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业管理方式有哪些
呵呵。。。
你问的这个问题可是海问呀!因为太多了,就是成熟的、常用的管理方法也不下千种,更别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管理理论不断更新,管理方法也日趋增加,旧的管理方法逐步淘汰。
说宏观的,企业的管理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制度方法和教育方法等。
说大的,有行为管理,人本管理,质量管理等。
说具体的管理工具有:ISO9000族标准就是一个管理工具。小的有PDCA循环、5W1H、六西格玛等等。
另外,现在还有人评出“中国最流行的十大企业管理工具”。其实这种排序是不科学的,也没有什么根据,你可以参考一下:
客户关系管理
改进质量的方法
顾客细分
非核心的职能
竞争优势的技能
战略规划
业务流程
关键性战略资产
知识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智力资本这种关键性战略资产并在内部分享的一种管理工具。
实现目标的方法
⑵ 企业的基本管理方法是什么
企业管理方法按照四个层次划分为经验管理层次、科学管理层次、管理科学层次、文化管理层次,下面一起看看这四种层次阐述的管理方法具体内容。
企业管理方法---经验管理
经验管理主要是指生产工人靠师傅带徙弟的方式传授技艺工人根据师傅传授的技艺和工作积累的经验从事操作。管理人员也是靠以师带徒传授个人经验的方法来培养新手。
企业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科学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以美国 F .W .泰罗(又译为:F .W .泰勒)为代表的管理阶段 、管理理论 和制度的统称。又称古典管理理论 、传统管理理论。20世纪初产生,在西方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泰罗把科学管理概括为: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办事;和谐 ,而不是合作;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以最大限度地产出 ,取代有限的产出,每人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获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用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代替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以加强劳动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是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及工作分析来达到这一目标。
企业管理方法---管理科学
现代管理理论 是以“系统理论 ”、“决策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系统论 、信息论、控制论为其理论基础,应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 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管理科学已涉及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以进一步优化组织和管理,提高效益。管理科学学派 借助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重点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现在管理科学也有向组织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完全采用管理科学的定量方法来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组织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管理科学学派一般只研究生产的物质过程,注意管理中应用的先进工具和科学方法 ,不够注意管理中人的作用,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企业管理方法---文化管理
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 的新发展,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
以上从四个层次为大家阐述了企业管理的具体方法,在企业生产运营时可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做好各层次的管理。上述各层次方法各有优劣势,以及每个层面所涉及的详细管理方法很多,后续将会为大家分别详细介绍,欢迎继续关注正睿研究院研究专题模块
⑶ 管理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
1、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行政机构通过行政命令、指标、规定等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行动的管理方法。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
2、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特点:规范性、严肃性、强制性
3、经济方法
含义:经济方法是组织根据客观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方面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以获取较高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的管理方法。
特点:利益性、灵活性、平等性、有偿性
4、教育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是指组织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对被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启发其思想觉悟,以便自觉地根据组织目标去调节各自行为的管理方法。
5、社会心理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是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按照群体和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进行管理的方法。
(3)企业管理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现场管理是从属于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机、料、法、环、资、能、信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现场管理的有机转换过程,向环境输出各种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反馈转换中的各种信息,以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改善。
企业管理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即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性管理、中间管理层的执行性与协调性管理、作业层的控制性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属于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基础工作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现场管理的水平。
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又可以进一步健全基础工作。加强现场管理要从基层建设、基本功训练、基本素质的提高来开展。因此生产现场管理的系统性特点要求生产现场必须实行统一指挥,不允许各行其是。各项专业管理虽自成体系,但在生产现场必须协调配合,服从现场整体优化的要求。
⑷ 企业管理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根据着名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研究:1.管理的法律方法。2.管理的行政方法。3.管理的经济方法。4.管理的教育方法。
⑸ 企业管理方法有哪些
企业管理方法:
建立系统,靠流程运作。
经营人心,“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小型企业本来就较无优势吸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时间太长,且效果不一定好。所以人心的经营非常重要。
其实是以上两点的一个结果----中层的培养,中层是脊梁骨。
⑹ 常用的管理方法有哪些
管理效果是控制出来的,如果不控制的话,那就是乱管理,必然让企业管理一团糟,更会让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企业究竟该如何控制呢,下面讲述六种方法:
一、限制选择法
针对的管理问题:
贪图方便是企业顽症。我们很多人不喜欢按程序做事,怎么方便怎么来,结果经常犯错,使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返工和纠错上,大大拉升了企业成本。
限制选择法主张人们按规定的流程做事,放弃随意,避免犯错,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一、约束出效率
我们企业的现状是什么?尽管设备非常现代,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管理方式还停留在美国100年以前的泰勒时代。
泰勒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约束出效率。他告诉所有的管理者:要想获得效率就要懂得规定。
管理要从规定开始。
有的老板说他的企业有很多规定,但就是不执行。你错了,你能举出几条规定来?你能把这些规定讲清楚吗?
其实,我们很多企业,只要老板抓的事一般都能抓到位。那么,为什么企业那么多规定不被执行?因为老板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规定。
所以,老板要从对事情细节上的规定开始思考管理问题。海尔有很多管理模式,有斜坡理论、市场链理论、SBU等等,但最基础的是OEC,这是张瑞敏亲自总结出来的。
当初张瑞敏刚去海尔的时候,就在研究一件事情怎样才能管好,他提出的方法是OEC: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什么意思?每个人首先明白自己每天要做什么事,拿出一个标准,给自己建一本事情的账,下班时检查自己做到没有,这叫日事日毕;并且要每天提升1%,这叫日清日高。 OEC就是海尔的管理基础。海尔的这种做法就是泰勒的思想。
只有把基本的规矩建起来,让人们养成守规矩的习惯,一切才有可能。所以,他从最基础的规定开始。
让人人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习惯,使大家懂得管理是从约束开始的。这是泰勒的思想,泰勒当时就把动作规定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们很多企业不要跟海尔的现在比,不要学习它现在如何讲自主,我们现在处在按规定做事、按规定动作的阶段,就应该把规定动作先做好,再做自选动作。
规定就是约束,约束才会有效率。
二、方便是效率的敌人
为什么说约束出效率呢?
当大家随心所欲,不受约束,都往前冲时,结果就是谁也上不去,效率低下;相反,在最初给一些限定,做一些约束,反倒会秩序良好。
佛家有句话,叫"方便出下流"。这个下流是不入流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常讲的"行个方便"的处世方式是干不出像样的事业的。
所以说,效率来源于秩序,秩序就是约束。
论定规矩,泰勒应该向我们老祖宗孔子学习。孔子是最早懂得定规矩的。儒家讲"礼",礼就是规矩。孔子定了很多规矩。中国社会这么多年了,还保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风范,这是孔子的贡献。一开始他就懂得定规矩,我们又把它坚持下来了,我们的人都被"标准化"了。
所以,管理是从规定开始的,从标准开始的。
要敢于向方便宣战。为什么方便是坏事?这主要是从群体角度来看,每个个体都图自己的方便,就会互相干扰,导致低效。所以,方便从个体角度来讲是好事,从群体角度来讲就成了坏事。约束对个体造成了不便,却为群体带来了高效。
所以,工厂的管理要从群体角度思考。
三、管理就是规定
如何向方便宣战?以后企业里搞流程、定制度、建标准,谁再说不方便,管理者就告诉他:对了,我要的就是不方便。所有的规矩都是让人不方便的。
管理就是规定。这是个大胆的命题。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吧?管理是调动积极性吧?我想说,就目前很多中小私企所处的阶段而言,管理就是规定。
管理就是规定,规定就是限制选择,让人没有选择余地。。
所以,不能让员工太随意,必须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符合规定。没有选择的余地,事情才能被控制起来,改善才有可能。
二、横向控制法
针对的管理问题:
只靠领导来管理是多数企业的管理现状。但领导管理往往比较粗放,不够细致。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减少对领导的依赖,让人们互相管理,少靠行政命令,多靠流程推动,这是横向控制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做、管分离
工厂的事情是横向发生的。说到底就是物的流动过程,从采购物料到物料入库,再到车间领料、生产。采购、仓库、车间是平行单位、平级部门,采购员不是仓库的领导,仓库管理员也不是车间的领导。物料是在平行部门之间流动的,事情是在平行部门之间发生的。
所以,要懂得在平行部门之间建立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学会管事,就要懂得把企业的各个部门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是作业部门,包括业务、采购、仓库、生产、开发。没有业务部门,企业就不知道该生产什么;没有采购部门,企业就没有原料可加工;没有仓库,原料和产品无处存放;没有生产部门,则根本不存在生产。所以,这些部门都是作业部门。作业部门的意思是,没有它们产品就生产不出来。
而像计划部、品管部、人事部、财务部这一类的部门,没有它们生产照样进行,东西也照样做得出来。很多企业在规模尚小时就没有这些部门。但为什么又要设立这些部门呢?管理学上把这类部门叫职能部门,职能指的是管理职能。也就是说,这类部门是做管理的,是管事情的。
作业部门做事,管理部门管事。要把做事和管事分开,做归做,管归管,不要让做事的去管自己做的事。
目前企业管事有两种方式:
第一,用管人的方式去管事,靠行政化的方式纵向管。比如采购员由采购经理管,品管员由品质经理管。我经常问品质部经理:你知道来料检验员现在在干什么吗?他不知道。所以,用行政化的方式管不住细节。
第二,做事的人自己管事。采购员自己管自己,下单、跟催等都是自己管。自己做,自己管,有几个人能管好?没有谁愿意把自己搞得那么紧张。
所以,靠上级管、自己管都不是办法,要懂得靠平行部门来管事情。
平行部门管事就是横向控制。这个方法叫横向控制法。
二、横向集权
横向控制的前提是要横向地、在平行部门之间对权力进行分配,比如说采购物料,要把决策权给物控员,执行权给采购员。物控员和采购员这两个岗位是平行的,把权力切开,各拿一半。权力被一个人完整地拿着容易导致不负责任,甚至腐败。
计划也是一样,生产部门该做什么、做多少,是由计划员负责,具体执行由车间负责。车间和计划部门是平行的,并不是上下级关系。
所以,权力要平行来分配,事情的控制要横向来进行。
所以,该企业在管理变革以前,存在自我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两种方式。
为了把事管住,我们咨询公司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设立计划物控部。
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很多企业也有计划物控部,但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明白成立计划物控部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克服车间盲目生产的状况;也就是说,计划物控部的成立有没有效果,关键是看它有没有生产的计划权。如果成立计划物控部以后,生产还是由车间说了算,就形同虚设了。计划物控部起的作用就是把生产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一定要有权力才有作用。
计划物控部成立以后,横向控制的不仅仅是生产部门,还包括仓库、采购等部门。仓库该收什么物料、发什么物料,由计划物控部来决策和指挥,仓管员负责执行。对采购员也是如此。
计划物控部的成立对业务部门也进行了管理。以前业务部门是拿到客户订单以后就直接答应客户的交货期了,基本上是客户说多长时间即是多长时间,不管能不能做出来。结果是经常失信于客户。现在成立了计划物控部,企业规定业务部门不能直接回复客户了,必须由计划物控部召集相关单位做好评审以后,才能够回复客户。这就限制了业务部门直接回复客户交期的行为。
成立计划物控部限制了业务部、采购部、仓库、生产部的行为,限制它们,就是它们被剥夺了一部分权力。所以,计划物控部的成立,绝对不仅仅意味着新增了一个部门,而是意味着业务、采购、仓库、生产部门的权力将受到削弱。这些部门的一部分权力都将拿出来,集中到计划物控部里,由计划物控部来行使;最终,使计划物控部与业务、采购、仓库、生产部门形成分权和制约。
这种制约是横向的,因为计划物控部与这些受制约的部门都是平级的关系。它制约的是事而不是人,对这些平级部门拥有管事权却无管人权。
三、纵向管人,横向管事
为什么不让老板或厂长通过行政方式来控制采购、生产、业务、计划等各部门所做的事,而要采取这种横向控制的方式呢?为什么要限制老板和老总的权力而让下属之间互相控制呢?搞横向控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老板、厂长更好地管人,让他们把事情交给别人,交给专门的职能部门去监管。
所以,管事就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依赖领导其实很难把事情管好。
我们企业现在最擅长最流行的方式就是领导式管理,依赖领导来管人和事。但我认为领导只管得住人,管不住事。领导天生是管人而不是管事的。
为什么领导很少能够把事情管好呢?
第一,因为事情很复杂,领导要弄清楚下属所做的事情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不现实的,很多领导也不乐意这样。
做领导的好像天生会对某些具体的事情有一种抗拒,他们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他的信息处理系统,往往对人的信息吸收,对事的信息就排斥。尽管不能说是个普遍规律,但是我接触过很多这种现象。所以,让领导管事是比较麻烦的。
第二,领导处理事情有很大的随意性。既然是领导,他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可以,为同一件事情,他可以批评下属,也可以褒奖下属。这样一来,就不能就事论事了。
不能就事论事是管事者的大忌。事情是需要准确明白、照章办理才能管好的,它需要的是理性的头脑。过分感性的人,与人交往可能适合,与事打交道却只会越管越糟,与标准越离越远。
第三,领导的身份感太重。是个领导就有身份感,有了身份感就不愿意做太多的具体事情,就总想指挥别人去做,就离事情越来越远,最终管不好事情。
事情不要依赖领导来管,而应该顺着人们做事的流程来管,让做事时挨得最近的前后两个岗位相互制约,让平行部门之间相互制约。这就叫横向控制。
顺着流程横向制约为何有效呢?因为它们彼此同处一个流程中,比如说,物料没有及时采购回来,仓库可以开采购员的罚单。仓库发错了物料,车间可以开仓库的罚单。这就是相互制约、横向控制。因为仓库最清楚采购员有没有及时采回物料,车间最清楚仓库有没有发错物料。各个环节互相牵制,当然互相知情,只要在它们之间建立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事情就能被有效控制;同时,由于各环节互相影响,也理应给它们管好上下工序的权力,否则,各自的工作都很难开展。
三、 三要素法
针对的问题:
我们在企业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只做不管。每个人都在做事,但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做得好不好、到不到位,却没人去管。这导致很多的管理活动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成了假动作。三要素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药。
一、管理中充斥假动作
每一个有效的管理动作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标准、制约、责任。
也就是说,事情怎么做必须要有标准,要有规定,要有人检查,形成监督和制约;最后,事情做得好与坏一定要追究责任,好有奖,坏要罚。
标准、制约、责任三个要素缺一个,都会让管理动作成为假动作。
二、识破管理中的假动作
根据三要素法,我们可以发现,上例中的管理实际是处处失控的。
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来分析一个问题:任何一件事情你问他有没有标准、有没有制约(有没有人检查)、有没有奖罚。如果做一件事情没有任何标准,也没有人去检查,也没有奖罚,这件事情就一定是失控的。
所以,三要素法是分析失控的重方法,也是建立控制系统的重要的方法。没有标准我们就要建立标准,没有制约我们就要设检查的环节,没有责任就要搞奖罚。每个环节都要按这三个要素去做。
我们几乎在每个做过变革的企业,都根据管理三要素的原则,推出了一种叫做"动作控制卡"的管理工具,既简便又实用。
它将任何一个管理动作都分解成如何做、谁检查、担何责等三个方面,并且写在一张小卡片上。做的人和检查的人都有这种小卡片,每个人都按卡片上的写法去做,收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四、 分段控制法
针对的问题:
"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是很多老板喜欢说的一句话。但你要的结果你得到了吗?绝大多数情况下,结果都是让我们失望的。所以,我们要控制过程,化整为零,一段一段地来控制。这就叫分段控制法。
一、考核为何没有用?
解决控制问题,要懂得把控制的对象分段,然后一段一段地控制。
这与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老板一贯倡导的原则是不同的。很多老板、领导对下属常讲的一句话是:你怎么做我不管,我只找你要结果。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得到让人失望的结果。
于是管理者会认为是下属不行,想要换人。但是,换来换去,发现张三、李四、王五都差不多,因为都是工厂培养出来的。
既然换人无效,有的企业就在考核上下功夫,试图通过施加压力来迫使员工努力。但最终发现,考核只有一个结果——把人考走。因为指标定高了,员工达不到,只有走;指标定低了,很多老板不肯兑现,员工也会走。所以,考核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考核为什么总是不理想呢?因为无论考核的要求是高还是低,考核的结果如果是被考核者无法控制的,考核都无效的。而要想考核的结果能被员工自己控制,整个过程就不能太长。过程越长,牵涉的人和事就越多,结果就越难控制。
可见,时间越短,控制越好。
二、单位划小,控制更好
要想控制好,就要将控制单位划小。最好是月计划分解成周计划,周计划分解成日计划。划小时间单位,减少变化的可能,严格将事情控制住。
很多好的企业都在车间里搞一个看板,那个看板上有小时产量。为什么搞小时产量?它就是把单位缩小。
所以,总的指导思想是要采取分段控制的方式,不要一揽子控制,一揽子控制是控制不了的。
为什么考核一个车间的总体订单完成率效果很差呢?因为这个车间五道工序中的任何一道出了问题,都影响一个订单的最终完成,大家99%的工作都成了无用功,当然不能调动积极性。
现在分段来考,做得好的不受做不好的影响,积极性自然就起来;做得不好的只能自己承担,也不得不努力干了。责任一分开,效率就高了。
为了便于分段控制法的实施,我们在做变革的企业都推出了一种叫"分段控制卡"的管理卡片。卡片虽小,责任分段,清晰明了,效果很好。
五、数据流动法
针对的问题:
只凭感觉下结论、作决策,是我们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通病。所以我们推出了专门改变这种习惯的控制法,叫"数据流动法",帮助企业养成凭数据做管理的习惯。
一、让数据流动起来
表单循环流动,业绩自然受控。
有些企业的很多表单都存在浪费。一个来料检验报告,我们到底用它做了什么?无非做了一件事情——将来料分成了合格与不合格。
其实来料检验报告还有很多其他用途。通过对来料检验报告进行一周的统计,形成周统计表,品管部可以在每周一次的品质例会上表扬或者批评相关采购人员的工作,让做得不好的采购员作出解释,对他施加压力,也可以对相关的供应商进行每周一次的量化评估。
在周报告的基础上,品管部如果再进行一个月的统计,将统计数据交给人事部门,就可以对采购员进行月度考核。相关部门也可对供应商进行月度考核。
原始表单中的数据经过统计,用来考核,就形成了管理数据,其中隐含的信息就被充分挖掘出来,开始真正发挥作用。所以,要懂得把原始数据变成管理数据,否则,数据的管理价值就被浪费了。
表单一定要形成一个闭环,从哪里发出就一定要回到哪里去,否则,这个表单就没有用。来料检验报告中的数据是采购员的行为导致的,因为有采购才会有来料检验。从采购员行为中产生的数据,经过品管部的统计,由人事部门实施考核,又回到了采购员手上,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很多企业都要求车间人员填一个流程卡,但渐渐地就没有人认真填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表单从员工发出来以后,没有回到员工,没有形成一个闭环。
形成一个闭环的目的是考核。考核什么呢?第一,考核损耗和浪费,这个环节进了多少、出了多少;第二,考核物品在某一环节的停留时间,停留的时间过长就要查出原因。
一个闭环其实就是一个自动调节回路,它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采购员做得不好,经过品管部的数据统计,再通过人事部的考核,采购员的收入就会受影响,他下次就必须考虑如何把业绩拉上去。这就是一种自动调节,因为这里没有领导在下命令指挥,自己做错了,自己承担后果,然后自己改正。
这就是自我调节。
二、让改善自动进行
上述闭环中有采购部、人事部、品管部三个平行部门,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这三个平行部门形成一个控制回路。这样一来,当领导的就不那么辛苦了。
管理是靠这样的控制回路不断地自我调节,最后调到一个合理的状态。这就是日资企业提倡的持续改善。
有的企业管理为什么那么差?就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动调节回路,无法持续改善,当然就要靠领导拼命地拽着了。
持续改善不能是领导一直在推动的事情,一定要靠自发。领导只是一开始推动它,是原动力。如果它自己运作不起来,当领导的能坚持多久?领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如果过分依赖领导,领导一放松,改善就会自动终止。
一个企业这样的回路多了以后,就可以上ERP系统了。很多企业不顾实际,没有这样的基础、这样的数据流,就想去建信息流,结果大多失败。信息流实际上是数据流在网上的实现,没有离线的数据流,哪来在线的信息流?这 种信息化必然是假信息化。
我们在很多企业推出了"数据控制卡"这种管理工具,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数据控制卡"将每一个"考核数据"或"核算数据"来自于什么原始表单、原始表单需要经过怎样的统计处理、由谁传递给谁、最后怎样交到负责考核的人事部门或者负责核算的财务部门手中,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然后简单明了地画在一张小卡片上。
大家从这一张张的小卡片上,一目了然的知道了数据是怎样提供、怎样传递、怎样统计的。对考核和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稽核控制法
针对的问题:
我们很多企业推制度、上流程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只重方案,不重实施。尽管天天强调执行力,但在方案设计之初就不考虑可执行性的问题,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再去抓执行,这显然是头痛医头的做法。稽核控制法让管理者从人们抗拒执行的普遍心态出发,设计出"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案,以提高执行的效果。
一、有一种增长叫自杀
企业的业绩增长可以分成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叫增速不增效。很多企业的业绩增长得很快,年销售额去年2000万,今年4000万,有的甚至到1个亿,但利润几乎没有增长。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到利润率和销售额的同步增长,甚至会出现销售额快速增长,利润率快速下降的现象。有的企业年销售额从2000万做到了3个亿,2000万的时候赚了300万,2个亿的时候却只赚500万,这样的增长有什么意义呢?
番禺的汉威企业,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做到2个多亿,每年都是翻着倍走的,但利润率在2003年的时候是5%,2004年接近0,就是不挣钱了,2005年是负3%,亏损。
它越做越大,但越大越亏。
深圳一家家具企业,年销售额8000万的时候赚了2000万。企业老板当时告诉我:家具行业太好赚钱了。第二年做到1个多亿,赚了500万。第三年做到2个多亿,亏损了50万。
这一切都说明我们企业的增长模式有问题,是成本拉动的增长模式。
我们的成本为什么会快速增长?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大量地备货。接到订单后,为了把它赶出来,成倍地买进原材料。往往订单只翻了1倍,原材料翻了2倍、3倍甚至4倍。
所以,一定要明白,有一种增长的模式就是成本拉动的模式,靠成本把业绩做大。这实际上是有害的增长、自杀式的增长。因为我们的机制没变,模式没变,是靠成本冲起来的。
第二种模式是真正的增长,那是把成本控制住的增长,是利润率和经营额同步的增长。
这种增长方式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精确的细节化的控制模式。这一切又最终依赖于人的改变,人变了以后产生的业绩才是有效的业绩。
我们进驻奥特龙后,使企业的人均产值提升了3倍,利润率从3%增长到21%,提升了7倍。这些增长都是来源于人的改变。人改变了,产生的业绩增长才是可持续性的业绩增长,所以,这种方法我把它称为持续改善法。
二、反复抓,抓反复
怎样才能改变人呢?一句话:反复抓,抓反复。管理大师张瑞敏说:管理是一项笨功夫,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深入细致的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不滑坡、上档次。现在抓到了,水平达到10,放心,用不了多久肯定会下落到8,或者下落到6;再抓,下次回落的时候就不会掉那么多了;逐渐就会非常自然地达到较高水平。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把模式建起来,把人改变过来,把业绩真正提起来,就要做好反反复复的心理准备。
为什么要反复抓呢?因为一开始事情做到了,但人并没有改变,你一不抓它,它又掉下去了。为什么第二次会好一点呢?因为人变了一点点。再抓一次还会掉下去,但是又好了一点点了。因为人又变了一点点。在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人每次都会改变一点,多次反复后,人的改变就会累积下来,形成一个大的改变。人最终改变了,事情就能持续稳定地改变,业绩就能稳步提升。
我们很多的企业为什么出业绩靠加大成本,而不是靠一套机制和模式呢?就是因为我们的人还没有被这个机制和模式训练出来,还没有一群这样训练有素的人,所以,这样的业绩就靠不住。
所以,我们就要在模式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地训练人,要把模式建立的过程当成训练人的过程。
我们要懂得一个模式改变与人的改变的双螺旋。模式在改,人也在改,相互适应,最后慢慢达到高水平。改变模式的过程就是改造人的过程,人改造得差不多了,这种模式就稳定了,持续的业绩就可期了。
我们抓稽核就是在抓反复,我们的稽核体系就是一个抓反复的体系,因为稽核就不是查一次,而是反复查,它是以你肯定要违反为前提的。因为它符合张瑞敏讲的"反复抓,抓反复"的这个原则,在抓的过程中改变人,通过事情来改变人。所以,我们的稽核体系有很大的作用。
三、针对10次反复设计方案
上文谈到,我们在设计模式之初,就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起点不要太高,同时要做好人们不执行的准备,考虑人们违反、抗拒怎么办,有多次反复的思想准备。
就像打仗一样,你要准备敌人多次的反攻,至少10次反攻,10次反攻都打下去了,这个阵地就守住了。
设计模式时也要做好迎接反复10次的准备。
我们的管理人员在设计一个流程、模式的时候,有没有准备好至少反复10次?没有。大多数管理人员最喜欢比的是看谁设计的流程漂亮。
流程是否漂亮是次要的,如果你一推下去就会失败,失败了就再也起不来了。第一次就被打败了,第一次敌人就占领了高地。这样的流程、制度又有什么价值呢?
此处所说的敌人不是指企业的人,而是我们身上的坏习惯。我们的坏习惯决定了开始一定不会按流程、制度去做。为了应对反复,我们就强化了稽核,将流程制成了一张小的控制卡,便于检查,便于执行。
建好标准后为什么搞制约?因为我们知道,不制约,员工就不会按标准做。建了标准、搞了制约以后为什么要追究责任,实行惩奖?因为我们知道,不追究责任,就是制约员工,员工也不怕。为什么建了标准、搞了制约、追究了责任,还要搞稽核?因为我们知道,不稽核员工,员工就可能放弃。
这一切的一切都考虑到员工会反复,而且不止一次反复,而是10次,20次。所以,我们在企业做稽核时,同一件事情的稽核次数往往不下10次,说不定要稽核几十次。搞几十次下来,张瑞敏那句话就起作用了,几十次的回落,最后的幅度就很小了,这个系统就建起来了。
做管理,一次推的东西不要多。因为东西一多,你反复抓就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你就把推出来的东西反复抓,抓反复,抓出效果来之后再推出一个新东西,再反复抓,最后模式就形成了。
持续改善法也叫稽核控制法。
我们已经在很多企业根据稽核控制法的精神,做出了"稽核控制卡"这种管理工具。将谁负责稽核检查、稽核的要点、稽核的频次、稽核的责任追究,都写在一张小卡片上。让执行人和稽核人都知道,便于稽核的实施,效果很好。
⑺ 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常用的有哪几种
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
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
4.随机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
⑻ 企业管理最好的方法有哪些呀
企业管理的好方法:(永远没有“最好”的) 向优秀的企业学习管理,是国内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举措,也是我们提高管理手段和人员素质的有效的手段。松下公司是日本优秀公司的代表,是一个基本长青的公司,如果我们能够把松下的用人理念和管理理念能够学到一二,用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之中去,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应该向松下学什么呢?松下公司有句名言,松下公司的产品不是电器,而是人。而办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做人,我们首先应该从松下企业的人员管理学起。 用什么样的人 关于使用什么样的人,松下企业有自己的观点。松下认为被挖来的人不一定全部是优秀的人,当然,优秀的人的确不少,可是有很大一部分不可靠,要么是不适应本企业的管理特点,要么就是招聘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反而给企业带来困挠。所以松下在人才选拔上,强调还是不要以挖人为主,而应以从内部培养为主。 松下公司用人的时候,常常这样做,如果碰到有要想从事新的工作的人, 只要这个新人人品好, 就可以让他去学习, 进行试用,不必非要用有经验的人。公司招募时仅考虑适用的人才, 程度过高, 不见得就一定就招进来。因为许多程度过于优秀的人会说: “这儿的工作环境真差。”如果换成一个普通程度的人, 他会感激地说“这个公司不蛮不错的”,从而尽心地为公司工作。 那么,什么是“适当”的人才呢?松下公司认为,所谓“适当”,就是适当的公司,招募适当的人才。公司选择的,即使不能达到100%, 但能达到70%大概就不成问题, 达到70%, 有时候反而会觉得更好。只要人品好、肯苦干, 技术和经验是可以学到的, 即所谓劳动成果=能力×热忱(干劲)。 因此,松下公司经常从基层提拨年轻人,在提拔时一定本着“骑上马,送一程”的原则,不是只提升他的职位, 还给予各种支持, 帮他建立威信。松下公司要求提拨人才时最重要的一点是, 绝不可有私心, 必须完全以这个人是否适合那份工作为依据。松下认为, 树立了这种提拨风气, 有利于青年的成长, 会带动整个公司各个方面的进步。 对于人才的标准, 松下公司这样认为: 不念初衷而虚心好学的人, 不墨守成规而常有新观念的人, 爱护公司和公司成为一体的人, 不自私而能为团体着想的人, 有自主经营能力的人, 随时随地都有热忱的人, 能得体支使上司的人, 能忠于职守的人, 有气概担当公司重的人。 国内企业由于业务的迅速发展,不得已需要从市场上招聘许多人才进来。实际上确实存在着“外来的和尚留不住的现象”。因此,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当中,以德为本,招聘是“适当”的人,既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还易于培养企业的忠诚度,何乐而不为呢? 群体的智慧 松下企业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认为,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指挥一切, 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 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 因此, 松下公司不是仅仅靠社长经营, 不是仅仅依靠干部经营, 也不是仅仅依靠管理监督者经营, 而是依靠全体职工的智慧经营。松下公司把“集中智慧的全员经营”作为公司的经营方针。 为了发挥全体职工的勤奋精神, 松下电器公司采取精神和物质双管齐下的办法, 激励职工。在精神方面, 公司提倡“全员经营”, 宣传搞好经营是“职员自己的事”, 职工是松下电器公司的主人翁。 集思广益, 全员经营, 是松下电器公司一贯遵循的原则。在松下公司, 每个人都把公司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来干。全公司没有上下的区别, 谁想到了好主意, 就提出来, 共同经营松下公司。松下公司认为: “如果职工无拘无束地向科长提出各种建议, 那就等于科长完成了自己的一半, 或者是一大半, 反之, 如果造成“表面上唯命是从,内心打自己的小算盘”的局面, 那只有使公司走向衰败的道路。”松下公司对于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认真对待, 按成效分成1-9等, 有的表扬, 有的奖励, 贡献大的给予重奖。总之, 每一项建议, 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在物质方面, 既提倡员工为公司作出最大的付出,又为员工创造足够的休闲娱乐时间,使员工有足够的生活满意感。松下公司已经改变了过去按工龄和学历付酬的旧工资制, 采用按照工作能力确定报酬的新工资制, 并不断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松下公司不鼓励员工只眼盯着眼前的短期物质利益,因此他们员工的当期工资在较大国际化公司里面,相对来说是较低的。但是对于认同公司并想与公司一起长期发展的人,公司给予丰厚的报酬和福利,使员工即使到退休也没有后顾之忧。 公司采取的上述这些措施, 对引导职工把公司的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 从而燃烧起自己的热情, 把创业精神用于工作, 从而使整个工作群体产生着无法想象的伟大力量。 如何留住人才 公司要发展,离不开一群优秀的人才长久地为公司服务,那么怎么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呢? 首先,任用就得信任。用他, 就要信任他; 不信任他, 就不要用他, 这样才能让属下全力以赴。如果上司不信任属下, 动不动就指示这样、 那样, 使属下觉得他只不过奉命行事的机器而已, 事情成败与他能力和高低无关, 如此对于交代任务也不会全力以赴了。 领导者都知道信任别人对工作会有所帮助, 但却很不容易。有的时候许多人本身就无法信任,带来一定的用人风险。上司在交代部属做事时, 心中总会存着许多疑问, 譬如说: “这么重要的事情, 交给他一个人去处理, 能负担得来吗?”或者想: “像这种敏感度很高, 需要保密的事, 会不会泄露出去呢?”领导者常会有这种微妙的矛盾心理。 而更微妙的是, 当上司以怀疑的眼光去对待部属时, 就好像戴着有色的眼镜, 一定会有所偏差, 也许一件很平常的事也会变得疑惑丛生了。相反地, 以坦然的态度会发现对方有很多可靠的长处。信任与怀疑之间, 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因此对待要用之人, 首先就要依赖, 并且要抱着宁愿让对方辜负我, 我也不愿怀疑他的诚意, 如此可能更会赢得别人的效劳。不要随便因为一个小的错误而对整个人都失去信任。 现代社会最大的缺点, 就是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互信互敬的胸怀, 因此导致许多意识上的对立, 甚至行为上的争执,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如果我们的同事之间如果能培养起信任别人的度量, 不但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在整个公司营造一种互相信任的气氛和环境,还可以为这个冷漠僵冻的人间, 增添许多光明与和谐。 其次,不能忽略员工的升迁。适时地提升员工, 最能激励士气, 也将带动其他同仁的努力。提升员工职位, 应以员工的才能高低做为职位选定的主要标准, 年资和考绩应列为辅助材料。一家公司想求得发展的最好办法, 莫过于制造的产品日益精良。因此, 在工作上必须造就更优秀的人才, 应采取“因才适用”的提升制度来配合作业。这种制度并不受年龄、 性别的限制, 完全依才干、品德、经验来衡量, 是否可以胜任另一新的职务。 但是按这种制度提拨的人才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有时, 以为某人有八十分的程度, 可是真正做起事来却往往只有五十分的能力。相反地, 有的人办事能力却出乎意料之外。虽然这样, 松下还抱着一种“为所当为”的信念。他们认为, 为了公司的前途和利益, 必须要有冒险的精神。如果确信了某人有百分之六十的能力, 便可试用另一较高的职务。其中之百分之六十是判断, 其余百分之四十就是下赌注, 既然是赌博, 就有输赢之别了, 但常因公司的完全依赖和支持使他不负众望, 将业务管理得有条不紊。可见, 办理职员的职位提升, 还不能缺少冒险的勇气。 松下公司有许多留住人才的策略,尤其以这两条更加重要。企业营造诚信的环境,对留住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为员工提供美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才能更加激励员工的斗志,脚踏实地地为公司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