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鉴定新老瓷器的绝招有哪些
1、釉面手感鉴定法。凡是新的瓷器,无论如何做旧,手感都是涩滞粘重的,跟用手摸玻璃的感觉差不多,如果用手快速搓动釉面甚至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
2、用10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面里的气泡,新瓷器由于是用电或天然气直接烧制,升温很快,而且温度恒定持久,温度起伏波动不大,所以釉内气泡都如痱子一般细小致密,而且没有任何老化衰变的迹象可寻;
(1)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不同历史年代瓷器釉光变化识读表述:
1、现代新烧制的瓷器: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来的光束长度、明亮耀眼强度、游离的程度。
2、民国至清末时期的瓷器:釉面初见熟旧,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离等程度都微见减弱。
3、南宋瓷器。
4、唐代晚、中期瓷器。
5、东汉时期瓷器等。
❷ 如何通过气泡来鉴定老新瓷器
在收藏中,鉴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气泡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的方法之一。不过,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气泡,哪些瓷器肯定没有气泡。
1)有气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里红、青瓷、斗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话,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气泡的。
2)绝对没有气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话,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没有气泡的。
3)凡是电驴烧的瓷器,应该没有气泡
如果是应该有气泡的瓷器而没有气泡,肯定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是什么样的气泡。
拓展资料:
“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
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
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
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
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
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别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时才可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
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
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
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
❸ 怎样辨别新老瓷器(胎质老化鉴定方法)新老瓷的区别的本质是
新老瓷器鉴定方法:
1、胎质釉色看仔细
商周时代胎质情况:
鉴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细看胎釉,从胎质、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们发现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征,则其基本属原始青瓷。
2、纹饰用心去辨析
鉴定古瓷,除了看胎质和釉色外,纹饰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鉴定时千万不能忽视。
我国古代瓷器的纹饰繁多,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其时代性,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因此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真武大帝、书写回文、仙人朝圣等图案。
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于是这个时期的瓷器图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开始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新老瓷的区别的本质是: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过对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断是目测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经过烧制以后,通过目测能感觉出釉的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也称为“浮光、火光、贼光”。
一件新出窑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釉面净明新亮,受光线照射后,釉层内的矿物质颗粒年轻活跃,通过釉面反射出来的光波强烈耀眼,飘浮游离,其活力、能量、强度都处在最高状态。
随着年代的延长,釉中的各种矿物质在接受自然界当中物理、化学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强度也逐年的减弱,釉层开始老化变旧,釉面开始逐渐的熟旧温润。受光线照射后,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强度逐渐减弱,游离程度逐渐降低,呈现出一种玉质感。以上这种变化现象,年代越久远,变化越明显。
这种变化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用图像的形式准确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确显示并且是有规律的。正是这种有显示和有规律的光感变化,给我们对古瓷鉴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给古瓷造假者设置了永远无法超越的屏障。
(3)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瓷器鉴别方法:
1、器形观察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
古代的形状是比较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
2、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3、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行家说:如何有重点地鉴别古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瓷器的新老
❹ 如何鉴别老瓷器
先看底,新老瓷器的底不一样,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❺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5)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❻ 你知道如何准确判断瓷器的年代
自己鉴定古瓷器科学有效的简便方法太简单了!将瓷器放入一盆清水,少则几分钟,多则一夜)如果瓷器胎釉中释放大小气泡,则千万个小气泡布满器身,这是千年以上古瓷无疑!有的还有淡淡的棉絮飘逸。(凡近现代瓷器均无此现象)这是因为古瓷经千年岁月胎釉已经老化生成许多空隙,这些空隙是当年柴窑逐渐加温形成的细微裂隙,裂隙中充满了空气;也是古瓷胎釉疏松,时间长了形成裂隙;亦有大量死亡气泡内空,岁月更替充满了空气。水灌后水分将空气排出,所以形成了千千万万的细小气泡。近现代的瓷器用煤或气燃烧,升温快,气体排出也快,胎釉实坚,所以胎釉中没有裂隙。经多次多标本实验,300年之内的瓷器即使在水中浸泡时间再长也不会有气泡排出。这种方法胜过所有专家的“眼力”,如有老瓷器,不用花钱求人,自己鉴定即可,这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鉴别清干隆时期瓷器的真伪大致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1、看釉面,干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也有的器物,如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卡看到较明显的针眼感。仿品多无橘皮纹,釉面比真品光亮,没有浑厚感。报131,名 420,热 236, 线70。
2、看器足,干隆时期器物圈足,官窑中的霁红、霁蓝等一般均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仿品胎足多整齐坚硬,机械工艺明显。
3、看色料,干隆青花瓷青色雅丽,纹饰中果实、叶瓣部位用点染法上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仿品多用涂抹法上色,也有用点染上色的,但青花色料较薄,浮于表面。
4、看装饰。干隆时的器物,装饰图纹多为龙凤纹及吉祥图案。除部分装饰风格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还有集堆贴、彩绘、镂空、色釉等多种装饰与一器的多彩釉器物,其色釉呈色鲜艳,独具特色。后仿品图纹多色彩沉郁、无光、画风无神、呆滞。
5、看款字,干隆时的瓷器产量多,写款人几经易手,款字的变化也较多,其中“清”、“乾”、“隆”、“年”、“制”五字的笔画略有出入。民窑也多有写干隆年号款的,也书“大清干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❼ 如何鉴定酸泡过的瓷器
1、在手持式显微镜下探视瓷器表面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牛毛纹)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新瓷则无这一现象。有的作伪者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几乎都一样。
2、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瓷器,显微镜下可显现出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3、修补过的残瓷,在修补过的地方,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原来有釉子各地方,布满了在小不均匀的气泡,当显微镜移动到修补过的部位时,气泡突然缺失或减少。
(7)老瓷器的釉面鉴定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古陶瓷鉴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示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的方法。
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科学,通过采用排比类推、标型学、考证学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形、釉色、纹饰、款识等方面,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论出被鉴器物的真赝。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快捷、方便,能够对古陶瓷的社会属性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推定出被鉴器物的生产时代、窑口及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作用是不可偏废的,也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所无法替代的。
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多是通过眼观、手摸、耳听等感官手段,从陶瓷器的纹饰、器型、釉色、胎体、款识等方面来鉴别、判断,而若对古陶瓷的色釉、胎体成分进行分析,对其烧成温度、烧制氛围进行测试,大都会对古陶瓷器物造成损伤。
❽ 民国黑釉瓷器如何鉴定
黑釉釉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王掌柜简单分析了黑釉的特点分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油滴釉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园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富集,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
油滴釉创烧于宋代。从传世品看,这类黑釉器带有典型的建窑特色,但窑址中尚未见出土。北方地区的定窑、鹤壁窑、临汾窑倒有出土,以临汾窑为多。定窑、鹤壁窑油滴结晶斑点很小,但有很强的银质光泽。
2、兔毫
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 摄氏度高温下,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现。历代诗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毫斑、兔褐金丝等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称。福建省很多瓷窑都烧制带兔毫纹的黑盏,名曰兔毫盏,以建阳窑的产品最着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窑也烧造兔毫盏,但数量比福建少。
3、玳瑁釉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产品,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色调滋润。玳瑁釉器的坯体,系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铀,入窑焙烧后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并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除吉州窑外,广西地区有仿吉州窑玳瑁釉标本的发现。
4、鹧鸪斑
鹧鸪斑也是一种结晶釉。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黑釉,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呈现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故名鹧鸪斑。
瓷器的鉴定和鉴别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投资收藏时一定要通过正规的管道,委托专业人士掌眼购买,下面景德镇王掌柜介绍几种必要的识别技巧:
1.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
2.看釉色是否光洁,色度是否一致,不要有砂包、气泡、脱釉等疵点。
3.看外观是否有缺陷,如开裂、斑点、欠釉、着色不均等。
4.看瓷质是否洁润,是否有其他杂色。
5.听敲击的声音是否清脆悦耳。
6.看瓷质是否够硬,可用金属工具刻划,看是否有痕迹。
7.试导热速度,好的瓷器相对厚重,密度高,导热速度慢
望采纳,谢谢
❾ 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