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坑监测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1、水平位移监测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
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当监测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采用微变形测量雷达进行自动化全天候实时监测。
2、竖向位移监测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
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改正等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确定。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体或坑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4、倾斜监测
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
5、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
6、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安装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或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对于钢结构支撑,宜采用轴力计进行量测。
2. 建筑倾斜监测点有哪些布置方法
建筑倾斜监测点布置方法如下:
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2、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坚直线上。
3、当由基础的差异沉降推算建筑倾斜时,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规定。
3. 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1、监测断面设置:河流监测断面设置;湖泊(水库)监测断面设置。
2、采样点的设置
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设在污染区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在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的上方设置。
监测井的布设:点状污染区(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小的地区形成的),监测井设在距污染源最近的地方。块状污染区(污灌区、污养区及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监测井设在地下水流向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
条(带)状污染区(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大地区及沿河、渠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宜用网格布点法设置监测井。监测井在液面下0.3~0.5m处采样。
(3)监测点保护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布设要求:具有代表性,保证采集到的样品以及测得数据与参数能准确表征或近似表征环境质量和条件;在监测区域内污染具有一定的均匀性;便于样品采集。
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断面的布设应有代表性,即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及回水区,尽量选择河段顺直、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无急流浅滩处。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4. 什么是布点法
布点法,环境监测中为了了解一块区域的情况进行的有计划的采样点位布置叫做布点
布点方法
分区布点法
分区布点法是将场地划分为各个相对均匀的小区,在每个小区内根据面积和特征进行布点。例如在土壤污染监测中按土地使用功能,一般分为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适用于场地内土地使用功能明确、各区域污染特征明显、场地原貌保存较好的场地。
系统布点法
系统布点法是在场地内设定固定边长的正方形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均布设采样点位。一般网格边长不超过 40 m×40 m。适用于场地原貌破坏严重、土壤历史沿革不清、污染特征不明确的场地。
动态布点法
动态布点法是指分步实施监测布点工作,后一步的监测布点根据前一步的监测分析结果来确定,耗时较长。其中较简单的一种动态布点法是以第一阶段发现的“污染点”为起点,首先在“污染点”四周等方向角布设4个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下一步监测点的布设位置,最终探明超标区域的边界。也可采用其他更加复杂和有效的动态监测布点方法。
专业判断法
根据已经掌握的场地房分布信息及专家经验来判断和选择采样点位。专业判断法适用于潜在污染明确的场地。
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检测系统架构:
基坑监测与预警系统主要由一体化监测站设备、现地通讯设备、用户自建的配合基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的监测与预警云服务平台、用户终端信息设备及应用软件等部分组成。
监测方案实施:
1、水平位移监测,采用GNSS在线监测仪或激光测距仪完成地表变形监测数据的采发。
2、竖向位移监测,采用激光测距仪、水准仪完成地表竖向位移变形监测数据的采发。
3、深部位移监测,采用深部位移监测仪完成深部位移变形监测数据的采发,包括变形初期的小位移以及中后期的大位移变形。
4、裂缝监测,采用一体式拉线地表位移监测仪、激光测距仪完成裂缝变形监测数据的采发。
5、支护结构内力监测,采用测力计、应变计、应力计完成支护结构内力监测数据的采发。
6、土压力监测,采用土压力计完成岩土内部压力变化监测数据的采发。
7、水压监测孔隙。
8、地下水位监测,采用地下水位计完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数据的采发。
9、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采用测力计、应变计、应力计完成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数据的采发。
10、降雨量监测,采用翻斗式降雨量监测仪或红外雨量计完成该地区降雨量变化监测数据的采发。
6. 大气监测采样布点的原则
1.1调查
确定采样点布设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其内容包括:
(1)对本地区大气污染源进行调查,初步分析出各块地域的污染源概况;
(2)了解本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大致估计出污染物的可能扩散概况;
(3)利用群众来信来访或人群调查,初步判断污染物的影响程度;
(4)利用已有的监测资料推断分析应设点的数量和方位。
1.2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远处;
(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应将采样器或测定仪器设置于常人呼吸带高度,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1.3采样点的数目
采样点的数目设置是一个与精度要求和经济投资相关的效益函数,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气象、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按城市人口数确定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的数目,祥见附图。
1.4采样点布点方法
(1)功能区布点法: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可以按其功能分为工业区、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商业繁华区、文化区、清洁区、对照区等。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目的设置不要求平均,通常在污染集中的工业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应多设采样点。同时应在对照区或清洁区设置1~2个对照点。
(2)几何图形布点法:目前常用以下几种布设方法。
①网格布点法: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每个方格为正方形,可从地图上均匀描绘,方格实地面积视所测区域大小、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监测目的和监测力量而定,一般是1~9km2布一个点。若主导风向明确,下风向设点应多一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同心圆布点法:此种布点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区。布点是以污染源为中心画出同心圆,半径视具体情况而定,再从同心圆画45°夹角的射线若干,放射线与同心圆圆周的交点即是采样点。
③扇形布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以点源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域作为布点范围。扇形角度一般为45°~90°。采样点设在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
以上几种采样布点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求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浓度,为大气监测提供可靠的样品。
7. 扬州核酸检测点1传45,亲历者称检测间距不足半米,如何保安全
扬州作为疫情的重灾区,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毒株已经成功变异,传染性更强,更快。即使是在核酸检测点,也有可能会被感染。关于扬州核酸检测点1传45,亲历者称检测间距不足半米,如何保安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去做核酸检测最好选择人流量少的地方,并且错峰前往减少聚集的可能性。排队等待的时候要保持距离。其次,该检测点在做取样的时候有一个病例传染了很多个人,造成人们的恐慌。既然出现了传染的情况,那么其余检测点的就会更加严格。最后,勤洗手,戴口罩是国家一直在倡导的防疫措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履行,从外面回来之后要进行消毒,出门在外,必须佩戴口罩。
一:佩戴N95口罩效果会更好一点,尤其是去往人员密集的区域。
去做核酸检测最好选择人流量少的地方,并且错峰前往减少聚集的可能性。排队等待的时候要保持距离。
关于扬州核酸检测点1传45,亲历者称检测间距不足半米,如何保安全?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如果你也认可本篇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哦。
8. 基坑监测点布置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基坑围护体系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必然会产生侧向变位,关键是侧向变位的发展趋势如何。一般围护体系的破坏都是有预兆的,因而进行严密的基坑开挖监测非常重要。通过监测可及时了解围护体系的受力状况,对设计参数进行反分析,以调整施工参数,指导下步施工,遇异情可及时采取措施。应该说,基坑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措施。监测点布置为一下三点:
1、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2、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夸大监测范围。
(2)、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3)、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小于3个监测点; b、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c、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d、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e、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 f、高耸构建筑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4)、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5)、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外墙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6)、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7)、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根据管线修建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 b、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 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 c、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 可设置间接监测点。
9.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布点方法有哪些
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首先要明确监测目的。监测目的不同,点位选址要求、点位数量等均不同。监测目的可以分为很多方面,包括:反映城市空气质量和变化、反映背景空气质量、反映农村或区域尺度环境空气质量、判定全国/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是否达标、反映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采样点的布设方法有以下几种: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以及功能区布点法,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这些布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协同使用。
10. 防雷检测点如何布置
你所谓的检测点是不是接地测试点。下面就接地测试点简单叙述一下:
防雷接地检测点的布置,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目的就是有效的检测建筑物的接地阻值,如果是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一般一个点即可以反映,实际中可能会有2-4个监测点,多点测试保证阻值的可靠以及有效性!
如果是独立接地装置就需要每个接地装置一组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