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疑似狂犬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具体布骤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血尿常规、脑脊液、病毒分离等检查,具体步骤是抽血、接小便唾液、抽取脑脊液,制作标准用相关仪器检查。
② 狂犬病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提前检查出来呀比如验血等方式/////////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预防接种在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①传染源 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无症状带毒)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②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毒,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③易感人群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被病兽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60%。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④流行特征:本病为恒温动物的传染病,公布广泛,国内以家犬密度大的地方多见。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率略伺。患者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居多。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脑膜多正常。脑实质和脊髓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脊髓病变以下段较明显,是因病毒沿受伤部位转入神经,经背根节、脊髓入脑,故咬伤部位相应的背根节、脊髓段病变常很严重。延髓、海马、脑桥、小脑等处受损也较显着。
多数病例在肿胀或变性的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到1至数个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10μm 的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Negri body)。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顷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偶亦见于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内基小体为病毒集落,是本病特异且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但约20%的患者为阴性。
此外,唾液腺腺泡细胞、胃粘膜壁细胞、胰腺腺泡和上皮、肾上管上皮、肾上腺髓质细胞等可呈急性变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长的达10余年,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①前驱期 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倦怠、乏力、头痛、烦躁、恐惧、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50~80%病人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蚊走感。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本期持续1~4日。
②兴奋期或痉挛期 兴奋性增高,患者多神志清楚而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烦燥,对水、风、声、触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亦不一定早期出现。典型表现在饮水、见水、闻流水声或谈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故患者渴极畏饮,饮而不能下咽,常伴有声嘶和脱水。
怕风亦本病常见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可引起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常伴发呼吸辅助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植物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唾液分泌增加、体温可达40℃以上,心率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但病人神志大多清醒。随着兴奋状态加重,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日。
③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及咀嚼肌亦可受累。感觉减退,反射消失,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可迅速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约为6--18小时。
病程一般在6日以内,超过10日者极少见。
[诊断]
(一)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12~30×109/L不等,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2.免疫学试验
(1)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2)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3)病毒分离: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4)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病毒性脑炎、破伤风、格---巴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假性恐水症、接种后脑脊髓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一)一般处理 单间隔离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须严格消毒。
(二)加强监护 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3~10日内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肺气体交换障碍、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循环衰竭。因此,必须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三)对症处理 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四)高价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 高价免疫血清10~20ml肌注,也可半量肌注,另半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行疫苗接种。
(五)干扰素 可试用。
由于狂犬病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因此被病兽咬后的伤口处理和免疫预防实际是早期的非常重要的治疗。
①伤口处理咬伤后立即用20%肥皂水或0.19%新洁尔灭(不可合用)彻底冲洗伤口半小时,然后后75%酒精或2.5~5%碘酒涂擦2~3次,深部伤口可用浓硝酸烧灼,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
②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的应用
我国目前使用的是组织培养疫苗,要求每次注射抗原量不少于2.5国际单位,使用方法是:一般咬伤患者于0、3、7、14、30天各肌肉注射一安瓶疫苗。严重咬伤(头、面、颈、手指和多部位咬伤)或深度咬伤(大量出血、功能障碍或肌皮咬伤)除按上过程序注射疫苗外,还应使用疫苗的当天或前一天(咬后8小时内)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剂量按每公斤体重40国际单位(严重酌情增加至100国际单位)计算,50%在受伤部位浸润注射,其余进行肌肉注射,1~2日内分数次注完。血清使用前须作过敏试验,阳性者采用脱敏疗法。为避免血清对疫苗作用的干扰,应在第5针疫苗接种先后,再加强2针疫苗。
③发病后做好对症治疗,以求减少刺激减少痛苦,病人绝对卧床,避免不良刺激,输氧,补充血容量,鼻饲喂食喂药,镇静、解痉,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维护心血管和呼吸功能。
③ 怎样试验有没有犯狂犬病
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为100%,世界上仅有一例抢救过来了,但不具备推广价值。有些人称可治疗狂犬病是谎言。只要被咬了不管是否流血,都可能感染,都应尽快注射疫苗。另外被动物弄伤或被人咬伤还可能感染破伤风,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疫苗。破伤风的潜伏期 通常7 ̄8日,但也有短仅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或数年。
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是半个月到三个月,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在30-90天,超过1年者不足1%,个别可以达到14年、19(尽管经WHO验证的最长潜伏期是六年,但我国确实有潜伏期超过十年的病例存在。外国也有个别这样的病例报道)。
狂犬疫苗注射原则上是接种越早效果越好。但是,超过24小时注射疫苗,只要在疫苗生效前,也就是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之前人还没有发病,疫苗就可以发挥效用,但效果不一定好.对暴露已数日数月而因种种原因一直未接种狂犬疫苗的人,只要能得到疫苗,也应与刚遭暴露者一样尽快给予补注射,争取抢在发病之前让疫苗起作用,这时,前一针或前两针的接种剂量应当加倍。如咬伤严重,或有多处咬伤,或部位在头,面,颈,手的任何一处时还应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诊断 若有被狂犬病动物(咬人时已发病或对其脑组织作病理检查证实为狂犬病者,视其是否发病,又可取其脑组织作病理检查)咬伤史及典型症状(如恐水等)即可初步诊断。死后脑组织检查(内格里氏小体阳性、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或分离到狂犬病病毒)即可确诊。应与类狂犬病性癔病及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脑脊髓炎相鉴别。
对狂犬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或者实验室检验。
1、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诊断。
2、实验室诊断:脑组织内基小体检验;荧光免疫方法检查抗体;分泌物动物接种实验;血清学抗体检查;逆转录PCR方法检查病毒RNA。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约4-6周,最短和最长的范围可达10天-8个月),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潜伏期的时间从几天到数年不等,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
2、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发烧、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3、兴奋期:人类:患者各种症状达到顶峰,出现精神紧张、全身痉挛、幻觉、谵妄、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症状因此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4、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
症状 本病潜伏期10天至1年以上,最长可达6年,十多年的没有证据,一般为20~90天。临床分两型,兴奋型(典型)最常见,瘫痪型偶见。兴奋型又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持续1~4日,主要表现为局部感觉异常,在已愈合的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上有麻、痒或疼痛感,其远端可有间歇性放射刺痛,四肢有蚁走感,同时常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乏力、烦躁、恐惧不安等,继之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发紧。兴奋期持续1~3日,主要表现为怕水、怕风、怕声、怕光和兴奋不安,恐怖异常,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闻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的咽肌痉挛,因此常渴极而不敢饮,饮后亦无法下咽。微风、音响、触摸等亦可引起咽肌痉挛。痉挛严重者可伴呼吸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全身抽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亦亢进,表现为大汗、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增加。因不能饮水且多汗故常有脱水。体温常升高至38~40℃。神志大多清晰,偶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听等,但咬人者少见。麻痹期持续6~18小时。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出现各种瘫痪,其中以肢体瘫痪较为多见。亦可有眼肌、面肌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下颌下垂、口流唾液,同时亦可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昏迷,常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整个病程平均4日,一般不超过6日,超过10日者极少见。瘫痪型的前驱期同样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继之出现各种瘫痪,如肢体截瘫、上行性脊髓瘫痪等,最后常死于呼吸肌麻痹,本型病程可较长,约7~10日。
④ 有关狂犬病的
【概述】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诊断】
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治疗措施】
(一)一般处理 单间隔离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须严格消毒。
(二)加强监护 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3~10日内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肺气体交换障碍、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循环衰竭。因此,必须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三)对症处理 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四)高价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高价免疫血清10~20ml肌注,也可半量肌注,另半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行疫苗接种。
(五)干扰素 可试用。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延末梢神经和神经周围间隙的体液,向心进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和脊髓段,然后沿脊髓上行至脑,并在脑组织中繁殖,继而延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使唾液具有传染性。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脑膜多正常。脑实质和脊髓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脊髓病变以下段较明显,是因病毒沿受伤部位转入神经,经背根节、脊髓入脑,故咬伤部位相应的背根节、脊髓段病变常很严重。延髓、海马、脑桥、小脑等处受损也较显着。
多数病例在肿胀或变性的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到1至数个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10μm 的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Negri body)。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顷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偶亦见于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内基小体为病毒集落,是本病特异且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但约20%的患者为阴性。
此外,唾液腺腺泡细胞、胃粘膜壁细胞、胰腺腺泡和上皮、肾上管上皮、肾上腺髓质细胞等可呈急性变性。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一)传染源 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长的1年,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一)前驱期 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50~80%病人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蚊走感。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本期持续1~4日。
(二)兴奋期或痉挛期 患者多神志清楚而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烦燥,对水声,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亦不一定早期出现。典型表现在饮水、见水、流水声或谈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故患者渴极畏饮,饮而不能下咽,常伴有声嘶和脱水。
怕风亦本病常见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可引起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由于植物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流涎、体温可达40℃以上,心率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但病人神志大多清醒。随着兴奋状态加重,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日。
(三)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及咀嚼肌亦可受累。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约为6--18小时。
【辅助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12~30×109/L不等,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2.免疫学试验
(1)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2)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3)病毒分离: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4)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病毒性脑炎、破伤风、格---巴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假性恐水症、接种后脑脊髓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相鉴别。
【预防】
(一)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
1.大力宣传养狗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
2.野犬应尽量捕杀。
3.家犬应严格禁锢。并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4.狂犬或患狂犬病的野兽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严禁剥皮吃肉。
(二)伤口处理 主要为清创,立即用20%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彻底清洗伤口和搔伤处,至少20分钟,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也可用1%新洁尔灭液冲洗,以清除和杀死病毒。如有高效价免疫血清,皮试后可在创伤处作浸润注射。伤口不缝合。亦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三)预防接种 对兽医、动物管理人员、猎手、野外工作者及可能接触狂犬病毒的医务人员应作预防接种。原则上于1、7、28日各肌注狂犬疫苗1.0ml,而后每1~3年加强免疫1次。对被狼、狐、狗、猫等动物咬伤者,应作预防接种。其方法依伤情、疫苗种类、参照使用说明接种,与此同时加用免疫血清,效果更佳。
楼主:本人观点,按照你所叙述你应该不用担心,同时,你要给家里的猫狗注射疫苗,保证动物不带菌,在动物不带菌的前提下,被咬伤基本不会的狂犬病,最多也是的破伤风(^_^开个玩笑)。
⑤ 请教你关于狂犬抗体检测RFFIT的知识
1995年6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狂犬病研究室前主任蒋安立(HerryTsiang)博士专程访问本所,进行学术交流。双方达成在狂犬病毒研究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的意向。蒋安立博士最早明确提出在中国要解决狂犬病的防治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狂犬病检测中心
1996年2月,受蒋安立博士之邀,我室的严家新研究员去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学习狂犬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技术,带回了蒋安立博士赠予的许多资料和实验材料。
1996年3月,蒋安立博士再次专程访问我所。此后十余年里,蒋安立博士每年都要访问中国;其接班人Bourhy博士也多次访问中国,与我所共同开展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诊断试剂的研究,协助我所建立符合WHO标准的狂犬病检测中心,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共同向欧共体等机构申请科研课题经费等。
该论文的结果再次证明RFFIT的重复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不低于MNT(小鼠中和试验),同时具有更加快速、价廉、简便等优点,在大多数需要检测RV中和抗体的情况下可取代MNT。
1998年10月,由PRA(中法先进研究计划)支持、由蒋安立和Bourhy博士发起并组织的中法狂犬病诊断和控制培训班成功地在中国CDC传染病所(北京)举办(唐青主持)。我所的严家新和徐葛林参加了这次培训班。
本室产品曾四次送到法国巴斯德研究所WHO狂犬病参考与合作中心试用,结果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数次全国性狂犬病研讨会和学习班上,我们建立的方法和制备的试剂都获得了好评,在与国外试剂的大量现场对比试验中都证明效果相同或更好,而成本则大幅度降低。多年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不仅大量购买我们生产的检测试剂盒,还多次购买我们的单抗(原材料)用于相关研究。
我室制备的狂犬病毒检测试剂先后出口到法国、突尼斯、希腊、伊朗等国用于狂犬病实验室诊断,据用户反馈信息,我们的产品检测灵敏度优于国外同类试剂。
(本工作得到法国巴斯德研究所WHO狂犬病参考与合作中心主任HerryTsiang博士的技术指导和法国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公司(PMSV)的部分资助。)
在国内首先制备出抗狂犬病毒(RV)核蛋白(NP)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检测RV中和抗体的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方法,经与小鼠中和试验(MNT)比较,其重复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无显着差异。该方法在大多数需要检测RV中和抗体的情况下可取代MNT。
狂犬病目前在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严重问题[1-3],因而迫切需要建立和推广与狂犬病毒(RV)有关的各种快速、实用的检测方法。WHO专家委员会肯定并推荐将小鼠中和试验(MNT)和RFFIT作为检测RV中和抗体的两项基本方法[4],并建议在可能时尽量用RFFIT代替MNT,因前者更快速、价廉,且灵敏度与MNT相同。进行RFFIT需要有抗RV核蛋白(NP)荧光标记抗体。我们在国内首先试制成功此关键试剂[5]的基础上,建立起微量RFFIT方法,并对该方法的重复性、特异性和灵敏度与MNT进行了比较。该方法有希望在狂犬病的临床诊断、疫苗质量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项工作中获得广泛应用。现将有关实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BHK21/BSR细胞,已适应该细胞系的RV攻击病毒CVS株(ATCCVR959),以及已知中和滴度(IU/ml)的抗RV标准血清(批号I-1995-10-11)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HerryTsiang博士惠赠;接种RV疫苗(法国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公司生产的VERORAB或本所生产的RV疫苗)前后的人血清由本室肖鼎昌医生提供。
细胞培养基:D-MEM,GibcoBRL产品。Lab-Tak细胞培养载玻片,Nunc产品。Falcon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Opton荧光显微镜。抗RVNP荧光标记抗体参考标准品为法国巴斯德Sanofi诊断用品公司产品(批号6E022U),本文中简称pNF;本室自制的相应产品,本文中简称mNF,见文献[5];本文中未注明采用pNF的,均采用mNF。
组织培养RV的快速滴定按文献[5-6],待测RV样品经系列稀释后感染BSR细胞,细胞质内的包涵体(主要成分为RV的NP)的荧光可在24小时(固定毒)或48小时(街毒)后检测到。通常在低倍显微镜(160X)下检查20个视野(用Lab-Tak载玻片时),或8个视野(微量法,用96孔细胞培养板时)。滴度用Reed&Muench方法计算,用荧光灶单位(FFU/ml)表示。进行RFFIT时攻击病毒采用CVS株,病毒的最适攻击剂量为经24小时温育后能使80%的细胞感染(产生荧光包含体)的最高稀释度。
将固定量的CVS病毒与系列稀释的待测血清(包括已知滴度的参考血清)一起温育(体外中和反应),然后加入敏感细胞(BSR)悬液。经24小时温育后,细胞单层用丙酮固定,用荧光标记的抗NP抗体染色,以检测未被中和的病毒的存在(荧光灶)。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计算每种待测血清使固定量CVS病毒的FFU/ml减少50%的稀释度,然后与已知滴度的参考血清比较,计算每种待测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
将同一份CVS毒种分装保存于一70℃,在半年时间内6次重复用mNF和pNF平行测定其滴度,所得的结果相当稳定,相互间也无差别(对于病毒稀释度1103.5,t=0.445,P0.05;对于病毒稀释度1104.2,
t=0.353,P0.05,见表1)。此CVS毒种经测定在小鼠中的毒力滴度为5.5LogLD50/ml(Sm=0.4LogLD50/ml),可用作毒力参考标准品以换算未知样品在小鼠中的毒力滴度(根据未知RV样品与此参考样品在组织培养中用荧光灶单位(FFU/ml)表示的滴度的比值,可直接换算出其小鼠LD50滴度)。此CVS毒力参考品经24小时温育后能使80%的BSR细胞感染的最高稀释度为1160,此稀释度即用作RFFIT的最适病毒攻击剂量。
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提供的抗RV标准血清为参照,分别用RFFIT和MNT各4次重复测定参考血清A和B的中和滴度,结果见表2,这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间的差别均无显着意义(对于样品A,t=0 儿童棉鞋。444,P0.05;对于样品B,t=0。768,P0.05,),即可认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对接种RV疫苗前后的人血清样品52份,分别用RFFIT(平行采用mNF和pNF)和MNT测定其RV中和滴度(仅测定样品的中和效价是否大于0.5IU/ml)。在进行RFFIT测定时,采用mNF和pNF所得荧光抗体滴度之间的符合率(52/52)为100%,而RFFIT与MNT之间的符合率(51/52)则在98%以上,其中不相符的一份样品MNT定为阴性,经RFFIT复测滴度稍大于临界值(0.5IU/ml),为弱阳性(见表3);这也说明RFFIT的灵敏度可能略高于MNT。
同时用RFFIT和MNT对18份在不同时间采集自暴露后接种VERORAB疫苗者(编号37和45)或接种本所生产的RV疫苗者(编号121)血清样品的RV中和抗体滴度进行检测,结果用RFFIT和MNT测定同一份血清的滴度基本上是一致的,与相应的算术平均值相比较,绝大多数结果的变异范围都在25%以内(见表4)。
本室制备的mNF成本低廉,效果稳定,在上述应用试验中都与法国巴斯德Sanofi诊断用品公司相应产品pNF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完全相同,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WHO狂犬病参考与合作中心对这两种试剂进行的对比试验也得到相同结果(H.Tsiang,个人通讯)。
在应用抗NP荧光标记抗体的基础上建立的RFFIT方法,其原理和所得结果与MNT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所专一检测的都是特异性地针对RV的保护性中和抗体),而且比MNT更加快速(实验所需时间由14天降至2个工作日)、价廉,重复性更好,因此得到WHO的肯定和推荐[4],在国际上已成为最广泛接受的对MNT的替代方法。
Fitzgerald等[8]曾进行3个实验室的合作研究以比较MNT和RFFIT的重复性。在同一实验室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采用MNT所得结果的变异范围为67%-149%,采用RFFIT的变异范围为68%-146%。本文中分别用RFFIT和MNT各4次重复测定参考血清A和B的中和滴度,采用MNT所得结果的变异范围对样品A和B分别为81%-123%和78%-129%,采用RFFIT所得结果对样品A和B的变异范围分别为83%-120%和86%-116%。结果都证明RFFIT的重复性不低于MNT,而且这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间的差别均无显着意义。
Zalan等[9]将RFFIT方法微量化,即用96孔细胞培养板代替价格昂贵的Lab-Tak细胞培养载玻片。其优点是可同时处理大量样品,大大减少了试剂用量,而且观察结果容易并能减少判定上的误差。本文的结果也证明这种微量化方法优点更多,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果再次证明RFFIT的重复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都不低于MNT,同时具有更加快速、价廉、简便等优点,在大多数需要检测RV中和抗体的情况下RFFIT可代替MNT,有希望在我国狂犬病的防治和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
5.严家新,李承平,徐葛林,等.抗狂犬病毒核蛋白荧光标记抗体的制备和初步应用,《第四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武汉,1997,P110。
8.FitzgeraldEA,CabassoVJ,SmithJS,etal.(human)bythemouseneutralizationtest(MNT)(RFFIT).JBiolStand,1979,7(1):67.
-(RV)nucleoprotein(NP),(RFFIT)itsreprocibilty,(MNT).ntofrabiesinChina.
免责声明本文是作者在光明网卫生频道原创专栏内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⑥ 关于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预防接种在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①传染源 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无症状带毒)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②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毒,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③易感人群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被病兽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60%。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④流行特征:本病为恒温动物的传染病,公布广泛,国内以家犬密度大的地方多见。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率略伺。患者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居多。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脑膜多正常。脑实质和脊髓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脊髓病变以下段较明显,是因病毒沿受伤部位转入神经,经背根节、脊髓入脑,故咬伤部位相应的背根节、脊髓段病变常很严重。延髓、海马、脑桥、小脑等处受损也较显着。
多数病例在肿胀或变性的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到1至数个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10μm 的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Negri body)。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顷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偶亦见于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内基小体为病毒集落,是本病特异且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但约20%的患者为阴性。
此外,唾液腺腺泡细胞、胃粘膜壁细胞、胰腺腺泡和上皮、肾上管上皮、肾上腺髓质细胞等可呈急性变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10日,长的达10余年,多数1~3个月。儿童、头面部咬伤、伤口深扩创不彻底者潜伏期短。此外,与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关。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①前驱期 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倦怠、乏力、头痛、烦躁、恐惧、恶心、周身不适等症状。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50~80%病人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蚊走感。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本期持续1~4日。
②兴奋期或痉挛期 兴奋性增高,患者多神志清楚而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惧,烦燥,对水、风、声、触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亦不一定早期出现。典型表现在饮水、见水、闻流水声或谈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故患者渴极畏饮,饮而不能下咽,常伴有声嘶和脱水。
怕风亦本病常见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可引起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常伴发呼吸辅助肌痉挛而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植物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唾液分泌增加、体温可达40℃以上,心率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但病人神志大多清醒。随着兴奋状态加重,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等。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日。
③麻痹期 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及咀嚼肌亦可受累。感觉减退,反射消失,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可迅速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约为6--18小时。
病程一般在6日以内,超过10日者极少见。
[诊断]
(一)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12~30×109/L不等,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2.免疫学试验
(1)荧光抗体检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气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经元纤维的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狂犬病毒抗原。
(2)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则中和试验可见效价上升,曾经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体须超过1:5000方可诊断为本病。
(3)病毒分离:病人唾液、脑脊液或死后脑组织混悬液可接种动物,分离病毒,经中和试验鉴定可以确诊,但阳性率较低。
(4)内基小体检查:从死者脑组织印压涂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镜检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内基小体,阳性率约70~80%。
⑦ 如何检测狂犬病毒
目前还不能检测狂犬病毒,可以到疾控中心检查抗体。
⑧ 狂犬病十日观察法的原理是什么
狂犬病虽然患病率并不算高,却因为一旦发病死亡率便接近100%而令人闻风丧胆。关于狂犬病,有一种“十日观察法”,很多人听说过,却并不清楚其详情,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不靠谱的坊间土法。
其实,“十日观察法”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一种判断动物伤人时是否存在传播狂犬病毒风险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12月曾发布了特别针对东南亚的《狂犬病常见问题解答手册(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Rabies)》(下简称《手册》),在其中就提及了十日观察法。
(《报告》内页)
译:是否进行暴露后预防(即接种疫苗),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几条:伤人动物患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可能性、暴露的严重程度(见8. 3. 2节)、动物的临床特点及其免疫接种状况(尤指犬和猫),以及对其进行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可行性。所有确定为存在狂犬病风险的暴露都需要暴露后预防。
可见,动物的免疫接种状况,是“是否进行暴露后预防(即是否立刻接种疫苗)”的判断依据,而不是“可否实施十日观察法”的判断依据。
实际上,按要求接种疫苗的猫狗,并不会感染狂犬病毒;而人在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后三个月内,其血液中的抗体浓度,肯定能达到能够预防狂犬病毒感染的水平。因此,世卫组织才认为被按时接种且接种过两次以上狂犬疫苗的猫狗抓咬伤,或伤者本人在三个月内已经全程接种过狂犬疫苗的,可以不必再第一时间接种狂犬疫苗,只要正确处理伤口避免其他感染等问题即可。
从未接种过疫苗的猫狗,和接种过不论几次疫苗的猫狗,只要能够关起来观察十天的,都适用“十日观察法”。
⑨ 狂犬病的问题
狂犬病
人体症状
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
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在1971年有1个痊愈的病例。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病原体:导致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形,长度大约为200纳米左右直径为70纳米左右。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目前普遍认为狂犬病病毒有四个不同的血清型。狂犬病病毒抵抗力非常弱,在表面活性剂、甲醛、升汞、酸碱环境下会很快死去,并且对热和紫外线及其敏感。
临床分期和表现: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约4-6周,最短和最长的范围可达10天-8个月),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潜伏期的时间从几天到数年不等,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
2、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发烧、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3、兴奋期:人类:患者各种症状达到顶峰,出现精神紧张、全身痉挛、幻觉、谵妄、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症状因此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
4、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
病理: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中渡过潜伏期,后通过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然后沿着相同的通路进入脊髓,进而入脑,并不延血液扩散。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灰质大量复制,延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肤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
诊断:对狂犬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或者实验室检验。
1、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上面所述临床症状诊断。
2、实验室诊断:
脑组织内基小体检验;
荧光免疫方法检查抗体;
分泌物动物接种实验;
血清学抗体检查;
逆转录PCR方法检查病毒RNA。
预防和治疗:
1、控制野生动物间的传播;
2、通过投喂含口服狂犬疫苗的诱饵实现;
3、控制宠物间的传播;
4、为宠物强制性接种狂犬疫苗;
5、对易感人群预防性免疫接种;
6、为易于接触到狂犬病病毒的人群接种狂犬疫苗。
暴露后预防性处理:用3%-5%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或再用清水充分洗涤,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再用75%乙醇消毒,继之用浓碘酊涂擦。局部伤口处理愈早愈好,即使延迟1-2天甚至3-4天也不应忽视局部处理,此时如果伤口已结痂,也应将结痂去掉后按上法处理;接种狂犬疫苗和在伤口附近浸润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血清。
血清的治疗方法始于1899年,有效的治疗时间是在被咬伤后24小时内。
狂犬病疫苗的制备方法有利用动物脑组织培养、和人体双倍体细胞疫苗(HDCV),动物脑组织生产的疫苗,人体免疫反应较大,可能引发脑炎。
△【犬症状】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和所有温血动物(人、犬、猫等)的一种直接接触性传染病。人一旦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犬咬伤,死亡率是百分之百。所以做为宠物的犬一定要注意狂犬病的免疫。患有狂犬病病犬的临床表现极度兴奋、狂燥、流涎和意识丧失,最终全身麻痹死亡。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5天,长者可达数月或上年以上,潜伏期的长短和感染的毒力、部位有关。
临床表现分两型:一是狂暴型,二是麻痹型。
狂暴型:分三期,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表现精神沉郁、怕光喜暗,反应迟钝,不听主人呼唤,不愿接触人,食欲反常,喜咬吃异物,吞咽伸颈困难,唾液增多,后驱无力,瞳孔散大。此期时间一般1-2天。前驱期后即进入兴奋期,表现为狂暴不安,主动攻击人和其它动物,意识紊乱,喉肌麻痹。狂暴之后出现沉郁,表现疲劳不爱动,体力稍有恢复后,稍有外界刺激又可起立疯狂,眼睛斜视,自咬四肢及后躯。该犬一旦走出家门,不认家,四处游荡,叫声嘶哑,下颔麻痹,流涎。此种病犬对人及其它牲畜危害很大。一旦发现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处死。
麻痹期:以麻痹症状为主,出现全身肌肉麻痹,起立困难,卧地不起、抽搐,舌脱出,流涎,最后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死亡。
预防:用灭活或改良的活毒狂犬疫苗免疫可预防狂犬病,其免疫程序是,活苗3-4月龄的犬首次免疫,一岁时再次免疫,然后每隔2-3年免疫一次。灭活苗在3-4月龄犬首免后,二免在首免后3-4周进行、二免后每隔一年免疫一次。
狂犬病对人的危害很大,人一旦被狂犬病病犬咬伤,如不在24小时之内注射疫苗,一旦出现狂犬病症状,死亡率是10O%)所以动物主人一定要按免疫程序定期给其他动物注射狂犬病疫苗,防止被犬咬伤。对于家养的大型犬一定要圈养、拴养,防止散养咬伤他人,人一旦被不明的犬咬伤后应立即到防疫部门进行紧急免疫。对于无主犬及野犬发现后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治疗:该病目前无任何药物可以治疗。
△【狂犬病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二、狂犬病病毒的抵抗力如何?
一般说来,狂大病毒的抵抗力并不强,可被日光、紫外线和超声波所破坏。强碱、强酸、高锰酸钾和碘酒等都可使其死亡,在1%福尔马林或70%酒精中很快死亡。干燥后逐渐失去感染力。
对温度作用较敏感,加势56℃时一小时,60℃时10-15分钟,100℃只2分钟均可使病毒完全死亡。但低温却是病毒的良好生存条件。在4℃时脑块中的病毒可以保存几个月,在-70℃时则于几年之内,仍能保持其传染特性。。
三、狂犬病的病毒有几种类型?
狂犬病的病毒有两种类型:
1.从病人及有病的动物中分离出的狂犬病毒,具有嗜神经、嗜唾液腺的特点,可使人或动物患狂犬病。其症状以疯狂为主,称为狂躁型狂犬病。
2.从中南美洲的蝙蝠分离出的狂犬病毒,感染了人和动物以后,可以患狂犬病。但其症状以瘫痪为主。称为瘫痪型狂犬病。这种病毒的特点是即嗜神经,又嗜内脏,侵犯力比较弱。但可借空气传播,在脑内形成内基氏小体不典型。
四、狂犬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狂犬病的传染源有两种。
1.患狂犬病的动物及得狂犬病的人
一切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但敏感程度不一,哺乳类动物最为敏感。在自然界中狂犬病曾见于家犬,野犬、猫,狼、狐狸、豺,獾、猪、牛、羊、马,骆驼、熊、鹿、象、野兔、松鼠、鼬鼠、蝙蝠等动物。禽类则不敏感。鸡、鸭鹅、孔雀等也可以发生狂犬病,但疾病的发展过程较慢,通常呈麻痹型。鸭对狂犬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只有29%可以出现神经症状,其中许多鸭子仍能存活。一切冷血动物如鱼、蛙、龟等可以抵抗狂犬病毒的感染。
在患狂犬病的人中,在其唾液中能分离到病毒,虽然由人传染给人的病例很少见到,但应引起注意,通过角膜移植的传染也有发生。
2.带有狂犬病毒的"健康"狗及动物
有些动物被疯狗咬伤后,并未发病无症状,不死亡。只是在唾液中存在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后人就得狂大病而死亡。而这个"健康"的动物仍然健在。这类隐性带毒动物占15.2%,家畜的带毒率不高,在狗当中以小狗为最多,这即是最为危险的传染源。因为这些常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比典型的疯狗还厉害。危害性最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五、为什么狗是狂犬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因为世界各地都有养狗的习惯,在动物中,狗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加之狗的流动性大,还具有咬人行为特点,所以狗就成了狂犬病流行中的主要环节。据统计,人被各种动物咬伤患狂犬病的比例为:被狗咬伤占80.07%,被猫咬伤者占9.25%,被狼咬伤占0.64%,被狐狸咬伤占0.03%,被农畜咬伤占0.64%。其中狗占的比例最高,所以说,狗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六、狂犬病有哪些传染方式?
狂犬病有下列三种传染方式:
1.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或被其舔粘膜而感染。狂犬病毒通过伤口和粘膜侵入神经而发病。这是主要的传染方式。
2.宰杀或剥皮当中不慎刺伤手部感染发病。据统计86例狂犬病人中,被咬伤者78人,宰杀狗剥皮刺伤手感染者8人。
3.经消化道感染。得狂犬病死的动物,被埋入地下,冬天被冻,被野狗或其他动物扒出,将肉吃掉,感染而得狂犬病。
七、患狂犬病的狗或猪及牲畜的肉,经加工制成熟肉。吃了以后能否被感染?
得狂犬病动物的肉煮熟后人吃了并不能得狂犬病,因为狂犬病毒经100℃的煮沸处理已经死亡,没有传染性。但是患狂犬病的动物禁忌宰杀,剥皮吃肉。为发防止剥皮或刀切过和刺伤手或使干裂的手感染,接触发病动物的血液和唾液是极易被感染发病的。
八、哪些人容易被感染狂犬病?
人一般都容易感染狂犬病,但是不同的人群感染的机会也不同。男性比女性多,14岁以下者多,约占总数的52%。在14岁以下人群中,男女比例为2.37:1。男高于女的原因,一般认为男性好动,外出的机会多、被咬伤的机会也多。5--14岁这段年龄的少年儿童,尤其男孩,表现好动,爱玩狗,逗狗,也爱寻衅,因此易被咬伤,这段年龄又称"事端年龄",易患狂犬病。
九、被疯狗和动物咬伤后,发病率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
被疯了的狗或其他动物咬伤后的发病率与如下的六个因素有关:
1.被咬伤的部位有关。在对1--14岁被咬儿童的流行中,咬伤部位的发病率为:头部占25.6%、上肢占29.7%、躯干占2.1%、下肢为27.8%,多处咬伤占14.8%。头部和四肢的发病率最高。
2.与被咬的先后有关。先被咬的比后被咬的发病的机会多,可能与被感染的病毒量多少有关。如某地一狂犬咬伤12人,其中先被咬伤的3人均发病死亡。
3.与伤口的深浅和伤口的数量有关。伤口深、伤口大和伤口数量多的发病率高。
4.与有无衣着有关。不穿衣服的发病最高;夏季穿单衣与冬季穿棉衣比,单衣的发病率高。这是因为沾有病毒的牙齿和唾液,经过衣服的擦拭后进入伤口减少了的缘固。
5.与伤口是否及时处理有关。伤口及时处理者,比不处理的发病率有明显降低。
6.与注射疫苗有关。被咬当日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并按全程规定注射者发病率最低。
十、狂犬病的流行和什么因素有关?
狂犬病的流行主要和下述三种因素有关。
1、人类狂犬病发病的多少主要和周围的养狗环境有关。由于狗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如养狗的很多,狗的密度增加,就极容易造成在狗之间的传染病流行,直接对人形成很大威胁,加大了流行的可能性。
2.与地区和季节有关。气候较暖的南方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狂犬病的流行。而北方寒冷地区,虽然一年四季均有狂犬病发生,但在天气较暖季节,由于衣着较少,其发病率高。而在寒冷季节,狗不愿外出,人又穿着棉衣其发病率就下降了。
3、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采取的预防措施有关。如当地政府大力捕杀野犬,或采取限制养犬措施,大大减少犬的密度,即可减少狂犬的流行。或规定养犬必须按期注射兽用狂犬疫苗,亦能有效的控制狂犬病的流行。
十一、狂犬病是什么样的发病机理?
在发病动物唾液中存有大量病毒,当咬人时,病毒侵入伤口而感染,在周围组织中繁殖。到一定程度,就沿着周围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脑。病毒的传人速度约每小时3毫微米。病毒到达脊髓背侧的神经根时,便开始大量繁殖。并侵入到脊髓的有关节段,在24小时内遍布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主要侵犯许多部位神经原。近来又证明,狂犬病毒,除有向心神经传播外还发现有离心神经传播,致使许多末梢神经组织受累。其中嗅觉神经受感染程度比唾液腺严重。从死者的心肌、骨骼肌,肺、肝、肾等内脏中,亦可分离到病毒,可能与离心传播有关。患者许多脏器均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十二、什么叫潜伏期?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长?
任何传染病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病,这段时间就叫潜伏期。
狂犬病的潜伏期波动最大,可从6天、12天到1年或5年以上,最短的6天最长的可达10年,甚至还有极特殊的长达30年至40年。据统计,约有84、4%的病例潜伏期为12--99天。
十三、狂犬病有哪些症状?
狂犬病的症状可分为:前驱期。狂躁期。麻痹期三个阶段。
前驱期:发病初,小儿常说头疼、不安,有恐惧感等神经性症状,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高达37.5--38℃。患儿的性格或行为可发生改变,如清绪低落,抑郁和不安,有的易发怒。被咬伤的部位发红,伤口周围有刺痛或麻木,有肿胀,伴随有蚁走感和强烈瘙痒。伤口的变化是狂大病的重要鉴别,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进一步可出现喉部紧迫感,厌食,并有吞咽困难症状出现。此时一般为1--3天,有时可为7天。
狂躁期:又称为兴奋期,可出现狂犬病年具有的独特症状,如恐水、阵发性的狂躁和流涎发作。病人想饮水时,便引起咽部的剧烈痉挛,呼吸也困难,十分痛苦。以后每当看到水或听到水声,甚至想到水,都可引起反射性发作,所以又称"恐水病"。咽部痉挛亦可扩散到呼吸肌,呼吸困难,病人可出现发绀现象,亦可见瞳孔散大。发作间歇期间病人意识清楚,随着阵发性痉挛加剧,病人时时出现狂躁行为。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病人出现大汗及流涎,加上呕吐及进食进水的障碍,很快即出现脱水。体温高达39--40℃。此期经过1--3天。
麻痹期:病人渡过狂躁期转狂躁为安静,痉挛逐渐停止,反应迟钝,还可少量进食,一般家人常以为病情好转。实际很快出现脑神经与四肢神经麻痹,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较短,一般为15--20小时。
十四、狂犬病如何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驱期症状不太明显时,一般不易诊断。询问有无咬伤史,或伤口处有无异常感觉可帮助诊断。若有典型的怕水或咽部痉挛,则是不难诊断的。
在诊断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有:
(1)狂犬恐怖症:这些病人常是有狂犬病知识或是看见过狂犬病病人发作的人。这种人对狂犬病十分恐怖,有咬伤部位的疼痛感面产生精神恐怖症状。但这种病人无有低烧,也没有遇水咽喉肌肉真正的痉挛,没有恐水现象。
(2)破伤风:两者的症状有相似处,但破伤风潜伏期短,为6-14天,有外伤史。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及长时间的强直性全身痉挛等典型症状,而狂犬病以局部痉挛为主,持续时间也短。
(3)脑膜炎、脑炎,常易与狂犬病前驱的症状相混淆。但无有咬伤史,精神状态出现迟钝、嗜睡,昏迷及惊厥等,与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症状不同。此外,狂犬病还应与脊髓灰质炎、中枢神经药物中毒、尿毒症等相区别。
十五、怎样预防狂犬病?
要想不得狂犬病,要做到下列几点:
(1)要加强宣传,要使得每个家长,特别要告诉儿童,狂犬病的危害性。要增加预防狂犬病的知识。特别要教育孩子,尤其幼儿要看管好,不要和狗玩或挑逗狗,不要和狗接触。没有发疯、看似健康的狗和小动物,都有携带狂犬病毒的可能。小儿的抵抗力弱,容易被狗扑倒,咬伤头部和上肢,其发病率最高,最危险。
(2)狗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现疯狗一定要坚决捕获隔离或捕杀埋掉。养狗的人一定按规定将狗上锁看管好,以防感染和伤人。并要定期给狗进行兽用疫苗注射。
(3)被咬伤后,要及时到医院处理。因为伤口是病毒侵入的门户。处理好后可直接防止感染,或可延长潜伏期。
(4)被咬伤后或处理完后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因为一旦发病,就没有方法救治,疫苗要全程按规定注射完,这是防止发生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