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贝类有毒素食用方法

贝类有毒素食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4 09:37:58

① 吃大量贝类如何解毒

贝类所含毒素主要为神经毒。最早分离提纯的称为石房蛤毒素,易溶于水,耐热,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藻类分离出的纯毒素与得自贝类的毒物相同。故贝类在某个时期某些地区之所以有毒与藻类有关,即贝类中毒的发生与水域中藻类,尤其是膝沟藻科(Conylaceae)的藻类大量繁殖并形成所谓“红潮”有关。贝类摄入的藻类毒素在其体内呈结合状态,对贝类无害。人食用贝类后,毒素迅速释放而使人中毒。
后来又发现几种构造与石房蛤素类似的毒素,如新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其中膝沟藻毒素□及□分别即为 11□-羟石房蛤毒素及11-β石房蛤毒素。11-羟石房蛤毒素硫酸酯也有毒。
紫贻贝(Mytilus elis)、扇贝 (Pecten spp.)以及日本海中的几种螃蟹等也曾查出这类毒素。
中毒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开始唇、舌、指尖麻木,继而腿、臂和颈部麻木,然后运动失调。有的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多意识清楚。随着病程进展,呼吸困难加重,重者2~12小时后死于呼吸麻痹。死亡率约5~8%。
急救、治疗为及时催吐、洗胃、导泻、静脉补液等。

② 贝类和什么一起吃容易中毒

雪卡毒素是由一种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粘附在海藻或死去的珊瑚表面,能抵受高温。毒素一般沿食物链向上传,小鱼吃下带有毒素的海藻一小鱼被大鱼捕食一大鱼最后被人类捕食。 沿海地区南于环境的影响,植物区系发生变化,有毒藻类或其他浮游生物盛长时,可使附近海域内许多原本无毒的鱼类在肝脏等内脏器官中带有毒素。鱼类本身并不致病,但可使进食这种鱼类的人中毒。这些毒素的来源、性质目前还待进一步研究,其中已被发现的就有“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鱼的头、内脏、生殖器官中,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海产市场和餐桌上常见的老虎斑、东星斑、苏眉等石斑鱼均有可能带有“雪卡”毒素。由于“雪卡”毒素属于获得性毒素,并非鱼类与生俱来的,因此鱼体内含有“雪卡”毒素毫无规律性一一同一海域同一种属的鱼在某个时期有毒,另一时期可能无毒;同一种鱼因栖息环境不同而可能有些有毒,有些无毒;有些鱼种可能鱼小时无毒,而鱼大后有毒。正是由于鱼体含毒没有明显规律可循,因此容易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雪卡”毒素中毒对人体危害很大,据研究报道,轻者出现消化道症状,严重的可出现神经、心血管系统症状一一休克,甚至呼吸麻痹死亡,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中毒后症状一般在食后2~1 0小时出现,病程2~3周,主要症状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排水样便、唇周麻木、膝关节酸痛、小腿肌肉刺痛、瘙痒感及双手温度感觉倒错(即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样”感觉)等。 另外,“雪卡”毒素中毒目前在治疗上也没有特殊方法,所以应以预防为主。为安全起见,应慎食深海鱼(泛指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周同和近海海岸的鱼类,如西星斑、老虎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一定不要吃鱼的内脏,吃鱼前一定要把内脏,尤其是卵巢剔除干净。此外,南于深海鱼一般体积较大,因此简单而言,吃“小鱼”普遍比吃“大鱼”安全。

③ 小心食用鱼贝类食物

贝类有毒素,食用需谨慎。天气转寒,喜欢吃贝类、鱼类等海鲜的人们也开始蠢蠢欲动,面对市面上各色各样的贝类食物,你在品尝之余,可得留个心眼,若在细节上稍不注意,最后只会让你的健康遭殃。
贝类毒素分析:
贝类毒素属海洋天然有机物,它的形成与海洋中有毒藻类赤潮密切相关。能形成赤潮的微藻约有184~267种,其中有毒微藻约60~78种。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往往通过食物链进人贝类体内,因而通常称这些毒素为贝毒,人们食用带有贝毒的贝类而中毒(小编前文提到“海鲜中毒事件:18游客疑食海鲜中毒”)。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poison,PSP)是海洋贝类毒素中比较普遍的一种,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PSP主要产自海洋中的单细胞甲藻,通过贝类摄食含毒藻类从而在贝类体内富集。PSP的毒理作用是神经肌肉麻痹剂,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大量存在于软体贝类中,一般在食用后会产生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中毒症状,因此往往被误为食用了被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引起的,从而忽视了贝毒的主导作用。
食用贝类食物需谨慎:
专家提醒市民,儿童、老人和病人应该尽量避免吃贝类。普通市民食用贝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到信誉良好的地方去购买,尽量别到路边小摊上食用,要选购鲜活贝类,不要购买已死亡贝类;其次,应将贝类在清水中浸养一段时间,并定时换水,使贝类自行排出体内毒素,食用前使用清水漂洗。另外,市民一次吃的不要太多,吃时应该只吃贝肉中呈圆形的部分,避免食用周边发黑的部位,那一般是它的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烹饪贝类的过程也是关键。第一,食用前使用清水漂洗,使毒素溶于水中, 去除或减少贝类毒素含量; 第二,由于贝类毒素主要集中在肠腺,在加工贝类时必须清除肠腺。第三,烹煮时一定要彻底,水温达到沸点后,虽然不能把耐热的毒素完全消灭,但会大大减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风险。

④ 在贝类丰收的夏季,该如何预防吃贝类中毒

贝类食品完全可以食用,美味与营养共存,但是应该避免选择“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在“年中(5月份左右)”这种赤潮爆发的高峰时间段,应拒绝采捕或购买(食用)野生贝类产品。牡蛎等小海鲜就是吃海水长大了,吃这些贝壳蛤蜊就像吃海水一样,海水洁净的话,海鲜就没有问题,如果海水本身就饱含各种不应该存在的味道,那么海鲜也不好吃,吃一口就没有第口的想法,贝类本身不产生毒素,但如果其摄食了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则可能会在体内蓄积毒素,形成贝类毒素。贝类毒素无色无味,在贝类体内呈自由或结合状态,主要贮存在贝类的消化器官中。

贻贝,亦称海虹,煮熟后加工成干品——淡菜,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东海沿岸。 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

⑤ 扇贝哪些肉不能吃图解

1、扇贝砂囊不能吃:

砂囊就是扇贝的内脏部分,就是下图中圆圈里的那团黑色的东西,这个内脏一定要全部清除干净才行,里面全是扇贝的便便和未消化的食物。

2、扇贝的腮不能吃:

再下边那些橘红色或橘黄色,呈睫毛状的部位就是扇贝的腮了,它也是不能吃的部位之一,要去掉。

(5)贝类有毒素食用方法扩展阅读

扇贝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干贝中高达55.6%。研究表明,贝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均衡,包括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等人体内不能合成的氨基酸。

并与陆上植物的必需氨基酸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中呈鲜味的谷氨酸含量占7.15%,为水产品中含量最高的9。扇贝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干贝中含量分别为2.4%和15.1%。

与其他动物性食品相比,扇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低脂肪的食品。扇贝中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45%。

扇贝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因其品种及养殖海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钙、磷、铁、钾、锰、锌、硒等含量丰富,并且扇贝中锌的含量较多。扇贝的维生素含量与鱼类近似,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E等。

⑥ 贝类中毒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有些贝类,由于摄食有毒的藻类而具有毒性,常见的有蛤贝、扇贝、牡蛎等。人食用此种贝类引起中毒时,主要表现为麻痹,故又称为麻痹性贝类中毒。有毒贝类所含的毒素称为石房蛤毒素,人经口食入的致死纯品量为O.54~O.9毫克。

症状表现:

贝类中毒潜伏期为数分钟至2O分钟,开始为运动感觉障碍,唇、舌和指尖麻木,继而腿、臂和颈部麻木刺痛,手足有蚁行感,心悸,痉挛,腓肠肌疼痛,消化道症状有腹痛、便秘、恶心、呕吐,并可有发烧、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严重者常在2~12小时死亡。

救治措施:

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催吐,使块状贝类食物吐出;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并留置2O%药用碳悬液5O毫升于胃中吸附毒素,亦可导泻。

目前对麻痹性贝类中毒尚无有效的解毒剂,对症处置有一定的作用。如病情危重,应尽快请有经验的医生抢救。

⑦ 生活中常见含有毒素的食物有哪些

在经常接触到的蔬菜、瓜果中,有的美味可口,有的营养丰富,尤其是在各种新鲜果蔬大量上市的季节,人们甚至每天都在食用,而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也频频发生。

原来,有些蔬菜和水果本身含有天然毒素,食用方法不当就会导致人体中毒。因此,在食用的时候尤其要小心这些“毒品”。下面我们就将生活中常见的含有毒素的食物做一个简要罗列。

1.未熟的西红柿。

我们知道,未熟的西红柿呈淡青色,这种西红柿含有一种叫龙葵碱的毒性物质,又叫茄碱,食用后人体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昏、流涎等中毒症状,所以不宜生吃,即使要食用,也需经过烹制、加工。成熟的西红柿可以生吃。

2.发芽的薯仔。

发芽的薯仔含有的有毒物质和未熟的西红柿一样,食用后会使人中毒。但是,人体表现的症状有所不同,进食发芽的薯仔后,人体首先感到咽喉和口腔瘙痒,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症状较轻的可在停食后1~2小时自愈,重者有反复呕吐症状,造成失水、发高烧、呼吸困难、瞳孔散大、昏迷、抽搐,严重的还会中毒死亡。

3.新鲜黄花菜。

新鲜的黄花菜含有一定的秋水仙碱,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并经氧化后能产生有毒物质,人食用后会引起类似急性肠胃炎等疾病,发病症状一般是在食用后一小时内出现。医院检查时,容易造成误诊。经过食品厂加工处理的黄花菜或干黄花菜都无毒。

4.蓝紫色紫菜。

紫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菜肴,但一定要避免食用蓝紫色的紫菜。若紫菜呈蓝紫色,说明紫菜在海中已经被有毒物质污染,即使蒸煮也不能去毒,切忌食用。

5.豆类。

豆类如四季豆、鲜蚕豆、红腰豆、白腰豆等都含有天然毒素,尤其是四季豆和鲜蚕豆。豆类的主要有毒成分是皂疳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应谨慎食用,千万不要生吃。这类毒素引起的反应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等,通常在人体进食1~3小时后有明显反应。

如果人体内缺少某种酶,又食用了鲜蚕豆,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即全身乏力、贫血、黄疸、肝肿大、呕吐、发热等,若不及时抢救,会因极度贫血而死亡。

红腰豆所含的毒素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并破坏消化道细胞,降低其吸收养分的能力。如果毒素进入血液,还会破坏红血球及其凝血作用,导致过敏反应。

有研究发现,煮至80℃未全熟的豆类毒素反而更高,因此豆类必须煮熟煮透后再吃。

6.隔夜菜(茶)。

隔夜菜会产生很多硝酸盐,人食用后即转化为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从而引起中毒,尤其是小白菜、菠菜、韭菜等。制作晚餐菜肴时要有计划,不要过多,吃不完就倒掉,不要因为节约一点食物而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茶叶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也会产生亚硝酸盐,因此切勿饮用隔夜茶。

7.腌咸菜。

腌制的咸菜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食用不当会导致其大量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适合食用的咸菜,其腌制时间一般为三个星期,因为在咸菜腌制的第一个星期,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生成到最高峰,一个星期后开始逐渐降低。因此,食用的咸菜一定要腌透,并在食用的时候加一点醋就更好了。

8.佐料。

佐料几乎是所有美味佳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佐料使用不当,不但会影响菜肴的味道,而且有的还会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中毒。

如大料、茴香、桂皮等佐料都含有一种叫黄樟素的毒性物质,这种物质在体内能改变组织细胞的遗传功能,而且它们都有一定的诱变性,会使病菌和毒素发生突变,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在烹调时要慎用这类佐料。

9.存放过久的南瓜。

南瓜含糖量较高,易鲜食用。如食用存放过久的南瓜,其瓜瓤会进行自然氧化,产生酒味,这种化学变化难以发现,吃后就会引起中毒,表现为头晕、瞌睡、全身疲软,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

因此,食用存放过久的南瓜时,一定要精心检查,表皮烂了的或切开后有异味,如散发出酒精味等,说明已变质,严禁食用,以防中毒。

10.竹笋。

竹笋内的毒素主要是一种叫生氰葡萄糖苷的物质,这类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导致喉道收紧、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甚至死亡。通常情况下,人体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就会出现中毒症状。食用时应将竹笋切成薄片,彻底煮熟。

11.鲜木耳。

鲜木耳含有一种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于被咽喉黏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腐烂变质的白木耳会产生大量的酵米面黄杆菌,食用后胃部会感到不适,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12.水果的种子及果核。

水果的种子及果核中的毒素同竹笋相同,这类水果有苹果、杏、梨、樱桃、桃、梅子等,虽然这类水果的果核或种子含有毒素,但是水果的果肉没有毒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吃食的时候,最好把水果去核。

13.毒蘑菇。

在雨过天晴时采摘新鲜的蘑菇来食用,易引起毒蕈中毒,所以来路不明的菇类最好不要食用。一般超市中的食用菌是人工栽培的,是可食用的,可以放心购买。

14.河豚鱼。

河豚鱼中的有毒物质称河豚毒素,若未将毒素除净就会引起中毒。河豚鱼中毒多发生在日本、东南亚和我国东南,多数由误食引起。河豚毒为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神经毒素,0.5毫克可以毒死体重为70千克的人,所以要注意辨别以防误食。

15.贝类。

某些有毒藻类(如甲藻类)寄生在贝类上,人食入贝类后毒素被迅速释放,引起人麻痹性贝类中毒。所以要避免吃被有毒藻类污染的贝类,防止中毒。

16.鱼类。

青皮红肉的鱼(如沙丁鱼、金枪鱼等)活动能力强,肌肉系统较发达,肌肉中含较多组氨酸。组氨酸在不良的储存条件下,受到富含组氨酸脱羧酶的细菌污染后,使鱼肉中游离组氨酸脱羧基形成组胺,引起中毒。

⑧ 扇贝那些地方能吃,那些地方不能吃

一般来说,只要是新鲜的扇贝,所有地方都能吃的。
1、扇贝可以食用的部位是开启贝壳的壳内肌和生殖腺,大大的壳内肌为白色,味道鲜美可口。生殖腺部位的肉稍微呈片状,每当春末生殖腺成熟的时候,雌性扇贝的生殖腺变为漂亮的红色,而雄性扇贝的生殖腺则变成乳白色。
2、冷冻的扇贝必须要在解冻之前烹制,冷冻扇贝肉紧实、湿润、有光泽,扇贝的烹制时间不宜过长(通常3~4分钟),否则就会变硬、变干并且失去鲜味。将扇贝解冻时,可以把它们放入煮沸的牛奶(已从炉子上拿开)中,或者放入冰箱冷藏室内解冻。
3、新鲜贝肉色泽正常且有光泽,无异味,手摸有爽滑感,弹性好;不新鲜贝肉色泽减退或无光泽,有酸味,手感发粘,弹性差。新鲜赤贝呈黄褐色或浅黄褐色,有光泽,弹性好;不新鲜赤贝呈灰黄色或浅绿色,无光泽,无弹性。
4、扇贝的食用方法:扇贝最常见的吃法就是蒸了或烧烤,洗干净扇贝,然后加料汁,蒜泥。

⑨ 海螺怎样吃才正确海螺哪里不能吃

海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海鲜,其肉质细嫩鲜美,而且其中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食品,海螺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可以白灼、红烧、小炒、酱爆、温拌、凉拌、煮汤、做卤味等等。

韭菜炒海螺

材料:海螺10个,韭菜300克,枸杞一小把,生姜、料酒、食盐、花生油、黑芝麻适量。

做法:

1、海螺煮熟,取出螺肉,切片;韭菜洗净,切段;姜切片备用。

2、锅中加花生油烧至七成热时,爆香姜片。

3、放入韭菜段翻炒至微微变软。

4、加入螺肉、枸杞子、黑芝麻、料酒、精盐翻炒均匀,装盘即可。

海螺不能吃部位

1、海螺脑。在海螺肉中有两个像小球球似的东西,这个是不建议食用的,它里面有一些海螺脑神经分泌的物质,人体食用后容易引起头晕、恶心的症状。

2、海螺胆。在海螺的后背部分有一条深蓝色或粉色的线,也叫做“苦胆”,这是海螺的胆道和胆囊部分,其中淤积了较多的毒素,而且味道很苦,一般也不建议食用。

⑩ 扇贝怎么吃什么不能吃

扇贝中可食用部分主要是白色的内敛肌和生殖腺。内敛肌是扇贝中呈圆形的贝柱部分。生殖腺部位的肉稍微呈片状,每当春末生殖腺成熟时,雌性扇贝生殖腺 变成漂亮的红(橘黄)色,而雄性扇贝的生殖腺则变成乳白色。当然,还有最下边的白色裙边状的部位也是可以吃的,焯水后用来凉拌味道很不错。但是:

(1)砂囊部位不能吃

砂囊就是我们我们在扇贝里面看到的那团黑黑的东西,那是内脏部分,这个内脏一定要全部清除干净才行,里面都是扇贝的便便和未消化的食物,不能吃的。

而且,扇贝是滤食性生物,靠吸收海水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生长,如果它的生长环境污染或有毒藻类暴发,其内脏就会摄入这些物质。海产贝类含有毒素或重金属一般和“赤潮”和“海水受污染”有关。

阅读全文

与贝类有毒素食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鲁班训练方法视频 浏览:412
小车如何除雾的正确方法 浏览:647
用白醋祛痣的正确方法 浏览:248
老疤怎么去除最有效方法 浏览:660
cfoutofmemory解决方法 浏览:705
惠普m436打印机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522
c型钢的安装方法 浏览:491
中医治湿疹有哪些方法治疗 浏览:356
小乌龟怎么养在家的方法 浏览:309
联想的设备中心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99
双电机顺序控制接线方法图片 浏览:309
扣费失败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383
腰疼什么方法治疗快 浏览:660
化学药物分析评价方法 浏览:544
资源税计算方法 浏览:525
海蜇头的制作方法步骤 浏览:861
如何做腰背肌锻炼方法 浏览:544
用什么方法教大班二十内加减法 浏览:974
土壤doc的计算方法 浏览:454
毛巾折的方法视频 浏览: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