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型再障的重型再障治疗
重型再障患者病情危重,应予以积极治疗。单用雄激素治疗重型再障基本无效。重型再障的治疗可选用:
一、免疫抑制治疗: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素。单独或联合应用,有效率50%-70%。一种药物无效,换用另一种后,约半数患者仍可奏效。联合用药(同时或序贯)效果优于单一用药。ATG或ALG是异种蛋白,副作用有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等。环孢素对肝肾有损害作用。国外报道免疫抑制治疗的远期副作用是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包括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但国内少见。单用造血刺激因子治疗重型再障效果不确切,与联合免疫抑制(ATG或ALG与CsA)配合治疗重型再障,可能提高疗效。因此,联合免疫抑制是目前国内重型再障治疗的主要选择。其他较新的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和他克莫司也已试用于再障治疗,但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才能作出评价。
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再障患者造血干细胞质量缺陷是这一治疗措施的依据。年轻(〈40岁)重型再障患者如有HLA相合供者可考虑采用。50%-70%的患者移植后可获长期生存。受家庭小型化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国内以往较少应用该法治疗重型再障。非亲属供者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均已有成功报道,随着国内干细胞库的建立和扩大和其他条件的改善,将会使更多患者获得干细胞移植的救治机会。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复输血增加排斥机率,故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避免术前输血。
㈡ 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怎么治疗
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是贫血的一种,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往往会给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困扰。应当及时就医。再障应视为内科急症,尤其是重型再障,必须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治疗重型再障的两种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采用。并且应当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
㈢ 再障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法如下:1、慢性再障:贫血为主要表现,应用雄激素、细胞因子提升红细胞。必要时输血支持治疗,注意铁负荷过重,也称铁过载,应联合去铁治疗;2、急性重症再障:通过骨髓移植、免疫抑制药物、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长期存活,甚至达到临床治愈。
㈣ 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组骨髓造血组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病征。临床上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原发性再障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年多于老年。根据疾病变化速度和病情轻重,结合血象和骨髓象可将再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若有致病原因如药物、化学品、辐射、感染为继发性。
诊断标准
国内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对本病的诊断标准为: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作骨髓活检等检查,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4) 一般来说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析为急性再障还是慢性再障。
(1)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I型)的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之两项:
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SUP>9</SUP>/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SUP>9</SUP>/L。
③血小板<20×10<SUP>9</SUP>/L。
3)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多。
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2)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3)骨髓象:3系或2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比例升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似,则称重型再障Ⅱ型。
国外诊断标准
国外常用的是1979年Camitta所提出的标准,一直延用至今。Camitta将再障分为重型与轻型。
(1) 重型再障诊断标准
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
2)血象:须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中性粒细胞<0.5×10<SUP>9</SUP>/L;网织红细胞<1%或绝对值<4×10<SUP>9</SUP>/L;血小板<20×10<SUP>9</SUP>/L。若中性粒细胞<0.2×10<SUP>9</SUP>/L为极重型。
(2)轻型再障诊断标准
1)骨髓增生减低。
2)全血细胞减少。
3.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以贫血为主,或同时有出血及反复感染体征,周围血象可以呈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呈增生明显活跃,三系有病态造血现象。
(2)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 临床上常有反复发作的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及黄疸、脾大。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及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均为阳性。
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勿用抑制骨髓的药物,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型病人加强隔离,注意皮肤、口腔、外阴卫生,感染时加强抗炎治疗;血红蛋白<60~70g/L,有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考虑输红细胞悬液;有严重出血时输血小板悬液。
药物治疗
(1) 雄激素:大剂量雄激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为治疗慢性再障首选药物,其发生疗效时间常在服药2-3月后。目前常用的品种及剂量如下,可任选一种。
丙酸睾丸酮 50~100mg/d,肌内注射,6月以上;司坦唑(康力龙)2~4mg,每天3次,1~2年;大力补(17-去氢甲基睾丸酮)15~30mg/d,6月以上;安雄40~80mg,每天3次;达那唑0.4~0.8/d,6月以上。
合成雄激素的副作用主要是肝损害和水钠潴留,儿童则有骨骼成熟加速,须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通常康力龙等口服药物的肝毒性较丙睾大,而雄性化作用较后者轻。雄激素副作用为可逆性,随药物减量或停用可减轻和消失,未发现有晚期并发症。
(2)免疫抑制剂 可能通过细胞毒性免疫抑制作用,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抑制骨髓造血的作用及通过免疫刺激促进生长因子的合成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其已成为再障尤其急性再障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应用时需要注意保护性隔离和支持疗法。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目前是一些不适合作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急性再障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兔ALG(或ATG)5~10mg/(kgod),猪ALG(或ATG)15~20mg/(kgod),马ALG(或ATG)5~40mg/(kgod),加氢化可的松100~200mg,掺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疗程4~10天。无明显疗效或复发病人可使用第二疗程,但须更换另外动物的制剂。ALG/ATG治疗的副作用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加重,过敏反应和血清病。血小板减少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悬液。部分患者可能在数年后发生晚期并发症,如PNH、MDS、AML等。
2)环孢素A(CSA):通过调整再障失衡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抑制T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并抑制其生成IL-2和γ干扰素,从而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生长。一般剂量为3~10mg/(kgod),分2~3次口服,或调整剂量使血浓度在200~400μg/L。至少用药2个月,小剂量长期维持对减少复发有利。常见副作用有多毛,齿龈增生,乏力、震颤,高血压及肝肾功能损害。及时减量或停用可减轻和消除上述反应。
3)大剂量甲泼尼龙(HD-MP):20~30mg/(kgod),共3天,以后每隔4天减半量直至1mg/(kgod),30天后根据病情决定维持量。副作用主要为诱发或加重感染,引起骨质疏松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激发或加重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高血压、低血钾。
4)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45mg/(kgod),静脉输注,共4日。大量输液和合并使用美斯钠(巯乙磺酸钠,Mesna),可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用药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较低,需注意输注血小板及预防感染。 (3)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年龄小于45岁,尤其是小于25岁的年青急性再障病人。如有HLA匹配的相关供髓者,应积极争取做干细胞移植。做前应尽量避免输血,必须输血时,血制品要经过20~40Gy(2000~4000rad)照射,输血次数要少于20次。
(4)中医中药:多用补肾中药,再根据出血发热而加减。五期疗法创始人认为,骨髓移植、脾切除等只能控制和维持再障的病情,而不能根治;血细胞的生成主要是依靠五脏六腑吸收食物的精华而生成;中医药可以减少和代替激素及输血,最终治愈再障。
(5)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300μg/d,皮下注射,每天1~2次。长期使用(6个月以上),可望得到造血功能恢复,常见副作用有发热,皮疹,少见有骨痛,恶心,水肿。如血红蛋白上升,需及时补充铁剂。
(6)改善骨髓微环境药物:此类药物可能通过兴奋神经、调节骨髓血流,改善骨髓微环境而发挥作用,常用于慢性再障。如一叶秋碱 8~24mg/d,肌内注射,6月以上,副作用有手足麻木,肌肉轻度震颤。硝酸士的宁 2~6mg/周,肌内注射,20天为一疗程,休息数日,再开始用药, 或每周肌注5天,休息2天,周而复始。注射剂量为每天1、2、3、3、4mg逐日增加剂量。疗程1月至16月。有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癫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者忌用。
(7)脾切除:用于慢性再障,有效率50%左右。部分患者切脾后血象改善不多,但术后出血症状减轻或消失。手术适应证:髂骨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网织红细胞>2%;出血较重,各种内科治疗方法失败且危及生命时,手术的死亡率<4%。
(8)联合用药: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能产生协同作用,不但可相应减少一些药物剂量,减轻毒副作用,而且有助于提高疗效。急性再障常见的联合方法有ALG/ATG(通常合并使用常规剂量甲泼尼龙)加环孢素A加雄激素,或ALG/ATG加环孢素A加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再障,多采用环孢素A加雄激素或SSLP方案(康力龙6~12mg/d;一叶秋碱8~16mg/d,肌肉注射;左旋咪唑150mg/d,每周连服3天;强的松30mg/d,服4天停3天;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
其他治疗
微量元素
氯化钴
钴能抑制细胞酶,使细胞缺氧,从而刺激肾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80~120mg/d,3月以上。
左旋咪唑
可能通过增强辅助T细胞功能,调节细胞免疫。50mg 每天3次,每周服3天,共2月~2年。
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助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减少,但对内脏出血无效。泼尼松 20~30mg/d,疗程数月。
疗效标准
国内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达120g/L、女达100g/L,白细胞达4×109/L,血小板达80×109/L,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2)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达120g/L、女达100g/L,白细胞达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3)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
判定以上三项疗效标准者,均应3个月内不输血。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未达明显进步。
国外疗效标准
1976年Camitta制定的标准:
(1)完全缓解:所有血细胞恢复正常水平。
(2)部分缓解:患者不须输血,血象有改善,血象和骨髓象均不符合重型再障诊断标准。
预后评估
再障的预后依分型、骨髓衰竭程度、病人年龄及治疗早晚而定。重型再障近年来已有多种治疗方法,总的效果还不够满意,约1/3~1/2病人于数月至1年内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和出血,尤其是脑出血。慢性再障治疗后约有80%的病人病情缓解,但仍有不少病人病情迁延不愈,少数病人能完全恢复。
本信息只供参考,不做任何建议、推荐或指引,不能做为任何的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果您有健康问题请到医院专家门诊就诊或与您的医生联系。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饮食疗法
1、葱烧海参:水发海参500克,清汤250克,油菜心2棵,料酒9克,湿玉米淀粉9克,熟猪油45克,葱120克,酱油、味精、食盐各适量。将水发海参洗净,用开水氽一下,用熟猪油将葱段炸黄,制成葱油;海参下锅,加入清汤100克和酱油、味精、食盐、料酒,用微火炖烂。将海参捞出,放入大盘内,原汤不用。将菜心码放在海参上。锅内放清汤150克,再加酱油、味精、食盐、料酒等调料,用湿玉米淀粉勾芡,浇在海参、菜心上,淋上葱油即成。佐餐食。滋肺补肾,益精壮阳。适用于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咯血;肾阴虚所致的阳痿、遗精;血虚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糖尿病等。
2、补髓汤:鳖1只,猪骨髓200克,生姜、葱、胡椒粉、味精各适量。将鳖用开水烫死,揭去鳖甲,去内脏和头爪;将猪骨髓洗净待用。将鳖肉放入铝锅内,加生姜、葱和胡椒粉,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将鳖鱼煮熟,然后放入猪骨髓,煮熟加味精即成。吃肉,喝汤,亦可佐餐食用。滋阴补肾,填精补髓。适用于肾阴虚、头昏目眩、腰膝酸痛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症。
3、海参散:海参250克切片,焙干研末。日服3次,每服9克。适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头晕、腰酸、足软者。
4、花生衣汤:花生衣10克,水煎服。日服3次。适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出血者。
5、二味糯米粥:荠菜花、血糯米(或粳米)各50克,藕粉30克(或鲜藕150克),加水1000毫升,文火煨稠粥。每日早、中、晚三次分服,宜凉服。用治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各种出血者。
㈤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有什么好方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治疗重型再障的两种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采用。临床常见由于医师和患者对采用上述两种措施的犹豫不决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合并严重感染,危及生命。此外,一些轻型再障患者可在病程中逐渐转成重型,因而对于初次发病的轻型再障要进行随诊观察,输血和血小板时要注意去除白细胞,以减少将来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出现严重排斥反应的危险。
㈥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人该怎么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以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方式包括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一般治疗
支持治疗
包括预防感染、避免出血、纠正贫血
、保护肝脏、杜绝接触各类危险因素、正确护理等。具体方法包括输血,使用止血药物、抗纤溶药物、护肝药物或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
主要有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和环孢素
。前者主要用于重型再障,后者适用于全部再障,两者可以联合使用组成强化免疫抑制方案。也有专家使用环磷酰胺
等治疗再障。
促造血治疗
雄激素适用于全部再障,是基础促造血药物。造血生长因子特别适用于重型再障。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40岁以下、没有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有合适供体的重型再障患者,可以考虑该方法。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止血药
如酚磺乙胺
。可用于有出血情况的再障患者,能够促进凝血、止血。
抗纤溶药
如氨基己酸。可用于合并血浆纤溶酶活性增高的再障患者,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的患者禁用。
护肝药物
如复方甘草酸苷。可用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再障患者,能够治疗慢性肝病、改善肝功能。使用期间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头痛、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老年人慎用。
环孢素
适用于全部再障患者。常同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联合使用,组成强化免疫抑制方案。
雄激素
适用于全部再障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有肝功能损害、男性化等。
造血生长因子
适用于全部再障,特别是重型再障。常在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障后使用,使用3个月以上最佳。
其他药物
艾曲波帕,一种新型药物,是一种血小板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新诊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复发难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㈦ 小孩重型再障,用什么方法最好一:ATG,二;脐血,三:ATG加脐血
用脐带血一般后续都会用到ATG吧!最好就干细胞移植,彻底治愈
㈧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诊断和治疗
1.诊断依据
(1)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②一般无肝、脾大;
③骨髓多部位增生低下(<正常50%),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
④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分型诊断标准:
①SAA—I,又称A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或(出血)。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
②NSAA,又称CAA,指达不到SAA-I型诊断标准的AA。
2.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临床上常有反复发作的与睡眠有关的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及黄疸、脾大。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象呈现一项或两项减少,不一定是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呈现增生明显活跃,三系细胞有病态造血现象。
【治疗】治疗原则为防治感染,加强支持,合理运用免疫抑制药、雄激素和造血生长因子;条件允许,则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1.一般措施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皮肤及口腔卫生,必要时应采取保护隔离。
2.对症治疗包括成分输血/止血及控制感染。
3.雄激素治疗大剂量雄激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对NSAA疗效较好,但对重型再障无效。常用药物:
①睾丸酮衍生物司坦唑醇(康力龙)2mg,3/d;
②十一酸睾酮(安雄)40~80mg,3/d;
③丙酸睾酮100mg/d;
④达那唑200mg,3/d。
4.免疫抑制治疗为AA的“根本”性治疗,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产生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解除此类因子对造血细胞的抑制和(或)破坏,进而重建造血。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孢霉素(CSA)、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HDIVIG)、环磷酰胺(CTX)及干细胞移植(特别是“微移植”)前的“预处理”等。。
5.造血生长因子尤其适用于重型再障,一般在免疫抑制药治疗后使用。
6.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40岁以下的重型再障,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可考虑。
7.中医辨证论治急性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多见气营两燔和热人营血证,可参照“血证”论治,其他证型再障常为虚损病证,尤其见于脾肾两虚证,参照“虚劳”诊治。
【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尽量避免接触各类有毒有害物质。
㈨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是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治疗都非常重要,否则都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未解决而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甚至导致其死亡。尤其是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而已,更要考虑周全。
首先仍是病因治疗,当然对于再障患者而言,主要是去除任何可能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的物质或因素,如脱离放射源、禁用有明显血液系统副作用的药物等。一旦确诊,还要采取积极而全面的支持和保护措施,包括做好口腔、鼻腔、眼部、肛门及尿道和女性外阴的清洁工作,对粒细胞极度缺乏患者要采取保护性隔离,有条件者应及时入住层流无菌病房,无条件住层流病房者,也应予单间病房隔离,定时消毒。有条件者及有适应证者应准备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尽量不输血或少输血。重度贫血者可输入浓缩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极低者应输注血小板悬液。在药物治疗方面包括以下几大类。
(1)雄激素其有效率约50%,缓解率约19%~54%,为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物,但用药剂量大,持续时间长。一般治后1个月,患者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随后血红蛋白上升,2个月后,白细胞开始上升,但血小板多难以恢复。部分患者对雄激素有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达25%~50%。复发后再用药,仍可有效。常用药物有包括丙酸睾丸酮50~100mg/日,肌肉注射,康力龙6~12mg/日,口服,安雄120~160mg/日,口服,疗程至少6个月以上。因雄激素必须在一定量残存造血干细胞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重型再障常无效。
(2)免疫抑制剂对于重型再障患者,有感染、有输血史及无合适同胞供髓者,常首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该药的骨髓抑制作用较强,有条件时,应给予保护性隔离。疗效多在1个月或3个月以后才开始出现。对于严重型再障者的治疗有效率约40%~70%,部分患者可能在用药后1~2年复发。不良反应有发热、寒战、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引起的感染和出血,滴注静脉可发生静脉炎、血清病等。另一类免疫抵制剂为环孢菌素A(CSA),此药在临床中应用也较广泛,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剂量为6mg/(kgA),多数病例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维持量2~对严重再障患者,其有效率也可达50%~60%,但起效也需要1~2月以上。不良反应有肝肾毒性作用、多毛、牙龈肿胀、肌肉震颤,为安全用药,宜采用血药浓度监测,该药的安全有效血浓度范围为300~500ng/mL。此外,既往也采用长春新碱、环磷酞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型再障的,但因疗效不满意,故现已较少应用。
(3)造血细胞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一1、白介素一3、红细胞生成素等。
(4)中医药治疗再障以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常用中药包括鹿角胶、仙茅、仙灵脾、黄芪、生熟地、首乌、当归、苁蓉、巴戟、补骨脂、菟丝子、构祀子、阿胶等。主要适于慢性再障的治疗。
(5)联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两药或多药联合应用,如雄激素加环胞素A治疗轻型再障,疗效高于单用雄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环胞素A加雄激素和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