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八纲辨证包括什么
【八纲辨证】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归类的八个纲领。
医生根据问、望、闻、切四诊搜集和掌握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作为辨证的纲领的方法,称之为八纲辨证。
望采纳,谢谢
2. 八纲辩证是哪八纲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3. 八纲辨证论治有哪些内容
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里
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浅,如皮肤、肌肉、经络等为表,五脏六腑属里。
表证外邪侵犯体表,表现为怕冷,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等,即为表证。治疗宜用汗法或宣透法。
根据外邪性质及机体强弱不同,常把表证分为表寒与表热。
表寒证:怕冷重,发热轻,无汗或少汗,舌不红,口不渴,脉浮紧。治疗宜辛温解表。
表热证:发热重,怕冷轻,舌红,脉浮数。治疗宜辛凉解表。
注意:肺合皮毛,外邪侵犯体表,易同时犯肺,故外感初起常见鼻塞、咳嗽等症状。治疗时注意宣肺;皮肤病(疮疡、肿毒、癣类)虽也在表,但属外科范围,中医称为“外证”,应与表证相区别;在治疗原则上,表证兼有里证者,或先解表,然后治里,或表里同治。体虚或老年有表证者,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
里证表示病变部位在五脏六腑。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或某种病因直接引起脏腑发病者,均属里证。
注意:里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辨证时必须首先分明。
里证的症状是五脏六腑病变的反映,里证究竟表现在哪一具体肺腑,尚需结合脏腑证进行诊断,以便指导治疗。
半表半里证病邪已离开表,尚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出现寒热往来(一阵冷、一阵热)、胸胁满闷、心烦欲呕或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状者,为半表半里证。治疗宜用和解法。
寒、热
寒、热是指病症的两种不同性质。辨明寒证、热证,是治疗时用寒药热药之依据。一般应综合病人口渴和二便情况、四肢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辨别。
寒证凡由寒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引起的征候,均属寒证。其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四肢发凉,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迟。治疗宜用温法。
热证凡由热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亢盛所引起的征候,均属热证。其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烦躁,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干黄,脉洪大而数。治疗宜用清法或下法。
注意:热证多系热邪(温邪或暑邪)所引起,但也可由风、寒、湿诸邪转化而来,如外感风寒最易化热而成里热证;病情发展的严重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即热证见寒象(真热假寒),寒证见热象(真寒假热)。突破假寒、假热这些表面现象,抓住病症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临床上,除详审病人主要症状外,舌苔与脉象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
真热假寒:手足冰冷,苔黑,脉细,似属寒证,但虽寒反不喜热,脉虽细但按之有力,舌苔虽黑并不湿润,说明此为内热炽盛,外现假寒之象。
真寒假热:身热,面色浮红,口渴喜冷饮,苔黑,脉洪大,似属热证,但身虽热反欲盖衣被,口虽渴但饮水不多或饮不下,舌黑但滑润,脉洪大但按之无力。说明此为阴寒内盛,外现假热之象。
虚、实
虚实两纲,主要是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一般说来,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虚证即正气虚弱所产生的征候。多系久病之后,各种生理功能减退而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脉细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法。
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征候。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淤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兴奋、声高气粗、高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治疗实证宜用下法或消法。
注意:辨虚证须结合具体脏腑及气血、阴阳,才能指导治疗,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因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减退),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又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则阳气偏盛而化热,故阴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相对地说,久病多虚证,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
辨实证也要结合具体脏腑及气血、阴阳,以便指导治疗,如气实(气郁、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郁血、淤血)则宜活血化淤或破血;“热”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实热证);相对地说,新病多实证,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
阴、阳
上述的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对这些矛盾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矛盾中的两方面相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一切病症都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此外,临床上常说的阴证、阳证主要是指虚寒证和实热证而言,其征候如下:
阴证:面色暗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
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症。这些病症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以虚为主,应属阴证。
阴虚:由阴液不足所致,主症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数。
阳虚:由阳气不足所致,主症为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脉细无力。
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畏热,舌红而干,脉洪而无力,如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亡阳:汗多而稀,身冷、手足厥冷,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如见于休克的病人。
总之,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是中医对病情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做出正确诊断的重要纲领。尽管疾病之因不同,症状错综复杂,机体强弱不等,但都可以用八纲加以概括。八纲中的每一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用有,联系寒与表里虚实有联系,虚实又与表里寒热有联系等等,临床诊断时必须将八纲结合在一起运用。
4. 中医里四诊八纲的八钢指的是什么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医者通过四诊掌握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对病变部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疾病的类别等情况作出判断,称之为八纲辩证。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辩证方法,是各种辩证的总纲。
1、表里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病势的纲领。
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证候。特点是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变化快,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里证:是指病邪深入脏腑,影响到气血,病势较深重的病证。特点是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变化慢,多见于内伤病或外感病的中、后期。
鉴别要点:寒热的特点,舌象脉搏的变化。
表证: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舌苔变化少,脉浮。
里证:只发热、不恶寒或只恶寒不发热,舌苔变化较多,脉沉。
2、寒热 寒热辩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寒证和热证能够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
寒证:由阴寒之邪引起或因机体功能衰退所引起的诸证为寒证。(有表寒、里寒)
热证:由阳热之邪引起或因阴虚所引起者为热证。(有表热、里热)
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病人可以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出现寒热夹杂现象,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疾病危险阶段可出现假寒、假热现象。
3、虚实 虚实辩证是辨别人体邪正盛衰的纲领。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是指人体的脏腑功能减退,以虚弱、衰退、病程长为特点,多见于慢性病。
实证:反映邪气过盛而正气未衰,邪正相争剧烈,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虚的证候,以脏腑功能亢盛为特点。
病人身上同时存在正虚邪实两方面病变,称为虚实错杂,病程发展中,一定条件下,虚证和实证可以互相转化。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假象。
鉴别诊断: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
4、阴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表里寒热寓于阴阳虚实之中,又能概括这六个方面。阴阳辩证能够将所有疾病,分为阴阳两种性质相反的证候,从而准确地制定治疗原则。
阴证:凡临床表现出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特征的均属阴证,反映了人体功能衰退的病理变化。
阳证:凡临床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特征的均为阳证,反映了人体功能亢进的病理变化。
阳证转变为阴证,一般为病情加重;阴证转变为阳证,一般为病情减轻。
5. 八纲辩证的内容是什么为何说它是辩证的总纲
答:八纲辩证指阴、阳、里、表、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因任何一种症候,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归纳,确定病变部位,性质,及正邪力量的对比等情况,所以说其属辩证的总纲。
6. 八钢辩证是什么,四诊合参又是什么
八钢辩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四诊合参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
望、闻、问、切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7. 八钢中做基本的辩证纲领是什么
八纲辩证是阴、阳、里、表、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病位的浅深——表里,病邪的性质——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病证的类别——阴阳。
因任何一种症候,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归纳,确定病变部位,性质,及正邪力量的对比等情况,所以说其属辩证的总纲。
(7)外伤辨证最常用的方法八纲辨证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表证和里证的辨别一般是通过观察疾病的寒热、脉象、舌象的变化得出,具体来说脉浮多为表证,脉沉多为里证,发热恶寒多为表证,发热不恶寒多为里证,舌苔变化少为表证,舌苔变化多为里证。
阴、阳虚损会导致阴虚或阳虚。阴虚的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消瘦、低热、五心烦热、脉细数等,阳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少气懒言、四肢畏寒等。
8. 八纲辨证中的八纲是什么
八纲辨证中的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来的,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病位的浅深—表里,病邪的性质—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病证的类别—阴阳。
八纲辨证方法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纲是中医常用的诊断辨证方法。其中阴和阳是总纲。属阴的病多在里,属寒、属虚;属阳的病多在表,属热、属实。例如,面色苍白、语声低微、饮食减少,身寒足冷、脉弱无力等属阴症;面色潮红、烦而多言、便秘溺赤、身热足暖、脉洪有力等属阳症。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纲是中医常用的诊断辨证方法表和里是鉴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例如,属表的病在皮毛,四肢酸痛,脉沉苔黄。寒热虚实是鉴别疾病属性的另外四个纲领。
如唇淡舌嫩、小便清长属寒,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属热;体弱气短、头晕盗汗属虚。头痛身痛,腹满气逆属实。八纲辨证方法必须结合脏腑辨证和其他诊断方法才能深入细致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诊断。
9. 辨证论治的辨证方法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着,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汗、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证,这是因为暑湿耗气,可以适当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当然空调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用一些中药代茶饮,如荷叶(鲜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气的药品。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以血瘀证为例,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这组症状的出现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证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以水液停聚证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饮”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积存于体内的津液变化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积于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证候。以溢饮为例,溢饮是由于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组证候。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心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从皮毛和肌肤侵犯人体,沿着经络由表及里地传达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风、脉象浮缓,这就是太阳病证,《伤寒论》中最经典的方剂“桂枝汤”,也是初学者必备的方剂之一,是治疗太阳病证的有效办法。
以“太阳经病”为例,太阳主表,为诸经脉的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只是一个名称,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方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是中医术语之一,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热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该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比如下列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属卫分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高热、皮肤出血,出现与某个传染病相对应的特异性病变。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这一期的变化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内脏出血,严重的精神症状。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热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提到三焦辨证,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清代医家吴鞠通。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自从《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以上焦病证为例。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名医刘渡舟对经络的看法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刘老的一番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均为临床所常用。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跷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奇经八脉病证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证,与肝、脾、肾诸经尤为密切。其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关。由于冲、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关。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无论是那种辨证方法,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祖传家宝,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0. 常见的辩证分析方法
常用的辩证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具体和抽象分析法,现象和本质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