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散剂常用的混合方法有

散剂常用的混合方法有

发布时间:2022-07-31 10:22:49

Ⅰ 散剂的制备

1、粉碎与过筛:

药物的粉碎与筛析见第三单元,按药物本身性质及临床用药的要求,采用适宜的粉碎方法,粉碎并过筛得细粉备用。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种固体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过程或操作。通过此操作使散剂中各药物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小量制备多采用先研磨再过筛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备则多采用搅拌、过筛及先搅拌再过筛的方式混合。散剂中常用混合方法及操作要点如下。

(1)打底套色法 此法为中药丸剂、散剂中对药粉进行混合的经验方法。系将少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研钵中作为基础,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分次加入到研钵中,轻研混匀,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药粉混匀。

(2)等量递增法 一般而言,两种物理状态和粉末粗细均相似且数量相当的药物易混匀。

而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则不易混合均匀,此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即先将量小的组分与等量的量大组分混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组分再混匀,如此进行至量大的组分加完并混合均匀。

此法工时少,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术在研磨混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一般应先在研钵中加少许量大的组分,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即用药粉填满研钵表面缝隙),避免因量小组分直接加入研钵而被吸附的损失。

②当药物的堆密度相差较大时,应将“轻”者先置于研钵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匀,如此配研混匀。这样可避免轻者上浮飞扬,重者沉于底部而致使轻重粉末不能被混匀。

3、分剂量:

分剂量系指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照所需剂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数的操作。根据散剂的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可选用以下方法。

(1)目测法 即先称取10份总量的散剂,根据眼力估量分成10等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法简便易行,适于药房小量配制,但误差较大,可达10%~20%.毒性药或贵重细料药散剂不宜使用此法。

(2)重量法 按规定剂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称量。此法剂量准确,但效率低。含毒性药及贵重细料药散剂常用此法。

(3)容量法 为目前应用最多的分剂量法。常用的散剂分量器是以木质、牛角、金属或塑料制成的一种容量药匙。有的在匙内装有活动楔子,用以调节所需剂量。

大量生产时用散剂自动分量机及散剂定量包装机。容量法适用于一般散剂分剂量,方便,效率高,且误差较小。容量法分剂量应注意粉末特性并保持铲粉条件一致,以减少误差。

4、包装:

散剂的比表面积较大,易吸湿、结块,甚至变色、分解,从而影响疗效及服用。因此应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以延缓散剂的吸湿。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有光纸、玻璃纸、蜡纸、玻璃瓶、塑料瓶、硬胶囊、铝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分剂量散剂可用各式包药纸包成四角或五角包,非分剂量散剂多用纸盒或玻璃瓶包装。散剂贮藏的环境应阴凉干燥,且应分类保管,定期检查。


(1)散剂常用的混合方法有扩展阅读:

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

1、配制散剂要过100目左右的样筛,药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对皮损的不良刺激。

2、有渗出液分泌物及脓性皮损忌用散剂,因为散剂容易与渗出液结成药痂,会导致继发感染,而且散剂对糜烂面有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皲裂性皮损忌用散剂,以防止进一步拔干脱水,使皮损加重。

4、毛发部皮损使用散剂,因不易被清除,也不应使用。

5、含淀粉类的散剂,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阴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皱褶及多汗区使用含淀粉类散剂,会使药物与汗液混合,药物粘附于皮损,腐败分解,产生毒素,会加重对皮损的刺激。

Ⅱ 散剂的简介

散剂(Powders)也称粉剂,系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一般可用以下三种方法对散剂进行分类:1、按组成药味的多少,可分为单散剂与复散剂;2、按剂量情况,可分为分剂量散与不分剂量散;3、按用途,可分为溶液散、煮散、吹散、内服散、外用散等。
这种古老的传统固体剂型,在化学药品中应用不多,但在中药制剂中仍有一定的应用。这是因为散剂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2、外用覆盖面大,具保护、收敛等作用;3、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小儿服用;4、储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医源资料库》:散剂 ,药物剂型之一。药物研成粉末为散。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由于散剂表面积较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散剂制法简单,当不便服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散剂可分为内服散和外用散两种。内服散又可分为煮散(是中药特有的剂型之一,粉末较一般散剂为粗,不直接吞服而采用酒浸或煎汤的方式煎制,服时有连渣吞服者,有去渣服汤者,视处方具体规定而异。如银翘散、五积散等)、一般散(如平胃散)两种,外用散剂,又可分为撒布散(如桃花散)、吹入散(如锡类散)、眼用散(如八宝眼散)及牙用散(如牙疼散)等。

什么是散剂药制作流程是什么成品状态是什么样的,相关介绍的越详细越好

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状药剂。

散剂是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

《名医别录》中对散剂的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这些制备原则至今仍在沿用。散剂历代应用颇多。迄今仍为常用剂型之一,其制法也有进一步发展。

散剂的特点古代早有论述:“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散剂能产生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此外,制法简便,剂量可随症增减,当不便眼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但由于药物粉碎后比表面较大,故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动性等也相应地增加,使部分药物易起变化;挥发性成分易散失。故一些腐蚀性强及吸潮变质的药物,不宜配成散剂。

散剂一般按其用途、组成、性质及剂量型分类。

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与外用散剂。内服散如乌贝散、益元散等。外用散如金黄散、冰硼散等。

按药物组成可分为单散剂与复方散剂。前者系由一种药物组成,如蔻仁散、川贝散等。后者系由两种以上药物组成,如婴儿散、活血止痛散等。

按药物性质不同,可分为含剧毒药散剂如九分散、丸一散等;含液体成分散剂如蛇胆川贝散、紫雪散等;含共熔组分散剂如白避瘟散、痱子粉等。

按剂量型可分为分剂量散剂与非剂量散剂,前者系将散剂分成单独剂量由患者按包服用,如多数的内服散剂;后者系以总剂量形式发出,由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如多数的外用散剂。

散剂的质量要求:

散剂中的药物均应粉碎,根据医疗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其粉碎细度应有所区别。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80~100目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应通过120目筛,以充分发挥其治疗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120目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200目筛。

散剂一般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剂量型散剂其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药典规定。

Ⅳ 什么是“打底套色法”混合此种方法适合用于什么物料的混合

打底套色法:此法是中药丸剂、散剂等剂型对药粉进行混合的一种经验方法.所谓“打底”是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乳钵中(混合之前应首先用其它色浅的、量多的药粉饱和乳钵),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地、分次地加入乳钵中轻研、使之混合均匀,即是“套色,此法的缺点是侧重色泽,而忽略了粉体粒子等比容积易混合均匀的机理。
等量递增法:根据粉体粒子等比容积易混合均匀的机理,将比例相差悬殊的药物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习惯上称之为“配研法”。
倍增套色法 即以打底套色法 打底套色法为基础,套研时采用 打底套色法 等量递增法,混合均匀。

Ⅳ 散剂混合主要遵循的原则

散剂也称粉剂,系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散剂,是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也是古老的剂型之一。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于分散,利于敷布吸收,奏效快;制备方法简便,剂量容易控制,药质比较稳定;适于小儿服用;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者可直接冲服,如川芎茶调散、七厘散;将饮片捣成粗末加水煮沸取汁服者称煮散,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匀撒疮面上或患处,如生肌散、金黄散等;还有吹喉、点眼等外用散剂,如冰硼散、八宝眼药等。

散剂要求粉碎细度适当,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剂量准确。为了消除散剂的不良气味或刺激性,除了用矫臭矫味法或装入胶囊外,还可将药物粉末制成包衣颗粒剂或微型 胶囊剂。

Ⅵ 散剂制备时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散剂制备时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含毒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小剂量药品时,常添加一定比例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
2,当处方中各组分的量相差悬殊时,为保证混合均匀,常采用等量递加法。

Ⅶ 散剂的制备为什么先加氧化镁再加碳酸氢钠

散剂的制备为什么先加氧化镁再加碳酸氢钠
1、氧化镁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阻燃剂的使用,传统阻燃材料,广泛采用含卤聚合物或含卤阻燃剂组合而成的阻燃混合物.
2、氧化镁的另一用途是可以用作中和剂,氧化镁碱性,吸附性能好,可以用作作含酸废气、废水处理、含重金属及有机物废液处理等的中和剂,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国内需求增长迅速.
3、压细的氧化镁可用作光学涂料.涂层厚度在300纳米至7毫米之间时,涂层是透明的.1毫米厚的涂层折射率为1.72.
4、用于攀石用途,可吸手汗,(注意:吸入氧化镁烟能导致金属烟雾病.)
5、主要用于配制内服药剂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常用的制剂有:镁乳——乳状液;镁盖片——每片含MgO0.1g,;制酸散——氧化镁和碳酸氢钠混合制成的散剂等.
6、轻质氧化镁主要用作制备陶瓷、搪瓷、耐火坩锅和耐火砖的原料.也用作磨光剂粘合剂url]涂料]和纸张的填料,氯丁橡胶和氟橡胶的促进剂和活化剂.

Ⅷ 颗粒剂与散剂的制备工艺有何异同

颗粒剂与散剂的制备工艺异同:制备过程:药物 粉碎 过筛 混合 造粒 压片如与其他组分均匀混合后直接分装,可获得散剂;如将混合均匀的物料进行造粒、干燥后分装,即可得到颗粒剂;混悬剂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物理稳定性,它主要与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结晶微粒的长大、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这些因素有关。

如将制备的颗粒压缩成形,可制备成片剂;如将混合的粉末或颗粒分装入胶囊中,可制备成胶囊剂等如片剂和胶囊剂口服后首先崩解成细颗粒状,然后药物分子从颗粒中溶出,药物通过胃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颗粒剂或散剂口服后没有崩解过程,迅速分散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药物的溶出、吸收和奏效较快。

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一般是:散剂>颗粒剂>胶囊剂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Ⅸ 小剂量药物倍散的制备方法及混合原则

倍散剂量毒剧药添加定量填充剂制稀释散利于步配制稀释倍数由剂量定:剂量0.1~0.01g配10倍散(即9份稀释剂与1份药物均匀混合散剂)0.01~0.001g配100倍散0.001g应配1000倍散配制1000倍散应采用逐级稀释用稀释剂乳糖、糖粉、淀粉、糊精、沉降碳酸钙、磷酸钙、白陶土等惰性物质般采用配研制备称量应确选用平便于观察混合否均匀加入少量色素
感觉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还是自己找下资料吧

阅读全文

与散剂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深圳房产的计算方法 浏览:478
怎么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 浏览:986
能量杯使用方法 浏览:210
cvd常用制膜方法 浏览:411
如何读书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648
治疗湿尤方法 浏览:290
英语快速说话方法 浏览:610
机构退休金计算方法 浏览:365
小楷正确拿笔方法 浏览:475
专卖店茅台盒子酒鉴别真伪的方法 浏览:460
宾得k50使用方法 浏览:228
让磁铁自由旋转的方法有哪些视频 浏览:404
雷克萨斯山地车安装方法 浏览:264
饮用水高氟水最佳解决方法 浏览:500
常用的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 浏览:346
手机游戏投屏到电视盒子方法 浏览:672
油锯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356
苹果6s手机桌面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33
沼气池冒泡有什么方法整治 浏览:681
阳光过敏的治疗方法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