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分剂量最常用的方法

分剂量最常用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13 19:34:54

㈠ 谁知道散剂的装量差异怎么计算要计算的方法,不要网上有关药典的那些记载,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过忘了

取散剂10包(瓶),除去包装,分别精密称定每包(瓶)内容物的重量,得出每包(瓶)内容物的装量,再根据标示装量计算其装量差异限度(以下列出),超出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余2包(瓶),并不得有1包(瓶)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1倍。
标示装量≤0.1g的差异限度为±15%,
0.1g以上~0.5g的差异限度为±10%,
0.5g以上~1.5g的差异限度为±8%,
1.5g以上~6.0g的差异限度为±7%,
6.0g以上为±5%。
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散剂,一般不再做装量差异限度的检查

㈡ 家庭儿童备用药的剂量与方法是什么

小儿药物剂量决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减少,小儿的剂量多按体重计算,这样用药剂量比较准确,在不能直接称重时,可根据年龄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体重(千克)=月龄(足月)*0.6+3

7~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足月)*0.5+3

1周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周岁)*2+8

在家庭儿童保健药箱药物剂量表上或小儿药物手册上,每种药物都注明每千克体重剂量,把由公式计算出来的体重千克数乘之,即可得出小儿用药剂量,当然还要看清楚是1日量还是1次量,若为1日量,需多次应用。例如,一个6周岁的小儿,按公式计划6*2+8=20(千克),如用痛热清片退热,按内含主药扑热息痛每次每千克体重10毫克,乘以体重20(千克)得200毫克即0.2克。痛热清片每片含扑热息痛为0.5克,则该6岁小儿每次应服2/5片或半片。

给药方法主要包括给药途径、次数和时间。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数量、体内药物浓度的高低及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强弱,有时甚至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的药物只能口服不能注射,而有的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有的药物口服和注射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口服难吸收,仅有导泻作用,而注射给药则产生明显的抗惊厥和降压作用。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直肠给药、舌下给药、吸入法、皮肤和黏膜给药等。口服简便易行,经济而又安全,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特别家庭用药更应选用口服给药。当然给药途径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及药物的剂型来选用,如患儿呕吐、昏迷或需急救时,就不宜用口服给药法。

给药的次数决定于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消除速度,大多数药物每天服用3~4次。很多药物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健胃药宜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助消化药宜在饭时即食前片刻服用;有的驱虫药宜在清晨空腹时或半空腹时服用;多数药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宜在饭后15~30分钟后服用。家长要严格掌握小儿用药剂量和熟悉小儿用药方法,同时要不时、仔细地观察小儿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病情好转是药物的疗效,病情加重可能是用药失败,应立即送医院治疗;若出现与病情无关的表现,可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送医院诊治。

㈢ 散剂的制备

1、粉碎与过筛:

药物的粉碎与筛析见第三单元,按药物本身性质及临床用药的要求,采用适宜的粉碎方法,粉碎并过筛得细粉备用。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种固体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过程或操作。通过此操作使散剂中各药物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小量制备多采用先研磨再过筛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备则多采用搅拌、过筛及先搅拌再过筛的方式混合。散剂中常用混合方法及操作要点如下。

(1)打底套色法 此法为中药丸剂、散剂中对药粉进行混合的经验方法。系将少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作为基础,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到研钵中,轻研混匀,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药粉混匀。

(2)等量递增法 一般而言,两种物理状态和粉末粗细均相似且数量相当的药物易混匀。

而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则不易混合均匀,此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即先将量小的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再混匀,如此进行至量大的组分加完并混合均匀。

此法工时少,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术在研磨混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一般应先在研钵中加少许量大的组分,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即用药粉填满研钵表面缝隙),避免因量小组分直接加入研钵而被吸附的损失。

②当药物的堆密度相差较大时,应将“轻”者先置于研钵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匀,如此配研混匀。这样可避免轻者上浮飞扬,重者沉于底部而致使轻重粉末不能被混匀。

3、分剂量:

分剂量系指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照所需剂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数的操作。根据散剂的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可选用以下方法。

(1)目测法 即先称取10份总量的散剂,根据眼力估量分成10等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法简便易行,适于药房小量配制,但误差较大,可达10%~20%.毒性药或贵重细料药散剂不宜使用此法。

(2)重量法 按规定剂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称量。此法剂量准确,但效率低。含毒性药及贵重细料药散剂常用此法。

(3)容量法 为目前应用最多的分剂量法。常用的散剂分量器是以木质、牛角、金属或塑料制成的一种容量药匙。有的在匙内装有活动楔子,用以调节所需剂量。

大量生产时用散剂自动分量机及散剂定量包装机。容量法适用于一般散剂分剂量,方便,效率高,且误差较小。容量法分剂量应注意粉末特性并保持铲粉条件一致,以减少误差。

4、包装:

散剂的比表面积较大,易吸湿、结块,甚至变色、分解,从而影响疗效及服用。因此应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以延缓散剂的吸湿。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有光纸、玻璃纸、蜡纸、玻璃瓶、塑料瓶、硬胶囊、铝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分剂量散剂可用各式包药纸包成四角或五角包,非分剂量散剂多用纸盒或玻璃瓶包装。散剂贮藏的环境应阴凉干燥,且应分类保管,定期检查。


(3)分剂量最常用的方法扩展阅读:

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

1、配制散剂要过100目左右的样筛,药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对皮损的不良刺激。

2、有渗出液分泌物及脓性皮损忌用散剂,因为散剂容易与渗出液结成药痂,会导致继发感染,而且散剂对糜烂面有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皲裂性皮损忌用散剂,以防止进一步拔干脱水,使皮损加重。

4、毛发部皮损使用散剂,因不易被清除,也不应使用。

5、含淀粉类的散剂,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阴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皱褶及多汗区使用含淀粉类散剂,会使药物与汗液混合,药物粘附于皮损,腐败分解,产生毒素,会加重对皮损的刺激。

㈣ 护士配药剂量计算公式是什么

按体重计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剂量(每日或每次)=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体重应以实测值为准。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剂量则以成人剂量为限。

按体表面积计算此法更为准确,但较复杂。小儿体表面积可按“小儿体表面积图或表”求得,也可按公式计算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护士配药原则

1、应根据医嘱给药。用药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病情变化。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做到“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3、准确掌握给药剂量、方法和时间。备好的药品应及时分发或使用,避免放置过久药效降低或污染。

4、注意用药后反应某些药物易引起过敏或毒副反应较大的应加强观察,做好记录。

㈤ 怎样掌握用药剂量与方法

有些人认为儿童的用药量只要比成人少点即可,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儿童用药的剂量多按体重计算,在不能直接称重时,可根据年龄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体重(千克)=月龄(足月)?.6+3

7~12个月:体重(千克)=月龄(足月)?.5+3

1周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周岁)?+8

在家庭儿童保健药箱药物剂量表上或小孩子药物手册上,每种药物都注明每千克体重剂量,把由公式计算出来的体重千克数乘之,即可得出小孩子用药剂量,另外还要看清楚是1日量还是1次量,若为1日量,需多次应用。例如,一个4周岁的小孩子,按公式计算4?+8=16(千克),如用痛热清片退热,按内含主药扑热息痛每次每千克体重10毫克,乘以体重16(千克)得160毫克即0.16克。痛热清片每片含扑热息痛为0.5克,则该4岁小孩子每次应服1.6/5片。

给药方法主要包括给药途径、次数和时间。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直肠给药、舌下给药、吸入法、皮肤和黏膜给药等。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经,经济而又安全,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当然给药途径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及药物的剂型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数量、体内药物浓度的高低及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强弱,有时甚至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的药物只能口服不能注射,而有的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有的药物口服和注射可产生不同的作用。

给药的次数决定于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消除速度,大多数药物每天服用3~4次。很多药物只有在适宜的时间应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如健胃药宜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助消化药宜在饭时即食前片刻服用;有的驱虫药宜在清晨空腹时或半空腹时服用;多数药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宜在饭后15~30分钟后服用。家长应熟练掌握儿童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同时要不时、仔细地观察孩子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病情好转是药物的疗效,病情加重可能是用药失败,应能马上送往医院;若出现与病情无关的表现,可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送医院诊治。

㈥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常用方法

知道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组成计算器
http://www.proteomics.com.cn/tools/mwcal/

一般的方法: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原理]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简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是六十年代末Weber和Osborn在Shapiro等人在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用这种方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具有快速灵便,设备简单等优点。

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在一般的电泳方法中,主要取决于它在某PH下所带的净电荷量、分子大小(即分子量)和形状的差异性,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大多数蛋白质,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分子量,与原有的电荷量和形状无关。

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打开蛋白质氢键和疏水键,并按比例地结合到这些蛋白质分子上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每克蛋白质一般结合1.4克SDS。SDS与蛋白质的定比结合使蛋白质-SDS复合物均带上相同的负电荷,其量远远超过蛋白质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异。在水溶液中,蛋白质-SDS复合物具有相同的构象,近似雪茄烟形的长椭园棒(短轴均为1.8nm,长轴则随蛋白质的分子量成正比变化),克服了蛋白质间原有的形状差异。这样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再受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是蛋白质分子量的函数。蛋白质分子量与电泳迁移率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gMr = K – bm

式中 Mr为分子量;K为常数;b为斜率;m为迁移率。

因此,用本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只需根据待测蛋白质在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lgMr~迁移率的图中的位置,就能得知分子量。

用本法测得的分子量,除单链蛋白质外,均不是天然蛋白质的完整分子量,而是组成这些蛋白质的亚基或肽链的分子量。本法对一些电荷异常,或构象异常,或带有大辅基的蛋白质不适用,如组蛋白F1和某些糖蛋白等。对一些结构蛋白如胶原蛋白等也不适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照凝胶电泳系统中的缓冲液、pH值和凝胶孔径的差异可分为SDS-连续系统电泳和 SDS-不连续系统电泳两类;按照所制成的凝胶形状和电泳方式又可以分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管型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两类。

本实验采用SDS-不连续垂直板型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式电泳的原理及技术,包括制胶、灌胶、加样、剥胶及固定染色等,学会用这些方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方法与步骤]

一、加样液的制备

1、标准蛋白质加样液的制备 称取细胞色素,胰凝乳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卵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各0.5~1mg,置小离心管(Eppendorf管)中,加入样品溶解液1mL,充分溶解,如有不溶物应离心除去。沸水浴热处理3min,冷却备用。

2、待测蛋白质加样液的制备

根据待测蛋白质样品存在的状况而定。

(1)固体

待测蛋白样品,如为无盐的纯蛋白质固体制剂,加样液的制备方法同标准蛋白质加样液的制备;如为含盐的纯蛋白质固体制剂,应先加水充分溶解,对透析缓冲液透析12~16h,然后吸取0.5mL(蛋白浓度应为0.5~1mg/mL),置Eppendorf管中,并加入等体积浓样品溶解液,沸水浴热处理3min,冷却备用。

(2)液体

待测蛋白样品,如为无盐的纯蛋白质液体制剂,则加入等体积浓样品溶解液,然后热处理;如为含盐的液体制剂,则需先透析。

二、凝胶的制备

1、凝胶板的准备

(1)洗板

将洗洁精用温水稀释后,用它浸透海绵擦洗玻板,然后用自来水洗净,再用酒精将板擦干。

(2)安装制胶板

制胶前将玻板与塑料嵌条和凹型陶瓷板的边缘对齐,下沿用密封胶带封口,用塑料夹子或铁夹子将两端夹好,注意要确保密封,安放在固定架上。

2、分离胶和浓缩胶溶液的配制

组 分
分离胶/mL
浓缩胶/mL

凝胶贮备液
2.5
0.26

分离胶缓冲液(pH8.8)
1.9


浓缩胶缓冲液(pH6.8)

0.5

10%SDS
0.075
0.02

TEMED
0.026
0.02

双蒸水
3.05
1.22

10%过硫酸铵
0.013
0.02

总体积
7.6
2

注意:①最后加入10%过硫酸铵溶液,混合制成凝胶液,迅速灌制凝胶。

②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均为神经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因此必须小心操作,不得吸入和接触皮肤,聚合完全聚丙烯酰胺凝胶无毒。

3、制分离胶

将制胶板垂直放好,插上与相应厚度的样品梳,在梳子下缘线1cm处做标记,卸下样品梳。将配好的分离胶溶液缓慢加入制胶板之间,直至液面达到标记处。用滴管贴近胶液界面小心而又缓慢地覆盖厚度约0.5cm的正丁醇层,以防止溶液蒸发并保证胶面平整。

4、制浓缩胶

分离胶聚合后,倒去正丁醇,用蒸馏水冲洗分离胶胶面两次,用滤纸吸去残液。用滴管将浓缩胶溶液加在分离胶面上,充满制胶板,插入样品梳。

(三)电泳

1、安装电泳槽

浓缩胶聚合后,除去梳子、密封胶带以及六个铁夹。将制胶扳、电泳糟内芯、另一对制胶板依次放入槽内。两制胶板的凹型陶瓷板均应与电泳槽内芯接触。然后插入楔型板以固定两套制胶板。如果每次电泳只用一块胶板,必须用提供的有机玻璃板代替另一套制胶板。

2、加样

在内外水槽加注缓冲液,使内外槽的水位均超过凹形板的缺口但低于塑料板的上沿。用微量加样器在梳井内加样。

3、电泳

盖好上盖,在80V~100V的电压下电泳约3h,至溴酚蓝指示的电泳前沿到达制胶板的下缘止,关掉电源。然后拔掉楔形板,取下制胶扳。

(四)染色、脱色

用刀片或薄板将白塑料板与陶瓷板轻轻撬开,用刀片沿分离胶与浓缩胶的交接处,将分离胶切下,并在分离胶的左上角切掉一小角,以标记样品顺序。然后手戴橡胶手套将分离胶小心移入染色器皿中。在染色器皿中加入100mL考马氏亮蓝染液(含0.25%考马氏亮蓝R-250,30%乙醇,10%乙酸的水溶液),加盖,在摇床上染色2h。

将染液倒回贮存瓶(可反复使用)。在染色皿中加入100mL脱色液(10%乙酸,30%乙醇),振荡脱色至蛋白条带清晰。

[结果和计算]

1、凝胶脱尽底色后,色带清晰显出。按实样描下或摄下电泳图谱。

2、根据各蛋白迁移距离和染料迁移距离的比值,求出各蛋白的相对迁移率mr,然后作出lgMr~mr关系图,从图中找出未知蛋白mr对应的分子量。

㈦ 药物换算剂量方法

药物剂量计算常用方法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1.按体重计算

      这是西医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应以实际测量的体重为准或按公式计算获得。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每千克体重需要量。年龄愈小,每千克体重剂量相对稍大,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剂量超过成人剂量时,以成人剂量为限。

      2.按体表面积计算

      此法较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近年来多主张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kg)×0.035+0.1;

      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kg)-30]×0.02+1.05

      小儿剂量=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剂量/(平方米)。

      3.按年龄计算

      适用于剂量幅度大,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按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一般偏小,故不常用。

      5.小儿中药用量

      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幼儿为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为成人量的2/3或成人量。

药物剂量换算,是临床护士最常见、接触最多的工作,但又是差错、事故好发的环节,主要原因:1.抢救病人时所用的急救药均为限剧药(限剧药是指毒性较强而又常用的剧药),加上抢救工作紧张,更易出错。2.我国现有的注射针剂浓度高,而婴幼儿的用药量极少(成人剂量的1/14—1/18),占每个安瓿的百分之几,所以mg→ml的换算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使用强心甙、氨茶碱、肾上腺素类等药物,因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换算与配药过程中稍有疏漏易引起中毒、或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在儿科临床用药中,婴幼儿用药量大大小于成年人,加上现在家长要求高,小儿病情变化快,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在短时间内得到治疗,所以既准确又快速配液已成为对护理人员的一种考验,我们护士在为婴幼儿配药时,必须做到计算准确,精确地抽吸药液。

阅读全文

与分剂量最常用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红米3屏保时间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1
有效高效的教学方法 浏览:58
数字签名通常有哪些方法 浏览:638
如何增加雌性激素的天然方法 浏览:693
明星怎么由黑变白的方法 浏览:293
切换多个手机软件的方法 浏览:254
爪子抓伤用什么方法治疗 浏览:148
电梯无线对讲安装方法说明 浏览:509
脑血栓治疗方法图片 浏览:653
气缸psi计算方法 浏览:291
折叠烤漆门安装方法 浏览:845
皮质醇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哪些 浏览:832
小肉肉快速长大的方法 浏览:179
如何消除灰指甲最快的方法 浏览:349
封釉砖好坏鉴别方法 浏览:546
怎么做酵素的方法 浏览:918
地砖发黄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洗掉 浏览:576
大众点评检测方法 浏览:365
医院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浏览:379
点痣留下的红印怎么去除简单方法 浏览: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