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社会教育常用方法

社会教育常用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0 08:04:19

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有哪些

1、用生活取景法选取幼儿所需培养的社会技能 在进行幼儿社会技能培养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培养的内容与目标,并将这一内容目标明确地传达给幼儿,使之成为幼儿的学习目标。例如虽然现在幼儿园玩具大都十分充足,而且多采取分区活动方式进行游戏,避免了幼儿过多地因玩具发生争执的现象,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基本上很少看到幼儿争抢玩具。但老师在深入观察中仍然发现幼儿并未真正掌握与大家一起共同玩玩具的社会交往技能,理由是:在幼儿玩自带玩具时常常出现争抢、无法介入等缺乏交往技能的情形。在使用生活取景法选取社会教育内容时,除了创设模拟情景外,有时也用照片、录像等手段记录下幼儿平时的生活场景,用于社会技能培养活动中。...

❷ 社会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活动教学策略 一、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1 、《纲要》中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2001 年 7 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 中提出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是: “ 能 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 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不 怕困难, 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 老师和同伴. 爱集体、 爱家乡、 爱祖国。 ” 每个年龄段课程目标根据《纲要》总目标归为四大类 1. 自信心培养 2. 人 际交往 3. 行为规则 4. 民俗文化 2 、《纲要》中社会教育领域目标解读: 《纲要》将潜移默化作为社会教育的首要特点,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教育与其 他领域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 特别强调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 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师还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 接纳、 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同时把幼儿与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为 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 《纲要》 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复杂性和长 期性,要求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 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社会领域课程认识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 社会教育活动具体目标的确定 1 、要参照总目标,特别是年龄阶段目标制定具体活动目标; 2 、每个活动应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三个内容的教育,三者 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但对幼儿来讲, 重点是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一方面社会 行为比较具体直观, 另一方面社会行为是指最终的目标和结果, 从而形成良好的 习惯、性格,发展和谐的个性; 3 、避免空洞的说教,目标应具体到具体的行为。 4 、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依据。课程内容就是从幼儿出发,从幼 儿的生活出发。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社会领域教学的指导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三、社会教育领域教学指导方法 1. 实践练习法 这是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 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特点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 在生活事件、 生活活动中,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以形成和巩固或改变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实践练习 法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务、力所能及的园内公益劳动、待 人接物、解决矛盾和冲突等。 2. 调查法。 教师引导和启发幼儿针对社会环境、社会事物及社会现象的相关问题,通 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现社会现 象存在的状态,或是社会问题的原因,或是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幼儿社会教 育中的调查法,主要是解决“是怎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等问题。因此, 调查法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幼儿通过调查,对社会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较为具体 的认识。因此,调查法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 3. 参观法。 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 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教师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 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 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 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 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 4. 表演法。 教师有计划、 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 语言及表情去体验、 感受一定 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 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 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 比如: 大班社会活动 《传递微笑》 幼儿通过角色表演, 了解节日习俗、 体会传递微笑带给别人的快乐。 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 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 有 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5. 讲解法。 讲解法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让幼儿了解规则及 其意义,使幼儿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 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法不是幼儿社会学习 唯一的方法, 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讲解法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前提, 那就是依 靠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难把握事实、 道理或规则的本质。 教师的讲解有助于 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 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讲解应该是感性的、 生动的、 具体的, 关注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 6.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 流。 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 。 谈话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 有助于 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 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 一般说来, 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 7.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论题进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发散。幼儿园 社会教育中的讨论有两种性质,一是价值冲突型的讨论,如谁对谁错等;二是 多种求解可能型的,如我们如何帮助班上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这两种讨论的 相同之处是都有一个讨论过程。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首要作用是引导, 而不是 指导。教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应少问,多说,即表达个人见解,以此引发幼儿表 达个人见解,应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另外社会领域还有几种特殊的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运动。 它们是: 二、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 价值澄清法。 2. 移情训练法。 3. 观察学习法 4. 角色扮演法。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互相作用于具体的教学中,作为一线教 师应熟练掌握,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http://wenku..com/link?url=EXcFMmZ0GQ6d4mwBjjLiK0THPQwBl-_Oq3eaaOID1O 接下来,就以上几种方法谈谈它们的大致的教学模式:

❸ 求问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经常应用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是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引下,运用一定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手段、选择一定的形式作用于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在情感—社会性方面获得发展的过程,即达成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幼儿园社会教育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练习,具有实感性,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社会领域的教育方法体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一部分方法如实践法、调查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等是超越学科或领域界限的,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另一部分方法是社会领域教育的独特方法,如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等。

一、社会领域教育的一般方法

1.实践练习法

这是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以形成和巩固或改变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实践练习法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务、力所能及的园内公益劳动、待人接物、解决矛盾和冲突等。

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实践练习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活动本身。它蕴涵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时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不同的生活事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对幼儿具有兴趣和挑战性的生活活动与事件是实践练习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社会行为的实践练习是一个从熟悉到熟练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对某些社会行为的练习将延续人的终身。

2.调查法。

教师引导和启发幼儿针对社会环境、社会事物及社会现象的相关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现社会现象存在的状态,或是社会问题的原因,或是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幼儿社会教育中的调查法,主要是解决“是怎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等问题。因此,调查法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幼儿通过调查,对社会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较为具体的认识。因此,调查法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儿参与的调查不同于成人的调查。一方面在于调查的内容是浅显的、易于发现的、与生活直接相关的,蕴涵的关系应该是较为明了的。另一方面是调查手段以视觉感性的手段为主,看、问、听等是调查的重要方式。

3.参观法。

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4.表演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5.讲解法。

讲解法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让幼儿了解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法不是幼儿社会学习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师对幼儿的讲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讲解,还应该包括小组的和个别的讲解。讲解法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难把握事实、道理或规则的本质,或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达成目的的时间代价过高。教师的讲解有助于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或使幼儿真正掌握相关的内容。教师无视幼儿能力的过于深奥的讲解以及不顾幼儿兴趣的过于重复的讲解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讲解不是从道理到道理,而是经常需要例证。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讲解应该是感性的、生动的、具体的,关注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

6.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谈话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在谈话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幼儿进入谈话的话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使谈话围绕教育活动的目标进行。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

7.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论题进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发散。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讨论有两种性质,一是价值冲突型的讨论,如谁对谁错等;二是多种求解可能型的,如我们如何帮助班上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这两种讨论的相同之处是都有一个讨论过程。讨论法的前提是有一个可讨论的论题,这个论题要么是存在价值冲突,要么是有潜在的众多可能性。不然讨论难以展开和维持。有时,讨论变成了一般的谈话,主要原因就是论题不适宜于讨论,不具有讨论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题,而只是谈话的话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导。教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应少问,多说,即表达个人见解,以此引发幼儿表达个人见解,应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二、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价值澄清法。

它是由L.E拉塞斯等人合着的《价值与教学》一书系统阐述的。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尽管价值是相对的,个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输的,但是有理智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学会运用 “评价过程”进行此法的运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人和事的接触,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价值澄清”就是通过幼儿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诸于外部行动的过程。价值澄清有七个步骤:(1)让幼儿自由选择价值。(2)让幼儿从尽可能多的选择内容中选择价值。(3)让幼儿对各种选择过程及其后果进行思考再做选择。(4)让幼儿珍惜和重视自己的选择。(5)让幼儿会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求得大家认可。(6)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7)让幼儿重复自己的行动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使用价值澄清法,应强调幼儿价值建立通过幼儿自身的内部心理活动、内心情感体验,继而进行意志行动这么一个过程,一个由内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幼儿主动建构价值的过程。它重视幼儿价值行为表现在公众场合与个人独处时都能保持一致。但理论中最主要的不足在于它忽视了个体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在外部的教育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效果。对幼儿来讲,他们很难靠自己建立价值观,而是依赖于外部教育或外部环境的刺激,通过自己的认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确定价值的过程应该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引起幼儿内部心理活动矛盾冲突的过程。价值澄清法有澄清应答法、价值表决法及价值排队法等具体方法。

2.移情训练法。

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训练法首先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其次,移情发生建立在情绪识别与命名上。老师要从情绪辨别与情绪命名入手进行教育。第三,移情发生还得利用幼儿的自我中心,通过情感换位,让幼儿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训练中选择移情对象应变换身份、性别,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的人物移情,扩大移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第五,移情训练法应与情境演示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各种形式、方法相辅相成而使移情训练达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移情能力和对待移情训练的态度能影响幼儿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师使用移情训练法时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3.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由社会学习心理学家提出。其代表人物班图拉的核心思想就是观察学习。通过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个体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幼儿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认识与行为的方法,就是观察学习法。这种方法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观察学习法有三大优越性:一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幼儿可以立即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二是通过观察学习,可以激励隐藏在内心的行为倾向变为外部的实际行动。三是对行为模式的模仿可以改变、消除或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家对观察学习的过程具体分析为四个步骤,针对四个步骤对教师也有一些基本指导要求:

A注意。幼儿注意被模仿的行为模式。教师应当设计提供容易引起幼儿关注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应该有鲜明的特点或具有权威感等引人注目的特点。

B记忆。在幼儿注意和观察之后,脑中存入刺激留有表象记忆。教师要给幼儿记忆的机会,模式出现停留时间长一些,行为展示慢一些,清楚一些。

C行为复出。观察并记住了新的行为模式,在动机作用下再现有关模式行为。要使观察到的模式表现为幼儿自己的行为需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环境,提供条件让幼儿实践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尽管最初只是粗略的近似的行为。

D强化或调节。模式行为经常再现,需要受到强化刺激因素的影响。如果学习者看到模式行为受到他人奖励和赞赏或自己的模仿行为出现受到奖励,这是正强化出现,会增强幼儿产生模式行为的欲望,反之就会减少产生模式行为。“强化或调节”这一步发挥作用依赖于个体对奖、罚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良好的模式行为给予积极的态度与评价,产生积极的强化。如果对于不良行为模式教师就应设法抑制,就应把这种行为模式消除在内部表象转向外部行为的中介过程中。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色扮演就是幼儿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斯托帕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儿童扮演角色的活动对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实验证明,通过角色扮演法训练的幼儿可以通过承担某种角色,了解角色行为特点,设身处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依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和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❹ 家庭中社会教育的方法有什么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 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 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 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 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 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 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自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严而不厉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面讲了如何关心爱护的问题,这里再讲一下严格要求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让孩子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最后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否则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六、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孩子生活经验的社会知识都非常缺乏,不会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指点.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怎样做不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讲道理还不够,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因为孩子讲道理,只能讲几分钟或更长一点时间总不会很长,而且孩子接受这种说教也只能用耳朵听,听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影响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尊重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和楷模,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为此,做家长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来,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❺ 社会教育坚持什么的原则、方法

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是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引下,运用一定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手段、选择一定的形式作用于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在情感—社会性方面获得发展的过程,即达成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幼儿园社会教育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练习,具有实感性,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社会领域的教育方法体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一部分方法如实践法、调查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等是超越学科或领域界限的,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另一部分方法是社会领域教育的独特方法,如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等。

一、社会领域教育的一般方法

1.实践练习法

这是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以形成和巩固或改变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实践练习法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务、力所能及的园内公益劳动、待人接物、解决矛盾和冲突等。

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实践练习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活动本身。它蕴涵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时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不同的生活事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对幼儿具有兴趣和挑战性的生活活动与事件是实践练习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社会行为的实践练习是一个从熟悉到熟练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对某些社会行为的练习将延续人的终身。

2.调查法。

教师引导和启发幼儿针对社会环境、社会事物及社会现象的相关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现社会现象存在的状态,或是社会问题的原因,或是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幼儿社会教育中的调查法,主要是解决“是怎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等问题。因此,调查法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幼儿通过调查,对社会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较为具体的认识。因此,调查法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儿参与的调查不同于成人的调查。一方面在于调查的内容是浅显的、易于发现的、与生活直接相关的,蕴涵的关系应该是较为明了的。另一方面是调查手段以视觉感性的手段为主,看、问、听等是调查的重要方式。

3.参观法。

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社会领域的观察法主要是针对一个或两个社会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参观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参观的地点、对象和进行的步骤,制订好参观的计划。参观时要指导幼儿围绕参观目的进行观察感知。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对参观内容作小结,使幼儿对参观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4.表演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幼儿可根据这个主题自行确定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相应的角色。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表演总是指向特定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行为、情感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表演的主题和相应的角色,并为幼儿表演创设或引导幼儿共同创设特定的情景,为幼儿的表演提供相关的材料。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视等)。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5.讲解法。

讲解法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让幼儿了解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法不是幼儿社会学习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师对幼儿的讲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讲解,还应该包括小组的和个别的讲解。讲解法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难把握事实、道理或规则的本质,或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达成目的的时间代价过高。教师的讲解有助于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或使幼儿真正掌握相关的内容。教师无视幼儿能力的过于深奥的讲解以及不顾幼儿兴趣的过于重复的讲解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讲解不是从道理到道理,而是经常需要例证。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讲解应该是感性的、生动的、具体的,关注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

6.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它经常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互提问、对答。谈话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在谈话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幼儿进入谈话的话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使谈话围绕教育活动的目标进行。话题可以是教师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但任何话题一定要蕴涵社会教育的目标,并具有可谈性,即谈话能够深入下去。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谈话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

7.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论题进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发散。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讨论有两种性质,一是价值冲突型的讨论,如谁对谁错等;二是多种求解可能型的,如我们如何帮助班上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这两种讨论的相同之处是都有一个讨论过程。讨论法的前提是有一个可讨论的论题,这个论题要么是存在价值冲突,要么是有潜在的众多可能性。不然讨论难以展开和维持。有时,讨论变成了一般的谈话,主要原因就是论题不适宜于讨论,不具有讨论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题,而只是谈话的话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导。教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应少问,多说,即表达个人见解,以此引发幼儿表达个人见解,应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二、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价值澄清法。

它是由L.E拉塞斯等人合着的《价值与教学》一书系统阐述的。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尽管价值是相对的,个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输的,但是有理智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学会运用 “评价过程”进行此法的运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人和事的接触,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价值澄清”就是通过幼儿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诸于外部行动的过程。价值澄清有七个步骤:(1)让幼儿自由选择价值。(2)让幼儿从尽可能多的选择内容中选择价值。(3)让幼儿对各种选择过程及其后果进行思考再做选择。(4)让幼儿珍惜和重视自己的选择。(5)让幼儿会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求得大家认可。(6)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行动。(7)让幼儿重复自己的行动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使用价值澄清法,应强调幼儿价值建立通过幼儿自身的内部心理活动、内心情感体验,继而进行意志行动这么一个过程,一个由内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幼儿主动建构价值的过程。它重视幼儿价值行为表现在公众场合与个人独处时都能保持一致。但理论中最主要的不足在于它忽视了个体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在外部的教育条件下进行才能取得效果。对幼儿来讲,他们很难靠自己建立价值观,而是依赖于外部教育或外部环境的刺激,通过自己的认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确定价值的过程应该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引起幼儿内部心理活动矛盾冲突的过程。价值澄清法有澄清应答法、价值表决法及价值排队法等具体方法。

2.移情训练法。

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训练法首先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其次,移情发生建立在情绪识别与命名上。老师要从情绪辨别与情绪命名入手进行教育。第三,移情发生还得利用幼儿的自我中心,通过情感换位,让幼儿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训练中选择移情对象应变换身份、性别,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的人物移情,扩大移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第五,移情训练法应与情境演示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各种形式、方法相辅相成而使移情训练达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移情能力和对待移情训练的态度能影响幼儿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师使用移情训练法时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3.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由社会学习心理学家提出。其代表人物班图拉的核心思想就是观察学习。通过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个体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幼儿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认识与行为的方法,就是观察学习法。这种方法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观察学习法有三大优越性:一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幼儿可以立即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二是通过观察学习,可以激励隐藏在内心的行为倾向变为外部的实际行动。三是对行为模式的模仿可以改变、消除或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家对观察学习的过程具体分析为四个步骤,针对四个步骤对教师也有一些基本指导要求:

A注意。幼儿注意被模仿的行为模式。教师应当设计提供容易引起幼儿关注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应该有鲜明的特点或具有权威感等引人注目的特点。

B记忆。在幼儿注意和观察之后,脑中存入刺激留有表象记忆。教师要给幼儿记忆的机会,模式出现停留时间长一些,行为展示慢一些,清楚一些。

C行为复出。观察并记住了新的行为模式,在动机作用下再现有关模式行为。要使观察到的模式表现为幼儿自己的行为需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环境,提供条件让幼儿实践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尽管最初只是粗略的近似的行为。

D强化或调节。模式行为经常再现,需要受到强化刺激因素的影响。如果学习者看到模式行为受到他人奖励和赞赏或自己的模仿行为出现受到奖励,这是正强化出现,会增强幼儿产生模式行为的欲望,反之就会减少产生模式行为。“强化或调节”这一步发挥作用依赖于个体对奖、罚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良好的模式行为给予积极的态度与评价,产生积极的强化。如果对于不良行为模式教师就应设法抑制,就应把这种行为模式消除在内部表象转向外部行为的中介过程中。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色扮演就是幼儿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斯托帕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儿童扮演角色的活动对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实验证明,通过角色扮演法训练的幼儿可以通过承担某种角色,了解角色行为特点,设身处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于利他行为的产生。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是教育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育方法的确定和选择,是依据教育过程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根据条件和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艺术地运用于教育实践。

❻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要让孩子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要通过口头指导和行动指导,向孩子讲解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并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可以分为解释培养和习惯养成两个阶段。

开发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对孩子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和鼓励孩子的同伴交往,给孩子与同伴充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游戏不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交流机会,满足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比如在角色游戏《我是小主人》中,孩子通过扮演“主人”的角色来学习作为主人的职责和行为要求:照顾好客人;对别人有礼貌;

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专门性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根据本班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形式。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内容也比较系统和集中,教师对儿童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明显,也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儿童认识幼儿园、认识小朋友的教育活动,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一些儿童喜欢玩火,但又缺乏安全常识的状况,教师可以组织"消防队"等教育活动,帮助儿童认识"消防"这种社会劳动,认识消防员的工作特点,认识消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针对儿童霸道、不知谦让等行为,教师可以组织"我的好朋友"等教育活动,帮助儿童认识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等等。
综合教育活动
综合教育活动是教师组织儿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运用上课、游戏、参观、劳动等教育形式,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在综合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及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使儿童增进社会认知、产生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

❽ 社会教育应坚持什么和生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用案例说明,小错可以犯,但不能违法。自己选的路,自己承担后果。

❾ 幼儿社会教育领域有哪些基本教学方法

1、实践练习法

这是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的方法。

2、调查法

教师引导和启发幼儿针对社会环境、社会事物及社会现象的相关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相关材料,并针对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现社会现象存在的状态,或是社会问题的原因,或是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3、参观法

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

4、表演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

5、讲解法

讲解法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道理,让幼儿了解规则及意义,使幼儿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讲解法不是幼儿社会学习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与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谈话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一般来说,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

7、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论题进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发散。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讨论有两种性质,一是价值冲突型的讨论,如谁对谁错等;二是多种求解可能性的,如我们如何帮助班上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这两种谈论的相同之处是都有一个讨论的过程。

(9)社会教育常用方法扩展阅读:

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一:终身性。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活到老学到老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有意无意都必须接受终身受教育这个现实,而积极的接受和无意识接受以及消极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二:广阔性。社会教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会教育就到什么地方,这就是任何教育所不具备的也不可能实行的。但也是对专门教育最具冲击力的。

三:层次性。从人的年龄段来分,有婴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从人的地位和级别来分,有中央级;省部级;市级;县级。

四:多样性。社会教育的多样性是社会教育最清楚明显的特点,而清楚明显到了被忽视的地步,这不能说是社会教育的悲哀之所在,行业的不同,地位的差异,党政军社团之别等等所带来的工作.职责.任务的不同而形成社会道德品质上的不认同是最大的悲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幼儿园五大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会教育

❿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等。优缺点:调动孩子的潜能,师资水平不高。

(1)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主要有: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

虽然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学前教育”都对孩子有益处,甚至还会可能害了孩子。

目前,上面有不少机构打着“学前教育”的幌子,忽悠了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名,实则上课内容无非就是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知识,对孩子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学前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幼师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期间,孩子还将与其他孩子共同学习、交流、生活,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控力、自信心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对孩子将来上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踏上社会,都必不可少。

“师生比”是从数量上衡量教师能否满足学生(幼儿)需求的指标,表示的是平均每个教师能够教导学生的数量。比值中,学生数量越少,则师资的供给越丰富,反之则有可能存在师资供给的短缺。

学前教育不是拔苗助长提前学习,而是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为将来的正式学习做好准备,都能擦亮眼睛,挑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切勿“心急乱投医”,成了黑心教育的“韭菜”。

阅读全文

与社会教育常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快速富裕的方法 浏览:847
恒联豆浆机拆掉安装方法 浏览:936
创伤止血常用止血方法视频 浏览:512
券商复盘方法和技巧 浏览:244
如何在高一学会数学方法 浏览:569
怀孕胖怎么减肥方法 浏览:421
炸制猪耳朵片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406
治疗颈椎病最快的方法一周瘦10斤 浏览:75
小米6的云空间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4
什么方法可以联系到插件的作者 浏览:676
如何恢复快充方法 浏览:114
导航连接车载的方法 浏览:387
重复接地最佳方法 浏览:284
女性快乐器使用方法 浏览:296
研究媒介文化的方法 浏览:962
矩法度量常用的方法 浏览:223
小米六飞行模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16
如何在学校减肥的最好方法 浏览:90
电动车转把三速正确接线方法 浏览:814
快速减肥用什么方法 浏览: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