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总微抖动是什么原因
引起手发抖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
功能性多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如疲劳、焦虑、愤怒、恐慌、紧张、疾病如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疾病,表现为肢体活动时比较细小的震颤。
器质性多为小脑、基底节疾病致控制平衡的神经损害所致共济失调,表现多样,有静止性震颤和活动性震颤,多为较大幅度的震颤(帕金森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较为简单的区分方法:指鼻试验。
功能性的多为阴性,或调节情绪,平静状态下可以阴性。
器质性的多为阳性,通过指鼻试验的细化,可以帮助疾病的诊断。
指鼻试验基本方法:手臂向前(或左或右)伸直,食指伸直,睁眼或闭眼,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阴性是指能正确轻松快速碰到自己的鼻尖,阳性是指不能、困难、僵硬、越接近鼻尖手指震颤越厉害为阳性。
B. 指鼻试验跟什么进行结合可以测试共济失调
观察病人的日常动作,如吃饭、穿衣或脱衣、解衣钮、拿东西、站立、行走等动作时肢体运动是否准确协调,若动作不精确、不协调,即应认为有共济失调。为了准确判断其程度,可进行下列检查:(1) 指鼻试验:嘱病人先伸直上肢,然后以其食指指触自己的鼻尖。试验时,先睁眼、后闭眼做此动作,若某侧肢体动作缓慢笨拙,手指活动时发生摇摆或颤动,且不能准确地指触到鼻尖上,为阳性。(2) 轮替运动试验:嘱病人两手做快速翻转运动,若某侧肢体动作缓慢笨拙,为试验阳性。(3) 跟膝胫试验:病人仰卧,嘱其抬高一侧下肢,以足跟置于对侧下肢膝盖上,再沿胫骨前方向下滑动,若足跟不能准确地置于膝盖上,亦不能直线地沿胫骨向下滑动,为试验阳性。(4) 描图试验:检查时病人仰卧,嘱其以足在空间中描画三角形、圆形或正方形等图形,若不能完成此项运动者,为试验阳性。 (5)昂白试验:嘱病人立正,两足并拢,双手向前平伸,于其睁眼和闭眼时,注意观察其有无摇摆或倾倒趋势。若闭眼时有摇摆或倾倒现象者,为试验阳性,又称为闭目难立征
C. 共济失调的临床诊断检查
临床诊断共济失调需要借助哪些辅助检查?
一、病史是临床诊断共济失调的重要措施。
1、共济失调起病急缓及病程,一般急性起病的共济失调并且呈发作性,以前庭系统病变及眩晕性癫痫的可能性较大。起病较急,短时间内恶化者,经治疗后很快好转者以急性小脑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及脑外伤多见。起病较急,并且迅速恶化者,有时可危及生命的以脑血管病、脑外伤尤其是小脑出血多见。酒精中毒及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共济失调在改善营养状况后可使共济失调改善。有缓解与复发的共济失调以多发性硬化多见。
2、年龄与家族史儿童期以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遗传性疾病、儿童期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脑炎等多见。青年期共济失调发病者可见于少年型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肌萎缩型共济失调症、肥大型间质性神经病、脊髓空洞症等。青年与壮年发病者可见于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榄桥脑小脑变性、亚急性联合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等。中老年多见于小脑萎缩、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出血、脑血管病等。共济失调部分有遗传因素如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儿童期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少年型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肌萎缩型共济失调症、肥大型间质性神经病、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榄桥脑小脑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等。
二、体格检查是检测共济失调的常用方法。
1、指鼻试验共济失调时则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标。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共济运动无障碍,但闭眼时则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
2、跟膝胫试验小脑损害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的足跟常寻不到膝盖,下移时摇摆不定。
3.快速轮替试验小脑损害时动作笨拙,节律不均。
4.反击征小脑病变时.患者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
5.过指试验前庭性共济失调时,上肢下降时偏向迷路有病变的一侧;感觉性共济失调时,闭眼时常寻不到检查者的手指。
6.趾-指试验患者仰卧,上举大脚趾来触及伸出的手指。
7.起坐试验小脑损害的患者髓部和躯干同时屈曲,双下肢抬起,称联合屈曲征。
三、辅助检查是准确判断共济失调的重要依据。
1.小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瘤、结核瘤或脓肿及血管病及小脑变性及萎缩等。
2.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如定位病变位于周围神经应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如考虑在后根病变或后索病变应检查肌电图、诱发电位、病变部位的MRI,脑脊液检查,或脊髓造影检查。考虑在丘脑或顶叶时最好检查脑CT或MRI。
3.大脑性共济失调应检查脑CT或MRI、脑电图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可检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等。
D. 共济失调的检查方法
一、指鼻试验:让患者一只手平举,伸直之后,用一个手指头来点患者鼻尖,正常情况下可以准确无误点到。如果是有小脑病变,患者无法正确指自己鼻尖。
二、误指实验:让患者一个手指去碰检查者手指,然后再指向自己鼻尖,它的表现和指鼻实验是一样的。
三、下肢的实验,称为跟膝胫实验。
四、反击征:当有共济失调情况下,让患者手紧贴患者胸壁,向外拉的情况下,有共计失调患者后拉患者的手臂之后,会打在胸壁上。
五、Romberg征:患者双腿并立,紧闭双眼,双手平举,如果有小脑病变,闭目难立征阳性。
E. 医学上的【指鼻实验】是为了诊断什么
1、诊断儿童多动症:
让受检儿童先用左手食指,后用右手食指指自己的鼻尖,睁眼和闭眼各指5次。此时观察其在试验中的协调性和出现错误的次数。多动症儿童往往动作过重,显得很笨拙,错误次数常达3次以上。
2、共济运动检查:
上肢平举,伸直食指,用指尖反复多次快速点触自己的鼻尖,先在睁眼,后在闭眼情况下进行。共济失调的表现为动作苯绌、摆动、震颤、动作过度、指鼻尖不准等。
引起共济失调的疾病有很多:
1.感觉性共济失调:
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
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颅底畸形、脊髓病、肿瘤;
③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
④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肿瘤。
2.前庭性
①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特发性双侧前庭病;
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③天幕下肿瘤。
3.小脑性
①遗传性
②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③血管性如梗死、出血;
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脓肿;
⑤中毒如酒、食物、药物、有害气体等;
⑥脱髓鞘性;
⑦发育不全或不良;
⑧遗传性;
⑨外伤;
⑩钙化;
⑾畸形。
4.额叶性
①肿瘤;
②炎症;
③血管病。
F. 指鼻和指-指试验怎样进行
让患儿先用左食指,后用右食指指自己的鼻尖,睁眼和闭眼各指五次;然后让患儿同样用食指尖,先左后右,指对面坐的医生的食指尖,睁眼和闭眼各指五次。
记录方法:除对试验中所见协调动作描述外,并以数字记载。
指鼻试验:左?/5,?/5,右?/5,?/5;指- 指试验:左?/5,?/5,右?/5,?/5(分母为试验次数,分子为偏离目标次数,而前为睁眼,后为闭眼)。多动症患儿一开始往往不用手指尖,而用整个手去摸目标,经医生纠正后他们指鼻和指- 指偏离次数多,而在闭眼时尤其如此(闭眼时偏差3 次以上),他们不像正常儿童用指尖轻触,而是打,笨拙或左右分不清。
G. 共济失调的诊断方法有什么
共济失调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指鼻试验,嘱患者外展伸直一侧上肢,以示指尖触摸自己的鼻尖,先睁眼后闭眼,重复相同动作,注意两侧上肢动作的比较。小脑半球病变时,患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并出现动作性震颤、睁眼、闭眼无明显差别。感觉性共济失调时,闭眼时很难完成动作,睁眼时动作较稳、准。第二,跟膝胫试验,嘱患者仰卧,抬高一侧下肢,屈膝后将足跟置于对侧膝盖上,然后贴胫骨向下移动至踝部。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抬腿和促膝时动作幅度大,不准确。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难以准确触及膝部,下移时不能保持和胫骨的接触。
H.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有哪些检查方法tst336789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检查方法
1.神经系统检查
(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上肢伸直外展,然后用示指指尖触其鼻尖,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对比,共济失调时表现为动作轻重快慢不一、误指或经过调整后才能指准目标,小脑半球病变时则表现为同侧越接近目标时共济失调越明显,辨距不良常可超越目标。
(2)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依次作下列三个动作:一侧下肢抬起并伸直屈膝,将抬起侧的足跟置于对侧平伸侧下肢的膝盖上,然后将足跟沿胫骨前缘向下滑动,力求动作的准确连贯。小脑损害时举腿和触膝时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
(3)快速轮替试验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手背,或前臂快速地作旋前旋后动作或用手的掌侧和背侧交替接触桌面。小脑损害时以上动作笨拙、节律不均。
(4)反跳试验患者闭眼一侧上肢用力握拳屈曲,医师用力使其拉开的过程中突然放开,正常的保护动作不会自己碰自己,小脑病变时,由于控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功能不良常导致动作过度而捶击自己。或维持两臂向前平伸的姿势,检查者分别或同时突然向下推动其臂部,然后松开,正常人能准确恢复到原位,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不能正常地控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往往动作过度和上下摆动时间过长。检查下肢时可在患者维持屈髓屈膝各90°的姿势时推动其小腿检查,意义同上。
(5)过指试验患者上肢向前平伸,示指放在检查者固定不动的手指上,然后嘱患者将手上抬至垂直位置再复下降到检查者的手指上,检查时嘱患者始终维持上肢伸直先睁眼后闭眼检查。小脑损害时患者手指不能正确指到检查者的手指,而是过度活动。
(6)起坐试验患者仰卧,两手置于胸前不支撑而坐起,正常人仅躯干屈曲、两下肢可下压而不离开床面,小脑损害的患者髋部和躯干同时屈曲、双下肢抬起称联合屈曲征。
2.神经影像学检查
CT及磁共振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小脑萎缩时显示小脑沟纹增多、增宽,体积缩小,呈分枝树叶状,小脑周围腔隙增大,第四脑室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