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曾紫气东来书法
范曾先生的书法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书法藏友追捧的书法作品。到底有何美丽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范曾紫气东来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范曾紫气东来书法欣赏
范曾紫气东来书法图片4
范曾人物简介
范曾,1938年7月5日生,江苏南通人,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 。1957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半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1978年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画家。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人。
1984年调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 。多幅作品为中外美术机构收藏,并出版有《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自述》等 。
范曾的《灵道歌啸图》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八仙图》等藏于中国美术馆,《秋声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
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1982年获日中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
书法新入门执笔法
干任何事,只要使用工具,都涉及到如何拿工具的问题。毛笔是书写的工具,你要想写好毛笔字,首先必须了解握笔的方法。因为握笔的方法正确与否,对写出来字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笔、墨、纸、砚和字帖均已备齐,接着就是怎样临写的技法问题。技法中首先接触到的是握笔及姿势问题。
一、执笔的方法。据已故的着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的。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到来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执笔方法也变为五格执笔法了。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却仍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二、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2. 毛笔怎么握笔
毛笔握笔方法如下:
1、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擫、压、钩、格、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这就是所谓的“五指执笔法”, 右手五指全派上用场。
2、三指执笔法: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几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3、手掌握管法: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
毛笔握笔方式的重要性
执笔方法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正确而方便地使用毛笔,最大限度地运用毛笔的性能,写出符合要求又美观的字来。自古至今,毛笔的握笔方法可以说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当时用笔和常人有所不同,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于是说,关于毛笔的握笔姿势,其实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你认为好的方法均可。
3. 黄庭坚是如何批评苏轼的你如何看待这种批评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号称“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既是师生,又是书友,相互间学术探讨、技艺切磋、取长补短。苏轼写字时字型常取扁势,黄庭坚喻之为“石压蛤蟆”,向苏轼提出中肯的批评。
黄庭坚创新意识强烈,在书法上他受苏轼影响很深,然而他始终与苏轼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自立门户”这点上他的观点十分鲜明。
苏轼写字执笔方法靠近笔头,着臂抵腕,握笔靠下,导致笔锋回旋的余地相对狭小,这或许也是苏东坡形成结体左伸右缩、左秀右枯、笔画厚重简短之书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执笔方式有它的优点:线条肯定平实,爽健酣畅。
黄庭坚对苏轼的批评,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如果不“石压蛤蟆”,也许就没有苏轼的特色了。
4. 五指执笔法是什么方法
回答如下:
擫:用拇指的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内侧,力量朝右上方,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
押: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
钩: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
格: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执笔方法十分重要,怎么舒服怎么拿笔是写不好字的。
书写毛笔字的技巧:
首先是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
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5. 五指执笔法是什么
五指执笔法解释分别如下:
1、擫:用拇指的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内侧,力量朝右上方,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
2、押: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
3、钩: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
4、格: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5、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执笔方法十分重要,怎么舒服怎么拿笔是写不好字的。
书写毛笔字的技巧:
首先是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
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6. 如何理解苏轼说的“执笔无定法”
当然,说“执笔无定法”,并不是说想怎样执笔就怎样执笔。依我看,像运动员攥标枪那样执笔恐怕会影响笔的使转;如果象拿火炬那样,再虎口向下“作书”也不利于挥洒。我以为这“无定法”之中还应“有法”。既然造物赋于我们的是五指,还是五指都用上为好。执笔总要顺应生理机能,要舒适、自然、灵活、宽松,不要拘挛、生硬、板滞、僵化。这大约就是所谓“要使虚而宽”吧!
7. 书法怎么拿笔
一、硬笔书法:
正确握笔姿势的步骤与相关重点说明:
步骤一:
8. 苏轼的行书风格特点
我们文学历史上有一位可以比肩于李白杜甫的人,那就是宋代的苏轼。很多人刚知道苏轼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读了宋词,而再又读到苏轼写的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耳熟能详的词作,如果你在深入了解苏轼,你会看到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就是一个大咖。他不止是诗词好,开创宋代豪放派词风先河,文章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画也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还有苏门四学士,其中他的四个徒弟的某些艺术成就也不亚于他苏轼本人,可见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
他的书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书法上,苏轼跟蔡襄,黄庭坚(他徒弟),米芾齐名。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呢,用他徒弟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石头压蛤蟆,苏轼也调侃黄庭坚的字是树上挂着死蛇。可以见他们师徒也是感情非常深,才会这么相互调侃。
苏轼书法的特点,用墨比较浓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字体比较扁。至于他的运笔特点,如果细心一点,可以发现他的运笔不是很快速的运笔,比较缓。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诗帖》
他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呢?其实他的执笔方法在宋代一直是被其他人笑话的,但是依旧不影响他书法上的成就,总之能写出好字来,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对不对?他的执笔方法就像今天我们握钢笔圆珠笔那样的握法。他说这种握法才是更接近于魏晋一路,也许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反过来思维一下,其实我们抓圆珠笔的方法,也是挺科学的!
还有就是他写字的姿势也经常会让人笑话,他的姿势是趴在桌子上的,肘关节一直贴着桌子,这种做法,跟现代的书法家们也是完全不一样啊,现代的书法家写字大部分都是站立,腰杆笔直,肘关节不会在桌子上支撑,样子比苏轼的潇洒一万倍啊!而苏轼才不去管姿势好不好看,关键他趴着写字能写得比你腰杆笔直的好看就行,对不对。其实趴着写字确实比腰杆笔直要好,苏轼这种姿势也更符合着力点的要求。
苏轼的书法是其中一面,书法还有很多方方面面,至于苏轼的这种方法,后人也可以在闲暇之余作一下试验,好不好用就自己决定了,还是那句话,不要去讲究形式,关键要看写出来的效果。
这篇文章简短介绍了一下苏轼书法的特点和他写字运笔的方法,还有他写字的姿势。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