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猫耳朵能吃
当然能吃,有种零食还叫猫耳朵呢。
❷ 中国各地区的特产有哪些
一、北京
1、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着名菜式,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着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2、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气,解疮毒,消炎,去除暑热,有降血压、除脂肪、减肥之功效。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3、三不粘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的。它不仅色彩金黄,味道甘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叫“三不粘”的缘由。
4、它似蜜
清真传统名菜,以甜面酱,湿淀粉浆制成羊里脊片,用花生油炒至白色。换用芝麻油炒,并加入姜糖色醋绍酒白糖湿淀粉调好的芡汁,快速翻匀使里脊沾满芡汁,淋芝麻油即成。此菜形似杏脯,呈酱红色,软嫩甜酸似蜜。
5、芫爆散丹
“散丹”为牛羊胃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肌纤维,质地脆嫩,具特殊鲜味易消化。以散丹250克,经烫、去皮、微火煮烂去油及杂质,切条后在煮。后用极油旺火爆抄,加入香菜段、清汤、调料,淋芝麻油即成。脆嫩清鲜,香菜味浓郁,清爽不油腻。
二、辽宁
1、炸田鸡腿
此菜外脆里嫩,酥脆的外皮加上滑嫩的田鸡肉,香味扑鼻,是一道孩子们十分喜欢的东北菜。又因为田鸡的营养丰富,同时也很受老人们的欢迎,于是炸田鸡腿成了一道老少皆宜的黑龙江名菜。特色:外焦内嫩,味美鲜美,营养丰富。
2、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东北名菜,即是用干蘑菇、鸡肉和粉条一同炖制而成。炖鸡的蘑菇最好选用野生的榛蘑,细杆小薄伞的那种,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衬托出鸡肉的鲜香,是名副其实的山珍野味也是东北菜中少数可以发展成为与其他高档菜系相媲美的家常菜之一。
3、朝鲜族冷面
冷面既清凉馥郁,又甜美新鲜。因此,朝鲜族群众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而且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吃冷面。现在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北京、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大中城市也都设有朝鲜族冷面馆。
过去,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过生日时吃冷面,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了细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故冷面又名“长寿面”。
4、玫瑰酥饼
玫瑰酥饼是黑龙江牡丹江市风味小吃,系用面粉、白糖等制坯烤制而成。具有甜香酥脆,花香气浓的特点。其制法是取炒熟碾碎的芝麻200克,加入白糖1000克、面粉500克、玫瑰酱200克、食油100克拌匀成玫瑰馅。
取面粉2750克、豆油200克、水1150克和成软硬适可的水油面团;取面粉1500克、油750克,和制成油酥面团。先把水油面团揉匀,擀成边薄中厚的长方形,再把擀成长方形的油酥面放在水油面上,用手按平,擀薄卷成小剂,包入馅心,再擀成圆饼,入烤炉中烤至金黄色即成。
5、哈尔滨红肠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 "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 "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哈尔滨红肠选料严谨,配方考究,加工精细,独具匠心。
首先选用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的优质纯绿色的猪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 种调料,经腌制、拌馅、灌肠、煮、熏等欧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
三、河北
1、御土荷叶鸡
御土荷叶鸡原名叫化鸡,传到承德后,因选用承德特有的离宫黄土、热河泉水和湖内的荷叶作原料精制而成,故名“御土荷叶鸡”。御土荷叶鸡味道鲜美,尤其是那一股独特的、淡淡的荷叶清香,更令你胃口大开,回味绵长。
制作时,将宰后的生鸡,由腋下取出五脏,洗净,不褪毛,用荷叶包好,再用黄土泥糊好,放在火上烧熟。熟后摔开泥土,鸡毛随之脱落。吃时用刀、叉割成小块,蘸着调味品吃,味道鲜嫩爽口,渗着荷叶幽香,别具风味。菜品口感:炸烧味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2、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的吃法是将饼在饼铛里烙熟后,架在灶头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别具风味;趁热用刀劈开,加入热腾腾的熟驴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汤加淀粉熬制的焖子夹入火烧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区的焖子最为美味和着名。
有些厨师会加入驴板肠提味,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驴肉是一种典型的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100克所含蛋白质高达18.6克,远远高于猪、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而脂肪含量仅为0.7克,且钙、磷、铁含量也相对较高,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驴肉的地位。
3、煎碗坨
碗坨是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
这与北京的灌肠极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据说清廷在避暑山庄时曾专门打发人到街上买回来尝这口鲜呢。
4、鲜花玫瑰饼
鲜花玫瑰饼是承德市名特产品,以当地特产鲜玫瑰花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此产品历史悠久,是清朝年间宫廷御膳食品之一,具史料载,每当康熙来承德避暑或去围场打猎时,都把此饼作为专供食品享用。
5、保定槐茂酱菜
保定槐茂酱菜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小菜,出产于保定市槐茂酱菜园,早在清康熙十年,就因味道鲜美而远近闻名。槐茂酱菜腌制方法相当独特,先选择品质好的鲜菜,然后配以花生仁、杏仁、核桃仁、姜丝、石花菜等,腌制成各种什锦酱菜,成品咸甜适度,既脆又嫩,是佐餐佳品。
四、山西
1、猫耳朵
猫耳朵,本地人也叫圪托,是一种古老的莜面食品。制作过程为把和好的莜面用拇指一个一个地推成猫耳朵似的薄片,下锅在急火上煮熟,放入佐料即成。煮熟的猫耳朵玲珑晶莹,边缘微卷,中空而圆,不但好看,吃起来筋道耐嚼,滑圆爽口,十分有味。
猫耳朵既可煮食,配以精美的调料,也可煮熟后煎炒,配以肉丝、肉沫、青菜等,工序多了,也就更讲究了。着名作家老舍先生,于1959年品尝山西的猫耳朵后,啧啧称赞,竟把拨鱼儿、猫耳朵和熊掌、驼峰相提并论。他曾写诗宣传“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朵拨鱼实且华。”
2、剔尖
山西以面食着称于世,而说到山西面食,不得不提山西四大面食之一的剔尖。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传统经典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3、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是山西晋中地区平遥县的汉族传统名菜。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所产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4、抿圪蚪
抿圪蚪系高粱面 、豆面、薯仔粉制品。将和好的面放在抿床面食工具,基本结构与礤子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中间为铜片,铜片上的小孔呈小圆形上,用木质抿拐子与抿床配套使用的工具反复挤压,挤下圆形短条,于沸水煮熟,食用时加各种菜肴与佐料。
5、晋中油糕
油糕,是以黄米(即软黍米面)为皮,糖料或枣泥、豆沙等为馅,经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美味可口。晋中一带,油糕的种类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枣糕(亦称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称;
因“糕”与“高”谐音,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年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过生日、老人寿诞、起房盖屋时食之,故又称年糕、喜糕。多年来,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晋中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五、内蒙古
1、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伦贝尔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
单独烘烤的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渐代替了烤整羊。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色、味、鲜集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2、哈达饼
哈达饼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昭乌达草原)的传统着名小吃。哈达饼是近似于点心的饼,造价较高,用水油面和油酥擀成皮,包干果甜馅,烙制而成。制成的哈达饼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里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点。
3、奶茶
奶茶的制作过程是先从茶砖上用刀把茶叶捣碎裂,放入热水锅中煮沸,然后用布袋将乏茶叶捞出,茶水置于桶内。将小米在锅内炒至散发出香味。再将桶内茶水和鲜牛奶倒入锅煮沸,并用勺反复扬晾,待茶郛交融后即可饮用。
4、羊肉松
羊肉松的产地为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风味制品。用新鲜的绵羊肉剔骨、去脂、去皮切分漂洗煮制搓绒、炒干冷却包装。黄亮酥香,品质柔软,丝细松散,食之咸甜适口,营养丰富。
5、烧麦
烧麦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朝时,当地的烧麦就已名扬京城了。烧麦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馅肥瘦适中,葱姜等佐料齐全。烧麦出笼,鲜香四溢。
观其形,只见皮薄蝉翼,晶莹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香而不腻。可谓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浓。呼和浩特的稍美,过去专作早点之用,多由茶馆经营,如今,已成了许多饭馆的必备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六、上海
1、阳春面
阳春面,又称光面或清汤面,是指一种不加上任何菜肴配料而只有汤的面条,常见于中国上海地区。煮这种面的面条一般没有规限,细如龙须面或者粗如宽面均可使用。
阳春面的名称起源于农历十月的别称“小阳春”。相传由于这种面的价格是十分钱一碗,因此被冠以阳春面的美名。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
2、擂沙圆
擂沙圆是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风味名点之一,已有7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楼一带有一姓雷的老太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
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汤团取名擂沙圆。
3、城隍庙梨膏糖
城隍庙梨膏糖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
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系采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
4、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是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的传统名产,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后曾称南翔大馒头,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着称。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由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创始,后日华轩的小笼师傅分别受雇于古猗园或自行开设松鹤轩经营,全镇酒菜馆争相仿制,旅沪的南翔人也邀请南翔师傅,分别在上海城隍庙和西藏路开设南翔小笼店,经常顾客盈门。
5、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有两家着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鲜得来”。
“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
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
❸ 青海的特色小吃有什么
1、酿皮
酿皮是地方风味较浓的青海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
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❹ 求猫眼炸糕的做法和配方
天津三绝食品之一,用优质糯米作皮面,优质红小豆、赤白砂糖炒制成馅,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状,淡金黄色,皮外酥脆内软粘,馅心黑红细腻,香甜适口,是津门多年来深受欢迎的标志性特产
❺ 美食交流
有些不是的!~
自己慢慢看吧!~~
圪朵朵(方言圪堆堆)
【原料】 白面、或白面掺入少许高粱面。
【和面】 用搓鱼和面方法和面。
【制法】 起始方法同搓鱼,将面揪成如大豆或熟黄豆大小的小面团置于手掌心,另一手拇指摁压滑行,使面呈卷曲形,先置于面案板或盘中,施以扑面,防粘连,抿够所需用量后入锅煮熟。
【特点】 易粘调料,口感柔韧,咀嚼有力。
切板板
【原料】 高粱面、白面或两面相掺
【和面】 高粱面用温水和起,如掺白面需待面温凉至室温;白面以室温水和起,软硬适中。
【制法】 将面擀成宽约7-8cm,厚约0.5cm长条片状,用刀切成薄片状面条,切时刀距掌握在0.1-0.2cm间,随切随拔放入沸水中,煮熟捞出。
【特点】 吃时口感韧劲,调以辣椒西红柿汁或辣椒炒酸菜,独具风味。视个人口味,也可配其它菜蔬调料食用。
蘸片子
【原料】 白面。
【和面】 和成手擀面面团,也可略软于擀面面团。
【制法】 将面团擀成薄片,施以扑面,切成宽3cm左右长约10-15cm面片,入锅煮熟后捞出即可蘸调料汁食用,也可浇以冷水以防粘连。蔬菜可单独调入食用。调制蘸料以酸、辣为宜,可与切板板调料相似。
【特点】 捞出后蘸以备好的调料汁食用,口感好,易消化。
握溜溜
【原料】 高粱面。
【和面】 热水和成软面以手握面不会自动流溢为度。
【制法】 抓取一小块,将面略用力挤握,使面从五指缝间挤出呈不规则条状入沸水煮熟。
【特点】 易消化,是低糖、低脂饮食,辅以辣椒汁炒酸菜或西红柿口感较好。
焖面
【原料】 精白面粉、豆角或不易吸水的块茎类硬质蔬菜。
【和面】 将面粉用室温水和成擀面样面。
【制法】 将面团擀成薄片,切成短面条或斜面条待用。将豆角洗净抽丝,折断或切丝然后入铁锅内炒,待调料均匀炒粘于蔬菜时,加水到将漫住炒菜,将切好的面条,均匀逐层摊撒到菜上,加盖后温水蒸腾。待面、菜同熟,即水刚好用完而菜和面均焖至熟透时,离火拌匀面、菜即可。
【诀窍】 撒入面条后切不可搅拌。如中间发现水少,可揭盖将调料水均匀细密撒入面上或顺锅壁轻轻流下。
【特点】 入口香味极浓,营养丰富,炒菜时可依个人口味加入少许肉丁或肉片,熟后食用时拌以青辣椒、葱、蒜研细捣汁的佐料或清炒青辣椒口味更佳。
喔喔饭
【原料】 白面。
【和面】 同擀面方法同。
【制法】 将所需蔬菜炒至快熟时加开水,撒入擀切好的面条同煮,加锅盖。随着锅内汤汁减少,蒸气由锅底上冲,形成的锅面气泡破裂发出喔喔声响即可食用。
【特点】 面菜同煮,营养较全,调料均匀,别具风味。
连米饭
【原料】 小米 、白面或白面掺入少许高粱面、绿豆面。
【和面】 根据各人爱好和成擀面或擦圪蚪面。
【制法】 ①将擀好的面切成面条或做成擦圪蚪待用。②锅中放水加入适量小米熬汤,小米煮开后煮入蔬菜,如白菜、胡萝卜、菠菜等,等水开时煮入面条或随手擦入擦圪蚪煮熟,食用油加热煎入盐、葱等,待油热之际烹入锅内即成。
【特点】 营养全面,油花满布汤中,别有风味。
菜饭
【原料】 黑菜、白面。
【加工】 ①黑菜制作:取新鲜干净的胡萝卜叶茎(多于秋季收获时采用),拣选后用水冲干净,以开水略浸煮,趁热(未二次污染时)捞出切成碎段。为防止二次污染,入瓮内加凉开水,上压青石使菜不暴露于水面外,隔离空气以防霉变。
②白面和成擀面面团或将面置于器皿中调成稀糊状。黑菜煮入锅内,待水开后将擀好的面条或面糊边缓慢倾倒入锅边,边搅边拌匀,煮熟后烹入热油煎好的佐料。同连米饭烹油方法相同即可。
拉面
【原料】 精面2500克,水1500克,碱面25克,盐少许。
【制法】 ①将面粉和盐面一并放入面盆中,一手倒水(水温要冬暖夏凉春秋温),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面粉与水全部搀和后揉光成团,再用双手蘸水摸匀,摸到盆净面光,不粘手为止。用净布盖上饧约半小时。
②将碱面用水100克化开,成碱水。
③面饧好后,取二分之一面团用双手蘸抹碱水搓成长条,两手各拿面的一端,提离案板,慢慢溜条,即上下晃长,两手合拢旋成麻花形,这样反复晃动六七次后,当粗细均匀时入在条案上撒上干面扑滚匀后手提两端,离案甩成长条,再放在案上,去掉两头成对折两条,一手捏住两个端头,另一手的四指套在两根面条的另一端,悬空拿起,两手同时用力抻拉,并上下抖动,反复拉六七次。边拉边滚面扑,将面拉成细香炷粗的条(64根),下开水锅。将面均匀地撒在锅内,即成。
【特点】 柔软、筋韧、光滑。
注:拉面是山西的名产,为山西省的四大面食之一。特别是晋中市平遥县的拉面最为着名,此面食适宜浇配打卤或各种浇头。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要领,即和面时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拉面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小拉面、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面、扁条面、水拉面等。
刀拨面
【原料】 精面1000克,水500克。
【制法】 将面倒入盆里,用水和起(水温:冬暖,春夏秋凉),打起穗子,揉匀揉光,稍饧后,擀成1分厚、7-8寸宽的长条,然后撒上面扑(最好是精面扑)叠成六层,放在特制的光滑小木板(俗称拨面板)上,用特制的两头带把的拨面刀,两手各执一头,一刀一刀地往前面拨出,每分钟90刀,下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 面条呈三棱形。吃着筋滑利口。
注:此面誉称山西平遥四大面食之一,晋中平遥人民普遍食用。吃时可配素荤浇头或打卤,吃汤面亦可。
刀削面
【原料】 精粉1000克,水500克左右。
【制法】 将面放入盆中,加水和好,略饧,再揉匀揉光,揉成后头大、前头小的圆柱面形,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块,右手执削面刀,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上端削出,逐刀上削,削成扁三棱形宽度相等的面条,直接削入开水锅煮熟即成。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刀口与面块的角度。
【特点】 形为柳叶,三棱两端尖,标准长度不过25公分,吃时筋、韧、利口。
注:此面食适于浇各种荤素浇头、打卤,亦可炒着吃。削面刀的铁片呈圆弧形。削面时掌握刀与面的角度,否则易削成片状。速度每分钟90根。此面食用比较普遍,各地均有。
剔尖(白面)
【原料】 面粉1000克、水600克。
【制法】 将面倒入面盆,先用500克水把面和起(水温“冬热夏凉春秋温),再分别将余下的水扎入面内,双手揣匀,揣到盆光、手光、面光为止,用净布盖上,饧半小时。饧好后取二分之一放入挤满盘,左手托盘徐徐旋转,右手拿一根竹尖筷子(长一尺二寸,一头削成三棱形的特制竹筷)。用筷子贴住盘边由上而下,拨成两头尖、三寸长的鱼肚形条,直接拨入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 光滑筋软,易消化。
注:剔尖是山西晋中平遥人民最喜爱吃的一种面食,口感最佳。吃时配浇生煎猪肉味道最美、也可以配浇其也荤素浇头或打卤,炒上亦可。
剔尖(杂面)
【原料】 白面、白面掺加绿豆面或高粱面。
【和面】 将面置盆中或其他器皿中,由干到湿注水调成稀糊状,调匀。
【制法】 将糊状调好的面置于碗中,一手持碗略倾斜于锅上,使面糊将溢出碗沿,另一手持一稍细、削尖的竹筷(也有专用的铁杆子),将溢于碗沿的稀面顺势拨入锅内,煮熟后呈不规则的条状面食。
【特点】 易消化,类似于拌汤类面食。
小拉面
【制法】 将和好的面,放在案条上,揉匀或搓成长条,双手提两端稍晃,但手不须蘸碱水。然后撒面扑,再搓成长条状,捏成片形,略饧后用刀横切成小手指粗,撒匀面扑或抹匀香油,逐根或几根并拉,拉成细条投入沸水锅内,煮熟即成。
【特点】 此种制法并不用碱,味道纯正,制法简单,一般为家庭所用。
揪面
【原料】 精面500克,水250克。
【制法】 将精粉倒入盆内,一手浇水,一手和面(水温:夏凉、春秋冬暖),打成穗子和成面团,揉匀揉光,稍饧后,放在案板上,擀成约2公分厚的大片,用刀切成1寸左右宽的条,然后左手拿条,右手将面揪成拇指头肚大的小片,投入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 做法简单,吃着筋滑,适于浇各种荤素浇头,打卤,亦可煎炒而食。
注:此面为晋中平遥常吃的一种面食。
擦圪蚪
【原料】 精面500克,水250克。
【制法】 把面倒入盆里,加入水搅匀,团成面团即可(不能多揉,水温是冬春热夏秋暖)。然后将扁眼“擦子”横架于锅沿上,左手按住擦子一头,右手握一块面,放在擦子上向前方一下一下地推擦,使面擦在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 曲花短条,易嚼,好消化,筋滑利口。
注:此面还宜配用高粱面、细玉米面、杂豆面进行擦制,味道和口感别具特色。
猫耳朵
【原料】 精面500克,水250克。
【制法】 ①将面倒入盆里,加入水和起(水温:冬热、夏凉)打起穗子和成面团,揉匀揉光。
②面团稍饧后上案,再次揉光,擀成约2分厚的面片,撒上面扑,用刀划成1寸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块,反方向搓捻(即食指朝下捻,拇指向上搓,一般是连揪带搓,同时操作),使面块成为猫耳朵形(凹肚形),使它从手的上端(即脸的前端)翻跳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吃时可配各种素荤浇头,亦可配以素荤佐料制成各种炒面。
【特点】 形如猫耳,利、滑。
注:猫耳朵吃着筋滑利口,深受群众欢迎。
猪肉炸酱面
【原料】 肥瘦猪肉250克。
【辅料】 花椒油75克,酱油50克,豆瓣酱50克,葱、蒜、姜各少许,湿淀粉适量。
【制法】 ①将猪肉剔筋剁成米粒小丁,葱切成葱花,蒜切片,姜切成末。
②炒勺上火放入花椒油,待油热后投入猪肉小丁(或末)进行煸炒,待肉丁(末)水分煸尽即将出油锅时,加入豆瓣酱、葱花、蒜片和姜末,再略微煸炒,然后加入酱油、盐、味精、绍酒和少许高汤略炒,即成猪肉酱。
【特点】 制作容易,香而不腻。
注:猪肉炸酱分干稀两种,可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随意选食。如喜吃牛、羊肉者,亦可使用牛、羊肉制作,制法类同。
鸡蛋炒饭
【原料】 鸡蛋2个,煮熟拨鱼150克(约含干面量,其他各种面食亦可)。
【辅料】 食油80克,蒜苔段50克,酱油、花椒、蒜片、姜末、精盐、葱花各少许。
【制法】 ①鸡蛋磕入碗内,加少许精盐搅匀。瓢上火放食用油40克,待油热后,倒入蛋液炒成碎蛋块,盛入碗内备用。
②瓢重新上火放食油40克和少许花椒,油热后,捞出花椒,投入葱、姜、蒜、蒜苔段及拨鱼翻炒,随后加入酱油、鸡蛋块,翻炒片刻,盛入碗内即成。
【特点】 香醇不腻,软嫩适口,富有营养。
什锦炸酱面
【原料】 春笋、香菇、水发腐竹、油豆腐、豆腐干、油面筋、黄瓜、鲜蘑菇各50克,鸡蛋2个、豆瓣酱50克。
【辅料】 花椒油100克,葱花、姜末、蒜片、精盐、味精、湿淀粉、香油各少许。
【制法】 ①将春笋、香菇、鲜蘑菇、腐竹、腐干、油豆腐、黄瓜等切成筷头丁。鸡蛋磕开加入少许味精入油锅炒熟,拨散(或切成小块)。
②锅上放入花生油,油热后,放入豆瓣酱煸炒一下,郁后投入葱花、姜末、蒜片略炒,然后再放入切好的什锦菜丁煸炒,加入食盐、味精翻炒,再加入炒熟的鸡蛋及高汤200克左右,勾少许粉芡,淋入少许香油即成。
【特点】 味鲜清素,一般为素食者所用。亦可添加或更换为肉丁、火腿丁、虾丁、海参丁、鱿鱼丁等,烹成荤什锦炸酱,制法相同。
羊肉水饼
【原料】 白面500克,羊肉250克。
【辅料】 花椒水150克,酱油50克,胡萝卜500克,大葱100克,香油50克,姜末少许,味精、精盐适量。
【制法】 ①将胡萝卜剁烂,压出水分(注意勿挤得太干)。②羊肉、大葱分别剁碎。③先把羊肉放在盆里,加上酱油、味精、花椒水、姜末和精盐,反复一顺搅起,再将胡萝卜、大葱末倒入一起拌匀。③把面和好,揉光稍饧后上案搓成长条,揪成60个小剂子,按扁,擀成小圆片。④一手托面皮,一手用筷子将馅放在皮上,然后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将皮捏住。⑤下入开水锅煮10分钟左右即成。
【特点】 馅嫩,滋味醇香。
糖饼子
【原料】 白面五斤。
【辅料】 油一斤、碱子少许,糖面,酥子(面:油=3:7)。
【制法】 从五斤面内取出七两,再取三两油拌成酥子。再取出半斤面蒸熟,和糖配在一起,把一两油加入拌匀。把剩下的面用温开水和起,擀开,把酥子擦上卷起来,成细条,撕成50个小块,捏成皮,包上糖面,压扁,十字擀两下。等鏊子烫手时,面向下齐放入周围,烫住皮后,再把背面向下,在烤箱内烤熟即成。
【特点】 外酥里甜。
油旋子
【原料】 白面10斤。
【辅料】 油2斤,食盐,碱面少许,底油。
【制法】 从十斤面中取出七两,再用油三两和食盐拌成酥子。再用1.8斤面起成起面,和剩余的白面用温开水和在一起,撒上少许碱子揉匀,撕成50块,一只手拿面一块,把面推开,将酥子抹一点,卷起来,用刀从中切开,两块并在一起,再盘成圆卷,按开擀开,翻过来把面上抹上少许油,鏊子烫起手时放上,烫住面,烤到八成时,翻过来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 入口绵香。
半圪塔酥饼子
【原料】 白面十斤。
【辅料】 油二斤、食盐三两、碱面少许。
【制法】 从十斤面中取出三两,和食盐、油拌成稀酥子,再用1.7斤起成起面,剩下的面用温开水和得稍硬些,加入起面和匀,撒上碱揉匀,滚成细条,撕成25块,每手各拿一块推开,把酥子抹上卷起来,用手包成圆形,用刀把周围旋开,按扁擀成圆形,鏊子烫起手时,放在周围,烫住皮后,用刀从中切开,翻转再烫一会儿,面向里下炉烤到五成熟,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 外焦里嫩,美味适口。
半圪塔油旋
【原料】 白面十斤。
【辅料】 油二斤、食盐二两、碱面少许。
【制法】 用白面七两、油三两和食盐拌成酥子,再用1.8斤面起成起面,和剩余的八斤用温开水和在一起,撒上少许碱子揉匀,做成细条,撕成25块,一只手拿一块,把面推开,把酥子抹上卷起来,并再次卷回来,按开擀开,翻转把面上抹上油,鏊子烫起手放上,烫住皮从中切成两半,面子向里烤到八成时,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 入口绵虚。
烤格扭子
【原料】 白面十斤。
【制法】 用三两白面和食盐、油拌成稀酥子,再取出1.7斤起成起面,用温开水和的稍硬些,加入起面和起,撒上碱子揉匀,滚成细条,撕成50块,把块推开,抹上酥子,分开拆迭成块,按扁,扭住,鏊子烫起手时放入,烫住皮时,下炉面向上平烤到对称,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 外焦里脆,入口甜香。
牛舌头
【原料】 白面十斤。
【辅料】 小豆1.3斤,白糖、红糖各一斤,玫瑰一两,香油三斤半(麻油也行),水粞二两,碱面五钱。
【制法】 将小豆煮熟,在锅里炒出来凉干磨成细面,用小箩箩出来,把红糖、白糖、玫瑰和豆面搅匀,用半斤油和起,再从十斤面中取出二斤,用一斤油把二斤面和起。把剩余的八斤面和二斤油、水粞、碱面,用温开水和成掐圪瘩面,擀开把酥子擦在面上卷起来,滚成细条,撕成100小块,把每小块按开,把配好的澄沙馅包入面内,按扁擀成长方形,折回来用小擀杖当中轻轻擀一下,成为牛舌头,上面抹少许油,鏊子热了时放入,来回转动,面向里放入炉内,烤到五成熟,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 酥甜美味。
起面饼子
【原料】 白面十斤(制成品50个)。
【辅料】 油一斤、食盐三两、碱子半两。
【制法】 先从十斤面中取出二斤面起上,再取出三两面和食盐、油拌成糊状,剩余的面加入碱子,用温开水和成比掐圪瘩面硬些,滚成细条,撕成50块,一块一块擀开,抹上酥子卷住,扭住,按扁擀开,放入鏊子上,烤的烫住皮,面向里下炉,熟到五成时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 外焦里虚。
烙饼
【原料】 白面一斤(制成品六个)。
【辅料】 油一两、食盐少许。
【制法】 将面用温开水和起,擀开,把一半油与食盐抹上,卷起来,撕成小块,擀开抹上油,上鏊子两面烫成金黄色,熟了为止。
【特点】 美味可口。
葱花烙饼
【原料】 白面一斤(制成品六个)
【辅料】 油一两、食盐少许、葱花一两
【制法】 把面用温开水和起,擀开,把葱花一两、一半食油、盐拌起,抹在面上卷起来,撕成小块擀开,抹点油,在熬子上烤到五成左右,成为金黄色即成。
【特点】 外焦里嫩,干巴脆。
香猪油烙饼
【原料】 白面一斤(制成品六个)。
【辅料】 香猪油二两,葱花一两,五香粉一袋、生姜米、食盐少许。
【制法】 将面用热水和起擀开,再把香猪油剁碎,把葱花、生姜米、料面、食盐加进去剁成馅子抹在面上,卷起来撕成小块,擀开扭住再擀成圆形,在鏊子上两面烫到五成左右,成为金黄色即成。
【特点】 荤素美味。
南瓜糊塌
【原料】 白面一斤(制成品十个)。
【辅料】 南瓜半斤,料面、食盐、葱花少许,油半两。
【制法】
把南瓜擦成丝,和面拌起(软一点),再和辅料拌匀,鏊子热了淋少许油,把面用小铁勺放在熬子上,摊平(圆形),两面烤焦即成。
【特点】 美味可口。
茭瓜(西葫芦)糊塌
【原料】 白面一斤。
【辅料】 茭瓜半斤(辅料同上)。
【制法】 (同南瓜糊塌一样)。
蒸饺子
【原料】 白面一斤、羊肉半斤。
【辅料】 胡萝卜一斤、大葱半斤、生姜二钱、海盐一两、胡麻油一两、香。油五钱、五香粉一钱。
【制法】 用温开水和起面,先把羊肉、大葱、生姜剁在一起,胡萝卜削了皮剁碎,然后和肉馅放在一起,制成馅捏起来,一斤面做三十个,上笼蒸半小时即熟。
【特点】 味美好吃。
蒸包子
【原料】 白面一斤、羊肉半斤。
【辅料】 胡萝卜一斤、大葱半斤、生姜二钱、胡麻油一两、香油五钱、五香粉一钱、碱面二钱。
【制法】 把白面起了,用碱水放正,先把大葱、羊肉、生姜剁在一起。胡萝卜去皮,洗净擦下,剁碎,然后和辅料剁在一起,一斤面做二十个,上笼蒸半小时即熟。
【特点】 外焦里绵,味道很好。
生炸油糕
【原料】 软米一斤、红小豆(芸豆)三两。
【辅料】 红糖六两、桂花酱少许。
【制法】 把软米泡上一夜,再用清水冲两次,碾成细面。把小豆煮熟,放在筛子里拿木勺抿烂,再拿布包澄出来炒一下。把红糖、桂花酱放在一起成馅,再用温水把糕面和起成面席,揪成小剂,把小剂捏成皮,包入馅子,捏好。过油炸出来即成。
【特点】 外焦里绵,香甜好吃。
枣糕
【原料】 软大米一斤、红枣6.5两。
【辅料】 胡麻油二钱。
【制法】 将米泡上一夜,用清水冲上两次,碾成细面,把红枣蒸熟,用专制蒸笼连锅坐在火炉上,放一层面,加一层枣,五六层时加盖蒸二十分钟后,下笼晾凉,用刀切开食用。
【特点】 又软、又甜、又好吃。
枣儿油炸糕
【原料】 软米一斤、豇豆四两、红枣八两。
【辅料】 胡麻油四两。
【制法】 软米泡上一夜,用清水冲上两次,碾成细面,上笼蒸成面席,把豇豆、红枣蒸熟,用勺子擦烂,一斤做三十个,过油炸出来即成。
【特点】 外焦里绵,香甜好吃。
云子糕 【原料】 软米一斤、红枣六两。
【辅料】 胡麻油二两。
【制法】 把软米泡上一夜,用清水冲上两次,碾成细面,用笼蒸成面席,把红枣蒸熟,把糕面擀开,将红枣包在里头,卷住,用刀切成小块,过油炸出来即成。
【特点】 味美好吃。
紫色糕
【原料】 软大米六两。
【辅料】 核桃仁、甜杏仁、瓜籽仁、花生仁、桃仁各二钱,白糖四两,熟白面四两,油四两,芝麻、青丝、红丝、桂花酱、玫瑰各少许。
【制法】 将软大米洗净,用冷水浸泡一二个小时,换水洗净,放在碗内,加适当的水上笼蒸熟。把白糖三两、熟白面、五仁(把五仁剁碎),少量油、水、芝麻、青丝、红丝、桂花酱、玫瑰和成馅子,把蒸熟的软大米揉好,用手做成十二个小圆形片,把馅加入做成板糕,下油锅炸熟后,夹入盘内,洒上青红丝和白糖即成。
❻ 猫耳朵属于徽菜吗
有一种油炸面食叫猫耳朵,现在算得上一种零食,还有一种菜叫猫耳朵,又名木耳菜,叶子有点椭圆形,不是徽菜的代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