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鳅怎么做比较好吃
摘要 您好,您咨询的问题我大概了解了,正在整理答案,请耐心等待哦
⑵ 请问野生的刺鳅能吃吗(又名:钢鳅)
野生的刺鳅是可以吃的,味道极佳。
⑶ 钢鳅鱼怎么能吃吗
这种鱼怎么说呢?以前可以吃吧,现在有的地方也能吃。这个味道应该比泥鳅还好一点。我们这边是不吃的。有的地方是吃的。
⑷ 请问各位大神沙鳅吃什么
沙鳅它属肉食性鱼类,平常最爱吃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
驯养条件
中华沙鳅驯养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在1.0~2.0米。放养前先将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干净,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千克/亩进行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还必须对池壁彻底消毒。具体消毒方法是将生石灰化水满池泼洒,消毒后在太阳下曝晒3~5天,消毒完毕后才可注水,同时应检查驯养池的进水闸和排水闸,修补好损坏的闸板和拦鱼栅。驯养期间注意水质的变化,溶氧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毫克/升左右,亚硝酸盐为0.01毫克/升以下。通常用水库、溪河、湖泊等地表水为好,如用自来水、深井水,则须彻底曝气后方可使用。
收集与运输
中华沙鳅野生鱼收集后应立即运输。考虑到江河野生鱼和池塘养殖鱼承受能力的差别,且中华沙鳅体表粘液较丰富,受到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使鳃堵塞而死亡,所以在收集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反复操作。中华沙鳅有两根眼下刺,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运输时最好使用塑料桶,若运输时间在1小时内,运输途中可不换水;运输时间超过1小时,必须配备充氧装置或者中途换水。运输途中必须随时注意充氧情况,避免氧气管和氧气头脱落导致充氧不足,同时注意观察其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并及时处理。天气炎热、气温超过25℃时,应在水中添加冰袋,将水温控制在20℃以下,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成活率,降低应激反应,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好水温再放鱼,在操作过程中带水操作并注意轻拿轻放,避免鱼体受到机械损伤。
饲料与投喂
野生中华沙鳅下池后开始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饲料水蚯蚓为主。投喂做到“四定”:一是定时,即每天投喂2次,每天8∶30和17∶00各投喂1次;二是定质,投喂新鲜饵料,保持饲料新鲜成分相对稳定,营养均衡;三是定量,即饲料的日投喂量为中华沙鳅总体重的4%~8%,投喂应以傍晚的一次为主,占总投喂量的65%左右,具体的日投喂量要视水温、天气、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在20~25℃时泥鳅食欲特别旺盛,日投喂量约为总体重5%~8%,水温高于30℃时中华沙鳅食欲减退,此时应少投喂或不投喂;四要定点,驯养期间使用竹篾制作饵料台,进行固定地点投喂,使中华沙鳅养成定点吃食的习性,便于观察摄食情况和清扫残饵,以防水质恶化。
驯养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注意水质变化,根据水质状况、透明度及水位变化情况定期换水,加注新鲜江水。中华沙鳅应激反应极强,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惊扰。换水时也不要过急。每30天检查1次生长及鱼病情况。中华沙鳅不喜强光,可在池塘水面上放泡沫板或在池底靠池壁处斜放水泥板等遮蔽物,供其躲避。
从上文大家可以知道这个中华沙鳅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一般要两百多元一斤,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的价位,吃餐新鲜的还差不多,它是食肉性的动物,爱吃水生昆虫这些,想养殖的朋友可以先学习上文的一些相关技术。
⑸ 鳅鱼钻豆腐怎么做
将油菜洗净,水发香菇切片后在开水锅里焯一下捞出备用;锅里加凉水,把整块豆腐和泥鳅放入锅中,水量以没过豆腐和泥鳅为准锅里加味精和食盐,盖上锅盖,开火将锅烧开10分钟后即可将豆腐整块捞出。
待豆腐凉后,将豆腐切成寸块;炒锅放入花生油,烧热后加葱花炒香后加入适量高汤,将豆腐块一起放入,锅开后将油菜和香菇放入,再开后水淀粉勾芡淋香油,装盘即可。
葱切段、姜拍松;泥鳅静养几天后洗净;锅内放入冷水,开小火,将豆腐放在锅中间,把泥鳅放在周围,待锅中的水慢慢加热,泥鳅就会往豆腐里钻;在泥鳅全部钻进豆腐后,将豆腐取出,放在汤碗中,灌上高汤,放入盐、胡椒粉、姜、葱、味精,蒸15分钟即可。
⑹ 泥鳅吃什么吃米饭吗
泥鳅不吃米饭,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 ℃ ,最适水温为22~28 ℃。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
(6)钢鳅食用方法扩展阅读:
泥鳅的分类:
1、青鳅: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
2、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泥鳅
⑺ 野生钢鳅生活习性
石钢鳅 ”生活在四川深丘地区第一种小鱼,繁殖力极强,无鳞,长度:4公分,直径:0.5公分,以蚯蚓、水虫为食,体态像泥鳅,但要比泥鳅小,当地人一般用油炸后食用,营养丰富,是补钙、增加营养之自然环保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