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胃肠减压的目的及护理要点
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
保持胃管通畅
严密观察病情,多到病人床前看一看。有时胃管已经脱出很大一截,病人及家属一般都注意不到,可见及时巡视病房是相当重要的。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可用注射器抽吸。若有阻塞,应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通畅。如胃管前端小孔贴在胃壁上,可稍微转动胃管或上下提拉胃管并冲洗。如果是由于病人呕吐将胃管退至食管或折于口咽部,则应重新放置。胃肠减压器的放置应低于胃,这样才有助于液体引流。
观察引流液
引流液如果超过负压吸引器体积的2/3时应及时倾倒,以免影响引流效果。倾倒时应注意闭合胃管接口端,以免空气进入胃内导致腹胀。要随时注意观察引流液色、量的变化,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适当活动
病人活动的标准是:下床或坐起不出虚汗,心率无明显增加,面色无改变。当病人活动或出汗引起胶布固定不牢时应及时观察胃管是否向外滑出或自行脱出,并更换胶布。
做好基础护理
持续胃肠减压、禁食禁水会使患者咽部出现干痛不适,为此,应做口腔护理2~3次/d,或漱口4~5次/d,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40ml雾化吸入(根据医嘱,特殊病人如老年人、呼吸道易感染者可加入抗生素,以防呼吸道感染)2次/d。这样就可以湿润咽喉部,减少胃管对咽喉壁的刺激,减轻不适。夏天由于鼻翼两侧分泌油渍较多,皮肤长时间粘贴胶布又红又痒,所以,每班应更换胶布1次,更换时用湿手巾轻轻擦拭鼻部,避开上次胶布所粘贴部位,以利于皮肤的恢复。
心理护理
在巡视病房或交接班时,病人总会问什么时间能拔除胃管、什么时间能吃点东西等一系列问题,应耐心向病人解释胃肠减压治疗原理及病情,不失时机地用成功范例来消除其负性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应运用体贴、安慰、治疗性语言疏通病人的思想,如听音乐、允许家属探视、给予安慰,这样来分解病人的焦虑心理,减轻不适。拔管指征:拔除胃管的指征是肠鸣音恢复,有肛门排气或排便。有时,拔管前可先夹管24h,如果没有恶心、呕吐、腹胀,可考虑拔管。
㈡ 胃肠减压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1.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受压、脱出影响减压效果。
2.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
3.留置胃管期间应当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4.胃肠减压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水电解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㈢ 胃肠减压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适应症
1.1 术前准备: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肠手术,术前、术中持续胃肠减压,可防止胃肠膨胀,有利于视野的显露和手术操作;预防全身麻醉时并发吸入性肺炎;也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治疗,术前留置较粗的鼻胃管,每天以温生理盐水洗胃,连续3d,直到洗出液澄清,以减轻胃粘膜水肿;术后应用有利于腹部手术切口及胃肠吻合口的愈合。
1.2 治疗作用: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从而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运;也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非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时经胃肠减压管灌注去甲肾上腺素的冰生理盐水,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禁食和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一般为2~3周,通过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泌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的分泌,减少胰腺外分泌,并减轻胃潴留和腹胀;胃肠减压也是治疗急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减少胃肠液积聚,减少消化液自穿孔部位漏出,减轻腹胀,改善胃肠道供血,有利于胃肠蠕动的恢复,亦有利于麻醉和手术的安全;胃肠减压还可用于急性胃扩张、胃出血、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及腹部大、中型手术,尤其是作消化道吻合术者,可减轻胃肠道的张力,防止胃过度膨胀,减轻吻合口张力,促进吻合口的愈合。
1.3 给药:在许多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或观察过程中,可通过胃肠减压管向胃肠道灌注中药;同时在腹胀严重频繁呕吐时,胃肠减压可促进胃肠排空,有利于内服药物的输注吸收。
2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应用前应了解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发生损伤。
2.1 插管时应注意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插入过长胃管在胃内盘曲,过短不能接触胃内液体,均会影响减压效果。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45~55 cm,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为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内的深度为55~60 cm。要使导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对以往插管回顾,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虽证明胃管在胃内,但术后减压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腹胀,胃蠕动恢复慢,使置管时间延长。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 cm,达到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效果明显。测量方法可由传统法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长度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为55~68 cm,术中观察胃管顶端正好在胃窦部,侧孔全部在胃内,有利于引流。作肠内减压时,若估计长度已达肠腔,但未抽出肠液时,可将减压管插至胃的长度再细心缓慢插入,动作轻柔,直至成功。食道癌手术日晨常规置胃管时,通过梗阻部位困难时不能强行插入,以免食管穿孔。可将胃管置于梗阻部位上端,待手术中直视下再置于胃中。
2.2 胃肠减压期间,病人应停止饮食和口服药物,若需从胃管内注入药物,应夹管1~2h,以免注入药物被吸出。中药应浓煎,每次100ml左右,防止量过多引起呕吐、误吸。
2.3 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张力而并发吻合瘘。胃管脱出后应严密观察病情,不应再盲目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
2.4 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避免受压、扭曲,留有一定的长管,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负压引流器应低于头部。
2.5 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如引流出胃肠液过多应注意有无体液不足和电解质的平衡,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一般胃肠术后6~12h内可由胃管引流出少量血液或咖啡样液体,以后引流液颜色将逐渐变浅。若引流出大量鲜血,病人出现烦躁、血压下降、脉膊增快、尿量减少等,应警惕有吻合口出血。对肠梗阻病人,密切观察腹胀等症状有无好转,若引流出血性液体,应考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对有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出现有鲜血引出时,应立即停止吸引并积极处理出血。胃肠减压的同时,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6 每日给予雾化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腊油,以帮助痰液咳出和减少胃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咽喉部疼痛。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2.7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腮腺炎。口腔不洁可能成为术后吻合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因禁食等因素,细菌容易在口腔内滋生繁殖,易引起吻合口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护理至关重要。
2.8 当病情好转,无明显腹胀,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后应及时停止胃肠减压。拔管时,应先将吸引装置与减压管分离,钳闭减压管,嘱病人屏气,迅速拔除减压管。若为肠内减压,使用双腔管者,腹胀消除后,将双腔气囊内空气抽尽,双腔管仍留在肠内1~2d,待肠梗阻解除后再拔出。
转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㈣ 为什么要插胃管插胃管难受吗什么时候可以拔除胃管
1. 为什么要插胃管?
胃管是由鼻孔插入,经由咽部,通过食管到达胃部,多是用来抽胃液,也可以用来往胃里注入液体提供给患者必须的食物和营养,护理时应注意避免胃管污染,以及胃管脱出,导致误吸。
有些病人合并应激性溃疡、肠梗阻,就需要插胃管将胃内的胃液、出血、气体抽出来,是治病的一种手段。有些不能进食的患者,或者经口进食营养不良的患者,插胃管后可能多喂一些食物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疾病恢复。
3. 插胃管后什么时候能拔掉?
留置胃管一般建议每个月更换一次,以免胃管被胃酸老化、堵塞、断裂、感染。在病人恢复经口进食,且经口进食量可以满足日常需要量的时候就可以拔除胃管了。
留置胃管有时候是为了救命,所以在必要时,家属不需要犹豫不定是否插胃管,插胃管是一种救命的方法,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顾虑太多。
㈤ 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
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 保持胃管通畅 严密观察病情,多到病人床前看一看。有时胃管已经脱出很大一截,病人及家属一般都注意不到,可见及时巡视病房是相当重要的。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可用注射器抽吸。若有阻塞,应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通畅。如胃管前端小孔贴在胃壁上,可稍微转动胃管或上下提拉胃管并冲洗。如果是由于病人呕吐将胃管退至食管或折于口咽部,则应重新放置。胃肠减压器的放置应低于胃,这样才有助于液体引流。 观察引流液 引流液如果超过负压吸引器体积的2/3时应及时倾倒,以免影响引流效果。倾倒时应注意闭合胃管接口端,以免空气进入胃内导致腹胀。要随时注意观察引流液色、量的变化,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适当活动 病人活动的标准是:下床或坐起不出虚汗,心率无明显增加,面色无改变。当病人活动或出汗引起胶布固定不牢时应及时观察胃管是否向外滑出或自行脱出,并更换胶布。做好基础护理 持续胃肠减压、禁食禁水会使患者咽部出现干痛不适,为此,应做口腔护理2~3次/d,或漱口4~5次/d,并采用无菌生理盐水40ml雾化吸入(根据医嘱,特殊病人如老年人、呼吸道易感染者可加入抗生素,以防呼吸道感染)2次/d。这样就可以湿润咽喉部,减少胃管对咽喉壁的刺激,减轻不适。夏天由于鼻翼两侧分泌油渍较多,皮肤长时间粘贴胶布又红又痒,所以,每班应更换胶布1次,更换时用湿手巾轻轻擦拭鼻部,避开上次胶布所粘贴部位,以利于皮肤的恢复。心理护理 在巡视病房或交接班时,病人总会问什么时间能拔除胃管、什么时间能吃点东西等一系列问题,应耐心向病人解释胃肠减压治疗原理及病情,不失时机地用成功范例来消除其负性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应运用体贴、安慰、治疗性语言疏通病人的思想,如听音乐、允许家属探视、给予安慰,这样来分解病人的焦虑心理,减轻不适。 拔管指征:拔除胃管的指征是肠鸣音恢复,有肛门排气或排便。有时,拔管前可先夹管24h,如果没有恶心、呕吐、腹胀,可考虑拔管。
㈥ 姜的作用晚上和白天都能吃姜吗为什么请举例!
晚上不要吃姜,晚上吃姜胜似砒霜。
生姜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姜之干者,干燥后发散力减弱,而温里之共增强,故偏治里寒,其性能走能守,温肺散寒而化痰饮。每常用于治寒饮伏肺之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
干姜首入脾胃,以其辛热能逐脾胃寒邪,助脾胃之阳气。常用治脾胃寒症,症见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但凡脾胃寒症,无论是外寒内侵还是阳气不足均可适用。
生姜可以泡汤喝。无事之时,可以洗净几块生姜,切成薄片,放入锅里,文火焖汤,既祛寒,有滋养身体。
【药用部位】
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选方】
①治感冒风寒: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呕吐,百药不差: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医心镜》)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金匮要赂》生姜半夏汤)
④治冷痰嗽:生姜二两,饧糖一两。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本草汇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千金方》)
⑥治劳嗽: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经验广集》五汁膏)
⑦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⑧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伤寒六书》)
⑨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生姜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后方》)
⑩风湿痹痛: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本草从新》)
⑾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本草汇言》)
⑿治时行寒疟:生姜四两,白术二两,草果仁一两。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发时早饮。(《本草汇言》)
⒀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食疗本草》)
⒁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师集验方》)
⒂治手脱皮:鲜姜一两。切片,用酒二两单,浸二十四小时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秃头: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贵州中医验方》)
⒄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普济方》)
⒅治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易简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发:捣姜根汁饮之。(《补缺肘后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复易。(《千金方》)
(22)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易简方》)
(23)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4)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易简方》)
【临床应用】
①治风湿痛、腰腿痛
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亦可配合远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每点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注射20~30次。注射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甚至疼痛加剧,约1~2天便减轻或消失。据观察,反应愈重效果愈佳。用于风湿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显效36例,好转56例,有效率83%;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8例,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还曾试用于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剂行穴位注射,对风湿痛或腰腿痛也有疗效。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据数十例的观察,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复发;对一部分患者能遗留下较长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鲜生姜6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疗疟疾
鲜生姜洗净拭干,切碎捣烂,摊于纱布块上,再包叠成小方块,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选用穴位计分3组:第1组为双侧膝眼,生姜用2两分敷两穴;第2组为大椎加间使(双侧),生姜用1两分敷3穴;第3组选大椎1穴,生姜用5钱。一般于发作前4~6小时敷贴,经8~12小时即可取下,敷药两次即可。观察40例,除第1、第3两组各有2例无效外,其余均控制发作,血检疟原虫阴性。
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一疗程。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
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鲜生姜2两,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姜1两捣汁,加入蜂蜜60毫升为1剂;1~2岁服1/4剂,2~4岁服1/3,剂,4~7岁服1/2剂,7~14岁服2/3剂,14岁以上服1剂。服药后患儿一般即不感腹痛,呕吐停止,包块通常于服药后1~3天消失。包块消失后即可服驱蛔药物。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灵、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姜蜜合剂可从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2~3小时;呕吐重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有腹胀发热,须加用抗菌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给药12~24小时后仍未见效者,可用10%盐水行低位灌肠,或内服中药。曾按上述方法分别观察52例和109例,结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虫团阻塞、阑尾蛔虫症及并发穿孔改为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天和2.4天。
⑥治疗急性睾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水洗净,横切成约0.2厘米厚的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直到痊愈为止。据观察,敷药后患者都感阴囊表皮灼热刺疼、发麻发辣,少数发生红肿,个别发生红疹。共治24例,敷药第2天15例自觉坠胀疼痛及触痛减轻,睾丸肿胀显着消退;第3天有12例痊愈,自觉症消失,睾丸消肿,触疼消失;4天后4例痊愈;5例在敷药后5天痊愈。治愈天数平均为3.9天。对照组4例(兜起阴囊热敷,服磺胺类药及注射青霉素),平均治愈天数为8.5天。本法对阴囊局部皮肤有创口或因睾丸炎化脓穿溃者不能应用。
⑦用于中毒急救
对于半夏、乌头、闹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曾有报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获痊愈。用法:轻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续服5毫升;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饲25%干姜汤60毫升,以后每3小时灌入鲜姜汁5毫升。
此外,试用生姜揩擦治疗白癜风,生姜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效果。
【宜忌】
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食姜久,积热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㈦ 胃肠减压的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3)保持胃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每隔2~4小时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畅。
(4)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液总量。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减少。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并通知医生。引流装置每日应更换一次。
(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6)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12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7)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以减少刺激,防止病人误吸。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㈧ 胃肠减压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目的:
1.妥善固定胃肠减压装置,防止变换体位时加重对咽部的刺激,以及受压、脱出影响减压效果
2.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
注意事项:
1、插管时应注意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插入过长胃管在胃内盘曲,过短不能接触胃内液体,均会影响减压效果。
2、胃肠减压期间,病人应停止饮食和口服药物,若需从胃管内注入药物,应夹管1~2h,以免注入药物被吸出。
3 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
4 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避免受压、扭曲,留有一定的长管,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
5 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如引流出胃肠液过多应注意有无体液不足和电解质的平衡,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
6 每日给予雾化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腊油,以帮助痰液咳出和减少胃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咽喉部疼痛。
7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腮腺炎。
8 当病情好转,无明显腹胀,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后应及时停止胃肠减压。
㈨ 正确测量胃管长度的方法
胃管的长度其实对于临床医生来讲,是再熟悉不过了。胃管的作用对于很多患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患者不能使用口腔进食,都是需要从胃管灌入流质食物的。胃管的长度测量方式就是检查胃管到达胃部的一侧到口腔的长度。
插胃管是一名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是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从胃管灌入流质食物,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药物。
操作介绍
插胃管的操作方法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技术。
操作目的
1.经胃肠减压管引流出胃肠内容物,腹部手术术前准备。
2.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从胃管灌入流质食物,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药物,以利早日康复。
适应证
1.急性胃扩张。2.上消化道穿孔或胃肠道有梗阻。3.急腹症有明显胀气者或较大的腹部手术前等。4.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者,如口腔疾患、口腔和咽喉手术后的病人。5.不能张口的病人,如破伤风病人。6.早产儿和病情危重的病人以及拒绝进食的病人。7.服毒自杀或误食中毒需洗胃患者。
禁忌证
1.鼻咽部有癌肿或急性炎症的患者。
2.食管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胃炎、鼻腔阻塞、食管、贲门狭窄或梗阻、心力衰竭和重度高血压患者。
3.吞食腐蚀性药物的患者。
胃管 nasogastric tube 是在特殊情况下帮助不能吞咽的患者输送必要的水份和食物。胃管一般是聚氨酯或硅胶材料,根据材质,聚氨酯、硅胶胃管应一月一换。粗细长短均有不同规格,胃管分别是口胃管和鼻胃管。其中,口胃管长约45Cm,是经口插入35~40cm即可。鼻饲管长约105cm,需经鼻孔插入55Cm左右,经由咽部,通过食道到达胃部,鼻胃管容易脱出,应粘贴牢固,防止反复插管和误吸,由管路、胃管注食口接头、胃管夹、十字结堵帽组成。食管内留置鼻胃管,患者原有的消化道生理环境被改变,会导致食道末端括约肌关闭不严,气道不畅剧烈咳嗽等压力性刺激容易导致食管返流等并发症,也可以通过胃管抽取胃液。胃管的注食口接头一般有两个,最上面的堵帽打开只能用小注射器手动加压推杆和活塞打一些水一样的流质食物,下面能用助推器和100ml大注射器打一些稠一些的肉菜沫或用机械粉碎成膏状或糊状的面条等,可增加膳食纤维,有利于排便,促进消化和营养供给,但不能一次喂食过多过快,会导致胃排空不畅发生食管返流。大颗粒物进入会堵管。最上面是胃管堵帽,饲毕应即刻堵严并夹毕 。需要避免胃管污染,胃管胶布应放在密闭的床头柜内,防止蟑螂污染。
插管时摆好病人体位,清洁并润滑鼻腔.将病人的头向后仰将胃管与鼻孔呈60°角插入,继续插入至鼻咽部;将胃管插至15CM(会咽部)时,沿着胃管外壁滴注l一2ML灭菌石蜡油,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便于胃管沿后壁滑行,顺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定.之后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胃管插入成功后,需将胃管妥善固定.方法为:
在鼻孔处先用一长约3cm的胶布条环绕胃管2圈作一标记,再在其上用一6-7cm的胶布交叉固定鼻翼部,然后用备好的长约50-60cm的布带子(带子宽1.5cm)在鼻孔处环绕胃管打一结(打结时勿影响胃管引流),然后将带子两侧绕过患者头部.在一侧系一活结,以起到加强固定胃管的作用.
除掌握整个过程外,最好到医院见习护士的操作,以保证插管安全和成功,防止出现病人黏膜损伤,声带破损等后遗症.
胃管护理
A. 每日用棉棒沾水清洁鼻腔。
B. 更换胶带时,须将脸部皮肤拭净再贴,并注意勿贴于同一皮肤部位。
C. 鼻胃管外露部位须妥当安置,以免牵扯滑脱。
D. 每日注意鼻胃管刻度,若有脱出,应通知医务人员处理。
E. 每日清洁口腔,以棉签清洁口腔;意识清楚合作的可以牙刷清洁。鼓励病人刷牙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或昏迷的病人给予口腔护理。
F. 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合作的,需预防鼻胃管被拉出,必要时可将患者双手做适当的约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