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建造拱棚(单体拱棚)
介绍下建造单体拱棚的施工顺序及怎么建造。
(一)场地规划
定好尺寸,插下施工定位旗帜,撒下施工灰土,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二)地面孔位
按照规划在地面上用打孔机打孔,孔位横向间距8米,纵向间距1米,孔深0.4米;两端部分的柱位孔要留出门洞位置,门尺寸为 2米x2.2米。开门的方向要保持一致。
(三)骨架制作
将两根6分镀锌管,按照图纸要求折弯。折弯时要保证顶部圆弧圆滑,弯好后插于地面同一横向的孔洞内,利用高脚梯等用连接件将两管顶部连接,看下弯度高度等是否合适,如不合适需重复调整。按做好的样板骨架,把6分镀锌管折好;重复上面步骤,安装好骨架。安装好后的骨架要整齐,不能高低不齐,允许误差±5cm棚端树好立柱,用鸭嘴与顶部弧梁连接好。预留门口上2.2米处加一2米长的6分镀锌管门梁,两头用鸭嘴与端立柱连接好。棚端四个角处,各拉一根斜拉,上端用压顶簧固定,其他与每根骨架连接处用U型卡固定。
(四)安装横拉及卡槽
棚面安装3道横拉,顶部一根,两弧面上各一根。横拉用压顶簧与骨架卡紧。棚面安装6道卡槽,骨架根部紧贴地面处1道,防止骨架因土质过松而下陷,造成棚面高低不平;上移30cm处安装1道,用来固定底膜的上端及防虫网的下端;上移120cm处安装1道,用来固定大膜及防虫网的上端。两端面各安装4道卡槽,紧贴地面处一道,门口横梁处一道,其余两道匀分。卡槽用燕尾钉与骨架连接。
(五)棚膜及防虫网的安装
将大棚膜铺到棚体骨架上,先将一边用卡簧固定到最上面的卡槽内,卡的时候要将防虫网一起卡住,棚膜拉紧后在另一面将其与防虫网一起用卡簧固定好,棚膜拉好后做到棚面平整光滑无皱褶,达到一定紧度,敲击有悦耳的“砰砰”声。两端大膜顶部用塑料卡卡到骨架上,中间用卡簧卡到卡槽内;留出门的位置,用塑料卡将门洞处的膜固定好。将防虫网拉紧后与底膜一起固定到中间的卡槽内,最后将底膜固定到贴地的卡槽内。
(六)门的制作
用6分镀锌管焊接2扇1米*2.2米的门,中间2道横梁拉撑;将焊点磨平并做防锈处理,然后将膜用塑料卡卡到门框上;用合页将门与门框连接。注意:安好后的门缝隙不能过大,5mm左右为宜。门内侧添加门挡,使门只能外开。
(七)压膜绳
靠近棚脚处隔一间挖0.5米深的坑,底部夯实,将地锚套砖后置于坑内,回土填实;将压膜绳拉紧后固定到地锚上,松紧要合适,要压紧棚膜。
B. 大棚压膜绳是每空都压吗
摘要 您好,是按照覆盖屋面棚膜的方法,将放风棚膜覆盖后,需上压膜绳,以加强棚膜的牢固性。压膜绳上端系在棚顶部的地锚上,下端系在棚前沿的地锚上,可每隔2米一处压膜绳。重点是拉紧、固牢。
C. 我要学习建设蔬菜大棚,请问建设蔬菜大棚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
近几年,各地兴建蔬菜大棚的热情高涨。但是,部分地区在建棚时,往往是照着葫芦画瓢,忽视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缩短了蔬菜大棚的使用寿命和实用性,还降低了蔬菜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就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存在的误区做一些分析,提醒各地菜农注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寿光大棚技术员协会结合各个专家的技术,总结出一下建造细节技术:
中国农业技术员信息网有详细的介绍,同时可以网上咨询
误区一:棚内下挖过深
此为当前蔬菜大棚建造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近几年菜农为了追求种菜效益,加大投入建造“高标准”蔬菜大棚,使得棚室高度越建越高(有的甚至棚室内高度超过6米),大大增加了棚室墙体(北墙和东西两墙)的土方量,需要在棚内大量取土堆砌墙体,下挖也就越来越深。其二,部分菜农误认为,棚内下挖越深越保温,越利于蔬菜生长,以至于在和顺县等地出现了“地窖式”蔬菜大棚(棚内距离地表2.5米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其三,建棚者为了省工省时,在堆砌墙体的过程中,直接从棚内下挖取土,棚前土壤却没有利用,更增加了棚内与棚前地表的高度。
棚内下挖过深不利于蔬菜生长。大家都知道,大棚之所以能够进行反季节蔬菜(瓜类、茄果类等喜温蔬菜)栽培,是因为棚室能够为其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这与大棚覆盖薄膜后,白天接受太阳光照,棚内蓄热,晚上散热,反复进行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棚内下挖过深的害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必然会造成棚前脸处出现较长的遮阴带。据了解,和顺出现的“地窖式”大棚正是由于冬春季棚前脸处见不到光照,无法进行蔬菜生产或蔬菜长势极差而得名。棚内温度(气温+地温)因接受太阳光照而提升,处在遮阴带内的蔬菜则会因温度过低而出现“低温障碍”。同时,蔬菜生长因缺乏光照而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面黄肌瘦”,甚至“饥饿”而亡。另一方面,建棚者把棚内熟土堆砌墙体利用后,裸露地表的是一层生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有益微生物匮乏,透气性差,如果不加以改造,当季蔬菜生长必受影响。此外,蔬菜大棚下挖过深,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过浅的地区更不适合,棚户建棚下挖过深,会使种植的黄瓜等普遍出现沤根、死棵现象,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一个适宜于反季节喜温蔬菜生产的棚室该如何规划建造呢?经过不断摸索、试验,根据当前菜农建棚资金投入的有关情况,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采用钢管作骨架,棚内最高立柱选用5.8米(下埋60厘米左右),后墙高度4.5米左右,棚内下挖0.5—1.2米的棚室最为恰当。在建造该类棚室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墙体用土也要从棚前空地下挖取土,下挖深度视情况而定,一般要在0.5米以上。如此建棚,可使得大棚前脸处仅有不足0.6米的深度,减少了遮阴带面积,同时又能提高棚室的保温性能。
建棚始终要坚持 “因地制宜”的做法。比如对于一些耕作层浅、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就要避免建造“半地下式”蔬菜大棚,不能出现“地窖式”棚室。应尽量减少下挖深度或直接在地表建棚。
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成的下挖过深的棚室,我们建议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一是可以在能够保证棚室整体牢固性的前提下,将棚前脸处的土层挖取一部分,增加透光面积。二是将水渠规划在棚南端,并做走道,而将蔬菜定植到棚北墙根,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对于棚内易发生涝灾的棚室,我们建议:一是蔬菜种植要起高垄(35厘米左右),增加土壤耕作层,利用根系生长,避免沤根、涝根。二是要在棚后下挖深坑,降低棚内的地下水位。该做法已经在很多地方广泛应用,效果不错。
误区二:墙体内外坡太陡
这是蔬菜大棚建造过程中的一个细节问题。一些菜农建造的蔬菜大棚墙体内外坡太陡,有的甚至无坡向,呈垂直墙体。据当地菜农讲,蔬菜大棚墙体建成带坡向的,必然要多占用棚与棚之间的土地,棚内的种植面积也减少了不少。从占用土地多少考虑,菜农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若从蔬菜生产的角度考虑,棚墙体内外坡太陡就显得不合理了。
其原因有二:一是墙体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减少了墙体的总表面积,进而降低了白天墙体的蓄热量,棚(夜)温易受影响,不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二是东西墙内侧坡太陡或无坡度,一天之中,早晨或晚上棚内光照易被东西墙所遮挡,并且遮挡的时间和面积随着墙体坡度的减小而增加。棚内光照不足,将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降低其产量及品质。另外,墙体内外两侧有坡度,墙体呈梯形,又可增加棚室的牢固性。
那么,如何建造蔬菜大棚墙体更符合蔬菜生产呢?我们的试验证明,蔬菜大棚墙体堆砌好后,可以用挖土机在棚内进行“切墙”,使得墙体呈梯形,墙体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在0.5米左右。而东西墙在切制时,为了提高棚内的光照条件,除了蔬菜大棚选址要北偏西5°-10°外,还可在堆砌时向东或向西分土,使得东墙或西墙分别偏外10°。此外,为了提高蔬菜大棚的保温性和利用下雨下雪流水,墙体外侧也要留坡。
误区三:棚内立柱埋设不当
在蔬菜大棚内,立柱的主要作用是支撑拱杆,防其弯折。可是,我们在下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蔬菜大棚刚刚建成半年,就出现了立柱断裂现象。经我们考察,该情况与立柱埋设不当有关。
分析原因为,出现断裂的立柱为(从北往南数)第四排,断裂的位置在立柱下端40厘米处,立柱裂痕呈横向,由南侧向北侧扩展。造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埋设该立柱时未将其向南倾斜,而是垂直于地面,结果在不断使用后置式卷帘机卷拉草苫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推力通过拱杆作用于该排立柱,进而使其折断(注:垂直于地面的立柱所能承载的作用推力要远远小于稍微向南侧倾斜的立柱)。受蔬菜大棚建造的制约,一旦棚内立柱出现断裂,重新更换立柱的难度比较大。在此,我们建议,如果仅仅是立柱出现轻微断痕,可以采取在其一旁增设加固短立柱的方法。
那么,在蔬菜大棚建造中,该如何正确埋设棚内立柱呢?我们建议,蔬菜大棚埋设立柱,可分三大步骤进行,即先布线,再定“标尺”,最后分次埋设立柱。
第一步:规划布线。以蔬菜大棚内径100米长为例。通过实地规划可知,100米长的地块,按照3.5米一间(因3.5米一间,不仅利于蔬菜做畦整地,可定植5沟蔬菜,而且能提高大棚的整体承载力),地块中间可规划出28大间,棚东西两头剩下各1米的两小间。按照此规划,分别用卷尺测量出每一间的具体位置,而后南北向进行布线。
第二步:定“标尺”。“标尺”是指用于其他立柱埋设时参照的标准立柱。一般是以棚东西两头的立柱作为“标尺”。以在山东寿光建棚为例,假若大棚后墙内高4.5米,可选用的各排立柱高度分别为:第一排加重立柱5.5米(偏北斜)、第二排加重立柱5.8米(直立)、第三排立柱5.5米(稍微偏南斜)、第四排立柱4.8米(偏南斜)、第五排立柱3.6米(偏南斜)。前两排之所以选择加重立柱,是因为大棚建成后,该处将承受卷帘机和草苫的总重量。在选好立柱之后,再根据布线图,分别把棚东西两头的两列立柱埋设好即可。注意:立柱的下埋深度均为60厘米。并且,第一排立柱要偏北一些,从而能使得后墙上的斜立柱(菜农俗称“后砌柱”)探出40厘米,其与水平线夹角45°左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第一排立柱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是增加棚内冬季的日照时数。
第三步:分次埋柱。以棚东西两头的“标尺”为准,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进行依次埋柱。方法:埋设第一排立柱时,先将用于第一排的立柱,从其上端往下测量并标记出3米的位置。然后,在“标尺”立柱(从其上端往下)3米处东西向拉一条标线,立柱埋设后,标线要与立柱的3米标记处重合。按照此方法,再埋设第五排立柱,最后,埋设内部的各个立柱即可。
误区四:棚膜覆盖有误
蔬菜大棚只有通过覆盖棚膜后,才会真正发挥“温室”效应。因此讲,选购适宜于蔬菜大棚的薄膜,并通过正确的棚膜覆盖方法,延长棚膜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前不久,我们下乡走访时,发现不少农户棚室的棚膜覆盖存在问题。首先是棚膜的选购有误。一般而言,蔬菜大棚薄膜共分两幅,一幅为屋面棚膜,另一幅为放风棚膜。前者我们建议选购透光率高、无滴消雾性强、寿命长的聚氯乙烯或乙烯-醋酸乙烯高温复合膜,后者建议选购使用聚乙烯成分棚膜。可是,不少农户却用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作为了放风棚膜。其中,一菜农的蔬菜大棚长100米,由于聚氯乙烯成分的棚膜伸缩性大,故而他仅仅使用了90米长、2.2米宽的这种棚膜。结果,本来在放风口处,屋面棚膜与放风棚膜重叠30厘米,可保证“闭风”效果,可是,时间一久,具有伸缩性的聚氯乙烯棚膜“收缩”了,进而导致闭风不严实的结果出现,假若是冬季夜间,闭风不严实,易造成蔬菜冻害发生。故此,我们强调,不要选用聚氯乙烯的棚膜做放风棚膜。
此外,我们还发现,棚膜覆盖后的压膜绳固定有误。压膜绳的主要作用就是“压住”棚膜,而不是破坏棚膜。不少农户棚室的压膜绳是从上至下倾斜式拉放的,而不是上下直着拉。由于压膜绳倾斜式拉放,使得其横跨在(大竹竿或钢管)拱杆上,时间一长,再通过拉放草苫,压膜绳与棚膜来回摩擦,结果导致棚膜出现破损,得不偿失。
误区五:棚高、棚宽不成比例
棚高指蔬菜大棚的高度,一般测量时以棚内(从北墙数)第二排立柱的高度为准;棚宽指蔬菜大棚的跨度,一般测量从棚内北墙根处的水渠边至大棚前沿。俗话说,“有高度才会有跨度”,可是我们走访发现,不少棚户为增加蔬菜大棚的种植面积,将其越建越宽。如一农户新建大棚的棚宽达到了15.5米。但受水泥立柱和墙体承载力的约束,他家蔬菜大棚棚高5.5米左右,如此便影响了棚屋面的采光性。同时,由于棚体跨度太大,立柱承载力增加,使得他的棚室仅可使用重量较轻的保温被,而无法使用物美价廉的草苫。此外,因棚太宽造成放风困难,尤其是冬季棚的前脸处,难以将湿气放出,病害容易侵染,成为棚内蔬菜的“病源区”,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易发生。
那么,在建造蔬菜大棚时,该如何规划其棚高、棚宽呢?理论上讲,蔬菜大棚的高度与其南北跨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来定。首先,要明确蔬菜大棚的高度与其跨度决定着棚室采光面的角度,而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制约着太阳光入射角的大小。
其次,测量证明,太阳光的投射率与光线入射角关系密切。其入射角在0°—40°范围内,太阳光线的入射率变化不明显,当入射角大于40°以后,随入射角增大,其透光率急剧下降。
再由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公式:棚室采光面的角度=90°-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入射角�40° 。(注:太阳高度角一天之中,中午最大,早晨出太阳时为零,大棚采光面的角度应适当增加5°-6°。)可以看出,棚室采光面的角度受当地太阳高度角的制约。例如:在北纬35°左右地区
(山东枣庄、临沂等地),其冬至时太阳高度角为31.6°,建造大棚时,其棚屋面采光面的角度应大于 23°(ɑ=90°-31.6°-40°+5°=23.4°)那么,蔬菜大棚的南北总宽度就可以用下面公式算出:大棚南北总宽度=大棚最高点高度×ctgɑ(ɑ为棚屋面采光面角度,此为余切值)+后坡面的投影长度。按照以上方法,可确定出蔬菜大棚的棚高和棚宽。
误区六:选址不佳
蔬菜大棚是一种投资成本高、使用年限长的固定设施,一旦建造选址不佳,必将影响以后的棚室蔬菜生产,降低种植效益。可是,我们在下乡走访中发现,不少棚户的蔬菜大棚,或距离公路太近,造成棚屋面上的粉尘量过多,影响了光照;或建在了低洼地块,雨季易造成棚内涝灾,蔬菜沤根严重;或棚前、棚后有大树、建筑物等物体遮挡,棚内采光差,蔬菜生长受影响。另外发现部分棚户的蔬菜大棚在定其方位上偏离太大,以至于影响了棚屋面的采光角度。以上情况均与蔬菜大棚建造前选址不佳有关。
那么,蔬菜大棚建造该如何正确选址呢?我们强调,选场地、定方位是其选址重点。
选场地:蔬菜大棚场地选择的原则有三,一是选择光照条件优良,大棚的前面、东西两侧无高大建筑物、无烟尘较多的厂矿、树林、山峰等地块建棚为宜,以免造成遮荫,影响蔬菜生长。二是土质忌过黏、过酸、过碱�土壤酸碱度在6.5-7.5之间适宜番茄、黄瓜等蔬菜生长,若土壤偏酸或偏碱不是太大,可通过使用石灰或醋渣进行调解
,同时强调土壤耕作层不宜过浅,至少在40厘米以上。三是建棚场地不宜选地势低洼、靠近湖泊河流的地块,因其地下水位较高,汛期棚内的湿度过大,蔬菜易发生涝害。而冬季易造成棚室地温过低,蔬菜根系生长受影响,且病害增多。
定方位:在选好场地后,先利用指南针定好南北向,然后拉一条长为3米的南北直线,再从南北直线南端斜向西北拉一条长5米直线,再从南北线北端向西拉一条长4米的直线,将其与5米的斜线前端重合,即确定直角�90° ,最后将东西线延长后作为大棚后墙北边基准线便可。实践证明,采用正南或南偏西5°的方位角,每天中午太阳光线与前棚垂直,冬季大棚光照时间最长,储热最多,利于蔬菜生长。
D. 大棚压膜绳的种类
大棚压膜线从规格上来说常规规格有 1.2公分、1.5公分宽的,从包装上来说有小卷的150米、300米的,还有袋装米数较长的几种
E. 大棚怎么盖薄膜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4
F. 棚内有蔬菜,大棚应该怎么换膜
选择晴天。更换棚膜时选择好天气非常重要,因为它对蔬菜的不利影响最小。选择合适的天气,还要选择换片的时间。一般中午室外温度高的时候更换棚膜最合适。同时在换片之前,也要注意观察外界风力。如果风太大,不要先换膜,以免在换膜过程中吹掉棚换膜前,加宽出风口,加强通风,使棚内温度尽可能与棚外温度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往往比棚外高。如果先不通风直接更换棚膜,容易造成“闪棚”,不利于蔬菜生长。所以换膜前一定要把通风口拉到最大,让空气排出半个小时以上,让棚内温度接近棚外温度
压膜绳直接压在温室正面,在菜农拉草帘或风吹时会使压膜绳摆动,容易磨损温室薄膜,只有温室薄膜透气,降低温室薄膜的保温性能。下雨时,雨水从缺口进入温室,落在蔬菜上,对蔬菜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菜农必须避免压膜绳磨损棚膜。菜农可以放抹布,橡胶管,PVC管等。在棚膜表面与正面之间的转弯处,防止压膜绳与棚膜接触,从而减少棚膜的磨损,保证棚膜的保温性能。棚膜覆盖后,要及时用废草帘覆盖两山墙上部的棚膜,行走前用砖头压住,防止菜农上下棚时踩棚膜,雨雪天防止滑倒。
G. 怎么粘结大棚塑料布
一、覆膜准备。1.人员准备。以东西长100米、跨度9.5米的大棚为例,至少需要20人参与。2.薄膜准备。蔬菜大棚薄膜共分两幅,一幅屋面棚膜,另一幅为放风棚膜。前者建议选购透光率高、无滴消雾性强、寿命长的EVA或PO等薄膜,长度以98米左右、宽度为10.5米左右为宜,并且棚膜上端要事先穿一“拉绳”。后者以选购普通棚膜为宜,长度与前者相同,宽度约3米左右,同样要备拉绳。3.工具准备。钳子、紧线机、竹竿、铁丝、钢丝、压膜绳等若干。
二、覆盖棚膜。覆盖大棚膜,宜选择晴天、无风的下午进行,覆盖屋面棚膜可分四大步骤:
第一步:拉膜上棚。如:从大棚东边,需20人,每隔5米,依次抬起棚膜,沿着大棚前面,将棚膜一端抬到大棚西边。而后,再有其中的10人拉起(带有拉绳的)棚膜一边,从大棚底部上去,沿着拱杆向上走,将薄膜拉上棚面,剩下的10人在原地抱着棚膜,帮助另外10人拉膜。第二步:固定膜上端。方法:一人先在大棚东边,将钢丝固定在拉绳上,另一人在大棚西边拉动拉绳,可顺势把钢丝穿过棚膜,之后,再把钢丝这一端固定在棚西墙处的地锚上,钢丝另一端用紧线机固定。最后用铁丝,把棚膜上端捆绑在竹竿上,每隔一竹竿,捆绑1次。注意捆绑后的铁丝头要往下,避免扎破放风棚膜。第三步:固定膜两端。先用该处棚膜边沿将长约10米的竹竿包好,而后,10人拿起竹竿往下拽,待将其拽紧后,便可用铁丝将其固定在地瞄上,约50厘米固定一处。为了加强牢固性,建议铁丝在钢丝上呈S型缠绕。按照同样的方法,再将棚东边的棚膜端固定。第四步:埋压膜前端。在大棚前沿处,需5人从棚东边,用竹竿卷上棚膜前端,下拽拉紧棚膜后,另5人用土埋压棚膜,并踩实。
三、上压膜绳。按照覆盖屋面棚膜的方法,将放风棚膜覆盖后,需上压膜绳,以加强棚膜的牢固性。压膜绳上端系在棚顶部的地锚上,下端系在棚前沿的地锚上,可每隔2米一处压膜绳。重点是拉紧、固牢。
H. 大棚压膜绳安装方法
大棚建设好都上完棚膜以后,就开始安装压膜绳了,站在大棚的一段把压膜绳尾部固定上八字沟,把八字沟固定在卡槽里面,另一端把压膜带扔到对面,截好长度,另一端也要永八字沟固定在卡槽上面就可以了,下面的都按这种操作方法即可
I. 请问大棚薄膜外的绳子怎么系
压膜绳挂钩固定在卡槽处,压膜绳系在压膜绳挂钩上牢固。
J. 垫在大棚压膜槽里垫的防治压膜簧刺破薄膜的叫什么
一、棚膜的类型
大棚膜一般分四类:聚氯乙烯膜PVC(无滴膜)、聚乙烯膜PE(有滴膜)、醋酸乙烯膜EVA(复合膜)和紫光膜。
1、聚氯乙烯膜PVC(无滴膜)
优点:
(1)覆盖后,棚膜内面聚集的水滴能顺斜面流至棚角,透水好,棚内湿度较小,可降低各种病害发生率。
(2)棚膜内无水滴,透光性好,棚内温度比有滴膜平均高出4-5度,利于棚菜安全越冬和快速生长。
(3)耐老化,一般可用2年以上。
缺点:
(1)膜厚10-12um,覆盖100m长棚大约需要125-130kg,耗材大。
(2)膜宽一般是3-4m,使用时需粘接,不太方便。
(3)价格比有滴膜高20%-30%左右。
建议:用于春季果菜类生产。
2、聚乙烯膜PE(有滴膜)
优点:
(1)幅宽8-10m,覆盖时不用粘接,使用起来更方便。
(2)膜厚7-8um,覆盖100m长棚只需70-80kg,耗材少,价格便宜。
缺点:
(1)覆盖后,棚膜内面会聚集大量水滴,易使湿度过大而病害增多。
(2)膜内有水滴还会严重影响透光率,导致棚内温度低,光照弱,从而阻碍蔬菜生长,降低产量和效益。
建议:用于韭菜、芹菜等耐低温、弱光的叶菜类及冷棚生产。
3、醋酸乙烯膜EVA(复合膜)
优点:集防尘、耐老化、无滴于一体。
缺点:厚度、价格近于无滴膜,使用时必须正面向上才能有效。
建议:用于冬春季大棚各类蔬菜生产。
4、紫光膜
优点:能吸收和反射紫光,使棚内紫光减少,从而促使蔬菜枝叶繁茂,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
缺点:棚膜吸收紫光后寿命较短。
建议:用于以食茎叶为主的蔬菜,如韭菜、芹菜、小白菜、生菜、菠菜、香菜、青葱、蒜苗等。
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ID:tianbaonj)提醒您:蔬菜大棚种植户们挑选棚膜时,不仅要看外观是否光滑、有无污点和裂痕等,更要考虑透光、透水、保温、耐老化等内在性能。
二、棚膜的透光率
一般透光率的要求在85%以上,不过也不是透光率越高越好。棚膜透光率高,进入温室大棚的太阳光能量多,有利于喜光作物生长,但直射的阳光也会损伤作物。在棚膜中加入适量保温剂,能使其透光率下降,也有利于温室夜间保温,而且这种棚膜能使进入温室的阳光发生漫反射,使温室各个方向都能均匀获取光能量。
三、棚膜的厚度
降低棚膜的厚度,虽然有利于降低温室大棚成本,但是棚膜的厚度与棚膜的性能及使用寿命有直接关系,只有维持一定厚度的棚膜才能正常使用。在选购棚膜厚度时如下几点可供参考:使用期16-18个月,选购棚膜厚度为0.11-0.12mm;使用期24-36个月,选购棚膜厚度为0.13-0.15mm;连栋大棚使用的棚膜,其厚度要在0.15mm以上。
四、棚膜的使用寿命
目前国际上通常认为,温室大棚棚膜有效使用寿命最长为三年。超过连续使用三年的温室,不利于上壤的消毒和改良,透光率损失过多。这时即使棚膜没有损坏,也应更换棚膜。
五、棚膜的尺寸
在选购棚膜时,若温室大棚的宽度在7.5m以内时,选购棚膜的实际宽度要多加1m。若温室大棚的宽度大于8m时,选购棚膜的宽度也要多加1m。棚膜的长度一般比温室大棚的长度多0.5m。用于管棚的棚膜,选购的棚膜的宽度要多加1m;用于帘子的棚膜,选购棚膜的宽度要比帘子的高度多加0.5-0.7m。
六、科学正确选购大棚膜的标准
冬季时间相对较长,温度低,对大棚膜的选择要求严格。日光温室大棚膜的选购必须达到以下标准和质量要求:
1、透光性好。透光率高而稳定,透光率要达到90%以上,使用4个月以上透光率仍保持70%以上。
2、保温性好。厚度不低于0.11-0.12毫米(11-12道)。
3、无滴消雾性能优良。无滴消雾功能可达5-6个月以上。
4、防老化性好。棚膜使用寿命在12个月以上。
5、强度大,易于修补,而且操作简单。
6、企业可靠,质量稳定优良,经多年使用,口碑好。
咱们大棚户选择购买棚膜能达到上述六条标准,就基本做到了科学正确选购棚膜啦。
七、棚膜使用需注意的问题
1、不同类型大棚结构,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棚膜。如北镇式大棚,因其横拉筋在棚架的上弦上,所以就不应该使用聚氯乙烯膜PVC,因其伸展性大,不易拉紧,压膜线与横拉筋距离太近,容易把棚膜磨破。因此应选择复合膜EVA为好。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ID:tianbaonj)提醒您冬季温度低于-10℃,不论选择哪种大棚膜的棚户,均应加强草帘、棉被的保温性能,最好采用一层草帘,一层棉被,一层塑料的三层保温措施。
2、上膜时要注意棚膜的正反面,不要上反啦。一般情况印字一面为外面,扣膜前要详细咨询购买商。扣膜要选择晴朗无风天气;要把膜轻拉轻放,避免划破、刺破,同时要拉平,绷紧,压牢,固定好。
3、购买棚膜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大型厂家,不要图便宜,避免上当受损失。
4、棚膜破损要及时修补。聚氯乙烯膜PVC用环丙酮粘补;醋酸乙烯膜EVA(含聚乙烯膜PE)用XY-404粘合剂粘补。
5、使用聚氯乙烯膜PVC时,可利用刀条布进行清洁除尘,每隔5米设置一条,利用自然风清洁棚膜外表面,提高透光率,百米棚投资约30.00元左右。
八、更换大棚膜需要注意的误区
1、误区一:换膜前不注意竹竿的维护。大棚的竹竿要承受草苫的重压,遇到大雪天气时承重力大大增加,会导致部分托膜竹竿被压劈或压断,这样的竹竿一定要及时维护或更换。对断裂的竹竿旁边另附一根,原来断裂的部分用布条包好,以防戳破棚膜。
2、误区二:东西向钢丝直接压在山墙上。在为大棚安装东西向压膜钢丝时,有的菜农直接将钢丝压在山墙上,当使用紧线机抻紧钢丝时,钢丝会勒入山墙中。建议在山墙上钢丝的底部垫废旧车胎或者鞋底等,扩大钢丝受力面积,避免钢丝勒进山墙中。
3、误区三:压膜绳直接压在棚膜上。菜农在用压膜绳南北向压棚膜时,如果将压膜绳直接压在大棚棚面上,那么在拉放草苫或刮风时,压膜绳产生摆动,会将棚面与大棚前部转折处的棚膜磨破。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ID:tianbaonj)建议菜农朋友在棚面与前部转折处垫破布、胶皮管等,或在压膜绳上套塑料软管,减缓棚膜的磨损速度。
4、误区四:换膜时过早将旧膜撤下。有的菜农在换膜时,习惯先将旧膜撤下,待棚面上的钢丝、竹竿等维护或更换后,再将新膜换上。而在这段时间,棚内温、湿度出现剧烈变化,外界的一些害虫也乘机飞入棚内,从而为一些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埋下隐患。所以,一定要缩短旧膜撤下到新膜换上的时间。建议菜农将要更换的竹竿等提前准备好,在棚前将新膜抻好,再撤下旧膜,立即调换好需要更换的竹竿,将新膜覆盖上。
5、误区五:放风带用劣质膜或旧膜。为了给蔬菜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冬季棚内温度适宜,菜农一般都会用质量较好的棚膜,但对于大棚顶部的放风带却经常用劣质膜或旧膜。劣质膜、旧膜在冬季时消雾流滴性不好,放风时容易产生露水,从而导致棚内的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害的防治。建议每年更换一次放风带上的膜,并换用质量比较好、消雾流滴性强的膜。
6、误区六:两山墙棚膜处没有覆盖物。棚膜覆盖好后,一些菜农没有及时在两山墙处的棚膜上设置覆盖物。农户在拉放草苫时,大都从山墙处上下棚,容易将此处的棚膜弄破,而且山墙上的棚膜直接接触土壤,更容易受到侵蚀,影响大棚的保温性及使用寿命。建议在更换棚膜后,立即在两山墙上覆盖旧草苫,用砖或旧水泥柱子压好,一方面可防止农户上下棚时将棚膜踩破,另一方面可预防雨雪天气时菜农上下棚打滑,方便行走。