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常用消毒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常用消毒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发布时间:2022-08-22 22:11:58

❶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几种

日光消毒法、煮沸消毒法。

1、日光消毒法

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良好的天然杀菌作用,只有当物品直接暴露在阳光下6小时,且不与玻璃窗分离时,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所以儿童的枕头、床上用品、毯子、棉裤、毛衣、玩具等经常能暴露在阳光下,以减少细菌繁殖,避免病原菌侵入人体。

当暴露在阳光下时,应注意翻转动物产品,使各方面都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起到消毒作用。

2、煮沸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主要适应于小儿的食具,也适用于煮沸用具,如瓶、筷子、汤匙、纱布、毛巾等。该方法简单可靠。通常情况下,在消毒前,器具或器皿要浸泡在水中并煮沸20-30分钟。

如果是结核病、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患者的器具或残留物,可采用煮沸消毒法,煮沸30分钟以上后,即可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1)常用消毒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扩展阅读:

消毒注意事项:

第一是选择无毒、无残留、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第二是杀菌效果,最好是广谱、高效的消毒剂;

第三是考虑使用成本,使用方便等问题。选择消毒剂时要选择包装上有卫生行政部门消毒产品批准文号(卫消准字)、有效期和厂名厂址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经过了国家审批,消毒效果和安全性都有充分保证。

❷ 常见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2.热力消毒
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3)流动蒸气消毒
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
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
3.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二)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钾皂配成.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六氯酚(hexochlorophane):为双酚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醇、酯、醚,加碱或肥皂可促进溶解,毒性和刺激性较少,但杀菌力较强.主要用于皮肤消毒.以2.5~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减少皮肤细菌80~90%,有报告可产生神经损害,故有宜长期使用.
(2)酸类
对细菌繁殖体及芽胞均有杀灭作用.但易损伤物品,故一般不用于居室消毒.5%盐酸可消毒洗涤食具,水果,加15%食盐于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热30℃浸泡40小时.乳酸常用于空气消毒,100m3空间用10g乳酸薰蒸30分钟,即可杀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类乙醇(酒精)
75%浓度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对一般病毒作用较慢,对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对真菌孢子有一定杀灭作用,对芽胞无作用.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浸泡消毒.因不能杀灭芽胞,故不能用于手术器械浸泡消毒.异丙醇(isopropylalcohol)对细菌杀灭能力大于2.溶解蛋白消毒剂
主要为碱性药物,常用有氢氧化钠、石灰等.
(1)氯氧化钠
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杀菌力强,2~4%溶液能杀灭病毒及细菌繁殖型,10%溶液能杀灭结核杆菌,30%溶液能于10分钟杀灭芽胞,因腐蚀性强,故极少使用,仅用于消灭炭疽菌芽胞.
(2)石灰
遇水可产生高温并溶解蛋白质,杀灭病原体.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泄物,用量须2倍于排泄物,搅拌后作用4~5小时.20%石灰乳用于消毒炭疽菌污染场所,每4~6小时喷洒一次,连续2~3次.刷墙2次可杀灭结核芽胞杆菌.因性质不稳定,故应用时应新鲜配制.
3.氧化蛋白类消毒剂
包括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因消毒力强,故目前在医疗防疫工作中应用最广.
(1)漂白粉
应用最广.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Ca(OCl)2],含有效25~30%,性质不稳定,可为光、热、潮湿及CO2所分解.故应密闭保存于阴暗干燥处,时间不超过1年.有效成份次氯酸可渗入细胞内,氧化细胞酶的硫氢基因,破坏胞浆代谢.酸性环境中杀菌力强而迅速,高浓度能杀死芽胞,粉剂中用于粪、痰、脓液等的消毒.每升加干粉200克,搅拌均匀,放置1~2小叶,尿每升加干粉5克,放置10分钟即可.10~20%乳剂除消毒排泄物和分泌物外,可用以喷洒厕所,污染的车辆等.如存放日久,应测实际有效氯含量,校正配制用量.漂白粉精的粉剂和片剂含有效氯可达60~70%,使用时可按比例减量.
(2)氯胺—T
为有机氯消毒剂,含有效氯24~26%,性较稳定,密闭保持1年,仅丧失有效氯0.1%.微溶于水(12%),刺激性和腐蚀性较小,作用较次氯酸缓慢.0.2%1小时可杀灭细菌繁殖型,5%2小时可杀灭结核杆菌,杀灭芽胞需10小时以上.各种铵盐可促进其杀菌作用.1~2.5%溶液对肝炎病毒亦有作用.活性液体须用前1~2小时配制,时间过久,杀菌作用降低.
(3)二氯异氰尿酸钠
又名优氯净,为应用较广的有机氯消毒剂,含氯60~64.5%.具有高效、广谱、稳定、溶解度高、毒性低等优点.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浸泡、擦沫,亦可用干粉直接消毒污染物,处理粪便等排泄物,用法同漂白粉.直接喷洒地面,剂量为10~20g/m2.与多聚甲醛干粉混合点燃,气体可用薰蒸消毒,可与92号混凝剂(羟基氯化铝为基础加铁粉、硫酸、双氧水等合成)以1:4混合成为“遇水清”,作饮水消毒用.并可与磺酸钠配制成各种消毒洗涤液,如涤静美,优氯净等.对肝炎病毒有杀灭作用.此外有氯化磷酸三钠、氯溴二氰尿酸等效用相同.
(4)过氧乙酸
亦名过氧醋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酸味,是一种同效速效消毒剂,易溶于水和乙醇等有机溶剂,具有漂白的腐蚀作用,易挥发的刺激性酸味,是一种高效速效消毒剂,易溶于水和乙醇等有机溶剂,具有漂白和腐蚀作用,性不稳定,遇热、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强大碱等易分解.0.01~0.5%,0.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分钟可杀灭芽胞,常用浓度为0.5~2%,可通过浸泡、喷洒、擦抹等方法进行消毒,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气雾(5%浓度,2.5ml/m2)和熏蒸(0.75~1.0g/m3)消毒.
(5)过氧化氯
3~6%溶液,10分钟可以消毒.10~25%60分钟,可以灭菌,用于不耐热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装等消毒.10%过化氢气深胶喷雾消毒室内污染表面;180~200ml/m3,30分钟能杀灭细菌繁殖体;400ml/m3,60分钟可杀灭芽胞
乙醇,经肺吸收可导致麻醉,但对皮肤无损害,可代替乙醇应用.
(6)过锰本钾
1~5%浓度浸泡15分钟,能杀死细菌繁殖体,常用于食具、瓜果消毒.
4.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主要有季铵盐类,高浓度凝固蛋白,低浓度抑制细菌代谢.有杀菌浓度,毒性和刺激性小,无漂白及腐蚀作用,无臭、稳定、水溶性好等优点.但杀菌力不强,尤其对芽胞效果不佳,受有机物影响较大,配伍禁忌较多,为其缺点.国内生产有新洁尔灭,消毒宁(度米苍)和消毒净,以消毒宁杀菌力较强,常用浓度0.5~1.0‰,可用于皮肤,金属器械,餐具等消毒.不宜作排泄物及分泌物消毒用.
5.烷基化消毒剂
(1)福尔马林
为34~40%甲醛溶液,有较强大杀菌作用.1~3%溶液可杀死细菌繁殖型,5%溶液90分钟或杀死芽胞,室内熏蒸消毒一般用20ml/m3加等量水,持续10小时,消除芽胞污染,则需80ml/m324小时,适用于皮毛、人造纤维、丝织品等不耐热物品.因其穿透力差,刺激性大,故消毒物品应摊开,房屋须密闭.
(2)戊二醛
作用似甲醛.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但杀菌效果差,在碱性液中能保持2周,但强提高杀菌效果,故通常2%戊醛内加0.3%碳酸氢钠,校正pH值为化合物(杀菌效果增强,可保持稳定性18个月.无腐蚀性,有广谱、速效、高热、低毒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杀细菌,芽胞和病毒消毒.不宜用作皮肤、粘膜消毒.
(3)环氧乙烷
低温时为无色液体,沸点10.8℃,故常温下为气体灭菌剂.其作用为通过烷基化,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化谢.一般应用是在15℃时0.4~0.7kg/m2,持续12~48小时.温度升高10℃,杀菌力可增强1倍以上,相对湿度30%灭菌效果最佳.具有活性高,穿透力强,不损伤物品,不留残毒等优点,可用于纸张、书籍、布、皮毛、塑料,人造纤维、金属品消毒.因穿透力强,故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消毒.须避开明火以防爆.消毒后通风防止吸入.
6.其他
(1)碘
通过卤化作用,干扰蛋白质代谢.作用迅速而持久,无毒性,受有机物影响小.常有磺酒、磺伏(磺与表面活性剂为不定型结合物).常用于皮肤粘膜消毒,医疗器械应急处理.
(2)洗必泰
为双胍类化合物.对细菌有较强的消毒作用.可用于手、皮肤、医疗器械、衣物等消毒,常用浓度为0.2~1‰.

❸ 常见清洁消毒方法有哪四种,各种方法适用于哪种物品

常见清洁消毒方法有四种,各种方法使用如下:

1、酸碱类消毒剂

市场上主要的氧化类消毒剂 该类消毒剂均为高效、广谱类灭菌剂,安全、快速、杀菌效果好、无残留、使用方便,但个别产品不稳定、易分解、使用成本高、有味等。市场上主要的产品有二氧化氯、过氧乙酸、双氧水等。主要应用与设备、管道、器具、空气、食品、手等各个领域的消毒和灭菌。

2、氧化类消毒剂

市场上主要的醛类消毒剂 市场上主要的醛类消毒剂产品有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等。主要用于医疗行业的器械表面和空气的消毒,该类消毒剂不能用于食品领域的消毒。

3、醛类消毒剂

市场上主要的醇类消毒剂 醇类消毒剂的优点使使用方便、安全、快速、易挥发,缺点是使用成本高、缺点是使用成本高。主要产品乙醇、已丙醇等,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医疗行业的工艺器具、器械、手等表面的消毒。

4、醇类消毒剂

理想的化学消毒剂应具备什么条件 理想的化学消毒剂应具备以下条件:杀菌广谱;使用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易溶于水;可在低温下使用;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它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对物品无腐蚀;无色、无味,消毒后易于除去残留药药物。

无毒或毒性低,不易燃烧爆炸,使用无危险性;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可以大量供货。要满足所有要求的消毒剂仍没有发现,相对而言,二氧化氯是最符合理想要求的消毒剂。



(3)常用消毒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扩展阅读:

使用原则

市场上消毒剂的品种很多,消费者一定要根据消毒对象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并严格遵照使用说明。如乳品企业中选用消毒剂时考虑到安全性能,首选无毒、无残留、无腐蚀的消毒剂;其次是杀菌效果,最好是广谱高效类的消毒剂。

再次是考虑使用成本,使用方便等问题。选择消毒剂时要选择包装上有卫生行政部门消毒产品批准文号(卫消准字)、有效期和厂名厂址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经过了国家审批,消毒效果和安全性都有充分保证。

❹ 主要消毒方法和机理

主要消毒方法和机理

消毒是指利用温和的物理化学因素抑制病原体繁殖的手段。消毒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1.1概述

城市污水经一级或二级处理(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后,水质得到改善,细菌含量也大幅度减小,但其绝对值仍很大,有病源菌存在的可能。因此,污水排入水体前应进行消毒,即通过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手段杀灭水中病微生物。

消毒对饮用水是必不可少的处理工艺。对废水而处理而言,虽非必需,但对某些废水的安全排放或回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水处理中,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类,化学法有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水消毒等,而紫外线消毒属于物理法消毒。

1.2氯消毒机理

氯消毒在水中不含氨的情况下,向水中加入氯后立即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水解能生成次氯酸根离子,一般情况下,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在水中同时存在,相对比例取决于pH值和温度,但它们的总和则保持一定值。

次氯酸为很小的中性分子,可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并渗入细菌体内通过氧化作用破坏菌体内系统而使细菌死亡。因次氯酸根离子本身带负电,难以接近带负电的细菌,很难起到直接的消毒作用。所以在较低的pH值条件下,次氯酸所占比例较大,则消毒效果较好。不过,虽然次氯酸根离子难于直接消毒,但是当水中的次氯酸被消耗后,次氯酸根离子会不断转化为次氯酸,因此,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的所含氯量均为消毒剂的有效氯含量。

氯消毒的效果与水温、pH值、接触时间、混合程度、污水浊度以及所含干扰物质、有效氯浓度有关。

1.3主要消毒方法和机理

1、消毒方法的选择

主要消毒方法有液氯、臭氧、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和紫外线等,每种消毒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选择适用条件。消毒方法的选择要求能高效快速地灭活多种致病微生物,又要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安全性、无二次污染以及操作方便和耗材便于运输储存等特点。

由于氯的价格低廉,消毒效果良好和使用较方便等,所以它是当前较常用的消毒药剂。

2、主要的消毒方法

⑴氯消毒

加氯处理的方法也称氯化处理或氯化法。氯消毒可使用液氯,也可以使用漂白粉。前者述及,氯消毒的效果与水温、pH值、接触时间、混合程度、污水浊度以及所含干扰物质、有效氯浓度有关。

由于氯是强氧化剂,污水中气有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均要消耗氯,因此污水消毒的加氯量应该经试验确定。对于生活污水,可参考的数值为:一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为20~30mg/L,二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为5~10mg/L.

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化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保留一定量余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自来水出厂后还具有持续的杀菌力。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因此氯的`运输贮存和使用应小心,加氯设备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加氯点。加氯间应结构坚固,能防冻保温,通风良好,并宜安装排风扇。

液氯消毒的工艺流程一般是:液氯通过加氯机与污水在混合池内反应,然后在接触池内接触一定时间后即可出水。在混合池内的混合反应时间为5~15min,在接触内的接触时间为30min左右,沉淀速度采用1~1.3mm/s,保证余氯量不小于0.5 mg/L.

国内使用的加氯机种类很多。例如ZJ型转子加氯机,来自氯瓶的氯气首先进入旋风分离器,再通过弹簧膜阀和控制阀进入转子流量计和中转玻璃罩,于是经水射器与压力水混合、溶解于水内被输送至加氯点。

⑵次氯酸钠消毒

电解食盐水可以得到次氯酸钠,然后将次氯酸钠加入污水后与水反应产生次氯酸,所以说次氯酸钠的消毒作用依然靠次氯酸,但其消毒作用不及氯强。

因次氯酸钠易分解,所以通常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就地投加,不宜贮运。它一般适用于小型工厂。

⑶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用于受污染水源消毒时,可减少氯化有机物的产生,故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日益受到重视。

①消毒原理

二氧化氯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其杀菌主要依靠吸附和渗透作用。二氧化氯对细菌壁的穿透能力和吸附能力都较强,大量二氧化氯分子聚集到细胞的周围,通过封锁作用,抑制其呼吸系统,进而渗透到细胞内部,破坏含硫基的酶,从而加速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②二氧化氯的制备

主要有还原法、氧化法和电解法。

③二氧化氯系统的运行

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二氧化氯的杀菌能力越大。二氧化氯杀菌作用持续时间长,适用 pH值范围宽。

二氧化氯易挥发,气体和液态的二氧化氯均易爆炸,因此,二氧化氯装置的安装场所以及操作程序均应符合有关规定。

④二氧化氯消毒的特点

a.二氧化氯不仅可以将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除去,还可以将水中引起臭味的物质如硫化氢、硫醇等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硫酸或磺酸,能将氰类和酚类等有毒物质氧化降解为氨根离子和简单的有机物;

b.因为二氧化氯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其消毒作用受pH值影响极小,在较高pH值时二氧化氯消毒能力比氯强;

c.二氧化氯杀灭对象多,杀菌效果好,用量少,作用快,杀菌持续时间长,不仅能杀死细菌,而且能分解残留的细胞结构,并具有杀孢子和杀病毒的作用。因此,在医院污水等可能含有较多病原微生物的污水处理场合可以有应用。

⑷臭氧消毒

①消毒原理

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它是淡蓝色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臭氧极不稳定,分解时放出新生态氧[O].新生态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对具有顽强抵抗力的微生物如病毒、芽子孢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臭氧能氧化有机物,去除水中的色、味,还可去除水中溶解性的铁、锰盐类及酚等。

②臭氧消毒系统简介

臭氧是空气中的氧通过高压放电产生的,制造臭氧的空气必须先行净化和干燥,以提高臭氧发生器效率并减少腐蚀。臭氧发生系统的前部为空气净化和干燥装置,以后为臭氧发生器。其系统布置为:空气压缩机将空气送至冷却器,然后再经过滤加以净化,再经过1~2级硅胶或分子筛干燥器,将空气干燥至露点(-50℃)以下,最后经臭氧发生器,通过15000~17000V高压电,在空气中放电后产生臭氧。现场用空气或氧气为原料制备的臭氧的浓度在2%~10%之间。

臭氧具有高腐蚀性能,通常橡胶、大多数塑料、普通钢铁、铜以及铝等材料都不能用于臭氧系统。可用的材料主要包括316和305不锈钢、玻璃、氯磺烯化聚乙烯合成橡胶、聚四氟乙烯以及混凝土。

③臭氧消毒的特点

a.由于臭氧比氯有较高的氧化电位,比氯消毒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的作用比氯快,消耗量明显较小,例如,在0.45mg/L臭氧作用下,经过2min后脊髓灰质炎病毒死亡,如果用氯消毒,则剂量为2mg/L时需经过3h.

b.臭氧消毒在很大程度上不受pH值的影响;

c.在某些特定的用水中,如食品加工、饮料生产以及微电子工业等,臭氧消毒不需要从已净化的水中去除过剩杀菌剂的附加工序,如用氯消毒时的脱氯工序。

d.不会产生象氯酚那样的臭味;

e.不会产生三卤甲烷等氯消毒的副产物;

f. 缺点:大量研究表明,含有机物污染的水经臭氧处理后,有可能将致突变物或THMS(三氯甲烷)的前体物如腐殖酸等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分子较小的有可能致突变物;水中含有氨氮时,在臭氧投量有限的情况下,臭氧不可能去除氨氮,有可能把有机氨氮氧化为氨氮,致使水中氨氮含量增高。因此,在使用臭氧时,应注意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

g.臭氧在水中不稳定,容易消失,不能在管网中继续保持杀菌能力,故在臭氧消毒后,往往需要投加少量氯,以保持水中一定的余氯量;

⑸紫外线消毒

①消毒原理

紫外线杀菌机理是细菌受紫外线光照射后,紫外光谱能量为细菌核酸所吸收,使核酸结构破坏。根据试验,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200~390nm,波长260nm左右的紫外线杀菌能力最强。这是因为细菌DNA对紫外线的吸收峰在260nm处,DNA吸收紫外线后分子结构被破坏,引起内蛋白质和酶的合成发生障碍,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②紫外线消毒设备

紫外线光源由紫外灯管提供。不同型号、规格的紫外灯管所提供的紫外光主波长不同,应根据需要选用。消毒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浸入式和水平式。

③紫外线消毒的特点:

优点:不需化学药品,不存在THMS(三氯甲烷)类副产物,处理后的水无味无色;操作容易,管理简单,运行和维修费用较低;

缺点:消毒效力受水中悬浮物含量影响,消毒后不能保持杀菌能力,同时,消毒费用高。

④影响紫外线消毒的主要因素

a.微生物的类型;b.微生物数量;c.照射时间与水层厚度;d.水的色度和其他杂质均会降低紫外线的消毒效果;e.消毒环境。

;

❺ 主要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原理

主要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原理

目前主要消毒方法有液氯、臭氧、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和紫外线等,每种消毒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选择适用条件。消毒方法的选择要求能高效快速地灭活多种致病微生物,又要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性、安全 性、无二次污染以及操作方便和耗材便于运输储存等特点。

(1)氯消毒

加氯处理的方法也称氯化处理或氯化法。氯消毒可使用液氯,也可以使用漂白的粉。前者述及,氯消毒的效 果与水温、pH 值、接触时间、混合程度、污水浊度以及所含干扰物质、有效氯浓度有关。 由于氯是强氧化剂,污水中气有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均要消耗氯,因此污水消毒的加氯量应该经试验确定。 对于生活污水,可参考的数值为:一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为20~30mg/L,二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 为5~10mg/L。 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化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保留一定量余氯的目的是为了 保证自来水出厂后还具有持续的杀菌力。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因此氯的运输贮存和使用应小心,加氯设备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加氯点。加氯间 应结构坚固,能防冻保温,通风良好,并宜安装排风扇。 液氯消毒的工艺流程一般是:液氯通过加氯机与污水在混合池内反应,然后在接触池内接触一定时间后即 可出水。在混合池内的混合反应时间为5~15min,在接触内的接触时间为30min 左右,沉淀速度采用1~ 1.3mm/s,保证余氯量不小于0.5mg/L。 国内使用的加氯机种类很多。例如ZJ 型转子加氯机,来自氯瓶的氯气首先进入旋风分离器,再通过弹簧膜 阀和控制阀进入转子流量计和中转玻璃罩,于是经水射器与压力水混合、溶解于水内被输送至加氯点。

(2)次氯酸钠消毒

电解食盐水可以得到次氯酸钠,然后将次氯酸钠加入污水后与水反应产生次氯酸,所以说次氯酸钠的消毒 作用依然靠次氯酸,但其消毒作用不及氯强。 因次氯酸钠易分解,所以通常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就地投加,不宜贮运。它一般适用于小型工 厂。

(3)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用于受污染水源消毒时,可减少氯化有机物的产生,故二氧化氯作为消毒剂日益受到重视。

①消毒原理

二氧化氯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其杀菌主要依靠吸附和渗透作用。二氧化氯对细菌壁的穿透能力 和吸附能力都较强,大量二氧化氯分子聚集到细胞的周围,通过封锁作用,抑制其呼吸系统,进而渗透到 细胞内部,破坏含硫基的酶,从而加速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②二氧化氯的制备

主要有还原法、氧化法和电解法。

③二氧化氯系统的运行

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二氧化氯的杀菌能力越大。二氧化氯杀菌作用持续时间长,适用pH 值 范围宽。 二氧化氯易挥发,气体和液态的二氧化氯均易爆炸,因此,二氧化氯装置的安装场所以及操作程序均应符 合有关规定。

④二氧化氯消毒的特点

a.二氧化氯不仅可以将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除去,还可以将水中引起臭味的物质如硫化氢、硫醇等氧化分 解为无毒无味的硫酸或磺酸,能将氰类和酚类等有毒物质氧化降解为氨根离子和简单的有机物;

b.因为二氧化氯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其消毒作用受pH 值影响极小,在较高pH 值时二氧化氯消毒能 力比氯强;

c.二氧化氯杀灭对象多,杀菌效果好,用量少,作用快,杀菌持续时间长,不仅能杀死细菌,而且能分解 残留的细胞结构,并具有杀孢子和杀病毒的作用。因此,在医院污水等可能含有较多病原微生物的污水处 理场合可以有应用。

(4)臭氧消毒

①消毒原理

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它是淡蓝色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臭氧极不 稳定,分解时放出新生态氧[O]。新生态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对具有顽强抵抗力的微生物如病毒、芽子 孢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臭氧能氧化有机物,去除水中的色、味,还可去除水中溶解性的铁、锰盐类及酚 等。

②臭氧消毒系统简介

臭氧是空气中的氧通过高压放电产生的,制造臭氧的空气必须先行净化和干燥,以提高臭氧发生器效率并 减少腐蚀。臭氧发生系统的前部为空气净化和干燥装置,以后为臭氧发生器。其系统布置为:空气压缩机 将空气送至冷却器,然后再经过滤加以净化,再经过1~2 级硅胶或分子筛干燥器,将空气干燥至露点(-50 ℃)以下,最后经臭氧发生器,通过15000~17000V 高压电,在空气中放电后产生臭氧。

现场用空气或氧气为原料制备的臭氧的浓度在2%~10%之间。 臭氧具有高腐蚀性能,通常橡胶、大多数塑料、普通钢铁、铜以及铝等材料都不能用于臭氧系统。可用的 材料主要包括316 和305 不锈钢、玻璃、氯磺烯化聚乙烯合成橡胶、聚四氟乙烯以及混凝土。

③臭氧消毒的特点

a.由于臭氧比氯有较高的氧化电位,比氯消毒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的作用比氯快,消耗量明显较 小,例如,在0.45mg/L 臭氧作用下,经过2min 后脊髓灰质炎病毒死亡,如果用氯消毒,则剂量为2mg/L 时需经过3h。

b.臭氧消毒在很大程度上不受pH 值的影响;

c.在某些特定的用水中,如食品加工、饮料生产以及微电子工业等,臭氧消毒不需要从已净化的水中去除 过剩杀菌剂的附加工序,如用氯消毒时的脱氯工序。

d.不会产生象氯酚那样的臭味;

e.不会产生三卤甲烷等氯消毒的副产物;

f.缺点:大量研究表明,含有机物污染的水经臭氧处理后,有可能将致突变物或THMS(三氯甲烷)的前体物 如腐殖酸等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分子较小的有可能致突变物;水中含有氨氮时,在臭氧投量有限的情况下, 臭氧不可能去除氨氮,有可能把有机氨氮氧化为氨氮,致使水中氨氮含量增高。因此,在使用臭氧时,应 注意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

g.臭氧在水中不稳定,容易消失,不能在管网中继续保持杀菌能力,故在臭氧消毒后,往往需要投加少量 氯,以保持水中一定的余氯量;

(5)紫外线消毒

①消毒原理

紫外线杀菌机理是细菌受紫外线光照射后,紫外光谱能量为细菌核酸所吸收,使核酸结构破坏。根据试验, 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200~390nm,波长260nm 左右的紫外线杀菌能力最强。这是因为细菌DNA 对紫外线 的吸收峰在260nm 处,DNA 吸收紫外线后分子结构被破坏,引起内蛋白质和酶的合成发生障碍,最终导 致细菌死亡。

②紫外线消毒设备

紫外线光源由紫外灯管提供。不同型号、规格的紫外灯管所提供的紫外光主波长不同a,应根据需要选用。 消毒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浸入式和水平式。

③紫外线消毒的特点: 优点:不需化学药品,不存在THMS(三氯甲烷)类副产物,处理后的水无味无色;操作容易,管理简单,运 行和维修费用较低; 缺点:消毒效力受水中悬浮物含量影响,消毒后不能保持杀菌能力,同时,消毒费用高。

④影响紫外线消毒的主要因素

a.微生物的类型;

b.微生物数量;

c.照射时间与水层厚度;

d.水的色度和其他杂质均会降低紫外线的消毒效果;

e. 消毒环境。

;

❻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

(1)加热灭菌法

利用高温来杀死微生物(超过最高生长温度)的方法。加热灭菌的原理:当高温作用于微生物时,首先引起细胞内生理生化反应速率加快,机体内对温度敏感的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随着温度的增高而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尽而导致细胞内原生质体的变化、酶结构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失去了生活机能上的协调,停止了生长发育。随着高温的继续作用,细胞内原生质便发生凝固,酶结构完全破坏,活动消失,生化反应停止,渗透交换等新陈代谢活动消失,细胞死亡。加热灭菌可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1)干热灭菌 利用灼烧或干热空气灭菌而没有饱和水蒸气参加的灭菌法称为干热灭菌法。由于干热灭菌使用方便,方法简单,故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如火焰灭菌法:直接利用火焰把微生物烧死,故又称焚烧灭菌法。采用此法灭菌既彻底又迅速,但只适用于金属制的接种工具、试管口及污染物品等的处理。热空气灭菌法:即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利用干热空气来灭菌。

2)湿热灭菌 即利用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湿热灭菌又分为高压、常压、间歇灭菌和巴氏灭菌4种。

①高压蒸汽灭菌 由于高压蒸汽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较常压高的温度,能大大缩短灭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之蛋白质在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在热蒸汽条件下,细菌的芽孢在120℃,经20~30分钟可全部被杀死。如灭菌材料体积较大,不易被穿透时,可将压力增加到0.152兆帕,延长至1~2小时。在高压蒸汽灭菌中,灭菌温度随蒸汽压力的增加而升高(图2-6)。

图2-7 简易常压灭菌法

③常压间歇蒸汽灭菌法 这是利用常压蒸汽反复几次灭菌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物品放在锅内,100℃处理1小时左右,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让其冷却至30℃左右,此时芽胞会萌发,再以同样方法加热处理,反复3次,可达到灭菌目的。该方法可用于不耐高温的药品、营养物、特殊培养基的灭菌。

④低温巴氏灭菌法 即在60~70℃下,经一定时间,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适应于不耐高温的物品消毒。有些培养基,在高温下遭到破坏,用此法既可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营养体,又能使培养基的成分不致受到严重破坏。食用菌生产中培养料堆积发酵工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杀死其中的病虫、杂菌。

(2)过滤除菌法

又分液体过滤和空气过滤两种,就是采用机械的方法,设计一种滤孔比细菌还小的筛子,做成各种过滤器,通过机械过滤,只让液体培养基或空气从筛孔流出,各种微生物菌体则留在筛子上,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如动物血清、蛋白质、酶、维生素等)及气体的灭菌。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带菌空气通过过滤灭菌形成无菌空气,从风洞中吹出,来造成工作台范围的无菌状态。过滤灭菌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常用的过滤器有用硅藻土制的、石棉制的、陶瓷土制的,也有用火棉胶、硝化纤维素滤膜制成的。

(3)辐射灭菌法

利用辐射产生的能量进行杀菌的方法称辐射灭菌。辐射可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和质子、微波等属电离辐射,紫外线、臭氧、日光为非电离辐射。

1)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用灯管直接照射细菌使其发生光化学反应,将细菌细胞质诱导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从而抑制DNA的复制而发生变性、致死。另一方面,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臭氧(O3),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紫外线的有效作用距离为1.2~2.0米。紫外灯一般悬吊在接种室或培养室的上方,个数依房间大小而定,容1~2个人操作的接种室,安装一个30瓦的紫外灯就可以了。在每次接种前,应将所需的器具一起放入接种室(箱)内,然后打开紫外灯照射。如果接种室体积较大,开灯照射2小时才能达到灭菌效果;如果较小,只需开灯半小时左右既可达到灭菌效果。由于紫外线穿透力弱,即使是普通玻璃也不能滤过,因此,只适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灭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尤其是眼睛有杀伤作用,应避免直视,工作时应将紫外灯关闭。紫外线消毒时工作场所如果处在稍暗无光的情况下,能提高杀菌效果。细菌接受致死量紫外线照射后,随即给予可见光照射,部分细菌有复活的可能。干细胞比湿细胞对紫外线的抗性强,孢子比其营养细胞对紫外线更具抗性。

2)微波灭菌 由于微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70%~90%的水分,水分子在微波电场中被极化,并随着电场方向的改变而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分子之间高速度摩擦产生热能,这种热能不同于外部加热,可在短时间里使细胞爆破而物体本身的温度却只有极微增加,从而达到灭菌效果。用YM7601型微波炉只需60秒钟就能杀死食品中192万个大肠杆菌。

3)臭氧发生器消毒 臭氧(O3)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与核酸。O3也是一种暂态物质,常温下能自然分解,还原成氧。其灭菌原理实际上和紫外线消毒极相似。

❼ 四种消毒方式的优劣

1.高温煮沸是一种常见的消毒方式。很多病原菌都能经过高温硝唑的方式杀灭,但具有的必备条件是温度和时间。肠道传播性疾病微生物种类较多,常引起急性腹泻的细菌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细菌大多要经过100℃高温作用1-3分钟、80℃加热10分钟才能死亡。如果加热温度为56℃,加热30分钟细菌仍可存活。某些细菌对高热有更强的抵抗力,如炭疽芽孢、蜡样芽孢等。另外,高温蒸汽消毒,使温度达到100℃时消毒5-10分钟也有效。
2.低温等离子治理vocs技术是指采用空气强力杀菌除臭技术治理VOCs挥发性有机物。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空气强力杀菌净化除臭技术,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个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交叉综合性技术。该技术显着特点是对污染物兼具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且有能耗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明显优点。
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133.32 Pa、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沸点在50~260℃以下且初馏点等于250摄氏度的有机化合物,或在常温常压下任何能挥发的有机固体或液体。
臭氧、环氧乙烷、甲醛、丙二醇、甘油和过氧乙酸蒸汽等都可以作为灭菌其他。
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从而使物品残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本法适用于制剂,原料,辅料以及医疗器械等物品的灭菌。

3.气体灭菌法是指采用气态杀菌剂进行灭菌的方法。该法特别适合环境消毒以及不耐加热灭菌的医用器具、设备和设施的消毒。亦可用于粉末注射剂,但不适合于对产品质量有损害的场合。
4.戊二醛具有广谱的杀灭微生物的能力,2%的碱性戊二醛溶液两分钟就可杀灭繁殖体,十分钟可杀灭病毒,二十分钟可杀灭分枝杆菌,三小时可杀灭细菌的芽孢。
戊二醛可作为高水平的消毒剂,如果暴露时间足够,超过十小时,可作为灭菌剂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是新型高效低毒的中性强化消毒液,可杀死细菌繁殖体、细菌芽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戊二醛的初始浓度原则上要高于2%,如用于消毒,暴露时间不低于二十分钟,如用于灭菌,则暴露时间为十小时。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引起戊二醛浓度的降低,如碱性戊二醛的聚合、水的稀释、使用频率、消毒液挥发和丢失等,因此必须每天对戊二醛浓度加以监测。
虽然碱性戊二醛活性较强,但有效期只有两周左右,应一到两周左右更换一次。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接触溶液时应戴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

❽ 常用消毒方法有哪几种

凡清除和杀灭微生物的措施都具有消毒作用,可分为卫生消毒、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三类方法,通常要配合进行。

(1)卫生消毒 包括清扫、水冲、洗刷、粉刷等。

清扫:将养鸡和孵化环境中的鸡粪、污物、蛛网等铲除、清扫干净,也就清除了大量微生物,余下的微生物无藏身之处,就比较容易清除和杀灭。

水冲和洗刷:要在清扫的基础上进行。有条件的,最好在鸡舍外面设置水池或大缸,不断向其中补水,同时以水泵、软管、喷头为工具,像灭火一般,以屋顶、墙壁、地面、栖架等反复冲洗,边冲、边泡、边刷,达到清洁为止。无此条件的,可向墙下部及地面泼水冲刷。槽具、出雏盘等拿到外面洗刷。

粉刷:以石灰乳粉刷墙壁,可杀死和覆盖微生物。

(2)物理消毒 是利用阳光、紫外线灯、火焰及高温等杀灭微生物。

阳光消毒:槽具、蛋盘、出雏盘、蛋箱、运雏鸡的纸箱及垫草等,分别洗净、擦净、扫净,在阳光下曝晒一至数小时,有强大的杀灭微生物作用。阳光如经过玻璃,则其中的紫外线已被滤去,基本上没有消毒作用。

火焰消毒:鸡舍经清扫、水冲之后,对墙缝及角落,最好再用酒精或液化气喷灯作火焰消毒。

高温消毒:包括煮沸和高压蒸气消毒,适用于小件器械,药瓶等。

(3)化学消毒 是利用各种消毒药品杀死微生物,方法有药液喷洒、药剂熏蒸及药液喷雾等,不论何种方法,均应达到以下五种要求:

药液必须达到规定浓度。

药液的量必须充足。以药液喷洒地面进行消毒时,湿润一下效力甚微,对事先已用清水冲净的水泥地面,每平方米至少要用药液1.5升,不很干净的则要用到3~4.5升。

药液在地面、墙壁及所有被消毒的物体上,要维持浸泡、湿润状态20分钟以上。

消毒时室温及药液的温度应在20℃以上,温度越高,药效越好(少数不能加热的药品如漂白粉等除外)。如果室温和药液温度在10℃以下,则消毒效果很差,加大1倍浓度也只能稍有改善。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也同样要求室温在20℃以上。

必须在清扫、水冲、除去一切污物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各种污物,特别是鸡粪,会大大降低消毒药的效力。

❾ 消毒方法有哪些

消毒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即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学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

是指用物理因素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其特点是作用迅速、消毒物品不遗留有害物质。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有自然净化、机械除菌、热力灭菌和紫外线辐射等。

2、化学消毒法:

是指用化学药品进行消毒的方法。化学消毒法使用方便,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但某些消毒药品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为保证消毒效果,减少毒副作用,须严格执行要求的条件和使用说明。

3、生物学消毒法:

是利用某些生物消灭致病微生物的方法。特点是作用缓慢,效果有限,但费用较低。多用于大规模废物及排泄物的卫生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生物热消毒技术和生物氧化消毒技术。

(9)常用消毒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扩展阅读

同样消毒方法对不同性质物品、效果往往不同。对油漆光滑的墙面,喷洒药液不易停留,应以冲洗、擦拭为宜。对较粗糙墙面,易使药液停留,可用喷洒消毒。环氧乙烷熏蒸,对易于吸收药物的布、纸张效果较好,而对金属表面,须延长时间。

粪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质药物处理,因蛋白质凝固对病原体可起保护作用,高压蒸气杀菌效果虽好,但不宜用于毛皮,塑料和人造纤维制品。

环氧乙烷熏蒸赛璐珞制品,高浓度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浸泡绵织品,来苏液多次长时间浸泡乳胶手套,均可造成损坏。对于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恶臭的消毒液处理。

❿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1)机械性消毒:是用清扫、洗刷、通风等手段清除环境中的病原体,是消毒时首先采用的方法。

(2)物理消毒:是用高温、干燥、紫外线、红外线等方法消灭病原体。煮沸消毒是最常使用也是比较确实的消毒方法。对于不怕火的物体可用火焰消毒,如鸡舍、鸡笼等效果非常好。

(3)化学消毒:是指用化学药品杀死病原体的方法,是消毒过程的重要环节,消毒剂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如火碱、石灰水多用于环境消毒,甲醛多用于熏蒸消毒,漂白粉和碘制剂以及一些季胺盐类消毒剂可用于饮水消毒等。

(4)生物消毒:生物热消毒法多用于对鸡粪的无害化处理,常采用堆积法,利用发酵产热杀菌消毒。

消毒方法是否正确、彻底程度如何,将会使消毒的效果产生天地之别,这就要求在进行消毒时,一定要控制好以上各种影响因素。如果消毒工作变成不可靠的例行公事,不但不会使病原体减少,相反,由于思想麻痹,将会助长病原体的泛滥,侵害鸡群;无效的消毒水很可能变成病源体的传播媒介。

阅读全文

与常用消毒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散称商品正确的书写方法图片 浏览:831
细菌无性繁殖计算方法 浏览:287
t恤衫改造方法视频 浏览:836
淘宝常用电脑设置方法 浏览:362
减肥最简单方法大全 浏览:442
ibm台式电脑进入bios方法 浏览:294
洗胃管连接方法 浏览:950
赵丽颖如何瘦脸方法 浏览:233
北京铜铝暖气片安装方法 浏览:135
如何黑斑最快最有效方法 浏览:260
电子经纬仪的使用方法图示 浏览:359
生地中考拿高分技巧方法视频 浏览:356
K平均算法属于什么分析方法 浏览:9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好方法 浏览:535
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音量 浏览:46
电信手机测网速的方法 浏览:653
宽带解决卡顿方法 浏览:300
鸭蛋用什么方法不破 浏览:48
抗血管新生治疗方法 浏览:941
电脑上的打印机使用方法 浏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