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针灸配穴常用方法有

针灸配穴常用方法有

发布时间:2022-07-14 06:11:25

A. 针灸并用的方法是

针灸并用方法 郁病治疗方法: 治则:理气解郁,养心安神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者,只针不灸,泻法。 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主穴: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总由心神失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原穴大陵宁心安神;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宽胸解郁。心之背俞穴心俞补益心气而安神;肝之募穴期门、原穴太冲疏肝理气以解郁,合谷配太冲为“开囚关”之法,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加减:肝气郁结:主穴+行间、肝俞→疏肝理气解郁。气郁化火:主穴+行间、内庭、支沟→清泻肝火,解郁和胃。忧郁伤神:主穴+百会、通里、日月→疏肝解郁、醒神开窍。心脾两虚:主穴+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阴虚火旺:主穴+三阴交、太溪、肾俞→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梅核气:主穴+天突、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心悸治疗方法: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 方义:神门为心经原穴,宁心安神以定惊悸,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通里为心经之络穴,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募穴,两对俞穴配穴可调补心气以定悸。 加减: 心阳不振:主穴+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 心虚胆怯:主穴+百会、胆俞→补心壮胆。 心脾两虚:主穴+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 阴虚火旺:主穴+劳宫、太溪→滋阴降火。 心血瘀阻:主穴+曲泽、膈俞→活血化瘀。 水气凌心:主穴+水分、阳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失眠治疗方法: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者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者补心壮胆,均针灸并用;阴虚火旺者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者平肝降火,痰热内扰者清热化痰,均只针不灸,泻法。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主穴)。方义:失眠一症,主因心神不宁。治疗首选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为治疗失眠之主穴;百会穴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宁神志;安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诸穴合用,养心安神,恰合病机。加减: 心脾两虚:主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心胆气虚:主穴+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阴虚火旺:主穴+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肝郁化火:主穴+行间、太冲、凤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痰热内扰:主穴+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嗜睡治疗方法:治则:交通阴阳,调神醒脑,胆经湿热者,只针不灸,泻法;湿浊困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方义:百会、四神聪位于头颅之巅,为醒脑之要穴,也为前人治疗昏困多寐的经验穴,印堂位于两目之间,重在调神;丰隆、足三里意在调理中焦,和胃安神。加减: 湿浊困脾:主穴+脾俞、三阴交→健脾利湿。 胆经湿热:主穴+主穴+胆俞、至阳→清利湿热。 气血亏虚:主穴+气海、心俞、脾俞→补益气血。 肾精不足:主穴+关元、肾俞→补益肾精。震颤麻痹治疗方法:治则: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颤,针灸并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用补法。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主穴)方义:本病病位在脑,病脏主要在肝。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部,通过督脉内入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脑、宁神、定惊;风池祛风,宁神定痉;合谷属手阳明,可通经络、行气血;太冲乃肝经原穴,可平肝熄风,与合谷相配为“四关”穴,可通行气血、调和阴阳;肝藏血,主筋,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养血柔筋,疏筋通络。诸穴合用,共奏柔肝熄风、宁神定巅之效。加减: 肝肾亏虚:主穴+肝俞、肾俞、三阴交→补益肝肾。 气血不足:主穴+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 痰浊动风:主穴+丰隆、中脘、阴陵泉→化痰通络。 震颤甚者加大椎,僵直甚者加大包,期门以除颤止僵。痫病治疗方法:治则:豁痰开窍,熄风止痫; 实证只针不灸,泻法; 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主穴:水沟、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方义: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宁神,长强属督脉督脉,鸠尾属任脉,两穴乃任督之络穴,合用能交通任督,调整阴阳,是治疗痫病的重要组穴;阳陵泉为筋会,配以筋缩可舒缓筋肉、解痉止抽;丰隆和胃降浊、清热化痰。诸穴合用共奏豁痰开窍,熄风止痫之功。加减: 痰火扰神:主穴+行间、内关、合谷→豁痰开窍、清泻肝火。 风痰闭窍:主穴+本神、风池、太冲→平肝熄风、豁痰开窍。 血瘀阻络:主穴+百会、太阳、膈俞→活血通络、醒神止搐。 血虚风动:主穴+血海、三阴交→养血柔筋、熄风止搐。 心脾两虚:主穴+心俞、脾俞→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肝肾阴虚:主穴+肝俞、肾俞、太溪→补益肝肾、潜阳安神。病在夜间发作加照海,在白昼发作加申脉通调阴阳,眩晕加合谷、百会祛风通窍。痴呆治疗方法:治则:补肾填精、健脑益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者以针为主,平补平泻。处方: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方义:本病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百会、四神聪均于巅顶,通过督脉内入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神开窍、健脑益智;肾主骨生髓,补肾即能生髓,太溪、大钟可补肾养髓,悬钟为髓之会穴,补之亦可补养脑髓、髓海得充,可健脑益智;足三里补益后天、生化气血以助生髓之源。诸穴合用,共奏益肾补髓、健脑醒神之效。加减: 肝肾阴虚:主穴+肝俞、三阴交→补益肝肾。 气血虚弱:主穴+气海、膈俞→益气养血。 痰浊中阻:主穴+丰隆、中脘→化痰通窍。 瘀血阻络:主穴+膈俞、委中→活血化瘀。癫病治疗方法: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者针灸并用,补法。痰气郁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者以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神门、丰隆、心俞、脾俞(主穴)。方义:心为神之舍,取心经原穴神门,心之背俞穴心俞调养心神、醒脑开窍;脾为生痰之源,取之背俞穴脾俞、胃之络穴丰隆健脾胃、化痰湿以治其本。标本同治,癫病当除。加减: 痰气郁结:主穴+中脘、太冲→调气解郁。 气虚痰凝:主穴+足三里、中脘→益气健脾。 心脾两虚:主穴+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阴虚火旺:主穴+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滋阴降火。 狂病治疗方法:治则:清心降火、宁心定志,只针不灸。痰火扰神、气血瘀滞用泻法。火盛伤阴者平补平泻。处方:以督脉、心包经腧穴为主。主穴: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方义:水沟、大椎均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与脑相通,二穴合用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风池接近大脑,能醒脑宁神;劳宫清心包而泻心火,安神定志;大陵为心包经原穴,可醒神开窍、宁心定志;丰隆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加减: 痰火扰神:主穴+中脘、神门→清新豁痰。 火甚伤阴:主穴+神门、大钟、三阴交→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气血瘀滞:主穴+合谷、太冲、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通窍醒神。面瘫治疗方法: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穴腧穴为主。主穴: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加减: 风寒证:主穴+风池→祛风散寒。 风热证:主穴+曲池→疏风泄热。 恢复期:主穴+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抬眉困难:主穴+攒竹。 鼻唇沟变浅:主穴+迎香。 人中沟歪斜:主穴+水沟。 颏唇沟歪斜:主穴+迎香承浆。中风(一)中经络治疗方法: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主穴)。方义: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均为督脉要穴,可调脑神、通脑络;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加减: 肝阳暴亢:主穴+太冲、太溪→镇肝潜阳。 风痰阻络:主穴+丰隆、合谷→化痰熄风。 痰热腑实:主穴+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 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益气活血。 阴虚风动:主穴+太溪、风池→滋阴潜阳。 口角斜:主穴+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主穴+环跳、阳陵泉、阴陵泉、凤市。 头晕:主穴+风池、完骨、天柱。 上肢不遂: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便秘:主穴+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主穴+中极、曲骨、关元。 足下垂:主穴+解溪、胫上。 中风(二)中脏腑治疗方法: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主穴:素髎、百会、内关。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素髎、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作用明显;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加减: 肝阳暴亢闭证:主穴+十宜、合谷、太冲→开窍启闭。 脱证:主穴加灸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 呼吸衰竭:主穴+气舍→益宗气、调呼吸。

B. 针刺治疗的选穴原则是什么

针刺治疗首先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再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腧穴组成针刺处方,运用相应的刺法进行治疗,也就是辨证施针的原则。在针刺处方中,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穴,有几个配穴。主穴一般是针对主证而设,相对比较固定;配穴多因兼证或伴随症状的变化而灵活加减。

(一)循经取穴

即在脏腑或经络辨证的基础上在与该脏腑所属或所络的经络上取穴。如治疗肝火上炎证,首先考虑在肝脏所属的足厥阴肝经或其所络的足少阳胆经取穴。

(二)局部选穴

针对疼痛、麻木等病证,于病变局部选穴。如肩痛可刺肩髃、肩髎、肩贞、肩井等。

(三)远端取穴

某一部位病变,可据经络循行路线,于其远端取穴。如咽痛可针合谷,目赤肿痛可针太冲等。

(四)巨刺选穴

巨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偏瘫初期,患肢尚无联合反应时,针刺健侧相应的肢体。

(五)分经主治

不同脏腑病证,可在相应所属经脉上取穴。如咳嗽喘促,可取手太阴肺经之太渊、鱼际、列缺等。

(六)俞募选穴

某一脏腑的病变,可选其相应的俞穴及募穴。如脾虚泻泄可选脾之俞穴脾俞及其募穴章门。

(七)原络选穴

某一脏腑病变,可选其相应原穴及络穴,原穴主治其所属脏腑病变,络穴可主治相互表里之脏和腑病。如肾虚腰痛可选肾之原穴太溪。手太阴肺之络穴列缺既可治肺之病变咳喘,又可治大肠热结腑气不通。

(八)辨证选穴

气虚证可选用膻中、气海、脾俞、中脘、足三里以益气;血虚证可选血海、膈俞、脾俞、足三里以养血;阴虚证可用太溪、复溜、三阴交、照海以养阴;阳虚证可用命门、气海、关元、三焦俞以温阳;痰浊证可用脾俞、肺俞、丰隆、太渊以祛痰;瘀血证可用膈俞、血海以活血;表证不解可用风门、列缺、大椎、风池以解表;里热不去可用合谷、曲池、风池、大椎以泻热;肝阳上亢可用太冲、行间、照海以平肝潜阳。

(九)子母补泻

十二正经的五输穴均可按五行进行分类。《难经六十九难》指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属木,木之母为水,木之子为火。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中,属于水者为其合穴曲泉,属于火者为其荥穴行间,为此,治疗肝之虚证当用曲泉,治疗其实证宜选行间。以此类推,治心之实证用神门,虚证用少冲;肺之实证用尺泽,虚证用太渊;脾之实证用间使,虚证用劳宫;肾之实证用涌泉,虚证用复溜。

C. 针灸配穴的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子午流注针法有两种,一为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或称日干子午流注;一为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或称时支子午流注。
(一)时支子午流注
时支子午流注,也称纳子法,纳支法。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有两种取穴法: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此方简便易行。另一种是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开穴的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在气血流经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补法,可以扶正补虚,使气血通畅。若本经为实证,则取子穴以泻之。
气血于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依次为胃、脾、心、小肠、膀胱、肾、胃、心包、三焦、胆,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周而复始。可记歌诀。见下表。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表12 气血流注十二经时辰表(点击观看动画)
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经脉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时辰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举例:在气血输注本经的时间,实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子穴泻之。如肺热咳嗽的实证,于寅时泻尺泽(水)。即金生水、水为金之子。虚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母穴补之。如肺虚气喘,于卯时补太渊(土),土生金,土为金之母。
如果补泻时间已过,或不虚不实证,或遇有急症,可取本经本穴或原穴。见下表。
时支子午流注补泻腧穴表
经脉 补 泻 本穴 原穴
腧穴 时辰 腧穴 时辰
肺(金) 太渊(土) 卯 尺泽(水) 寅 经渠(金) 太渊
大肠(金) 曲池(土) 辰 二间(水) 卯 商阳(金) 合谷
胃(土) 解溪(火) 巳 厉兑(金) 辰 足三里(土) 冲阳
脾(土) 大都(火) 午 商丘(金) 巳 太白(土) 太白
心(火) 少冲(木) 未 神门(土) 午 少府(火) 神门
小肠(火) 后溪(木) 申 小海(土) 未 阳谷(火) 腕骨
膀胱(水) 至阴(金) 酉 束骨(木) 申 通谷(水) 京骨
肾(水) 复溜(金) 戌 涌泉(木) 酉 阴谷(水) 太溪
心包(相火) 中冲(木) 亥 大陵(土) 戌 劳宫(火) 大陵
三焦(相火) 中渚(木) 子 天井(土) 亥 支沟(火) 阳池
胆(木) 侠溪(水) 丑 阳辅(火) 子 临泣(木) 丘墟
肝(木) 曲泉(水) 寅 行间(火) 丑 大敦(木) 太冲
在纳子法中,还有一种按时循经取穴,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属一经,即寅属肺,卯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未属小肠,申属膀胱,酉属肾,戌属心包,亥属三焦,子属胆,丑属肝。某经有病患,即于某时采用某经的经穴针刺治疗。如肺经有病,在寅时取肺经的穴位针刺。脾有病,在巳时针刺脾经的穴位

D. 配穴的方法有几种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E. 颈椎病的针灸取穴、配穴

针刺疗法
疗法①
取穴:颈丛点,副神经点。
手法:弹拨法,强刺激。
疗法②
取穴:主穴取天柱、大椎、风池、大杼、肩井、肩贞、列缺、合谷、外关、中渚,配穴,上肢麻木加外关。
手法:平补平泻。
疗法③
取穴:颈部夹脊穴(哑门至大椎穴之间作4等份,各等份交点旁开处,左右共6穴)。
手法:平补平泻。$nextpage
疗法④
取穴:阿是穴,若无痛点可刺大椎、天柱、百劳。
手法:平补平泻。
疗法⑤
取穴:主穴取风池、百劳、风门、肩井、肩贞、列缺、合谷、外关、中渚,配穴取肾俞、气海、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
手法:提插捻转,中刺激补法。
疗法⑥
取穴:阿是穴,手三里处反应点。
手法:平补平泻。

F. 颈椎病的针灸取穴、配穴

手足麻木这种现象通常与周围神经病变或是颈椎病有关的,需要查找一下病因,长期用同一种姿势有可能会出现手指的麻木现象的,必要时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如弥可保、维生素B12等治疗
意见建议:适当多活动,你还要注意正确的睡姿,枕头不可过高和过硬

G. 针灸疗法有哪些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

以下介绍几种肠胃病常见病症的针灸疗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中脘、太冲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胃俞穴。

[做法]脾胃虚弱者用补法,章门、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气犯胃则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十二指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气滞者,加太冲;水湿停留,加丰隆。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7日。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门;胁痛,加期门、阳陵泉;吐酸,加公孙、太冲;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寒证可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1~2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内关、太冲、公孙。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横、支沟;呕吐,加内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欲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补法,配合灸疗。视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运针l~2次,5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以后,对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温熨,借灸火温热刺激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艾叶性温,气味辛香,易燃,用作灸法的主要原料。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行气活血等防病保健作用。灸法还可以温补脾肾,回阳固脱。常用的艾灸法有温和灸和隔姜灸。

肠胃病常用的艾灸法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命门、身柱、脾俞、气海、关元、水泉、脊中、华盖、梁门、神阙、大椎、肝俞、三阴交、行间、中极。可选择3~4个穴位,并根据个人不同体质,辨证配穴。

艾灸疗法应注意: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绒条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根据不同的部位、皮肤厚薄、病情轻重、年龄和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灸法和炷数。颜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发生长部位不宜灸。皮肤有溃疡、伤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凡高热、急病、实证及阴虚发热者不宜用灸法。灸时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温度过高。轻者可以自行修复,数日后吸收结痂。重者须找医务人员进行消毒、包扎,以防感染。

H. 常用的针灸配穴方法有哪些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I. 针灸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哪五种手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J. 取穴法的方法有哪些

人体上分布的穴位很多,大体上可分为14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3类。凡归属于14经穴的穴位,称为经穴,我过古代已把361个穴位归属于14经穴,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其余历代发现的新穴,因没有归属于14经穴,但治疗某些病症有奇效,故称为“经外奇穴”。此外,那些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部位,而是以压痛点为穴的,称为“阿是穴”。

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分寸折量和指量法三类。体表标志与折量分寸的定位较为恒定、准确,指量法应用较方便但差异性也大,所以,临床取穴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选择应用。

体表标志取穴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定型的和动态的标志两类。定型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

甲、乳头、脐窝及各种骨性和肌性标志。如两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肋弓下缘平第二腰椎,两髁脊平第四腰椎等。动态的标志如各关节皮肤皱纹,经活动而出现的筋肉凹陷,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两耳尖直对取百汇;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等)。

分寸折量取穴法

将人体各部分分为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所以叫

“分寸折量法”,又叫骨度法。这种方法不论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适用,并比较准确。

指量取穴法

在体表标志和分寸折量的基础上,临床取穴多以手指来比量。因为各人手指

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来量分寸,即通常所说的“同身寸”。术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别人的穴位,但要根据对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适当的伸缩。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总之,在临床上只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适当地选择腧穴并合理地进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阅读全文

与针灸配穴常用方法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快速补血的食物和方法有哪些 浏览:836
产后女人如何丰胸方法 浏览:44
羊口蹄疫治疗方法 浏览:492
晕车怎么治有什么快捷的好方法 浏览:554
高周波使用方法 浏览:565
机械统计分析方法 浏览:281
脚气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浏览:255
质量方法中的现状能力分析图叫啥 浏览:846
2期梅毒治疗方法 浏览:303
山菍种植方法 浏览:281
说明方法举例子的术语是什么 浏览:173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 浏览:198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及技巧视频 浏览:359
固定式幕布安装方法 浏览:479
沥青路面纵裂的解决方法 浏览:488
调经需要哪些方法吃哪些药 浏览:540
自建房大门过门石安装方法 浏览:999
手摇式电脑使用方法 浏览:864
苹果6plus的闪光灯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66
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