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线路复测分坑(单杆),这是什么意思和线路复测分坑(双杆)有什么不同
单杆与双杆的区别:在一基电杆中,由两根水泥杆构成的称为双杆,如左图所示。而只由一根水泥杆(或钢杆)构成的称为单杆。这是两种杆最根本的区别。双杆一般是用水泥杆,单杆用水泥杆或钢管杆。
线路复测分坑实际是两项不同的工作。设计单位在输电线路设计完成后,在施工时要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除向施工单位移交图纸资料外,还要将线路的走径方向、杆塔位置等现场资料以桩位的形式移交,以便施工单位施工。上述交底到开始施工可能会有一段间隔,现场情况可能有些变化,桩位标志有可能丢失,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根据设计资料对现场再进行一次测量,这就是复测。
分坑则是将图纸中每基杆(塔)的基坑、拉线坑以及施工用的各种地锚坑进行现场定位,以便土方开挖。单杆、双杆的分坑是一个意思,只是分坑的方法不同,基坑数量不同而已。
2. 位移角度杆塔,无位移角度杆塔大概指的是什么
架有高压电线的杆子或铁塔,受到电线拉力的影响,会沿着电线的方向倾斜,发生位置移动。这里说的是许多杆子或铁塔整整齐齐排成一条线的情况。如果电线拐了弯,那么倾斜方向就是合力方向了。
3. 基站简易杆塔配套施工方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3-26
4. 复核桥梁桩位的过程
关于桥梁桩位坐标设计和复核 桥梁桩位坐标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简单的说有数据法(填数据,然后由软件生成)和直观法(直接在cad界面点取)两种。 1.数据法 数据法成表时间快,可以将全线桥梁通过同一做好的数据文件,一次性生成,具体做法是: 参读设计文件(桥墩、桥台一般构造)→墩台桩号(角度、支距)→软件读取→分桥调表→完成设计文件。 2.直观法 直观法出图准确率有保证,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错误,便于自校,具体做法是: 参读设计文件(桥墩、桥台一般构造)→运用软件生成分跨线→定位各桩位→点取坐标→完成设计文件。 两种方法均需要五个步骤来完成设计: 数据法存在人为因素影响:墩台(角度、支距)容易出现输入错误;分桥调表时容易产生批量出图时的调表错位;存在自校困难的问题。 直观法全部在桌面操作完成,即使错误,仅会在一座桥中出现(每座桥可能会有不同的一般构造,需要反复读图),且人为因素小(也存在偏置和点取错误),出现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小,便于自校。 目前,公司内部桥梁桩位坐标的做法是数据法出图,第三方直观法复核,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成图习惯,能够确保文件的准确性。 3.存在的问题 通过今年的三条高速公路桥位坐标的复核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⑴斜交肋板台、斜交薄壁台、独柱偏心墩(带承台的独柱墩)等结构是桥位计算错误出现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一般构造设计人员与桩位设计人员设计思路不统一,对分跨线、背墙线认识不深入导致;问题 ⑵数据文件编制时,出现个别支距偏差; ⑶调表错位; ⑷复核完成后修改不彻底;
⑸朗晟结构调整后,没有重新进行复核。 4.解决问题的办法 ⑴桥台设计人员(含复核人员)进行桩位坐标设计工作,降低读图错误的可能性。 两种方法均可采用,若采用数据法,建议在数据文件完成后,即进行初期复核工作,复核内容为桩号、支距和角度,复核完成后进行下一步骤设计工作。 ⑵朗晟设计文件完成后,开展复核工作,修改过程中,应按公司员工手册规定,严格按照复核意见(参看复核图纸),对有问题的桩位进行修改。 ⑶最后提交第三方复核,复核、修改完成后,设计过程结束。 5.曲线斜交肋板台桩位计算 以曲线斜交肋板台桩位计算过程为例:读一般构造图→得到桥台背墙线位置(一般与分跨线不在同一位置)→以设计线与背墙线交点为中心旋转至斜交角度→做背墙旋转线的垂线(垂线位于设计线与背墙线交点处)→按一般构造偏置背墙线和垂线→偏置线的交点为桩位位置。 数据法与直观法在读图完成后,均需进行上述工作,数据法需要对每个交点进行桩号、角度和支距描述,这是一个比较困难和复杂的过程,也是极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直观法即可直接点取,不必数据描述,存在问题的可能大大降低。
5. 桥梁施工中,如何复测桩基是否偏位
使用全站仪确认去除桩头后已达到设计标高的桩顶的中心点坐标,再去对比通过拉线确认的钢筋笼中心点位置,大致确认偏差,实际工程中,这个数据是没有办法确定一个准确的偏位值的,原因是:
1、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桩顶是有护筒的,而护筒直径比桩径是要大出来20厘米左右,而护筒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就已经拔出来了,所以成桩后的桩顶混凝土边界是没办法准确确认的,即使破除了桩头也是如此;
2、桩基属于隐蔽工程,基本都在地面以下,看不到,并且大多都是摩擦桩,也不能随意开挖验看,所以,更多的时候复测桩基偏位只能看通过全站仪确认坐标后的桩基中心点与成桩后的钢筋笼的中心点之间的偏差来大致判断桩基可能的偏位情况;
3、桩基通常的组成(单桩除外)都是若干根桩与承台组合而成,由于承台的存在,孔中心的偏位允许偏差通常还是挺大的,比如《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9JTG_T_F50-20110中的规定就是“群桩100mm,单排桩50mm”(表8.6.3)
6. 桩基础施工过程
一、准备工作。
测量放线。建立临时施工控制网:为保证桩位定点的准确性,本工程拟采用外围控制网及场内定点控制网的方法进行施工测量、定点;
参考资料:桩基础工程方案-网络
7. 桩基施工的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
锤击管桩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桩位复核→桩机就位、调整→桩就位、三心同线→双向调整垂直度→沉桩→接桩→沉桩→送桩→收锤→拔送桩器、挡桩孔口→完成一根工程桩。
施工流程
测量放线:按照红线要求对建筑物进行测量定位,在甲监理等有关人员复核测量基线、水准点、控制点、桩位点并签字认可后方可使用。
根据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及设计图纸,测量标定各个桩位中心点,打入短钢筋并辅以醒目标志,并测放出场地标高,将测量定位成果图报监理或建设单位复核验收签字确认后方可开始施工。
测放桩位误差不得大于20mm,并且施工过程中测量人员在沉桩前应对短钢筋头进行复核,以避免沉桩和桩机行驶造成的土体隆起影响桩位的准确性。对所施工后的桩也要跟踪观测两到三天,判定土体是否发生位移,震动挤土效应是否强烈。
(7)直线杆塔桩位复测的两种常用方法扩展阅读:
锤击管桩的施工过程为:
(1)、桩机移到指定桩位,打桩前必须将桩台调平,就位后将桩吊放入压帽内,确保锤、帽、桩三心对正在一条垂线,帽与桩顶间确保有良好的接触,检查桩的垂直度和桩位偏差,待垂直度在0.5%以内以及桩位偏差不得大于20mm方可进行沉桩,必要时将桩拔出重插;
(2)、启动柴油锤开始打桩;桩垫选择100mm厚的纸垫或者塑料制品,避免应力集中引起桩头损坏,并及时更换,并且遵循重锤低落距打桩;完成一节桩的沉桩过程后,电焊接桩,再重复第二节、第三节等的沉桩过程,从而完成一根桩的施工过程。
对中后桩的垂直度的调节以及施工过程中桩的垂直度的控制,由桩机指挥及主机操作员一起完成;桩机指挥通过垂球观测桩的横向垂直度,其纵向由主机操作员通过垂球来观测桩的纵向垂直度。
沉桩过程中时刻检查桩身垂直度,当垂直度大于0.8%,应找出原因设法纠正;当桩尖达到硬土层时严禁用移动桩架的方式纠偏。
当管桩一插入地表土后就遇到厚度较大的淤泥层或松软的回填土时,柴油锤应采用不点火(空锤)的方式施打,液压锤应采用落距为20~30cm的方式施打,使管桩缓慢下沉。
沉桩较难时,要检查落锤有无倾斜偏心,特别要检查桩垫、桩帽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需更换或补充软垫。每根桩宜连续一次打完,不要中断,以免难以继续沉桩。
接桩:本工程桩基接头形式采用电焊接头,待上节桩垂直度调整完毕后方可进行焊接操作。焊接前适用钢刷子将端板表面油污、铁锈、泥土等杂物清理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上下节桩焊接时,下节桩头露出地面50-100mm,以便焊接操作。接桩时应先点焊4~6个点固定,然后两名电焊工进行对称焊接,并确保焊缝质量和尺寸。焊接停歇时间以及上、下节桩平面偏差和桩顶平整度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焊结束后待其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沉桩,严禁适用水冷却以及焊完即开始沉桩;
(2)、电焊接桩焊缝:焊缝咬边深度≤0.5m,上下端部错口≤3mm,焊缝电焊质量外观为:无气孔、无焊瘤、无裂缝,具体见(GB50202-2002)规范要求。
送桩:按预先测量的现场标高送到设计要的桩顶标高,其误差为±5cm,应测量校正送桩器垂直度,避免偏心受压给桩段不必要的弯矩。送桩或者复打时,应事先检查管桩内是否充满水,若管内充满水,应先抽去部分水以后才能施打。
8. 中桩,边桩,红线桩复测的方法是否一致,假设不同,不同在那里
复测的方法一致的,都是通过控制线来量测的。
如果不同,不同点为:
1、中桩可以直接通过中心控制线进行比较;而边桩可以通过中心线打垂直线或角点定位量测,也可以放测辅助线量测;都可以采用全站仪和经纬仪测量。
2、红线桩可以通过全站仪或经纬仪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