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使用方法 > 常用分子诊断方法

常用分子诊断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10 03:05:56

Ⅰ 谁能提供分子诊断学的试题

二、思考题
1.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种类及常用标记物。
种类: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免疫荧光分析,放射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金标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常见示踪物:酶、放射性核素、镧系稀土元素螯合物、发光剂
2. ELISA技术类型及应用。
技术类型: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间接法测抗体,竞争法测抗体,竞争法测抗原,捕获包被法测抗体,BAS-ELISA法
应用:(1)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病原体及其抗体的检测 蛋白质的检测 非肽类激素的检测 药物的检测 毒品检测
(2)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 食品毒素的检测 食品中残留农药的检测 食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检测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3. 双脱氧终止法测序的原理。
利用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以dNTP(含标记的dNTP)为底物,在四组互相独立的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PT)作为链反应终止剂,根据碱基配对原则,在测序引物引导下,合成四组有序梯度的互补DNA链,然后通过高分辨率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放射自显影检测后直接识读待测DNA的序列。
4. PCR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原理:是模拟体内DNA半保留复制过程,通过变性、退火、延伸三步反应的循环完成;靶基因的双链DNA通过变性解链为单链,特异的引物通;过退火与单链DNA模板结合,在靶DNA的指导下引物的3’末端延伸靶DNA的互补链完成一个循环,重复这一过程,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
应用:目的基因的克隆;基因的体外突变;DNA和RNA的微量分析;DNA序列测定;基因突变分析
5. 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荧光定量PCR(FQ-PCR)基于荧光能量传递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通过受体发色团之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从供体发色团转移到受体发色团,转移效率与两个发色团之间距离的6次幂倒数成比例,受体荧光染料发射出的荧光讯号强度与DNA产量成正比,检测PCR过程的荧光讯号便可得知靶序列初始浓度。
6. 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在HBV检测中的应用。
HBV感染的早期诊断;
监测治疗效果;
判断病情,指导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乙肝病毒耐药检测中的应用;
血液制品和献血员的筛选,隐匿性肝炎的发现;
HBV-DNA定量有助于指导怀孕,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筛选肝炎的治疗药物;
7. 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的定义及其应用。
(1) 基因芯片:
1) 定义:又称DNA芯片或DNA微阵列,将大量的基因片断有序地、高密度地排列在玻璃片或纤维膜等载体上,称之为基因芯片。
2)应用:
基因表达分析、DNA序列测定、寻找新基因、基因突变和多态性的检测、疾病诊断
药物筛选、疾病耐药性研究及检测、个体化医疗检测
(2)蛋白芯片:
1)定义:将各种蛋白质有序地固定于滴定板、滤膜和载玻片等各种载体上成为检测用的芯片,然后用荧光素标记蛋白质或其它成分与芯片作用,经漂洗后用荧光扫描仪或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测定芯片上各点的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分析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达到测定各种蛋白质功能的目的。
2)应用:感染性疾病检测、确诊;肿瘤标记物的诊断;药物靶点筛选;构建蛋白质表达谱;进行抗原-抗体筛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8. HIV常用的分子诊断方法?
(1)初筛试验:用于对检测对象感染情况的初步筛查,检测结果可能会有假阳性,不能发抗体阳性报告。
1)血清学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颗粒凝集法,免疫荧光法,胶体硒或金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2)唾液检测试剂
3)尿液检测试剂
(2)确证试验:免疫印迹(WB);免疫荧光(IFA);条带免疫(LIA);放射免疫沉淀(RIPA)
(3)抗原或核酸检测:P24抗原检测;HIV RNA的检测
9. 常见的单基因和多基因疾病名称。
(1) 单基因疾病:血红蛋白病、肌营养不良症、血友病、苯丙酮酸尿症、Wilson病、G6PD缺乏症、Huntington病、脆性X综合症
(2) 多基因疾病:肿瘤、糖尿病、家族性高脂血症型、高血压
10. 如何对一种新发传染病进行分子诊断。
对新发传染病人接触的生物、以及病人外周血、唾液、痰液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进行培养,对培养液进行抗原提纯进行免疫学检测、通过RNA提取做RT-PCR处理、DNA提取做PCR处理,电泳鉴定及测序,与已知病原体序列作比对,以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的科别。

11. 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需设置的对照。——免疫荧光技术(FIA)
直接法需设置的对照:①标本自发荧光对照:标本加1~2滴0.01mol/L pH7.4的PBS。
②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③阳性对照: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间接法需设置的对照
①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②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③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
12.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抗原抗体的性质 (2)温度 (3)酸碱度(PH) (4)电解质(离子强度)
13. 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原则及常见的放射性核素。
选择原则: 高比活度;适宜的半衰期;对抗原和抗体损害小;容易标记
常见放射核素: 14C 和3H,131I和125I,32P,35S
14.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名称。
癌基因:ras基因、mys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抑癌基因:Rb基因、p53基因
15.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中探针的标记方法和常用的标记物。
(1)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常用标记物有: 32P、3H、35S、131I、125I等
(2) 非同位素标记 常用标记物有:生物素、地高辛、光敏生物素、荧光素
16. 免疫学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计算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评估
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 ´100%,
特异性=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 ´100%
17. HCV和HPV的分型。
HCV基因分型的系统概况
1)HCV 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的变异超过30% 时, 定为基因型, 目前有11 个基因型
2)HCV基因组的核苷酸变异超过20%时,定为基因亚型( subtypes),目前有80多个基因亚型
3)HCV 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超过10%时, 定为分离株( isolate)
4)我国通用分型法:1a, 1b, 2a, 2b, 3a, 等
HPV有100多个型。
低危型:HPV 6、11引起良性病变 (尖锐湿疣、喉乳头瘤等)
高危型:HPV 16、18引起恶性肿瘤 (宫颈癌、肛门癌、口腔癌等)
18. 免疫荧光分析技术中荧光色素应具备的条件。
1) 能与蛋白质分子形成共价键,结合后不易解离,未结合及其降解产物易清除;
2) 荧光效率高,与蛋白质结合仍保持较高的效率;
3) 荧光的颜色与背景组织的颜色对比鲜明;
4) 结合蛋白质后,不影响其活性;
5) 标记方法简单,结合物稳定,易于保存;
6) 安全无毒,不具有附加的抗原性。
19. 基因芯片制备及检测方法。
1)制备:原位合成——直接在芯片上用四种核苷酸合成所需的探针;
合成点样——将已经合成好的探针定位在芯片上
2)检测方法:荧光显影法、质谱法、化学发光法、光导纤维法、压电石英谐振法

Ⅱ 分子诊断的基本流程

多年来,大部分分子诊断实验室的核心技术都主要集中在检测特异性、相对较短的DNA或RNA片段上。该技术能诊断传染性疾病、鉴别影响药物代谢的特殊基因变异型或检测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如与癌症有关的基因。这些检测的核心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转录调节扩增(TMA)、靶向扩增和信号扩增等类似技术的应用。桑格排序和DNA片段分析或采用毛细电泳法的凝胶法都是分子诊断实验室的关键技术,但他们通常还包括检测过程中的扩增步骤。为了能顺利应用那些采用DNA和RNA来诊断疾病的检测,分子诊断实验室必须要使用定义明确的工作流程,从而得到稳定的、有效的结果,而当前已存在能帮助诊断实验室实现每个工作流程流水化的特殊工具。检测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
1、样本收集和制备。 从样本中提取出用于检测的基因。
2、扩增:一旦分离出基因物质,必须立即将其扩增到可检测数量,以便做出诊断命令。
3、检测:获得足够的目标物质后,光型传感器将读取与即将检测的目标物质相对应的信号。信号必须是单一的或多样的,从而实现在一次反应(如多通道检测)中检测到多种目标物质。
4、数据分析:对在检测步骤中读取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转换为实验室人员随时可以解释的信息,从而最终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结果。

Ⅲ 简述分子诊断常用方法

分子成像检验
分子成像检验是指活体内生物过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特征的显示,在分子水平上借助化学和生物制剂的作用以无创的方式成像的检测方式。为深入揭示疾病生理病理过程有关机制,以及对疾病和治疗进行实时、动态、细致、无创、靶向性的探测和跟踪提供了有效手段。

检查前准备
根据所采取方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如放射性放射性核素分子成像、光学分子成像前需排除药物过敏;磁共振分子成像应详细了解病史,确保无任何金属或磁性物质植入体内等。

操作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核素分子成像、磁共振分子成像、光学分子成像、超声分子成像、CT分子成像、多模式分子成像等。可以通过分子探针与靶点直接反应成像;也可以通过报告基因间接转录某种蛋白质基因后,其表达产物被报告探针检测,报告探针与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特异性结合之后被成像设备检测到而进行的成像;还可利用替代标志物探针来反映内源性分子或基因生物过程的下游结果等。

临床意义
分子探针与体内特定研究目标结合,可以定量地反映生物过程中分子水平上的变化。
1.肿瘤的应用
在肿瘤血管成像、基因成像、肿瘤细胞凋亡成像,肿瘤间质成像、受体成像和肿瘤代谢成像等肿瘤血管成像在肿瘤研究中占重要位置。
2.心血管应用
可帮助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无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如在动脉硬化研究中,针对硬化斑块成分、尖性细胞、增殖的平滑肌细胞,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等设计不同探针,对斑块进行分析和诊断。
3.神经系统应用
利用放射性核素分子成像和磁共振脑功能定位成像方法对脑神经病变、肿瘤性疾病进行研究,如脑退行病变中的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
4.其他
分子成像从核酸-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分子间相互关系及生物特征表达反映发病机制,也为其他系统疾病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提供基因水平评估方法。

Ⅳ 谈谈分子诊断与临床诊断、病理诊断比较有什么优缺点

临床诊断是指临床医生通过问诊和手法检查得到的初步诊断,一般之后临床医生根据需要会让患者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一般在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如抽血、尿液、粪便等)和(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X线摄片、CT、MRI、PET-CT等),然后临床医生会根据这些检查的结果调整先前的诊断,全球范围来看初次诊断的准确率在50%左右,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可以提升到60%左右,再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会提升到70~80%。
病理诊断属于最终诊断,分子诊断是病理诊断的一个方法,不是单独的一种诊断。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是99%以上。病理诊断之前的诊断都属于广义上的临床诊断,最终待病理诊断出来后需要统计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符合,称为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这个符合率越高说明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越高。
那为什么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为什么如此高呢?因为病理诊断需要采取患者的组织或体液,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中的组织或细胞的形态来诊断疾病,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病变的本身,当然可能需要借助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免疫荧光、PCR、FISH、流式细胞检测、超微电镜检查等方法来综合诊断。
那么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如何评估?一般通过同行回顾性检查和或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评估。

Ⅳ 什么是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的前世今生

分子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称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既可以进行个体遗传病的诊断,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分子诊断的材料包括DNA、RNA和蛋白质。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基因芯片将成为新一代分子诊断试剂开发的主流。基因芯片是分子生物学、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结合的结晶,综合了多种现代高精尖技术,被专家誉为"诊断行业的终极产品"。基因芯片具有同时能够检测多个靶点的功能,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因而基因芯片成为新一代分子诊断试剂的主要开发方向

Ⅵ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有哪些

分子诊断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利用遗传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整个疾病过程寻求特异的分子诊断指标,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这些分子诊断指标建立临床实用的检测方法。

Ⅶ 分子诊断的基本流程

多年来,大部分分子诊断实验室的核心技术都主要集中在检测特异性、相对较短的DNA或RNA片段上。该技术能诊断传染性疾病、鉴别影响药物代谢的特殊基因变异型或检测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如与癌症有关的基因。这些检测的核心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转录调节扩增(TMA)、靶向扩增和信号扩增等类似技术的应用。桑格排序和DNA片段分析或采用毛细电泳法的凝胶法都是分子诊断实验室的关键技术,但他们通常还包括检测过程中的扩增步骤。为了能顺利应用那些采用DNA和RNA来诊断疾病的检测,分子诊断实验室必须要使用定义明确的工作流程,从而得到稳定的、有效的结果,而当前已存在能帮助诊断实验室实现每个工作流程流水化的特殊工具。检测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
1、样本收集和制备。 从样本中提取出用于检测的基因。
2、扩增:一旦分离出基因物质,必须立即将其扩增到可检测数量,以便做出诊断命令。
3、检测:获得足够的目标物质后,光型传感器将读取与即将检测的目标物质相对应的信号。信号必须是单一的或多样的,从而实现在一次反应(如多通道检测)中检测到多种目标物质。
4、数据分析:对在检测步骤中读取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转换为实验室人员随时可以解释的信息,从而最终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结果。

Ⅷ 用于临床分子诊断的材料有哪些及取材时的注意事项

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的标准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132 更新时间:2009-8-10
转载

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的标准化
李金明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00730

[摘要] 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涉及病原体核酸、人类基因和各种蛋白等大分子的测定,在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断方面,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工作程序、试剂方法的标准化以及标准物质的应用,是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应用标准物质,将极大地改善不同实验室间检验结果的可比性,从而逐步实现不同实验室间检验结果有条件的互认。

[关键词] 分子诊断;标准化;标准物质

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现已成为临床检验各学科分支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其涉及病原体核酸、人类基因和各种蛋白等大分子的测定,是临床疾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临床应用中,目前仍存在同一实验室不同检测批次间或不同实验室对同一标本检测间结果的差异,这已成为时常困扰临床医师、患者以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普遍性问题。此外,这也是当前不同实验室间结果有条件互认的一个巨大障碍。而造成不同临床实验室间检验结果差异的原因,通常包括临床标本的采集、试剂方法、测定操作、仪器设备的维护校准、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标准物质及质控物的应用等方面的不规范等因素。然而,仪器设备、试剂生产厂家和临床实验室本身在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标准化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常,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标准化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临床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的标准化

临床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对检验结果往往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些问题常涉及临床实验室与其他相关科室的工作分工与协作,此点以前不太被关注或认为是难以控制的问题。但为保证得到正确的检验结果,必须制定一个规范的临床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的程序。

常用的临床标本通常有血清(浆)、全血、分泌物、组织、尿液、脑脊液及其他体液等,对这些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的标准化主要是对标本采集的具体方法、所用容器、采集量、采集时所用材料和用具、运送方式和不同时间中标本保存条件等做出明确而又详尽的规定,写成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res, SOP);并对参与该程序运行的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对话”(包括工作沟通、定期质量评价、纠错措施),是保证所制定的程序得到确实执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 临床标本制备处理和核酸提取方法的标准化

临床标本的处理对于分子诊断技术,尤其是核酸和基因检测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测定中,临床标本中存在的干扰物质,如类风湿因子(RF)、补体及其他非特异因子等有可能会造成定性测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或使定量测定结果偏高或偏低。在检测前,对标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加热或其他适当的预处理则可去掉这种干扰作用。

在核酸和基因检测中,临床标本中存在的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乳铁蛋白、核酸酶、尿素、胆盐、黏蛋白和多糖等,都能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过程起抑制作用,而影响特定靶核酸的检测。采用简便而又高效的核酸纯化方法,去掉临床标本中的上述PCR抑制物,是保证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的前提。有些临床标本如痰[ 6,7],在核酸提取前,对标本进行适当、有效的预处理,对保证后续核酸提取以及扩增检测的成功非常关键。此外,在临床分子诊断中,必须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临床标本制备处理程序,这对于核酸提取、提取的效率及能否有效地去掉PCR抑制物,也是核酸纯化方法标准化的重要指标。

三、检测试剂和方法的标准化

组成一个可用于临床分子诊断的试剂和方法模式,可有多种选择,如PCR因其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很容易因以前扩增产物或标本间交叉污染,而出现假阳性结果。此外,标本中PCR抑制物的存在、扩增仪孔间温度的差异、试剂的浓度不合适以及标本中核酸提取的失败等,则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1,8]。因此,试剂生产厂家在研发相应的临床分子诊断试剂时,必须仔细考虑上述因素,采用最理想的检测方法。如PCR试剂则应从如何有效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角度出发,在试剂盒中以dUTP替代4种dNTP中的dTTP,再加上尿苷糖基酶(UNG),使扩增产物DNA中出现天然DNA中所没有的U,在新的检测扩增中,如有以前扩增产物的污染,则其可在UNG的作用下被降解。这样可一定程度地避免以前扩增产物污染所致的假阳性。又如在试剂中加入竞争性或非竞争性内标,则可有效监测核酸提取、扩增及产物分析中出现的误差,从而避免假阴性结果。

四、检测结果分析的标准化[9-11]

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方法依其对测定结果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定性测定常以“有”或“无”,也即“阳性”或“阴性”来表达测定结果。定量测定的结果则以浓度(如IU/L、IU/ml、μg/L、拷贝数/ml等)的方式表达。定性测定结果确定的依据在于阳性判定值(cut-off)的建立,cut -off 值的确立应尽可能地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定量测定的依据为使用系列浓度标准品测得的剂量反应曲线(即标准曲线)或是内标的量。

定性测定中设定cut-off 值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但处于cut-off 值一定范围的测定结果具有某种不确定性,通常称为“灰区”。在临床实际检测中,“灰区”范围大小的确定以及处于“灰区”范围内的临床标本的结果如何报告,常使实验室技术人员感到困惑。因此,对其进行标准化的程序规定,不但可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报告结果时有规则可循,而且可有效减少或避免错误结果的发出。

定量测定的数据处理,常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式,这不仅可用来改善标准曲线绘制的精密度,从而以较少的数据和计算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又能省时、省钱。如今微型计算机已在临床实验室中迅速普及,各种测定数据处理软件层出不穷,使得定量测定结果的表达更为准确和有效。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阈值的设定,标准曲线中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的允许变化范围在其数据处理和结果报告的标准操作程序中做出明确规定。在以纵坐标为Ct值(特定靶核酸扩增曲线与阈值线相交时的扩增循环数),横坐标为起始拷贝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目前绝大部分为此类)时,斜率A = - ,其中E为扩增效率;截距B = log YCt,其中YCt为达到特定靶核酸扩增曲线与阈值线相交时的扩增循环数时的扩增产物的量。因此,斜率A与特定实时荧光PCR的扩增效率有关,当扩增效率为100%,即1时,A为-3.32,可见一个特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其斜率应≤-3.32,越大说明效率越高。截距B则为原始模板趋向于0时,亦阴性标本检测的Ct 值,因此,一个实时荧光PCR,如果设定的扩增循环数为40,则其截距B即应≥40。

理想情况下,测定数据处理报告应达到下述要求:(1)通俗易懂。要让所报告的结果,即使是不熟悉该试验的人,也能理解。(2)定性测定结果明确。即反应或不反应、阳性或阴性、在正常范围内或不正常等。(3)定量测定须有一定的线性范围。(4)处理后得到的数据要具有可重复性。(5)试验的评价不应建立在假定的正态分布上。(6)应有适当、合理的解释。

五、标准物质和质控物的应用[2,12-26]

标准物质是临床分子诊断标准化的核心,也就是说,临床检测的某一标本中特定标志物的量值,不管其用什么方法测定,均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物质,而得到相近的结果,其量值均可溯源至同一标准,从而具有可比性。
标准物质可归类为第一、第二和第三3个等级。一级标准物质数量有限,可使用10至20年,其为冻干品。一级标准可用来校准第二和第三级标准。例如,常规测定中使用的校准物质。国际标准可作为第一级标准物质,一旦第一级标准确定,二级标准可用来维持校准。校准的二级标准可在以国家为基础的范围内供应。目前可得到的国际标准物质中特定分析物的浓度一般以IU/L表示,也可用mol/L和g/L来表示,后者通常是分子结构清楚的物质。
在临床测定中所使用的校准品的值,溯源至一级标准的值,通常由下述几个校准步骤组成,即标准品和测定方法、缓冲液及其基质、稀释的控制、最终结果的统计学评价和质量控制等。当建立一个测定方法时,通过上述过程可将一级标准物质的值传递至二级、三级标准品和(或)校准品,使得所建立方法的测定值可溯源至一级标准物质。当引入一批新的试剂时,即需要重复这种传递过程,从而保持校准的可靠性。
标准物质定值的测定方法可使用决定性方法、参考方法和确定程序的多中心测定。决定性方法(definitive method)是一个具有高精密度及没有系统偏差的参考方法。当没有决定性方法可使用时,则可确定一个参考方法。参考方法的变异要大于决定性方法。在蛋白质、核酸和基因检测中,目前很少有参考方法,国际上对标准品的定值通常是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多个参考实验室联合定值的模式,结果均以IU/L表示,通常是根据一定的统计学方法,以大部分实验室能检出的最低含量定为1 IU/L。
质控品则是含量已知的处于与实际标本相同的基质中的特性明确的物质。这种物质通常与其他杂质混在一起,根据其用途可分为室内质控品、室间质评样本和质控血清盘等3类。室内质控品用于临床实验室日常工作的室内质控,其定值应可溯源至二级标准品。室间质评样本则由主持室间质评的机构制备或监制,通常无需准确的定值,但对于定性测定,则需用各种已有的方法,以明确其阴阳性。质控血清盘为经过筛检得到的有明确阴阳性的原血清标本,阳性强弱不一,阴性标本则可能含有对测定会产生非特异干扰的物质,阴阳性血清总数之比通常为1:1,血清盘可用于特定的定性免疫测定试剂盒的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特异性、敏感性、符合率和对可能存在的非特异干扰物的拮抗能力。
目前国际上,可用于临床分子诊断的国际一级标准物质已有很多,如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激素、一些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癌胚抗原(CE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病毒核酸(HAV、HBV、HCV、HIV-1、HPV B19等)和病原体抗原和抗体(HBsAg、抗HBs)等。这些标准物质均由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机构提供,如英国国家生物学标准和质控物研究所(NIBSC)、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的国家委员会、国立卫生研究所(NIH)等。在国内,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则提供一些相应的国家标准物质。

六、工作程序、试剂方法、标准物质和实验室结果可比性的关系

从图1中可见,在临床分子诊断标准化诸要素中,标准物质是获得具有可比性结果的前提。但光有标准物质还不行,试剂方法和工作程序的标准化,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标准物质作为核心,其可作为试剂方法和工作程序是否达到标准化的评价“金标准”。
试剂生产厂家通过使用标准物质对于许多缺乏参考方法的核酸、基因和蛋白等大分子的测定,使其定量具有溯源性,从而在试剂层面上保证使用不同或相同试剂的临床实验室间结果具有可比性。临床实验室使用标准物质,不但可以在试剂方法使用前,对其测定准确性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可以充分评价实验室所制定的所有工作程序对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有效性。

图1. 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技术标准化诸要素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标准化是实现临床实验室分子诊断结果可比性的前提,而标准化并非是单一因素,其由诸多关键性环节组成,核心是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应用。众所周知,一个参考系统是由参考方法、标准物质和参考实验室等三个方面组成的,但临床实验室既不可能在其日常工作中普遍使用参考方法,也不可能都成为参考实验室。唯一可以普遍应用的就是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的功能,一是试剂生产厂家在制备试剂盒时,使用标准物质来保证其试剂检测结果的溯源性;二是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标准物质来验证试剂方法、工作程序的实际有效性。这些都是保证日常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必由之路,也是不同实验室间结果走向有条件互认的前提。

Ⅸ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分子诊断

幽门螺杆菌的分子诊断主要是检测其相关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包括PCR、real time-PCR、nested PCR等)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相对保守基因,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等。这一诊断方法多用于唾液、牙垢斑、粪便、水源等标本的幽门螺杆菌检测,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是检测幽门螺杆菌DNA,检测阳性并不反映存在活菌,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阅读全文

与常用分子诊断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吉他背带使用方法 浏览:105
65乘98加130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901
mjxrc遥控器使用方法 浏览:552
正调黑坑鲤鱼技巧和方法 浏览:829
土壤水分检测方法 浏览:872
中医治疗脑血肿的方法 浏览:632
被狗屎蜂蛰了怎么办普通方法 浏览:792
保护图片版权有哪几种方法 浏览:866
小米2隐藏的照片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79
红米手机字体管家使用方法 浏览:922
米6的耳机位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71
用道家方法如何查出生日期 浏览:269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快速生长 浏览:871
700的计算方法 浏览:441
利润计算方法政治 浏览:58
常用汉字排列方法 浏览:102
脑缺血治疗方法 浏览:388
浅谈双色球的几种简单选号方法 浏览:472
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把牙洗白 浏览:839
水暖空调怎么安装方法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