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案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案

发布时间:2022-07-31 16:04:25

Ⅰ 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 1.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 2.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和实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独立工作能力。 【要求】 1.每次实习前必须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避免和减少发生错误。 2.实验过程中必须持严肃认真的态度。 3. 对实验结果必须进行仔细地观察和认真地记录, 然后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恰当结论。 4.独立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书写实验报告要字迹清楚,语言简练,表格清晰,画图应力求反映实际标本的原状。 5.切实遵守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规则实验室规则 1.上实验课时,先到更衣室把个人的书包和衣物放在衣柜内,穿好白衣(实验防护衣)和拖鞋。随身只带必要的实习指导、笔记本和文具,进入实验室后放入抽屉内。 2.实验室要保持肃静和秩序,不得高声谈笑和随处走动。 3.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和吸烟,不得用嘴舔湿铅笔和标签等。 4.如遇有盛检验材料的器皿破损或污染其它物品时,应即用 3%的来苏儿消毒; 皮肤破伤须向指导教师报告, 采取适当的消毒及防止感染措施。 5.用过的有菌器材或培养物等,应放于指定的地点,不得随意抛置。 6.注意节约实验试剂,爱护实验器材。损坏器材时,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听候处理。 7.易燃物品(酒精、二甲苯等)不准接近火源。一旦起火,应迅速用沾水的布类和沙土覆盖扑火。 8. 实验结束后, 将实验台整理好, 值日同学打扫室内卫生, 并检查水、电、煤气等开关是否关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9. 离开实验室后, 到更衣室脱下白大衣, 将白衣和拖鞋整齐放入柜内,洗手消毒后离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 w w . fi nepri nt. cn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目的】 要求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尤其是油浸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 1. 使用前必须对所用显微镜进行详细检查,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2.调光:检查未染色标本时,以弱光线为宜,此时可将集光器下降或缩小光栅,检查染色标本时,以光线强为宜,此时应适当升高集光器或将光栅打开。 3.标本观察:将标本置于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用粗螺旋调至看出物象后,再调节微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在换高倍镜观察前,鉴于高倍镜视野范围比低倍镜小,故须将被观察内容移至视野中央后再换之。有时显微镜本身存在偏心现象,此时要记住其偏心的方向和距离。 用油浸镜观察前,应先转开低倍镜或高倍镜镜头,在玻片上加一滴镜油,再转换油镜头。眼从侧方看,调节粗螺旋,使镜头浸入镜油中至接近玻片时为止(注意勿压碎玻片) 。眼看目镜,调节粗螺旋提升镜筒,至看到物象,再调节细螺旋,至可清楚看到标本为...

Ⅱ 幼儿园大班科学《望远镜和显微镜》教案

活动意图: 使幼儿对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认知目标: 1、感知望远镜的基本构造,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影像变化。 2、感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 技能目标: 1、通过制作望远镜,锻炼幼儿的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采用的科学方法: 提问法、探索发现法、讨论法。 幼儿材料: 望远镜展开图、凸透镜、凹透镜 教师材料: 同上 实验步骤: 1、如图将卡片抠下 2、如图将有线处折叠 3、如图将凸透镜凹透镜粘贴 4、如图将卡片粘贴,观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幼儿进行玩水游戏。 4、幼儿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凸透镜看物体,物体变大。凹透镜看物体,物体变小。)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认识凸透镜 (1)首先请幼儿观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摸一摸,说一说,凸透镜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3)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体,请幼儿观察现象,并说一说凸透镜的特点:凸透镜可以形成放大的像。认识凹透镜 (1)首先请幼儿观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摸一摸,说一说,凹透镜是什么样子的?跟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提问:你们知道凹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3)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体,请幼儿观察现象,并说一说凸透镜的特点:凹透镜可以形成缩小的像。 (4)引导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望远镜展开图制作望远镜的镜筒。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3、总结: 联系生活,认识望远镜的用途, (三)互动课堂 水滴和放大镜可以把莱克放大。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 望远镜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做成的。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比比谁的望远镜看的最清楚。

Ⅲ 初一科学

http://www.sxkxjx.com/bencandy.php?fid=283&id=303
课题:2.5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课型:新知识课

课时:4

教学目标:1.了解单细胞生物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3.说出组织的概念。

4.能区分植物五大基本组织。

5.说出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单细胞生物的主要特征,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与特征,动植物的组织名称和功能。

教学难点: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及分布。

教学用具:有关图片、各种发霉的物品、课件

学生用: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清水、盖玻片

放在培养皿中的发霉的猪肉、发霉的面包

教学方法:实验法、提问法、讲授法、图表法

教学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主进行教学,让抽象变得直观察。如果条件限制,没有草履虫培养液,可用课件形式展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动、植物细胞

复习:细胞有哪此结构?(学生指认)

各种结构有哪些功能?

师: 大多数生物的个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属于多细胞生物。

板书:1.多细胞生物

问: 如果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就可以叫做?

生答:单细胞生物。

问:你知道的单细胞生物有哪些类型?

学生例举,教师注意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

归纳:原生动物中的草履虫、变形虫,藻类植物中的衣藻、小球藻只有一个细胞,我们称之为单细胞生物

板书:2.单细胞生物 原生动物门:草履虫、变形虫

藻类植物:衣藻、小球藻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单细胞植物衣藻。

投影:衣藻、洋葱表皮细胞

师: 让学生观察,并写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投影:

共同点
不同点

衣藻
有细胞核、壁、膜、质
叶绿体、鞭毛、伸缩泡、眼点

洋葱表皮细胞
同上


思考:1. 叶绿体、鞭毛、伸缩泡、眼点有何作用?

(叶绿体:光合作用;鞭毛:运动;伸缩泡:排出多余水份,调节身体的水分平衡;

眼点:感知光线的强弱)

2.衣藻是单细胞的植物,如何获得营养的?

(依靠眼点的感光和鞭毛的自由摆动,衣藻能游到光照及其它条件比较适宜的地方,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问:能否全面的总结出“单细胞生物”的特征?

生答:

归纳:单细胞生物的特征: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同完成。

板书:单细胞生物的特征: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同完成。

师: 让学生在书本P.60第三行画出,齐读两遍,并让一学生合上书本说出其特征。

过渡:衣藻是单细胞的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草履虫则是一种单细胞的动物,它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如何运动鞋及获取食物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观察它的结构。它体内有叶绿体吗?那它是如何获得营养的?根据你对有关动物摄食和消化的理解,设想一下草履虫的哪些结构可能参与食物的摄取和消化?

生答:

投影:提出问题:哪些结构是摄食和消化的?

建立假设:

设定计划:

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草履虫是如何运动的?哪一端在前?

学生回答:

小结:1、单细胞生物的特征

2、衣藻的形态

3、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捕食、运动

作业:同步练习 P.24 1---3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多细胞生物

2.单细胞生物 原生动物门:草履虫、变形虫

藻类植物:衣藻、小球藻

特征: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同一个细胞内完成

教学后记:本节教学主要分两块内容,通过对衣藻、草履虫的教学突出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同时让学生学会微观世界的探究。好的方面是衣藻的结构与功能的探究较成功,学生参与度很高,虽然无法用实验用仪器来亲眼看见,但学生大胆猜测,广泛举例得到正确答案。不足之处在于草履虫的探究还没有完全展开,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细菌的三种形态特征以及相关的代表生物;部分真菌的名称;细菌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而真菌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见到过变味、发臭的物品吗?

学生:统一回答“是”

问: 你是如何存放这些食物,而使它们变味、发臭的?

生答:(没放在冰箱里,放得太久了……贮存不当)

设问:到底是什么使食物变味、发臭的呢?

介绍:现在在同学们的桌上的培养皿当中有一小块变质的猪肉,因为已经发臭请同学们不要打开,还有另一份则是发霉的面包。

问: 如何更好地观察这些物品呢?

生答:(工具或仪器)

师: 今天给同学们的工具是放大镜,请同学们来观察猪肉和面包的表面,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观察

生答:

投影:猪肉表面的菌落图片

师: 同学们观察到的一圈圈的是使猪肉发臭的一种生物的大部队——菌落。一个圆形就是由几百万个细菌组成的大部队。可想而知一个细菌是非常的小,所以想要观察细菌的结构形态我们需要借助更加先进的仪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归纳: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虽然个体很小但是集体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小小的细菌让肉发臭,甚至腐烂了。

投影:细菌形态图,学生观察得出细菌的三种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师:不管是何种形态的细菌,它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投影:细菌结构图,介绍:鞭毛(运动)、荚膜(保护),得出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复习单细胞生物的特征。

投影:细菌结构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比较。

学生观察比较,进行交流。

师: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一个细胞核,而细菌有遗传物质,但却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因此我们根据有无细胞核将生物可以分成两大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问: 如何定认这两个概念?

生答:有真正的细胞核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无真正细胞核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问: 细菌属于哪一类?

生答:

细胞核

板书:无 原核生物

有 真核生物

问: 细菌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像草履虫那样的摄食结构,它是如何生存的?

生答:(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

师: 这种营养方式我们称之为“异养”

师: 根据细菌的营养方式,你能说说细菌的利弊吗?

播放录象: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问: 细菌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张小小的纸币上就有几百万个细菌,可见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那么你知道细菌是如何繁殖的吗?

播放录象:细菌的分裂生殖。

发给每组学生几种发霉的物品。

投影:发霉的面包图片

师: 同学们在面包上观察到的是使面包发霉的微生物,我们称之为霉菌。

生: 阅读P.63第一段

问: 霉菌与细菌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异养; 不同点:真核生物)

介绍:霉菌也是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问: 到现在为止,同学们知道的真核生物有哪些?

生答:动物、植物、真菌: 霉菌

展示:各种发霉的物品:桔子、面包、馒头、油炸物品

各种食用菌

介绍:其它真菌:酵母菌:单细胞,用于发面包、酿酒

青霉:使桔子发霉

食用菌:

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是食用菌?

生答:

板书:酵母菌:单细胞生物

食用菌

总结:细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

问: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答:(原核、真核)

师: 几乎所有的食物上都有微生物,但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有害的?如果不是,请举例。

生答:

投影:乳酸菌:酸奶、奶酪

酵母菌:发酵、酿酒

霉菌:霉豆腐

食用菌:美食

总结:大部分微生物是有利的,而且可以分解地球上动、植物的尸体,科学家将微生物称为“分解者”,如果没有它们,地球上将被动、植物的尸体,以及垃圾埋葬。

板书设计:

细胞核

无 原核生物 细菌:单细胞

有 真核生物 真菌 霉菌

酵母菌:单细胞

食用菌

动物

植物

课后探究:食用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是什么?

(材料:P.64以及P.65的“食物保存”)

注:课后探究题在下次的课上评讲。

条件:水分、合适的温度、空气等条件

教学后记:这是在家长开放日上的一节课,这部分内容学生接触的很少,认识的也不多,因此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展示微观的细菌与真菌形态结构图,并用发霉的实物和放大镜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感觉到微生物的存在,并用讨论和观看录象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整节课较完整,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第3课时

引入:多细胞植物体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无数次细胞分裂和生长成的,按这个道理,一个植物体内的细胞应该是一模一样的。事实是怎样的呢?

生:不是

师:举例说明。

生: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我们平时吃苹果时,往往是削了皮以后再吃,为什么?

生:皮的味道不好。

师:果肉汁多,口感好;果皮无味,不易嚼烂。从这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果肉和果皮是由两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

展示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的图片

问:1、表皮细胞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2、果肉细胞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

3、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归纳总结:1、果肉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都相似,

2、表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都相似,

3、表皮细胞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果肉细胞细胞壁薄,细胞间隙大

师:像苹果表皮细胞这样形态和结构相似,细胞紧密排列,起保护作用的一群细胞就是一种组织,叫保护组织。苹果的果肉细胞也是一种组织叫营养组织,他的作用是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植物就是有各种基本组织构成的,除了刚才说的这两种外还有其它一些组织。

三、植物的组织

1、 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

2、 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

展示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的图片,分别介绍。

板书:3、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作用

4、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

5、输导组织:运送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物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组织,我们来分析一下叶子都是由哪些组织组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 表皮是植物的一种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

2、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是植物的一种营养组织

3、 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用来运送由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物质。

师:叶是植物的一种器官,这个器官是有各种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组织形成的是通过细胞的分化产生的,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保持着分裂能力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可见,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都不发生变化,而细胞分化则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形态和结构的细胞群的过程。(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印象,理解)

板书:5、分裂:细胞形态结构不变

分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小结:对照板书有学生来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2.3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三、植物的组织

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

植物的组织 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

输导组织:运送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物质

分裂: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变

分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第4课时

提问:植物体有几种组织?各有什么功能?

生: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

输导组织:运送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物质

师:动物体、人体也和植物一样,细胞也要经过细胞分化后形成组织,动物体有没有起保护的组织?这些组织应分布在哪里

生: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

展示上皮细胞的图片

师:从细胞的结构看,为什么上皮组织具有保护的作用?

生:细胞的排列紧密

师:上皮组织除了具有保护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展示结缔组织的图片。

让学生与上皮组织比较,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得出结缔组织细胞的特点

师:血液、肌腱、软骨、皮下脂肪等都属于结缔组织。请同学们根据结缔组织细胞的结构特征和自己的经验猜想结缔组织的功能是怎么样的?

生:运输、支持等功能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可让学生按照从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主要功能的顺序进行自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主要功能。学生提出自学中所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

在学生的自学中设置:

1、动物体为什么能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肌肉组织有几种类型?

2、 人体是通过什么结构来控制肌肉组织的收缩的时间和力度的?

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肌肉组织的学习中,教师讲授心肌、骨骼肌(横纹肌)、平滑肌自主性运动方面的区别

通过观察书本38页的图2-88辨析各种组织。完成填空。

教师学生一起归纳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分布、主要功能

组织
结构特点
分布
主要功能

上皮组织
细胞紧密排列
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
保护功能、有些具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
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体内分布广、形态多样
血液、软骨、肌腱
运输、支持

肌肉组织
细胞成长纤维状
人体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
进行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
细胞呈树状
脑、脊髓和神经
接受刺激、传导兴奋

展示皮肤的结构图,学生观察,完成下面的读图题。

教师检查。

Ⅳ 求幼儿园大班科学《望远镜和显微镜》教案

活动意图: 使幼儿对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认知目标: 1、感知望远镜的基本构造,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影像变化。 2、感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 技能目标: 1、通过制作望远镜,锻炼幼儿的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采用的科学方法: 提问法、探索发现法、讨论法。 幼儿材料: 望远镜展开图、凸透镜、凹透镜 教师材料: 同上 实验步骤: 1、如图将卡片抠下 2、如图将有线处折叠 3、如图将凸透镜凹透镜粘贴 4、如图将卡片粘贴,观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幼儿进行玩水游戏。 4、幼儿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凸透镜看物体,物体变大。凹透镜看物体,物体变小。)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认识凸透镜 (1)首先请幼儿观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摸一摸,说一说,凸透镜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3)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体,请幼儿观察现象,并说一说凸透镜的特点:凸透镜可以形成放大的像。认识凹透镜 (1)首先请幼儿观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摸一摸,说一说,凹透镜是什么样子的?跟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提问:你们知道凹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3)用凸透镜观察书上的字体,请幼儿观察现象,并说一说凸透镜的特点:凹透镜可以形成缩小的像。 (4)引导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望远镜展开图制作望远镜的镜筒。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3、总结: 联系生活,认识望远镜的用途, (三)互动课堂 水滴和放大镜可以把莱克放大。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 望远镜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做成的。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比比谁的望远镜看的最清楚。 (五)总结延伸 谈话: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望远镜呢?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Ⅳ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怎样放的更大》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Ⅵ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书里面得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Ⅶ 求一份幼儿园中班 科学活动公开课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 班内交流。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设问:猜猜看,放大倍数是2倍和3倍的两个放大镜叠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几倍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出两种可能“倍数相加等于4倍”、“倍数相乘等于6倍”。 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两个放大镜的倍数相乘。 教师说明显微镜的原理: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1、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2、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请大家想一想。 3、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1、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2、学生汇报。 3、交流: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4、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对

阅读全文

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藏红花的食用方法及用量 浏览:73
深圳房产的计算方法 浏览:478
怎么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 浏览:986
能量杯使用方法 浏览:210
cvd常用制膜方法 浏览:411
如何读书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648
治疗湿尤方法 浏览:290
英语快速说话方法 浏览:610
机构退休金计算方法 浏览:365
小楷正确拿笔方法 浏览:475
专卖店茅台盒子酒鉴别真伪的方法 浏览:460
宾得k50使用方法 浏览:228
让磁铁自由旋转的方法有哪些视频 浏览:404
雷克萨斯山地车安装方法 浏览:264
饮用水高氟水最佳解决方法 浏览:500
常用的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 浏览:346
手机游戏投屏到电视盒子方法 浏览:672
油锯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356
苹果6s手机桌面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33
沼气池冒泡有什么方法整治 浏览: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