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说明文句子大全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3.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6:“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
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应用广泛,一般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两大类,也可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的说明一定要有条理,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多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有时为了使别人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在某种情况下,只要不违背事物的特点、规律,也可以在顺序上作某些调整。
说明是解说事物,剖释整理的一种表达方法。对象不同,说明的重点和层次便不同。说明实体事物时,一般要注意空间的位置;说明抽象事理时,重在阐释概念、特点、来源、结构、种类、异同、比较、联系和功能等。
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等。
⑵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方法有哪些
读懂说明文——基础篇
说明文和记叙文有很大的不同,记叙文经常需要揣摩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主旨来答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说明文的考察常常是客观的,具体考察学生对于句子的正确理解,是否忠实于原文。说明文中更常出现的是对说明文基础知识的考察。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有哪些?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怎样去答题?此篇文章将一一揭晓答案。
关于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在考试的时候常常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呢?
一、说明顺序。
【考察方式】
1)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2)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详解】说明文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解答第一种问题比较简单,熟记这三种顺序,根据文意判断其顺序;第二种问题把几个句子打乱,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排列起来,那么要注意了,首先要看和前后句的衔接,哪一句的关系更加紧密,然后判断几个句子之间的顺序是什么,然后按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
【超级体验】
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A)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B)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C)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D)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
以上这个段落的句首标有(A)(B)(C)(D)的四个句子,句子的顺序不合理,将正确顺序的字母写出。
【参考答案】BDAC
这段话有很明显的时间状语词,因此我们可以依照时间来判断顺序,从古到今依次应该是BDAC。
二、说明结构。
【考察方式】
1)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2)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的作用;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详解】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文章的结构有上面的两种,因此第一类的题目不难懂。
第二类题目,
过渡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一般可以成为中心句;
照应句段的作用:前后呼应,突出强调某一个特点或者作者的某种观点。
总括句段的作用:总结上文,通常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第三类题目:局部内容的作用通常考察的就是上面的三种句段,因此参考第二类。
三、说明方法。
【考察方式】
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详解】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可能同学们对“作诠释”和“摹状貌”有点陌生,考试对这两种说明方法要求不高,我们在这里大概解说一下:
1) 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2)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作者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它的“说明对象”,我们要注意几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比如说:举例子和列数字给人更直观的感觉;作比较可以突出某一方;打比方使说明更加生动。总之,说明方法的作用常常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或平板为生动。
在本文中我们从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三个方面来讨论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基础知识的考点、答题方向和答题技巧。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些小小的技巧一定可以帮助大家在说明文阅读中越行越远。
读懂说明文——理解篇
说明文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对于文意的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初中说明文基本选取的是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要求语言的严密精确,在设题的时候,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故意曲解原文的意思,阻碍我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面对这种问题,怎么解决呢?这篇文章将为大家指点迷津。
(一)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是说明文考察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考察的词语有三种:
1.阅读材料中常常出现一些科学术语、科学概念需要大家解释它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2.要求能够具体解释一些重要代词,如“这个”、“那些”等所指代的内容;
3.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常常是副词,程度副词或者否定副词等等。
【考察题型】
1. 从原文中择取某一个词,“请谈谈这个词的含义/作用”。
2. 这个词可以不可以删去/替换成另一个词,请说明原因。
【详解】
针对第一种题型,谈谈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我们要针对三种词语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种词语一般在原文中是关键性的词语,或者要求我们对其定义,因为其定义是分散的,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提取信息,对其归纳总结的作用;或者要求我们针对一个定义,指出指称的具体内容。
第二种词语当上文中已经出现过一个词语,后文为了避免重复而用一个代词来代替,这种情况常常考察你代词指代物是什么。
第三种词语常考察的方式是问你是否可以删除或者去掉,这种词语经常是程度副词,对整个句子有重要的限定作用,一般来说,去掉之后句子的意思会发生改变,甚至完全改变,曲解原意,影响了语言的严密性。
【范例分析】
芝加哥目前拥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心。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着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一百零五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一百二十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西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他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塔顶。”
目前,这一高层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三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
该建筑总高为一千九百一十四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十五层,但占地面积为一百五十万平方英尺。西尔斯塔高一千五百五十二英尺,占面积四百二十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五万平方英尺,将要建筑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六千五百——八千平方英尺。整个建筑呈火箭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租用层次。
1.“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是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提示:这种题目的答题方式是分析有这个词和没有这个词的区别,然后从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来说)
2.“但它们将很成为'矮子”句中“将”说明 。“矮子”是指 。
3.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 第一个“建筑”是指 ; 第二个“建筑”是指 。
【参考答案】:1.“目前”表示时间,强调在新楼建成之前只有三座最高的建筑,建成后就会有四座。去掉就不准确。2.不久就会有新的高楼诞生 有更高的大楼超过它们,使它们成为矮子3.建筑事业 建筑物
【深度解析】这三道题都属于对词语的理解的考察,第一道题和第二道题的前半部分,都是关于第三种词语,即程度副词;第二道题的后半部分在原文中可以定位,属于某种意义上的“代词”,第三道题就是在于对实词的理解了,只能落实到原文去检验。
(二)理解说明文中的句子
在说明文对句子的考察通常以下面几种方式呈现:
(1)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应该放到文章的哪一个位置?
(2)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3)本文或者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4)下面几个选项中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种题目是随机出现的,同学们应该注意每句话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第三种题型,我们已经在主旨篇讲过,如何去原文中寻找中心句。
第二种题型,句子的意义和作用,在说明文考察不多,如果出现这样的题目,一般来说,这个句子是一个比喻句,作者为了说明一样事物怕表达不清楚,因此用比喻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
【实例分析】
问:如何理解“人体就像是一台设置精妙的电脑,大脑就是CPU,如果CPU出现问题,整台电脑都会陷入瘫痪。”
答: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第一步,指出特殊手法)强调了大脑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第二步,指出比喻的特殊含义),用比喻的方式使读者的感觉更加直观,帮助理解文意。(第三步,说明好处)。
第四种题型,经常以选择题的情况出现,列出四个句子,让你寻找对原文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如何去做这样的题目呢?分三步走:第一步,到原文定位,从文中找出选项中的每一个句子,逐字逐句去对着看,是否有不同;第二步,找出不同点,如果和原文不同,要看看是什么不同,也许只是两个近义词的区别,那么这样和原文意思就相符,如果有以下几种不同,就要警惕
A.是不是颠倒了逻辑因果? B.是不是夸大或者缩小、提前或者推迟了原文的内容?
C.是不是原文没有给出? D.是不是绝对化了
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严密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因此我们在理解文章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时候,一定要从严密性和准确性去判断。
读懂说明文——主旨篇
初二年级我们开始比较大规模地接触说明文,说明文不仅在我们的课文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同时也在考试中频繁出现,因此,我们要开始学会读懂说明文,怎样才算是读懂了说明文呢,从整体来说,需要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整体结构;从局部来说,我们需要理解说明文的重点词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等。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要进入读懂说明文的第一步——明确文章主旨,如何提取说明文的中心,以帮助我们找准做题的入手点。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答案几乎都是可以从直接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包括文章的主旨。学过说明文的同学们应该知道,什么叫做事物说明文,什么叫做事理说明文。简单地说,说明文可以被分为两种:
1.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事物,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等。
2.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
尽管我们明确了概念,还是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因为大部分的说明文都是事物和事理相结合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有几个锦囊妙计
【锦囊妙计】
1. 判断事物说明文:当文章当中不断出现同样的一个名词(一种事物),每一个段落,或者是相邻的两三个小段都在说明这个事物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的属性,当你读完文章之后,你恍然大悟“(这个事物)是什么”,如我们学过的《活板》,说了活板的历史、制作方式、好处等。读过之后我们明白了“活板是什么”。
2. 判断事理说明文:当文章当中不断出现同样的一个或几个名词(一种事物或几种事物),这种或这些事物身上或之间有某一种现象,文章先告诉你这种现象怎样,然后引导你去解开现象的谜底,告知你现象之后的本质,几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完文章之后,你知道“(这个/这些事物)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如我们学过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文章首先告诉我们沙漠里有一些什么样的奇怪现象,然后引导我们用科学的依据解开谜底,告诉我们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超级体验】
凭借这个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一篇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要判断这一条,要注意题目给我们的暗示。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题目,判断一下哪些是事物说明文,哪些是事理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温室效应》、《松鼠》、《载人宇宙飞船》
【点拨】
根据我们前面的锦囊妙计,其实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在标题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试图解释花儿红的原因;《松鼠》、《载人宇宙飞船》都是一种事物,通常事物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要么就是用很科学的方式描述出来的旧的事物,要么就是我们不熟悉的新的事物;那么《温室效应》也只是一个名词,到底是事物还是事理呢,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温室效应是一种东西吗?还是一种现象,很显然,我们可以轻易得出《温室效应》是事理说明文。
除了判断我们的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之外,我们常常被要求找出文章当中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一般潜藏在哪里呢?
1)文章的开头。
说明文大部分都是开门见山,开篇点题,通常在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点明了本文要说明的中心。在大部分的事物说明文中,第一句就提出了说明对象,并且用下定义的方法告诉你,说明对象是什么。如“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这篇文章探讨的是核能,第一句话就指出了文章的中心。
2)文章中的过渡句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事理说明文中,因为事理说明文总是有现象和本质的衔接。常常在文中有过渡句,这个时候过渡句便是全文的中心。
3)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
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偶尔在文章中穿插的议论性的句子通常是比较特殊的,这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了,议论性句子极有可能就是全文的中心。
4)在字里行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文章没有办法找到某一个特定的中心句,那么就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概括,甚至巧妙把原来说得比较间接的句子用直接一点的方式说出来,或者用一个特定的词语来归纳。
如“这段话/本文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原理/发展历史/构造……)”
【超级体验】
用水来切削钢板,问题远比采煤复杂得多。因为薄钢板的极限强度可承受大约700兆帕的压强,将水压增加到如此高的压强时,再好的密封设备也很容易磨损而导致渗漏。为了解决密封问题,科学家们在水中加入了5%的可溶性乳化油,这样既起到润滑作用,又提高了密封效果。同时对密封的高压泵也作了特殊的处理,在双层密封环中注入油液,利用油液在高压下黏性变得很大的特点,保证高压水泵设备的密封性。
其次是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因此,当水从喷管喷出的时候,会立即散开。密集的水柱一散射,不仅降低了水的压力,而且也不能准确地进行切削。于是科学家们设法在水中加了一些长链聚合物,如聚乙烯氧化物。水分子依附在这种长链聚合物上使喷嘴射出的水流宛如黏起来的一条长线,在射出很长一段距离内不会散开,并保持着强大的压力。
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由于水流压力大,喷管上喷嘴的强度要高,同时孔径要小,使喷出的水流能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现在高压水枪的喷嘴是用高级硬质合金、蓝宝石、金刚石等材料制成的,其孔径仅有0、05毫米,而且喷孔内壁光滑平整,能承受的水流压力可达1700兆帕。
问:上文中的中心句是?
答:
【解析】很显然,是第一句“用水来切削钢板,问题远比采煤复杂得多。”三段都在陈述为什么用水来切削钢板复杂。
⑶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假设。
一、举例子——具体、明晰、真实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二、引资料——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着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三、作比较——鲜明、突出、具体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四、列数字——准确、严谨、具体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五、分类别——条理、层次清晰,直观明了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六、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七、摹状貌——更形象、具体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作用: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⑷ 说明文有四种说明方法 分别是打比方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这四种说明方法对应的好处是什么
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 举例子:举了××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使读者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往往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可增添文采,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⑸ 说明文有什么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⑹ 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
说明文是运用得相当广泛的一种文体,使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说明。
首先,应该明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学知识,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懂。这就要求说明的语言应通俗易懂。
第二,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
事物的特征即事物本身的独特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是个体与类之间的差异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事物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例如你要说明“蜘蛛”,你就要了解蜘蛛的特点,蜘蛛这种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是自身能分泌一种粘液,结成丝,并用它来捕食昆虫,这一点也是蜘蛛与其他小动物最为不同的一点。要说明蜘蛛,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否则,就很难说得明白。要做到围绕特征来说明事物,就得认真仔细地观察研究事物,找到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对事物本身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说明事物的说明文是这样,说明事理的说明文也是这样。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写作说明文的关键。
第三,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
最好的说明顺序是让人明白的说明顺序。为了让人明白,可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总说部分,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大体的印象,了解事物的特点和概貌;分说部分,是作者就事物的某些方面,作形象具体的说明,这些形象具体的说明能更有力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具体到要说明某一事物、某一事理时还应选择相应的顺序来说明。说明顺序有如下几种:
时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即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为序。如事物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古及今,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产品的生产程序等,一般采用时间先后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即以介绍事物的外形特征、构造特征为目的,按照事物的内外、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上下等的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介绍场地的布局、介绍物体的结构等大多采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来说明事理,揭示事物的内函、性质及原因。
有些说明文,不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多种说明顺序综合、交错使用。
第四,要把事物或事理说得清楚、明白,还应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以下是说明文写作中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为了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作者用准确、简单、科学的语言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在内容的揭示方面往往是:种差+属的形式。例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其中的“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是食物这一概念的“种差”即食物不同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物质”是食物的属。这样,我们对食物这一概念就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作诠释。作诠释是对事物、事理的某些特点所作的解释说明,揭示概念的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这种方法与下定义的方法相似,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不像下定义那样严谨、讲究科学,可以随意些,形式也不拘一格。例如:“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作诠释能够通俗地解释、解说事物,又不像下定义那样严格,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与下定义相比较,作诠释的方法用得更多一些。
举例子。举例子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作比较。作比较分为两类。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把同类的两个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另外,还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同类事物的比较,重在求异;异类事物的比较,重在求同。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拿来比较的事物应是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样,比较的效果才会好。
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运用这种方法,一是为了使说明文写得有条理,二是为了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全面,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事物、事理,会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已知熟知的事物来形容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
列数字。为了说明得更加准确、具体而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列数字时,数字必须是准确的,数字还有确数约数之分,什么时候该用确数,什么时候该用约数,要分清楚。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五,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易懂。
这是由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的词要准确无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说明。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在当时”“比较”“大多数”“几乎”“许多”“可能”等词的准确运用,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另外,语言还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由于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不相同,有的说明文语言平实,有的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不管哪种语言风格,都是为说得明白服务的。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都要服从表达的需要。
⑺ 说明文说明方法有哪些
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等等。
1、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2、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3、分类别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5、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作用: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⑻ 说明文的十种常用方法
1.下定义与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它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食物就是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作诠释也叫注释说明,它是对概念进行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虹”,课文解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这两种方法都要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它们的表现形式、说明概念的严密程度有着区别。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下面举例比较说明。
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2.作比较和打比方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例如:
①.太平洋所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②.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
例①将太平洋的面积和其它三大洋面积相比,与北冰洋面积相比,这是同类比较。例②将十二榀钢屋架与长安街的路面宽度相比,这是异类比较。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相似来联系两事物。比较下面两例:
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
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
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
一般来说,作比较与打比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作用各异。作比较常常通过叙述或说明的方式将两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显示出来;而打比方则是通过描写的方式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从而了解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3.分类别与作比较的辨别
按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用等,将事物分成并列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方法就是分类别。如《看云识天气》对“高空薄云”的说明,就是按状态把这种薄云分成卷云、卷层云、积云和高层云四类来说明的。
分类别与作比较不同,表现为:
第一,从说明对象的关系看,分类别的被说明对象与分类别说明的内容有种属关系;作比较的两事物之间则是并列关系。例如;
a.作比较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是对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异类比较是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
b.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都有比,只是“比”的对象不同,同类比较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比较,而异类比较是不同事物的比较。
a句使用了分类别,而b句是作比较。
第二,从说明的目的、作用看,分类别要求说明事物包含的范围,以利读者全面地认识事物;作比较要求说明一事物有别于它事物的特征,从辨别事物,明白事物的特点。
在具体说明中,多种说明方法常常综合、交叉运用,阅读时要注意区分。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在比较说明了自然选择进程缓慢,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后说“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这句话,从上下文看,它使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说明自然选择进程缓慢,而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的演变进程;从这个例子本身来看,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说明人工选择加快了花的演变进程;从作比较的构成看,通过列数字进行比较,说明了花的演变过程。由此看来,举例子可用比较的方式,比较的构成可用数
⑼ 说明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
1、明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学知识,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懂。这就要求说明的语言应通俗易懂。
2、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
事物的特征即事物本身的独特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是个体与类之间的差异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事物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
3、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让人明白的说明顺序。为了让人明白,可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总说部分,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大体的印象,了解事物的特点和概貌;分说部分,是作者就事物的某些方面,作形象具体的说明,这些形象具体的说明能更有力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具体到要说明某一事物、某一事理时还应选择相应的顺序来说明。
4、要把事物或事理说得清楚、明白,还应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以下是说明文写作中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为了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作者用准确、简单、科学的语言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
作诠释:作诠释是对事物、事理的某些特点所作的解释说明,揭示概念的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举例子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作比较:作比较分为两类。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把同类的两个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
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事物、事理,会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已知熟知的事物来形容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
5、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易懂。这是由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的词要准确无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