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食用菌菌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使优良菌种的性状保持稳定,人为地创造条件,使菌种的新陈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状态。
食用菌菌种为食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使优良菌种的性状保持稳定,人为地创造条件,使菌种的新陈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状态即选取优良菌种的休眠体或富有生命力的悬浮液在低温或脱水状态下保存。
通过切取菌索、子实体、菌核的新鲜幼嫩的组织进行分离,以获取纯菌丝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菌种分离法之一 。子实体、菌索等实际就是双核菌丝的纽结物,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分离时所 选择的材料不同 ,该方法又可分为菌索组织分离法、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及菌核组织分离法。
(1)最常用的菌种改良方法是扩展阅读:
食用菌菌种的相关要求规定:
1、菌种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菌种经营档案,载明菌种来源、贮存时间和条件、销售去向、运输、经办人等内容。经营档案应当保存至菌种销售后2年。
2、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并建立菌种生产档案,载明生产地点、时间、数量、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菌种来源、操作人、技术负责人、检验记录、菌种流向等内容。生产档案应当保存至菌种售出后2年。
㈡ 菌株改良的方法
工业菌株的改良涉及到对主要商业发酵产物生产菌的改良或开发,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通常采用提高菌种产量的方法,也有按要求去操纵菌种的某些特性,如深层培养的菌体形态,或使之能利用廉价原料等.产黄青霉菌产量比原种提高五百倍左右
㈢ 食用菌菌种的菌种改良
即采用遗传育种的方法,使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而得的出发菌株)的遗传因子 DNA发生突变、重组,从而从中选出产量高、成品质量好或具有新的培养特性如耐产物抑制、能利用廉价原料以及具有生产新品种能力的优良菌种。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细胞融合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诱变育种是利用诱变因子如紫外线、钴-60、乙烯亚胺类等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生产菌株的单孢子悬浮液,以获得诱发突变株。随后进行突变株的筛选,从中筛选高产菌株。由于随机的突变群体中,有益突变所占比例很低,要获得高产突变株必须进行大量筛选。近年来,随着发酵代谢控制研究的发展,可根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反应点,并通过它们的改变以提高产率或其他特性,如选育抗产物反馈抑制的突变株、增加细胞透性的突变株及营养缺陷型的突变株等。这种“理性筛选法”广泛应用于氨基酸产生菌的选育。
㈣ 为什么要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有哪些方法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者其本身的菌种特性能够为人们利用,在生物医药,食品和发酵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刚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菌种,原始特性不能满足大规模的需要,因此,通过菌种改良的方法筛选菌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
菌种育种方法很多,有推理育种,基因组重排,原生质体融合,抗性筛选,代谢工程等多种方法。
㈤ 食用菌市场很畅销,现在关于食用菌有哪些改进栽培技术呢
将按配方搅拌,经发酵好或经灭菌消毒的培养料在畦底铺好,厚度约5厘米,然后在培养料上撒菌种2厘米。以此类推,共三层料三层种,最上层菌种上覆沙质土2厘米。熟料栽培是指将培养料装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后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将培养料内的生物全部杀死。冷却后经无菌操作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平菇采用原料广泛,棉籽壳、玉米芯、豆秸、棉短绒、甘蔗渣、麦草、稻草等都可以用来栽培平菇,原材料的广泛适应性是其它食用菌品种不能比拟的。
㈥ em菌改良土壤的方法是什么
em菌改良土壤的方法:
1、用em菌改良土壤的方法
对有肥田草和稻草还田的田块,每亩播洒用0.5公斤em菌液原液制成的稀释液进行沤田,稀释液的亩用量为500公斤;没有肥田草和稻草还田的田块,每亩施10公斤em菌液稀释液发酵堆肥。
2、使用em菌种植水稻
(1)用0.5%em菌液(每0.5斤em菌液加100斤水)浸种2-4小时后播入秧场。
(2)秧苗长到2-3片叶时,用0.1%菌液(每0.1斤菌液加水100斤)喷洒两次,提高成秧率。插秧前,用0.2%菌液(每0.2斤菌液加水100斤)泡根5分钟,保苗促长。
(3)移栽期,追施em菌液堆肥每亩50公斤或用菌液随水浇灌。
(4)生长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分别用0.2%菌液(每0.2斤菌液稀释液加水100斤)喷洒叶面也可视长势每周叶面喷施一次1%em菌液(每1斤菌液加水100斤)。
(5)用菌液稀释液除草。秋收后,每亩撒施200-300公斤菌液稀释液发酵堆肥,利用菌液促生长作用,让草籽打破休眠常规,反季节提前萌芽,不能越冬而死。
第二年春,喷施一次0.2%菌液,加快残余草籽发芽,然后通过春耕翻地和旱地锄草,将杂草沤死或除去。如此连续二、三年,可清除全部杂草。以上方法适用于其它水田作物。
㈦ em菌发酵方法,em菌改良土壤的方法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