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构建方法图片

构建方法图片

发布时间:2022-08-23 01:09:43

如何构建稳定细胞株

构建方法:先把质粒整合到染色体上后,用相应的质粒DNA中的抗性标志来筛选该细胞系,就行成了稳定表达的细胞株。

细胞株是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细胞株的特殊性质或标志必须在整个培养期间始终存在。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为细胞系(cell line), 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所组成。如果不能继续传代,或传代次数有限, 可称为有限细胞系(finite cell line), 如可以连续培养, 则称为连续细胞系(continuous cell line), 培养50代以上并无限培养下去。

细胞株是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的培养细胞。从培养代数来讲,可培养到40-50代。细胞株的特殊性质或标志必须在整个培养期间始终存在。对于人类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半年以上,生长稳定,并连续传代的即可称为连续性株或系。

(1)构建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一般流程

1、筛选浓度测定:以10~14天细胞全部死亡的抗生素浓度为筛选浓度;

2、细胞接种:转染实验前天接种细胞,各种细胞的平板密度依据各种细胞的生长率和细胞形状而定。进行转染当天细胞密度应达到60%~80%覆盖;

3、细胞转染(病毒、脂质体、电穿孔、FuGENE 6);

4、利用质粒上含有的抗性选择进行筛选;

5、鉴定筛选结果。

参考资料:网络-细胞株

网络-稳定细胞系

㈡ 高中各科知识体系构建方法

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

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

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

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

① 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 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
③ 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
④ 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

① 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② 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
③ 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
④ 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

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如下图所示。

导学提示

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关键在于找出“含金量”比较高的核心概念。概念的“含金量”越高,其辐射的面越广,能够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也越大;反之越小。

像经济常识中的商品、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产业、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对外开放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联系、发展、矛盾、价值观、认识、实践等,政治常识中的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都是含金量颇高的概念,以它们为基点,都能辐射建立起较大的知识体系。

㈢ 魔方如何快速构建十字架

加我(奥云慧)QQ756407610我发给你原文件。以下文章是不带原图的。
魔方CROSS建立方法其实就是架十字,然后它们的顺序是这样的Cross(底部十字),F2L(前两层),OLL(上层反色),PLL(上层复原)。这个方法是当今最流行的快速还原方法。
完成方法一共分四步:CROSS-> F2L- > OLL- > PLL
CROSS:先选择一面做为底层,架好十字
F2L: First two Layer 的意思把架好十字的底层和中间层同时复原
OLL:ORIENT Last Layer 上层的颜色一致,暂不考虑位置是否正确
PLL:POSITION Last Layer 上层的棱块、角块正确归位

1.1架十字

完整的十字
如图,这是我们这一步所要达到的目的,习惯上一般把这一步形象的称为“架十字”或“架第一层十字”。
1.1.1 了解自己魔方的颜色
请拿起你的魔方,看看你的魔方的六个面都各是什么颜色,如果你的魔方是已经打乱了的,则看魔方的六个中心块的颜色(不需要理会角块与棱块),比如,下面是我用的魔方。
注:面的颜色与中心块的颜色总是一致的。

中心块与面的颜色

这里的“颜色”包含了两层内容:1、是什么颜色;2、各颜色的排列。
第一点如上面的魔方,六个面(中心块)的颜色分别是:黄、橙、青、红、蓝、白。而第二点则是关于这六个颜色是如何排列,如黄色旁边的四面是什么颜色,橙色旁边的四面是什么颜色等等。
知道了这两点后,我们便可进入下面一步了。
1.1.2 选择开始面与记忆魔方颜色
首先要选择魔方的某种颜色作为自己的“开始面”,也就是以后的每一次复原魔方都从这个颜色面开始。这种作法对于快速提高还原速度非常有意义,初学者也能较快地就熟练。大家可根据自己的色觉固定一个开始面,建议不要用暗色彩,即红色面和蓝色面。
另说明一点,这个开始面是可以更改的,如果你在以后感觉到从其它某个颜色开始还原更好,可以再进行更改。
再下来,是要对魔方的颜色作简单的记忆,你需要记住:开始面旁的四个侧面的颜色及顺序是什么。
这里以我以前的学习过程为例,说明一下记忆的内容和方法,我使用的是黄色开始面:

1. 记住四个颜色的顺时针顺序(从橙色起)是“橙→青→红→蓝”。
2. 记住橙色的背面是红色(橙红为相近色系);
3. 记住青色的背面是蓝色(青蓝为相近色系);
这里的第1点记忆内容实际已经包含了2、3点的内容了,特别分出来是为了强化一下。
注:标准魔方的各面颜色搭配一般是固定的,当前比较流行的颜色搭配顺序是红色背对橙色、蓝色背对青色、黄色背对白色,即如上图的魔方,常说到的“标准魔方颜色”,也指于此。
1.1.3 架棱的顺序
原则上四个棱没有还原先后次序的要求,但初学者对颜色的记忆不深,可以用下面的还原次序。
1. 先还原任意某个棱块;
2. 再还原与第一个棱块处于背面关系的另一个棱块;
3. 还原余下两个棱块的任意某个;
4. 还原最后一个棱块;
随便举个例来说明一下吧:

架棱的顺序

第一步是任意还原某个棱块,这里选择先还原“黄橙”棱;第二步是还原了与“黄橙”棱块处于背面关系的 “黄红”棱,在魔方上呈现一个“一”字;第三步是还原余下两个棱块的任意某个,这里选择了还原“黄青”棱,根据“橙→青→红→蓝”的颜色顺序,“黄青”棱还原在了“黄橙”棱的顺时针左侧;第四步是还原最后一个棱,还原到最后一个位置上。由此,十字的主体就算完成了。
1.1.4 架第一棱
从这一步开始,我们正式开始学习还原魔方了。第一个棱的还原有四种可能情况:

R R’ R2 RF’ R’F’

本文对各类状态的罗列都比较详细,但绝不是要求大家一个个去记忆的,请大家多进行练习,慢慢理解其规律,整个第一层的还原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几条规律的。
另外,大家在这里以及下文的整个还原过程中,除了已经还原了的块和现在准备还原的块之外,其它所有的中心块、角块、棱块都不需要理会它们的情况如何,即使它们已经处在正确的位置上。

1.1.5 架第二棱
首先将你的魔方作如下的转动调整。
...

1.1.5 架第二棱
首先将你的魔方作如下的转动调整。

转动后观察第二棱与第一棱的位置关系,多转几次,直到第二棱与第一棱的关系成为下列的某种状态,下面是第二棱的还原方法。...

R R’ R2 RUF’ R’UF’

FR B’R’ FUF’ B’U’B
1.1.6 架第三棱
像架第二棱时的方法一样,首先将你的魔方作同样的转动调整。

转动后观察第三棱与前二棱的位置关系,多转几次,直到第三棱与前二棱的关系成为下列的某种状态,下面是第三棱的还原方法。

F’ F F2 F’U’R

FU’R B’UR’ B2D2F2
1.1.7 架第四棱
像前面的方法一样,仍然首先将你的魔方作同样的转动调整。

转动后观察第四棱与前三棱的位置关系,多转几次,直到第四棱与前三棱的关系成为下列的某种状态,下面是第四棱的还原方法。

F F’ F2 F’U’R FU’R
1.1.8 较正中心块
架十字的最后一步是较正中心块,还是将你的魔方作下列的转动调整。

D
转动后观察四个棱块与各面中心块的颜色对齐情况,多转几次,一个完整的十字就出现了

㈣ 构建模式图是学习地理7方法之一.图为“局部海域洋流示意图”.xl-30题.当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流向与2示

A、北半球冬季,长江进入枯水期,故不符合题意;
B、北半球冬季,东亚地区盛行西北风,故不符合题意;
C、6月份,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季,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故不符合题意;
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南非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故正确.
故选:人.

㈤ 中药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

目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已涉及众多方法,包括薄层扫描(TLC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等色谱法以及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法(IR)、质谱法(MS)、核磁共振法(NMR)和X—射线衍射法等光谱法。其中色谱方法为主流方法,尤其是HPLC、TLCS和GC已成为公认的三种常规分析手段。由于HPLC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中药成分绝大多数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分析检测,且积累较丰富的应用经验。因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已成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首选方法。随着HPLC— MS和GC—MS等联用技术的应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更趋完善。
1 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具有选用范围广,重现性好等优点,常用于中药各种成分的鉴别。用固定波长对薄层展开的各斑点作薄层扫描图谱比目测的层析图谱更为客观准确,因而具有更好的指纹鉴别意义。但由于受薄层板的质量和开放式层析系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易引起一定的实验误差。
2 气相色谱法 (GC) 气相色谱是封闭性色谱,受外界影响较少,具有高性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优点,适合于药材及制剂中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的研究。一般使用质量型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钱浩泉等[5]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高良姜及其边缘植物挥发油成分的指纹图谱。具体应用中多与质谱联用,不仅具有 GC 的高分离效能,而且兼备了质谱鉴定的高灵敏度和准确性。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定量精密度高,检测器种类多,稳定性好等特点。不受样品挥发度和热稳定性的限制,比气相色谱法应用范围更广,样品中大多数成分均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分析检测,是构建指纹图谱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构建指纹图谱一般采用梯度洗脱,因为逐步提高流动相洗脱能力可获得较多色谱峰,提供更多指纹信息。在考察条件时,要对指标成分和非指标成分都予以考虑,由于药材中各种成分的吸收波长及对不同检测器的响应不同,在构建指纹图谱时也需要加以考虑。实际应用中多使用多种联用技术,充分利用各检测器的互补性,从不同角度反映药材及制剂的全貌,从各种图谱中得到结构信息。
4 高速逆流色谱法 (HSCCC) 它是目前国际上较新型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利用相对移动的两种互不相溶溶剂,在处于动态平衡的两相中将具有不同分配比的组分分离。已有报道[6]将 HSCCC应用于生物碱、黄酮、木脂素、蒽醌等天然产物的分离分析。具有分离效率高,溶剂用量少,无吸附,样品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5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HPCE)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高效快速分离的新型电泳技术。毛细管电泳的广泛应用取决于其多变的分离模式,几乎涉及分析化学中所有的分离对象,小到无机离子,大到蛋白质和高分子聚合物,也能够分析不带电荷的中性物质[7]。具有所需样品少、溶剂消耗少、抗污染能力强、可直接分析水溶液等优点。其中毛细管区带电泳 (CZE) 和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色谱 (MECC) 是中草药分析中最常见的两种模式。但该方法的重现性有待提高。
6 紫外可见光谱 (UV) 紫外可见光谱反映不同化学物质的电子共扼体系特征,具有加和性,对于混合物的鉴别专属性差,分辨率低,故紫外光谱很少用于指纹图谱的构建。
7 红外光谱和近红外光谱 (IR) 红外光谱是由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近红外光谱法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8 核磁共振法 (NMR) 从纯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上可获得结构信息,包括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数量核偶合关系。核磁共振谱具有高度的重现性和特征性,易于解析和进一步研究,可评价药材和中成药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9 质谱法 (MS) 将中药提取液置质谱仪中进行电子轰击电离,可获得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的质谱指纹谱,不同中药提取液所含成分不同,所得质谱图显示的分子离子峰及进一步,裂解碎片峰不一致,可供鉴别。
10 X射线衍射法 物质被X射线照射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衍射现象,只要某一混合物的组成是恒定的,其衍射图谱可以作为该混合物的特征图谱。该法具有图谱指纹专属性强,信息量大,所需样品量小等诸多优点,X射线衍射法在动物类药材鉴定与辨别中有独特的优势[8]。
11 分子生物学法 (DNA)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不同生物样品中人工合成 DNA片断,而这种 DNA片断的大小、数目可因不同的生物而异,故称之为 DNA指纹图谱。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的优点。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是最常用的构建 DNA指纹图谱的方法,但该法费时费力,应用受到限制。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标记,可以在特异 DNA序列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检测DNA的多态性,这是构建中药指纹图谱的新方法,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罗志勇等[9]采用 RFLP技术,分析了人参、西洋参基因 DNA指纹图谱。

㈥ 二叉树怎么建立

二叉树建立方法:

㈦ 幻方的各种构建方法举例

马步法,右移动一格,下移动两格,超出界后,从对边再进来,想贪食蛇一样。要配合转向步法。

㈧ 构造图的绘制步骤及方法

1.资料的检查

因为绘制构造图的全部数据都是从剖面图(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取得的,剖面解释的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构造图的质量,所以在绘制构造图之前,应对所有剖面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标准层的地质属性是否准确,数量上是否满足地质任务的要求;断层、超覆、尖灭等地质现象的确定是否合理,上下反射层之间和相邻剖面间的解释有无矛盾之处;各剖面交点闭合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小于等值线距之半)以内等。

2.选择作图层位和比例尺

(1)作图层位的选择:在所对比的若干反射层中,选择能控制地质构造特征的标准层作为绘制构造图的层位,目的层是必须选择的作图层位。如果目的层不是较好的反射标准层,甚至难以对比追踪波,也必须作假想层来绘制构造图。至于要选多少个层位制作构造图,则可根据勘探任务和地质要求而定。在角度不整合面上下,一般应各选一层分别作构造图。

(2)作图比例尺:比例尺和等值线距反映了构造图的精确度,而构造图的精确度又取决于测网的密度、地质情况、勘探任务和资料质量等因素。在资料质量好,构造复杂的情况下,应选择较大的比例尺和较小的等值线距,反之亦然。在不同的勘探阶段,其构造图的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都有一定的要求,详见下表。

地震勘探

3.描绘测线平面分布图

根据测量资料,用透明纸把所有测线的平面位置描下作为底图,注明测线号、测线起止桩号、交点桩号、已钻井位、主要地物及经纬度等。

4.取数据

在经过解释的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上,对所选的作图层位,按一定距离(通常在测线平面图上为1cm)及测线交点处读取t0值或深度值,同时将断点位置、落差、超覆点、尖灭点等数据标注在测线位置图上。对构造的主要部位及特征点附近应加密取值。

5.制作断裂系统图

在各条剖面上划分出断层之后,需要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制断裂系统图(图5-15)。断裂系统图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构造图的精度。

(1)断点在平面图上的标记方法

将同一层位的所有断点投影于测线上,如图5-16所示,把投影点的位置绘在测线平面位置图上,并用一定符号表示断层性质,如:正断层用 表示,逆断层用 表示,其中 代表下降盘,“↑”代表倾向(图5-15)。这样标记的断层位置,只有对水平界面或垂直断层走向的偏移剖面才是正确的,否则相对实际位置要出现偏移。所以这里所确定的断裂系统,如果是等t0图上的断裂系统,则由等t0图制作等深度图(构造图)要做偏移校正。

图5-15 断裂系统图

图5-16 断点位置确定

(2)在不同的剖面上识别同一断层的依据

1)在平行的剖面上,断层性质相同,断面、断盘产状相似。

2)断开的地层层位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变化。

3)断点位置靠近、断距相近或沿走向呈规律变化。

4)同一断块、地层产状变化一致或有一定规律。

5)区域性大断裂一般平行区域构造走向,断层两侧波组有明显差异。

(3)断点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两条断层相交时,应该用构造地质学理论加以分析,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晚期的新断层应切割早期的老断层,而老断层在新断层两侧发生错动(图5-17a)。当两条断层相接触时,一般应是小断层的一端触到大断层上(图5-17b),其中长支是老断层或者是同时伴生的深断层,而浅层不断的一般是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基本一致时一般为新断层;落差上小下大者属于边沉积边发育的断层。

图5-17 断层年代判断

②一些断点很清晰的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能穿过无断点显示的剖面。

③经平面组合后剩余的孤立断点,应是断距小,延伸较短的小断层。

④当地层倾角较大(20°以上)时,确定断层和组合断点时应结合偏移剖面,但剖面平行走向时,断层仍不能实现偏移归位,有时会存在假断点。在图5-18中,剖面E5在F'两边,分别收到来自断层F上、下盘的反射,因而出现了假断点F'。

⑤在断点组合时,应将剖面与平面相结合,反复对比,使组合方案达到最合理为止。

图5-18 假断点的形成

6.绘制等值线

按规定的等值线距(如前面表中所示),根据展在平面透明底图上的t0值或深度值描绘圆滑的等值曲线。先勾出大致的轮廓,如构造的高点和低点,构造轴线等,然后再考虑构造的细节。在复杂断块区,应以断块为单位描绘。描绘等值线应注意下述规律:

(1)所绘出的平面图,在构造形态、范围、高点位置和幅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与有关的剖面图基本一致。

(2)应符合构造规律(图5-19):①在单斜层上,等值线间隔应均匀变化,不允许出现多线或缺线现象(图5-19a、b)。②两个正向(或负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单线,如图5-19c中虚线是错误的。③正负向构造,在无断层影响时,都应相间出现,构造轴向大体一致。④绘制断层线两侧的等值线时,应考虑断开前构造形态上的联系,如图5-19d的勾法是错误的,图e是正确的。另外,断层上升盘某点等值线的数值加上断层的落差,应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如图5-19f所示。⑤同一断层,在上下层构造图上的位置不能相交,当断面直立时,深浅层构造图的断层位置应当重合;当断层倾斜时,同一断层在各层构造图上应彼此平行,且在深层的位置较浅层的位置往断层下倾方向偏移。⑥背斜构造断开后,下降盘等值线范围比同深度上升盘的范围小。对于正断层,其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错开,如图5-19b所示;对于逆断层,其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平面上的水平位置出现叠掩,如图5-19a所示。

图5-19 绘制构造图等值线正确性的判别

(3)构造图的规格要求及常用地质符号。在构造图上应标注图名、比例尺、经纬度、井位、主要地物、图例和责任人等。常用的地质符号见图5-20。

图5-20 构造图上所用符号

㈨ 如何建立用户画像

  1. 数据源分析

    还原用户信息,因此数据来源于:所有用户相关的数据。

  2. 静态信息

    包括人口属性、商业属性等方面。

  3. 动态

    用户不断变化的行为习惯。

㈩ 常用四种曲面构造方法是什么

第一种:自动划分。

认为,自动曲面化并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质量差,错误多,作用不大。

第二种:使用“绘制曲面片布局图”功能手动绘制。

采用“绘制曲面片布局图”手动绘制曲面片,不过在面对一些复杂的范围相对较大的产品时,如果单一使用这种手动绘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认为,“绘制曲面片布局图”应与其他的划分方法结合,而不应盲目地单独使用。尽管如此,但“绘制曲面片布局图”不失为一种划分曲面片的好方法,只要初学者能灵活处理划分时所出现的问题,比如“红线白线”,它会在工作中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种:使用边界划分。

所谓使用边界划分曲面片,就是我们在多边形网络阶段使用"绘制""从截面创建"等方法在产品表面用曲线划分出未来细分曲面片的四边大体区域,

转入到曲面阶段后,使用“探测曲率”—“构造曲面片”等功能流程,接着在曲面片控制面板中进行定义细分,然后“构造格栅”,最终生成、合并、输出合格的曲面。

第四种:使用轮廓线创建。

在曲面阶段,点击"编辑轮廓线"菜单,在这里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大体轮廓手动划分,然后使用“探测曲率”—“构造曲面片”等功能流程完成最终曲面的创建。这种方法小编在平时工作中比较喜欢使用。

(10)构建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当动线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时,形成的曲面称为规则曲面;当动线作不规则运动时,形成的曲面称为不规则曲面。形成曲面的母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如果曲面是由直线运动形成的则称为直线面(如圆柱面、圆锥面等);

由曲线运动形成的曲面则称为曲线面(如球面、环面等)。直线面的连续两直素线彼此平行或相交(即它们位于同一平面上),这种能无变形地展开成一平面的曲面,属于可展曲面。如连续两直素线彼此交叉(即它们不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曲面,则属于不可展曲面。

阅读全文

与构建方法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铜铝暖气片安装方法 浏览:135
如何黑斑最快最有效方法 浏览:260
电子经纬仪的使用方法图示 浏览:359
生地中考拿高分技巧方法视频 浏览:356
K平均算法属于什么分析方法 浏览:9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好方法 浏览:535
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音量 浏览:46
电信手机测网速的方法 浏览:652
宽带解决卡顿方法 浏览:299
鸭蛋用什么方法不破 浏览:47
抗血管新生治疗方法 浏览:939
电脑上的打印机使用方法 浏览:152
泡沫轴放松方法图片 浏览:604
t恤的折叠方法有哪些 浏览:617
熬夜预防方法有哪些 浏览:533
电脑键盘字符使用方法 浏览:625
瘤胃鼓气的治疗方法 浏览:760
无保护分娩接产方法研究目标 浏览:430
29x55的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359
胆管癌预防性治疗方法 浏览: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