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脑卒中吞咽困难
方法
1.1对象选自本科1995年7月~1998年12月住院病人18例,诊断依据是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其中中脑出血12例,中脑梗塞5例,多发性脑梗塞1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8~69岁,平均61岁。入院时均留置胃管,其中入院前停留胃管时间最长者半年,最短者3周。入字前拔插胃管次数最多者8次,最少者1次。
1.2护理和训练方法
1.2.1拔胃管前训练
1.2.1.1每日晨晚漱口协助病人每日晨晚用柔软小牙刷刷牙,动作轻柔,刷后用温开水漱口,开始时滴少许冷开水于健侧颊部,活动腮部,把水吐出。呛咳不明显时逐渐增多漱口水量。
1.2.1.2刺激口咽部手戴手套,食中指单层方纱包裹轻擦口咽部,方向由内向外,每日1~2次。
1.2.1.3口腔吞咽肌活动训练张口,深呼吸(腹式),呼气时做咳嗽动作。伸舌,向外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动,尽量往外伸。咀嚼,向病人示范咀嚼动作,嘱病人跟着做。吞咽,先向病人示范吞咽动作,然后让病人跟着做,练习数遍后用滴管往口腔健侧滴入1~2滴温开水,让病人慢慢吞下,若吞后呛咳不明显即逐渐增加。以上训练每日1~2次,每次20~304min。
1.2.1.4吞流质训练当病人插症胃管能吞下半匙温开水时,让病人试吞流质(糊状食物)方法是用小汤匙把1~2ml的糊状食物倒于健侧口颊部,让病人用健侧带患侧把食物送到咽部,慢慢吞下,无不适时逐渐增加喂食量。食物应是温度适中,密度均一,适当粘性,不易残留清淡糊状食物,如稠粥、米糊等。1.2.2拔胃管指征当病人插胃管训练逐渐能每餐吞下200ml(每次鼻饲量)以上的流质,且连续2天无不适时拔除胃管。
拔除胃客后进食流质1~2d改半流、软饭。开始时适当控制食量,防消化不良。据情适当静脉输液补充能量3~5d。
1.2.3拔胃管后训练病人虽然能进食一定量的食物,但吞咽功能还未完全代偿和恢复,仍需继续进行吞咽肌活动训练,方法同前。
注意事项:
鼓励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说明重要性,给病人信心。
必须指导家属掌握喂食方法,否则可因家属喂食不当引起肺炎等并发症。
拔胃管前及拔胃管后初期,喂食意在刺激吞咽功能的恢复,不能追求进食的量。
注重健侧代偿功能的训练,以带动患侧功能的恢复。
做好病情观察和综合治疗。
1.3评估方法吞咽功能评估,以出院时进食的量和质评估,医疗康复残疾评估以功能独立检查表进行。
Ⅱ 如何判断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
1. 吞咽时食物从鼻反流或呛入气管、支气管,提示有咽部麻痹或食管-气管瘘;与吞咽无关的气管-支气管吸入可以见于贲门失弛缓症、Zenker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
2. 吞咽困难伴有明显消瘦、贫血,并呈进行性加重,高度怀疑食管恶性肿瘤。
3.吞咽困难伴有哮喘,检查时发现一侧肺部哮鸣音提示纵隔肿瘤压迫食管和一侧支气管;
4.胸痛伴有吞咽困难常见于弥漫性食管痉挛。
5.吞咽困难伴有吞咽疼痛,常见于霉菌性食管炎或疱疹性食管炎。
6.吞咽困难伴有构音不良、发音含糊、声音嘶哑、呛咳、流口水、肺部感染,也常见于球麻痹。
Ⅲ 吞咽障碍的评定方法是什么
(一)吞咽功能检查法
目前,吞咽障碍的评定主要采用吞咽障碍临床检查法(clinical examination for dysphagia,CED)此检查包括患者对自己吞咽异常的描述,相关的即往史,有关的临床观察和物理检查此检查能达到以下目的:确定吞咽障碍是否存在,提供吞咽障碍的解剖和生理学依据;确定患者有关误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需要改变提供的营养方式;为吞咽障碍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需要提供依据见表
吞咽障碍的临床检查(CED)
(十二)吞咽能力分级标准
1.重度 完全不能经口摄食
2.中度 一部分食物能经口摄入,但不能完全维持营养,需静脉辅助营养
3.轻度 轻度吞咽障碍,完全能经口摄食
4.正常 具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十三)注意事项
1.在急性期进行吞咽功能的评定与治疗,应在患者病情稳定,主管医师允许后方可进行最好在鼻饲管去除后进行
2.在做VF检查时,旁边应有吸痰器以备用同时应在具备临床急救技术的医务人员监护下进行
3.进行吞咽功能的评定与治疗之前,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评定与治疗的目的及主要内容,以获得全面的理解和配合尤其应申明检查或治疗中及后期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局部黏膜损伤出血疼痛感染;牙(义)齿脱落误咽等
Ⅳ 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定方法是什么
评定方法:
检查方法:
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情况。
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
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
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
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1]
评定:
正常:1级,5秒之内;
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
异常:3~5级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
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
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着,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Ⅳ 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定方法:
评定方法
1、检查方法:
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
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
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
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
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2、评定:
正常:1级,5秒之内;
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
异常:3~5级
3、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
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
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着,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4、吞咽能力评定:
该表提出3种能减少误吸的条件,根据患者需要条件的多少及种类逐步分级,分为1~6及,级别越高吞咽障碍越轻,6级为正常。
5、评定条件:
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和时间。
6、分级:
1级: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和不能吞咽;
2级: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
3级:具备2个条件
(5)国内常用的吞咽障碍评估方法扩展阅读:
疗效判定标准:
1、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显效:吞咽障碍缓解2级,或接近正常;
3、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分级提高1级。
局限性:
该检查根据患者主观感觉,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一致的很多,并要求患者意识清楚并能够按照指令完成试验。
Ⅵ 吞咽障碍的概述
摄食前的一般评价
1)基础疾病:把握不同基础疾病如脑损伤、肿瘤、重症肌无力等的发生发展,有利于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
2)全身状态:注意有无发热、脱水、低营养,呼吸状态、体力、疾病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摄食
3)意识水平:用GlasgowComaScale等来评价意识状态,确认患者的意识水平是否可进行清醒进食,是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4)高级脑功能:观察语言功能、认知、行为、注意力、记忆力、情感及智力水平有无问题。
吞咽功能评价
1)口腔功能:仔细观察口部开合、口唇闭锁、舌部运动、有无流涎、软腭上抬、吞咽反射、呕吐反射、牙齿状态、口腔卫生、构音、发声(开鼻声:软腭麻痹;湿性嘶哑:声带上部有唾液等残留)、口腔内知觉、味觉、随意性咳嗽等。
2)吞咽功能:在床边可进行的测试有以下两种:①“反复唾液吞咽测试”:被检查者采取坐位,卧床时采取放松体位。检查者将手指放在被检查者的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观察30s内喉结及舌骨随着吞咽运动越过手指,向前上方移动再复位的次数。高龄患者做3次即可。②“饮水试验”:让患者喝下一茶匙水,如无问题,瞩患者取坐位,将30ml温水一口咽下,记录饮水情况,I.可一口喝完,无噎呛;II.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III.能一次喝完,但有噎呛;IV.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情况I,若5秒内喝完,为正常;超过5秒,则可疑有吞咽障碍;情况II也为可疑;情况III、IV、V则确定有吞咽障碍。
吞咽过程评价
1)先行期:意识状态、有无高级脑功能障碍影响、食欲。
2)准备相:开口、闭唇、摄食、食物从口中洒落、舌部运动(前后、上下、左右)、下颌(上下、旋转)、咀嚼运动、进食方式变化。3)口腔相:吞送(量、方式、所需时间)、口腔内残留。
4)咽部相:喉部运动、噎食、咽部不适感、咽部残留感、声音变化、痰量有无增加。
5)食管相:胸口憋闷、吞入食物逆流。
辅助性检查
</strong>
为正确评价吞咽功能,了解是否有误咽可能及误咽发生的时期,可采用录象吞咽造影、内窥镜、超声波、吞咽压检查等手段。其中录象吞咽造影法是目前最可信的误咽评价检查方法。
Ⅶ 什么是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如影随形,伴随着众多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并发症,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特征,是不能安全地把食物从口运送到胃而误吸,也可包括吞咽的准备阶段困难,如咀嚼,舌运动障碍,如何对吞咽障碍进行评估呢,采用蛙田饮水实验,患者端坐,让患者按习惯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分级表现为:
一级,能顺利地一次将水咽下。
二级,分两次以上,能不呛咳的咽下。
三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
四级,可分两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
五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Ⅷ 吞咽功能障碍怎么办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梗病常见症状之一,病人相当痛苦,可导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造成病人严重精神压力,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可通过药物作用于病灶,通过治源消除症状,从根本上来解决吞咽困难的问题,但临床实践证实,脑梗病恢复期较长,先行解决吞咽障碍反而有利于病情恢复。
有些脑梗病人由于小脑梗阻,伴有半身不遂,同时咽喉部位左右两边受神经控制力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千人一方,只能根据病人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方法,我们这里就探索此类情况的康复护理。
1.提高病人自信心:脑梗病人吞咽困难不是由于咽喉部位的肌肉损坏,而是脑支配肌体功能失效,导致喉部肌肉群得不到吞咽指令,不能完成一系列吞咽动作,所以心理暗示对病人恢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尽可能地宽慰病人树立信心,医护人员一方面要认真对待病情,另一方面对病人要淡化表述,不要让病人有过多的思想压力,让病人知道只要对症下药,便会药到病除,吞咽顺利恢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2.设备康复:NMR类神经肌肉康复仪器是帮助康复的有效设备,这类康复仪是通过电极片有规律地刺激喉部肌肉,迫使吞咽肌肉群条件反射,从而达到唤起吞咽动作完全。设备的使用方式因人而异,使用效果也不尽相同。首先,应该每天在午餐和晚餐时各使用一次,将仪器调到五秒振动一次,时间为每次10分钟,建议病人在每次脉冲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有意识地配合吞咽,反复几天后,病人稍能完成吞咽动作后立即停止使用。其次,鉴于多数脑梗病人伴有半身不遂的特点,喉部肌肉左右两边的感觉也不一样,治疗仪放置的位置也不会应该相同,一般情况下,初始阶段应当将仪器触片放置在偏向于感觉好的一边,待到情况稍好再居中放置。
3.选择训练食物:吞咽功能恢复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以什么为实践工具是很重要的因素,温水虽然是常人认为最容易吞咽的,可是吞咽能力丧失的病人不能用水训练,因为水的流动性强,吞咽时病人在试图打开食管的同时气管也会同时打开,水会在不经意时呛进气管。只有选择通过咀嚼后质地细腻呈流质状的食物,最好是略带胶质为最佳,如果脯、熟红薯、香蕉等,切不可以粉质状食物为训练材料,如饼干等,训练过程中食物量由少而多,并且尽量根据病人要求,提供病人觉得可口的食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环境诱导:恢复吞咽的治疗,一般是在病人丧失吞咽能力若干天后进行,在此之前主要药物活络血脉,在此期间进食主要靠鼻饲完成,这时病人往往由于多日违背进食习惯,处于半饥饿状态,特别渴望吞咽食物,这种渴望在同病室其它人员进食时尤为突出,医护人员或家属利用这个时机给病人作吞咽训练,效果会更加明显。另外,病人充分休息后的半小时内,训练可以事半功倍,如:早晨或午睡以后。
5.治疗过程中结合药物治疗不得松懈,医护人员对病人应适时鼓励,介绍成功病例。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病人自信心,
这样才能达到相对快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