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食用菌灭菌方法
用臭氧灭菌
根据生产环节KPI分析,可分为六大关键环节。1、培养料配置
;2、消毒环节
;3、优质菌种选择及接种
;4、发菌培养
;5、出菇棚场地建立和出菇
;6、食用菌采收和臭氧保鲜
。
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关,以减少杂菌污染和病虫鼠害,育壮菇体,增强自身抗病抵害能力,才能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
采用最新臭氧技术,可以提高食品菌质量,避免霉变。提高食品菌产量20%以上。
Ⅱ 食用菌的灭菌方法有多少种
灭菌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较多使用、而且效果好、效果稳定的是物理法的热力灭菌法。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高压蒸汽灭菌:要求有高压蒸汽锅,技术指标最高温达摄氏140度或2公斤/平方厘米压力。物品在密闭容器内,水经过加热产生高压蒸汽而提高温度达到杀菌的目的。一般培养基可用摄氏121度保持20分钟即可达到灭菌效果,已经把菌丝营养体、孢子、芽孢全部杀死。但如果基质内含有葡萄糖、马铃茨、豆芽汁、维生素等物质则应用摄氏115度保持20分钟为宜,否则过高温度会破坏营养物,而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食用菌生长。木屑、蔗渣、棉籽壳、麦粒、草料、粪干等物质原来含菌量较大而且含水量较少,宜用摄氏129度保持12.5小时灭菌。
二、常压蒸汽灭菌:物品在锅内以常压蒸汽进行灭菌。通常蒸汽温度为摄氏95105度,因此灭菌的时间要求68小时才能达到效果。这种方法适合人力,燃料充足,未有能力购置高压蒸汽锅的地方使用。这种方法对保持培养基的养分较好。
三、间歇性灭菌法:对不宜超过摄氏100度高温的物品较好。培养基置锅内经摄氏100度高温蒸1小时,杀死杂菌的营养体,保温在摄氏2530度24小时,残留的孢子萌发成营养体。进行第二次蒸煮1小时,把萌发的孢子杀死。同法,进行第三次蒸煮1小时,保温等做法,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
四、过滤除菌:一些不耐高温的物品经过机械阻留的技术把杂菌除去。如血清、维生素、氨基酸等物多用此法除菌。要求设置抽滤瓶和空气压缩机才能进行。
五、化学药剂灭菌法:常用的化学剂有氯化汞、高锰酸钾、漂白粉、福尔马林、酒精等。在食用菌栽培中,这些化学剂的灭菌效果不稳定,而且有些影响到产品的安全性,如氯化汞不宜用于食物,而多用于表面消毒或环境消毒。
Ⅲ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策略和注意事项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策略:
1、引种时避免菌种带螨。
2 、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杂菌污染。
3、及时处理菌种瓶和栽培料。
4、菇房门窗应装纱门,以防成虫飞入产卵。
5、消除菇房周围垃圾,房内地面撒生石灰。
注意事项:
1、接种室、培养室要有专人负责打扫、消毒、定期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种立即处理,不可随地乱丢。
2、发菌房、栽培房要预先彻底消毒。
3、发现病菇、虫菇要及时除去,采下的病菇、虫菇要集中毁或深埋,不可丢在菇房边。
4、严禁合作剧毒农药,对残效期长,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气味的农药,不能直接用于菌床或菌袋上。
5、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和食用菌无害的药剂,并掌握适当的浓度,适期进行防治。
(3)食用菌的消除方法扩展阅读:
食用菌栽培的方式多种多样。
按培养料分,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
按栽培方式分,有畦栽、床栽和箱栽;
按培养场所分,有室内栽培、室外栽培等。
食用菌的代料栽培包括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
生料栽培是指按照配方将培养料加水拌匀后直接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方法;
熟料栽培是指按照配方将培养料加水拌匀、装袋、灭菌后再接种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发酵料栽培是指将培养料加水拌匀后经发酵以杀灭有害杂菌和虫卵,并使培养料腐熟,然后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方法。
用于生料栽培的棉籽壳等材料必须新鲜,不结块、不霉变,气温在15℃以下。用于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材料不必新鲜,高温、低温季节均可。
平菇可用生料栽培;双孢蘑菇、鸡腿菇、巴西蘑菇、金顶侧耳等可用发酵料栽培;灵芝、香菇、金针菇等用熟料栽培。双孢蘑菇、巴西蘑菇等多用床栽,其他食用菌多用袋栽。
Ⅳ 食用菌出现青霉菌,平时应该怎样防治
在自然界中,青霉菌的孢子无处不在,通常的食用菌生产中,每个生产环节都可能感染了青霉菌。一起看看食用菌青霉菌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4、局部袋装细菌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分段木材出现时可用石灰水冲洗青霉菌,克美岭1%,多丰农0.5%,蘑菇床病0.1%。喷洒0.1%的乙内酰脲溶液进行预防和治疗。
Ⅳ 有什么方式可以去除杂菌污染呢
一般在蘑菇种植中常会受到杂菌的污染,从而导致蘑菇的减产严重的会绝收;杂菌一般为绿色木霉、曲牢等,是制种及熟料生产个最为常见的杂茵之一,杂菌可长期存活于土壤及有机材料或棚内墙体缝隙中,通过空气、覆土材料、工具等传播。
方法一、提前进行预防:可以使用百病去无踪彻底消杀菇棚;发茵及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杀菌药物,生产中可将百病去无踪和蘑菇杀病灵交替使用。
方法二、对已经发生污柒的菇棚,打开全部通风口及进出口加强通风;同时喷洒百病去无踪,然后再处理污染菌袋。
方法三、杂菌斑点性污染:采取100倍消霉王溶液注射杀灭措施,如杂菌孢子系从基料内萌发则提高浓度至50倍左右,并深插针头,使药液自内向外渗出,杀灭效果可达100百分之。注意,针头插入点应在污染点的偏上方,斜向插入并注射后,使污染点处近地面。
方法四、杂菌连片性污染:难以注射药物时,可将污染处塑膜切开十字口,掀开塑膜,涂刷药液,这只适应基料表面萌发的杂菌,并须早发现。否则,可支接撒使药粉,然后将塑膜归位,其杀灭效果良好。
方法五、杂菌污染菌袋百分之50左右的:可视情况灵活处理,如食用菌苗丝已发至大半以上,即基料已经被菌丝相连,可祛除塑袋,对配150倍消霉王溶液予以浸洗菌柱,然后覆盖塑膜予以发菌培养;如污染发生偏重、食用菌菌丝数量较少,可对菌袋纵向切开3至5条口,松动塑膜后浸洗,时间稍长一些,然后静置发菌。
Ⅵ 食用菌培养基质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基质消毒灭菌包括对培养基、培养料中的微生物进行杀灭,是食用菌纯培养的必要条件,一般采用热力灭菌。热力灭菌是一种物理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从而使酶失去活性,达到灭菌的目的。
热力灭菌有多种方式,分为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
湿热灭菌主要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常压蒸汽灭菌、沸水灭菌、间歇灭菌等多种方法。干热灭菌主要包括火焰灭菌和干热高温灭菌。灭菌时,应根据被灭菌物料达到的无菌程度、物料的理化性质和生产上的设备状况来选择相应的灭菌方法。一般同样温度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因为蒸汽的穿透力强,原生质在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变性凝固。如蛋白质含水量为0时,经160分钟~170分钟才能凝固;含水量在18%时,经80分钟~90分钟就可凝固;当含水量在50%时,只要56分钟变可凝固。由此可见,在湿热处理下,杀灭微生物的时间要比干热灭菌短得多。
Ⅶ 单菌种的分离是消除污染杂菌的一种方法吗
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 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 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 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 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移入 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③钩悬法:取成熟菌盖的几片菌褶或一小块耳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用无菌不锈钢丝(或铁丝、棉线等其他悬挂材料)悬挂于三角瓶内的培养基的上方,勿使接触到培养基或四周瓶壁.置适宜温度下培养、转接即可. ④贴附法:按无菌操作将成熟的菌褶或耳片取一小块, 用溶化的琼脂培养基或阿拉伯胶、浆糊等贴附在配管斜面培养基正上方的试管壁上.经6~12小时的培养,待孢子落在斜面上,立即把孢子连同部分琼脂培养基移植到新的试管中培养即可. 孢子分离得到的母种、必须进一步提纯复壮,当母种定植一星期左右,菌丝布满斜面时,选择菌丝健壮、生长旺盛无老化、无感染杂茵的母种试管,进而转管扩大,一般到栽培种,转管不宜超过5次. 孢子分离得到的母种,必须通过出菇试验,鉴定为优质菌种后,才可供生产使用. 一般菌类如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冬菇和草菇等,都可用多孢分离法获得母种. 现就银耳孢子分离略述于下: 按无菌操作获取种耳后,悬挂种耳的三角瓶经12小时培养后,瓶底培养基表面就有"孢子印".取出种耳,置 20℃—25℃温箱培养2~3天,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乳白色透明的糊状小菌落,就是银耳的酵母状分生孢子形成的少量银耳菌丝.此时移接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待长满斜面后,再移接入营养丰富,且表面比较干燥的培养基上.经30天左右,菌落长出白色菌丝. 银耳的酵母状分生孢子、菌丝只有与羽毛状菌丝的子囊菌(香灰菌丝)混合培养时,由后者帮助分解木材及其他一些纤维物质,提供营养,才能利于银耳孢子萌发,菌丝的定植和子实体的形成. 在两种菌丝交会时,先选出两种纯菌丝. 羽毛状菌丝要纯化选育,一般要选取生长迅速,爬壁力强的试管斜面或种瓶,取先端菌丝,转管移接,置25℃—28℃上培养,重复转管几次即可得到优良纯种. 银耳菌丝的特点,菌丝生长缓慢,担孢子也不易萌发.在进行两菌混合时,先取经8~IO天培养的银耳菌丝斜面,按无菌操作方法在该斜面上距银耳菌丝约0.5厘米处接入一 小块羽毛状菌丝.置25℃下培养1周即得到混合好的银耳母种. 2.组织分离培养法 利用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无性繁殖而获得母种的简便方法,即组织分离.该法操作简便,菌丝生长发育快,品种特性易保存下来,特别是杂交育种后,优良菌株用组织分离法能使遗传特性稳定下来.常采用以下分离方法. (l)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切去菇两基部,在无菌箱内以0.1%的升汞水浸几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并揩干或用75%酒精棉球擦拭菌盖与菌柄2次,进行表面消毒.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在萌盖和菌柄交界处或菌褶处,挑取一小块组织;移接 到PDA培养基上.置25℃左右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如香菇、平菇等可以用此方法. (2)菌核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而常见的是它贮藏营养的菌核.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或升汞消毒后,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 培养基斜面上,保温培养.应注意的是,菌核是贮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物质,只含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取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出菌种. (3)菌素分离:有一部分子实体不易找到,也没有菌核,可以用菌素进行分离.如蜜环菌、假蜜环菌.其操作方法是先用酒精或升汞将菌素表面黑色皮层轻轻擦拭2~3次, 然后去掉黑色外皮层(菌鞘),抽出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将菌髓剪一小段,接种在培养基上,保温培养,即得该菌菌种. 菌素分离要注意:因菌素比较细小,分离素也比较细小,分离时极易污染杂菌,所以要严格操作. 3.基内菌丝分离培养法 利用食用菌生育的基质作为分离材料,来得到纯菌种的一种方法,叫基内菌丝分离法. 此种分离方法是适宜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才出现,而且是朝生暮死,不易采得的子实体.基内分离法与组织分离法不同之点是,干燥的菇木或耳木中的菌丝常呈休眠状态.接种后有时并不立刻恢复生长.因此,有必要保留较长的时间(约1个月),以断定菌丝是否能成活.基内菌丝分离法又可分为,材中菌丝分离(即菇木或耳木分离法)及土中菌丝分离法等. (1)材中菌丝分离法:就是菇木或耳木分离法,为了减少杂菌的感染,菇(耳)木在分离之前,必须进行无菌处理.可以把菇(耳)水表面用酒精灯火焰轻轻烧过,以烧死霉菌的孢子,或再用0.1%的升汞水浸孢几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接种块切取时应注意.接种块必须在该菌菌丝分布的范围内切取.所以,菌丝生长缓慢的种类应浅取;菌种生长快的种类可以深取.同时.还应根据菇菌的种类、木材质地、菇(耳)木粗细、发育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菌丝分布的范围.然后用一把利刀进行切取.接种块应尽量小些,以减少杂菌感染机会,提离菌种的纯度.接种块移到培养基上,就应该放到适合菌丝生长的22℃~26℃ 的温室或温箱中培养,使菌丝恢复生长. (2)土中菌丝分离:食用菌种类很多,许多土生的食用菌;孢子不易萌发.组织分离也不易成功,用土中菌丝分离获得纯种的方法,叫土中菌丝分离. 土中菌丝分离时要注意,由于土中菌丝体的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土壤微生物,因此分离时必须尽可能避开这些微生物的干扰,尽可能批取清洁菌丝素的尖端、不带杂物的菌丝接种,反复用无菌水冲洗,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抑制细菌 生长的药物,如 40微克/升的链霉素或金霉素.如发现感染细菌,可以把菌落边缘的菌丝挑出来,接种到木屑培养基中.因细菌没有分解木质素的能力,因此在木屑培养基中不易扩展;只局限于接种处.待菌丝长出感染区后,就可以再进行扩大提纯了. (3)子实体基部分离:从瓶栽、袋栽或大床栽培的子实体基部分离出新菌丝的方法,叫子实体基部分离,现以袋栽银耳为例说明: 从出耳早、出耳率离、无病虫害的栽培室中;选择生活力最强的幼耳5袋,移到气候温和,有散射光的野外场所进行后期培养,以增强菌丝体的生活力.经培养7~10天后,待子实体直径达4~5厘米时便可取回,作为分离的母体.再从中筛选最理想的一朵,用利刀割掉银耳子实体,放置于 0℃的冰箱或有敌敌畏的容器中过夜,以便杀死瓶中的害虫.然后用75%酒精或升汞擦洗耳基和袋子外边的杂质,连同接种工具、接种培养基等移进无菌室.经灭菌后,用接种刀把袋口上部约15毫米厚的老菌根挖除,并进行培养.待袋口露出白色菌丝时,用接种针挑取一块半粒米大的白色菌结体,迅速移入母种试管培养基的中央,轻轻地脱去接种针, 塞上棉塞. 为了能够获得较多的母种,一次接种量要有100—200支试管,以便从中选择.分离后应及时移入22℃—24℃恒温箱或温室中培养.由于培养基内水分较多,菌丝恢复要比耳木分离得快.经2-3天后,分离物的边缘就可看 到白色菌丝.每天要至少观察两次,以便提纯.观察、提纯方法与耳木分离法担同.经适温培养10-15天后,当接种块扭结团出现红、黄色水珠时,即可扩大原种. (二)原种和栽培种的接种培养 母种获得以后,为了满足菌种生产的需要.应选出优良、纯度高的母种进一步扩大为原种. 原种培养基一般采用棉籽壳、木屑、草类等培养基. 瓶装或袋装的原种培养基灭菌后,可送入灭过菌的接种箱内,待瓶中的培养基冷至30℃以下,可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接种. 菌种瓶(袋)放入培养室时,要经常进行检查,一经发现杂菌污染,立即取出.培养成的原种,菌丝体必须健壮有力,紧贴瓶壁而不干缩,颜色纯正,具有一定清香味,生活力强,扩制成栽培种时吃料快. 栽培种就是将原种进一步扩大培养成三级种,它和原种的接种及培养相同.一般香菇、平菇、冬菇、猴头、木耳、银耳的栽培种多用锯木、棉皮作培养基.蘑菇多用粪草做培养料. 栽培种要求料块不脱水干缩.菌丝体健壮有力、颜色纯正,有清香味,无老化现象,无杂菌污染,有的种许可有少量原基,接入栽培料后,发菌快,长势好,生活力强. 原种在接栽培种时,原种瓶口的一层菌丝体应挖去不用. (三)液体种的简单培养 目前,用液体深层发酵法生产菌种,具有生产量大、周期短、菌龄整齐、成本低廉、接种方便等特点,是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目标.现将液体种培育过程简述于后,供参考. 简言之就是将纯正优良的菌种,接入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使菌丝繁殖形成大量小菌球,然后将这种培养基拌入木屑或棉籽皮料内,制成菌块、培养其形成子实体.还可用于制原种、栽培种. 培养液体菌种,可将培养液装入三角瓶中,约占空瓶的五分之一重量.用摇瓶机(也称摇床)来培养.摇瓶机有旋转式和往复式两种,一般多用往复式.液体培养基可用马铃薯汁(加糖),麦芽汁配制,也可用玉米粉、豆饼粉、糖、无机盐等配制.可以混合培养基,因适用于多种食用菌和药用菌的培养,均有好效果.组分:豆饼粉2%,玉米粉1%, 葡萄糖3%,酵母粉0.5%,磷酸二氢钾0.1%,碳酸钙 0.2%, pH自然, 12℃灭菌半小时.然后接种培养. 如果生产量较大,在三角瓶的基础上,再逐级扩大种子缸,发酵罐中进行液体深层通气发酵,产生大量菌种.但由于生产中要求设备繁多,技术性强,我们还应创造条件;实现食用菌栽培的现代化. (四)菌种质量的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做出菇试验.但是时间比较长.在购置菌种时,或在菌种生产中,如何能知菌丝生长情况,快速判断菌种质量?我们介绍几种方法: 1.肉眼观察:优良菌种菌丝浓白,绒状,粗壮密集,生长整齐,速度快,香味浓厚. 2.优良菌种标准可归纳为:"纯、香、正、壮、润"五个字.检查时,打开瓶塞,从菌种瓶中部取出小块菌丝体,观察色泽,闻其气味,手捏料块检查其含水量,看是否符合上述要求标准. 3.显微镜检查:挑取少量菌丝,置显微镜上观察其形态,菌丝分枝,分隔情况,锁状联合,细胞膜的厚薄. 培养观察:从菌种瓶中挑取小块菌丝体,接种斜面试管培养基上,置23℃~25℃恒温中培养,经五周后检查菌种生活力.如果菌丝生长快,旺盛纯一,健壮浓厚,长且整齐,则表示菌种的生活力强. 4.分块法:在桌上放一张白纸,把菌龄相同的菌种从瓶内取出一大块,用手分成2块,再把2块分成4块,4块 分成8块,依次进行.优良菌种整块多,碎渣少.劣次菌整块少,碎渣多. 5.液体菌种鉴别:当三角瓶或发酵缸培养3-7天后,如液面出现气泡,产生"油皮"、混浊等现象,说明菌种本 身带有杂菌.如菌块上浮,或迟迟长出很薄的菌丝层,则说明菌种生活力弱.白块四周的菌丝生长快、浓白、棉絮状,表明菌种生命力强. (五)菌种生产过程中的杂茵防治 在生产菌种时,要时刻注意杂菌污染,以防为主,一旦发生,根治很不容易.所以整个制种过程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箱及所有分离、接种的用具、器皿,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双手要用消毒剂清洗,并穿戴消过毒的工作服、帽和口罩,动作要敏捷、准确,尽量不要讲话走动,以防空气中的杂菌感染. 分离母种时,选择出菇早、生活力强,第一潮菇是关键,因它生活力强,接种后迅速占领阵地,无杂菌侵入的机会. 被污染的菌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灭菌不彻底所致,或因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瓶盖不合适造成的.所以灭菌一定要彻底,最好在接种萌将培养基置25℃左右温箱中做效果检查,经2天不长杂菌,说明彻底,可以使用,接种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污染杂菌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分离母种时感染杂菌,因种菇表面带菌,消毒不彻底,通过组织块将杂菌带入培养基. 总之,污染机会很多,要注意环境消毒,按无菌操作规程彻底灭菌,层层把关,环环抓紧,严加注意;提离菌种质量.
Ⅷ 种植的食用菌出现绿菌,该怎么办
对于出现绿色霉菌的部位,可局部注射甲醛溶液或克霉唑。在消毒不严、湿热的蘑菇房中,食用菌常患绿霉菌病。绿色霉菌是平菇生产中最有害的传染病。一旦被感染,很容易不能生产蘑菇,这将给蘑菇种植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这种疾病不能完全治愈,只能及时预防和治疗。一、降低蘑菇房的温度和湿度,增加通风,用植物灰覆盖霉菌,防止霉菌孢子飞散。
十、生料栽培,用特克多1300倍液,可以彻底预防和根除霉菌繁殖。
Ⅸ 有哪些食用菌种植常用的灭菌方法
在种植食用菌的时候,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高温灭菌,和使用化学药剂灭菌。
1、高温灭菌的方法,简单高效。在锯末装入袋子之后,往往会架起一个大锅,然后将袋子平铺在上面,用塑料薄膜浆已经装袋的锯末进行高温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个时间内需要保证塑料薄膜不漏气,如果漏气的话就会功亏一篑。锯末袋子上不了温度就会导致杀菌不彻底,在后期的种植过程中可能会有杂菌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种植食用菇的时候,杀菌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序,在杀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同时也要认真仔细,将杀菌的工序做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