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寄怀的正确方法图片

寄怀的正确方法图片

发布时间:2022-07-20 03:05:45

Ⅰ 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

年代:宋 作者: 杨万里

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了。
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岩在何许,回首惠山亦无处。
又生万事不可期,快然却向常州去。

Ⅱ 《石灰吟》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石灰吟》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代表作品,于谦用石灰自比,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和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以及思想感情。

《石灰吟》原文为: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高洁的人品和杰出的人才比作石灰。高洁的人品就像石灰一样,要经历无数的磨砺和击打才能显露出它本来的真面目。而杰出的人才要为正义而献身,哪怕“粉身碎骨”,也要证明道义的不朽和道德的清白。

全文通俗易懂,意象新颖,诗风雄健,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

(2)寄怀的正确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于谦是明代着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奉命保卫北京,击败了企图灭亡明朝的瓦剌军队,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最后,于谦被政敌冤枉,惨遭杀害。他死后,家里一贫如洗。人民敬佩他的道德情操,千百年来,他的《石灰吟》经久不衰,为后人传颂。

Ⅲ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修辞手法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用笔极为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传递出来。

作品原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⑴
竹坞无尘水槛清⑵,相思迢递隔重城⑶。
秋阴不散霜飞晚⑷,留得枯荷听雨声⑸。[1]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⑵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
⑶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
⑷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⑸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2-4]
白话译文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4]

3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
这首诗当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当时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4]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诗人是在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Ⅳ 石灰吟中诗人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和赞美石灰呢

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出自: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石灰吟》。

原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寄怀的正确方法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Ⅳ 春日寄怀运用的表现手法李商隐

这首春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无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比较直露。李商隐这首诗,首联领起人事花事二题, “荣落”指人指花都可。
《春日寄怀》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Ⅵ 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原诗:

《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了。
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岩在何许,回首惠山亦无处。
又生万事不可期,快然却向常州去。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是作者路过无锡寄怀范、尤之作。

前两句通过借景抒情,反复的表现手法,表达想念好友却不得见的哀伤。

第三句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时光飞逝,万事不可琢磨。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和前面的哀伤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万事不可掌握的释然。

拓展资料:

1.诗词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比,虚实结合,正意反说,反衬,动静结合,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比喻,拟人,双关,反复,夸张,互文,设问,烘托、渲染,抑扬法,白描等。

2.诗人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着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着有《诚斋集》等。

网络_杨万里

Ⅶ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诗总的正确读音

竹林像屏障一样,一点灰尘也没有。
青青的栏杆下面池水荡漾。
碧绿的水波,高远的天空让我想了许多。
想起那催家兄弟。
一层层的城关啊,相隔了那么远。
越想越发愁。
更何况,天晚了,下霜了,风很凉。
池塘中还剩几个惨落的荷叶。
在秋雨的滴答下一直到天明。

Ⅷ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中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眼前的景物是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这一片悲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
【出处】: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阅读全文

与寄怀的正确方法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研究学霸学习的方法 浏览:649
写出常用的煮浆方法及特点 浏览:185
如何学初三英语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495
快速简单安全的减肥方法 浏览:933
常用硫酸制备方法 浏览:816
非淋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678
过滤烟嘴使用方法 浏览:551
脸部红血丝的治疗方法 浏览:329
双面羊绒的边如何缝制方法视频 浏览:754
脑血管堵塞手脚无力用什么方法治 浏览:534
贵州学习方法哪里学 浏览:409
变压器串连接方法 浏览:400
爱卫唾液试纸使用方法 浏览:626
鱼钩鱼线鱼竿的连接方法 浏览:246
一建各科内各种计算方法编制方法 浏览:578
葛藤蔓的种植方法 浏览:507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93
毛囊增生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569
99999999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333
蔚来汽车倒车刹车异响解决方法 浏览: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