的块状造林地采用的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等;而在平原的块状造林地采用的整地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 人工播种的基本方法
2.1 撒播方法
撒播,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将种子均匀地撒在造林地里。这种播种方法的优点是不用提前做好造林地整理的工作,只需要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里即可,也不用为种子盖土。操作较简单,不必借助大型的机械器具,大大缩减了经费和工作任务量。缺点是由于撒播的种子没有土壤覆盖,易被大风吹走或被水流卷走,种子的成活率较低。一般使用撒播方法的地区多为人烟稀少、偏远不发达的地区或是地表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砍伐或大面积火烧)的地区。
2.2 条播方法
条播,即指按照一定的行距播种,根据具体情况可将种子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种子的成活率较高,且播种出的植株排列比较整齐,成行成列。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播种后需要为种子盖土,工作任务量较大,可以使用大型的机械器具来节约工作时间,这会使工作经费增加。而且种子的消耗量也比较大。一般次生林改造工程多使用条播方法。且对于播种灌木、乔木而言,条播方法既简便易行,又高效省时。
G. 简述造林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植苗造林 可以用播种苗,扦插苗,组织培养苗等2:插条造林或叫插杆造林
H. 新疆杨主要造林技术有哪些
(1)造林地以选择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沙壤土为好。“四旁”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林木生长快,成材早,适于营造新疆杨。
(2)大面积造林,可用机械进行全面整地,深度25~30厘米,并修水渠,平整土地,便于灌溉。
(3)新疆杨树冠小,在一般条件下,5年生时冠幅1.5米,10年生时冠幅2.5米左右,15年生时,冠幅3~4米。因此,造林密度可密些。营造防护林时,初植行距2米,株距1~1.5米;培育小径材林时,密度为2米×2米,中径材密度为3米×3米,大径材为4米×4米左右或更大。
(4)造林方法。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方法与银白杨、毛白杨相同,也可用插干造林。插干造林,多在早春用长1.5~3米,直径3~8厘米的2~4年生的枝干,放在水(最好是活水、淡水)中浸2~3天后,穴栽。栽植深度为50~80厘米,上露1~2.2米。在沿沟渠栽植的成活率可达70%~80%。栽苗时,多用1~2年生壮苗,穴栽,栽后踏实。有灌溉条件的,栽后灌溉,可以提高成活率。
此外,还可在胡杨上嫁接新疆杨,生长良好,可扩大新疆杨栽培范围。方法有两种:
①套接 选择直径1厘米左右的1~2年生胡杨萌芽条作砧木,选择与砧木同样粗的新疆杨条作接穗,环状断皮,扭活接套。套上保留一个完整的饱芽,并将同样粗的砧木平茬剥皮后,速将扭活的接套由接穗上取下来套在砧木上,亦可先取下一定数量的接套放入盛水的盒中,再套在砧木上,对紧对严。此法多用于春夏季节。
②皮下接 选直径3厘米以上的胡杨萌芽条作砧木。先锯去砧木的树干,后将剪好的长10~15厘米,粗0.4~0.8厘米,有3~7个健壮芽的接穗粗的一头,削成斜形,直插在砧木的皮下(即形成层中),每一个砧木视其大小,分别在形成层的一周插2~6个,然后用麻皮或塑料带绑扎,并用泥密封。多在春季采用。
嫁接的部位越低越好。嫁接后的新疆杨,初期生长很快。
I. 简述造林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摘要 植苗造林的特点
J. 沙柳的造林方式有哪些
沙柳天然分布多,种条来源广,繁殖容易,故生产上通常不经过育苗,直接造林。
1.插条造林:早春土壤解冻,芽苞未放前,或者秋季落叶后,选取2~3年生、直径0.6厘米以上的枝条(同龄枝条,愈粗生根愈多),截成长60厘米的插条,随截随插。只要注意插条质量,掌握“深插、少露、实埋”的原则,成活很容易。一般多采用穴状簇植和障蔽式密植。
2.埋条断根造林:在春秋造林时,于3~4年生沙柳四周挖50厘米、宽30厘米的坑4个,将沙柳枝条2~4根合成1束,每坑压入1束,枝梢露出坑外,覆土踏实,待翌午新根长出后,用刀将枝条与母树连接处砍断,即由1穴繁殖成5穴,一般成活均在95%以上。
3.植苗造林;当晚秋早春之时或者夏季连阴雨天,在湿润丘间低地挖掘1~2年生苗,注意深掘,保持根系完整,如有损伤,适当修剪。然后将其移栽,行与主风向垂直。这样移栽的沙柳,当年生枝平均高25厘米,冠幅30厘米。
4.天然下种:种子在5月成熟时,吐絮随风飘扬,当落到湿润丘间低地和水圪坨上后,遇适当温度,即可萌发出幼苗。当年生高达50厘米,逐渐形成茂密沙柳林。沙区天然沙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