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草学名叫蟾蜍草。又称地胆头、白贯草、猪耳草、饭匙草、七星草。
一、蛤蟆草的作用:
蛤蟆草可以作为中草药使用,它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感冒、慢性肠炎等疾病,对治疗咳嗽及支气管炎有显着的效果。夏、秋季花开、穗绿时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平时可随时挖掘洗净晒干或鲜用,还可移栽到家里房前屋后都可以种以备不时之需,还可收籽再种,播种期在秋天。
二、、蛤蟆草的功效:
1、对感冒有奇效,吃1次见效。
2、对咳嗽有特效。
3、对咽喉肿痛、慢性支气管炎有明显效果。
4、蛤蟆草有祛风湿,解毒的功效,主治痢疾,风湿筋骨疼痛,瘫痪,癫痫,疮疥等疾病。
三、蛤蟆草的食用方法:
1、按照中药煎制方法服用。
2、采一把癞蛤蟆草洗净加三碗水放入锅中,水沸后小火熬15分钟左右即可(可当茶喝,对咳嗽效果不错, 一小时好转,二小时效果明显,三小时见好,而且不反弹)。
3、嚼服。采一把新鲜癞蛤蟆草洗净,直接入口咀嚼,将汁液慢慢吞服,渣吐出,对咽喉肿痛有奇效。
4、提醒服用之前要排除肺部感染导致的咳嗽。
5、采4株癞蛤蟆草,加水恰好淹住,煮15分钟服用;效果最好。
(1)草芷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扩展阅读:
蛤蟆草学名叫蟾蜍草,又称地胆头、白贯草、猪耳草、饭匙草、七星草。
蛤蟆草的禁忌人群:
慢性疾病、气血虚、体寒的病人尽可能不必服食蟾蜍草,以防加剧病况,产生负面信息功效,女士在生理期还要防止服食,蟾蜍草以其有活血功效,会增加生理期,对身体不好。
蛤蟆草药膳:
1、采适量(约一把)的鲜癞蛤蟆草洗净切碎,打适量鸡蛋搅拌均匀,用油煎,趁热食用,一天一至二次。
2.、采适量(约一把)的鲜癞蛤蟆草洗净切碎,拌入适量面粉和水,做成煎饼,趁热食用,一天一至二次。
以上两种使用方法对咳嗽、支气管炎、喉咙疼痛都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咳嗽、喉咙疼痛一至二次即可痊愈,支气管炎三至六次即可痊愈。
网络-蟾蜍草(又名蛤蟆草)
②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分别是什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把鱼腥草作为野菜佐食。下面就带大家详细了解: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水消肿、通淋的功效;主治扁桃体炎、肺脓疡、尿路感染、肺热喘咳、疟疾、水肿、痈肿疮毒、热淋、湿疹、脱肛等病症。鱼腥草的营养价值鱼腥草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因其所含的鱼腥草素、月桂醛等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实验表明,鱼腥草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着抑制作用,加热后作用会有所减低。同时鱼腥草素和鱼腥草煎剂均能明显促进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进机体免疫功能。另外鱼腥草所含槲甙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有效扩张肾血管,所含大量钾盐有增强利尿的作用。最后鱼腥草还能改善毛细血管脆性,促进组织再生,有镇痛、止血、止咳的功效,但无祛痰平喘的作用。
鱼腥草的食用方法
腥草的根质嫩而脆、微辣带腥,为主要食用部位。鱼腥草既可生食亦可熟食。其茎、叶、根可凉拌、炒食,也可腌渍或制作成茶、酒、汽水等保健饮料。
生食烹调方法是将鱼腥草切段加盐腌脱水,再加姜蒜、麻油等凉拌。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另择佐料。其特点是保留原有风味,上口鲜脆,异香独有。
熟食的烹调方法较多,有鱼腥草炒蛋花,鱼腥草三鲜汤,火腿焖鱼腥草,肉丝炒辣椒鱼腥草等等。
以上就是关于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③ 白芷的用法与功效
【别称】兴安白芷、走马芷、芬香、泽芬、香白芷。
【形态特征】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1~2米。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分枝,表面黄褐色。茎中空,有纵长沟纹,基部粗大,无毛,通常紫色。叶互生,呈羽状分裂,先端尖急,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七~八月开花,花白色,排成复伞形花序生于枝顶或侧生。八~九月结果,果实长圆形或卵圆形,近海绵质,侧棱翅状。根可入药,夏、秋间采挖,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以及东北、华北有产。多生于林下、河岸、溪旁,山谷草地等处。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验方精选】第一方:生白芷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用黄酒调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主治:膝关节积水。第二方:白芷3克,冰片1克。
用法:共研细粉,吹入鼻腔内。
主治:虫牙痛第三方:新鲜白芷全草60~70克。
用法:取上药,越鲜越好,最好随采随用。水煎服,每日1剂,半月为1个疗程。
主治:肝硬化腹水。第四方:白芷15克,白及15克,硫黄15克,枯矾15克,炉甘石15克,月石(硼砂)10克。
用法:共研细粉,桐油调匀涂患处,涂药前用于葛煎水洗。
主治:下肢溃疡。第五方:白芷适量。
用法:取上药,洗净晒干,研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次嚼服1丸,以清茶或荆芥汤化下,每日2次。
主治:头风关痛、眩晕。第六方:白芷、忍冬藤(金银花藤)、紫草、白前、冰片各适量。
用法:共研细粉,香油调敷患处。
主治:烧伤。第七方:白芷10克,黄芩10克(酒炒)。
用法:水煎服。
主治:感冒风寒,眉棱骨痛。第八方:白芷3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主治:腰麻后头痛。
④ 马齿苋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马齿苋主治疾病:
1、热毒血痢:本品性寒质滑,酸能收敛,入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为治痢疾的常用药物. 2、热毒疮疡: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 3、崩漏,便血:本品味酸而寒,入肝经血分,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效.4、本品还可用于湿热淋证、带下等.。
性味归经:酸、寒;归肝、大肠经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食用方法:洗净的马苋菜切段,下开水煮1分钟,捞出来在冷水中冲过,(用过的水可以用来洗浴,对痱子有治疗和预防效果),加适量盐腌半个小时,挤出水分,如果过咸就再过一次冷水,加芝麻油、糖醋、葱之类的调料拌匀,就能食用了。
食用宜忌:马齿苋食用春夏皆可,可凉拌,其茎叶在沸水中焯透,再放入凉水中浸泡,去汁黏液,捞出洗淋水,倒入蒜泥,精盐,香油、味精拌匀,是味美的凉菜。可与肉同炒,加辣椒少许,食之香味浓郁开胃。也可沸水焯后晒成干菜,冬天备用。
马苋菜性寒、味酸,其茎叶柔嫩多汁,作为蔬菜食用,具有丰富营养价值,为人体所需多种营养来源,据测定每100g鲜草中含:维生素C 23mg,0.03mg的VB1、0.11mg的VB2、胡罗卜素2.33mg、烟酸0.7mg、蛋白质2.3g、脂肪0.8g、碳水化合物3g、粗纤维0.7g;无机盐的含量也较高,钙85mg、磷56mg、铁1.5mg;钾盐以氧化钾计,鲜草约含1%,干草约含10%。另外,马齿苋中还含有苹果酸、多种氨基酸及微量游离的草酸。
忌食:凡脾胃索虚,腹泻便溏之人忌食;怀孕妇女,尤其是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忌食,因马齿苋性属寒滑,食之过多.有滑利之弊。根据前人经验,马齿苋忌与甲鱼同食,否则会使实用者肠胃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
⑤ 白芷这样中药有什么功效能炖汤喝吗怎么食用
白芷的药用价值极为丰富,应用极为广泛,是一种治疗疾病范围很广的大宗药材,据《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记载和古今医学家实践所证实, 白芷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用功能: 一是祛风解表之功能; 二是止痛的功能; 三是除湿化浊的功能; 是芳香通窍的功能; 五是消肿散结之功能; 六是润肤止痒的功能,近年来,又发现它在治疗银屑病和白癜风方面有显着的疗效,除在国内广泛应用外,也被国际医学界专家所重视。 由于“川白芷”含有丰富的香豆素和挥发油等成分,其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极其丰富,多达 100余种,所以除了药用价值外,“川白芷”还是保健品、食品、香料、化工等产品的重要原料之一,由于“川白芷”具有增白换肤的功效,很多化妆品中都含有“川白芷”成分,所以“川白芷”还是美容护肤类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川白芷”与“川芎”、“云南三七”、“天津丹参”等一起均为应用范围极广的知名大宗中药材。 近40 年来,“川白芷”市场年销售额基本上保持平稳增长。未来由于人口的增加、新药研发速度的加快以及开发利用的深度加大,“川白芷”国内市场需求依然会持续增加。 在日本、韩国,特别是东南亚“川白芷”具有很大市场,在欧洲白芷被作为香料使用,需求量很大。此外,“川白芷”作为药品、食品、化妆品、中药香料、香精及除臭剂的开发应用已被国内外医学界专家所重视,并且已经通过研发陆续地投放到市场之中。 ========================================================== 白芷的现代药理价值 1. 白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小量白芷毒素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均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 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应用能引起强直间歇性痉挛,继而全身麻痹。 2. 白芷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白芷有抗炎、抗菌作用。川白芷水煎剂对各种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L型结核杆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白芷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 菌、石膏样子芽孢癣菌等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3)对奥杜盎氏子芽孢癣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白芷有降血压作用,其所含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对猫有降血压作用,作用时间维持1.5小时。 5. 白芷有光敏作用,其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可用于治疗白癜风。 6. 白芷有活化交感系统激素、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7. 白芷有止血作用。 8. 白芷对皮肤有一定作用。白芷酊外用加小剂量长波紫外线照射,对豚鼠二硝基氯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口服白芷加体外 黑光照射,对人淋巴细胞的DNA合成有显着抑制作用。白芷-黑光疗法治疗银屑病,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银屑病表皮细胞的DNA合成,使迅速 增殖的银屑病表皮细胞回复到正常的增殖率。 9. 白芷可抑制肝药物代谢酶系统,滇白芷有平喘作用 中医上的药理价值: 《本草崇原》:白芷臭香色白,气味辛温,禀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妇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者,《经》云:阳明胃脉,其气下行而主阖。 白芷辛温,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则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可治也。治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者,白芷芳香,气胜于味,不但禀阳明燥金之气下行 ,且禀阳明中土之气上达,故寒热头风侵目泪出可治也。土主肌肉,金主皮肤,白芷得阳明金土之气,故长肌肤。面乃阳明之分部,阳气长 ,则其颜光,其色鲜,故润泽颜色。白芷色白,作粉如脂,故可作面脂。 《本草求真》:[批]散足阳明胃经风湿。 白芷专入胃,兼入肺、大肠。色白味辛,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阳明之脉起于鼻 ,络于目,故病多属头面。如头目昏痛,《百一选方》云:王定国病风头痛,至都梁求明医杨介治之,连进三丸,即时病失,恳求其方,则 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遂命名都梁丸。眉棱骨痛,《丹溪纂要》属治风热与痰,白 芷、片芩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清下。暨牙龈骨痛,用香白芷一钱,朱砂五分,为末蜜丸,频用擦牙;或以白芷、吴茱萸等分,浸 水漱涎。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 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之要剂也。好古曰: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 散,用长肌肉。宗奭曰:《药性论》言白芷能蚀胀,今人用治带下,肠有收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遂致脐腹冷痛,皆由败脓所致,须此 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二两,白芍药、白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俟脓尽,以他药补之。又解蛇毒,昔 临川有人被蝮伤,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水一斤灌之,觉脐中搰搰然,黄水自口出,腥秽逆人 ,良久消缩如故,云以麦冬汤调尤妙,仍以末擦之。然其性升散,血热有虚火者禁用。 《得配本草》: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制雄黄、硫黄。 辛,温。入手足阳明经气分。其气芳香,通窍发汗,除湿散风,退热止痛,排脓生肌。凡鼻渊、目泪、头疼、颊热、眉棱骨痛、牙痛、疮瘘 、项生块磊、崩带、肠风、败脓腥秽,因风湿致疾者,皆可施治。解砒石、蛇虫毒。 得辰砂,治盗汗不止,湿热去也。并擦风热牙痛;得荆芥、腊茶,治风寒流涕;得椿根皮,治湿热带下。配黄芩,治眉棱骨痛;湿热致痛。 配白芥子、生姜汁,调涂脚气肿痛;配红葵根、白芍、枯矾,以蜡化丸,治带下败脓。如脓尽,以他药补之。佐蒌仁,治乳痈;和猪血,治 血风。 提女人崩带,炒炭用。去面上黑 ,生用。 其性燥烈而发散,血虚、气虚者禁用。痈疽已溃者勿用。 怪症:饥饱失时,不能消化,腹中生鳖,行止无常,人形削瘦者,用白芷为君,合雄黄、白马尿和丸,童便下三钱。每日不断,至愈而止。 《本草经解》:白芷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肝经;味辛烈而兼芳香,得土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 ,阳也。 其主女漏下赤白者,盖肝主风,脾主温,风湿下陷,则为赤白带下,白芷入肝散风,芳香燥湿,故主之也。 肝藏血,血寒则气闭,温散寒,故治血闭。 阴者,男子阴茎,女子阴户也。属厥阴,阴肿而寒热,肝经风湿也,湿胜故肿,白芷入肝,辛可散风,温可行湿,所以主之也。 肝经会督脉于巅顶,风气通肝,肝开窍于目,头风侵目泪出,肝有风而疏泄之也,其主之者,以辛温可散风也。 胃主肌肤,而经行于面,辛温益胃,故主长肌肤;芳香辛温,故泽颜色;可作面脂,乃润泽颜色之余事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风在下焦而兼湿热之证。寒热。风在营卫。风头侵目泪出,风在上窍。长 肌肤,润泽可作面脂。风气干燥,风去则肌肉生而润泽矣。 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 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本,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当殚心也。 《本经疏证》:白芷则以其味辛色白性芳洁,而专象阳明燥金,故宜归阳明。第阳明主肠胃,为秽浊之所丛集,而性洁者喜行清道,则其最 相近而相隶属者,莫如血海,故其用为入冲脉,为之行其阳,用以去其秽浊芜翳。阴之既成形者,水火之属,血也、泪也、涕泗也、津也、 溺也。今观夫水,一若流行坎止,任其自然,绝无为之推挽者。然试思其所处之势,或平坦旷荡而常停不动,若无风以澄泌其间,则凡纲垢 入污,必不终日而泥滓腾扬,淤浊泛滥,或高下悬绝而倾泻无余,诚有风以宣障其间,则仍能倾者平,泻者畜,如潮汐之逆行,如东风之溢 涨,则亦可知其故矣。女人漏下赤白,风头侵,目泪出,肌肤枯杭,非水无风以宣障耶?血闭阴肿寒热,非水无风以澄泌耶?是皆阳明血分 所属,上则阳明经脉所及,下则冲任所行也。虽然,冲任者上行,阳明者下行,以为有所录属,是何言欤?盖惟其相并而相违,斯可以为节 宣,若相并而相顺,则直推送已耳。故素问骨空论之述冲脉也,曰挟少阴而上行。难经二十八难之述冲脉也,曰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惟 其相违,乃所以相摄,且此以论脉络而无与于药也。若夫白芷辛温,则其气味为上行,苟并脉而论,则阳明下而此则上,冲脉上而阳明偏下 ,一顺一逆之间,可见阳明能臻冲脉不咸,而白芷则宣阳明之流,是漏下赤白者,阳明秽浊坠于冲,而冲遂为之逆也。血闭阴肿寒热者,冲 脉气盛,阳明不能胜也。冲脉能鼓阳明之气于上以和阴,则自无风头侵目泪出之疴。阳明能运冲脉之血于外以和阳,则肌肤自长而润泽。是 白芷之用,为其善致阳明之气于冲脉,善调冲脉之血随阳明,而其功只在去阳明之浊翳,致冲脉之清和矣。 《本草新编》:白芷,味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入手足阳明二经,又入手太阴之经。治头痛,解寒热中风,止崩漏、赤白带,血闭 能通,散目中痒,止痢消瘕,治风通用,定心腹血痛,尤可外治各疮痈痔漏,消毒生肌,杀蛇虫。此药可为臣使,未可恃之为君,止外治可 以为君耳。盖白芷辛散,多服恐耗散元阳也。 《本草分经》:辛、温,气厚。入肺、胃、大肠。通窍发表,除湿热,散风热,治头目诸疾。
⑥ 茜草怎么吃
【茜草】茜草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茜草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茜草。
2、茜草畏鼠姑。《本草经集注》
3、茜草勿犯铜铁。《本草蒙签》
4、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茜草。《本草汇言》
5、无瘀滞者忌投茜草。《本草从新》
6、血虚发热者忌用茜草。《本草求真》
7、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茜草。《本草经疏》
8、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茜草。《本草正》
茜草汤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阴虚血热,迫血外溢。
组成:茜草根30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阿胶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茜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廷廉方
茜草蛇舌汤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活血祛瘀。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组成:茜草20克,丹皮12克,人中白12克,丹参20克,垂盆草30克,茵陈30克,半枝莲30克,柴胡6克,蛇舌草30克,穿山甲10克,生米仁30克,猫人参30克。
制法:每日1剂,3个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4个疗程。
来源:刘靖.江苏中医,2000;21(6):33
蚤休茜草白芍汤
功效:柔肝健脾,化湿泄火。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健康携带者。
组成:炒白芍、茜草、蚤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虎杖、生大黄、土茯苓、生炙芪、生甘草。其中除白花蛇舌草、生炙芪各用30克而生大黄仅用3克之外,余均可以授之于常量。
制法:水煎1日1剂,3周为1疗程。
随症加减:如头胀身重者可加茵陈、苍白术等,口干咽痛者可加野菊花、马勃等,右胁胀痛者可加丹参、红花、佛手等,溲黄便秘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炒车前子、赤小豆等,大便溏薄者可去生大黄并加苡仁、升麻等,腰膂痠痛者可加桑寄生、怀牛膝等,鼻齿衄血者可加白茅根、旱莲草等。
来源:张笑平.中医杂志,1991;(5):56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按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阳黄”范畴。多因内外合邪,致使湿热蕴结于脾胃,阻滞于肝胆,导致湿热瘀阻,肝胆大于疏泄,湿热郁蒸,胆汁泛溢肌肤而成黄疸。治宜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茜草性味苦寒,是凉血活血,通经止血药,用以疏利肝经之瘀滞,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有加速退黄的作用。茵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淮山药滋补脾肾,扶助正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甘草助脾解毒。四药合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出处:《急难重症新方解》
⑦ 小蓬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分别是什么
小蓬草全草入药消炎止血、祛风湿,治血尿、水肿、肝炎、胆囊炎、小儿头疮等症。
北美洲用作治痢疾、腹泻、创伤以及驱蠕虫;中部欧洲,常用新鲜的植株作止血药,但其液汁和捣碎的叶有刺激皮肤的作用。
小蓬草特别适合做凉菜。制作时需要清洗,然后用沸水热烫2-3分钟,热烫后,从过冷水中取出冷却。然后加入适量的蒜泥、香醋、芝麻油和生酱油,以及适量的鸡精和食用盐。用筷子搅拌后,可以得到美味的凉菜。
吃野菜注意事项
1、不认识的野菜不要吃。容易发生误认的野菜不要食,以免中毒。
2、野菜取材要新鲜。洗切和下锅烹调的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避免造成维生素及无机盐的损失。
3、野菜要注意烹饪方法。野菜的烹饪注重保持其“野味”,可炒食、凉拌、做馅,亦可熘、烩、烧、煮。还可做汤或生食,关键在于根据野菜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烹调方法。
4、野菜不可多吃。野菜一般较少受到污染,也确实别有风味,可谓天然食物,但凡事讲究适度,过量进食野菜,因多数野菜性凉致寒,易造成脾寒胃虚等病。
5、苦味野菜不宜多食。苦味野菜性味苦凉,有解毒败火之效,但过量食用,损伤脾胃。
6、久放的野菜不能吃。野菜最好是现采现吃,久放的野菜不但不新鲜,而且营养成分减少,味道很差。
⑧ 艾草的功效与作用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