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醉手术分为哪几类麻醉方式有哪些
手术有大小,时间有长短,根据不同手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比如说做一个拔牙的手术,由外科医生在操作的部位直接注射局麻药,就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这种麻醉方式,管它叫做局麻。
再大一些范围的手术,可以采取外周神经阻滞的方式来完成,当完成手术的范围比较大,可以采取椎管内麻醉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讲的半麻,这种麻醉方式可以分为硬膜外麻醉,腰麻和硬脊联合麻醉,还有骶管麻醉四种。阻滞的范围是通常的下腹部或下半身的手术。
当手术的范围比较特殊,手术的部位比较深,通常会选用全身麻醉来实施。全身麻醉就是指患者意识丧失的一种麻醉的方式。而全身麻醉又分为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吸入麻醉等等。
所以从大体的麻醉分类来讲,分为局部麻醉区域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这四大类。
所以麻醉方式的选择,由多方面的情况来决定
2. 局麻药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局麻药一般只有注射和表面喷涂的方式,也可以和吸入性全麻配合使用。就注射方式来说有传导麻醉和局部浸润两种。
3. 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实施主要可分为麻醉前处理、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等几个步骤。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由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应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广为知晓的吸入麻醉剂,但是由于其不稳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现代手术室内多需要电刀等设备,由此乙醚可能导致爆炸,现在临床已弃用。吸入麻醉已经发展成为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据呼吸气体与空气接触方式、重复吸入程度以及有无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吸入麻醉可以分为开放法、半开放法、半紧闭法及紧闭法四种。按照新鲜气流量的大小分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此外还应根据吸入麻醉诱导本身特点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备。②诱导分为浓度递增慢诱导法和高浓度快诱导法。单纯的吸入麻醉诱导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困难气道和喉罩插管等,对嗜酒者、体格强壮者不宜采用。慢诱导法是用左手将面罩固定于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轻握气囊,吸氧去氮后打开挥发罐开始予以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药的选择以氟烷为最佳,也可选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药。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常,同时检测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应消失,可通知手术医生准备手术。麻醉开始后静脉扩张,应尽可能早的建立静脉通道。这种浓度递增的慢诱导方法可以使麻醉诱导较平稳,但诱导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兴奋期出现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产生不配合的情况。
高浓度快诱导法是先用面罩吸纯氧6L/min去氮3分钟,然后吸入高浓度麻醉药,让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识消失后改吸中等浓度麻醉药,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
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会询问吸入诱导是否像影视作品中纱布捂住口鼻导致意识消失那样,其实临床应用的吸入麻醉剂不会那么快起效,而且需要专用的密闭仪器才能储存,在开放的环境中易挥发。③维持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患者无痛,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激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术中应根据手术特点,术前用药情况以及患者对麻醉和手术刺激的反应来调节麻醉深度。在不改变患者的分钟通气量时,改变麻醉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挥发罐开启浓度和增加新鲜气流量来实现。吸入麻醉药本身能产生微弱的肌松作用,为了获得满足重大手术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静脉给予肌松剂,以避免为增强肌松作用而单纯增加吸入浓度引起的循环抑制。挥发性麻醉药可明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阻滞作用,二者合用时可以减少肌松药的用量。④苏醒及恢复吸入麻醉患者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过程。由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罐。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冲洗患者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时,约95%的患者能够按医生指令睁眼。吸入麻醉药洗出越干净越有利于苏醒过程的平稳和患者的恢复,过多的残余不仅可能导致患者烦躁、呕吐,甚至抑制清醒状况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药时,静脉可给予一定的止痛药来增加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以有利于吸入药的尽早排出,同时还可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2.静脉麻醉
(1)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由于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响,静脉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强效、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的问世,使静脉麻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注入、分次注入、连续注入和靶控输注(TCI)。
(2)静脉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与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②麻醉诱导静脉麻醉诱导更为舒适,适合多数常规麻醉情况(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这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诱导的患者。可以利用单次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也可利用TCI技术来完成静脉麻醉的诱导。在手术麻醉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中,气管插管要高于普通的外科手术,因而麻醉诱导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大于术中麻醉维持所需的血药浓度。静注的首剂量可以根据负荷剂量公式CTVd峰效应计算,同时还应兼顾患者的实际情况。麻醉医生还应熟悉所用药物的峰效时间,这对于麻醉诱导非常重要。利用TCI技术实施静脉诱导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浓度。诱导时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随着所选择的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
利用静脉麻醉来实施麻醉诱导时还应注意到静脉麻醉本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如体重、年龄、循环状况、术前用药等。其次,对于老年患者或循环时间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药量应减少,且注射应缓慢速度,同时密切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最后,诱导时一些麻醉药的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术前或诱导前给予阿片类药或所注射的静脉全麻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③麻醉维持利用麻醉药静脉连续滴入或泵入来维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剂量,即从中央室消除的药物剂量,加上向外周室转运的药物剂量。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来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对合理的麻醉维持血药浓度。利用TCI技术,通过靶浓度的设定,可以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达到上述目的。但应注意,由于伤害刺激在术中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应等)选择合适的靶浓度。此外还应强调,预先的主动调节靶浓度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强刺激比等到出现伤害刺激后才去被动调节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维持时应强调联合用药。完善的麻醉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前提下,至少应该做到的意识消失、镇痛完全、肌肉松弛以及自主神经反射的抑制。为了实现这四个目的,显然但靠某一类麻醉药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麻醉药的联合使用。完善的静脉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类药:一是静脉全麻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这类药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识消失,对手术过程无记忆;二是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疼痛,抑制应激反应;三是骨骼肌松弛药,如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及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溴铵、泮库溴铵等,可以松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但是需要呼吸机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复静脉麻醉后,患者苏醒时间与中央室(血浆)麻醉药的浓度密切相关。对于单次注入的药物,其血药浓度的降低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剂量单次注入给药,恢复快慢的顺序为:异丙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咪唑安定、氯胺酮。对于较长时间持续输注麻醉药物,其血药浓度下降的快慢则不仅取决于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还与其外周室是否迟钝有关。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还应没有副作用,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异丙酚恢复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躁动,咪唑安定可以较好地减少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复延迟。氟哌啶可能会增加噩梦的发生率。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躁动首先应该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伤口痛及肌松药残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药还应考虑其洗出是否彻底。
3.复合麻醉
目前临床麻醉中都是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或技术来获得全身麻醉状态。这种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镇痛、遗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麻醉方法,称之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强调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可减少各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这种方法在提高麻醉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方面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麻醉理念。
静吸复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对患者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其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而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浅易于控制,因此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占主要地位。静脉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维持充分展现了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各自的优点,是麻醉技术向麻醉艺术的升华。
除以上三种全身麻醉外,还有基础麻醉、监护性麻醉等全麻技术,它们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质上并无明显区别。现在临床上开展的无痛检查/治疗技术越来越多,例如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全身麻醉技术,给予静脉麻醉剂(丙泊酚常用)和镇痛药物,达到患者入睡和无痛的状态,但是多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误吸性肺炎等风险。
4. 麻醉的方法有多少种
麻醉方法至今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分类标准。根据麻醉药作用不同的神经部位,采用简单的分类标准,可将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两类。
☆全身麻醉:
分类:可根据给药方式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肌肉注射麻醉以及静吸复合麻醉等。
患者状态:均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接受麻醉者对术中情况毫不知晓,术后送麻醉复苏室,待患者麻醉恢复后才送回病房。插管和不插管方式在全麻中均可采用。
应用范围:颅脑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手术和小儿外科以及各种大型手术,无禁忌症的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区域阻滞麻醉
分类:可分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及表面麻醉。
患者状态:接受麻醉者手术部位无疼痛感觉,其他部位的痛觉不会消失,对术程和周围环境知晓。麻醉医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患者要求给予静脉用药,让患者入睡。术后患者可直接送回病房。
应用范围:妇产科、胃肠外科、四肢的手术,骨科的手术,无特殊要求及禁忌症的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5. 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可分为三种:
椎管是什么? 椎管是椎骨和周围韧带围城的管状结构。内有脊髓、脊髓周围依次有软脊膜、珠网膜和硬脊膜包裹。
像区域局部麻醉和局部静脉麻醉都是不常用的局麻方法。
【睡眠麻醉】
关于睡眠麻醉国内是没有这一说法的。睡眠麻醉也称为静脉麻醉。睡眠麻醉采用的方法是麻醉之前在患者的静脉注射麻醉剂引导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进行局部麻醉,从而消除麻醉时的疼痛感,也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手术后患者犹如刚从梦中清醒,能够及时恢复意识。这种麻醉方法一般在监控装备齐全的大规模医院中使用。
麻醉常见问题回答:
麻醉过后脑子会不会变笨?
通常我们会误解,麻醉过后,由于尚未恢复一定会有比往常迟钝的表现。我们会认为是麻醉过后的后遗症。事实上只要是顺利康复,还是会和往常一样。不会像我们所说的那样脑子变笨。
麻醉多久会完全代谢?
一般在24~48内就会从体内代谢掉。
哪些手术适合局部麻醉?
眼睛类的,比如双眼皮手术就可以局部麻醉。
哪些适合睡眠麻醉?
埋线提升,脂肪填充全脸,腹部吸脂,鼻部手术可以采用睡眠麻醉。
哪些适合全身麻醉?
动骨的大手术,比如颧骨手术、下颌角手术这些都需要全麻。
麻醉前的注意事项:
1.根据情况患者会发烧,这种情况是因为全身麻醉后肺会收缩而出现的现象。通过深呼吸、充分的加湿、运动和维持进食时间防止副作用。
2.麻醉之前一定要检查是否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内分泌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要跟医生充分的沟通,再进行安全的麻醉。
6. 各种麻醉方法如何选择
麻醉方法的选择各家不一,有全麻、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腰麻、局麻和复合麻醉,有局麻加腰麻、局麻加全麻等。
麻醉的根本目的是使病人在无痛下顺利迅速地完成手术。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手术方式来选择麻醉,各种麻醉均有优缺点。
(1)全麻:目前对于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已很少采取此种麻醉。但在用显微外科的手术方法作髓核摘除时,为了使病人保持术野部位不活动,需用全身麻醉。
(2)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能使病人在术时无痛,但在牵拉神经根时有镇痛不全的表现。若是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需经切开硬膜摘除髓核时,则不适宜。因硬膜外高浓度大剂量麻醉用药进入蛛网膜下腔,将导致脊髓麻醉用药量过度,易发生麻醉意外。
(3)腰麻:产生脊髓麻醉的效果,不仅受累神经麻醉,整个马尾神经也全部麻醉。
上述两种麻醉,均要求术前和术中准确定位神经受压部位。同时术中万一误伤神经也不易为术者所察觉。
(4)局麻: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手术,当牵拉神经根时患者甚痛。其优点为依据术中所见及患者清醒的感觉状况下,来正确定位受累的神经根,并能发现临床和X线检查遗漏的髓核突出,可以避免误伤神经根。
由于牵拉神经根局麻的镇痛较差,为此在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后,摘除髓核时,可用普鲁卡因50mg注入蛛网膜下腔作腰麻或用氯胺酮50mg静脉内注入全麻,发挥短暂完全的镇痛作用。在此时间内牵开神经根后摘除髓核。
7. 临床上麻醉的方法 全身麻醉的基本用药有哪些 临床上使用的肌松药分类和常用肌松药有哪些
临床上的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复合麻醉。
全身麻醉的用药有:按给药方式分为:
1 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前者如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等,后者如氧化亚氮(笑气)。
现认为吸入性麻醉药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
麻醉乙醚(anestheticether)为无色澄明易挥发的液体,有特异臭味,易燃易爆,易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及乙醛,使毒性增加。麻醉浓度的乙醚对呼吸功能和血压几无影响,对心、肝、肾的毒性也小。乙醚尚有箭毒样作用,故肌肉松弛作用较强。但此药的诱导期和苏醒期较长,易发生意外,现已少用。
氟烷(halothane)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50.2℃,不燃不爆,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氟烷的MAC仅为0.75%,麻醉作用强,血气分布系数也较小,故诱导期短,苏醒快,但氟烷的肌肉松弛和镇痛作用较弱;使脑血管扩张,升高颅内压;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诱发心律失常等。反复应用偶致肝炎或肝坏死,应予警惕。子宫肌松弛常致产后出血,禁用于难产或剖腹产病人。
恩氟烷(enflurane)及异氟烷(isoflurane)是同分异构物,和氟烷比较,MAC稍大,麻醉诱导平稳、迅速和舒适,苏醒也快,肌肉松弛良好,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反复使用无明显副作用,偶有恶心呕吐。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
氧化亚氮(nitrousoxide)又名笑气,为无色味甜无刺激性液态气体,性稳定,不燃不爆。用于麻醉时,患者感觉舒适愉快,镇痛作用强,停药后苏醒较快,对呼吸和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对心肌略有抑制作用。氧化亚氮的MAC值超过100,麻醉效能很低。需与其他麻醉药配伍方可达满意的麻醉效果。血/气分布系数低,诱导期短。主要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其他全身麻醉药配伍使用。
2 静脉麻醉药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铜等。
硫喷妥钠(pentothalsodium)为超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高,静脉注射后几秒钟即可进入脑组织,麻醉作用迅速,无兴奋期。但由于此药在体内迅速重新分布,从脑组织转运到肌肉和脂肪等组织,因而作用维持时间短,脑中t1/2仅5分钟。硫喷妥钠的镇痛效应差,肌肉松弛不完全,临床主要用于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和脓肿的切开引流、骨折、脱臼的闭合复位等短时手术。
硫喷妥钠对呼吸中枢有明显抑制作用,新生儿、婴幼儿易受抑制,故禁用。还易诱发喉头和支气管痉挛,故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氯胺酮(ketamine)能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意识模糊,短暂性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常有梦幻,肌张力增加,血压上升。此状态又称分离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
氯胺酮麻醉时对体表镇痛作用明显,内脏镇痛作用差,但诱导迅速。对呼吸影响轻微,对心血管具有明显兴奋作用。用于短时的体表小手术,如烧伤清创、切痂、植皮等。
3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完善的手术中和术后镇痛及满意的外科手术条件。目前各种全麻药单独应用都不够理想。为克服其不足,常采用联合用药或辅以其他药物,此即复合麻醉。
另外,肌松药是因为药物导致机体产生了N样作用,并不是成为全身麻醉药的条件。
肌松药的分类:根据其作用方式的特点,可分为除极化型和非除极化型两类。
除极化型肌松药 琥珀胆碱
特点:a.肌松前有短暂的肌束颤动,作用快,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b.连续用药可产生快速耐受性。c.抗胆碱酯酶药合用不仅不能拮抗这类药的肌松作用,却反能加强之,故过量勿用新斯的明解救。d.临床用量时无神经节阻断作用及促进组胺释放作用。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筒箭毒碱
特点:a.肌松前无肌束颤动。b.吸入性全麻药和氨基甙类抗生素能加强和延长此类药物的肌松作用。c.与抗胆碱酯酶药之间有拮抗作用,故过量时可用适量的新斯的明解毒。d.在同类阻断药之间有相加作用。
8. 局部麻醉药的常用局麻药
(1)盐酸普鲁卡因。本品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作表面麻醉用。注入组织后,约经几分钟可呈现麻醉作用。但由于本品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可使手术区域渗血增多,并可加速局麻药的吸收而呈使局麻失效。为了延长局麻作用时间和减少药物的吸收,常在此药溶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100毫升药液中加入0.1%肾上腺素溶液0.5毫升)。静注低浓度的普鲁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抑制、镇痛、解痉和抗过敏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也有抑制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用法与用量:浸润麻醉或局部封闭,用0.25%~0.5%溶液;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用2%~5%溶液。
(2)利多卡因。本品的局部麻醉作用和穿透力比普鲁卡因强,作用快,扩散广,对组织无刺激,局麻持续时间长(1~2小时)。用法与用量:表面麻醉用2%~5%溶液;浸润麻醉用0.25%~0.5%溶液;传导麻醉用2%溶液;硬膜外麻醉用0.5%溶液。
9. 麻醉的分类
麻醉主要指的是感觉或知觉丧失,临床麻醉可以简单地分为全身麻醉或者是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就是过去所谓的半麻,在麻醉领域,过去椎管内麻醉也叫局部麻醉,但是后来由于操作比较复杂,所以目前的局部麻醉只包括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基本上麻醉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还有局部麻醉,具体如下:1、全身麻醉:是应用全麻药品,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抑制,而失去意识,患者术中感觉不到疼痛,认知能力丧失,是一种暂时性的可逆性的无意识状态。特点是患者没有意识,同时也感觉不到疼痛,也就是民间所谓的睡着了的麻醉方法;2、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还有硬脊膜外间隙的神经阻滞,指的是将局麻药,分别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间隙,或者是硬膜外间隙产生的麻醉效果,这也就是民间平时所说的半身麻醉,简称半麻;3、局部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丛、神经干或者是周围神经末梢,产生麻醉效果的方式,包括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周围神经麻醉,其中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就是平常所说的打一针就好了,这样的一种麻醉方法。
10. 麻醉法有什么
李时珍曾应用全身麻醉于外科疮疡手术和艾灸术等,他说:“曼陀罗花(八月采)火麻仁花气(七月采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倾,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又如张景岳所记述的“蒙汉药”:“一名铁布衫,少服止痛,多服则蒙汉,方用闹羊花、川乌、自然铜、乳香、……等,热酒调服,乘饮一醉,不片时浑身麻痹。”明代外科学家记述之麻醉法尤多,兹不赘述。值得称道者,明代创造性地应用了局部麻醉术,这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大进步。例如用于唇裂修补手术之麻醉术,王肯堂记述唇裂修补术之局部麻醉是:“却以麻药抹缺处,以剪刀薄剪去些皮,抹封口药,以线缝合。”王肯堂所用局部麻醉药由什么组成的呢?他在另一处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记述说: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唾调擦之。唾液调药虽很不卫生,然上述药之局麻效果确是比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