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药品前处理常用的分离净化方法

药品前处理常用的分离净化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1 08:01:09

‘壹’ 前处理方法有哪些

样品前处理的发展趋势:减少甚至不用有毒有机溶剂;能适应处理复杂介质、痕量成分、特殊性质成分分析的要求;减少操作步骤;尽量集采样、萃取、净化、浓缩、预分离于一身。

‘贰’ 浅谈农药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技术

农药残留检测常用前处理方法汇总!
一、振荡漂洗法
将待测样品浸泡于提取溶剂中,若有必要可加以振荡以加速扩散,适用于附着在样品表面的农药以及叶
类样品中的非内吸性农药。
二、匀浆萃取法
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匀浆杯中,加入提取剂,快速匀浆几分钟,然后过滤出提取溶剂净化后进行分析。
有时为了使样品更具代表性,需加大样品量,这时可先将大量样品匀浆,然后称取一定量的匀浆后的样
品用萃取溶剂萃取。 尤其适用于叶类及果实样品,简便、快速。
三、索氏提取法
大多数农药是脂溶性的,所以一般采取提取脂肪的方法 ,将经分散而干燥的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等溶剂提取使样品中的脂肪和农残进入溶剂中,再净化浓缩即可分析 。
适用谷物及其制品、干果、脱水蔬菜、茶叶、干饲料等样品 。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提取效率高
,操作简便。
需要注意:提取时间长,消耗大量的溶剂必须考虑被测物的稳定性;含水量过高的水果蔬菜不宜作为分
析对象。
四、液-液萃取法
向液体混合物中加入某种适当溶剂,利用组分溶解度的差异使溶质由原溶液转移到萃取剂的过程
向溶液试样加入非极性或水溶性的溶剂,用振荡等方法来辅助提取试样中的溶质。适合液态样品,或经

过其他方法溶剂提取后的液态基质。常用非极性的溶剂有正己烷、苯、乙酸乙酯;常用的水溶性溶剂有

二氯甲烷、甲醇、乙、丙酮以及水。
注意: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特殊仪器,操作简便;常用到大体积的溶剂,而在振荡分配过程中则要控制
溶剂体积,费时费力,容易引起误差。
五、超声波提取方法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Ultrasonic extraction)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率的声波,利用空化作用产生的能量,用溶剂将各类食品中残留农药提取出来。
将样品放在超声波清洗机,利用超声波来促进提取适合液态样品,或经过其他方法溶剂提取后的液态基
质。适用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二氯甲烷,苯等, 简便,提取温度低、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

注意:超声波提取器功率较大,噪音比较大,对容器壁的厚薄及容器放置位置要求较高,目前仅在实验
室内使用,难以应用到大规模生产上。
六、固相萃取法
利用吸附剂对待测组分与干扰杂质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在层析柱中加入一种或几种吸附剂,再加入测样
本提取液,用淋洗液洗脱 。适用于分离保留性质差别很大的化合物 ;常用吸附剂包括氟罗里硅土,氧
化铝,硅藻土等 。
优缺点:操作简单,适用面广 ;有机溶剂的使用量较大,且不适于大批量样品的前处理。
七、固相微萃取法
1.固相微萃取装置主要由手柄和萃取头2部分构成,萃取头是涂有不同吸附剂的熔融纤维,选择的基本
原则是“相似相溶原理”;
2.用极性涂层萃取极性化合物,用非极性涂层萃取非极性化合物。集采集、浓缩于一体,简单、方便、
无溶剂,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3.若在样品中加入适当的内标进行定量分析,其重现性和精密度都非常好。
八、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利用超临界流体高密度、粘度小、渗透能力强等特点,能快速、高效将被测物从样品基质中分离 ,先
通过升压、升温使其达到超临界状态,在该状态下萃取样品,再通过减压、降温或吸附收集后分析,对
热不稳定、难挥发性的烃类,非极性脂溶化合物,二氧化碳,水,乙烯,丙酮,乙烷等 可进行族选择
性萃取,萃取物不会改变其原来的性质,萃取过程简单易于调节,萃取装置较昂贵,不适合分析水样和
极性较强的物质。
九、自制提取装置
将超声波的空化效能与固相萃取的特性结合起来。 超声波提取后,再通过固相萃取柱来纯化。适用于
浓缩样品中的物质、分离保留性质差别很大的化合物,或经过其他方法溶剂提取后的液态基质,常用试
剂水,乙烯,丙酮,乙烷等;吸附剂氟罗里硅土,氧化铝,硅藻土等,集合了超声波提取和固相萃取两
种方法的优点,适合多样品的同时处理需要定时清洗。
十、微波辅助萃取法
1.微波能是一种非离子辐射,它使分子中的离子发生位移和偶极矩,其中有机物受微波辐射使其分子排
列成行,又迅速恢复到无序状态。这种反复进行的分子运动,让样品液迅速加热;
2.微波穿透力强,能深入机体内部,辐射能迅速传遍整个样品液,而不使其表面过热。内部的分子运动
溶剂与样品液充分作用,加速了提取过程。适用于 土壤、食品、饲料等固体物中的有机物,植物及肉
类食品中的农残提取 简便、快速。
该法在缩短萃取时间和提高萃取效率的同时也使萃取液中干扰物质的浓度增大,加重了净化步骤的负担。
十一、加速溶剂萃取法
(ASE,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该法是在较高温度(20~2000C)和压力条件
(10.3~20.6MPa)下,用有机溶剂萃取 。
1.适用于固体和半固体样品;
2.在食品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
3.提取复杂的生物基质中有机氯农药;
4.处理中毒样品 ;
5.有机溶剂用量少(1g样品仅需1.5ml溶剂);
6.样品处理时间短(12~20min);
7.回收率好;
8.处理中毒样品,如氟乙酰胺、毒鼠强,更显示出其萃取快速的优越性,能为及时抢救赢得时间。
十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
(MSPD,m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 此技术使分析者能同时制备、萃取和净化样品
该技术包括在玻璃研钵中将键合相载体和组织基质混合,用玻璃杵将其研碎成近乎均质分散的组织细胞
和基质成分。组织与涂以C18或C3、C8的硅胶迅速混合产生半固体物质,将半固体物质填充于柱中。根
据不同分析物在聚合物/组织基质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洗脱。这样获得的萃取物在仪器分析前不需要再
处理。
1.特别适合于食品中药物、污染物及农残分析;
2.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固体样品;
3.对于很难匀浆和均质的样品,尤其适于处理。
十三、衍生化技术
通过化学反应将样品中难以分析检测的目标化合物定量转化成另一易于分析检测的化合物,通过后者的
?分析检测对可疑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叁’ 提取液的净化

净化(Cleanup)是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除去提取物中对测定有干扰的杂质的过程。净化是样品前处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用有机溶剂提取样品时,一些干扰杂质可能与待测物一起被提取出,这些杂质若不除掉将会影响检测结果,甚至使定性定量无法进行,严重时还可使气相色谱的柱效减低、检测器沾污,因而提取液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净化的原则是尽量完全除去干扰物,而使待测物尽量少损失。常用的净化方法有如下几种。

(1)液-液分配法

液-液分配的基本原理是在一组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某一溶质成分,该溶质以一定的比例分配(溶解)在溶剂的两相中。通常把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称为分配系数。在同一组溶剂对中,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不同的溶剂对中,同一物质也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利用物质和溶剂对之间存在的分配关系,选用适当的溶剂通过反复多次分配,便可使不同的物质分离,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这就是液-液分配净化法。采用此法进行净化时一般可得较好的回收率,不过分配的次数须经多次操作方可完成。

液-液分配过程中若出现乳化现象,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破乳:①加入饱和硫酸钠水溶液,以其盐析作用而破乳;②加入硫酸(1∶1),加入量从10mL逐步增加,直到消除乳化层,此法只适于对酸稳定的化合物;③离心机离心分离。

液-液分配中常用的溶剂对有:乙腈-正己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正己烷;二甲亚砜-正己烷等。通常情况下正己烷可用廉价的石油醚(60~90℃)代替。

(2)化学处理法

用化学处理法净化能有效地去除脂肪、色素等杂质。常用的化学处理法有酸处理法和碱处理法。

酸处理法用浓硫酸或硫酸(1∶1),将发烟硫酸直接与提取液(酸与提取液体积比1∶10)在分液漏斗中振荡进行磺化,以除掉脂肪、色素等杂质。其净化原理是脂肪、色素中含有碳-碳双键,如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叶绿素中含一双键的叶绿醇等,这些双键与浓硫酸作用时产生加成反应,所得的磺化产物溶于硫酸,这样便使杂质与待测物分离。

这种方法常用于强酸条件下稳定的有机物如有机氯农药的净化,而对于易分解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农药则不可使用。

碱处理法一些耐碱的有机物如农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可采用氢氧化钾-助滤剂柱代替皂化法。提取液经浓缩后通过柱净化,用石油醚洗脱,有很好的回收率。

(3)吸附柱层析法

吸附柱层析法是将提取液与目标物一起通过一根吸附柱,使他们被吸附在具有表面活性的吸附剂上,然后使用适当极性的溶剂来淋洗,将有机氯农药和杂质分离。目前常用的吸附剂有佛罗里硅土(硅酸镁)、氧化铝、硅胶和活性炭等。朱雪梅等(2002)用磺化法和佛罗里硅土柱层析法净化了含8种有机氯农药的水稻土样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许行义等(2003)研究了测定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时,硅胶柱和佛罗里硅土柱净化与磺化法的效果对比。

(4)凝胶渗透色谱

凝胶渗透色谱,又称为凝胶色谱或排阻色谱,是样品净化手段之一。凝胶渗透色谱(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y,GPC)的分离原理与通常使用的柱层析的区别主要是:通常柱层析是利用填料、样品和淋洗剂之间极性的差别来达到分离目的,而GPC则是利用化合物中各组分分子大小不同而淋出顺序先后也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即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使组分分离,而淋洗溶剂的极性对分离的影响并不起决定作用;淋洗时,脂肪、色素等分子量较大的杂质先被淋洗下来,然后目标化合物按照分子量大小顺序流出。GPC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和玻璃珠等,常用的淋洗溶剂有环己烷+二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丙酮等。由于GPC柱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分析成本,因此GPC正日益成为农药残留分析中的通用净化方法(Gonzalezetal.,2005;Smedsetal.,2001)。

‘肆’ 色谱法是样品净化的主要方法,按其分离原理和操作方式可分为哪些方法

色谱法按分离原理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 色谱和凝胶色谱法。色谱法的操作方式有柱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法。样品净化时最常用的是经典微柱色谱,也称固相萃取或液-固萃取法(LSE)。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快速,净化效率高。

‘伍’ 对固体样品的常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对固体样品的常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溶剂提取法 同一溶剂中,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度的不同将混合物组分完全或部分分离的过程称为萃取,也称提取。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浸提法 浸提法又称浸泡法。用于从固体混合物或有机体中提取某种物质,所采用的提取剂,应既能大量溶解被提取的物质,又要不破坏被提取物质的性质。为了提高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在浸提时加热。如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脂肪。提取剂是此类方法中重要因素,可以用单一溶剂,也可以用混合溶剂。 (二)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用于从溶液中提取某一组分,利用该组分在两种互不相溶的试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其从一种溶液中转移至另一种溶剂中,从而与其他组分分离,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通常可用分液漏斗多次提取达到目的。若被转移的成分是有色化合物,可用有机相直接进行比色测定,即萃取比色法。萃取比色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如双硫腙法测定食品中的铅含量。此法设备简单、操作迅速、分离效果好,但是成批试样分析时工作量大。同时,萃取溶剂常易挥发,易烧.且有毒性,操作时应加以注意。 盐析法 向溶液中加入某种无机盐,使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而从溶液中沉淀析出,这种方法叫做盐析。如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盐类(硫酸铵),特别是加入重金属盐,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在进行盐析工作时,应注意溶液中所加入的物质的选择。它应是不会破坏溶液中所要析出的物质,否则达不到盐析提取的目的。 化学分离法 (一)磺化法和皂化法 这是处理油脂或脂肪样品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残留农药分析和脂溶性维生素测定中,油脂被浓硫酸磺化,或被碱皂化,由疏水性变成亲水性,使油脂中需检测的非极性物质能较容易地被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提取出来。 (二)沉淀分离法 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在试样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除去,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掩蔽法 利用掩蔽剂与样液中的干扰成分作用,使干扰成分转变为不干扰测定的状态,即被掩蔽起来。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不经过分离干扰成分的操作而消除其干扰作用,简化分析步骤,因而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 色层分离法 色层分离法又称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在载体上进行物质分离的方法的总称。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吸附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此类方法分离效果好,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色层分离不仅分离效果好,而且分离过程往往也就是鉴定的过程。本法常用于有机物质的分析测定。 (一)吸附色谱分离 吸附色谱分离法利用聚酰胺、硅胶、硅藻土、氧化铝等吸附剂,经过活化处理后,具有适当的吸附能力,可对被测组分或干扰组分进行选择性的吸附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比如:食品中色素的测定,可将样品溶液中的色素经吸附剂吸附(其他杂质不被吸附),经过过滤、洗涤,再用适当的溶剂解吸,得到比较纯净的色素溶液。吸附剂可以直接加入样品中吸附色素,也可将吸附剂装入玻璃管制成吸附柱或涂布成薄层板使用。 (二)分配色谱分离 分配色谱分离法根据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的,两相中一相是流动的,称为流动相;另一相是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当溶剂渗透于固定相中并向上渗透时,分配组分就在两相中进行反复分配,进而分离。例如:多糖类样品的纸上层析,样品经酸水解处理,中和后制成试液,在滤纸上进行点样,用苯酚一1%氨水饱和溶液展开,苯胺邻苯二酸显色剂显色,于105℃加热数分钟,可见不同色斑:戊醛糖(红棕色)、己醛糖(棕褐色)、己酮糖(淡棕色)、双糖类(黄棕色)的色斑。 (三)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之间所发生的交换反应来进行分离的方法。根据被交换离子的电荷分为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该法可用于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待测离子,也可从样品溶液中分离干扰组分。分离操作可将样液与离子交换剂一起混合振荡或将样液缓缓通过事先制备好的离子交换柱,则被测离子与交换剂上的H+或OH-发生交换,被测离子或干扰组分上柱,从而将其分离。例如:可以利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法制备无氨水、无铅水及分离比较复杂的样品。 浓缩法 食品样品经提取、净化后,有时净化液的体积较大,被测组分的浓度太低,会影响最后结果的测定。此时需要对被测样液进行浓缩,以提高被测成分的浓度。常用的方法有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两种。 (一)常压浓缩法 常压浓缩法只能用于待测组分为非挥发性的样品试液的浓缩,否则会造成待测组分的损失。操作可采用蒸发皿直接挥发。如果溶剂需要回收,则可用一般蒸馏装置或旋转蒸发器。该法操作简便、快速,是常用的方法。 (二)减压浓缩法 减压浓缩法主要用于待测组分为热不稳定性或易挥发的样品净化液的浓缩,其样品净化液的浓缩需采用K—D浓缩器。浓缩时,水浴加热并抽气减压,以便浓缩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且速度快,可减少被测组分的损失。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多采用此法浓缩样品净化液。

‘陆’ 常见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使用范围

倾析:从液体中分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 分离沙和水

过滤: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 净化食用水

溶解和过滤:分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则不溶 分离盐和沙

离心分离法: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 分离泥和水

结晶法: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分液:分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 分离油和水

萃取:加入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分离 用庚烷
提取水溶液中的碘

蒸馏:从溶液中分离溶剂和非挥发性溶质 从海水中取得纯水

分馏:分离两种互溶而沸点差别较大的液体 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氧和氮; 石油的精炼

升华:分离两种固体,其中只有一种可以升华 分离碘和沙

吸附:除去混合物中的气态或固态杂质 用活性炭除去黄糖中的有色杂质

色层分析法:分离溶液中的溶质 分离黑色墨水中不同颜色的物质
(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1。分离与提纯的基本操作

操作名称
适用范围
实例
操作要点

过滤(溶液洗涤)
溶物与不溶物的分离
粗盐提纯
一贴二低三靠;加水洗涤溶液除去吸附的离子

结晶(重结晶)
固体、液体分离溶解性不同的固体可溶物分离
食盐溶液的蒸发结晶,KNO3和NaCl混合物的分离
加热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溅出,有较多固体析出时撤灯用余热将溶液蒸干

蒸馏、分馏
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
石油中各馏分的分离,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
蒸馏烧瓶要垫石棉网,内部加碎瓷片,温度计水银球放在支管口略下的位置,冷却水和蒸气逆向

萃取、分液
两种互溶液体的分离、两种不互溶液体的分离
用CCl4从碘水中分离出碘
分液漏斗装液不超过容积的3/4;两手握漏斗、倒转、用力振荡、反复,静置分层,分液

洗气
气气分离(杂质气体与试剂反应)
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溴水除去CH4中的C2H2
混合气通过洗气瓶,长进短出

渗析
胶体与溶液中溶质的分离
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
混合物装入半透膜袋中浸入蒸馏水中适当时间

加热
杂质发生反应
除Na2CO3中NaHCO3;
除去MnO2中的C
玻璃棒搅拌使受热均匀

升华
分离易升华的物质
碘、萘等的提纯

盐析
胶体从混合物中分离
硬脂酸钠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蛋清中加入饱和(NH4)2SO4

2。常见物质分离提纯归纳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分离方法

NaOH(Na2CO3)
Ca(OH)2
溶解、加试剂、过滤

NaHCO3(Na2CO3)
CO2
溶解、通入足量试剂、蒸发

Na2CO3(NaHCO3)

加热

NaCl(Na2CO3、NaHCO3)
HCl
加入足量试剂,蒸发

CO2(HCl、SO2)
饱和Na2CO3溶液
洗气

CO(CO2)
NaOH
洗气

CO2(CO)
CuO
加热

O2(CO2)
Na2O2
足量试剂充分反应

NaCl(NH4Cl)

加热

KI(I2)
CCl4
加热升华或加试剂萃取

Cl2(HCl)
饱和NaCl溶液
洗气

KNO3(NaCl)
H2O
重结晶过滤

Fe2+(Fe3+)
Fe
过滤

Fe3+(Fe2+)
H2O2
加入足量试剂

SiO2(CaCO3、CaO)
HCl
过滤

烷(烯炔)
溴水
洗气

气态烷、烯、炔(H2S、CO2、SO2)
NaOH溶液
洗气

苯(甲苯)
KMnO4酸性溶液
分液

苯(苯磺酸)
NaOH溶液
分液

溴苯(溴)
NaOH溶液
分液

甲苯(乙醛)

分液

甲苯(苯酚)
NaOH溶液
分液

苯酚(苯)
NaOH溶液、CO2
加NaOH溶液分液,取水层通入过量CO2,分液

溴乙烷(乙醇)

分液

续表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
分离方法

乙醇(水)
CaO
蒸馏

乙醇(NaCl)

蒸馏

乙酸(甲酸)
醋酸钠晶体
蒸馏

乙酸乙酯(乙酸、乙醇)
饱和Na2CO3溶液
分液

硬脂酸钠溶液(NaCl)
半透膜
渗析

硬脂酸钠溶液(甘油)
NaCl粉末
盐析、过滤

蛋白质(饱和硫酸铵溶液)
半透膜
渗析

硝基苯(硝酸)
NaOH溶液
分液

淀粉溶液(NaCl)
半透膜
渗析

甲烷(H2S)
NaOH溶液或CuSO4溶液
洗气

3。化学灼伤的急救措施

灼烧物质
急救措施

各种酸(浓硫酸、硝酸、冰醋酸等)
立即用水冲洗,接着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最后用水清洗,必要时涂上甘油。如果出现水泡,应涂上紫药水。

氢氟酸
先立即用流水长时间冲洗(15~30 min),然后用3%~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再涂上33%的氧化镁甘油糊剂或敷上1%的氢化可的松软膏。

各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等)
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2%的硼酸或2%的醋酸。


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1体积氨水(22.5%)、1体积松节油和10体积酒精(95%)的混合液涂敷。


立即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以中和生成的磷酸。然后用2%的硫酸铜溶液冲洗,使磷转化为难溶的磷化铜。再用水冲洗残留的硫酸铜溶液,最后按灼烧伤处理。切不可使伤口暴露在空气中或用油脂类涂敷。


用浸了甘油或酒精的棉球抹去污物,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再用硫酸钠饱和溶液湿敷。也可用4体积酒精(75%)和1体积0.5 mol·L-1的氯化铁溶液组成的混合液洗。不可用热水冲洗污物,否则会加重损伤。

4。常见气体的制备

制取
气体
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
装置类型
收集方法
注意事项

O2

CH4

NH3

2KClO3 2KCl+3O2
或2KMnO4K2MnO4+MnO2+O2

CH3COONa+NaOH Na2CO3+CH4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固体

固体
·
加热

排水法

向下排气法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装固体的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③先均匀加热,后固定在放药品处加热。④用排水法收集,停止加热前,应先把导气管撤离水面,才能熄灭酒精灯。⑤制CH4须用无水CH3COONa

Cl2

HCl

NO

C2H4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NaCl(固)+H2SO4(浓)NaHSO4+HCl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H3-CH2-OH CH2===CH2+H2O
固体+液体 液体+液体
·



向上
排气法




①同上①、③、④条内容。②液体与液体加热反应器内应添加碎瓷片以防暴沸。③氯气有毒,尾气要用碱液吸收。④制取乙烯温度应控制在170℃左右。⑤HCl要用水吸收(接倒置漏斗)

H2

C2H2

CO2

SO2

NO2

H2S

Zn+H2SO4(稀)===ZnSO4+H2

CaC2+2H2O―→Ca(OH)2+CH≡CH

CaCO3+2HCl===CaCl2+CO2+H2O

Na2SO3+H2SO4(1∶1)===Na2SO4+SO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FeS+H2SO4(稀)===FeSO4+H2S
固体

液体
·
不加热

向下排气法
或排水法

向上
排气法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使用长颈漏斗时,要把漏斗颈插入液面以下。③使用启普发生器时,反应物固体应是块状,且不溶于水(H2、CO2、H2S可用)。④制取乙炔要用分液漏斗,以控制反应速率。⑤H2S剧毒,应在通风橱中制备,或用碱液吸收尾气。不可用浓H2SO4

5。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7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6。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7。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不能用手接触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要将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砝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8。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再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代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 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液;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做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 cm~2 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7)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8)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19)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0)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1)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两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9。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柒’ 药品检验时,有哪些常用分析方法

1、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是药物分析检测中化学分析的基础方法,指的是称取一定重量的试样,用适当的方法将被测组分与试样中其他组分分离后,转化成一定的称量形式,称重,从而求得该组分含量的方法。

2、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法在药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将一种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化学反应完全时为止,然后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

3、PH值测定方法:

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用来表示溶液的酸度。用于pH值测定的装置称为pH计或酸度计,酸度计由pH测量电池和pH指示器两部分组成。

4、光谱技术:

光谱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频率对其要检测的药物进行辐射,在一定范围中的频率被一些物质接受的时候就会出现振动以及转动的状况。

5、化学发光技术:

在药物分析检测中,化学发光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技术方式,其主要就是基于化学检测系统中相关检测物的浓度以及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特定状况之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通过仪器对整个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进行检测,确定待检测的实际含量的方式就是一种痕量分析方法。

6、色谱法:

色谱法又称为“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以及分析的方式与手段。它主要就是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相态之下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分配,通过流动相对固定相中存在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操作,而在混合物中存在的不同物质会则会通过不同的速度基于固定相进行移动,进而实现分离的最终效果。

7、电泳法:

电泳法是生物技术及生化药物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检测范围广、操作简便并兼备分离、鉴定、分析等优点。

8、DNA扩增法:

DNA扩增技术属于PCR技术,可以把试管中的DNA样品的片段进行拓展,达到上百万倍左右,可以通过肉眼直接对其进行观察。

综上,药品质量的优劣关系着人民的用药和身体健康,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应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进行药物分析检测,为药品能否流通上市和提供用药提供依据。

‘捌’ 化学实验中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倾析:从液体中分离密度较大且不溶的固体 分离沙和水

过滤: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 净化食用水

溶解和过滤:分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则不溶 分离盐和沙

离心分离法: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 分离泥和水

结晶法: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分液:分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 分离油和水

萃取:加入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分离 用庚烷
提取水溶液中的碘

蒸馏:从溶液中分离溶剂和非挥发性溶质 从海水中取得纯水

分馏:分离两种互溶而沸点差别较大的液体 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氧和氮; 石油的精炼

升华:分离两种固体,其中只有一种可以升华 分离碘和沙

吸附:除去混合物中的气态或固态杂质 用活性炭除去黄糖中的有色杂质

色层分析法:分离溶液中的溶质 分离黑色墨水中不同颜色的物质

‘玖’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阅读全文

与药品前处理常用的分离净化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面部神经痛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浏览:607
无锡哪里有臭氧注射治疗方法 浏览:353
如何预防溺水的方法有多少种 浏览:671
dds精华使用方法 浏览:484
自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图片 浏览:24
如何不用手指指人的三个方法 浏览:50
沉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浏览:983
基金净资产的计算方法在哪里约定 浏览:397
怎么快速学习数学的方法 浏览:259
鉴定母牛发情常用哪些方法 浏览:11
学生党下横叉的快速方法 浏览:506
绿萝生虫子怎么办最快的方法 浏览:514
女性最佳取环方法 浏览:363
手机信号最强的方法 浏览:802
图片粘贴排版方法视频 浏览:373
抗疫和防疫的方法和技巧手抄报 浏览:75
小学生如何能快速答卷的方法 浏览:76
当体温升高时常用哪些方法降温 浏览:38
车窗抛物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604
盐水去头屑的最佳方法 浏览: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