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怎么注音
最早是直音法,用音相同的字注音,比如“活”注音“火”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2. 汉语拼音使用之前,古人用什么给汉字注音
主要的有: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
直音法:找一个与要被注音的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以前最常使用。如:笄,读若急,甜,音田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拼音,是名符其实的“拼音”。自东汉以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上字,代表用的声母,再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代表用的韵母和音调。如:田,徒[t]年[ian]切,东,德[d]红[ong]切
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是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国家法定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注音字母采用独体古汉字的笔画式符号,在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停用。如京,ㄐ丨ㄥ,中,ㄓㄨㄥ。
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8年正式公布实施的给汉语字词注音的方法,目前也称为为联合国规定的世界范围内标注汉语语音的国际标准,就是现在用的注音方法,不举例了。
3. 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有哪几种
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如下:
1、直音法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父音甫;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如肮。
2、读若法
即用打比方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读得像某字音”,如:宋,读若送;砉,读如华。
3、叶音法
为了诗歌押韵而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是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其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4、反切法
其是汉末出现的,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来注音的两个汉字;
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其关系可以公式表示为: 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3)古人常用注音方法扩展阅读:
1950年以后,在中国大陆地区,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
在台湾地区,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作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
注音符号在台湾省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要求熟练使用。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
4.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都怎么给汉字注音
1、直音法:找一个与要被注音的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以前最常使用。如:笄,读若急,甜,音田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拼音,是名符其实的“拼音”。自东汉以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上字,代表用的声母,再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代表用的韵母和音调。如:田,徒[t]年[ian]切,东,德[d]红[ong]切
3、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是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国家法定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注音字母采用独体古汉字的笔画式符号,在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停用。如京,ㄐ丨ㄥ,中,ㄓㄨㄥ。
5. 古代没有拼音,古人是怎么给汉字注音的
古代有韵书,用反切法注音。
隋唐时期开始科举选士,为了统一汉字发音、释义,政府颁发《韵书》,相当于今天的《新华字典》。
《韵书》用反切法注音,比如说“冬”字,反切法是用“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ong)两字合在一起注音,“冬”字的反切法注音为“都宗切”。
现代拼音注音为“dong”。
很蛋疼的注音法,先把所有字都认识了才能注音。
另外,代表韵母的字同时还要声调相同,比如“冬”字和“冬”字的韵母“宗”(ong)一样是平声。
现代拼音声调“一声平二声扬……”就来自古代的反切法。
6.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哪些
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有直音法和反切法。
1、直音法: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包括读如、读若法、譬况法和直音法。读若法就是拿相似的字音打比方,让读者自己猜出所注字的正确读音来。譬况法是采用的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字音的特征。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法: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古代采用直行的书写方式,故前字在上,后字在下)。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外国音标和外国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3、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7. 古代汉语注音的两种方法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注音的两种主要方法是直音和反切。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铺”字,东晋的徐邈注“音敷”,说明当时“铺”“敷”的读音相同。“曼”,徐邈注“音万”,说明当时“曼”“万”两字读音相同。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例如“东”字,《广韵》“德红切”,即取“德”字的声母和“红”字的韵母和声调切出“东”字的读音。
8. 关于汉字注音有哪些传统的方法呢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字,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和记忆的文字。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汉字的注音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光是流程下来的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汉字注音方法。在我国如今使用的是在传统拉丁字母基础上改良制定出来的汉字拼音注音方法。那么在古代,汉字的注音又有哪些传统的作用方法呢?
最后要提到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是直音法。所谓直音法指的是选用一个被注音与被注音汉字发音完全相同的汉字来注音,这种注音方法同读若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从注音方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相比读若法,直音法这种注音方法会更加精确一些。这样我们也不得不说一句,汉字的注音方法还真是源远流长啊。
9. 古代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意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
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需要注意的还有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元音āáǎàa ōóǒòo ēéěèe īíǐìi ūúǔùu ǖǘǚǜü)
(9)古人常用注音方法扩展阅读:
近代注音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1、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2、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3、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