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食用菌工厂出菇阶段环境控制方法

食用菌工厂出菇阶段环境控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30 09:06:34

如何管理食用菌

‍‍

(1)食用菌栽培需要通气好。食用菌是异养生物,它靠消耗氧气来分解栽培料中的有机质,以获取其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分解有机物质时会产生有害的二氧化碳。栽培管理时的通风换气既可满足食用菌对氧气的需要,又可排放代谢废物二氧化碳。食用菌菌丝对二氧化碳的耐受力较强,但出菇阶段如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话就会影响子实体的发育,造成畸形菇。

(2)食用菌栽培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多在25℃左右(但高温菇品种除外);出菇适宜温度一般比菌丝生长温度低。湿度可表现为栽培基料的含水量,一般为55%—60%,即干料与水的比例为1:1.2—1.5;在发菌和出菇阶段,湿度主要是指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其具体的测量方法是可以在菇棚内悬挂干湿度计来测定。发菌期要求湿度在70%左右;而出菇期空气湿度要求在85%—95%,但不能低于65%,否则会影响子实体的形成,但如果湿度高于了95%,就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3)食用菌栽培需要适宜的酸碱度(PH值)。大多数食用菌喜欢偏酸环境。菌丝生长适宜的PH值为5—5.5,如大于7时则菌丝生长缓慢,大于8时则几乎停止生长(但草菇除外)。我们在配制栽培料时加石灰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基料的PH值,使其偏碱(7.8-8之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污染;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缓冲菌丝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多数食用菌耐碱能力较强,在人工栽培可以加生石灰,但也有少数食用菌品种对碱敏感,如猴头菇、香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在人工栽培时最好不要添加生石灰或尽量少加。

‍‍

㈡ 猴头菇出菇阶段管理很重要,猴头菇出菇阶段怎么管理

为了创造适宜湿度的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必须对水分进行科学管理,并根据蘑菇大小、表面颜色、阳光气候等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喷水量。综上所述,沟灌的水面湿度高,不需要喷水。室内架栽,气候干燥时,微喷袋面;而在田间,蘑菇的微喷在搁板种植的洞口向下生长。喷水是否适度可以从蛰毛上观察到。如果蛰毛新鲜洁白,弹性强,说明湿度满足。如果蘑菇体蜡黄,刺毛不明显,生长速度慢,那么湿度不足,要多喷。喷水必须与通风相结合,使空气清新,子实体茁壮成长。栽培场地必须创造一个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85%~90%。

猴头菇是一种好氧真菌。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沉积过多,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抑制中部发育,进而出现珊瑚状畸形蘑菇。在这种饱和的湿度和静止的空气下,更容易变成畸形的蘑菇或被杂菌污染。为此,大田畦栽时,每天早上8点揭膜通风30分钟,待子实体长大后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但严禁直接从风中吹蘑菇,以免缩小。

㈢ 食用菌工厂化 菌菇房控制系统 是怎么个原理

食用菌工厂化专业控制系统
系统由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智能控制箱以及风机、制冷机、加湿器等外围设备构成。
控制方式灵活

● 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参数,智能控制箱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的自动运行

● 手动控制------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现场手动控制方式,任意启动各种各种模式。

● 集中监控------通过一根通讯线缆将每间菇房的控制箱串联起来送至监控中心的监控电脑,构成菇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并自动记录每间菇房的监测数据(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外围设备的工作状态,远程设定对每台控制箱的工作参数,自动报警提示并记录报警发生的时间及报警原因。

● 互联网监控------通过安装配套的物联网监控软件,我们在家或者出差,都可以通过英特网实时了解菌菇房的各种温度、湿度、CO2含量、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信息,让菌菇的生产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㈣ 平菇出菇过猛,如何管制不出

一、出菇期要做好哪些环境调控技术管理措施? 在平菇栽培的过程中,当菌丝生长满袋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袋内就会出现大量黄褐色水珠,这就意味着即将进入到出菇阶段。此时需要加强环境调控,做好出菇管理。这是种植平菇高产的关键期。在评估环境调控方面,主要包括一拉、三增和一防,具体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1.拉大温差 总体而言,平菇是变温结实型品种,适当加大温差可以有效地刺激出菇。当菌丝开始扭结时,要将温度降至15度左右。同时必须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将昼夜温差拉大到8~10度左右。这样才能促使原基分化形成,刺激出菇。如果是在秋冬和早春等低温季节,白天要注意增温保湿,夜间要加强通风降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拉大温差。如果在温度高于20度的高温期间,可以采用加强通风和及时喷水的方式来降温。 2.合理调节湿度 平菇到了出菇关键期必须经常喷水,保证出菇场所的空气湿度充分。一般来讲,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95%之间最为合适。当培养料料面出现菇蕾后,必须采取保湿措施,向空中和地面喷雾。喷雾的原则是勤喷和少喷,根据空气的相对湿度来随时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喷水时不能直接喷向料面,否则特别容易造成死菇现象,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才能适当喷洒少量雾状水。 3.加强通风换气 在平菇出菇关键期,如果出菇场所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平菇的菌柄变长变粗,容易形成菜花状菇和大脚菇等畸形菇,所以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在低温季节通风的时候,一般中午12:00~1:00左右,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如果气温较高,通风换气应该在早晚进行,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时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强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影响平菇出菇质量。 4.适当增加光照 在平菇出菇管理中,当菌丝扭结的时候就需要增加光照,一般的原则是三分阳七分阴。因为散射光可以诱导早出菇,多出菇。但是如果光照强烈而且是阳光直射的话,容易造成晒死菇体的现象。出菇期间,如果处于黑暗状态下,光照不足,容易造成不出菇和出菇少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柄长盖小色浅的畸形菇。 二、平菇栽培不出菇的原因有哪些? 在平菇栽培过程中,如果出现发菌成熟的菌袋迟迟不出菇,或采过1~2潮菇的菌袋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比较常见,其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种可能。 1.料温偏高 平菇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的平菇子实体可以在3~35度的范围内生长。但是如果菌丝培养成熟的菌袋,料温高于出菇温度范围,则容易导致原基不易发生,从而出现不出菇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秋季栽培的低温型品种中比较常见。 2.环境不适 菌袋所处的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所在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比如说在春夏秋季高温季节栽培平菇,温度高于出菇温度,又或者在冬季低温季节栽培,温度低于出菇温度范围,都有可能导致不出菇或转潮后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 3.积温不足 在秋冬和早春时节低温栽培的时候,如果栽培的温度不够,菌丝长期处于缓慢生长状态,虽然发菌时间比较长,但是有效积温不足,菌丝心理成熟度不够,会导致迟迟不能出菇的情形。 4.水分不足 正常情况下,平菇出菇期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95%之间。培养料的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左右,如果发菌期培养料水分下降,或者菌袋表面湿水偏干,容易造成水分不足。另外如果在产菇期间大量消耗培养料的水分后,没有及时补充,也会造成水分不足,从而导致不出菇的现象。 5.病虫害影响 在平菇栽培过程中,不管是生料还是熟料,又或者是发酵料栽培,如果受到杂菌污染,不但会与平菇菌丝争夺养分,而且还会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平菇菌丝正常生长。并且当害虫侵入菌袋之后,会大量咬食平菇菌丝,造成平菇菌丝的正常生理代谢受阻,从而影响出菇产量和质量。 三、平菇栽培出现死菇现象该如何防治? 在平菇栽培过程中,除了不出菇以外,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那就是死菇。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具体来说,包括培养料含水量不适、用种不当、非定点出菇、袋装不紧、菇蕾过密、冬季喷水过勤、通气不良和农药危害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原因造成的死菇现象,其防治的措施并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对症下药。 1.培养料含水量不适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平菇生长对水分需求量较多,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比较高。因此,如果培养料水分不足,营养供给发生困难时,必须适当提高培养料的含水量,保证其控制在65%左右。同时在原基期和出菇期间,应采用剪袋口或解口,但不撑开的出菇方式,否则袋口因失水过多,容易造成出菇过少或死菇。 2.用种不当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过老或用种量过大,在菌丝尚未长满或长透培养料的时候,菌种部位就出现大量幼蕾,长成幼菇后得不到养分供应,特别容易造成萎缩死亡。所以,在生产上尽量选用长满菌袋10天左右菌龄的菌种,来解决用种不当问题。冬季采用大袋栽培平菇用种量一般为10%~12%,采用中袋栽培两头接种时用种量一般为8%~10%。夏季的时候菌种用量可加大至15%。 3.非定点出菇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目前栽培平菇一般采用4层菌种3层料的大袋栽培方式,其规格为25×50厘米。如果出现非定点出菇的现象,可以选用两头打透眼的方式发菌,或者采用两头接种17×45厘米规格的中袋栽培方式。另外,如果采用大袋微气孔发菌,可以在平菇菌丝封住菌袋两端并生长4~5厘米时,在菌袋两端的袋面上用小刀划几个小口,可以有效防止菌袋周身非定点出菇现象。 4.装袋不紧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在冬季栽培平菇时,一般采用生料或发酵料栽培,如果袋装不紧,加上翻堆检查对栽培带翻动,会造成菌袋和培养料局部分离,氧气供应不足,从而造成菇蕾死亡。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做好平菇培养料的装袋管理,要求培养料外紧内松,光滑、饱满、充实,不可出现褶皱和疙瘩,否则容易造成发菌不良,甚至感染杂菌。 5.菇蕾过密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菇蕾过密的特征是子实体紧密丛生,成堆集结,不能发育成商品菇,甚至出现死菇。这种情况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低温对子实体形成相对不敏感的品种;加强平菇生长期内的温度湿度管理,防止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在秋冬冷暖交替变化的季节。另外,如果一旦发病,在初期一定要提高管理温度,或打重水,控制病害发展。 6.农药危害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如果在原基期发生前,菌袋或菇场内喷洒了平菇极为敏感的敌敌畏等农药,或者是出菇场所内有浓度过高的农药气味,造成子实体死亡。一般出菇期不允许使用农药,转潮期可采用1:500倍多菌灵进行杀菌。同时可以采用高效氯氰菊酯烟剂防治害虫。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16小时后,需要及时通风降湿、干燥处理,防止出菇场所长期残留农药气味,提高菌袋的透气性,延缓转潮菇的发生速度。

㈤ 出菇管理中的温度如何控制

冬闲田栽培蘑菇,由于菇棚较架式栽培的矮小,因此保温性能较架式栽培的差,同时蘑菇属于恒温结实性的食用菌,温度的剧升和剧降会极大地影响产量,因此在出菇管理过程中要做好温度的控制,确保蘑菇的产量。
在秋菇前期和春菇的后期,常遇到持续高于20℃温度的影响,菇房向阳面要用芦苇、树枝、遮阳网等设置遮阳棚,中午应关闭门窗、通风窗,减少热气进入菇房,在菇房温度比室外温度高时,特别是深夜和清晨,应全部打开门窗及通风设置,加大通风量。而对于个别温度超过24℃以上的天气,要采用在菇棚顶喷水的方法降温。
在秋菇后期,当寒潮来临时应加强防寒保温工作,不让北风带着低温进入菇房,造成子实体开裂而变成“蛇皮菇”、硬开伞和死菇。菇房靠北一面要关闭门窗及通风设施,加设挡风屏障,严防北风进入菇房。中午外界气温较高时,适当去掉一些遮荫物,提高棚内的温度,有条件的菇房可以加温维持菇房适宜气温,以延长秋菇的产菇期,增加产量。

㈥ 食用菌菌种生产中污染杂菌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控制

在正常情况下,制作原种、栽培种或栽培袋的污染率在10%以下,各个环节和操作规范者,污染率只有1%~5%。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则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1)灭菌不彻底

这一原因特点是导致的污染率高、发生早,出现污染的部位不规则——培养基上中下均可出现杂菌菌落。这类污染常在接种培养3~5天后发生。灭菌不彻底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培养基原料的性质 不同原料导热性不同、微生物基数不同,灭菌所需时间也不同。因此,灭菌时要根据培养基的性质不同来掌握灭菌时间。常用的培养基原料与灭菌时间长短的关系是:木屑<草料<木塞<粪草<谷粒(表2-1)。

表2-6 冷空气排放程度与锅内温度、压力的关系

常压灭菌要注意,砌灶时锅体与灭菌室的相对位置要合理,最好把灶内四角砌成圆形,以便灶内均衡升温,同步灭菌,灶顶砌成圆拱形,利于冷凝水沿四壁下流而不打湿棉塞。锅小、水少、火力不足,也常是灭菌不彻底的常见原因。

⑥灭菌容量和堆放方式 以蒸汽锅炉送入蒸汽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锅炉汽化量与锅体容积相匹配,自带蒸汽发生器的燃煤、燃油或电热的高压灭菌锅,以每次容量200~500瓶(750毫升)为宜,常压灭菌灶以每次容量不超过1000瓶(750毫升)为宜。容量增大,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

锅内被灭菌物品的堆放形式对灭菌效果影响显着,特别是以塑料袋为容器时,这种影响更大。因为塑料袋受热后变软,如果装料不紧,叠压堆放,极易把升温前留有的间隙充满,不利于蒸汽的流通和升温,影响灭菌效果。塑料袋摆放时,应以叠放3~4层为度,不可无限叠压,锅大时要使用搁板。有条件的最好使用铁筐,装筐灭菌。

(2)封盖不严

这类污染出现在破损处。常出现在用罐头瓶作容器、以聚丙烯薄膜作盖的原种和栽培种中,用塑料袋作容器在折角处也时有发生。聚丙烯塑料经高温灭菌后比较脆,在搬运过程中,紧贴瓶口处或有折角处极易磨破,形成肉眼不易看到的沙眼,杂菌孢子侵入而导致污染。

(3)设备设施简陋引起灭菌后无菌状态的改变

本来灭菌后的菌种瓶(袋)已达无菌状态,但灭菌后的冷却和接种环境达不到洁净无菌,生产设备和生产环节分散,又往往忽略场地的大环境卫生,导致了污染。冷却过程中,随着料温的降低,瓶(袋)内气压降低,杂菌孢子随其内外气压的动态平衡向瓶(袋)内移动、定植。瓶袋外附有较多的灰尘(附着杂菌孢子),成为接种操作污染的污染源。

(4)接种物带杂菌

这类污染的特点是杂菌菌落先从菌种块上长出,杂菌的种类一致,通常成批量发生,且出现早,接种3~5天内就可肉眼鉴别。如一支被污染的母种会造成扩接后的4~6瓶原种全部污染;一瓶被污染的原种(有时肉眼难以发现)造成扩大后的30~50瓶栽培种的污染。这类污染要靠严格检查菌种质量来克服,不但使用前要认真检查,而且在培养全过程中要连续检查和观察,确保菌种纯度。

(5)接种操作污染

这类污染一般发生在接种口处,较接种物带菌和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发生晚,一般接种后7天左右出现。其污染主要是:接种室(箱)空气消毒不彻底;菌种瓶(袋)冷却时附在表面的杂菌;接种人员自身洁净度不良;违反接种操作规程等。需注意以下技术环节:

①不使棉塞打湿 灭菌码放时,棉塞切勿贴触锅壁;灭菌结束后要自然冷却,不可强制冷却;当冷却至一定程度后微开锅门,让锅内的余热把棉塞上的水汽蒸发;灭菌时,可同时灭菌一些棉塞,留接种时换下打湿的棉塞。

②洁净冷却 灭菌后的菌种瓶(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尘土的地面上冷却。冷却室使用前可用紫外线灯和喷雾相结合进行空气消毒。

③严格消毒 接种室(箱)使用前须严格消毒;接种操作人员须在缓冲间穿戴专用衣帽(定期洗涤);接种前要消毒双手。

④科学操作 接种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次接种不间断,一气呵成;接种过程要少搬动、少说话,以减少空气震动和流动;接菌室(箱)内绝对无菌的只有酒精灯火焰周围很小的范围,接种操作应尽量在这个小区内完成;拔棉塞时,不可用力直线上拔,而应旋转式缓劲拔出,避免外界空气突然进入而带入杂菌;接种室(箱)每次的接种量不宜过大;接种时,接种工具一旦触碰了非无菌物品,如种瓶外壁、操作台面等,不要再用来取种,须重新火焰灼烧灭菌。

(6)培养环境不洁或高湿

这种类型接种后污染率较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污染率逐渐增高。通常大量发生在接种10天以后,甚至培养基表面已长满菌丝后,才陆续出现污染。

(7)综合控制措施

①从有信誉的科研、专业机构引进优良、可靠的原始种,做到来源清楚、性状明确、种质优良,做好出菇试验,做到使用一代、试验一代、储存一代。

②按照菌种生产各环节的要求,合理、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厂区布局,配置专业设施、设备,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

③严格按照菌种生产的工艺技术流程进行选料、配料、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和质量检测。

④严格挑选用于扩大生产的菌种,任何疑点都不可姑息,确保接种物的纯度。

⑤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规范操作;生产场地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大环境的整洁状态。

⑥专业菌种场要建立技术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技术的准确到位,保证生产。

阅读全文

与食用菌工厂出菇阶段环境控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qq浏览器桌面小窗口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93
花盆收拾方法视频 浏览:515
如何克服陈列困难的方法 浏览:295
天然气着火后用什么方法灭火 浏览:387
赞呗简单制作方法 浏览:194
吉利汽车近光灯安装方法 浏览:369
湖南建筑工程钢筋除锈方法有哪些 浏览:762
选文描写方法有哪些 浏览: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视频 浏览:923
fs308剃须刀电池连接方法 浏览:741
青少年如何补肾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678
如何掌握正确解读观察数据的方法 浏览:579
家庭找对象最佳方法 浏览:616
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手术 浏览:712
荣耀手机的来电转接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36
腾讯手机权限设置方法 浏览:805
相片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274
写工作思路或方法如何提炼 浏览:280
网红大肚子杯吸管的安装方法 浏览:421
出牌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