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英的文献记载
《魏书·卷十九下·列传第七下·元英传》
子英,字虎儿。性识聪敏,博闻强记,便弓马,解吹笛,微晓医术。高祖时,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将、假魏公。未几,迁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
高祖南伐,为梁汉别道都将。后大驾临钟离,诏英率众备寇境上。英以大驾亲动,势倾东南,汉中有可乘之会,表求进讨。高祖许之。师次沮水,萧鸾将萧懿遣将尹绍祖、梁季群等领众二万,徼山立栅,分为数处,居高视下,隔水为营。英乃谋曰:“彼帅贱民慢,莫能相服,众而无上,罔知适从。若选精卒,并攻一营,彼不相救,我克必矣。若克一军,四营自拔。”于是简兵三面腾上,果不相救。既破一处,四营俱溃,生擒梁季群,斩三千余级,俘七百人。鸾白马戍将其夜逃溃。乘胜长驱,将逼南郑,汉川之民,以为神也,相率归附。梁州民李天干等诣英降,待以国士之礼。天干等家在南郑之西,请师迎接,英遣迎之。萧懿闻而遣将姜脩率众追袭,逮夜交战,颇有杀伤。脩后屡败,复更请军。懿遣众赴之,迎者告急。英率骑一千,倍道赴救。未至,贼已退还。英恐其入城,别遣统军元拔以随其后,英徼其前,合击之,尽俘其众。懿续遣军,英不虞贼至,且众力已疲,军少人惧,咸欲奔走。英乃缓骑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贼,东西指麾,状似处分,然后整列而前。贼谓有伏兵。俄然贼退,乘势追殄,遂围南郑。禁止三军,一无所犯,远近皆供租运。
先是,英未至也,萧懿遣军主范洁领三千余人伐獠。洁闻大军围城,欲还救援。英遣统军李平敌、李铁骑等收合巴西、晋寿土人,以断其路。洁以死决战,遂败平敌之军。英候其稍近,以奇兵掩之,尽皆擒获。攻围九十余日,战无不克。被敕班师。英于是先遣老弱,身勒精卒留后,遣使与懿告别。懿以为诈也,英还一日,犹闭门不开。二日之后,懿乃遣将追英。英亲自殿后,与士卒下马交战,贼众莫敢逼之。四日四夜,然后贼退,全军而还。会山氐并反,断英归路。英勒众奋击,且战且行,为流矢所中,军人莫有知者。以功迁安南大将军,赐爵广武伯。在仇池六载,甚有威惠之称。父忧,解任。
高祖讨汉阳,起英为左卫将军,加前将军,寻迁大宗正,又转尚书,仍本将军,镇荆州。萧宝卷将陈显达等寇荆州,英连战失利。车驾至南阳,免英官爵。世宗即位,行徐州,还复尚书、广武伯。萧宝卷遣将军陈伯之寇淮南,司徒、彭城王勰镇寿春,以英为镇南将军,率众讨之。英未至,贼已引退。勰还,诏英行扬州。后英还京师,上表曰:“臣闻取乱侮亡,有国之常道;陈师鞠旅,因机而致发。窃以区区宝卷,罔顾天常,凭恃山河,敢抗中国。今妖逆数亡,骄纵日甚,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淫刑以逞,虐害无辜。其雍州刺史萧衍东伐秣陵,扫土兴兵,顺流而下,唯有孤城,更无重卫。此则皇天授我之日,旷载一逢之秋,事易走丸,理同拾芥,此而不乘,将欲何待?臣乞躬率步骑三万,直指沔阴,据襄阳之城,断黑水之路。昏虐君臣,自相鱼肉。我居上流,威震遐迩,长驱南出,进拔江陵。其路既近,不盈五百,则三楚之地,一朝可收;岷蜀之道,自成断绝。又命扬徐二州,声言俱举,缘江焚毁,靡使所遗。建业穷蹙,鱼游釜内。士治之师再兴,孙皓之缚重至,齐文轨而大同,混天地而为一。伏惟陛下暂辟旒纩,少垂听览,独决圣心,无取疑议。此期脱爽,并吞未日。”事寝不报。英又奏曰:“臣闻乘虚讨弱,事在速举;因危攻昧,徼捷可期。今宝卷乱常,骨肉相贼,蕃戍鼎立,莫知所归。义阳孤绝,密迩天境,外靡粮援之期,内无兵储之固。此乃临焚之鸟,不可去薪;授首之寇,何容缓斧。若此行有果,则江右之地,斯为经略之基;如脱否也,非直后举难图,亦或居安生疾。今豫州刺史司马悦已戒严垂迈,而东豫州刺史田益宗方拟守三关,请遣军司为之节度。”世宗遣直寝羊灵引为军司。以军功拜吏部尚书,以前后军功进爵常山侯。英奏:“谨案学令:诸州郡学生,三年一校所通经数,因正使列之,然后遣使就郡练考。臣伏惟圣明,崇道显成均之风,蕴义光胶序之美,是以太学之馆久置于下国,四门之教方构于京瀍。计习训淹年,听受累纪,然俊造之流应问于魏阙,不革之辈宜返于齐民,使就郡练考,核其最殿。顷以皇都迁构,江扬未一,故乡校之训,弗遑正试。致使薰莸之质,均诲学庭;兰萧之体,等教文肆。今外宰京官,铨考向讫,求遣四门博士明通五经者,道别校练,依令黜陟。”诏曰:“学业堕废,为日已久,非一使能劝,比当别敕。”
寻诏英使持节、假镇南将军、都督征义阳诸军事,率众南讨。萧衍司州刺史蔡道恭闻英将至,遣其骁骑将军杨由率城外居民三千余家,于城西南十里贤首山即岭为三栅,作表里之势。英勒诸军围贤首垒,焚其栅门。杨由乃驱水牛,从营而出,继之以兵。军人避牛,师遂退下。寻分兵围守。其夜,栅民任马驹斩由以降。三军馆谷,降民安堵。萧衍遣其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等率步骑三万来救义阳。僧炳统众二万据凿岘,景宗率一万继后。英遣冠军将军元逞、扬烈将军曹文敬进据樊城以抗之。英部勒将士,掎角讨之,大破僧炳军,俘斩四千余人。英又于士雅山结垒,与景宗相抗,分遣诸统,伏于四山,示之以弱。衍将马仙琕率众万余,来掩英营。英命诸军伪北诱之,既至平地,统军傅永等三军击之,贼便奔退。进击溃之,斩首二千三百级,斩贼羽林监军邓终年。仙琕又率一万余人,重来决战。英勒诸将,随便分击,又破之,复斩贼将陈秀之。统军王买奴别破东岭之阵,斩首五百。道恭忧死,骁骑将军、行州事蔡灵恩复凭穷城,短兵日接。景宗、仙琕知城将拔,尽锐决战,一日三交,皆大败而返。灵恩势窘,遂降。三关戍闻之,亦弃城而走。诏曰:
“知贼城已下,复克三关,展威辟境,声略宣振,公私称泰,良以欣然。将军渊规内断,忠谟外举,受律扬旌,克申庙算,虽方叔之制蛮荆,召虎之扫淮浦,匹兹蔑如也。新州初附,宜广经略,想善加检督,必令周固,有所委付,然后凯旋耳。”初,高祖之平汉阳,英有战功,许复其封,反为显达所败,遂寝。是役也,世宗大悦,乃复之,改封中山王,食邑一千户。遣大使、鸿胪少卿睦延吉持节就拜。英送蔡灵恩及衍尚书郎蔡僧勰,前军将军、义阳太守冯道要,游击将军鲍怀慎,天门太守王承伯,平北府司马宗象,平北府谘议参军伏粲,给事中、宁朔将军蔡道基,中兵参军庞脩等数十人。诏曰:“会平江南,此等便可放归也。”英既还,世宗引见,深嘉劳之,后增封一千户。
萧衍遣将军寇肥梁,诏英使持节,加散骑常侍,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道诸军事,率众十万讨之,所在皆以便宜从事。诏英曰:“贼势滋甚,围逼肥梁,边将后规,以至于此。故有斯举,必期胜捷,而出军淹滞,肥梁已陷。闻之惋懑,实乖本图。今众军云集,十有五万,进取之方,其算安在?克殄之期,复当远近?竟以几日可至贼所?必胜之规,何者为先?故遣步兵校尉、领中书舍人王云指取机要。”英表陈事机。乃击破阴陵,斩衍将二十五人及虏首五千余级。又频破贼军于梁城,斩其支将四十二人,杀获及溺死者将五万。衍中军大将军、临川王萧宏,尚书右仆射柳惔等大将五人沿淮南走,凡收米三十万石。诏劳英曰:“知大摧鲸寇,威振南海,江浦无尘,三楚卷壒,声被荒隅,同轨斯始。公私庆慰,良副朕怀。便当乘威藉响,长驱吴会,翦拉遗烬,截彼东南也。”英追至于马头,衍马头戍主委城遁走,遂围钟离。诏曰:“师行已久,士马疲瘠,贼城险固,卒难攻屠。冬春之交,稍非胜便,十万之众,日费无赀。方图后举,不待今事。且可密装徐严,为振旅之意,整疆完土,开示威略。左右蛮楚,素应逃亡,或窜山湖,或难制掠。若凶渠黠党,有须翦除者,便可扑扫,以清疆界。如其强狡凭阻,未易致力者,亦不烦肆兵。凯旋迟近,不复委曲。”英表曰:“臣奉辞伐罪,志殄逋寇,想敌量攻,期至二月将末三月之初,理在必克。但自此月一日以来,霖雨连并,可谓天违人愿。然王者行师,举动不易,不可以少致睽淹,便生异议。臣亦谛思:若入三月已后,天睛地燥,凭陵是常。如其连雨仍接,不得进攻者,臣已更高邵阳之桥,防其泛突。意外洪长,虑其破桥,臣亦部分造船,复于钟离城随水狭处,营造浮桥,至三月中旬,桥必克成。晴则攻腾,雨则围守,水陆二图,以得为限。实愿朝廷特开远略,少复赐宽,假以日月,无使为山之功,中途而废。”
诏曰:“大军野次,已成劳久,攻守之方,理可豫见。比频得启,制胜不过暮春,及省后表,复期孟夏之末。彼土蒸泞,无宜久淹。势虽必取,乃将军之深计;兵久力殆,亦朝廷之所忧。故遣主书曹道往观军势,使还,一一具闻。”及道还,英犹表云“可克”。
四月,水盛破桥,英及诸将狼狈奔走,士众没者十有五六。英至扬州,遣使送节及衣冠、貂蝉、章绶。诏以付典。有司奏英经算失图,案劾处死。诏恕死为民。后京兆王愉反,英复王封,邑一千户,除使持节,假征东将军、都督冀州诸军事。英未发而冀州已平。时郢州治中督荣祖潜引萧衍军,以义阳应之,三关之戍,并据城降衍。郢州刺史娄悦婴城自守。悬瓠城民白早生等杀豫州刺史司马悦,据城南叛。衍将齐苟仁率众守悬瓠。悦子尚华阳公主,并为所劫。诏英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假征南将军,出自汝南。世宗引英谓之曰:“娄悦绥御失和,铨衡暗于简授,故使郢民引寇,关戍外奔,义阳孤窘,有倒悬之切。王,国之召虎,威名宿震,故屈王亲总元戎,扫清氛秽。昔卫霍以匈奴之故,居无宁岁;今南疆不靖,王不得以屡劳为辞也。”英对曰:“臣才非韩白,识暗孙吴,徒以宗室之长,频荷推毂之寄。规略浅短,失律丧师,宜章子反之戮,以谢天下。陛下慈深念屡,爱等钟牛,使臣得同荀伯,再生明世。誓追孟氏,以报复为期。关郢微寇,何足平殄?灭贼方略,已在臣目中,愿陛下勿劳圣虑也。”世宗曰:“截彼东南,再清随楚,所望于将军。钟离一眚,岂足以损大德。今王董彼三军,朕无忧矣。”
世宗以邢峦频破早生,诏英南赴义阳。英以众少,累表请军,世宗弗许。而英辄与邢峦分兵共攻悬瓠,克之,乃引军而进。初苟仁之据悬瓠,衍宁朔将军张道凝等率众据楚城,闻英将至,弃城南走。英追击,斩道凝及衍虎贲中郎曹苦生,尽俘其众。既次义阳,将取三关,英策之曰:“三关相须如左右手,若克一关,两关不待攻而定。攻难不如攻易,东关易攻,宜须先取,即黄石公所谓战如风发,攻如河决。”英恐其并力于东,乃使长史李华率五统向西关,分其兵势。身督诸军向东关。先是,马仙琕使云骑将军马广率众拒屯于长薄,军主胡文超别屯松岘。英至长薄,马广夜遁入于武阳,英进师攻之。闻衍遣其冠军将军彭甕生、骠骑将军徐超秀援武阳,英乃缓军,曰:“纵之使入此城,吾先曾观其形势,易攻耳,吾取之如拾遗也。”
诸将未之信。瓫生等既入武阳,英促围攻之,六日而广等降。于是进击黄岘,衍太子左卫率李元履弃城奔窜。又讨西关,衍司州刺史马仙琕亦即退走,果如英策。凡擒其大将六人,支将二十人,卒七千,米四十万石,军资称是。还朝,除尚书仆射。永平三年,英薨,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帛七百匹,赠司徒公,谥曰献武王。
B. 怎样吃鲍鱼
鲍鱼怎么吃
鲍鱼是一种着名的高档食品,一般来说上等的鲍鱼价格非常贵,鲍鱼的营养价值丰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那么,鲍鱼有哪些食用方法吗?鲍鱼应该怎么做才会不使营养流失而且还好吃?马上随小编来看看吧,这里有多种制作鲍鱼的方法。
鲍鱼的营养价值
鲍鱼,古称鳆,又名“镜面鱼、九孔螺、明目鱼、将军帽”,为单壳贝类,属海洋软体动物。鲍鱼呈椭圆形,肉紫红色,主要种类有杂色鲍、半纹鲍、羊鲍、耳鲍和皱纹盘鲍五种。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他海味所能比拟,历来被称为“海味珍品之冠”,素有“一口鲍鱼一口金” 之说,价格昂贵。鲍鱼的营养价值极为丰富, 含有二十多种氨基酸,每百克鲜鲍鱼肉含蛋白质23.4克,脂肪3.4克,无机盐钙32毫克,铁3.0毫克,还有相当量的碘、锌、磷和维生素A、D、B1等。
中医认为鲍鱼具有滋阴补养功效,是一种补而不燥的海产,吃后没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食疗本草》记载,鲍鱼“入肝通瘀,入肠涤垢,不伤元气。壮阳、生百脉。”鲍鱼的壳,中药称石决明,因其有明目退翳之功效,古书又称之为“千里光”。石决明还有清热平肝、滋阴壮阳的作用,可用于医治头晕眼花、高血压及其他类症。
现代研究表明,鲍鱼肉中能提取一种被称作鲍灵素的生物活性物质,实验表明,它能够提高免疫力,破坏癌细胞代谢过程,能提高抑瘤率,却不损害机体的正常细胞,有保护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鲍鱼能双向性调节血压,原因是鲍鱼能“养阴、平肝、固肾”,可调整肾上腺分泌。鲍鱼有调经、润燥利肠之效,可治月经不调、大便秘结等疾患。鲍鱼的功效与作用
鲍鱼的壳,中药称石决明,因其有明目退翳之功效,古书又称之为“千里光”。石决明还有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的作用,可用于医治头晕眼花、高血压及其他炎症。鲍壳那色彩绚丽的珍珠层还能作为装饰品和贝雕工艺的原料。
鲍鱼补而不燥,养肝明目。欧洲人早在年前,已把鲍鱼当作一种活鲜食用,誉作“餐桌上的软黄金”;中国在清朝时期,宫廷中就有所谓“全鲍宴”。据资料介绍,当时沿海各地大官朝圣时,大都进贡干鲍鱼为礼物,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以此类推,鲍鱼与官吏品位的高低挂钩,可见其这味享有“海味之冠”的价值。
中医称鲍鱼功效可平肝潜阳,解热明目,止渴通淋;主治肝热上逆,头晕目眩,骨蒸劳热,青肓内障,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症。
鲍鱼的适用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1、夜尿频、气虚哮喘、血压不稳、精神难以集中者适宜多吃鲍鱼;糖尿病患者也可用鲍鱼作辅助治疗,但必须配药同炖,才有疗效;
2、 痛风患者及尿酸高者不宜吃鲍肉,只宜少量喝汤;虽然鲍鱼人人爱吃,但感冒发烧或阴虚喉痛的人不宜食用;素有顽癣痼疾之人忌食。
C. 鲍鱼食用方法
鲍鱼,其实并非鱼类,而是软体动物腹足纲鲍科贝类的通称。鲍鱼是右旋的单壳贝类,外形如同人的耳朵,故又叫海耳,颜色随生存环境和饵料不同而有变化,多为绿褐色;外壳粗糙而坚硬,壳口大,壳面呈细密布纹状,壳内面呈银白色,有珍珠光泽。壳的侧边缘排列着由大到小的4-9个呼吸排泄小孔,故又有九孔螺以及鳆鱼、紫鲍、盘鲍、将军帽、耳贝、九孔螺等别称。
品种特征
鲍鱼生活于盐分高、水质清澈、背风背流的海藻岩礁区,平时靠腹足吸附在海中礁石上,白天不吃不动,晚上出来觅食,多以褐藻或红藻为食,也食有孔虫、桡足类小动物。由于捕捞时需潜入海底一个个寻找,捕捞比较困难,产量低,价钱也高,因而享有“海味之冠”的盛誉。
由于世界各地海域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高达100多个的不同品种,主要有澳洲的黑边鲍、青边鲍、棕边鲍,日本的网鲍、窝麻鲍和吉品鲍等。以日本、南非所产的鲍鱼为最佳,其中网鲍为鲍中极品,特别以日本千叶县、青森县的网鲍品质最佳。我国烟台、大连等沿海所产的鲍鱼,多为皱纹盘鲍(壳布孔4-5个),广东、福建沿海常见的为杂色鲍(壳布孔7-9个),每年春、秋、冬为捕捞期,秋季最肥。
鲍鱼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少量铁、镁、氧化物、碘及20多种氨基酸,还含有一定的抗癌活性物质鲍灵A等。鲍灵A能抑制癌细胞、链球菌、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的生长。鲍鱼的药用价值在汉代《名医别录》中就已有详细记载,《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常食鲍鱼有“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颜”等功效。鲍鱼还是一种补而不燥的优质海产珍品,具有久服益精、轻身的抗衰老功能。
鲍鱼足部非常发达,上部生有许多触手(即感觉器官),下部展开呈椭圆形,用来附礁石或爬行,软嫩而肥厚的足部肌肉约占体重的40%,这就是供人们食用的鲍鱼肉。
品质鉴别
鲍鱼个体越大品质越好,通常以每斤的头数进行计算,头数越少价格越高,俗语有“千金难买两头鲍”之说,四头鲍为高档品,十头鲍鱼已属上品。
鲍鱼死后极易变质,但刚刚变质时又不像其他海产原料那样容易鉴别,因此选购时应当特别注意,选用新鲜、无污染、无毒、外壳完整、肉质肥美、形状正常、底部宽厚、色泽相近、有光泽、无腐败变质的鲍鱼,并可通过以下方法来鉴别:
1、手掂鲍鱼,感觉较重的一般是鲜活鲍鱼,否则是不新鲜或已变质的。
2、摇动鲍鱼,没有响声多为鲜活鲍鱼,有响声则说明不新鲜。
3、用鼻闻鲍鱼表面,鲜活品有腥鲜味,不新鲜的有异味,变质的有恶臭味。
4、用手指按压鲍鱼肉,有弹性的为鲜活鲍鱼,无弹性则说明不新鲜或已变质。
初步加工
昂贵的身价和自身的特点,使鲍鱼的初加工成为制作鲜活鲍鱼菜肴的一个关键,下面以一只250克重的澳洲活鲍为例,简述鲜活鲍鱼的初加工步骤。
宰杀。先洗净其外壳的泥沙及藻类,需要用鲍鱼壳的还要用牙刷将壳刷洗干净。为了保证鲍鱼肉的完整,宰杀活鲍时要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常用手法是以餐刀刀刃紧贴在鲍鱼内壳,轻轻地来回划动,使其鲍鱼的壳与肉完全分离,然后轻轻取出鲍鱼肉,摘去不可食用的外壳和内脏,切去中间与周围的坚硬组织,用粗盐将附着的黏液清洗干净,然后再将鲍鱼肉放入清水中洗净备用。
浸泡。由于鲍鱼肉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黑色半透膜,因而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将鲍鱼肉放入小苏打水中浸泡约4-6小时,然后再进行刷洗。一般小苏打的浓度为16%-2%,生长期短、个头小的鲍鱼应选用浓度低的小苏打水,反之则应选用浓度偏高的小苏打水。经小苏打水浸泡后的鲍鱼肉,更容易进行刷洗。
刷洗除涩。先用软毛刷轻轻将黑膜刷洗掉,搓洗去足周边残留的黑膜和黏液,再将鲍鱼肉放入清水中浸泡约1.5-2小时,其间换三次以上的温水,以洗净鲍鱼肉中残留的小苏打,除去苦涩味,增加鲍鱼的鲜美。如果用纯净水(软水)浸泡,食用时鲍鱼的口感会更好。
定形防裂。定形就是将治净的鲍鱼肉下入冷水锅中慢慢加热,煮至鲍鱼形态完整饱满。需注意的是,定形时一定要冷水下锅,不能热水下锅,否则鲍鱼肉会因突然受高温加热而使表皮出现小裂口,并使成形后的鲍鱼肉出现软心,影响到鲍鱼的正式烹调。鲍鱼肉在定形完毕进行剪头时,切忌不要剪破枕边,以免在下一步煲制时枕边开裂而影响到外形的美观和菜肴的口感效果。
煲制调味。将定形后的鲍鱼肉放在特制的高汤中,以文火煲制8-10小时,然后轻轻捞出,密封后放入冰箱内保存,煲鲍鱼的汤汁也应保留,供烹调时使用。
烹制成菜
由于鲍鱼本味极鲜,所以,鲜活鲍鱼的烹调工艺必须以水为传热介质,以生食、煮、拌、炝、氽、爆、蒸、涮等烹调方法为宜,调味以咸鲜为主,以突出本味。同时,操作要迅速,以保证原料鲜活的特点。为保持鲜活鲍鱼质脆的特点,多用于爆、炒、炝等短时加热的方法成菜,也可煮后白灼,以保持其风味特色,达到最佳的食用效果。鲜活鲍鱼的代表菜式有白汁鲍鱼、鲍鱼炒三丝、鲍鱼爆芦笋、鲍鱼炝西芹等。
D. 将军鲍。。。。
虽然鲍鱼的俗名也叫“将军帽”,但此将军帽非真正的鲍鱼,而是一种海洋贝类,因其壳面隆起,状似清代官员戴的帽子,渔民称其为“将军帽”。
将军帽像其它绝大多数贝类一样,缘石而生长,其肉身紧吸在石头上移动,底部没有硬盖保护。小小的贝壳紧紧吸附在岩礁上,据说可以承受起几百斤重的压力,不为狂风恶浪所动。其内质颜色为黄绿色,肉质较脆,富有弹性,吃起来韧性如鲍鱼,故又有“假鲍鱼”之称,营养相当丰富,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甲壳类动物,身体外形像龟的脚,有石灰质的壳,足能从壳口伸出捕食食物。生活在海边的岩石缝中。也叫石蜐,在福州地区也叫笔架。
围胸目茗荷亚目的 1种。固着生活于沿海潮间带和潮上带岩石缝隙中。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沿岸。
身体分为头部和柄部。头部侧扁,由楯板、背板、上侧板、峰板、吻板等 8个壳板形成壳室,基部有一排(21~31个)小的侧板轮生。壳板白色,外包一层牢固的黄褐色外皮。楯板三角形,较大;背板四边形,最大,上侧板位于楯、背板之间,窄三角形,吻板和峰板各1片,内凹。基部轮生小侧板三角形,内弯,其亚吻板和亚峰板略大。柄部侧扁,多略短于头部,完全被椭圆形小鳞片有规则地覆盖,内部肌肉发达,可伸缩,褐色或浅褐色。软体部分的躯体在壳室中,口器上唇无齿,大颚具5齿,6对蔓足,具4~8节的尾附肢;具交接器,但无背突。雌雄同体。无补充雄性(见图)。
该种受精卵初孵化为无节幼体,经金星幼体期,由第1触角附着盘分泌物质附着,以后经过变态成为小的个体。
最大的个体头部宽可达44毫米,高27毫米,柄部宽25毫米,长15毫米。
龟足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常见种,壳表常附有楯形矮藤壶,柄基部常有毛鸟嘴等蔓足类着生。在浙江舟山群岛以南岩石海岸,常成群固着在岩石缝隙中,有时密集成簇状,一受触动即紧缩柄部藏在岩缝里,以防止受到危害。沿海居民常取柄部肌肉为食,味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