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你看来,如何进行幼儿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善、促进所有孩子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强大而漫长的杠杆作用。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理念、目的、方法、技术都影响着教育对评价的定位。因此,幼儿园教育对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如何评价每个孩子的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教师对子女的评价要具体客观,不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主观印象或个人意志做事。例如,不能认为能力强的孩子什么都可以做,都是称赞和肯定。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有时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愚蠢的,甚至无视他们。他们经常批评和否定他们,但这也行不通。这么多年来,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2. 幼儿园老师在工作中最常用到学前教育评价方法是什么
(一)教师的语言应口齿清楚,语速适中。
1.幼儿园语言教育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水平,满足幼儿欣赏语言美的需要。因此,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要注意词汇、口语表达、讲述与朗诵儿童文学作品。在词汇方面主要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正确理解词义,并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能正确运用词。丰富幼儿的词汇,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小班的语言教育活动:拔萝卜。教师对“单一科目”教学活动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明确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达成教学目标。争对小班这个年龄段,语言课教师讲述为主,幼儿只需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教师讲“拔萝卜”的故事。可配以图片、幻灯、课件等辅助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要依照故事情节语言要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化,幼儿会沉醉其中。
(二)教师争对幼儿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言。
皮亚杰将语言看成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顺应和同化的适应过程。他将幼儿期分成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些类型的语言和行为特征。皮亚杰将语言发展看成是与幼儿逻辑思维、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齐不并进的,语言发展能够反映这些能力的发展水平。然而,当幼儿机体内部发生了变化,他就会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之前,将各种因素吸收自己的内部结构。根据他的理论,幼儿语言发展过程是由遗传、成长、和经验共同产生的。
1.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能感受和关心幼儿的爱护,并激发其爱老师、爱父母的情感,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在小班的教育中,教师要展现自己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融入幼儿的世界里。
2.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主动与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语言。在中班的教育中,教师要多与幼儿的交流在沟通中了解幼儿的内心活动。
3.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幼儿掌握语言,会用语言表达。在大班教育中,教师要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听幼儿说,在给予幼儿评价。
幼儿教师语言艺术性特点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又爱哭闹的幼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顺应幼儿的这一特点。
(一)在课堂上采用“趣”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学习。
可通过玩具、图片等一些教具来辅助教学。幼儿园中数学领域的教学有为突出“趣”化这一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与数、量、形、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学习活动,激励幼儿以自主的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去获得有关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主动构建数理知识,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习得一些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大班数学教育活动:数花片。对“单一科目”进行分析,此教学目标在于①让幼儿懂得数字8可以由不同的两个数组成②让幼儿能用语言表达8及其组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应准备教具来辅助教学。借助游戏的开场让课堂产生“趣”化。
(二)在课堂上采用“简”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简明易懂,教师避繁求简。
语言贫乏,干瘪无味,是幼儿教师口语的大忌。语言是一门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作为幼儿教师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力求语言的多样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用积极的语言去引导幼儿探索。幼儿的注意时间短,缺少抽象的思维能力。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多啰嗦。语言要简洁、流畅,即不含糊也不拖泥带水。说课是要围绕中心展开教学,用最短的时间将幼儿引入课堂的。
(三)在课堂上采用“激”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幼儿则尤为强烈。
1.概括性的激励是为了调节气氛,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没有具体的指向,比较适合小组和集体的鼓励。
案例:中班活动《猴子学样》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请你们猜猜它是谁,身体瘦瘦脸像人,耳朵眼睛特灵敏,爱把桃子当点心,树上树下真开心。”幼儿们马上一起回答说:“是猴子!”教师就笑了笑说:“好,那我们看看是不是猴子来做客啦?”接着师幼一起问:“猴子,猴子,是你吗?”当课件出示猴子的图片后,幼儿立即兴奋了,脸上扬起了快乐的笑容,激动地说:“我们猜对啦,就知道是猴子。”教师也马上附和他们说:“哇,你们可真聪明啊,一下子就猜对了,本领可真大,老师真我你们高兴。”
在《猴子学样》的活动中,教师运用集体表扬的方式既肯定了幼儿,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轻松欢乐的气氛,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体态语的激励
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师口头语的激励,教师的体态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通过脸部表情、手势、头部动作等向幼儿传达信息,从而传道授业解惑。适度、自然、协调的体态语,更易于幼儿所接受,师幼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的融洽。反之,夸张、做作的体态语,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幼儿教师是具有多种身份的,她不仅是幼儿的启蒙教师,同时她也是幼儿的好伙伴。如今,随着教育功能的深刻化,教学形式不断多样化与灵活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幼儿。我们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来与幼儿交往。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索。我们从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
3. 学前教育评价方法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方法,欢迎参考~
一、教师对幼儿评价要全面、恰当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和教师的接触最多,教师是幼儿最可依赖的,教师的评价对幼儿自我认识成长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比较全面恰当的。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提倡的幼儿教育是心中有儿童的教育,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不仅对全班幼儿要有整体的了解,而且对每个幼儿也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既要看到每个幼儿的长处,也要看到幼儿的不足,同时还要看到幼儿不断变化发展的一面。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个性特点,他们在性格上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有活泼的也有孤僻的;有的幼儿把自己全暴漏在教师面前,有的则需要教师通过活动观察、个别谈话以及家长交流,才能把握其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是比较准确全面的。
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依赖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体直观的,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评价幼儿的语言应简明易懂;评价方式应直观,让幼儿感觉到并能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是正面积极的,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教师要认识到,对幼儿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幼儿进步和产生继续努力的动机。为了激励他们,教师一定要对幼儿多实施正面的评价,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进步;加强对幼儿的纵向比较,使幼儿倍加对活动的兴趣,增加对自己的自信心,多说一些“你能行”、“你一定会做好的”等,要告诉幼儿的一些做法,和幼儿一起进行探索活动,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幼儿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中不断发展。
三、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是具体客观的
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或个人的意愿办事。如对一些能力强的幼儿,不能认为他们事事都行、样样都行,给与他们的都是表扬和肯定;而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有时往往看不到他们的进步,总认为他们最笨,甚至不理不睬,对他们批评、否定多,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不如别人。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对幼儿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孩子的关怀教育和爱应该是一样多,对每个幼儿的评价要全面和一分为二;对能力强的幼儿既肯定优点,也要找出不足,使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别人;对能力弱的幼儿要给予关注,随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同时还要告诉幼儿在哪些方面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做可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只要努力就会把事情做好。
四、学习国外的教育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在幼儿评价中的应用
成长记录袋是新兴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国外的舶来品。“你喜欢画画吗?”“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你在家里最喜欢干什么?” “你最喜欢玩什么样的玩具?”幼儿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在耐心倾听的同时把它记录下来,连同日常观察记录,幼儿的绘画及手工作品,一起放进一个有形的容器里,用以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这是对成长记录袋的一种通俗的理解。而从专业角度来看,成长记录袋是“儿童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益收集,用以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以及在特定领域中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成长记录袋就象用照相机来拍摄一组有主题的照片,记录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较好地体现了评价改革的新理念。我园教师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袋来描述 、评价和促进幼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它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用途,可以在幼儿评价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方法
4. 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是什么
您好: 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是指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幼儿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应符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易于为教师学习、练习、掌握和运用。幼儿发展评价过程和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鉴于对方法本身的介绍可参阅其他书籍,这里仅谈谈其在幼儿园的应用。; (1)观察法。 观察法按照观察的时空条件、目的、角度等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日记描述 描述观察; 然观察法 轶事记录 观察法 时间抽样; 抽样观察; 事件抽样 行为检核 情景观察法 (2)作品分析法。 教师和幼儿合作收集幼儿学年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描述、数学、美工和音乐作品,如绘画、泥塑、各种记录单、参观访谈的记录报告、幼儿自创的书写符号、叙述自编故事时的录音带、创编舞蹈时的录像带、一张反映几个幼儿正在合作探究某一实物时的摄影作品、集体创作或积木建构的照片、成人记录幼儿描述的故事或事件等等,把作品和教师的文字记录放在一起,可以帮助教师看出幼儿的发展形式,确认幼儿进步的情形。例如,大二班进行测量活动时,要求幼儿将自己的测量情况用图画、数字记录下来,教师发现一个幼儿的记录单上画了一把尺子,尺子上还标明了许多数字,但数字的排列是无序的。于是,教师进行分析,幼儿记录单上出现的情况反映出两种可能:一是幼儿对尺子这种工具不够熟悉,尤其是对尺子上的刻度不清楚;二是幼儿本身对自然数列掌握不清楚。基于这种分析,教师可 在下面的活动中安排适宜的材料或活动内容,来帮助幼儿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对托、小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时,由于幼儿的想法和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动作来反映的,所以对幼儿的作品或拍摄幼儿行为的相片进行分析,就更能形象地说明幼儿发展的情况。 (3)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与幼儿面对面的交谈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谈话法可分为直接问答的谈话(一问一答)、选择答案的谈话、自由回答的谈话、自然谈话等。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可采用录音记录的方式保存资料,也可用图夹文的方式将谈话的内容记录、展示出来,供幼儿和教师、家长共同分享。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花时间和幼儿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是诱导幼儿说出想法的一种方法。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收集幼儿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例如,托一班新生问卷调查表(见附一)。 (5)档案评估法。 档案评估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融过程与结果为一体,兼容了多种具体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幼儿发展档案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幼儿活动的实际成品,它代表了每个幼儿努力的程度与有形的成就,它呈现出一段学习的历史。教师将一些观察记录的资料,如书面报告、讨论的对话、制作的成品、一幅图画等收集整理后,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做课程的修正,然后再进行评价。档案评估法把评价统整成学习历程的一部分,允许教师在幼儿发展档案中反映幼儿学习的偶发事件、学习的兴趣以及发现的喜悦。档案的资料可以真实地包括任何事物,它们有助于提供教师和幼儿一学期或一学年来所进行的学习过程的广泛图像。在档案袋里有幼儿针对某个话题或主题的讨论,参观或访谈的报告,也包括请家长根据教师设计的问卷进行反馈的信息,如幼儿的爱好是什么、喜欢吃什么、平时会和家人分享在幼儿园里的哪些事情等。在家长来园参加活动时,可以让幼儿和他们的父母讨论自己的发展档案。 希望对您有帮助!
5. 幼儿园教育的评价功能和评价方法
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界定,是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评价概念的理解将决定着教育评价知识体系的建构,对教育评价的实践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定义教育评价,但基本核心都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点:收集信息、判断、改进教育活动。因此,可以认为: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实践活动。
一、评价目的——为什么评
一般来说,课程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超值新品优惠狂享,超低价格捡漏,每日上新
广告
第一种: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
以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为目的的课程评价,要求在课程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即提出“为什么”,并尝试做出解释。它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调整性、促进性。这种评价过程既是研究过程的结果,不仅能发展和完善旧课程、开发新课程,而且会使评价者自身的专业文化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就是说,评价者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程问题的认识,形成新思想积累新的课程经验。
第二种:管理课程
以管理课程为目的的评价,一般以选择、推广课程与鉴定学前教育质量为其主要功能。
6. 幼儿评价方式方法
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是指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幼儿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应符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易于为教师学习、练习、掌握和运用。幼儿发展评价过程和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鉴于对方法本身的介绍可参阅其他书籍,这里仅谈谈其在幼儿园的应用。观察法。观察法按照观察的时空条件、目的、角度等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轶事记录是观察者在日常生活情况下,将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下是一位教师记录的实例:东东拿着穿线玩具玩,他先穿了一个椭圆形,一拉绳子,图形片漏了下来。他看了看绳子的尾部,又穿了一次,没拉到头时就停住了,他从绳子的尾部和头部两端拉起绳子,连续穿了三个图形片后,左手一拉绳子,三个图形片都漏了下来。他愣了一下,想了想,又穿了一个图形片,从绳子的两头拉起,尝试着把绳子的两头交叉打结,试了一会儿没有成功,他就拉着绳子的两头向身体内侧甩了起来,看着图形片绕着绳子上下荡着,头也跟着晃动起来。时间抽样是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记录预选行为是否出现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幼儿经常出现的行为,容易被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例如:观察内容:在幼儿自由游戏时每隔观察表格要预先准备好。表示幼儿合作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判断幼儿的游戏类型,在相应的空格里打“事件抽样是观察者事先确定观察目的,选择某种或某类事件作为观察的目标,在观察中等待该事件的发生并仔细观察记录事件全过程的方法。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在记录方法上,教师不仅可以采用行为分类记录方法,记录幼儿的行为是否已经发生,而且可以加入描述性记录。运用此方法时,教师要事先设计好观察记录表。行为检核是将要观察的项目和行为预先列出表格,然后检查行为是否出现,或行为表现的等级如何,并在所选择的项目上做上标记。行为检核是观察目的的具体体现,所以,这种方法可使观察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时,可以将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个行为检核表,一个阶段对全体幼儿进行核查,对核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幼儿个体或群体的发展情况。情景观察法是在教育的实际情景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评价者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的行为。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使用各种美工材料进行某个主题的创作活动时,就可以观察到不同幼儿使用工具的能力、美术技能、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表现。情景观察法可以和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用。?记录的方法。在幼儿发展评价中,常用的记录方法有以下几种:录音录像摄影等技术记录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来收集幼儿发展的资料是教师每天都要使用的。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WEIGHT: n>?教师要具有观察记录的意识。意识的沉淀会转化成习惯,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幼儿的行为或语言能使某个教师有所触动、有所欣喜,而对另一个教师来说则不值一提,或漠然视之,或充耳不闻。这说明教师对观察记录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对幼儿外显的行为或语言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而教师捕捉到幼儿外显的行为或语言后,再进行思考、分析并迅速地作出判断、选择、决策,转换成教育行为与幼儿进行互动,这一过程的速度对于不同的教师也有很大的差异。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有目的地去强化自己这方面的意识,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有关理论知识,渐渐养成习惯,使观察技能成为教师内在的素质之一。另外,教师也可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醒自己更便捷地进行观察记录,如将纸裁剪成适合自己使用的便条,用夹子夹起来,再用绳子将便条和笔穿起来挂在胸前,或放在口袋里,这样当观察到幼儿的行为或语言时就能马上进行记录。教师也可在教室内的不同区域放置一些告示贴(纸的反面上端有一条不干胶,可撕下来贴)和笔,在观察记录需要时能马上拿到工具,不至于到处寻找工具而贻误最好的观察时机或遗忘记录的内容,还可把记录好的告示贴贴在记录的区域内,供其他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情况。经过一周时间后,教师可以将告示贴进行整理,分类放进幼儿个人的档案袋里。</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o:p></o:p></SPAN></P>
7. 评价幼儿生长发育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评价指标及一些评价法如下:
(一)指数法
指数法利用数学公式,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关联,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本方法计算方便,便于普及,所得结果直观,应用广泛。常用指数有:
(1)身高体重指数,表示单位身高的体重,体现人体充实度,也反映营养状况。
(2)身高胸围指数,反映胸廓发育状况,借以反映体型。
(3)身高坐高指数,通过坐高和身高比值,反映人体躯于和下肢的比例关系,反映体型特点。可根据该指数大小,将个体的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和短躯型。
(4)BMI指数(bodymassindex,BMI,体重kg/身高m2),又称体重指数。近年来受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认为它不仅能较敏感地反映身体的充实度和体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响较小,与皮脂厚度、上臂围等反映体脂累积程度指标的相关性也高。我国已建立的“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别一年龄别筛查标准”,是BMI在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具体应用。l8岁时该指数≥24和≥28,可分别筛查为超重和肥胖。
(5)握力指数和背肌力指数:均利用肌力与体重的密切关系,借助单位体重的握力和背肌力校正体重的影响,分别显示上臂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比原指标更具可比性。
(6)肺活量指数:分别利用肺活量和体重、身高的密切关系,利用单位体重或身高校正肺活量,以更确切反映机体肺通气能力的大小。
由于身体指数存在显着的种族、域乡、性别、年龄和身高等差异,应结合专业知识应用,注意克服指数的机械性弱点。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能忽视身高因素。同性别、年龄而身高不同的儿童,身材高大而粗壮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样被评价为“体型匀称”。克服方法是利用年龄别身高标准,先筛出那些生长发育迟滞者。
②充分注意指数(尤其源自体格指标者)鲜明的种族、地区差异。
③大多数指数呈非正态分布。因此,最好依据百分位数法先将指数分若干等级,确定其等级含义。
(二)等级评价法
等级评价法是离差法(用于评价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现状的常用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利用标准差与均值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评价时将个体该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比较,以确定发育等级。 一般生长发育评价中,身高和体重是最常用的指标。个体的身高、体重值在判定标准均值±2个标准差范围内(约占儿童总数的95%)均可视为正常。但在均值±2个标准差外的儿童少年,不能据此定为异常;需定期连续观察,结合其他检查,慎重做出结论。个体的体重有升有降,易受内外环境影响。若儿童体重连续数月下降,则应先排除疾病再评价营养状况。
等级评价法亦可用于集体儿童的发育评价,称“等级百分数法”。医'学教育网|整理评价时先将两个班或两所学校所有学生的测量资料,分别按不同发育指标,采用统一标准,对照相应的等级评价标准,确定各个体的等级。然后,分别统计每项指标中各发育等级的人数占各班、各校整体的百分数(%)。由此,可通过分析两班间、两校间在该指标上发育“好”或“差”的等级百分数的高低,比较其发育状况。
等级评价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掌握,可较准确、直观地了解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高低。评价集体儿童时,所得结论不受两群体内部成员性别、年龄等差异限制。这是因为尽管两群体的成员组成不同,但评价时各个体都是按该指标各自的年龄、性别评价标准进行的;换言之,群体的等级百分数建立在个体等级评价的基础之上。等级评价法的不足之处是只能对单项指标进行评价,无法准确判断发育匀称度,而且其变化趋势在动态观察中不够直观。
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如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呢?经几年的实践活动,我觉得合理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一、教育的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
在开展教育活动前,必须要选择教育的内容,而科学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内容都是幼儿平时生活中最熟悉的,幼儿对它有亲切感,从而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从而让幼儿得到发现。
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因此,选择幼儿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有相关的意义,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尽量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的材料
当研究某些事物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幼儿的假想最好能够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所验证,不管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幼儿都会积极参到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应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的材料。
例如:在《蜡烛燃烧》中,我给幼儿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杯子,让幼儿想办法把燃烧中的蜡烛熄灭。在这个活动中, 幼儿肯定会假设许多方法,用东西把蜡烛盖住或是直接用嘴吹灭蜡烛。后者马上被实验的结果所验证,因为用嘴使劲一吹火就熄灭;而前者,幼儿必须用老师提供的杯子进行实验操作。于是他们用杯子盖住燃烧中的蜡烛,蜡烛便慢慢地熄灭了。实验证明了他们的假设,这样,幼儿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才能达到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的目的,并保持幼儿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
三、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老师在开展教育的活动中,如果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不用老师提醒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到活动中去的。因此我们也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也在注意以幼儿的兴趣为主,注意形式多样化,不仅要让幼儿看、听、说,更要的是让幼儿亲手自动手操作。
例如:在认识火的话动中,老师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自己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然后对火进行观察,从中认识火的颜色;接着用杯子盖住燃烧着的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从中获得燃烧的条件。这些操作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新事物
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优质的教育应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并保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态度,而科学教育活动也需要这样。
四、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把幼儿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1、把“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贯穿到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渐改变已经习惯的课程设计模式,变死板计划为灵活计划,以使幼儿在主动学习的同时,获得有益的、高质量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蜡烛燃烧》中,整个活动老师都是让幼儿自己在操作中认识真理,并不是一味地把知识强加于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挖掘真理,从而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2、“操作中学”还是“传授中学”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与传统常识活动的关键区别。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忽视培养幼儿掌握科学的主法,缺乏给予幼儿打开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
例如:有的教师习惯在幼儿操作之前亮出标准答案,操作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幼儿验证这个答案。而对幼儿来说,操作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他们是在尽情“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