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用取穴方法有什么
人体上分布的穴位很多,大体上可分为14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3类。凡归属于14经穴的穴位,称为经穴,我过古代已把361个穴位归属于14经穴,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其余历代发现的新穴,因没有归属于14经穴,但治疗某些病症有奇效,故称为“经外奇穴”。此外,那些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部位,而是以压痛点为穴的,称为“阿是穴”。
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分寸折量和指量法三类。体表标志与折量分寸的定位较为恒定、准确,指量法应用较方便但差异性也大,所以,临床取穴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选择应用。
体表标志取穴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定型的和动态的标志两类。定型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
甲、乳头、脐窝及各种骨性和肌性标志。如两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肋弓下缘平第二腰椎,两髁脊平第四腰椎等。动态的标志如各关节皮肤皱纹,经活动而出现的筋肉凹陷,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两耳尖直对取百汇;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等)。
分寸折量取穴法
将人体各部分分为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所以叫“分寸折量法”,又叫骨度法。这种方法不论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适用,并比较准确。
指量取穴法
在体表标志和分寸折量的基础上,临床取穴多以手指来比量。因为各人手指
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来量分寸,即通常所说的“同身寸”。术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别人的穴位,但要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适当的伸缩。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Ⅱ 太冲往下推还是往上推
向上推。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按摩此穴位是起到输送血液周流全身的作用,在按摩时一般是往上推,其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用温水清洗足部,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接着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住右脚第一跖骨江西的后方凹陷处,也就是太冲穴,沿着骨缝的间隙从下往上推。
3、反复推20次作用,然后换左脚继续按摩。
女性按摩太冲的作用:
1、排肝毒消火气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适量的按摩太冲,能够帮助周边血液流通,起到排肝毒消火气的作用,对肝火旺的人群有所帮助。
2、缓解耳鸣
首先人体出现耳鸣情况,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体内肝火旺盛引起的,这时按摩太冲穴能够对肝火有所排出,从而起到缓解耳鸣的作用,使人体耳聪目明。
3、辅助感冒
人体感冒状况在初期,有流鼻涕、咽喉疼痛等轻症,这时按摩太充血能够缓解身体不适症状,对感冒的恢复有所帮助,注意在按摩时先用热水泡脚10-15分钟,效果更佳。
Ⅲ 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太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大冲。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最低内侧神经。主治中风、眩晕、月经不调、痛经、黄疸、胁痛、癃闭等。直刺0.5-0.8寸。
(3)太冲定位方法常用扩展阅读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头痛头晕、疝气、失眠、肝炎、乳腺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血小板减少症、颈淋巴结核、肠炎、尿路感染、四肢关节酸痛、肋间神经痛、腰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
2、现代研究,针刺太冲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太冲对嗜酸性白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有报道针刺太冲、内关、素髎等穴,对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较好疗效。对青少年近视眼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Ⅳ 膻中,外关,阴陵泉,太冲这些穴位在哪里
太冲穴的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感觉动脉。
太冲穴的作用:太冲穴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可缓解人因生气引起的一些疾病。
阴陵泉是人体的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Ⅳ 太冲穴和足临泣穴在什么地方
太冲穴是人体的一个穴道,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太冲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Ⅵ 太冲穴怎样按摩
您好;
按摩方法:用刮痧板的一角对太冲穴反复进行按压,每次可按压100下。对人身体相当有好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Ⅶ 太冲准确位置在哪
太冲穴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按摩选穴: 取穴时,可取坐姿或仰卧姿势,用手指沿第1和第2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移动,以感觉到动脉跳动处就是该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按摩方法: 用拇指点按太冲穴,一压一放,持续按压,至有酸胀感为度。力度要保持均匀柔和,如果感觉按压时有疼痛感,则说明肝火很盛,可以多按一会儿。而对于盛怒中的人,则可以刮压该穴,能够迅速消解怒气。
Ⅷ 太冲往下推还是往上推
按照中医理论,太冲往下推还是往上推视个人需求而定。
因为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一般来说向上推或者向下推都是可以的,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决定,气滞可以往上推,血滞的话可以往下推。
太冲穴是人体的一个穴道,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太冲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具体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另外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或者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